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湘科版(2017)科学二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溶解
1它溶解了吗
2生活中的溶解
3自制泡泡液
第二单元动物的反应
1观察兔子的反应
2观察蜗牛的反应
3有趣的动物反应
第三单元太阳和月亮
1发光发热的太阳
2看太阳认方向
3变化的月亮
第四单元物体的位置
1它在什么方位
2它有多远
第五单元尺子的科学
1做尺子
2改进尺子
第一单元溶解
1 它溶解了吗
一、教学目标:
1、能判断食盐、胭脂红溶解于水和沙子不溶解于水。
2、学会用吸管取烧杯中任意地方的食盐水。
3、通过观察,实验,经历溶解概念建构的过程,认识溶解现象。
4、培养学生观察,描述,比较,对比实验等探究技能,将科学
知识溶解概念应用于日常生活的自主意识。
二、教学重点:
1、学会用吸管取烧杯中任意地方的食盐水。
2、通过观察,实验,经历溶解概念建构的过程,认识溶解现象。
三、教学难点:通过观察胭脂红的溶解过程,类比推理出盐的溶解过
程。
四、教学准备:
每小组各 2个加入水的烧杯胭脂红若干
食盐若干沙子一份每小组各一个样杯(试吃杯)
玻璃棒吸管实验记录单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打开课件引入课题
2、课件出示儿歌
3、介绍烧杯、玻璃棒的名称(师在黑板上画烧杯)
指着烧杯、玻璃棒走近学生,告诉他们,这个圆柱形透明的杯子叫烧
杯,玻璃棒是用来搅拌的,边说边拿玻璃棒在烧杯中做搅拌状。
二)、授新课
1、把食盐和沙子放入水中会怎样?
1)师:让学生摸一摸看一看说说沙子的样子食盐(同上)
2)现在我把沙子和食盐分别请进烧杯中,同学们请看烧杯中的沙子
和食盐和刚才一样吗?
3)分别搅拌告诉学生“搅拌时玻璃棒不要碰撞到烧杯”为什么不能
碰呢,再让学生观察搅拌后的沙子和食盐。(沙子在哪?是什么样的?
刚才的盐粒呢)
2、食盐“藏”到哪里了
1)、食盐“藏”到水中了吗?你有办法找到他的“踪迹”吗?引出
用吸管取水打开微课学习并操作用吸管取烧杯中不同地方的水,尝一
尝取出来的水。
2)当学生说出他取烧杯哪个地方的水,我就红色粉笔在烧杯中标注,
实验结果说明了什么?
3)、温馨提示:未知液体不能尝
3、观察胭脂红在水中的变化
1)请材料员发胭脂红记录单
先观察胭脂红的样子,你们想看看他进入水中的姿态吗?
2)请材料员把胭脂红放入(另一个)烧杯,不要搅拌
3)请学生先观察胭脂红在水中的样子,让学生画一画。
4)请材料员用玻璃棒搅拌。说说你们看到了什么?
5)食盐也是这样变化的吗 说说你的理由。
6)打开课件展示“像食盐和胭脂红这样,放入水中后会均匀地分散,
最后他们的颗粒看不见了。这种现象叫作溶解。”
三、课后拓展
你还知道哪些物质溶于水吗?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哪些?谈谈你的收获吧!
五、板书设计
它溶解了吗
均匀地分散颗粒看不见
2 生活中的溶解
【教学目标】
1. 科学知识∶知道有些物质能够溶解在水里,有些物质很难溶解在
水里。
2. 科学探究∶通过实验、观察和判断,按能溶解和很难溶解给厨房
的调料品分类。
3. 科学态度∶认识到溶解在牛活中的应用广泛,体会溶解现象应用
于生活中的意义。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知道有些物质能够溶解在水里,有些物质很难
溶解在水里。
【教学难点】判断淀粉、食用油汕、陈醋在水中溶解的难易程度。
【教学准备】学生实验材料∶活动一、二、三材料。教师准备材料;
溶解在生活中的应用及气体在水中溶解的图片惑微视频。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溶解,溶解现象有些什么特征
2. 出示厨房里的调料品,提问∶它们进入水中后能溶解吗
二、活动一∶观察厨房里的溶解现象。
1. 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预测这些调料品是否容易溶解于水。
2. 分组制订实验计划,并汇报实验计划。如∶将白糖、油、陈醋放
入水中,搅拌后再多静置一会儿,比较三种现象中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判断是否有溶解的典型特征。再将淀粉、味精等放入水中先观签,再
与溶解特征对比判断……
3. 分组活动,及时记录。
4. 整理器材,汇报交流。学生依据溶解的概念进行判断和分类。
三、活动二∶溶解在生活中的应用。
1. 师∶厨房旦有很多的调料品能溶解在水中,可以给我们生活带来些
什么 学生谈谈溶解现象应用于生活中的意义。
2. 帅∶溶解在生活还有哪正些用 上节课后,我布置大家进行了小调
查,加在请大家来说说你的调查情况。
3. 师出示课前搜集的更多溶解在生活中应用实例的图片、视频,做补
充介绍。
三、活动三∶气体在水中的溶解。
1. 小魔术∶沸腾的害碧。用注射器吸二分之一的雪碧,再用橡皮封住
管口,然后慢慢地往外拉(往里推)注射器的活塞,引导学生观察注
射器里的气体和液体的变化。
2. 学生尝试魔术揭秘。3师∶生活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气体溶解在水
中的现象。图片示∶加热水的初期,烧水容器壁上总是有小气泡的出
现。家庭养鱼时的充入气体装置……·课后活动∶溶解在生活中还有
哪些应用
四、知识拓展。师∶水除了能溶解一些液体和固体外,还能溶解少量
的二氧化碳、氧气等气体。超市里面常见的碳酸饮料里就含有二氧化
碳气体,如果打开前摇晃一下,打开瓶盖的时候就有人量气泡出现;
而鱼就是靠呼吸溶解在水中的氧气生存的,在菜市场我们会看到捶贩
上,装色、虾、蟹等海产品的容器中,会有一根透明管子在吐池泡,
这就是在给它们在水中供氧,保持食材的新鲜。
【板书设计】
第一单元第 2课∶生活中的溶解。
白糖食用油陈醋淀粉味精食盐
洗衣粉洗洁精肥皂风汕精沐浴露洗发水
能溶解
难溶解
3 自制泡泡液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知道制作泡泡液的简单配方。
2科学探究
通过不断调制和比较,用不同的原材料找出多种泡泡液的制备方法,并通过
对比找到最优方法;制作出能吹出很多或很大泡泡的泡泡液。
3科学态度、STSE
利用溶解现象自制泡泡液;乐于动手,勇于尝试,善于合作与交流。
二、教学重点:
训练学生的思维和动手操作能力,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
三、教学难点:
不断调制、比较制作出能吹出很多或很大泡泡的泡泡液。
四、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材料:洗发乳、肥皂(切碎)、洗洁精、沐浴乳、吸管、白糖、
小杯子、玻璃棒、杯子、水
教师准备材料:吹泡泡的图片和视频资料等
学生准备用具:记录笔、活动手册吸管
五、教学时间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1【PPT 出示教材小女孩吹泡泡的图片】问:图片中的人物在干什么?
