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博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答案
选择题:
1-5 BADBC 6-10 BACCC
11-15AABAB 16-20 ACBBC
21-25DDAAC 26-30CCBBA
材料题:
31.(1)西周:分封制;秦朝:郡县制;西汉初:郡国并行制。政令:推恩令;作用:削弱了诸侯国势力,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治。(6分)
(2)根本原因:藩镇的节度使兵权太重,君弱臣强。具体表现:夺其权:在地方派文臣做知州,并设通判监督知州;制其钱谷:设置转运使将地方财赋收归中央;收其精兵: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控制对军队的调动;经常调换军队将领。(8分)
(3)地方行政制度:行省制。积极作用:行省的设置,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对于加强中央集权,特别是调整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行省制是中国省制的开端,对后世影响深远。(6分)
32.(1)原因:北方战乱。影响:促进江南(南方)地区的开发,促使我国经济重心南移。(4分)
(2)现象:南宋海外贸易繁荣。关系:南宋时经济重心南移为南宋海外贸易繁荣提供有利条件。(3分)
(3)原因:实行发展海外贸易增加财政收入的基本政策;制定市舶司(市舶管理制度)等以加强管理;指南针的应用;南宋政治经济重心南移;南宋农业手工业发展和商业繁荣。(8分)
33.(1)原因:耕地少,粮食产量低;自然资源丰富;传统手工业比较发达;水路交通便利。(6分)
(2)经验:重视文化学习;坚守诚信的商业道德;吃苦耐劳;注意与封建政府的关系。
障碍:各种税务摊派;官吏的敲诈勒索;政府的抑商政策;西方列强的经济扩张等。(8分)
(3)政府搭建平台;广泛联系海内外商界;发挥徽商的纽带作用;扩大合作领域。(6分)景博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
注意事项:
本试卷共33小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100分钟。
答案写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考试结束后,交回答题卡。
Ⅰ卷(选择题)
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在每小题所给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下表所示为古代中国的部分考古成就。这反映出我国( )
1 在江西万年仙人洞、广东英德市牛栏洞等遗址中先后发现了距今年12000到10000年的稻作遗存
2 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等许多考古表明,长江流域、太湖流域在6000~7000年前已普遍种植水 稻,江苏草鞋山遗址中发现了距今6000多年的古稻田遗址
3 商代水稻在黄河南北均有种植,郑州白家庄遗址、安阳殷墟中都发现有水稻遗存
A.早期文明进程的多元一体 B.中国早期水稻种植的扩展趋势
C.早期农业灌溉技术的成就 D.人类稻谷培植技术的基本定型
2.下图所示的内容是金文(铜器铭文)的“宗”字,从字形上分析,上面的宝盖是屋宇之形,“示”则是神主的象征。故《说文解字》云:“宗,尊祖庙也。”据此推断,周朝宗法制的重要特点是( )
A.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B.等级结构层次分明
C.君权神授的色彩浓厚 D.王权神权开始分离
3.如图是出土于云南江川李家山的牛虎铜案,是战国时期古滇国的青铜祭祀礼器。其造型由二牛一虎组成,既有中原地区四足案的特征,又具有浓郁的地方民族风格。其反映了战国时期( )
A.牛耕技术推广到了西南地区 B.古滇国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C.中原与西南的商业往来频繁 D.区域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交融
4.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对春秋战国这一历史时期评价很高,他认为这是一个充满活力、能力和创造力的时期。费正清认为的“活力、能力和创造力”根源于( )
A.百家争鸣局面 B.铁犁牛耕出现
C.井田制的瓦解 D.各国纷纷变法
5.先秦诸子百家中,反对崇古思想,宣扬历史是进化的,主张改革创新,“世异则事异”,“便国不法古”的思想流派是( )
A.儒家 B.道家 C.法家 D.墨家
