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九年级中考语文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专项练习题(含答案)
一、基础练习
1.《红星照耀中国》又名《西行漫记》,作者是___ ___,题目中“红星”象征___ ___ 。
2.(1)经典名著《红星照耀中国》是一部____________作品,作者是____________(国家)记者埃德加·斯诺,书名的意思是____________犹如一颗闪亮的红星照耀着中国。
(2)作者在《红星照耀中国》中写道:“在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次大规模的转移是历史上最盛大的一次流动的‘武装巡回宣传’。”文中的“大规模的转移”指______ ______。
3.他部下的军队在西藏的冰天雪地之中,经受了整整一个严冬的围困和艰难,除了牦牛肉以外没有别的吃的,而仍能保持万众一心,这必须归因于纯属领导人的个人魅力,还有那鼓舞部下,具有为一个事业英勇牺牲的忠贞不贰精神的罕见人品。
文段中的“他”是__________(人名)。以上内容出自作者__________所写的名著《红星照耀中国》。
4.结合《红星照耀中国》的阅读,请按红军长征事件的时间顺序补充事件。
离开瑞金→强渡乌江→__ ____→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____ __→过雪山草地→吴起会师
5.《红星照耀中国》斯诺从李长林口中了解到贺龙二三事,其中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贺龙凭借 ____ _建立了一个苏区的传奇故事。
6.关于《红星照耀中国》这部名著,下列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 )
A.本书又名《西行漫记》,作者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
B.本书是一部向世界介绍、传播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历程图书。
C.本书是按照作者探寻“红色中国”的时间顺序来记录见闻的。
D.本书是一部“用事实说话”的作品,没有体现作者的倾向性。
7.下列关于《红星照耀中国》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在某种意义上讲,这次大迁移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流动的武装宣传。”这里的“大迁移”指的是红军长征。
B.这是一部具有新闻报道性的作品,及时性是它畅销不衰的首要因素。
C.该书以作者陕北之行的经历为线索,切实报道了共产党人的生活和精神。
D.此书充满激情的政论,忠于客观事实,具有“事实胜于雄辩”的威力。
8.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红星照耀中国》是法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不朽名著,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毛泽东和周恩来是斯诺笔下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形象。
B.《昆虫记》是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的巨著,鲁迅把它奉为“讲昆虫生活的楷模”,法布尔也被世人称为“昆虫界的荷马”。
C.《傅雷家书》中,傅雷以自己的经历为例教导儿子,要有国家和民族的荣辱感,要有艺术、人格的尊严,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D.老舍笔下的《骆驼祥子》,经历了“三起三落”,由一个自尊好强、吃苦耐劳的车夫,变成了好占便宜、自暴自弃的行尸走肉。
9.下列关于《红星照耀中国》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斯诺到了安塞之后,一位清瘦的青年军官用英语向他打招呼,他就是红军指挥员——周恩来。
B.长征,是主动进行的、大规模的、艰苦的战略性转移,这段历程的开始是无奈且迷茫的,但也是红军的唯一希望。
C.“关于毛泽东,我可以单独写一本书。”斯诺在文中如此写道。在见到毛泽东之后,斯诺跟他有过许多谈话,从而发现毛泽东是一个复杂、有趣的人。
D.在前往西安的路上,斯诺听红军指挥员李长林介绍了贺龙的革命经历,传说他用一把菜刀在湖南建立了苏区。
10.选出下列关于课外名著的说法有误的一项( )
A.《红星照耀中国》是美国记者斯诺以一个外国人的视角,客观地向全世界报道了共产党和红军的真实情况。
B.《红星照耀中国》是一部纪实作品,记录的是斯诺通过采访、对话和实地考察得来的“事实”,是一部“用事实说话”的杰出作品。
C.《昆虫记》是一篇科普作品,堪称科学与文学完美结合的典范,处处洋溢着对生命的尊重,对自然万物的赞美,无愧于“昆虫的史诗”之美誉。
