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齐学校2013-201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
第1卷(39分)
一、语言基础知识(21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
A.惬意qiè 静谧bì 伊甸园diàn 惊鸿一瞥piě
B.乘势cheng 戏谑xuè 可塑性suò 跬步千里kuǐ
C.佳肴yáo 苋菜xiàn 瞭望哨liào 独辟蹊径xī
D.篆刻zhuàn 黝黑yǒu 口头禅chán 力能扛鼎káng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扮靓 商贾 关怀倍至 余音绕梁
B.辐员 魁梧 天花乱坠 彪炳千秋
C.联袂 眈误 沧海一粟 插科打诨
D.寒暄 遴选 克勤克俭 针锋相对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 刘和珍等青年在反动政府门前表现出来的沉勇友爱、无所不为的精神,令人敬佩。
B.无论是司马迁“苟活”,还是屈原“赴死”,后人谈到他们,都充满溢美之词。
C.我很希望在这一问题上,在这一颗“基因原子弹”爆炸之前,通过我的努力与建立国际性的合作,防患于未然,杜绝灾难发生。
D.二次革命失败,很多同志殉义武昌。我是一个书呆子,既非军人,又非政客,更无直接参加革命的资格,只好弄弄长笔,长歌当哭。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生态环境改善取得了显著成绩的关键是与政府采取多种措施调动农民退耕还林的积极性分不开的。
B.大型肉食动物往往灵敏又胆怯,弱小的食草动物闲散而沉着,这是生存的必然要求。
C.为了封建统治者个人口腹之好,竟如此劳民伤财,但也足见当时荔枝贮藏与运输的不易。
D.我不赞成把人类基因组计划比喻成“曼哈顿原子计划”(前者在人文上远远超过了后者)的原因,就是出于这样的忧虑。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引壶觞以自酌 控蛮荆而引瓯越B请息交以绝游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C凡在故老,犹蒙矜育 本图宦达,不矜名节D门虽设而常关 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6.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B千里逢迎,高朋满座C问征夫以前路 D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7.下列各句中句式特点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访风景于崇阿A遂见用于小邑 B农人告余以春及C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D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
二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9分 每小题3分)
词在发展的初期,普遍被视为“小道”。不过,起源于民间的文体,到了文人手中,往往被赋予更深的意义,因而几乎在词得到北宋文人比较普遍喜爱的同时,词坛就出现了尊体①之说。这一学说大致是在相反相成的两个层面展开的。??北宋前期,《花间》、南唐词风盛行,学之者多追求风格细腻柔婉,至柳永则趋于平俗浮靡,于是有苏轼对传统词风的改革。苏轼改革词风的方式是“以诗为词”,主要表现为对题材内容的拓展,对格调意蕴的重视等。这在主要以倚红偎翠为基本内容的传统中,显得非常另类,所以当时经常得到讽刺性的评价。??? 值得提出的是,苏轼的这一类创作有着非常鲜明的自觉意识。这表现在,首先,他要突破传统,自成一家。其次,他在文学创作上一贯具有争胜心态。对词坛上某些冲破《花间》、南唐词风的努力,他应该是曾经注意的。以我们对苏轼个性的了解,他肯定要在这方面继续力争超越前人。所以,苏轼实际上是在几个方面争胜,既有和传统词风的争,也有和体现士大夫意识的新兴词风的争,前者是破,后者则是进一步立。??? 就在苏轼提出词词“自是一家”不久,李清照又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的说法,同样进行了“尊体”的探讨。不过,和苏轼不同,李清照主要是从词的体性入手的。在其著名的《词论》中,这位女词人对北宋词坛作了全面梳理,在对所谓“俗词”大加声讨的同时,主要批评了忽视词的音乐性的做法。因为词自产生以来,本身就是一种音乐文学,到了李清照的时代,仍然主要是音乐文学。偏离了这一传统,或者使得这一传统变味,显然不能为词坛的多数人接受。??? 尽管苏轼和李清照的词论彼此带有一定的否定性,但不可否认,二者都有尊体的动机。前者是从意义的层面上,要把词向传统诗文的表达功能靠拢,从而否定“小道”之说;后者则从词的本来意义上,强调艺术的精工,从而保证这一文体的特殊性。看似相反,实则相成。??? 苏轼和李清照的尊体论,实际上从两个方面划出了中国词史的轨迹,因而不断在后世得到回应。??? [注]①尊体:指词这种体裁被词作家所推崇,不再被视为“小道”。8.下列关于“尊体”的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词在发展初期,普遍被视为“小道”,到北宋时期,词坛始出现尊体之说。??B.苏轼“以诗为词”,对传统词风进行改革,这在当时是非常另类的表现。? ?C.当时词坛有人正努力冲破《花间》、南唐词风,苏轼也力争以创作实践来超越前人。?D.李清照并不反感北宋词坛“俗词”,她主要批评了词作忽视音乐性的做法。?9.下列对苏轼、李清照尊体的“两个层面”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苏轼突破词的传统,主要表现为拓展词的题材内容,重视词的格调意蕴,因此自成?????? 一家。? ?B.李清照主要是从词的体性入手,来维护“别是一家”的词的本来特征——音乐性。? ?C.苏轼和李清照的词论,分别从意义的层面上和艺术的层面上尊体,两者相反相成。? ?D.两种尊体论从不同方面划出了中国词史的轨迹,但都不被当时词坛的多数人接受。10.依据文中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的幕僚调侃“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体现当?????? 时词坛对苏轼“另类”词风的讽刺性评价。? ?B.超越传统词风是“破”,超越新兴词风是“立”,由于创作上的争强好胜,苏轼“立”?????? 的成就远远大于“破”。? ?C.进入南宋以后,李清照由于有了国破家亡的惨痛经历,其词作内容转为深沉,但依?????? 然保持了音律之美。? ?D.苏、李的尊体论,不断在后世得到回应,可以推想,它们会在拓展主题和遵守音律?????? 两个方面不断互补。
