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2张PPT)
《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
梳理文脉,把握行文脉络
内容分析——深度理解课文
导入
01
02
03
目录
特色分析,探究形象、语言
04
深层探究,挖掘文本社会意义
05
结合作者简介和写作背景,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结构脉络。
能从整体上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赏析文章中作者的基本观点以及这些观点之间的逻辑关系。
教学目标
分析文中含义丰富而深刻的句子,学习作者对某一道理运用适当语言表达分析的能力。
导入
在一支交响乐队中,小提琴手常分第一小提琴手和第二小提琴手,相比第一小提琴手的光鲜夺目,第二小提琴手总是以伴奏的身份出现。他们坐在舞台最不起眼的角落里,做着最不起眼的事,却能让整支乐曲呈现出完美的状态。在现实中,完成一项工作就像演奏交响乐,也都有“第一小提琴手”和“第二小提琴手”之分。当我们因为种种原因成不了“第一小提琴手”时,当好“第二小提琴手”显得更为可贵。
提及“第二小提琴手”,很多人会联想到恩格斯
在他看来,马克思才是优秀的“第一小提琴手”。恩格斯不仅在经济上给予马克思无私的援助,更是在马克思去世后,对马克思《资本论》第二卷、第三卷手稿作了大量修饰和润色,不仅促成了巨著的问世,还只署上了马克思一人的名字。
他曾说:“我一生所做的是我注定要做的事,就是拉第二小提琴,而且我想我还做得不错。”
导入
德国思想家、哲学家、革命家、教育家,军事理论家,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伟大导师,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之一。
恩格斯是卡尔·马克思的挚友,被誉为“第二小提琴手”,他为马克思从事学术研究提供经济支持。马克思逝世后,将马克思遗留下的手稿、遗著整理出版,并众望所归地成为国际工人运动的领袖。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
(1820—1895)
恩格斯是马克思的亲密战友,和马克思共同撰写了《共产党宣言》,共同创立了科学共产主义理论;参加了第一国际的领导工作。
马克思逝世后,他承担整理和出版《资本论》遗稿(第二、三卷)的工作,还肩负领导国际工人运动的重担。除同马克思合撰著作外,他还著有《自然辩证法》《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反杜林论》等。1895年8月5日,恩格斯因病逝世。
梳理文脉,把握行文脉络
1.解读标题
标题简明扼要,直接亮出了本文所要阐述的问题——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
2.写作背景
19世纪90年代,资产阶级学者和德国党内的机会主义者大肆歪曲、攻击和篡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他们或鼓吹思想、理性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否定经济条件归根到底具有决定性作用;或者宣扬只有经济状况才是原因,才是唯一积极的因素,否认上层建筑的作用,进而达到解除无产阶级思想武装,反对无产阶级革命的目的。这些谬论,在德国大学生中引起了思想混乱。瓦尔特·博尔吉乌斯就是其中的一位。恩格斯于1894年1月25日写给瓦尔特·博尔吉乌斯的信,就是为了澄清这些错误思想。
3.整体感知
本文主要阐述了恩格斯哪些观点?
阐明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基础。(第1、2段)
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上层建筑的发展以经济发展为基础,它们之间相互作用并对经济基础产生影响。(第3、4段)
分析历史发展中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阐述伟大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第5、6段)
要正确理解历史就必须注意经济史,要从马克思主义的原著中学习历史唯物主义。(第7—9段)
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
内容分析——深度理解课文
1.速读原文,找出恩格斯回信当中具体阐释的观点。
要求:标画重要的观点句子。
(1)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的经济关系,是指一定社会的人们生产生活资料和彼此交换产品(在有分工的条件下)的方式。因此,这里包括生产和运输的全部技术。此外,在经济关系中还包括这些关系赖以发展的地理基础和事实上由过去沿袭下来的先前各经济发展阶段的残余(这些残余往往只是由于传统或惰性才继续保存着),当然还有围绕着这一社会形式的外部环境。
(2)科学则在更大得多的程度上依赖于技术的状况和需要。
(3)把经济条件看作归根到底制约着历史发展的东西。而种族本身就是一种经济因素。
(4)政治、法、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是,它们又都互相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
(5)经济关系不管受到其他关系——政治的和意识形态的——多大影响,归根到底还是具有决定意义的,它构成一条贯穿始终的、唯一有助于理解的红线。
(6)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到现在为止,他们并不是按照共同的意志,根据一个共同的计划,甚至不是在一个有明确界限的既定社会内来创造自己的历史。
(7)都是那种以偶然性为其补充和表现形式的必然性占统治地位。在这里通过各种偶然性来为自己开辟道路的必然性,归根到底仍然是经济的必然性。
总结
集中阐述了唯物史观中的两个重要原理:
一是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文章针对性强,要点十分突出。
二是
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偶然性与必然
性的关系
2.思考恩格斯是怎样分析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复杂关系的。
一定社会的人们生产生活资料和彼此交换产品(在有分工的条件下)的方式
(1)恩格斯把:
都看作是经济关系
技术、地理基础、一定社会形式的外部环境和先前经济发展状况等
都属于经济关系的范畴
(2)上层建筑包括
政治上层建筑
思想上层建筑
都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复杂系统。
经济关系各因素之间
上层建筑各领域之间
经济关系各因素与上层建筑各领域之间
构成了一个相互作用的复杂巨系统
相互作用
(意识形态)
(3)恩格斯还进一步用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来说明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和偶然性。
历史发展中的诸多因素相互作用,使得历史事件只能以偶然的形式发生,但这些偶然性背后又隐藏着必然性,经济运动是这众多因素中“归根到底”的决定性因素,生产力又是经济因素中“归根到底”的决定性因素。恩格斯用两个“归根到底”,既坚持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又阐明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复杂关系。
按照文本中的唯物史观,社会发展中的必然性和偶然性具有什么样的关系?其本质是什么?