D.《昆虫记》是英国昆虫学家法布尔花了足足三十年时间写成的巨著,他被罗曼·罗兰称为“掌握田野无数小虫子秘密的语言大师”。
11.任务三:
学校举办了阅读红色经典《红星照耀中国》的活动,请回答下列问题:
下列有关毛泽东的四件事,按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带领红军成功到达陕北
②欣然接受斯诺的采访
③在井冈山组织秋收起义
④父亲同意毛泽东单腿磕头后不再打他
A.④①③② B.②①④③ C.③④②① D.④③①②
12.下列文学常识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红星照耀中国》,又名《西行漫记》,是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所著的纪实文学作品。
B.唐宋八大家的作品至今为人所称颂,如韩愈的《马说》、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和欧阳修的《醉翁亭记》。
C.《昆明的雨》作者汪曾祺现当代作家、散文家,代表作小说《受戒》《大淖记事》,散文集《蒲桥集》。
D.《儒林外史》是明代吴敬梓创作的长篇小说,全书五十六回,以写实主义描绘各类人士对于“功名富贵”的不同表现,《儒林外史》代表着中国古代讽刺小说的高峰,它开创了以小说直接评价现实生活的范例。
13.下列对文学名著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红星照耀中国》是美国记者斯诺写的纪实文学作品。起初书名为《红星照耀中国》,后来,为了在国民党统治区出版方便,曾易名为《西行漫记》。
B.作者斯诺在《苏维埃掌权人物》《一个共产党员的由来》等篇章中,详细讲述了毛泽东同志的成长轨迹。
C.《昆虫记》是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布封所著,这部书除了真实地记录昆虫的生活,还透过昆虫世界折射出社会人生。
D.萤火虫的幼虫有一种惊人的本领,那就是把固体物质变成液体物质。
14.下列有关文学名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红星照耀中国》深入分析和探究了“红色中国”产生、发展的原因,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做了客观的评价。
B.斯诺笔下的周恩来是个面容瘦削,看上去很像林肯的人物,个子高出一般的中国人。他大公无私,唯一的个人衣服是用缴获的降落伞做成的背心。
C.法布尔用野外观察和实验的方法观察昆虫。他对昆虫的形态习性、劳动、繁衍和死亡的描述,处处洋溢着对生命的尊重,对大自然的赞美。
D.《昆虫记》行文活泼,语言诙谐,还常常以拟人的手法表现昆虫世界,读起来情趣盎然,堪称科学与文学完美结合的典范。
15.下列关于文学名著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对于《昆虫记》的作者,雨果称他为“昆虫界的荷马”,罗曼·罗兰称他为“掌握田野无数小虫子秘密的语言大师”,德国文学界曾推荐他为诺贝尔奖的候选人。
B.《红星照耀中国》(RED STAR OVER CHINA)曾译名《西行漫记》,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不朽名著,是一部文笔优美的小说作品。
C.《西游记》是一部可读性很强的小说,“三借芭蕉扇”中,孙悟空偷了牛魔王的坐骑,又变成牛魔王骗到了芭蕉扇,结果最后又被变成唐僧的牛魔王把扇骗了回去。
D.阅读科普作品,可借助前言、后记或附录中有关作品的介绍,了解作家的生平事迹、科学成就和全书的大致内容,为阅读整本书做些准备。
二、文本阅读
(一)
“有时要是他(朱德)不十分忙,就帮助农民们种庄稼,他常常从山下挑粮食到山上。他非常强健,什么东西都能吃,除了大量辣椒,没有什么特别爱吃的东西,因为他是四川人。他晚上非到十一二点钟不睡,早晨总是五六点钟起床。”
“他喜欢运动,但是也喜欢读书。他仔细定出读书计划,熟读政治、经济的书籍。他也喜欢跟朋友们谈天,有时也开开玩笑……他一般没有脾气,我也从没跟他吵过嘴,但他在战斗中却要发怒。打仗时他总是在前线指挥,但没有受过伤。”
我没有会见朱德的好运气,因为当他到达陕北的时候,我已经离开了。幸运的是朱德马上就被世界作家所注意,我现在竟有机缘得到一些最近的材料。西安事变以后,就有人到苏区去访问,韦尔斯女士是第二个会见中国红军领袖的外国人,康克清上面这番话就是对她说的。
(节选自《红星照耀中国》)
16.从选文中可以看出朱德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17.朱德在《回忆我的母亲》中写道:“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与困难做斗争的经验……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请从《红星照耀中国》中找出具体内容加以印证。
18.《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多处引用或转述了他人的言论,如选文就引用了韦尔斯女士笔下康克清对朱德的评价,你怎样看待斯诺的这种材料处理方式?