三 文言文阅读
王羲之字逸少,司徒导之从子也。羲之幼讷于言,人未之奇。及长,辩赡,以骨鲠称。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深为从伯敦、导所器重。时陈留阮裕有重名,裕亦目羲之与王承、王悦为王氏三少。时太尉郗鉴使门生求女婿于导,导令就东厢遍观子弟。门生归,谓鉴曰:“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唯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鉴曰:“正此佳婿邪!”记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之。
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谢安未仕时亦居焉。孙绰、李充等皆以文义冠世,并筑室东土与羲之同好。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自为序以申其志。
性好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新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又山阴有一道士,养好鹅,之往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道士云:“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送耳。”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尝至门生家,见篚几滑净,因书之,真草相半。后为其父误刮去之,门生惊懊者累日。羲之书为世所重,皆此类也。每自称:“我书比钟繇,当抗行;比张芝草,犹当雁行也。”曾与人书云:“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
时骠骑将军王述少有名誉,与羲之齐名,而羲之甚轻之,由是情好不协。述先为会稽,以母丧居郡境,羲之代述,止一吊,遂不重诣。述每闻角声,谓羲之当侯己,辄洒扫而待之。如此者累年,而羲之竟不顾,述深以为恨。
(《晋书·王羲之传》)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及长,辩赡????????????????赡:丰富
B.“我书比种繇,当抗行 抗:抵挡。
C.然闻信至,咸自矜持????????信:信使
D.孙绰、李充等皆以文义冠世??冠:位居第一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谢安未仕时亦居焉?????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B.意甚悦,固求市之?????相如固斥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C.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送耳。????杂然相许。
D.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吾尝终日而思矣
1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王羲之“率性而为”性格的一组是(??? )
①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②唯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
③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 ④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
⑤羲之甚轻之,由是情好不协 ⑥止一吊,遂不重诣
A.①②③????B.①③⑤????C.②④⑥ ???D.④⑤⑥
1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王羲之是司徒王导的堂侄子,年幼时并没有显出什么特异之处,成人后擅长隶书,被称为古往今来的佼佼者。后来被太尉郗鉴相中,成为郗家的乘龙快婿。
B.王羲之淡泊名利,性喜自然,曾与谢安等文人雅士聚集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写下著名的《兰亭集序》以抒发自己的感受。
C.王羲之书法精湛,不但擅长楷书和草书,而且主张学习书法应该全身心地投入。
D.骠骑将军王述在会稽任职时,恰逢母丧,王羲之因为与之感情上有隔阂,只去吊唁了一次,就没有再去,王述对此深为怨恨。
1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默写
16.名句默写。(10分)
(1)悟已往之不谏, 。实迷途其未远, 。
(2)、闾阎扑地, ;舸舰弥津, 。
(3).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 。
(4).三顾频烦天下计, 。出师未捷身先死, 。
(5).早岁那知世事艰, 。 ,铁马秋风大散关
五:诗歌赏析
17.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 白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 【注】? 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1)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3分
?????