6.东汉和帝时,蔡伦创造了一套较为定型的造纸流程,其过程大致为四步:原料分离—打浆—抄造—干燥,这四步法与现代湿法造纸生产仍没有什么根本区别。这反映出东汉时( )
A.已经发明书写用纸 B.造纸工艺比较成熟
C.纸张已经广泛使用 D.纸的生产流程简便
7.据《史记》载,汉初,农民大量流亡异乡,卖妻鬻子,米一石值万钱,马一匹值百金,基于此,汉初( )
A.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B.实行清明吏治
C.建立完备法律体系 D.加强中央集权
8.商鞅曾经开“燔诗书而明法令”的先例。后来,秦始皇对其加以发挥,于“焚书”之外又创下了“坑儒”的历史记录,以期国家“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无私剑之捍,以斩首为勇”。这些做法( )
A.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性 B.有利于强化中央集权
C.制约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D.维护了大一统的局面
9.“魏蜀吴,争汉鼎。号三国,迄两晋。宋齐继,梁陈承。为南朝,都金陵。北元魏,分东西。宇文周,与高齐。”下列与《三字经》中概述的时期相符的历史描述是( )
A.战乱频繁,藩镇割据现象严重 B.文景之治,经济恢复社会稳定
C.民族交融,江南经济获得开发 D.焚书坑儒,文化专制钳制思想
10.隋朝在洛阳的运河附近修建了兴洛仓、回洛仓等大型粮仓用于存储来自江南的粮秣;至唐代后期更是有“国家用度尽仰江、淮,若(运河漕运)阻绝不通,则上自九庙,下及十军,皆无以供给”之说。由此可见( )
A.运河漕运是隋唐时期唯一的远程运输方式 B.运河漕运的兴起,是经济重心南移的基础
C.东南地区是隋唐时期国家的赋税收入重地 D.东南地区的税收极重,导致农民起义频发
11.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唐政府颁行两税法,分夏秋两季征税,分别是六月、十一月。有学者认为唐代北方地区在农历六月时无法保证粮食的收获,两税法是针对南方地区而采用的赋税制度。该学者的判断依据是( )
A.两税法改变了以人丁为标准的征收方式
B.两税法消除了社会矛盾,维护了社会稳定
C.两税法使土地兼并问题得到了妥善解决
D.两税法适应了南方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
12.如图反映了唐朝天宝十四年至乾元三年户籍数、人口数和纳税人口数的变化情况。导致图中数据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是( )
A.地方割据势力同中央政府争夺统治权 B.少数民族同中央政府矛盾激化
C.农民阶级推翻封建地主阶级的现实需要 D.中央政府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
13.佛教的传入为唐代文学在意境、文体和命意遣词等方面增添了新的内容,《全唐诗》收录的有关佛教的诗约占十分之一,唐传奇深受佛教“轮回”“醒悟皈佛”等思想的影响,佛经和诗歌融合,在中唐时出现了“诗僧”这一特殊群体。这表明,唐代佛教( )
A.成为主流思想 B.丰富了文学创作的内容
C.实现了本土化 D.构成了文学的主体内容
14.隋唐时期中原地区的音乐、舞蹈融合了大量来自少数民族和外国的成分。隋炀帝时的九部乐,唐太宗时增为燕乐、西凉乐、天竺乐、高丽乐、安国乐、疏勒乐等十部乐。音乐家们吸收少数民族和国外音乐的精华,创造新乐,逐渐形成坐部伎和立部伎。这反映隋唐文化特征是( )
A.开放包容 B.固守传统 C.领先世界 D.影响深远
15.西北地区的党项族主要从事畜牧业和狩猎。西夏建国(公元1038年)后,夏景宗李元昊亲自主持修筑了兴庆府黄河灌区(从今宁夏吴忠市至石嘴山市惠农区),从而使贺兰山东部兴庆府、灵州一带沙漠变为重要的粮食产地。西夏的这一措施( )
A.增强了宋夏之间的水利技术交流 B.促进了西北边疆的开发
C.适应了经济重心变化的总体趋势 D.得益于庆历和议的达成
16.唐朝时,饮茶多以茶饼研末,煮茶时讲究“三沸”,使得烹茶更具文人雅兴。宋元时代,出现了在茶中添加马奶、红枣、枸杞、油酥等物的习俗。饮茶习俗的变化表明( )
A.民族融合趋势加强 B.饮茶成为社会时尚
C.社会风气更加开放 D.茶与粮食混合食用
17.宋之后,忠臣、烈士增多,并对忠义者盛赞,对变节者唾弃。唐代忠臣颜真卿死于叛军之手,其书法在宋代开始受到推崇;五代“贰臣”冯道遭到欧阳修、司马光等人贬斥。这一现象( )
A.说明了佛教的地位受到冲击 B.重建了儒家学说的信仰体系
C.反映出理学思想的深刻影响 D.体现出先秦儒家的经世思想
18.下表所示为辽、金等民族政权所创制的文字。这反映出这一时期( )
辽 创制契丹文字,用于刻石立碑、文学创作
西夏 创制西夏文字,用于抄写佛经、法律、字典,翻译经史著作
金 创制女真文字,科举中设女真进士科,用女真文字答题
