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部编(2019)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1《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名师课堂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部编(2019)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1《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名师课堂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0.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21 22:32: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单元综述
本单元属于“科学与文化论著研习”学习任务群,人文主题定位于“理论的价值”。课标指出:“本任务群研习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论文、著作,旨在引导学生体会和把握科学文化论著表达的观点,提高阅读理解科学文化论著的能力。”
1.单元学习主题
理论对于实践有着巨大的指导意义。一个人的理论素养越高,就越能在实践中见微知著,行稳致远。提高理论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努力学习经典理论著作,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
本单元的文章,或阐释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或论述学风改造问题和正确思想来源问题,或阐说真理的检验标准。或探讨个人立身处世的法则,这些都有助于加深我们对社会、历史、人生的认识。尤其是恩格斯、毛泽东的文章,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
2.单元学习目标
1.体会和把握科学与文化论著的表达特点,提高阅读、理解科学与文化论著的能力,
2.开阔视野,领会不同领域科学与文化论著的内容,培养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
3.学习体验概括、归纳、推理、实证等科学思维方法,提升思维品质。
4.了解议论文的论证结构,掌握其论证方法。注意体会文章的论辩艺术和严密、准确的语言表达。
3.科学文化论著的阅读方法
抓住主要概念,把握核心观点,理清论述思路,感受文章强大的思想力量。
在把握基本内容的基础上,尝试联系历史背景或其他学科所学,理解文章的针对性和现实性、批判性,思考其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欣赏文章的论证艺术,比如选择和运用材料的特点,辩证思维和逻辑性,严密准确的语言表达及论述风格。
4.学习议论文的写法
学习写议论文,深化理性思考,尝试运用相关理论对现实问题进行辩证分析,有理有据地阐述自己的观点,深化对所学理论和社会生活的认识,提升具体语境中语言运用的能力。
高考作文越来越注重理性思维的考查,甚至可以说,议论文是高考作文中最重要的文体,充分利用这个单元练好议论文写作,构建议论文写作的基本途径,意义非同小可。
《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梳理课文内容,理解文章的基本观点。
理解文章论述问题的辩证思维和严密的逻辑性。
联系实际,深入理解马克思的唯物史观。
学习重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历史伟大人物出现的必然性和偶然性、历史的偶然性由经济的必然性决定的唯物史观。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9世纪90年代,资产阶级学者和德国党内的机会主义者大肆歪曲、攻击和篡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他们或鼓吹思想、理性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否定经济条件归根到底具有决定性作用;或者宣扬只有经济状况才是原因,才是唯一积极的因素,否认上层建筑的作用,进而达到解除无产阶级思想武装,反对无产阶级革命的目的。这些谬论,在德国大学生中引起了思想混乱。当时大学生瓦尔特·博尔吉乌斯给恩格斯写信请教了自己比较迷惑的几个问题。为了澄清当时社会上的那些错误思想,捍卫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恩格斯1894年1月25日给瓦尔特·博尔吉乌斯写的信,认真回答了他的问题。那恩格斯是如何解答他的疑惑的呢?我们一起进入这篇文章的学习,一探究竟。
二、整体感知,理解文章的基本观点和概念。
1.阅读文章1、2自然段,从文章中找到瓦尔特·博尔吉乌斯以下三个问题的答案:
(1)什么是经济关系?
(2)经济关系和社会历史是什么关系?
(3)经济关系取决于科学发展吗?
明确: “我们视之为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的经济关系,是指一定社会的人们生产生活资料和彼此交换产品(在有分工的条件下)的方式。因此,这里包括生产和运输的全部技术。”
“此外,在经济关系中还包括这些关系赖以发展的地理基础和事实上由过去沿袭下来的先前各经济发展阶段的残余,当然还包括围绕着这一社会形式的外部环境。”
总结:作者所说的经济关系是一个比较宽泛的范畴:它既包括以科学技术装备为标志的生产力,也包括生产关系,也包括“地理基础”“先前各经济发展阶段的残余”以及“围绕着这一社会形式的外部环境”,主要是为了强调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联合起决定作用。
(2)经济关系和社会历史是什么关系?
“我们视之为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的经济关系......”