(2)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作简要分析。3分
六:??文学作品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17-20题。(18分)
父爱无价很多年以前,有一个非常富有的男人和他那年轻的儿子生活在一起,他们两人都非常热爱收藏艺术品。他们一起环游世界,并且只把最好的艺术珍品添加进他们的收藏品中去。它们被挂在他们家中的墙上,装饰门庭。当这位日渐衰老的鳏夫看着他那惟一的儿子成为一位经验丰富的艺术品收藏家的时候,心里就感到非常欣慰,尤其令他引以自豪的是,当他们与世界各地的艺术品收藏家进行交易时儿子那高超的鉴赏力以及敏锐的生意头脑。那年冬天,他们的国家卷入了战争。因此,这个年轻人离开了家,奔赴前线,为国而战。才过了短短的几个星期,这位老人就收到了一封电报,说他那至爱的儿子牺牲了,心神狂乱的老人孤独寂寞地独自面对着即将到来的圣诞节,心里充满了痛苦和悲伤。圣诞节的早晨,一阵敲门声唤醒了这位神情沮丧的老人。他打开房门,看见一位手里提着一个非常大的包裹的士兵正向他敬礼。士兵向老人自我介绍道:“我是您儿子的一位朋友。我有一些东西要给您看。”老人小心翼翼地打开包裹,里面露出一张纸。他轻轻地把它展开,原来是一幅肖像画,画的正是他那至爱的儿子。虽然,这幅画不是出自一位天才画家之手,自然也称不上是天才之作,但是它对那个年轻人脸部的细节特征把握得很准,可以说是惟妙惟肖。睹物思人,看着儿子的肖像画,老人仿佛又看到了儿子一样,老泪纵横,久久说不出话来。良久,他才强忍住悲伤,向眼前的这位士兵道谢,并说他将把这幅肖像画悬挂在壁炉的上方。儿子的这幅肖像画成了他最为珍贵的财产,它使得他对世界各地的博物馆里收藏的那些所谓无价珍品的兴趣也黯然失色。他还经常对邻居们说,这幅画是他迄今为止收到的最珍贵的礼物。春天到了。可是这位可怜的老人却得了一场大病,不久就去世了。根据老人的遗愿,他所有的绘画珍品将在新的圣诞节那天拿出来拍卖。圣诞节终于到了,那些艺术品收藏家从世界各地聚集到了拍卖现场,热切地盼望着竞买那些世界上最引人入胜的绘画珍品。拍卖会由拍卖一件任何一家博物馆的藏品目录上都没有的绘画作品开始。它就是那个老人儿子的肖像画,拍卖师向众人征求一个拍卖的底价,但是会场里却像死一般沉寂。“有谁愿意出价100美元买下这幅画吗?”拍卖师问道。????仍旧没有人说话。又过了一会儿,从拍卖厅的最后面传来一个声音:“谁要买那幅画啊?它只不过是他儿子的肖像画,快把那些珍品拿出来拍卖吧!”顿时,赞同声、附和声此起彼伏。“不,我们必须首先拍卖这一幅,”拍卖师答道,“现在,谁愿意买下他儿子的肖像画?”最后,老人一个并不富有的朋友说话了:“10美元你愿意卖吗?那样的话我就可以买下它了。”“还有没有人愿意出更高的价钱?”拍卖师大声问道。拍卖厅里越发安静下来,片刻之后,他喊道:“10美元一次,10美元二次……好,成交!”拍卖槌重重地落了下来。顿时,拍卖厅里人声鼎沸,庆贺声不绝于耳,有人叫道:“现在,我们可以竞买那些珍品了吧!”此刻,拍卖师无声地环顾了一下群情激奋的观众,郑重地宣布:“拍卖到此结束!按照这位老人,当然也就是肖像画中那位儿子的父亲的遗愿,谁买下那幅肖像画……”拍卖师顿了一下,遗憾地看了看众人,“谁就可同时得到他所收藏的全部珍品!”18.第一自然段提供的信息,对小说情节发展推动作用最大的一项是(4分)( )A.父亲是一位富有的且日益衰老的鳏夫。B.儿子是一位具有生意头脑的收藏家。C.父亲为自己的儿子感到欣慰和自豪。D.父子俩热衷于收藏世上最好的美术品。19.获得儿子肖像画后,作者对“父亲”有一系列细节描写,请简要说明其作用。(4分)答:(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儿子肖像画在无人愿买的情况下,被老人“一位并不富有的朋友”10美元拍得,对他竞买动机判断不合理的一项是4分)( )A.因为念及旧谊 ?B.被老人父爱感动C.为使拍卖顺利??D.不忍画像受冷落 21.文章对拍卖大厅“死一般沉寂”“附和声此起彼伏”“越发安静”“人声鼎沸”的场景描写有什么用意?(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语言表达(6分)
22.金娜匆匆走进教室,习惯地用卫生纸把自己的座位擦干净,随手将纸团扔在地上。同学张敏看见后说:“你很讲究个人卫生的哩!”金娜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说:“____________________”。随即将纸团拾起来,扔进了教室外面的垃圾箱。(1)张敏的话言外之意是: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金娜该怎样说才得体: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 作文(60分)
23.?我们通过高中语文必修课本,认识了“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而逍遥的庄子,理解了“宁赴湘流”而不“受物之汶汶”的屈原;品味着王实甫的“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的泪”,见证了莎士比亚《罗米欧与朱丽叶》的纯真爱情;为为完成“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而“隐忍苟活”的司马迁折腰,更为喊出“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的鲁迅而自豪……
请从古今中外的名人中任选一位,以“×××,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篇文章,字数不少于800字。
??
