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衡水市武强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北省衡水市武强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9.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1-21 20:32:57

文档简介

武强中学2022-2023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5DBACC 6-10BCDCC 11-15ABCCC 16D
1、答案:D
解析:“有权就有一切”体现了权力的强大,源于权制,帝是社会的中心,权至上。“家长制”的根源为宗法制,宗法制是按血缘关系分配国家权力的制度,核心是嫡长继承制,等级森严,形成了家长的权威。“官僚政治”的历史根源为中央集权制,中央集权削弱地方政府力量,国家职权统一于中央政府,使得机能专业化、行动按固定规章办事、权力分等级,推动了官僚政治的出现,D项正确;三公制属于官僚政治的表现,排除A项;皇帝制度是皇权制的具体表现,不是“官僚政治”历史根源,排除B项;三公制属于官僚政治的表现,不能体现“有权就有一切”,排除C项。故选D项。
2、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外戚和宦官专权是东汉政治腐败的主要表现,也是其衰落的主要因素,B正确;ACD不属于主要原因,排除。故选B。
3、答案:A
解析:A.战争的方式直接促进了民族融合,故正确;B.铁器的使用,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民族的融合,故排除;C.各国的变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各个诸侯国实力的增长,促进民族融合,故排除;D.商业的发展,促进了各个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民族融合,故排除。故选:A。
4、答案:C
解析:依据题干“西汉”、“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可知,反映的是西汉初年实行的郡国并行制,结合所学可知,郡国并行制后来导致王国问题的出现,威胁中央集权,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接受主父偃建议实行推恩令,下令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推恩令的实行,削弱了诸侯国的实力,解决了王国问题,故C项正确,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应排除。故选C。
5、答案:C
解析:依据题干材料,结合所学可知,西汉加强对地方官吏的监督是刺史,故C正确;知州是地方长官,不符合题意,故排除A;北宋在地方上设通判,用以牵制监督知州,故排除B;御史大夫秦朝代中央的监察机构,故排除。故选:C。
6、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与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的相比,荀子提出“尊君爱民”,君舟民水的民本思想,体现了儒家民本思想的不断发展丰富,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君权神授思想,而且主张君权神授思想的是汉代的董仲舒,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以民为本思想,不是君臣平等思想,而且共识无法从材料得出,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法家思想,故D项错误。故选:B。
7、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汉代民族关系。依据所学可知,汉初国力衰弱,无力对匈奴发动大规模的进攻,因此汉高祖对匈奴采取“和亲”的政策;到汉武帝时期,国力鼎盛,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三击匈奴,取得胜利,故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国力强盛,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的内容不符合题意,排除。
8、答案:D
解析:通过材料“光武帝命郡县实施‘案比’‘聚人田中’根据实际情况检核户口”可以看出,光武帝刘秀实行案比制度,主要是因为国家掌握农民减少,实行案比制度就是要加强国家对农民的控制,故D正确;瓦解了豪强地主势力的说法过于夸大,排除A;均田制开始出现于北魏时期,排除B;材料信息并没有体现出农民负担的增加或减轻,C叙述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故选:D。
9、答案:C
解析:三省之间既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同时,完整的相权被分割,避免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尚书省下设六部,分别贯彻各种政令,处理日常事务,提高唐朝办事效率。但统治者推行该制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削弱相权,加强皇权。故C项正确;ABD不是主要目的,排除。故选:C。
10、答案:C
解析:京城军粮缺乏,需要地方节度使接济,由此可以推断,当时中央对于地方的依赖程度较高,衰败趋势逐渐明显,C项正确;A项表述绝对,排除A项;材料没有提及藩镇割据,排除B项;材料主旨并非对比南北方经济发展情况,排除D项。故选:C。
11、答案:A
解析: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人民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开始过着定居的生活。他们向汉族人民学习农业技艺,逐渐将原来从事畜牧业生产的习惯转变为从事农业生产。而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又学习和接受他们的食物、服装、用具等,融入到汉族的生活中。十六国北朝政权的统治者,与汉族士人合作,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实行君主专制制度。这一时期的民族关系,有时矛盾激化,甚至发生战争,但在总体上,民族隔阂趋于消解,民族关系趋于和缓。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胡饼深受南北方人们喜爱,王羲之曾“坦腹东床吃胡饼”,晋朝王长文“于成都市中蹲踞吃胡饼”。这反映出这一时期民族交融加强。A符合题意。故选:A。