“这种技术,照我们的观点看来,也决定着产品的交换方式以及分配方式,从而在氏族社会解体后也决定着阶级的划分,决定着统治关系和奴役关系,决定着国家、政治、法等等。”
由此可见:经济关系是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
(3)经济关系多半取决于科学发展吗?
“如果向您所说的,技术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科学状况,那么,科学则在更大程度上依赖于技术的状况和需要。”
明确:我们可以看出作者认为,科学的发展取决于技术发展的需要,即经济关系发展的需要。
2.阅读文章3至6段, 梳理文章基本观点
瓦尔特·博尔吉乌斯同时问了恩格斯这样两个问题:经济关系是制约上层建筑、历史发展的唯一因素吗?经济关系取决于历史上伟大人物吗?阅读文章3至6段,找出这两个问题的答案。
明确:
(1)“政治、法、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是,它们又都互相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 ”
从“它们又都相互作用”可以看出,上层建筑之间也是相互影响和制约的,所以经济关系不是制约上层建筑的唯一因素。
“所以并不像人们有时不加思考地想象的那样是经济状况自动发生作用,而是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可见经济关系不是唯一因素。
(2)“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并不是按照共同的意志,根据一个共同的计划,甚至不是在一个有明确界限的既定社会内来创造自己的历史。在所有这样的社会里,都是那种以偶然性为其补充和表现形式的必然性占统治地位。通过各种偶然性来为自己开辟道路的必然性,归根到底仍然是经济的必然性。这里我们就来谈谈所谓的伟大人物问题。恰巧某个伟大人物在一定时间出现某一国家,这当然纯粹是一种偶然现象。”
由此可见,伟大人物作为一种历史偶然现象,归根到底由经济的必然性决定,因而不是经济关系取决于伟大人物,而是伟大人物的出现由经济关系决定。
三、细读文本,探究文章深刻内涵和论述技巧
问题一: 本文是一封书信,也是一篇议论文。重读文本,思考以下问题: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本文有哪些分论点?
师生讨论明确:
中心论点:经济关系是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
分论点:(1)科学依赖技术(经济关系)的发展需要。
(2)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3)历史的偶然性由经济的必然性决定。
问题二:三个分论点是如何证明中心论点的?
明确:分论点一中的技术是指第一段经济关系中的生产力,强调科学依赖技术的状况和需要,即强调科学依赖经济关系(生产力)的发展需要,也就是强调经济关系是科学发展决定性基础
分论点二说的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而强调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
分论点三说的是历史上的人物和事件往往都是偶然现象,具有历史的偶然性,证明了历史的偶然性只是经济必然性的表现和补充,即是证明了经济的必然性决定了历史的偶然现。
综上,三个分论点分别证明经济关系对科学、上层建筑和历史的偶然现象的决定作用,而科学、上层建筑和历史的偶然现象都属于社会历史范畴,也就是证明经济关系对社会历史的决定性作用。
问题三:作者为了充分论证分论点,分别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分析这些论证方法的作用。
分论点一:
“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整个流体静力学(托里拆利等)是由于16世纪和17世纪意大利治理山区河流而产生的。关于电,只是在发现它在技术上的实用价值以后,我们才知道了一些理性的东西。”
这里运用两个举例论证,分别用流体静力学和电学的发展的例子,来证明科学的发展往往由于技术的需要。即证明了经济关系的需要时科学发展的决定性基础。
分论点二:
为了充分证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作者运用举例论证和比喻论证。
