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课件(共5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5.2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课件(共52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6.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2-11-21 22:08: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2张PPT)
第二节 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
1.感受自然环境中普遍在的地城差异事实。
2.从物质、能量交换的角度掌握地域差异的根本原因。
3.知道地域差异有不同的空间尺度,能用地图说明陆地上有不同的自然地带。
4.用实例说明地域分异规律的成因和表现。
学习目标
我国天山垂直自然植被带景观
雪山逶迤,冰川纵横,河流蜿蜒,湖泊星布,草原如茵,草甸烂漫,森林如带,荒漠苍茫
天山把寒冷与炎热,干旱与湿润,高山与深谷,平坦与陡峻,冰雪与绿色,丰富与单调等并置在同一时空中
为什么冰川、草原、森林、荒漠能并存于天山之中 它们在天山中的分布有什么规律
01
地域差异
东北
西北
青藏高原
海南岛
不同地域,自然环境特征存在着差异
华北
地域特征的形成是地域外部条件与内部物质、能量运动的结果。
地域外部条件
太阳辐射量
距海远近
自然环境要素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
地域差异
影响
自然环境的差异性体现在不同的空间尺度上,规模有大有小。
西北
华北
湿润
干旱
太阳辐射多用于蒸发,水循环强烈。形成湿润区
太阳辐射更多地转化为风能,形成干旱区
太阳辐射量递减
形成热带景观
形成温带景观
东北
海南岛
02
陆地地域分异规律
陆地地域分异规律
自然环境存在由赤道到两极的规律性变化,形成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横穿整个大陆的自然地带,中纬度地区在一定范围内东西向延伸、南北向更替的自然地带
纬度地带性——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经度地带性——由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20°
40°
60°
80°
10°
30°
50°
70°
90°
热带雨林气候
热带草原气候
热带沙漠气候
地中海气候
温带
海洋性气候
热带
季风气候
亚热带
季风气候
温带
季风气候
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温带
大陆性气候
苔原气候
冰原气候
热带雨林带
热带草原带
热带荒漠带
亚热带
常绿硬叶林带
温带
落叶阔叶林带
热带
季雨林带
亚热带
常绿阔叶林带
温带
落叶阔叶林带
亚寒带针叶林带
温带草原带
极地苔原带
极地冰原带
温带
荒漠带
纬度地带性
形成原因: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
分异基础:热量(热量随纬度升高渐少)
分异表现:地表景观和自然带沿着纬度变化的方向,由赤道到两极作有规律的更替
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极地冰原带
极地苔原带
亚寒带针叶林带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热带季雨林带 | 热带草原带 | 热带荒漠带
热带雨林带
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N
S
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热带雨林带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亚寒带针叶林带
苔原带
针阔混交林带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由低纬到高纬热量递减
自然带呈东西向延伸,南北向更替
经度地带性
形成原因:海陆分布
分异基础:水分(从沿海向内陆降水渐少)
分异表现: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向内陆景观依次为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
由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温带落叶阔叶林景观
温带草原景观
温带荒漠景观
温带草原景观
温带落叶阔叶林景观
由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森林带
草原带
荒漠带
北美东岸
北美西岸
亚欧大陆东岸
亚欧大陆西岸
从沿海向内陆水分递减
03
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南迦巴瓦峰垂直自然带谱
图/徐松波 程刚
河谷热带季雨林带
山地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山地针叶林带
高山寒带草甸带
高山苔原带
高山冰雪带
山地针阔混交林带
从山麓到山顶,水热组合状况随海拔变化而变化,导致自然景观呈垂直变化。
垂直带谱是指山地自下而上按一定顺序排列形成的垂直自然带系列。
基带
常绿阔叶林
针阔混交林
针叶林
基带与陆地水平带一致,垂直带变化与其所在纬度向较高纬度方向上的陆地自然地带变化相似。
不同纬度,相同海拔的两座山,纬度低者垂直带谱较丰富。
相同纬度,不同海拔的两座山,海拔高者垂直带谱较丰富。
04
地方性地域分异
受地形、岩石风化物等地方性因素影响,通过物质与能量再分配,形成了尺度较小的地域分异。
山坡较陡,土壤含水量少,只能生长针叶树,灌木等。
低洼的河谷,水源丰富,生长着草甸植被。
地形平坦、高度适中的地域生长落叶阔叶林。
草甸带
落叶阔叶林带
针叶林带
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草甸带
落叶阔叶林带
针叶林带
地方性分异规律
因素 地区 自然带和地表景观 成因
地带性分布(理想状态) 非地带性分布(现实状况)
海陆分布 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 苔原带、针叶林带 无 南半球该纬度无陆地
地势起伏 南美洲巴塔哥尼亚高原  温带草原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温带荒漠带 安第斯山脉阻挡西风进入,处于背风坡
科迪勒拉山系西侧 东西延伸,南北更替,呈带状 南北延伸,南北更替,呈狭长条状 科迪勒拉山系的阻挡
东非高原 热带雨林带 热带草原带 地势高,气温低,对流弱,降水少
洋流影响 北半球中高纬度的大陆东、西两岸 东、西两岸自然带的分布纬度应该大致相当 大陆东岸自然带向较低纬度延伸,大陆西岸自然带向较高纬度延伸 北半球中高纬度的大陆东岸是寒流,降温减湿;大陆西岸是暖流,增温增湿
洋流影响 北半球中低纬度的大陆东、西两岸 东、西两岸自然带的分布纬度应该大致相当 大陆东岸自然带向较高纬度延伸,大陆西岸自然带向较低纬度延伸 北半球中低纬度的大陆东岸是暖流,大陆西岸是寒流