2吹泡泡很好玩,这节课我们就来亲手调制泡泡液,吹泡泡。
(二)新课学习
1了解吹泡泡所需的工具
(1)请大家观察图片,看看吹泡泡需要哪些东西?
(2)小结:吹泡泡需要吹泡泡的工具和泡泡液。
(3)这节课就让我们从制作吹泡泡的工具入手!请大家拿出自己准备好的
吸管(教师自己下发剪刀,顺便检查吸管准备情况,如果没有,教师及时下
发。)接下来,请大家先认真观看制作吹泡泡的工具的视频,看完之后请大
家有序的使用剪刀制作工具。【播放视频】生制作,教师巡视指导。
2调制泡泡液
(1)吹泡泡的工具有了,后面的重点就是制作出效果很好的泡泡液了!
(2)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洗涤剂,他们是【出示 PPT 图片】读:洗发乳、
肥皂、洗洁精、沐浴乳。
(3)你们认为上面哪种洗涤剂更适合制作泡泡液呢?请先小组讨论,之后
将自己的的猜想通过填写序号的形式记录到科学活动手册的第 3 页的第一个图
表中。
(4)你们的猜想正确吗?现在请大家试一试:哪一种物品加入水后,比较
容易吹出泡泡来?实验后,给它们在图标中再次排排序。
(5)哪个小组愿意给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实验结果呢?追问:还有不同意
见吗?
3怎样使吹出的泡泡更多或更大
(1) 大家找出了哪种洗涤剂更容易吹出泡泡。【PPT 出示那在水里加入两种
或两种以上的洗涤用品,吹出的泡泡会变多变大呢?】
(2) 请大家先思考你准备在水里加入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洗涤用品,然后小组
内交流你的想法,之后用序号或文字描述填写在活动手册这个图表中
【PPT 出示图表】。谁愿意给大家说说你的想法?抽 2位学生交流。
(3)接下来请大家按照自己的方案动手实验,找出最佳泡泡液配方。
(4)集体展示。抽学生问:谁吹出的泡泡最大?你的泡泡液是怎么调制的?
(5)在泡泡液中加入少许白糖,吹出的泡泡会怎样?
(6)学生动手实验,在实验手册上记录下自己的发现。
4整理实验器材,下课
现在老师想看看那一小组最先将实验器材有序的收拾整齐,放到桌子的右上
角?
5 课堂小结、拓展
(1)你本节课有什么收获?最多抽 3位学生展示。
(2)你还有哪些想要探究的问题?
例如:小泡泡容易破还是大泡泡容易破?
吹出的泡泡为什么是彩色的?
泡泡都是球形的吗?
板书设计:
第 3课自制泡泡液
洗发乳肥皂洗洁精沐浴乳
一 二 三 四
洗涤用
品种类
第二单元动物的反应
1 观察兔子的反应
一、教学目标
1. 科学知识知道免子可通过眼、耳、鼻、舌等感知环境,并产生相应
的反应。
2. 科学探究初步发展对比实验的设计,能力;提高观察比较描述的能。
力和依据事实分析判断的能力。
3. 科学态度对研究兔子的反应产生兴趣;认真细致的观察比较;能如实
进行描述;设计方案与描述分析中,乐于倾听和交流;增进爱护保护兔
子的情感。
二、教学准备分组实验材料∶兔子、免兔笼;胡萝卜、青菜、干草。
苹果等教师准备材料∶挡板,两个黑色布袋,分别装篮球和青草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人用各种感官感觉周围的世界,做出反应。小动物,
呢 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观察研究一种小动物——兔子。
(二)新课学习
1观察兔子的感官
(1)观察前提出要求∶安静,不要惊扰兔子;先整体观察,再重点观
察它的感官。
(2)观察兔子例如∶兔子眼睛是红色的。兔子有两颗大门牙。兔子
的耳朵上有很多红色的血管。
(3)画一画∶把兔子的样子画下来,标出它的眼、耳、鼻等感官。
2观察兔子对不同食物的反应
(1)讨论∶兔子喜欢吃什么
(2)将兔子依次放在胡萝卜、白菜、草和饼干附近。
(3)观察∶兔子对几种食物的反应一样,吗 说一说你的发现和想法。
例如∶兔子喜欢吃胡,萝卜、白菜、草,不爱吃糖果和饼干。兔子吃
之前会先闻一闻,再吃。
(4)思考∶兔子鼻子的嗅觉能帮助它找到食物吗
(5)实验∶用两个不透明的布袋分别装篮球和白菜,把兔子的眼睛
蒙上,把兔子依次。放在两个布袋附近,观察免子的反应。
(6)说一说∶根据实验现象,你有什么结论
(7)小结∶兔子能通过鼻子的嗅觉帮助它找到食物。
(8)继续观察小兔子,记录你的新发现。
(三)整理,下课。
2 观察蜗牛的反应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蜗牛的样子,了解蜗牛主要由头、腹足和外壳构成,头部
有两对长短不同的触角;长触角的顶端长有眼睛。
2通过研究蜗牛是否能听到声音,发现蜗牛对声音无明显反应,并能
结合观察对蜗牛是否具备听觉器官做进一步判断。
3通过研究蜗牛有无嗅觉,发现蜗牛对不同的气味有嗅觉反应,并能
结合观察对蜗牛嗅觉器官在哪里做进一步的推测。
教学重点:
通过研究蜗牛有无嗅觉和能否听到声音,发现蜗牛对不同的气味有嗅
觉反应;对声音没有明显反应。
教学难点:
在教师的辅导下,初步学习如何利用对比的思路设计实验;发展观察、
比较、描述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蜗牛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种小动物,自然界中有很多种蜗牛。本节
课我们来研究蜗牛是怎样感知环境并做出相应反应的。
二、新授
1请你回想一下,你在哪里见过蜗牛呢?