参考答案
1、C “静谧”的“谧”,不能套读“bì”,应读“mì”;“可塑性”的“塑”方言中极易读成“suò”,应读“sù”;“力能扛鼎”的“扛”遵循“多音读次音”的原则,不读“káng”,应读“gāng”。
2.关怀备至:关心得无微不至。备,表示完全,不是加倍,“倍”字同音错误。幅员:领土面积,指国家疆域。宽窄叫幅,周围叫员。“幅”字与“巾”有关,用于布帛、图画等;“辐”字是连结车辋和车毂的直条,与“车”有关,用于“车辐”“辐射”等,近形混淆。耽误:因拖延或错过时机而误事,“耽”字从耳,,冘声。本义是耳朵大而且下垂。眈:注视的样子。从目,冘声。视近而志远也。常用于“虎视眈眈”(凶狠贪婪地看着)。也属于近形混淆。
3、D(A使用对象错误,“无所不为”指什么坏事都干。B感彩有误,“溢美之词”指过分夸奖的言辞,贬义;C词义重复。“防患于未然”与后面语义重复。)
4、C(A句式杂糅,“生态环境改善取得了显著成绩的关键是政府采取多种措施调动农民退耕还林的积极性。”“生态环境改善取得了显著成绩是与政府采取多种措施调动农民退耕还林的积极性分不开的。”B搭配不当,应为“大型肉食动物往往闲散而沉着,弱小的食草动物灵敏而又胆怯” D成分赘余,去掉“的原因”,因为括号里已标明原因。)
5.D 虽然(A引,举起/连接 B息,断绝/气息 C矜,怜惜/自夸)
6.A 生物,自然界中一切生命的总称(B逢迎,古义:迎接/今义:说话或做事是故意迎合别人的心意。 C征夫,古义:行人/今义出征的人。 D告诉,古义:申诉/今义:说给人听,使人知道。)7.B 状语后置(A被动句 C宾语前置 D宾语前置))
?8.D? 原文说的是“在对所谓‘俗词’大加声讨的同时,主要批评了忽视词的音乐性?????? 的做法”。故选项中“并不反感”的说法是颠倒是非。?9.D? 4段末句提到“偏离了这一传统,或者使得这一传统变味,显然不能为词坛的多?????? 数人接受”,李清照重视词音乐性的主张,应该可以为词坛的多数人接受。?10.B? 原文第三段说“苏轼实际上是在几个方面争胜”,并没有得出“苏轼立的成就远?????? 远大于破”的结论。
11.B(“抗”应为“相当、匹敌)
12.D(A组中的“焉”均为兼词“于之”;B组中的“固”均为副词“坚决”;C组中的“相”均为副词,偏指第二人称;D组中的“而”均为连词,前者表承接,后者表修饰。)
13.C(①是王羲之的书法特点,③是王羲之的淡泊的性情,⑤是王羲之傲岸的性格。)
14.D(“王述在会稽任职时,恰适母丧”应为“王述先前曾在会稽任职,因母亲去世,回会稽治丧”“恨”古代应该是遗憾的意思而不是怨恨。)
15.(1)王羲之平常喜欢服丹食药,涵养性情,不喜欢住在京城,他刚渡过浙江,便产生了终身住在这里的念头。(3分)
(译出大意得1分;“雅”、“焉”两词,译对一个得1分)
(2)如果别人能这样入迷,不一定赶不上他。(3分)
(译出大意得1分;“使”、“耽”两词,译对一个得1分)
参考译文:
王羲之字逸少,是司徒王导的堂侄。王羲之小时候不善言谈,人们看不出他有什么超人之处。长大后,他很善于辩论,并且以性情鲠直而著称。他擅长隶书,为古今之冠。人们称赞他的书法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他的伯父王敦、王导都很看重他。陈留(今河南开封附近)人阮裕在当时享有盛誉,而阮裕也看重王羲之,把他和王悦、王承视为王家三位少年英才。有一次,太尉郗鉴派门生来见王导,想在王家子弟中选位女婿。王导让来人到东边厢房里去看王家子弟。门生回去后,对郗鉴说:“王家子弟个个不错,可是一听到有信使来了,都显得拘紧不自然,只有一个人坐在东床上,坦腹而食,若无其事。”郗鉴说:“这正是我要选的佳婿。”一打听,原来是王羲之。郗鉴就把女儿嫁给了他。
