《饮湖上初晴后雨》教案
【教材分析】该诗是宋代大诗人苏轼的作品。作者以生动传神的笔墨描绘了西湖在不同气候下呈现的不同风姿。教学中应从抓住诗中的重点词句,引导学生理解感悟。同时应发挥韵文形式利于朗读的优势,以读促思,以读悟情。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这首古诗。
过程与方法目标:能了解诗意,想象古诗的意境,感受古诗的节奏、韵律与美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阅读古诗的兴趣,感受祖国河山的美丽。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了解诗意,想象古诗的意境。
难点:感受古诗的节奏、韵律与美感,感受祖国河山的美丽。
一、走近西湖
人们都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而苏杭最美在西湖。展现在我们眼前的就西湖的美景。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墨客描写过西湖,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北宋的苏轼了。
简介苏轼。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在他的笔下,西湖是怎样的景象呢?就让我们走近他的诗《饮湖上初晴后雨》。
二、印象西湖
苏轼与他的朋友在西湖上喝着酒,赏着美景,起初是晴的,后来下起了雨,苏轼便写下了脍炙人口的《饮湖上初晴后雨》。那是怎样的景象呢?让我们走进诗中去吧!教师泛读全诗。
三、晴雨西湖
首句“水光潋滟晴方好”描写了晴天西湖的水色。“潋滟”让我们看到了水波荡漾的样子。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次句“山色空濛雨亦奇”描写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
西湖真会打扮自己啊,在阳光下,她是那样婀娜多姿,在雨雾中,迷迷蒙蒙,若隐若现,仿佛汇成了一幅画,画中的西湖的是美妙的、奇幻的。
四、西子西湖
晴天的西湖是那样的娇媚,雨天的西湖又是那样的温柔,像谁呢? 西子。“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西子无论是淡妆还是浓抹都那么美丽,西湖也是——淡妆浓抹总相宜。
西子。西子就是西施,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而且是之首。传说每次当西施在古越国浣纱溪边洗纱,水中的鱼儿一看到她的惊艳容貌,都不好意思地沉入了江底。
诗人用一个奇妙而又贴切的比喻,写出了西湖的神韵。诗人之所以拿西施来比西湖,不仅是因为二者同在越地,同有一个“西”字,同样具有婀娜多姿的阴柔之美,更主要的是她们都具有天然美的姿质,不用借助外物,不必依靠人为的修饰,随时都能展现美的风致。西施无论浓施粉黛还是淡描娥眉,总是风姿绰约的;西湖不管晴姿雨态还是花朝月夕,都美妙无比,令人神往。这个比喻得到后世的公认,从此,“西子湖”就成了西湖的别称。
西湖的美是多姿多彩、千变万化的,在每个人的眼中是不一样的。在艾青的眼中,西湖是月宫里的明镜,不幸失落人间。
在周起渭的眼中,若把西湖比明月,湖心亭似广寒宫。
在白居易的眼中,湖上春来似图画,乱峰围绕水平铺。
而在苏轼的眼中,西湖却像一位女子,一位典型的江南女子,那天生丽质的西子。因为这首诗,西湖又多了一个很美很美的别称——西子湖。
五、情系西湖
作者苏轼与西湖有着不解之缘,先后两次在杭州为官。身在西湖,心更在西湖。任职期间,他带领当地人民疏导了西湖,并筑堤防洪,这条修筑好的堤坝就成了著名的“苏堤”。
当时有很多渔民喜欢在西湖里打渔、挖莲藕,破坏了生态,为了保护西湖,苏轼还建造了著名的“三潭印月”。既防止有人破坏生态,又美化西湖。
苏轼对西湖是日久生情啊,他一遍又一遍地看着西湖、想着西湖。看,一首流传千古的佳作就这样诞生了!
四、品读诗文,体验情感。
(一)西湖正如那仪态万方的美人西子一样,无论是淡雅或浓艳的打扮,都恰到好处,美丽动人。想象一下,此时此刻正在西湖边上饮酒的苏轼他的心情会是怎样?
引导学生了解苏轼当时的经历与处境,从而感受苏轼与西湖的不解之缘。
(二)带着这种心情诵读古诗。
(三)小结:西湖景致宜人,真是美不胜收。才情横溢的诗人苏轼有感而发,挥笔写下了脍炙人口的《饮湖上初晴后雨》,西湖晴雨皆宜的美景随即跃然纸上,鲜活传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