有的同学说我在围墙上和草地中见到过蜗牛。有的同学说下过雨之后,
更容易见到蜗牛。
蜗牛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腐殖质多的环境中。你可以和家长一起去
蜗牛喜欢的环境中捉蜗牛。在捕捉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安全。
2观察蜗牛的身体结构
(1)同学们,你观察过蜗牛吗?请仔细地观察蜗牛,看看蜗牛的身
体长什么样?
通过观察,我们发现:蜗牛的身体主要由头、腹足和壳组成。
(2)请大家再仔细观察蜗牛的头,看看还有什么发现?
在蜗牛的头上有两对触角,一对长触角,一对短触角。长触角的顶端
长有眼。下方长有口。
3 在观察蜗牛时,我们并没有发现蜗牛的耳朵,那么蜗牛能对声音做
出反应吗?你是怎样认为的?怎样证明你的想法呢?
有的同学说,我们可以在蜗牛旁边制造响声,观察蜗牛的反应。如果
有相应的反应,例如突然缩回触角或是缩进壳里就能说明它能听得到
声音。如果它没有相应的反应,就说明它听不到声音。
有的同学提出疑问,如果我们制造响声时,蜗牛碰巧缩进壳里或是做
出其他的反应怎么办?
还有同学补充到,我们需要多做几次实验,多观察几次才行。
让我们按照同学们讨论的方案一起试试看吧。
蜗牛听觉实验
小结:通过实验,在蜗牛旁边,我们无论是摇铃还是拍手,蜗牛都没
有做出相应的反应。这说明了蜗牛听不到声音,不能对声音做出反应。
4 在观察蜗牛身体构造时,我们也没发现蜗牛的鼻子,那么蜗牛能闻
到气味吗?你是怎样想的?有办法证明你的想法吗?
有的同学说,我们可以用气味不同的食物去喂蜗牛,看看蜗牛对哪种
食物感兴趣。
有的同学提出质疑,蜗牛有眼睛,万一蜗牛是不是根据气味做出的反
应,通过眼睛做出的判断怎么办?
有的同学补充到,我们要找两个外观相同,气味不同的物体去接近蜗
牛,再来观察它的反应。
有位同学想到了一个好办法。我们可以用两只白色棉签分别蘸取白醋
和糖水后接近蜗牛,再观察蜗牛的反应有没有不同。
我们就按照同学们讨论的方案试试看吧!
蜗牛嗅觉实验
小结: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当我用蘸有白醋的白色棉签接近蜗牛时,
蜗牛会缩回触角。说明蜗牛能够闻到气味,能够对气味做出反应。
三、总结拓展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蜗牛没有听觉,不能对声音做出反应。
但蜗牛有嗅觉,能够对气味做出反应。
请你回想一下,本节课你用了哪些方法研究蜗牛的反应的?
是啊!在研究蜗牛能不能对声音和气味做出反应时,我们用到了对比
测试的方法。
为了实验更科学,我们还不断地讨论并改进实验方案。
为了结果更准确,我们进行了多次实验。
课后,你能利用今天学到的方法,在饲养蜗牛的过程中,找一找蜗牛
的嗅觉器官在哪吗?
请把你研究的过程记录下来,和同学们一起分享。
3 有趣的动物反应
一、教学目标。
1. 科学知识能举例说出 2—3 种动物利用某种感官(眼、耳、鼻、舌
等)对周围环境进行感知、做出反应的事例;进一步感受到多样的动
物做出多样的反应。
2. 科学探究能观察、比较环境变化下,动物做出反应的情况,并进行
如实描述,力求准确∶发展利用不同方式获取动物反应的信息的能力,
通过阅读搜集动物反应资料的能力。
3科学态度、STSE细致观察,比较,乐于与同伴分享发现;能倾听、欣
赏,同伴对动物反应的发现∶不断形成研究动物反应的兴趣,增进亲
近、关注、爱护动物的情感。
二、教学准备学生准备∶课前准备好的表现动物因环境变化做出反应
的汇报资料,可以是图片,可以是记录,可以是录制的小视频。教师
准备材料∶多媒体播放设备,实物投影。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观察身边的动物,说一说它们是怎样感知环境和产生反应的。
(二)新课学习
1. "动物的反应"交流会
(1)交流小动物利用感官对周围进行感知,做出反应的事例
(2)可以根据学生的预先准备进行交流,也可以借助教材的图片组
织交流。例如∶小鸡见到米时,会聚集啄米。敲鱼缸时,鱼会快速游
动起来。当光线变弱时,小猫的瞳孔变大。
当有陌生人靠近家门时,家里的小狗会大叫并驱赶陌生人。
(3)交流饲养小动物的经验(更接近自然、常态的条件下进行动物
感知环境做出反应的研究)。
(4)可以根据学生的预先准备进行交流,也可以借助教材组织交流。
例如∶每过。一段时间,要给小鱼换水。
(5)关注自己饲养的小动物对哪些环境感到不适、发生了什么不良
反应,对哪些环境很适应、产生了什么趋近、喜爱做出的行为,合理
饲养。
2. 了解动物的本领
(1)依次出示教材 P18 蛇、鹰、马的图片。
(2)想一想∶这些动物都是通过什么感官感觉周围环境 。
(3)讨论∶你还知道哪些动物的本领吗 例如变色龙能在不同环境下
改变自己的肤色。乌贼在遇到危险时,会吐出墨汁。
(4)小结∶动物用眼、耳、鼻、舌等感觉周围环境,从而产,生各
种反应,其目的是好好生存下去。
(三)整理,下课。
第三单元太阳和月亮
1 发光发热的太阳
教学目标:
1、知道太阳能够发光发热,描述太阳对动植物和人类生活有着重要