蒙古、元 (成吉思汗时)形成畏兀儿体蒙古文,用于修史;(忽必烈时)八思巴字用以拼写蒙古语
A.民族政策相对开明 B.民族文化的多元发展
C.民族政权渐趋统一 D.民族历史的一脉相承
19.明史专家吴晗在《朱元璋》一书中曾这样描述我国古代的君臣关系:“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从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到了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君臣关系由坐而站而跪,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重要特点是( )
A.中央集权日趋强化 B.皇权专制不断加强
C.君主专制制度日益腐败 D.丞相的权力被日益分割
20.“自秦始设丞相,不旋踵而亡……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这里的“我朝”指的是( )
A.汉朝 B.唐朝 C.明朝 D.清朝
21.“郑和使团在海外努力传播中华文教,与古代志士仁人所追求的大同理想,追求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发展,是一脉相承的。”这表明郑和下西洋( )
A.承担了维护世界秩序的责任 B.加强了对世界各国的文化渗透
C.加强了同欧洲人民友好往来 D.扩大了中华文化在世界的影响
22.有学者认为,明朝时期皇权弱化时,内阁的作用可能被凸显;相反,皇权强化时,内阁作为附庸的表现可能更为突出。这表明明朝内阁( )
A.成为法定中央决策中枢 B.意在削弱相权强皇权
C.受到司礼监的严重制约 D.始终服务于专制皇权
23.明代初期为了在藏区推行各政治、经济制度,借鉴元对藏区的统治经验,分别设置了河州卫、朵甘卫、乌思藏卫,后升级为“朵甘行都指挥使司”和“乌思藏行都指挥使司”。官员均由当地政教首领担任,但归中央政府任命。这一做法( )
A.强化了朝廷对西藏地区的管理 B.重在承继元朝的行政管理体制
C.表明明代卫所制度的普遍确立 D.为国家实现大一统奠定了基础
24.正统十四年(1449年),也先率瓦刺军队大举南扰,明英宗御驾亲征,在土木堡兵败被俘,史称“土木之变”。隆庆五年(1571年),鞑靼首领俺答汗与明朝订立和议,接受册封并恢复贸易关系,史称“俺答称贡”。这说明( )
A.民族交流交往的方式具有多样性 B.明朝致力于改善与女真的关系
C.经济往来使各民族生产方式趋同 D.蒙古不是内陆边疆的主要威胁
25.明清时期我国经济领域出现了冲破传统社会的新因素。该因素为( )
A.“客商之携货运行者,咸以同乡或同业关系,结成团体,俗称客帮”
B.“朝野皆用银,其小者乃用钱,惟官俸用钞,钞壅不行。”
C.苏州机户“设机督造,雇匠织造”
D.“甘薯高山海泊无不种之,闽、浙贫民以此为粮之半”
26.近年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反华势力以“强制劳动”“侵犯人权”为借口,疯狂炒作涉疆议题,其目的就是打压中国经济,制造中国分裂。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神圣领土。下列有关中国历朝历代在新疆设置管理机构,加强有效管辖史实中,表述有误的是( )
A.西汉:西域都护 B.唐朝: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
C.元朝:宣政院 D.清朝:伊犁将军
27.汤显祖创作《牡丹亭还魂记》,专门彰显一个“情”字,歌颂男女主人公冲破礼教束缚,追求爱情自由。这说明汤显祖( )
A.传播科学知识 B.抨击君主专制 C.追求个性解放 D.否定儒家思想
28.下图为北京紫禁城中一处机构的旧址,清末官员曾如此评价该机构:自设置以来“名臣贤相不胜指屈,类皆小心敬慎,奉公守法。其弊不过有庸臣,断不至有权臣”。由此推断该机构是( )
A.议政王大臣会议 B.军机处 C.总理衙门 D.外务部
29.《崇祯历书》由徐光启、李之藻与德国传教士汤若望等人编译,成书后历经十年的争论,崇祯“已深知西法之密”,决定颁布实施,但明朝旋即灭亡。清朝人关,顺治帝将其改名为《西洋新法历书》,颁行天下。这一历程反映出当时( )
A.中国传统科技的发展 B.明清统治者对西方科技的包容
C.中西方文化趋向融合 D.中西科学技术文化交流的频繁
30.清朝初期,外商来华贸易须通过政府特许的公行商人,活动范围限于指定区域,政府对进口货物征收高额关税,限制出口货物的品种和数量。由此可见,清朝初期( )
A.政府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往来 B.政府废止了明代的“海禁”政策
C.民间海外贸易获得合法地位 D.朝贡贸易阻碍了国家经济发展
Ⅱ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道小题,共55分。)