举例论证。“国家就是通过保护关税、自由贸易、好的或者坏的财政制度发生作用的,甚至德国庸人的那种从1648-1830年德国经济的可怜状况中产生的致命的疲惫和软弱(最初表现为虔诚主义,而后表现为多愁善感和对诸侯贵族的奴颜婢膝),也不是没有对经济起过作用。这曾是重新振兴的最大障碍之一,而这一障碍只是由于革命战争和拿破仑战争把慢性的穷困变成了急性的穷困才动摇了”
这段话有三个例证,首先是保护关税、自由贸易、好的坏的财政制度会对经济发生作用。其次,德国庸人中的一种顺从的文化或者心态也曾使得经济长期停滞不前。再者,革命战争和拿破仑战争也曾影响了经济的发展。
比喻论证。“……经济关系不管受到其他关系——政治的和意识形态的——多大影响,归根到底还是具有决定意义的,它构成一条贯穿始终的、唯一有助于理解的红线。”运用比喻,把“经济关系”比作“红线”,贯串于社会历史的进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运用比喻,直观恰当,生动形象。
分论点三: 为了证明分论点历史的偶然性和必然性的道理,用了两个举例论证和一个比喻论证。
举例论证。列举了军事独裁者拿破仑的例子。当历史需要时,历史每每出现了凯撒、奥古斯都、克伦威尔这样的军事独裁者,这就证明当社会需要总会出现拿破仑这样的人物,因而拿破仑出现是一种偶然,而这样的角色出现是一种必然。
还用了马克思发现唯物史观的例子。马克思发现了唯物史现。而且摩尔根在美国用自己的方式,也发现了唯物史观。这些都证明了历史上某个伟大人物的出现是一种偶然,这样的人物出现是一种必然的观点。
比喻论证。“如果您画出曲线的中轴线,您就会发现,所考察的时期越长,所考察的范围越广,这个轴线就越是接近经济发展的轴线,就越是同后者平行而进。”
这里使用了比喻论证,把偶然性比作“曲线”,把必然性比作“曲线的中轴线”,把曲线始终围绕着中轴线上下摆动即偶然性总是表现着必然性的道理论述得清晰明白,既形象又直观。
问题四:文章里有哪些句子不好理解?
示例: “而这一障碍只是由于革命战争和拿破仑战争把慢性的穷困变成了急性的穷困才动摇了。”
历史上德意志政治上四分五裂封建割据,经济上极端落后。在各诸侯邦国之中,王公贵族横行霸道,教会僧侣飞扬跋扈,农民处于农奴地位,没有文化教育,愚味落后。而1618-1648的战争加剧了社会的落后状态,而人们的人们只能顺从,也没有改变的意识和勇气。而人们的这种顺从反过来影响经济持续的萎靡不振,即慢性的穷困。人们的顺从曾是重新振兴的最大障碍之一。而革命战争和拿破仑战争赶跑了封建王公贵族和主教,取消了各种徭役和封建贡赋及教会什一税,消灭了封建特权和等级制度,宣布公民平等与自由。而平等和自由的思想在德国人民中广泛传播,人们意识到了自己贫困的根源,人们开始有了反抗的意识和勇气,努力取改变自己悲惨处境,这就变成了一种急性的穷困,从而推动了社会进步。
问题五:恩格斯是如何论证经济关系对上层建筑的决定性作用?试着从语言表达的角度分析。
“所以,并不像人们有时不加思考地想象的那样是经济状况自动发生作用,而是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他们是在既定的、制约着他们的环境中,是在现有的现实关系的基础上进行创造的,在现实关系中,经济关系不管受到其他关系——政治的和意识形态的——多大影响,归根到底还是具有决定意义的,它构成一条贯穿始终的、唯一有助于理解的红线。”
这段论证意在强调,人在创造历史的过程中,经济关系起着决定性作用。而作者用了很多关联词来强化论证效果,“所以”是表示前文的结果。“所以”是表示前文的结果,紧密连接论据和论证。“并不像”和“而是”再到“但”,运用了两重转折,大大强化了论证的力度。“不管”和“还是”作为关联词本身已经有了强调的意味,而又加一个“归根到底”就更强调了经济关系的决定作用。
四、联系现实 突破重难点
讨论:梁启超在《李鸿章传》中说:“时势造英雄,英雄亦造时势。“联系历史和现实生活,你认为是时势造英雄还是英雄造时势呢?试举例证明自己的观点。
(设计这个讨论题,是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历史的偶然性和必然性的规律。这个讨论题有两点可以对学生进行引导,一是人民是创造历史的主体,人具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主观能动性。二是人只能在具体的经济关系中创造历史,因而某个伟大人物的出现是由经济必然性决定的,是一种历史的偶然现象,是经济基础决定的历史的必然性的补充和表现而已。)
(1)如果有学生认为“英雄造时势”。要引导他辩证理解“时势”这个词的意思。如果把“时势”理解为时代或社会的意思,那么历史上很多伟大的英雄确实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自己所处的时代或社会面貌。那就引导学生思考:马克思和毛泽东的历史功绩是什么?
