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上册第17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课件(共2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纲要上册第17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课件(共21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1-22 09:02: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1张PPT)
第17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华的加剧
新课标:
1.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概述晚清时期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
2.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
重难点: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的意义及局限;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
1、背景
(1)清政府统治腐败,阶级矛盾空前激化
(2)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民族矛盾激化
(3)自然灾害频繁,百姓生活困苦
(4)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
一、太平天国运动(农民阶级)
满洲纵贪官污吏,布满天下,使剥民脂膏,士女皆哭泣道路,是欲我中国之人贫穷也。官以贿得,刑以钱免,富儿当权,豪杰绝望,是使我中国之英俊抑郁而死也。
——《奉天讨胡檄布四方谕》
广西夏季水灾严重,而秋、春、冬季的旱灾也同样不轻。晚晴广西旱灾22次,平均不到三年就发生一次。……晚清广西大蝗灾就有21次,1848年,广西飞蝗蔽日,如暴风骤雨之至,飒飒有风,所下之处禾苗菽麦嚼食一空……
——《近代中国灾荒纪年》
洪秀全
开辟真神惟上帝, 无分贵贱拜宜虔。天父上帝人人共,天下一家自古传。
—《原道救世歌》
天下多男人,尽是兄弟之辈,天下多女子,尽是姊妹之群,何得存此疆彼界之私,何可起尔吞我并之念。
—《原道醒世训》
军事全盛
1851年
1864年
领导集团内讧
1856年
失败原因
内因:
外因:
中外势力的联合绞杀
根本:

1853年
金田起义
天京陷落
天京事变
定都天京
2、过程
1851年起义
1853年定都
1856年内乱
华尔洋枪队
1864年在湘军、淮军和外国人带领的洋枪队进攻下失败
洪仁轩、陈玉成、李秀成
3、纲领
纲领性文件
1853年
革命向何处去的问题
1859年
材料1 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的原则,把土地按亩产多少分为上中下三级九等,“好丑各半”,互相搭配,按人口平均分配。凡十六岁以上的男女每人一份,数量相同。十五岁以下的减半。又有调剂之法:“此处不足则迁彼处”,“丰荒相通”,
“以丰赈荒”。
材料2 弟等细思安徽、江西米粮广有,宜令镇守佐将在彼晓谕
良民,照旧交粮纳税。
——《东王杨秀清等奏请晓谕良民照旧交粮纳税本章》
否定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要求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表达了几千年来中国农民对土地的强烈渴望。表达了农民群众不仅要求摆脱封建制度,还幻想在维护小农经济的基础上,消灭剥削和贫困,反映了农民追求社会财富平均的理想。绝对平均主义是空想,也是难以推行的。
《天朝田亩制度》规定实行怎样的土地制度?
当时人民会普遍欢迎吗?结果如何?
评价:
A、革命性:它反映了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
B、空想性:体现的绝对平均主义思想,严重脱离实际,未能实施
C、落后性:没有超越封建经济范畴
材料 洪仁玕向洪秀全提出了一个统筹全局的方案——《资政新篇》。他指出立法的重要性,认为英国之所以成为当时的“最强之邦,由法善也”。主张效法西方资本主义,尤其是提出“准富者请人雇工”,对穷人“宜人作工,以受所值”。……在外交方面,主张同资本主义国家自由通商,进行文化交流,但外人不得干涉太平天国的内政和“国法”。 ——李侃等《中国近代史(1840-1919)》
思考:《资政新篇》追求什么?它是对《天朝田亩制度》的继承和发展吗?在当时有没有实施的可能?
发展资本主义VS 实行平均主义
《资政新篇》提出了新的社会经济政策,试图回答农民革命应当向何处去等问题。反映了太平天国的一些领导人开始向西方寻求真理,探索中国独立、富强道路的迫切愿望,这与洪仁玕在香港的生活经历有关。但由于不符合中国社会实际,农民阶级的历史局限性,缺乏科学思想理论的指导,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是不可能冲破封建社会的制度和思想,失败是必然的。
近代中国最早、最完整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构想。
4、失败原因
(1)主观:农民阶级的局限性(缺乏科学理论指导,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不可能冲破封建社会的制度和思想)
(2)客观: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太平天国要破坏的是一个人压迫人,人剥削人的旧社会,意图建立的是一个没有压迫剥削的公平正直的新社会。它反抗封建暴政斗争的正义性和合理性是不容否认的!