12、答案:B
解析:佛教是外来宗教,但是佛教寺院采用中式建筑风格,与孔庙建筑布局结构趋同,这体现了佛教逐渐本土化的色彩,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到佛教对道教和儒学的冲击,排除A项;材料没有提到民众对于佛教的接纳程度,排除C项;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3、答案:C
解析:从秦朝三公九卿到唐朝的三省六部制有利于分散相权,从而强化君主的专制集权,C项正确;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标志是秦郡县制的推行,排除A项;唐朝时期,君相矛盾并没有解决,排除B项;题干中未提及选官制度的变化,排除D项。故选:C。
14、答案:C
15、答案:C
解析:根据“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若一”可以看出这一思想体现了唐太宗平等对待各民族的观点,结合所学可知能够体现他这一思想的是与吐蕃的联姻,故选C项;虚心纳谏、善于用人和完善科举没有体现唐太宗的民族思想,故排除A、B、D项。
16、答案:D
解析:据材料可知,两税法实行后货币成为税收的主要方式,徭役征发也以“和雇”为主,这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D项正确;两税法的征收标准虽以资产为主,但也并未彻底取消按人丁纳税,排除A项;两税法不以人丁为主要标准进行征税,减轻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排除B项;两税法的实施有利于缓解因土地兼并而导致的财政困难,但并不能抑制土地兼并,排除C项。
17、
(1)答案:目的:维护周朝统治;(4分)
(2)答案:影响:西周初期,分封制起到了拱卫周王室和巩固周朝统治的积极作用;西周后期随着诸侯国的逐渐强大,周王室衰微,分封制逐渐崩溃。(8分)
18、答案:(1)内容:实行什伍制度、连坐制度;实行军功爵制(奖励军功);废除分封制,推行县制。等等。(6分)
(2)评价:积极:加强了对人民的管理;扩大了税源和兵源;打破世卿世禄制(贵族世袭制);提高了秦军战斗力;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稳定政局。
消极:施行严刑峻法,容易导致暴政。(8分 )
19,
(1)答案:
职责:中书省负责草拟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6分)
特点:相互合作;相互牵制。(4分)
意图:提高决策的正确性;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巩固唐王朝统治。(6分)
解析:职责:根据材料一“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初三省的职责分别是中书省负责草拟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特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初三省之间相互合作;相互牵制。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初实行三省制是为了提高决策的正确性;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巩固唐王朝的统治。
20,
答案 意义: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推动了社会读书风气的形成;成为当时人们走向官场的重要途径;有助于提高个人政治影响力。(10分)
解析 :根据材料中“太平君子,唯门调户选,征文射策,以取禄位”并结合所学,可知以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可以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根据材料三中“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焉”,可知科举制推动社会读书风气的形成;根据材料三中“是以进士为士林华选,四方观听,希其风采”,可知中进士者为社会所钦慕,结合所学可知,这推动民众参加科举考试,使科举制成为当时人们走向官场的重要途径;根据材料三中“每岁得第之人,不浃辰而周闻天下”,可知科举制有助于提高个人政治影响力。武强中学2022-2023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关于中国封建专制的基本特征,史学家白钢认为:政治上的表现,一是有权就有一切,二是家长制,三是官僚政治;经济上的表现,一是以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其经济基础,二是以自然经济为基本面貌的封建生产方式,文化上推行蒙昧主义,一是天命观。其中“有权就有一切”、“家长制”、“官僚政治”历史根源分别是( )
A..三公制、宗法制、皇帝制度 B.皇权制、宗法制、皇帝制度
C.三公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 D.皇权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
2、东汉的建立者励精图治,使国家出现“光武中兴”的盛世局面。但好景不长,东汉中后期却走向衰落。其主要原因是( )
A.皇帝昏庸腐败 B.外戚宦官专权 C.黄巾军大起义 D.地方军阀割据
3、春秋战国是中国各民族迅速发展和社会急剧变革的时代,以中原各诸侯国为中心,经过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奠定了中华民族发展的基础。春秋战国时期,对促进民族交融起直接作用的因素是( )
A.兼并战争 B.铁器的使用 C.各国的变法 D.商业的兴盛
4、西汉贾谊在《治安策》中说:“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贾谊这一主张后来发展成为( )
A.分封建国 B.剥夺王侯爵位 C.推恩令 D.监察制度
5、为加强对地方官吏的监督,西汉设置的官职是( )
A.知州 B.通判 C.刺史 D.御史大夫
6、与孟子“民贵君轻”的君民关系思想不同,荀子力主“尊君爱民”,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这反映了( )
