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六上第22课《文言文两则》第一课时(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六上第22课《文言文两则》第一课时(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4.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21 21:22: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1张PPT)
22 文言文二则
(第一课时)
六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
琴声入文 揭题释题
学习任务一
琴声入文
听了这首乐曲,大家有什么感受呢?
揭题释题
这首动人的乐曲叫《高山流水》,诉说着流传千年的知音难觅的感人故事。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伯牙鼓琴》的故事。
伯牙鼓琴
鼓:弹奏。
伯牙鼓琴:伯牙弹琴。
初读感知 了解知音故事
学习任务二
自主阅读
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这是一篇古文,先自己大声读一读,读准字音,努力把句子读通。
二读课文,读出韵味。文言文非同一般,还要读出停顿、节奏,请你试着借助下面的注解,想想意思再读读,看怎么停顿较合适。
三读课文,了解大意。
评价修正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shǎo
shāng
wéi
wèi
评价修正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借助注释 知晓文意
学习任务三
默读课文
默读课文,借助注释及插图说说课文的意思,用“?”标出不理解的词句,和同桌讨论。
知晓文意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
(伯牙)想着高山时弹琴。
不一会儿,(伯牙)又想到流水。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
谁能借助注释说说这两句话的意思?
知晓文意
请结合图片,说说“巍巍乎”“汤汤乎”的意思。
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巍巍乎”,(山峰)巍峨高耸入云。
“汤汤乎”,(流水)浩浩荡荡,奔腾不息。
知晓文意
谁能结合注释说说句子的意思?
弹得好呀,就像那巍峨高山。
弹得好呀,就像那浩浩汤汤的流水。
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知晓文意
表演体会“破琴绝弦”的意思。
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摔断
扯断
意思是伯牙摔琴断弦。
伯牙摔琴断弦,终生不再弹琴,他认为世上再也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知晓文意
请你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意思。
伯牙弹琴,锺子期听他弹琴。伯牙想着高山时弹琴,锺子期说:“弹得好呀,就像那巍峨的高山。”一会儿伯牙又想到流水,锺子期说:“弹得好呀,就像那浩浩汤汤的流水。”锺子期死后,伯牙摔琴断弦,终生不再弹琴,他认为世上再也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品读“鼓琴” 体验“知音”
学习任务四
自由读文
自由朗读课文,用“??”画出描写伯牙鼓琴的语句,用“____”画出锺子期听琴的句子。
知晓文意
读着句子,你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接读课文
伯牙鼓琴,锺子期痴迷地听着。伯牙想着高山弹琴,锺子期情不自禁赞叹道——
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接读课文
伯牙鼓琴,锺子期忘我地听着。伯牙想着流水弹琴,锺子期情不自禁赞叹道——
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想象拓展
伯牙的琴声不仅表现了高山流水,还表现了哪些美丽动人的场景?
杨柳依依 炊烟袅袅
清风徐徐 白雪皑皑
明月皎皎 波光粼粼
金光闪闪
想象拓展
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模仿句式,想象写话,体验知音心有灵犀一点通。
伯牙鼓琴而志在高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伯牙鼓琴而志在白雪,锺子期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伯牙鼓琴而志在_______,锺子期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善哉乎鼓
善哉乎鼓
清风
琴,皑皑乎若白雪。
琴,徐徐乎若清风。
想象拓展
一边读句子一边想象画面,可以像锺子期一样,感受伯牙心中所念,感受乐曲的变化。不管伯牙的琴声在表达什么,锺子期都能听出来。你想用哪个词来形容他俩?再次朗读课文,体验这种情感。
体验知音
伯牙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
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弹得好呀,就像那浩浩汤汤的流水。
伯牙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
再读课文,体验文中“知音”的情感。
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伯牙、锺子期真是——心心相印,心有灵犀一点通……
研读“破琴” 读懂“知音”
学习任务五
研读“破琴”
锺子期死后,伯牙是怎么做的?你体会到伯牙怎样的心情?请用原文回答。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研读“破琴”
他为什么这样做?结合“资料袋”,和同学交流你的感受。
伯牙、锺子期相传为春秋时期人。关于他们二人成为知音的传说,《吕氏春秋》《列子》等古书均有记载,也流传于民间。由于这个传说,人们把真正了解自己的人叫作“知音”。用“高山流水”比喻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
研读“破琴”
我国古诗常提及伯牙、锺子期的传说,如:
锺期一见知,山水千秋闻。
——孟浩然《示孟郊》
锺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
——李白《月夜听卢子顺弹琴》
故人舍我归黄壤,流水高山心自知。
——王安石《伯牙》
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这一本书中,用生动的笔触描述了这个动人的故事。在子期墓前,伯牙曾经写下了一首短歌,来追悼自己的知音锺子期。
伯牙诵云:“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历尽天涯无足语,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子期一死,伯牙又要回到以前那无人能理解的生活中去了,那一曲《高山流水》又弹给何人听?只有这一段动人的故事千古流传!
课堂小结
自主作业
自主作业
根据自己的情况,可以选择一项或两项完成。
1.面对伯牙的痛苦与绝望,你想对他说什么?将你的想法写下来。
2.完成分层作业第一课时。
学好语文,快乐成长!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