财权和兵权逐渐地落到了地方督抚手中,朝廷的权力也慢慢只剩下了任官命将一项(这一项权力后来也受到侵蚀)……兵要自己调,勇要自己募,饷要自己筹。
——茅海建《苦命天子:咸丰皇帝奕宁》
1864年清政府的10名总督中汉人占9名,15名巡抚全部由汉人来担任,从1861年至1890年之间,清廷任命的44个总督,汉人占34个,挑选来担任巡抚的117人之中,汉人占104人。
——张海鹏《中国近代通史》
(1)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
(2)引起政治和权力结构的变化湘淮系官僚集团形成,中央权力下移。
(3)促使清政府部分官僚提出向西方学习,发起了洋务运动。
(4)破坏了东南沿海经济的发展,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南方的近代化。
5、历史意义
1、背景
外患:两次鸦片战争
内忧:太平天国运动
2、目的
目的:在不改变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利用西方先进科技,维护清朝统治。
目标:“自强”、“求富”
3、代表人物
地主阶级洋务派
二、洋务运动(地主阶级)19C60S-19C90S
中体西用
况今日和议既成,中外贸易,有无交通,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购成之后,访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逆,可以勤远略。
—曾国藩:《复陈购买外洋船炮折》
中央:奕訢
地方:曾国潘、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湖北枪炮厂三个大型企业……已开始从手工生产转变为机器生产,已从传统工业进入到现代工业。
——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
(1)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
(2)新式教育:创办培养翻译和军事人才的学校
(3)筹划海防:建成以北洋舰队为代表的新式海军
二、洋务运动(地主阶级)19C60S-19C90S
4、内容
创办近代企业
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等
上海轮船招商局、上海机器织布局、开平煤矿等
军事工业(官办) 自强
民用工业
(官督商办)
求富
夫欲自强必先裕饷;欲浚饷源莫如振兴商务。……微臣创设招商局之初意,本是如此。
——李鸿章《议复梅启照条陈折》
官督商办:清政府利用私人资本举办新式工矿企业的组织形式之一( 19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官府因经费不足,需要筹集商股,商人为免除地方封建势力干扰并取得免税权,采取这类经营组织形式。这类企业一般由洋务官僚本身或官派人员掌握管理大权,商人并无实权。经营腐败,亏蚀很多,遂被官商合办企业所代替。
1871年,洋务派代表官僚曾国藩上奏清廷要求派遣留学生赴美“学习军政、船政、步算,制造诸学……使西人擅长之技中国皆能谙悉,然后可以渐图自强”
——摘编自王健朗、黄克武《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晚清卷》
第一批留美幼童
几年后,顽固派官僚陈兰彬任美国公使……孩子们长了知识,也淡漠了礼节,见了他无人行跪拜礼,陈兰彬勃然大怒,以学生“腹少儒书,德性未坚,尚未究彼技能,实易沾其恶习”为由,上奏撤回全体学生……洋务派虽阻拦,但慈禧太后同意诏回全体学生。
——摘编自王立新《洋务运动》
詹天佑 唐国安 唐绍仪
洋务派还创办了培养翻译人才和军事人才的学校,建成了以北洋舰队为
代表的新式海军。
福州船政局
5、评价
(1)进步性: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
①引进了技术,培养了人才(经济、军事、教育近代化)
②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
③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2)局限性:只学习西方科学技术,是对封建制度的修补,失败是必然的。
光绪六年(1880)李鸿章、刘铭传奏请修建,到了光绪二十年(1894)还只修建天津附近的一小段。为什么呢?因为一般人相信修铁路就破坏风水。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
——李鸿章
(一)边疆危机
方位 危机表现 中国应对 结果/影响
西北
西南
东南
1864,英国支持阿古柏入侵新疆
俄国出兵占领伊犁
1883,法国控制越南,侵略中国
1879,日本吞并琉球
1878,左宗棠收复新疆
1884,新疆建省
中法战争,1885,镇南关大捷
西北边疆度过危机
《越南条款》,越南独立
1885,台湾建省
宗藩关系逐渐解体
(19世纪60年代—19世纪90年代)
三、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
(二)甲午中日战争
相关史料
日本在“明治维新”以后,大力发展资本主义,国力逐渐强盛。但国内市场狭小,统治集团急需从对外侵略扩张中寻求出路,制定了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明治大帝遗策是第一期征服台湾,第二期征服朝鲜,第三期征服满蒙,第四期征服支那,第五期征服世界。
——(日)田中义一
(1)19世纪末,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加紧对外侵略扩张
(2)明治维新以后,日本走向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积极向外扩张
(3)朝鲜东学党起义(直接原因)
1.背景
(19世纪60年代—19世纪90年代)
三、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
1894-1895年
丰岛海战(爆发)
平壤战役
黄海海战(失去制海权)
辽东战役(旅顺大屠杀)
威海卫战役(北洋水师全军覆没)
(二)甲午中日战争
2.过程
3.结果
《马关条约》
(19世纪60年代—19世纪90年代)
三、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
4.失败原因:
①客观:日本蓄谋已久,准备充分
②主观:清政府统治腐败(根本),民众尚未觉醒;避战自保消极防御
承认朝鲜独立
割让辽东半岛、 台湾全岛及附属所有岛屿、澎湖列岛
赔款2亿两白银
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 通商口岸
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设厂制造
便于日本控制朝鲜,进一步侵略中国
严重破坏中国的领土主权,
刺激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加剧民众负担,列强进一步控制中国经济命脉
帝国主义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内地
掠夺中国原料和劳动力,严重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马关条约》内容及影响
侵略方式转变:商品输出 资本输出
(二)甲午中日战争
5.影响
《马关条约》签订
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一律预备与倭人决一死战,不愿将全台归于倭人,众志成城,有死无二。”
——《申报》1895年5月15日
(1)进一步把中国推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2)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证明了洋务运动的破产。
(3)国人民族意识觉醒;社会各阶层掀起了救亡图存的斗争
(4)刺激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19世纪60年代—19世纪90年代)
三、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
1.三国干涉还辽
2、强租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
3、争夺铁路和工矿利权
4、1899年,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
四、瓜分中国的狂潮
帝国主义之间既相互勾结、又相互斗争
赎辽费
借高额利息
势力范围是指列强凭借其军事、政治、经济力量控制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国家的全部或部分领土,作为他们自己的“势力范围”,宣称它享有独占的权利,不许其它国家染指。
课堂小结
探索国家出路
列强侵略加剧
探索出路
侵略加剧
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
地主阶级:洋务运动
边疆危机:西北、西南、东南
甲午战争: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瓜分狂潮:划分在华势力范围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