南半球副热带地区大陆西岸 森林带或草原带 热带荒漠带 寒流起降温减湿作用
欧洲西岸 针阔混交林带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分布范围广泛 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
水分变化 昆仑山山麓 温带荒漠带 绿洲 冰雪融水和地下水丰富
尼罗河谷地 热带荒漠带 绿洲 尼罗河河水灌溉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地域特征
地域差异
由赤道到两极
从沿海向大陆
地域差异
陆地地域分异规律
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地方性分异规律
知识结构
课时对点练
(2022·安徽安庆模拟)2019年2月到3月,某科学考察队从东北平原向西,经大兴安岭、内蒙古高原,最后到达塔里木盆地。读图回答1~2题。
1.沿途自然植被变化依次为
A.亚寒带针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温带草原
B.温带落叶阔叶林—温带草原—温带荒漠
C.温带草原—温带荒漠—温带落叶阔叶林
D.亚寒带针叶林—温带荒漠—温带草原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
基础过关

16
东北平原自然植被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大兴安岭的自然植被是针阔叶混交林,内蒙古高原的自然植被是温带草原,塔里木盆地的自然植被是温带荒漠。
2.沿途自然植被变化体现了
A.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B.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C.地方性分异规律
D.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
16
基础过关
结合上题分析可知,沿途自然植被变化体现了以水分为基础的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进入秋季,随着气温下降,北京和南京等地银杏树叶由绿转黄。结合下图,完成3~4题。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银杏树为落叶阔叶树种
B.影响银杏树叶转黄的主要因素是水分
C.秋季南京的银杏树叶先于北京转黄
D.图中城市道路两侧的银杏树主要功能是保持水土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
16
基础过关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
16
基础过关
秋季银杏树叶由绿转黄,之后逐渐落叶,为落叶阔叶树种;由题中材料可知,随着气温下降,银杏树叶转黄,说明其影响因素是气温;南京纬度比北京低,气温高于北京,银杏树叶转黄晚;城市道路两旁的树木的主要作用是美化环境、吸烟除尘、降低噪声等。
4.北京和南京银杏树叶转黄的时间不同,这反映了
A.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B.地方性分异规律
C.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D.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
16
基础过关
两地银杏树叶转黄的时间不同主要受纬度影响,反映出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读“我国小麦分布示意图”,完成5~6题。
5.①②③三地小麦品种不一样,主要原因是
A.居民的生产习惯差异
B.国家政策的差异
C.地形的差异
D.气候条件的差异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
16
基础过关
东北地区由于纬度高,冬季十分寒冷,小麦品种为春小麦;华北地区热量条件与南方地区不一样,使得小麦品种也不一样。
6.③④两地纬度相当,但小麦品种不一样,其主要原因是
A.距海远近不一样,导致降水量不一样
B.天气状况不同,导致光热条件不一样
C.海拔不同,导致温度条件不一样
D.主导产业差异,导致生产方式不一样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
16
基础过关
青藏地区(④地)具有高寒的自然地理特点,由于地势高,气温较低,冬小麦无法生长,所以这里的粮食作物以青稞、春小麦为主。③地海拔较低,气温较高,适宜冬小麦生长。
下图是“陆地自然景观类型分布与水热条件关系示意图”。读图完成7~8题。
7.对自然景观分布规律影响因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沿X方向干燥程度增加
B.沿X方向热量增加
C.沿Y方向海拔增加
D.沿Y方向纬度增加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
16
基础过关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
16
基础过关
从图中信息可知,沿X方向,自然景观由森林过渡到草原再过渡到荒漠,符合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是由于水分逐渐减少而导致的;沿Y方向,自然景观由亚寒带针叶林过渡到温带落叶阔叶林再过渡到热带雨林,符合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是由于热量逐渐增加而形成的。
8.与M所表示的自然景观类型相一致的地区是
A.山东丘陵
B.江南丘陵
C.刚果盆地
D.西欧平原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
16
基础过关
由图可知,M沿X轴方向比较接近原点,由上题可知,此地降水较多,应为森林植被景观;沿Y轴方向,M位于热带雨林与温带落叶阔叶林之间,其热量低于热带而高于温带,可确定为亚热带的自然景观。而山东丘陵为温带景观,刚果盆地为热带景观,西欧平原也为温带景观,只有江南丘陵处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为亚热带景观。
9.如图所示,由海南背心——广西和湖南短袖——湖北衬衣——河南西服——河北和辽宁大衣——吉林和黑龙江厚羽绒服的变化体现了自然环境
A.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B.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C.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D.地方性分异规律
穿衣指数是根据自然环境对人体感觉温度起主要影响的天空状况、气温、湿度及风等气象条件,对人们适宜穿着的服装进行分级,以提醒人们根据天气变化适当着装。读“我国某日穿衣指数分布图”,回答9~10题。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
16
基础过关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