31.(20分)制度创新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我国古代政治制度不断创新,是中华民族国家治理智慧的反映。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之失在于制,泰之失在于政不在制。……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
汉武帝为进一步解决地方上的问题而颁布新的政令,要求由以前的地方各诸候所管辖的区域只由其长子继承,改为其长子、次子、三子共同继承。后来根据这项政令,诸侯国被越分越小,汉武帝再趁机削弱其势力。
(1)据材料一第一段结合所学,分别概括出西周、秦朝和西汉初的地方行政制度。依据第二段材料指出汉武帝颁布的政令是什么?并写出这一政令的作用。(6分)
材料二 赵匡胤建立宋朝后,担心宋朝会成为继五代后的又一个短命王明,为此而彻夜难眠。一天,他问宰相赵普:“为国家长久计,其道何如?”赵普回答说:“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概括赵普认为唐末以来政局动荡的根本原因。结合所学写出“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的具体表现。(8分)
材料三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上图反映了元朝的哪一地方行政制度?结合所学概括这一制度的积极作用。(6分)
32.(15分)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经济发展带动文化进步,宋代科举实行“南北卷”进行平衡,就是南方经济领先北方的体现。阅读以下材料,了解南方经济发展,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李白的诗句“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反映了西晋末年中原动乱、人口南迁的情况。西晋来至南宋初期数次出现这样的历史现象,如图1
材料二 “江海求利、以资国用”是两宋时期的基本政策。宋政府在主要港口设市舶司加以管理,收入颇丰,以至于宋高宗说:“司舶之利最厚,若措施得宜,所得动以百万计。”为专门管理海上贸易,宋代制定了系统完备的市舶管理制度,修订了中国最早的一部市舶条法《元丰市舶条》为后代所继承。
(1)图1中“中原汉族迁往江南”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据所学,这一历史现象对该阶段中国区域开发和经济格局产生了怎样的影响?(4分)
(2)图2直接反映的经济现象是什么?请说明图1与图2现象的关系。(3分)
(3)图2南宋经济现象形成的原因有哪些?请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说明。(试从当时政策、制度、科技、政治局势、经济等角度任选四项说明。)(8分)
33.(20分)明清时期商帮的崛起,为中国的历史画卷平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代徽州地处皖南崇山峻岭之中,没有成片的耕地,粮食产量普遍较低,粮食供应的矛盾长期存在,人们寻求“以商代耕”的出路。徽州虽“粮不足”,可物产丰富。万山丛中盛产竹木、茶叶、陶土。手工业更具特色,纸、笔、墨、砚、漆器闻名全国。不少人最初就是以贩运土特产品起步发家的。大山挡住了徽州人的道路,但这里的水路可称便捷:“上接闽广,下接苏杭”。便捷的水路,大大刺激了徽州人经商的积极性。
——摘自《徽商网·徽商历史》
材料二 徽商以左儒右贾的特色而区别于其他商帮,对联“读书好,营商好,效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是其写照。徽商讲究商业道德,提倡以诚待人,以信接物,义利兼顾。徽商以勤奋和吃苦耐劳而著称,在外经营,三年一归,新婚离别,习以故常。徽商贾而好儒,与封建官僚混为一体,或相互接托。徽商以其独特的生存理念在众多商帮中异军突起。
——摘自电视片《徽州》解说词
材料三 中国国际徽商大会是安徽省人民政府主办的经典式、综合性品牌盛会,为中外客商搭建经济技术文化交流与合作的平台,促进安徽开放型经济发展。第一届大会于2005年在合肥召开,至2009年,已召开五届。
(1)根据材料一说明徽商诞生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从徽商的兴旺中可以得到哪些经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终清朝之世,徽商会遇到哪些发展障碍?(8分)
(3)结合三则材料说明如何开发和利用好徽商遗产。(6分)
答案第8页,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