影响。
2、用观察、比较的方法,获取太阳发光发热的证据。
3、初步培养学生用事实和证据说话的思维习惯。
教学重点:知道太阳能够发光发热。
教学难点:用观察、比较的方法,获取太阳发光发热的证据。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 同学们,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科学课堂,我是来自北京第二
实验小学通州分校的王老师。很高兴和大家见面。
2、太阳升起亮堂堂,月亮有缺又有圆。同学们,从今天开始,我们
的科学课进入一个新的单元,老师会和大家一起探究的太阳和月亮。
今天我们来一起认识太阳,在认识太阳之前,老师先给大家将一个小
故事。
二 、新授
1、一天早上,小明买了两个冰激凌放在了厨房的冰箱里。到了中午,
小明走进厨房,打开冰箱,拿出了一根冰激凌。但是刚吃了几口,冰
激凌就融化了。第二天晚上,小明想起来还有一根冰激凌,他便走进
厨房,打开了灯,然后打开冰箱拿出了冰激凌。善于观察的小明发现
这次冰激凌融化的没那么快了,他便慢悠悠的吃了起来。
2、故事先讲到这里,请同学们思考两个问题:
①为什么中午时不用开灯,晚上却需要先打开灯呢?
②为什么中午时冰激凌融化的快,晚上冰激凌融化的慢呢?
3、我们先来看一看第一个问题:为什么中午时小明没有打开灯,晚
上却打开灯了呢?
同学们肯定会想到,因为中午的时候天是亮的,有光照进屋里,就不
用开灯。晚上天黑了,没有光,就需要开灯了。
4、那么白天的光是从哪里来的呢?
没错,就是太阳发出的光。所以我们说:太阳能够发光。
5、下面我们来想一想第二个问题:为什么冰激凌在中午融化的快,
在晚上融化的慢?
有的同学想到了因为中午比晚上热。
6、那么使冰激凌融化的“热”是从哪来的呢?
没错,是太阳发出的热。所以我们说:太阳能够发热。
7、小结:通过对前边两个问题的分析,我们知道了太阳能发光发热。
8、你还能够从哪些情景中感受到太阳能够发光发热呢。
(1)有些同学想到了白天在路上开车时不需要开车等,因为白天有
光。晚上就需要开灯了
(2)还有学生想到了看电影时,四周都是不透光的,如果有光,就
会照到屏幕上,我们会看不清电影。
(3)还有的同学想到了,我们去海边时,躺在沙滩上晒太阳,会感
觉到暖暖的。
9、我们再来继续这个故事:第三天中午,小明又去买了一根冰激凌。
他在哪个地方吃冰激凌会融化的慢一些呢?是阳光下还是阴凉处
呢?
我想大部分同学都选择阴凉处。你打算怎样做就可以证明冰激凌在阴
凉处融化的慢呢?
10、有的同学想到了我们可以准备两个冰激凌。一根放在阳光下,另
一根放在阴凉处,对比一下哪个冰激凌先融化完。
老师给大家一个小提示:我们可以用冰块代替冰激凌。
同学们快去试试吧。
11、插入视频:大小不同的冰块在阳光下和阴凉处的对比
大家看,实验结果是阴凉处的冰块先融化,是不是就说明阴凉处热
呢?你同意这样的结论吗?说说你的想法。
有些同学同意这样的结论,有些同学则不同意,说一说为什么不同意
呢?先让我们来回顾一下实验的开始。
12、原来同学们发现了我们选择的冰块大小不同,这可能就会导致我
们的实验不公平,那我们应该怎样改进呢?
有的同学提出:应该用两个相同大小的冰块。那我们再来用大小相同
的冰块试一试。
13、相信同学们都观察到了明显的现象:放在阳光下的冰块融化的快。
看来阳光直射的地方要比阴凉处热。相反阴凉处要比阳光处凉爽。
14、同学们的猜想是正确的:在阴凉的地方,冰激凌融化的慢。
15、太阳每天都在不停的发光发热,这对人们和动植物的生活有没有
影响呢?下面我们通过一个短片来了解一下吧。
16、看来太阳对人们非常重要,那是不是对动植物也同样重要呢?跟
着老师一起看一看吧。
17、太阳对我们和动植物都非常重要。想一想,如果没有了太阳,会
怎么样呢?同学们想的都没错,如果没有了太阳,我们将生活在黑暗
中,植物会因吸收不到阳光而枯萎等等。
三、总结
18、看来,太阳的光和热,对动物、植物和人类有着重要影响。希望
同学们在课下多多观察生活。
19、老师给大家留一个小任务:把一些凉水放在室外,使它变成温热。
思考一下:
1把水放在什么地方比较好呢?大树下?草坪上?或是其他地方?
2 我们可以用什么容器?举例,水盆、之辈,还是塑料袋呢,或是
其他容器。
3 在容器中装多少水合适呢?
快去试试吧。
下节课我们要学习《看太阳认方向》,请大家做好学习准备,准备好
写有“东南西北”字样的卡片,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同学们再见。
2 看太阳认方向
教学目标:
1、知道太阳东升西落和自己的朝向。
2、确定前后左右与东南西北四个方位之间的关系。
3、会利用太阳的位置辨认方向。
4、激发学生关于太阳和方向的兴趣。知道辨认方向的生活技能。
教学重点:会利用太阳的位置辨认方向。
教学难点:会利用太阳的位置辨认方向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上节课,我们通过把冰块放在阴凉处和阳光下,观察冰块融化的
快慢,知道了太阳能够发光发热。
2、那么从早上到晚上,太阳的位置有没有变化呢?
