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学习写书信。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最早是在顾炎武的《日知录· 正始》 中提出的概念。原句是:“保国者,其君其丞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而已。”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意为国家的兴盛或衰亡,每个普通人都有一份责任。
出塞:到关外去阻击来犯的敌人。
我国在秦汉时期便修筑长城防御匈奴入侵,到唐朝,上千年边境战争一直没有间断。部分诗人通过写诗描写边塞军旅生活为主要内容,或描写奇异的塞外风光,这些诗称为边塞诗,又叫出塞诗。
出塞
【唐】王昌龄
唐玄宗时期,一位年轻的诗人来到西域游历,看到了边塞风光,见证了边塞的金戈铁马,挥笔写下了被视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出塞》,这位诗人就是27岁的王昌龄。
王昌龄(698—757),字少伯,盛唐
著名边塞诗人。擅长七绝,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又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他写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极耐吟咏与思索。其中《出塞》一诗是古代诗歌中的珍品,被誉为唐人七绝“压卷之作”。
出 塞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
/
/
/
/
/
/
/
再读诗歌,划分节奏。
出塞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塞:关塞,在边境险要的地方设置的守卫处所。
10
401
71
356
178
88
193
战乱
(次数)
边关忧患的历史已经十分悠久。
从秦朝到汉朝再到唐朝,经历了将近一千年,明月仍然是秦汉时的明月,边关依旧是秦汉时的边关,时光穿越千年,可在遥远的边塞,有什么一直没变?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诗人笔下的明月都与什么有关?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明月还是秦汉时的明月,边关还是秦汉时的边关,可是无数征战万里、守边御敌的将士至今没有回来。
这些战士为什么不回家乡呢?
可怜无定河边骨,
犹是深闺梦里人。
——陈陶《陇西行》
ɡuī
白骨已枯沙上草,
家人犹自寄寒衣。
——沈彬《吊边人》
黄尘足今古,
白骨乱蓬蒿。
——陈陶《陇西行》
hāo
资料:
据《资治通鉴》记载,至唐天宝年间,仅山东戍边将士还者十无二三。
想一想:面对着这一轮明月,守关将士的亲人在做什么呢?
白发苍苍的父母,遥望边关_______________
勤劳善良的妻子,遥望边关_______________
天真无邪的孩子,遥望边关_______________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王昌龄
山雪河冰野萧瑟,青是烽烟白是骨。——杜甫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_曹操
天津流水波赤血,白骨相撑如乱麻——李白。
目睹着边塞的悲惨、恐怖、可怕,诗人的心中不能不想,不能不盼。他盼望着什么?
出塞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李广,中国西汉时期的名将,一生皆在边关戍敌,与匈奴七十余战,以骁勇善射、智谋超群著称,匈奴畏服,称之为飞将军,不敢来犯。
但:只要
资料1:王昌龄所处的时代,正值盛唐,这一时期,唐在对外战争中屡屡取胜,全民族的自信心极强。同时,频繁的边塞战争,也使人民不堪重负,无数青春生命葬身黄沙大漠,无数家庭破碎凄清。
资料2:西汉时,匈奴犯境,民不聊生。英勇善战的将领参军抗击匈奴。他们舍生忘死,屡建奇功,终于赶跑了匈奴,消除了北方的边患。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讽刺朝廷用人不当,使将帅不得其人,才造成如今烽火长燃、征人不还的局面
以大局为重,战争是正义的,借对前朝名将的怀念,表达希望边关巩固、国家安全与统一能够实现的心情
出塞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夏日绝句
宋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凉州词
唐 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
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