(二)结合《红星照耀中国》的阅读,完成下列两项任务。
【任务一】把握采访行程。
阅读纪实作品,要清楚地把握作品所写的事实。下面是同学整理的1936年6月至10月期间斯诺采访“红色中国”的主要行程,请补全横线处的内容。
(1)__________(填地名) (2)__________(填人名)
【任务二】感受红军精神。
《红星照耀中国》真实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及红军筚路蓝缕的奋斗历程。请你从下列困难中选择一项,结合相关内容,说说中国共产党及红军在危机中生存、发展靠的是什么。
A.恶劣到极点的自然环境 B.极度匮乏的物资供应 C.部分少数民族的不理解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三)根据《红星照耀中国》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饭是由两个态度冷淡的孩子侍候的,确切地说是由他们端来的,他们穿着大了好几号的制服,戴着红军八角帽,帽舌很长,不断掉下来遮住他们的眼睛。他们最初不高兴地看着我,可是在几分钟后,我就想法惹起了其中一个孩子的友善的微笑。这使我胆子大了一些,他从我身边走过时,我就招呼他:“喂,给我们拿点冷水来。”
②那个孩子压根儿不理我。几分钟后,我又招呼另外一个孩子,结果也是一样。
③这时我发现戴着厚玻璃近视眼镜的交通处长李克农在笑我。他扯扯我的袖子,对我说:“你可以叫他‘小鬼’,或者可以叫他‘同志’,可是,你不能叫他‘喂’。这里什么人都是同志。这些孩子是少年先锋队员,他们是革命者,所以自愿到这里来帮忙。他们不是佣仆。他们是未来的红军战士。”
④正好这个时候,冷水来了。
⑤“谢谢你——同志!”我道歉说。
⑥那个少年先锋队员大胆地看着我。“不要紧,”他说,“你不用为了这样一件事情感谢一个同志!”
【材料二】
①在路上的最后一天,我们在一个青翠的山谷中间的一个村子里歇脚吃中饭,所有的孩子们都来看他们头一次看到的洋鬼子。我决定考他们一下。
②“什么叫共产党员?”我问道。
③“共产党员是帮助红军打白匪和国民党的人,”一个十岁左右的孩子开腔道。
④“还有呢?”
⑤“他帮助我们打地主和资本家!”
⑥“那么什么叫资本家呢?”这个问题可难住了一个孩子,可是另外一个孩子回答说:“资本家自己不干活,却让别人给他干活。”这个答复也许过分简单化了,不过我继续问:
⑦“这里有地主和资本家吗?
⑧“没有!”他们都齐声叫道,“他们都逃跑了!
⑨“逃跑了?怕什么?
⑩“怕我们的红军!”
“我们的”军队,一个农村孩子说“他的”军队?显然,这不是中国,但是,如果不是中国,又是什么国家呢?我觉得这是不可信的。谁把这一切教给他们的呢?