二、新授
1、如果你认真观察,你就会发现太阳每天都会从同一个方向升起,
从同一个方向落下。
人们把太阳升起的方向确定为东方,落下的方向确定为西方。那么我
们能不能利用太阳东升西落的特点,来辨别方向呢?
2、大家看,当我们早晨起床时,面向太阳。前面是东,后面是西;
左边是北,右边是南。
3、同学们,你们记住了吗?让我们通过一首小儿歌边唱边记吧。结
合儿歌,我们来一起看看这个场景,辨认小女孩的前后左右各是什么
方向。
4、根据小朋友的影子,判断太阳的位置。
5、你能根据太阳东升西落的规律,来到室外,亲自辨认一下方向吗?
在这里老师要提醒大家,到室外时要有家长陪同,注意安全。
6、在室外辨认方向。
7、如果是在室内,我们该怎样辨认方向呢?在室内辨认方向
8、同学们,我们已经找到了室内的方向,现在可以和你的家长做一
个小游戏。
9、这个游戏是不是很有意思。刚才我们辨认方向都是在早晨,如果
是在傍晚呢?
10、大家看,这个场景是傍晚时,太阳正在慢慢落下,我们又该怎样
辨认方位呢?
有的同学肯定想到了太阳是从西边落下的,那么太阳这边就是西边,
我们背对太阳站立时,前边是东方。再根据小儿歌中提到的,面对东
方站立时,你的左边就是北方,右边就是南方。你们辨认对了吗
三、总结
11、总结:太阳每天东升西落,是自然规律,今天我们学会了利用这
个规律辨认不同场景中的方向。
12、如果你去到其他的地方游玩时,你会利用太阳的位置辨认方向了
吗?和你的家长说一说这种方法。
13、课下请同学们思考一个小问题:如果是在背阴的房间里,你还会
辨认方向吗?
14、下节课我们要学习《变化的月亮》,请大家做好学习准备,准备
好一些彩纸,一把剪刀和一根铅笔。并观察晚上月亮是什么样子的。
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同学们再见。
3 变化的月亮
教学目标:
1、知道月亮的形状在不同的变化。
2、培养学生坚持观察记录月亮形状。
教学重点:知道月亮的形状在不同的变化。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坚持观察记录月亮形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谜语:有时落在山腰,有时挂在树梢;有时像面圆镜,有时像把镰刀。
你知道谜底是什么吗?
(1)学生猜测一:太阳
我们来看看,有时落在山腰,有时挂在树梢,描述的确实向太阳,但
是还有后两句。太阳不像镰刀,所以谜底不是太阳。
(2)学生猜测二:月亮
我们来看看,月亮有时在山腰,有时在树梢,有时像圆镜,有时像镰
刀。谜底就是月亮。
二、新授
1、听儿歌,看看儿歌中的月亮是什么形状的。
播放儿歌:《弯弯的月儿》
提问:儿歌中的月亮是什么形状的呢?
学生回答:儿歌中的月亮弯弯的,像小船,
2、你还见过什么形状的月亮,在纸上画一画,剪下来,使用剪刀时
要注意安全。
教师演示:画月亮形状,并剪下来
3、在我们剪下来的月亮形状中有两个弯弯的月牙,你发现这两个月
牙有什么不同了吗?
学生发现朝向不同,如果要知道位置和朝向,应该怎么办呢?
没错,应该进行观察,并把你观察到的月亮形状记录下来。
4、你都在什么时候看见过月亮呢?
有些同学说,我在晚上看见过月亮;
有的学生说,有时早晨上学的路上我也看见过月亮;
还有同学说,有时候下午放学时我也看到过月亮。
5、在观察时,我们应该注意什么呢?
要在家长的带领下,坚持一段时间,并绘制记录单进行记录。
6、举例:记录单
例如在这张记录单中,标有日期、地点、天气情况、月亮形状、我
的发现。
7、如果遇到阴雨天气,可以先空着不填,再观察几天之后,按照前
后的月亮形状变化进行推测。
播放视频:观察月亮视频
同学们要尽量坚持每天进行观察和记录,为发现月亮不同形状做好充
足的准备。在月亮变圆之后,同学们还可以在早晨进行观察和记录。
8、大家看这两位同学的记录,都记录了 8月 24日这一天的月亮形状,
但是为什么记录的月亮朝向不同呢?谁画的对呢?让我们来看看这
一天的月亮吧。这一天的月亮形状是弯弯的,而且是朝右边突出的。
这两位同学记录的月亮形状都是弯弯的,明明记录的月亮是朝左边突
出的,小美记录的月亮是朝右边突出的。看来小美的记录是正确的。
同学们进行记录时要认真观察,不仅要看清月亮的形状,还要注意月
亮的朝向。
9、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你发现月亮有什么形状了吗?
同学们肯定会发现:月亮的形状在不停的变化。有时弯弯的,有时圆
圆的。
快看看你刚才剪下来的月亮形状和朝向,有没有和图中相似的呢?
在我们剪月亮时,同学们争论的月牙的朝向不同,真有这样的情况
吗?同学们快来找一找。看来月亮真有这样的形状。
10、我们看到月亮的形状在不停的变化,我们把看到的月亮的形状叫
做月相。
下面我们来一起欣赏一些美丽的月相吧。
11、现在请大家回忆和思考两个小问题:
第一个问题:在我们剪月亮的时候,发现有些月亮的样子,通过观察
是真实存在的,而有的月亮的样子,如这个形状,却还没有观察到,
那么这是不是月相呢?
第二个问题:在我们听到的儿歌中有这样一个画面,弯弯的月亮,
像小小的船,想一想现实生活中的月相有这样的位置和朝向吗?