16
基础过关
造成题干所述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不同纬度地区热量条件的变化,体现了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10.新疆和海南的穿衣指数不同,反映了自然环境的
A.整体性
B.联系性
C.开放性
D.差异性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
16
基础过关
新疆和海南的穿衣指数不同,是由于两地区自然环境的差异造成的,因此反映了自然环境的差异性。
读“四个不同地点的气候资料图”,回答11~12题。
11.②地的典型植被是
A.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B.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C.温带落叶阔叶林
D.亚寒带针叶林
能力提升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
16
综合分析图中四地的气温和降水特点,可以判断出①②③④四地的气候类型和对应的植被分别是:①—温带季风气候、温带落叶阔叶林,②—地中海气候、亚热带常绿硬叶林,③—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草原或荒漠,④—亚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12.下列选项中,能充分体现自然地带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的是
A.从①地到③地
B.从③地到④地
C.从①地到②地
D.从②地到④地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
16
能力提升
从①地到③地,植被由森林过渡为草原或荒漠,能够充分体现自然地带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2022·河北承德模拟)土壤地带性是指土壤在空间上随气候、生物条件的变化而呈带状分布的特征。如图是“土壤水平地带分布模式图”。读图完成13~15题。
13.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区红壤的有机质含量远低于东北地区的黑土,主要影响因素是
A.地形 B.植被
C.降水 D.气温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
16
能力提升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
16
能力提升
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取决于有机质补给和有机质分解。南方低山丘陵区和东北地区植被覆盖率差异不大,有机质补给也差别不大,但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区和东北地区纬度差异大,南方低山丘陵区平均气温高,微生物分解作用强,导致红壤的有机质含量低,而东北地区平均气温低,微生物分解作用不强,有机质容易积累,因此东北地区的黑土有机质含量高,故选D。
14.“黑土—栗钙土—荒漠土壤”的地域分异,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A.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B.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C.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D.地方性分异规律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
16
能力提升
图中显示,“黑土—栗钙土—荒漠土壤”的变化是气候由湿变干导致的,这种变化体现了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15.气候异常影响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全球气候变暖可能会导致
A.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降水量减少
B.大陆海岸线变长
C.水热条件变好,增加物种的多样性
D.高山的雪线上升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
16
能力提升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的降水量可能会有一定的增加,A错误。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冰川融化使海平面上升,淹没部分陆地,陆地面积会缩小,导致大陆海岸线变短,B错误。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部分地区水热条件变好,
增加物种的多样性,也有部分地区水热条件变差,影响生物多样性,C错误。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气温上升,高山的雪线会上升,D正确。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
16
能力提升
16.读“非洲和中国部分地区自然地带分布图”,完成下列问题。(16分)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
16
能力提升
读图可知,自然地带③到⑤的变化主要体现的地域分异规律属于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经度地带性分异规律),形成基础是水分。
(1)说明自然地带③到⑤的变化主要体现的地域分异规律及形成基础。(4分)
答案 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其形成基础是水分。
(2)图中①和⑤自然地带的景观均以荒漠为主,试分析其成因差异。(4分)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
16
能力提升
自然地带的景观主要受气候的影响形成,因此,可以根据①⑤两地的气候成因来分析自然地带景观的成因。读图可知,①是热带荒漠带,位于北回归线附近,终年受副热带高压带或信风带控制,降水少;⑤自然地带位于亚欧大陆内部,海洋水汽难以到达,所以降水少,形成温带荒漠带。
答案 ①地位于北回归线附近,终年受副热带高压带或信风带控制,降水少;⑤地深居内陆,海洋水汽很难到达,降水稀少。
(3)说明②自然地带的气候类型及其成因。(8分)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
16
能力提升
读图可知,图中②处纬度低,地处热带;沿岸有暖流经过,增温增湿;地处东南信风迎风坡,降水丰沛,形成热带雨林气候。
答案 热带雨林气候。成因:纬度低,地处热带;沿岸有暖流经过,增温增湿;地处东南信风迎风坡,多地形雨,降水丰沛。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