我后来看到红色中国的教科书和遇到圣诞老人徐特立时,终于知道了是谁教给他们的。徐特立曾经担任过湖南一所师范学校的校长,现在是苏维埃教育人民委员。
事实上,那天下午我就要见到他,那是在我们这个小小的旅队走下最后的一个山坡,踏进红色中国临时首都的时候。
【材料三】
①在苏区,少年先锋队员的任务之一,是在后方检查过路旅客看他们有没有路条。他们十分坚决地执行这项任务,把没有路条的旅客带到当地苏维埃去盘问。彭德怀告诉我,他有一次被几个少先队员喝令站住,要看他的路条,否则就要逮捕他。
②“但是我就是彭德怀,”他说,“这些路条都是我开的。”
③“你是朱总司令我们也不管,”小鬼们不相信地说,“你得有个路条。”他们叫人来增援,于是有几个孩子从田里跑来。
④彭德怀只好写了路条,签了字,交给他们,才能够继续上路。
20.小麦对材料一中的画线句表示欣赏,将自己的赏析写下来。
21.海涛不能理解材料二中宾语“红军”前为什么要加定语“我们的”,你为他说明。
22.彭德怀对“红小鬼”的态度怎样?请你结合原著的一个情节对小麦说明。
23.你根据三则材料的共同点拟一个标题,并结合三则材料写出理由。
(四)阅读《通过红色大门》(节选),回答问题
通过红色大门(节选)
(美)埃德加·斯诺
①我们沿着一条弯弯曲曲的小溪走了四个小时,一路没有见着一个人影。那里根本没有路,只有小溪的溪床,两边岩壁高耸,溪水就在中间湍急地流过,在岩璧上面就是险峻的黄土山。要结果掉一个过分好奇的洋鬼子,这是个好去处。使我惴惴不安的另一个因素,是那个骡夫对我的牛皮鞋子多次表示羡慕。
②“到啦!”他突然转过头来大声说。这里,岩璧终于消失,一个狭小的山谷展现在我们面前,山谷里一片绿油油的麦苗。“我们到啦!
③我放下了心,朝着他的前面望去,看见一座小山的山边有一个黄土村落,缕缕青烟从村里那些高大的泥烟囱里袅袅上升,那些烟囱像长长的手指一样竖立在峭壁的面前。几分钟之后,我们就到了那里。
④一个年轻的农民,头上包着-条白毛巾,腰间插着一支左轮手枪,从村里走出来,惊愕的望着我,问我是谁,到那里去干什么?“我是个美国记者,”我说。“我要见这里的贫民会主席。”他面无表情的地看着我,回答说:“hai pa!”
⑤我过去听到中国人说“hai pa”就只有一个意思:“我害怕!”我心里想,如果他感到害怕,那我该感到怎么样呢?但是,他神色泰然自若,看来他的话不是这个意思。他回过头问那骡夫我是什么人。
⑥那骡夫把我跟他说过的话重说了一遍,还添枝加叶地说了些他自己的话。我放心地看到那位青年农民的脸色和缓下来了。这时我发现他确实是个长得很英俊的小伙子,皮肤黝黑发亮,牙齿整齐洁白。他好像同中国其他地方的胆怯的农民不属于一个族类。他那一双炯炯有神的快乐的眼睛含着一种挑战的神情,他还有一定的吓人气派。 他的手慢慢地从枪柄上移开,脸上露出了笑容。
⑦“我就是你要见的人,”他说,“我就是主席。请进来喝口热茶吧。”