这两个问题都需要同学们每天坚持观察,如果你坚持观察和记录,你
就能够发现月相的更多秘密。
12、有的同学再绘制记录单时,进行了这样的设计,我们应该怎样在
这张记录单中进行记录呢。这张记录单中标有日期,时间,地点。下
边还有一个圆圈,我们可以以圆圈为基准,在圆圈中画出你观察到的
月相。
例如我记录的日期是 8月 24日,时间是 19点。地点是小区公园。在
圆圈中画月相时,可以用黄色的笔画出来。先沿着虚线画出月亮向外
突出的那一边,再在圆圈中画出另一边的线,再用黄色的笔涂上颜色。
这样这一天的观察记录就填写好了。你们学会了吗?
13、通过观察,我们知道了月亮的形状在发生变化,那月亮上有什么
呢?从古代起,人们就很向往月亮,就有了嫦娥奔月的传说。我们一
起来看一看吧。
播放视频:《嫦娥奔月》传说
现在,随着科技的发展,我国先后研制出了嫦娥系列探月卫星,我们
再来看一看。
播放视频:《嫦娥系列探月卫星》
二、总结
今天我们通过学习观察,知道了月相在不停的变化,还听了嫦娥奔月
的故事,那么月亮上到底有没有嫦娥和玉兔呢?这就需要同学们继续
学习探究。
第四单元物体的位置
1 它在什么方位
【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知道使用上下、前后左右、东南西北等名词描述物体所处的
位置和方向。
2.科学探究: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等思维方法,体会到用前后左右描述
物体位置和方向的相对性。
3.科学态度:初步体验描述位置的本领在生活中运用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知道使用上下、前后左右、东南西北等名词描述物体所处的位置和方向。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参考“小猫在哪里”活动的场景进行真实的室内场景布置,或场
景的 PPT投影。
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确定位置很重要,方位距离是关键。如果有人问路,你怎么迅速说清楚呢?
二、新课学习。
(一)小猫在哪里。
1.创设真实的场景。
教师可以在教室中参考“小猫在哪里”活动的场景进行真实的室内场景布置,
场景中可以用布偶小猫,或者用粉笔盒、水杯等替代,变换活动的主问题。还可
以在 PPT中投影“小猫在哪里”的场景图。
由于借助图片的观察属于间接观察,不适合作为第一个教学活动直接呈现,
因而建议教师因地制宜,创设一个活动场景,便于学生用“上”“下”“左”“右”
“前”“后”描述物体的位置。
2.想一想:怎样描述小猫的位置?
3.引导学生使用前后左右、上下描述小猫的位置。
例如:小猫在小女孩的右边。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想一想、说一说,怎样描述小猫的位置。小组讨论交流。
教师先点评一位学生的描述,并进行梳理,再适时将学生的各种不同的描述按教
材的格式板书在黑板上。
4.数一数:小猫在哪里有多少种说法?
5.讨论:这些说法有什么不同,有什么相同?(参照对象不同,方位描述
也就不同;都是和小猫的位置关系。)
引导学生比较各种不同的描述,寻找其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找不同点:选择参照的物体“桌子”“相框”“花瓶”等(即将来要学习的
参照物)不同,方位“上面”“前面”“右边”等不同。
找相同点:除了容易找到都有“小猫”外,其他相同点难以发现,需要在比
较的基础上,运用归纳与抽象,而抽象时需要舍弃那些个别的、偶然的非本质属
性,抓住普遍的、本质的特征或属性,学生几乎没有经历过有目的的抽象过程基
于此,教材中针对不同的方位的描述采用方便学生比较的排版方式,并用红色字
体提醒学生,降低学生比较、归纳的难度。教师在此基础上,应引导学生寻找在
本质属性上的相同点(即抽象),“小猫”是要求描述的对象,“桌子”“相框
“花瓶”等都是某个“物体”,“上面”“下面”“右边”等都是方位,描述要
素都是 3个“小猫”(即描述对象)、某个“物体”、“方位”,描述格式都是
“小猫”在“某物体”的“方位词”。
同时还要引发学生思考教材中看似前后矛盾的两种说法,如:“小猫在花瓶
的左边”“小猫在花瓶的右边”。两种表述看似矛盾,实际都是对小猫位置的正
确表述,原因在于观察者所处的位置不同了,即不同观察者的观察结果,这里参
照物并没有变,变化的是观察者所处的位置。那该如何描述,才不至于让听者产
生误解呢?
(二)旗杆在哪里。
教师可以在 PPT中投影“旗杆在哪里”的场景图。在场景图中辨别东南西
北四个方向,并尝试用“东南西北”描述旗杆的位置。
1.思考:如果变化的只是观察者所处的位置,又该如何描述?
2.创设与教材一致的真实场景。
3.依据“旗杆在儿童的北边”和“旗杆在教学楼的南边”,引导学生找到
图中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4.引导学生使用东南西北描述旗杆的位置。
5.这些说法有什么共同点?
例如:都是描述旗杆与另一个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描述方法都是“旗杆
在……的……边。”
找不同点:选择参照的物体“儿童”“教学楼”“宣传栏”等(即将来要学
习的参照物)不同,方位“北边”“南边”“西边”等不同。
找相同点:除了容易找到都有“旗杆”外,寻找在本质属性上的相同点(即
抽象)。“旗杆”是要求描述的对象,“儿童”“教学楼”“宣传栏”等都是某
个“物体”,“北边”“南边”“西边”等都是方位词,描述要素同样都是 3
个“旗杆”(即描述对象)、某个“物体”“方位”,描述格式都是“旗杆”在
“某物体”的“方位词”。
教师引导学生对比“小猫”“旗杆”的各种方位描述,让学生进一步归纳抽
象,最后概括出描述物体方位的方法:常用它在某个物体的前后左右、上下东南
西北来描述。
引导学生以上个活动中看似矛盾的两个观察视角,尝试用“东”“南””西”
“北”描述物体的位置。引导学生发现运用“东”“南”“西”“北”描述物体
的位置不再受观察视角的限制,同时让学生体会两种描述物体方位的方法都有其
存在的必要性。
6.小结:要说明物体的方位,常用它在某个物体的前后左右、上下、东南
西北来描述
(三)儿童乐园在哪里。
1.出示图片。
2.讨论:观察公园游览图,说一说如何先到指南车那里拿到票后,再去儿
童乐园。
2 它有多远
【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知道使用距离远近可以在确定方向后更加准确地描述物体所
处的位置。
2.科学探究: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等思维方法,体会到用远近、移动的
格子数、走路的步数等,在确定方向后可以更加准确地描述物体所处的位置。在
找地雷游戏中,体验有了对物体位置清晰准确的描述如何能找到它;并在活动中
体会如何能清晰、准确地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
3.科学态度:初步体验描述位置的本领在生活和游戏中运用的乐趣;通过
游戏激发学习兴趣,体会合作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知道使用距离远近可以在确定方向后更加准确地描述物体所处的位置。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篮球、钢球和乒乓球,以及能将三个球容纳的带网格的大纸。如
果篮球过大,可以变换为其他网球、玻璃球等进行替换。
教师准备:篮球、钢球和乒乓球的板贴,网格帖;或者与之相对应的 PPT
投影。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看教材中的图片。图中有什么,他们都在干什么,谁的回答更具体,怎样能
更准确地描述物体的位置?