A.君权神授思想遭到批判 B.儒家民本思想不断丰富
C.君民平等成为儒家共识 D.法家思想为儒家所接受
7、汉高祖时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汉武帝时对匈奴采取攻势,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汉武帝态度比汉高祖强硬 B.“和亲”政策不再起作用
C.汉武帝时期经济繁荣,国力强盛 D.汉武帝时匈奴势力衰落
8、东汉初期,许多农民成为豪强地主的部曲、佃客,以致国家的户口册在姓名、年龄与数量等方面都不真实。为此光武帝命各郡县实施“案比”“聚人田中”,根据实际情况检核户口。光武帝此举( )
A.瓦解了豪强地主的势力 B.提高了均田授田的准确性
C.减轻了农民的赋税负担 D.利于国家对劳动力的控制
9、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的主要目的是( )
A.民主决策 B.限制地方权力 C.加强皇权 D.提高官员素质
10、786年,京城军粮无法保证。浙江东西道节度使韩滉运米三万斛,解除了唐德宗的燃眉之急。此事反映出唐朝后期( )
A.政权存亡依赖藩镇 B.藩镇割据日益严重
C.衰败趋势逐渐明显 D.南方经济超过北方
11、跪坐习俗是儒家礼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垂脚高坐被视为傲慢行为。魏晋南北朝时,随着“胡床、胡坐”的传播,汉人的跪坐礼俗逐渐变成垂脚高坐,这一转变体现了( )
A.民族交融的加强 B.儒学正统地位的丧失
C.政权分立的加剧 D.少数民族汉化的开始
12、汉朝以来,中国的佛教寺院多为中轴对称的合院式布局,其中佛殿的结构、屋顶等皆仿宫殿的建造形式而建,与孔庙的建筑布局结构趋同。这反映出传入中国后的佛教( )
A.冲击了儒学和道教 B.具有本土化色彩
C.被普通民众所接纳 D.耗费了大量钱财
13、下图反映了古代中国中央官制的变化情况。这一变化反映出( )
A.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B.君相矛盾基本解决
C.专制皇权得到强化 D.选官制度趋于完善
14、下列措施中最能体现唐太宗“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若一。”这一思想的是( )
A.虚心纳谏 B.善于用人 C.唐蕃联姻 D.完善科举
15、下列措施中最能体现唐太宗“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若一。”这一思想的是( )
A.虚心纳谏 B.善于用人 C.唐蕃联姻 D.完善科举
16、唐朝两税法改变了租庸调制的“租”“调”收税模式,货币成为税收的主要方式,政府征发徭役也以“和雇”(官府出钱雇用技工、民匠从事劳役制作)为主。材料表明两税法( )
A.不再征收人丁税 B.加强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C.抑制了土地兼并 D.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52分。包括第四个题,考生要按要求作答。)
17、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问题。(12分)
材料一 故封立亲戚为诸侯之君,以为蕃篱,屏蔽周室。
——(唐)孔颖达
材料二 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封召公奭于燕。封弟叔鲜于管,弟叔度于蔡。余各以次受封。
——《史记·周本纪》
材料三 周有天下,裂土田而瓜分之,设五等,邦群后。布履星罗,四周于天下,轮运而辐集。合为朝觐会同,离为守臣扦城。然而降于夷王,害礼伤尊,下堂而迎觐者。历于宣王,挟中兴复古之德,雄南征北伐之威,卒不能定鲁侯之嗣。陵夷迄于幽、厉,王室东徙,而自列为诸侯。
——柳宗元《封建论》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二,指出分封制的目的是什么?(4分)
(2)材料三体现了分封制哪两个方面的影响?(8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 春秋战国时期,为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秦国君主秦孝公任用商鞅推行了变法活动,开始于公元前356年,主要内容包括:为了加强管理,对居民进行户籍登记,以五家为一伍,两伍为什,实行连坐制度,一家犯法,其余人家必须告发,隐瞒不告的,就要同罪连坐;奖励军功,按军功大小给予赏赐;奴隶主贵族没有军功不再授予爵位;对于乡里聚众私斗的人,按罪处罚。新法规定,废除分封制,在秦国推行县制。商鞅以县为地方行政单位,把秦国分为31县,县设令以主持县政,设尉负责军事,县下辖若干乡镇。后来,秦在新兼并的地区设郡。郡的范围较大,带有边防军事管理的性质,因而郡的长官称为守。
——摘编自薛明扬主编《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国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秦国商鞅变法进行评价。(8分)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 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其后,以太宗尝为尚书令,臣下避不敢居其职,由是仆射为尚书省长官,与侍中、中书令号为宰相,其品位既崇,不欲轻以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职,而假以他名。
——欧阳修《新唐书》
回答:(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唐初三省的职责(6分)和特点(4分)
(2)分析唐初实行这一制度的意图。(6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材料 故太平君子,唯门调户选,征文射策,以取禄位,此行已立身之美者也。父教其子,兄教其弟,无所易业,大者登台阁,小者任郡县,资身奉家,各得其足。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焉。是以进士为士林华选,四方观听,希其风采。每岁得第之人,不浃辰而周闻天下。故忠贤隽彦、韫才毓行者,咸出于是……
——沈既济《词科论并序》
回答: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唐时期实行科举制的意义。(10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