⑧这些陕西山区的居民有自己的方言,净是发音含混的口语。我同那位主席又作了几次谈话的努力之后,他渐渐地现出能够领会的神情,我们的谈话就有了顺利的进展。等到我最后问清这个问题时,我这才发现陕西山区方言中的hai pa等于官话中的bu zhi dao (不知道)。这个发现使我感到很满意。
⑨我坐在铺着炕毡的炕上,向我的主人进一步谈到我自己和我的计划。过了不久,他就显得没有什么疑虑了。我想去县政府所在地安塞,当时我以为苏维埃主席毛泽东就在那里。问他能不能给我找一个向导和一个骡夫。
⑩他答应说,没有问题,没有问题,不过我不能在大热天赶路。太阳已经升到当空,天确实是非常热,我看上去很疲倦。他问我吃了东西没有。说实在的,我饿极了,因此我不再跟他客气,接受了他的邀请,第一次同一个“赤匪”一道吃饭。我已破釜沉舟,决心跨进红区了。
我现在已经完全落入刘龙火先生(我后来知道这就是那位青年农民的姓名)的掌握之中。刘龙火拿烟、酒、茶来招待我,向我提出无数的问题。他和他的朋友们非常好奇地翻看我的照相机、鞋子、毛袜、我的布短裤的质料,不时发出赞美的声音;对于我的卡其布衬衫的拉链,更是赞不绝口。总的印象似乎是:我的行头不论看起来是多么可笑,显然非常实用。我不知道“共产主义”在实践上对这班人意味着什么,我准备眼看我的这些东西很快地被“共产”——但是当然没有发生这种事情。我几乎可以肯定,我受到严密检查的目的(比你在其他边境所受到的海关检查要愉快得多)是为了要证实他们以前的一种看法:洋鬼子不可思议。
不到一个小时,他们端来了一大盘炒鸡蛋,还有蒸卷、小米饭、一些白菜和少量烤猪肉。我的主人为饭菜简单而表示歉意:我则为我的食量不同寻常而表示歉意。
龙火告诉我,说安塞离那里不过“几步路”,尽管我不大放心,但是除了照他说等一等以外,没有其他办法。等到一个年轻的向导和一个骡夫终于到来的时候,已经过了下午四点钟了。临走时,我想把饭钱付给刘先生,可是他断然拒绝了。
“你是一位外国客人,”他解释说,“而且你是来找我们的毛主席的。再说,你的钱也没有用处。”他对我手里拿着的纸币瞟了一眼,问道:“你没有苏区的钱吗?”听我回答说没有,他就数了共值一元钱的苏区纸币说,“这个你拿去,你路上会用得着的。”我拿一元国民党的钱和刘先生交换,他接受了:我再一次向他道谢,然后跟在我的向导和骡夫后边爬上山道。
“好啊,”我一边气喘喘地爬山,一边对自己说。“到现在为止,一切顺利。”我已闯进了红色大门。这件事多么简单!
(节选自《红星照耀中国》,有改动。)
24.选文第一段景物描写渲染了____氛围,流露了作者__心理。与选文结尾处作者闯进红色大门的__心情形成反差。
25.阅读第⑤段,我从他“神色泰然自若”推断他所说的“hai pa”不是“害怕”,第⑥段哪一处具体描写还可以看出他不害怕?
26.第①段加点词“共产”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
27.作者为什么称刘火龙为“赤匪”,跨入红区为什么要下破釜沉舟的决心?
28.当我想把饭钱付给刘先生时,刘龙火为什么断然拒绝?