二、新课学习。
(一)是远还是近。
1.教师可以在黑板上贴出篮球、钢球、兵乒球,也可以在 PPT中投影 3个
球的位置关系。可以组织学生想一想、说一说,怎样借助上节课学习的上下、前
后左右、东南西北等名词描述 3个球的位置。先在组里说一说,再全班集体讨论
交流。
2.引导学生关注到,诸如“钢球与乒乓球都在篮球的右边”这样的问题,
该如何更好、更清楚地表述它们的位置关系呢?引出活动主题“是远还是近”,
教师适时讲解借助“远”“近”“更远”“更近”等词表示物体的位置。
3.练习使用“远”“近”“更远”“更近”等词语表示物体的位置。教师
先点评一位学生的描述,并进行梳理,再适时将学生的各种不同的描述按教材的
格式板书在黑板上。本活动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每个小组按照板书或 PPT
的样子将 3个球的位置摆好,尝试用“远近”描述他们的关系。还可以变换他们
的位置关系,再次进行描述。小组内一人描述,其他人倾听后进行判断与评价。
4.引导学生比较各种不同的描述,寻找其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找不同点:描述对象不同,“钢球”“篮球”“乒乓球”都分别作为描述对
象出现;选择参照的物体也不同。对于每个描述对象,都选择了两个不同的参照
物体,描述的远近有所不同。如描述“钢球”,就选择了“乒乓球”和“篮球”
分别做参照,描述的远近不同:“钢球距离乒乓球近”,“距离篮球远”。
找相同点:相同点很难被发现,需要在比较的基础上,再次运用归纳与抽象
能力。有了上一节课的训练,加上教材的排版方式,以及用不同颜色的字体提醒
学生,降低了比较、归纳的难度。教师要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寻找本质属性上
的相同点,即描述对象、物体 1、物体 2。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进一步提炼出
描述一个物体的远近是相对选择参照的物体(物体 1.物体 2而言的。
5.同时还要引发学生思考,“远近”虽然能在比较的过程中更清晰地描绘
物体所处的位置,但是“远近”还比较模糊,到底有多远,到底有多近,还是不
清楚,往往需要选择两个以上的参照物才能描述得更清楚。那该怎么办呢?生活
中我们还可以借助什么来把远近表示清楚呢?从而引出下个活动,从定性的描述
过渡到定量的描述。
(二)距离多远。
1.出示教材图片。
2.引导学生使用“A在 B的××边,距离 B××格”的方式描述乒乓球、篮球、
钢球之间的位置关系。
3.提问:这些描述有什么相同之处?
启发学生比较各种不同的描述,寻找其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学生交流表达
环节,建议学生说教师写,引导学生点评并梳理黑板上板书,并且尽可能多地呈
现出来,便于后面的抽象概括。启发学生参照活动 1,寻找针对不同的球的多种
位置描述中的相同和不同。上节课已经学了方位描述,可以让学生自主归纳提炼,
重点放在引导距离描述。
找不同点:描述的对象“钢球”“乒乓球”“篮球”等不同,选择参照的物
体篮球”“钢球”等不同,方位“东边”“西边”等不同,远近“8格”“6格”
不同。
找相同点:上节课已学习方位描述,可让学生自主完成。在描述距离部分,
教师可启发学生归纳提炼“长度 多远”“定量距离”或“远近”),并让学生
说出此“远近”与上一活动中的“远近”有何不同。结合板书进行分析,“钢球”
“乒乓球”“篮球”是需要描述的对象,“篮球”等都是描述方位和距离的某个
参照“物体”,“东边”“西边”都是方位,“8格”“6格”都是长度(定量
距离或远近)。描述包含 4个要素,即描述对象、某个物体、方位、远近(定量
距离或长度),描述格式都是“描述对象”在“某物体”的“方位词”“长度”.
4.练习使用网格更加清楚地表示物体的位置。本活动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展
开,每个小组按照板书或 PPT的样子将 3个球的位置摆在网格上,尝试用网格
数描述他们的位置关系。还可以变换他们的位置关系,再次进行描述。小组内一
人描述,其他人倾听后进行判断与评价。体会借助定量的距离能更好更清楚地表
述它们的位置关系。
5.同时还要引发学生思考:生活中我们除了用网格数、地砖数表示远近,
还有没有能够更清晰地表示远近的方法?引发学生联系生活,进一步思考,如第
几棵树、第几个路口、第几间教室,等等,为下面的应用活动奠定基础。
(三)找“地雷”。
1.明确任务:在校园内选择一个地方,埋下“地雷”。在活动手册上画一
张找“地雷”的路线图。
2.路线图指导。
给“地雷”做上标记。
清晰描述“地雷”位置,包括它在某个物体的什么方位,以及距离这个物体
有多远。
注意安全。
3.小组其他同学按照“地雷”路线图寻找“地雷”。
4.说一说:你是根据什么找到“地雷”的?