补充:
必然
性
偶然
性
关系
本质
(1)必然性和偶然性是事物发展中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
必然性
是事物的联系和发展中合乎规律的、确定不移的趋势,在事物发展中居支配地位,决定着事物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偶然性
是事物的联系和发展中不确定的趋势,在事物发展中不居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只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至多也只能决定事物的局部特征。
(2)必然性和偶然性是相互依存的。
必然性只有通过偶然性才能表现出来,偶然性是它的表现形式和补充;
没有脱离偶然性的纯粹的必然性
偶然性的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因而服从于必然性,受必然性的支配。
也没有脱离必然性的纯粹的偶然性
(3)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必然性指的是经济的必然性,主要指物质资料生产方式运行的客观必然性。
表现在:人们不能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人们的意志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命运,归根到底取决于它所反映的客观经济必然性的程度,即在多大程度上符合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的要求。这已为千百年来的历史发展所证实。
它表现为:经济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有其固有的规律性。尽管在社会发展中,各种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出现,呈现出种种偶然性,但这些偶然现象始终受着必然性的支配。
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必然性和偶然性及其相互关系的问题本质上是经济和政治、思想之间的关系问题,即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这个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经济和政治
思想
本质
关系问题
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
特色分析,探究形象、语言
1.赏析下列各句的语言特色。
(1) 我们把经济条件看作归根到底制约着历史发展的东西。而种族本身就是一种经济因素。不过这里有两点不应当忽视……
观点提出鲜明有力,不蔓不枝;“归根到底”言辞准确,语气恳切;“不过”巧妙引起转折,引人思考。
(2)政治、法、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是,它们又都互相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这并不是说,只有经济状况才是原因,才是积极的,其余一切都不过是消极的结果。
“但是” “并不是”“只有”“才”等关联词语的使用,使表达的意思跌宕起伏,但又缜密严谨,具有很强的逻辑性,体现了社会科学论著的语言特色,也显示了恩格斯高超的理论思维水平。
(3) 在这些现实关系中,经济关系不管受到其他关系——政治的和意识形态的——多大影响,归根到底还是具有决定意义的,它构成一条贯穿始终的、唯一有助于理解的红线。
运用比喻,把“经济关系”比作“红线”,贯串于社会历史的进程中,直观恰当,生动形象。
深层探究,挖掘文本社会意义
1.恩格斯在给瓦尔特·博尔吉乌斯的回信中指出:
列举出你所了解的历史人物,谈谈你对“伟大人物”出现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认识。
“恰巧某个伟大人物在一定时间出现于某一国家,这当然纯粹是一种偶然现象。但是,如果我们把这个人去掉,那时就会需要有另外一个人来代替他,并且这个代替者是会出现的,不论好一些或差一些,但是最终总是会出现的。”
示 例
所谓伟大人物,是指为着完成某种历史任务而出现的、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大作用的杰出者。伟大人物的出现,都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
在楚汉之争中取得最后胜利的刘邦就是这样一位偶然性与必然性统一的伟大人物。
比如
刘邦的出身、起家,及至鸿门宴脱险、夺取关中先入咸阳等,充满了偶然性,稍有差池结果便会大相径庭。但不能把这些偶然因素绝对化、神秘化,偶然性的背后,是必然性在起决定作用。刘邦能最后胜出,是具有必然性的。因为刘邦审时度势、知人善任,实行的方针、政策受到了广大士兵和人民的拥护,特别是得到了当时秦人的拥护,他的胜利是大势所趋,必然性使然。而项羽的失败也是必然的,对比刘邦成功的必然性因素,项羽大多与之相反,最后只能落得众叛亲离的结局。
偶然性表明的是客观事物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种有可能出现、 也有可能不出现的趋向。“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杜牧从“胜败乃兵家常事”的角度立论,用大胆的假设与推理来揭示历史的发展可以是另外一种情形,“已然的”未必就是“必然的”。从当时形势看,刘邦虽然战胜项羽,但项羽的巨大影响仍在,刘邦并没有取得全局的最后胜利。其实,项羽与刘邦一样都是反抗暴秦的英雄,没有说谁胜就是应该的,是正统的,设若项羽拥有远见卓识和不屈不挠的意志,回江东重整旗鼓,说不定就可以“卷土重来”,改写历史。
2.恩格斯指出:“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联系当代社会现实,说说恩格斯的话的现实意义。
示例
科学技术的发展需要现实的土壤,我们应当与时俱进,打破束缚科学发展的条条框框,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
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让人们的学习、沟通、出行等变得更加便捷。正是科技的不断发展为我们的衣食住行提供了便利条件,我们才有更多的时间、精力去追求精神生活的富足。
科技改变的不仅是人们的生活方式,还有人们的思想与态度,让人们以更加包容的心态接纳新兴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