29.阅读全文,简单概括刘火龙这一人物的性格特征。
(五)阅读《红星照耀中国》的节选部分,完成下面小题。
①“我的带兵的特殊战术是这样的:我自己体格很强壮,能跟弟兄们共同生活,跟他们密切接触,因而获得他们的信任。每次作战不管大小,我事前总要查勘地形,精密计划一切。我的主要战术一般都很成功,因为我细心处理一切,亲自领导部队。我总是要坚持要从一切角度对敌人的阵地有清楚的了解。我跟民众一般也保持很好的关系,这给我不少帮助。蔡锷以其指挥战术著称,他教我许多东西。那时滇军是新式军队,有德国步枪作为武装。我以为对指战员都很重要的另一个因素,是对政治形势的了解。有了这种了解,他们才能有坚决地为主义而战的士气。此外就是经验--你仗打得越多,越能掌握局面。
②“我在四川离开刘湘以后,就搭长江轮顺流而下,到上海寻找共产党。这时,中国已回到军阀的封建时期,前途实在黑暗,我很苦闷。我在四川当军官的最后一年,即一九二〇年,我染上了吸鸦片的恶习。但在一九二〇年底回到云南时,在从唐继尧手中逃脱出来前,我买了一些戒烟的药品,一九二一年我向西康作第一次‘长征’时,实行戒烟,在到上海的船上,继续戒烟。到上海时,差不多已经戒脱了这个恶习,在上海广慈医院住了一星期,我完全戒绝了烟瘾。
③“我在一九二二年离开四川去寻找中国共产党的时候,一点也不知道怎样同党发生关系,只是决心要同它取得不管是什么的联系。事实上,党刚在几个月前才组织起来,这是我后来知道的。我对于共产主义和布尔什维主义的兴趣,是在我自己阅读有关俄国革命的书籍后引起的。对我的其他影响只有跟法国留学生的几次谈话。我驻在四川的时候,凡是我能够找到的关于世界大战和俄国革命的书籍,我都读了。在这以前,我把全部精力都放在保卫民国和在中国实现孙中山的民主政治的战斗上。但一九一一年革命的失败和后来全国陷入劳民伤财的军阀混战,使我大失所望。我认识到中国革命必须更进一步,必须象俄国革命一样彻底,俄国革命的不断胜利,给了我以希望。
④“我在上海找不到共产党的踪迹,因此我到北京去继续寻找。当时孙中山的机关报《民报》的主笔孙炳文也跟我同去寻找共产党。然而在北京我运气也不好,仍找不到共产党员,我又回到上海,这样,在一九二二年这一年,我从南方跑到北方,又回到南方,象一匹脱缰的马。北京给我的主要印象是国会的腐败和滑稽可笑。然而在另一方面,我又碰到许多学生,我跟其中有些一同旅行,他们的活动给我很好的印象。
⑤“回到上海后,我碰到A、汪精卫、胡汉民和其他国民党领袖。A给我的印象是一个非常诚恳、坚毅、聪慧的领袖。他要我去打陈炯明,我没有答应。他又要我到美国去,但我却要到德国去研究军事学,亲眼看看世界大战的结果。我在九月间搭船赴欧,经过新加坡和马赛,到了巴黎,我拍了一张从埃斐尔铁塔俯瞰巴黎全景的照片,感到很得意。
⑥“在柏林,我碰到B[现在是红军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和别的同志们。我终于在柏林找到了中国共产党!我在一九二二年十月间到达柏林,那时年纪三十六岁左右。我一找到共产党,当场立刻加入,这是一九二二年十月间的事。
30.文中的“A”指的是____,“B”指的是____。八年级上册中有一篇“我”写的文章,题目是《____》。
31.第①段中,“我”的战术特殊在哪里?请简要概括。
32.“我”为什么要寻找共产党?从“我”寻找共产党的艰辛历程中可以看出“我”作为革命领袖具备什么样的素养?
(六)
你想成为怎样的人?我不想做这样的人!