明确:例如毛主席领导中国人民建立了新中国,确实是改变了中国多年来积贫积弱的社会面貌,从此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例如马克思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理论成为世界人们的精神武器,俄国和中国等很多国家都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改变了世界的面貌。而马克思和毛泽东的对历史发展的影响体现了马哲的观点:即人民是历史的的创造者,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可以对社会进行改造。
还要引导他思考,马克思和毛泽东如果在不同的时代还会创造同样的历史功绩吗?如果历史上没有马克思和毛泽东,可不可能会有类似的人物完成他们的历史功绩?
(2)而用唯物史观来解释“时势”的话,”时势“应该是特定社会阶段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决定的一种客观的社会需要“,它是历史的客观规律的一种表达。引导学生思考:历史上为何会出现商鞅变法?
明确:中国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提高,就必然呼唤改变生产关系从而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因而当时社会上就出现了魏国的李悝变法、楚国的吴起变法以及秦国的商鞅变法,而这些都变法属商鞅变法最成功,他的变法使得秦国迅速崛起,国力日隆, 是秦国最后能统一天下的一个根本原因。所以,我们可以说商鞅是一个顺应了”时势“的人,从而改变了是个时代面貌。因为如果没有商鞅变法,历史还会有其他人变法成功,从这个角度来看商鞅是时势造就,而非造就时势。
唯物史观认为:“在所有这样的社会里,都是那种以偶然性为其补充和表现形式的必然性占统治地位。在这里通过各种偶然性为自己开辟道路的必然性,归根到底仍然是经济的必然性。”在这个例子里,商鞅的出现是一种历史的偶然性,而如果没有商鞅,也会有类似的人物人物出现,这种情况就叫历史的必然性。商鞅的出现只是这种历史的必然性的一种表现和补充。而这种历史的必然性是由经济的必然性决定,即战国时期生产力水平提高,而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这种矛盾决定。
五、反馈与评价
活动探究:以小组为单位,分享课下搜集的轴心时代的信息,试着从唯物史观的角度探究轴心时代出现的原因。
轴心时代的特点:轴心时代是德国哲学家雅思贝尔斯于1946年提出,他认为公元前800-公元前200年之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中西方文明都在这段时间完成了重要转型。在轴心时代里,中国、欧洲和印度等地区都出现了人类文明精神上的重大突破现象,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称之为“轴心时代。中国出现了孔子、老子、墨子等诸子百家。古希腊出现了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希腊先贤。印度出现了释迦摩尼。
1.总结人类几大文明同时进入轴心时代的原因
师生共同总结:
1.都处在北纬25度至35度之内,有适合人类居住的环境条件。
2.人类文明已进入铁器时代,农工商业自上古以来发展到了第一个高峰。
3.基本完成了社会化分工,生产力有所提高,人类即有时间探索生产以外的问题。
总结:唯物史观认为历史的偶然现象其实都是由背后的经济发展轴线决定的。恩格斯透过历史发展中种种偶然事件,为我们指出历史发展背后那条红线——经济轴线,历史上出现的个个伟大人物以及他们的创举都是经济轴线上结出来的璀璨花朵而已。如果我们站在唯物史观的角度去思考,我们可以做出推测,也许是由于人类的生产力在此刻趋同了,所以历史的偶然现象就和经济中轴线平行而进了。
六、教师小结
恩格斯给瓦尔特·博尔吉乌斯的回信,论述了经济因素与历史、上层建筑的关系,指出经济关系是“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归根到底制约着历史发展”;政治、法、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上层建筑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它们又都相互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经济不是制约历史发展的唯一因素。恩格斯的这封回信澄清了一些重大的理论问题,充分体现了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
七、作业
布置一篇作文,题目就是《时势与英雄》。
要求:要结合唯物史观,有丰富的例子证明,不少于800字。
八、结束语
一百多年过去了,中国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引领下成功度过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如今已经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国。历史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强大的理论价值,辩证历史唯物主义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理论武器。新时代的中国依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要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让我们重温经典,在经典中汲取力量,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一份力量。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