第五单元尺子的科学
1 做尺子
教学目标:
1.利用提供的材料和工具(如“拃”、小方块、小木棍、硬纸条等),
通过口述、图示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设计与想法(设计、制作测量工具),
并完成任务。
2.能口述制作尺子的需求目的;能根据提供的材料和工具口述做尺子
的想法;能模仿或按照图示方法学做一把尺子。
3.在老师的启发下,学会多角度多方法设计、制作自己的尺子,培养
创新意识。体验、学习生活中的尺子的发明史,了解尺子带来的便利。
教学重点:能口述制作尺子的需求目的,并模仿或按照图示做尺子。
教学难点:根据需求目的,口述设计、制作测量工具的想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讲述:尺子是古人在生产生活中遇到困难,在一步步解决问题中诞
生的。
2.讲述:古人经常使用身体的某个部位来丈量、估测物体的长度。
出示图片:古人就正在把两只手臂张开,用手臂测量这棵大树有多粗。
二、测量桌面的长度
1.提出任务:古人怎样测量课桌桌面的长度。
2.用“拃”测量:学生测量桌面有几“拃”。
3.汇报交流,发现不同学生测量的“拃”数不相同,同一名同学多次
测量的“拃”数也不同。
4.分析原因:引导学生对用“拃”测量的数据进行讨论,分析数据不
同的原因。
5.改进:选择确定长度的物体为测量单位进行测量,如小方块、小木
棍等。
6.汇报交流:评估直接用确定长度的物体测量桌面长度的优缺点。
7.改进:将确定长度的物体粘贴在纸条上测量桌面长度。
8.汇报交流:评估将确定长度的物体粘贴在纸条上测量时的优缺点。
9.改进:将多个确定长度的物体在纸条上画上标记,用带着标记的纸
条测量物体的长度。
三、制作尺子
1.制定制作计划:引导学生对尺子进行自主设计。
2.出示图示,教师引导学生制定制作“小方块尺”计划。
3.制定“做尺子”计划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4.制作尺子。
展示作品。
四、用自己制作的尺子测量桌面长度
1.用自己制作的尺子测量课桌桌面的长度。
2.引导交流:发现用尺子测量方便,但由于每组制作尺子时选择了不
同的单位长度,所以全班的测量数据有差异。
3.引发问题:怎样改进尺子,让全班测量数据统一,方便交流。
4.课堂小结:下节课改进尺子。
2 改进尺子
【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对自己和他人的作品(自制测量工具尺子)提出改进建议。
2.技术和工程:能在实际测量中改进尺子。
3.科学态度:在老师的启发下,学会多角度多方法设计、制作自己的尺子,
培养创新意识。
4.通过了解“米”的国际规定和认识生活中各种尺子,了解生活中常见的
科技产品给人类生活带来的便利。
【教学重难点】
学会多角度多方法设计、制作自己的尺子。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小方块、硬纸条、木条、软纸条或塑料条(作软尺用)、记号笔
等。
教师准备:课件,各种尺子实物或图片。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用小方块和小木棒的单位长度为标准,做出来的尺子不一样,应该怎样改进
尺子呢?
二、新课学习。
(一)做统一标准的尺子。
讨论,怎样改进尺子,使它统一标准呢?
1.观察、比较“小方块尺”和“小木棍尺”:每一格的长度不同,所以测
量出来的数据不同。
2.统一标准是指全班用同样的小方块或全班用同样的小木棍作为单位长度。
3.做尺子的材料可以根据需要来选择,比如硬纸条、木条都可以。
4.根据改进的意见制作尺子,制作过程中教师要关注都用同样的小方块,
没有小方块的班级也可以用同样的小木棍。
5.展示学生制作的“小方块尺”,评一评:我们的尺子有哪些优点和缺点?
评价尺子的优点,主要从统一标准和尺子材料两个方面着手。比如,统一了
标准的尺子就可以在全班交流测量的结果了,这个标准如果推广到全校,全校都
会有一样的尺子了,如果推广到全国,全国都有统一的尺子了。做尺子的材料不
同,使用的范围也不同。比如,硬纸条、木条做的尺子适合测量课桌的长度、科
学书的长度等。
评价尺子的缺点,仍然从统一标准和尺子材料两个方面着手。比如小方块比
较小,容易出现差错,做的尺子比较短,不好测量更长的物体长度;硬纸条做的
尺子不能测量潮湿物体的长度;用木条做的尺子只能测量直直的物体的长度等。
(二)做软尺。
1.提问:如果要测量一位同学的腰围,用什么样的尺子比较好?或者联系
第一节课开始的情境,古代人合抱一棵大树,是用身体的部位来测量,现在,可
以用什么样的尺子测量大树的周长。
2.讨论:学生从之前改进、制作的尺子和评估尺子的优缺点中已经发现,
要测量如人的腰围、树的周长、桶的周长时,需要用到软尺。
3.制作软尺。用长纸条或塑料条制作软尺,统一的标准仍然是小方块。
4.用软尺测量,将测量的数据填写在活动手册的记录表中。
5.交流软尺的优点。软尺的测量范围更广;将软尺延长,可以测量更长的
物体长度;软尺便于携带等。
在改进尺子的过程中,学生经历了调试、改进、反思与评价的过程,在这个
过程中,小组合作比较充分,向他们提出合理化的改进建议都将得到较好的体现。
指南车“米”的规定
指导学生阅读指南车的内容,了解“1米”的产生,科学上精准“米”的规
定过程。帮助学生了解到尺子的发明过程是在人们的需求中不断进步的过程,从
而感受科技的进步是一个不断根据人类需求而改进的过程,技术为人们的生活带
来舒适与便利。
结合单元页,展示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尺子,引导学生发现,不管是哪一种尺
子,它们的相同之处都是统一了标准,只有全世界都统一了标准,尺子才能在全
世界范围内流通使用。这个单元经历的做尺子、改进尺子的过程,实际上便是尺
子这种工具的发明、改进过程,尺子中有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