向南平
①在生命怒放的季节,我们总是被各种青春的气息所包围。广场上放着风筝的天真孩子,球场上奔跑跳跃的帅气身影,路上哼着小调的轻快步伐……每个人看起来毫不相干,每代人实际上却又紧密相连。在这个属于年轻人的节日前夜,让我们聊聊他们。
②回忆起青涩懵懂的校园时光,很多人对《我想成为一个___的人》这样的作文记忆犹新,这个看似随意的题目,无意间促成了许多年轻人第一次自我对话。在网络知识问答社区上,“你想成为怎样的人”这个问题的回复让很多网友产生了共鸣。“久处不厌的快乐的普通人”“天真善良而独立坚韧的人”“有遗憾而不后悔的人”“一个不被自己讨厌的人”……这些回复有事业上的追求,有情感上的需求,有道德上的要求,有心理上的渴求。很多年轻人将对自己的期许、对未来的设想、对世界的观感,糅进了一个大致的方向和粗略的轮廓,可能不具体、或许不精致,但都无比真诚、无限美好,青春就是这样富于各种可能。
③“你想成为怎样的人”这个问题引发的自我对话朦胧而感性,而“我不想做这样的人”这个问题引发的自我思考则更加具体而理性。某网络平台在今年五四前夕为年轻人提供了舞台,镜头前,两个少年陈述自己的想法,表达自己的态度:“我不想做一个流水线上制造出来的人”“我不想做一个隐身的人”“我不想做一个浑身带刺的人”“我不想做一个不爱国的人”…… 这些来自955名初中生的心声,有对社会问题的思考,有对人情冷暖的观察,有对善恶美丑的认识,有对国家民族的信仰,这些心声很真实,充满责任,给人以满满的信心。
④“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年轻人何尝不是如此?那些非凡的勇气、激扬的斗志,极尽人们对青春年华的无限想象;那些意志的消磨、人生的沉沦,也在提醒人们对精神早衰的潜在担忧。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礼赞青年,不只是体现对青春梦想的呵护,更是帮助青年扫除心灵的阴霾;我们歌颂青春,不只是了却人生苦短的遗憾,更是诠释奋斗的意义。要知道,青年人最大的资本,恰恰是被自己忽视的青春;青春最值得的回忆,正是追逐梦想、执着奋斗的痕迹。
⑤诗人塞缪尔·厄尔曼在《青春》中这样写道:“人人心中皆有一台天线,只要还能接受美好、希望、欢乐、勇气和力量的信号,就能青春永驻,风华常存。”架起这台心灵的“天线”,去感受日月星辰,去明辨是非曲直,去体悟人生百态,每一个成长的灵魂,就一定都能找到“你想成为怎样的人”和“我不想做这样的人”的完美答案。
(选自《人民日报评论》有删改)
33.作者针对年轻人表达了哪些观点?
34.文章中二、三两段内容能否对调?并阐述理由。
35.人有所为,有所不为。名著中各色人物的人生选择常能启迪读者。请参照示例,从以下必读名著中任选一部,结合其中具体人物的所为,阐释你的选择。
《骆驼祥子》《朝花夕拾》《海底两万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红星照耀中国》
示例:读《骆驼祥子》,我想成为曹先生这样善良仁义的人,他乘坐祥子的车被摔伤后,还主动宽慰祥子;我不想成为阮明这样忘恩负义的人,因为他向当局者告发他的老师曹先生。
参考答案
1. 斯诺(埃德加·斯诺) 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色革命
2. 纪实 美国 中国共产党 红军长征
3. 朱德 埃德加 斯诺
4. 遵义会议 飞夺泸定桥
5.一把菜刀
6.D7.B8.A9.D10.D11.D12.D13.C14.B15.D
16.勤劳自律,勤奋好学,性格温和。 17.示例:作为红军总司令的朱德,生活和穿着都跟普通士兵一样,与士兵们同甘共苦,靠吃南瓜撑过整个冬天;在长征中积雪覆盖的雪山、遍布沼泽的草地也没能将他吓倒,靠的便是面对困难斗争到底的革命意志,这些都是母亲的言传身教留给朱德的宝贵财产。 18.斯诺在写作中引用或转述他人的言论,从不同视角呈现不同人群对中国革命、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人的看法,这样处理材料更能体现新闻纪实作品客观性和真实性的特点。这正是斯诺严谨的新闻纪实写作风格。