羲之很喜欢服药颐养性情,不喜欢在京城,刚到浙江,便有终老于此的志向。会稽山清水秀,风景优美,名士荟萃。谢安未做官时就住在这里。还有孙绰、李充等人,皆以文章盖世,他们都在这里建有住宅,与王羲之情投意合。王羲之曾和一群好友在会稽山阴的兰亭宴集,并亲自作序,以申明其志。
王羲之生性爱鹅,会稽有一位孤老太太养了只鹅,叫声很好听,他想买而未能得,于是就带着亲友去观看。谁知老太太听说他要来,竟把鹅烹煮了,准备招待他,他为此难过了一整天。当时,山阴有位道士,养了一群鹅,王羲之去观看时非常高兴,多次恳求道士,要买他的鹅。道士对他说:“你若替我抄一遍《道德经》,这群鹅就全部送给你啦!”王羲之欣然命笔,写好后笼鹅而归,一路上乐不可支。还有一次,他到学生家去,看见人家的篚木矮桌洁净光滑,就在上面写起字来,一半楷书,一半草体。后来那位学生的父亲无意中把这些字给刮去了,他的学生懊悔了好几天。他的书法注当时就很被世人看重,诸如此类的事情很多。王羲之常自称;“我的书法和钟繇相比,可以说不相上下;和张芝的草书相比,也如同大雁排行。”又曾经写信给人说:“东汉张芝临池学写字,池水都变成黑色,如果天下人象他那样沉迷于书法,也不一定比他差。”
膘骑将军王述少有声誉,与王羲之齐名,但王羲之却看不起他,因此二人不和。王述先做了会稽内史,因为母亲去世,就辞职守丧,王羲之来接替他的职务,只到王述家去吊唁一次,就再也不登门。王述每次听到外面有号角声,总以为王羲之来看望自己,连忙洒扫以待,这样过了一年,而王羲之竟然不顾,王述深以为遗憾。”
16 。 (略)
17.(1)“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群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彩,且更新颖。(答“雁别秋江去”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2)第三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像神奇,在云间“下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
18 C(正是因为“为自己的儿子感到欣慰和自豪”,所以老人才在临终时想把收藏的珍品送给买儿子肖像画的人。
19(1)渲染老人对儿子的至爱无价;(2)与下文拍卖会众人对肖像画的冷淡形成对比。
20 B(这位并不富有的朋友并不知道故事的结局,而故事的结局正体现了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21渲染气氛 制造悬念 揭示心态 突出主题(在小说、散文中,环境描写(包括场景描写)一般有四种作用,即“渲染气氛”“推动情节”“刻画人物”和“烘托主题”。这篇小说中关于拍卖现场的一些描写,其用意便可从上面四种作用中任选两种来答。)22.(示例)(1)你(金娜)只讲究个人卫生,而不讲究公共卫生(2)①谢谢你的提醒。②真不好意思。23.作文 参考湖南高考作文评卷标准
石齐学校2013年下学期高二语文期中检测(答题卷)
选择题 (3x14=42)
题次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答案
15.文言翻译 6分
(1):
(2):
16.默写 10分
(1) ,
(2)
(3)
(4)
(5)
17.诗歌赏析(8分)
(1):4分
(2)4分
18:(4分) ( )
19:4分
20:(4分) ( )
21: 6分
22语言表达 6分
(1)
(2)
作文(60分)
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