19. 【任务一】(1)延安 (2)彭德怀 【任务二】示例一:我选择A.过草地是红军长征途中的一段艰苦历程,沼泽地带经常大雨连绵不断,没有树木遮阴,红军风餐露宿,几乎达到了人体所能承受的生存极限,许多人陷入沼泽之中牺牲,但红军最后还是战胜了恶劣的自然环境。他们靠的是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和团结互助的精神。
示例二:我选择B。彭德怀带领的部队遭到国民党军队的封锁,生活物资极度匮乏,红军病的病,饿的饿。当地农民鼓励红军,他们从地下挖出藏起来不让白军知道的粮食给红军吃。中国共产党和红军能在危机中生存发展,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以自己的模范行动,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示例三:我选择C。共产党为了克服回民天生不愿与汉人合作的心理,向回民提出诺言,取消一切苛捐杂税,协助成立回民自治政府,取缔征兵,保护回族文化,等等。从而得到回民信任,有部分回民还参加了红军。共产党真心实意为百姓谋福利,赢得回民的拥护和支持,由此在危机中生存发展。
20.运用了外貌描写和神态描写,写出了“红小鬼”的年龄小、身量小,表现出小孩子的纯真/喜怒形于色/儿童心性。 21.说明孩子们把红军作为自家人/有认同感,也表现出他们身为红军中的一员的自豪感。 22.非常喜欢。有一次彭德怀才看演出时,将自己的棉衣披在旁边的小号手身上/他常常和“红小鬼”坐在一起,认真地向孩子们讲政治和个人问题/和一个孩子讨论“大鼻子”和“日本帝国主义”的关系。 23.标题:生气勃勃的少年们/信仰坚定的“红小鬼们”
材料一中“红小鬼们”自愿来帮忙,不愿被叫做“喂”,而是自觉把自己作为红军战士,在高度的自尊中表现出活力和生机/坚定的信仰;
材料二中孩子把红军当作救星,认为红军是战无不胜的,在极度的信任中表现出生机/坚定的信仰;
材料三中少年们对自己的任务认真、不折不扣地执行,在极度的责任感中表现出生机/坚定的信仰。
24. 恐怖 紧张 快乐喜悦 25.他那一双炯炯有神的快乐的眼睛含着一种挑战的神情,他还有一定的吓人气派。 26.我的东西被刘火龙和他的朋友们所瓜分。 27.作者对共产党人还没有深入了解,“赤匪”是作者引用外界西方媒体对共产党人的说法。“破釜沉舟”踏入红区,可以看出作为一个记者他要探寻红色中国之谜的冒险精神和彻底的决心。 28.①他认为我是一个外国客人,理应受到款待。②我是来找毛主席的,是重要的客人,应受到热情款待。③我的钱是国民党的钱,在苏区不能用。 29.沉着、谨慎、威严、热情大方。
30. 孙中山 周恩来 回忆我的母亲 31.①能跟战士共同生活,密切接触,获得他们信任。②作战不管大小,事前都要勘地形,精密计划一切。③细心处理一切,亲自领导部队。④坚持要从一切角度对敌人的阵地有清楚的了解。 32.【示例】当时中国前途黑暗,“我”认识到中国革命必须更进一步。坚定的革命信念和自发革命的精神。
33.示例:青春富有各种可能,因而作者期许青年人能担当责任、满怀信心,追逐梦想、诠释奋斗的意义。 34.文章第二段里“你想成为怎样的人”的话题是许多年轻人第一次自我对话,第三段里“我不想做这样的人”的话题是今年五四前夕的热门讨论,两个问题的出现有时序上的先后;文章第二段的问题引发的自我对话朦胧而感性,第三段的问题引发的自我思考则更加具体而理性。两者之间体现青少年成长中思考的深入;第二、三段的内容与第四段总结评价的行文前后照应。第二段内容侧重于“有所为”,第三段内容侧重于“有所不为”。 35.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我想成为保尔这样具有钢铁般意志的人,他仇恨反动阶级,对革命始终忠诚,在无数次激烈的斗争中,锻炼成为钢铁般的革命战士;我不想成为瓦西里神父这样狭隘凶狠的人,因为他无数次地侮辱保尔,往往为了些极小的事情就把保尔赶出教室。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