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锦州市名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辽宁省锦州市名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解析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74.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2-11-22 06:14: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锦州市名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
地理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选择性必修一第二章到第五章。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泥火山是地下深处高压泥浆和气体通过岩石裂隙运移到地表而形成的锥状堆积体。下图1示意全球泥火山分布。图2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1.全球泥火山主要分布在( )
A.板块内部活跃地区 B.板块内部稳定地区 C.板块消亡边界附近 D.板块生长边界附近
2.在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中,泥火山喷发物质在地球表层可转化为图2中的( )
A.甲 B.乙 C.丙 D.丁
盐风化是指岩石孔隙或裂隙中的盐类结晶生长,促进岩石表面颗粒分散式脱落的一种物理风化过程,盐风化作用与岩石结构、盐分含量、微气候环境有关。广东韶关丹霞山是丹霞地貌的典型代表,位于南岭南麓,该山睡美人南坡处崖壁上分布有开口均向下的蜂窝状洞穴,该洞穴是盐风化作用的产物。下图1示意广东韶关丹霞山北部区域位置,图2示意当地蜂窝状洞穴发育的不同阶段。据此完成3~4题。
3.判断图2中蜂窝状洞穴的发育阶段依次是( )
A.②①④③ B.③①④② C.④②③① D.①③②④
4.广东韶关丹霞山有利于盐风化作用发生的条件是( )
A.热带雨林广布,雨热同期 B.气候干旱,风力强劲
C.砂岩广布,渗透性较强 D.昼夜温差大,蒸发微弱
读云南洱海及其周边地区示意图,完成5~6题。
5.据图推测,洱海成因主要是( )
A.火山口积水 B.地壳断裂下陷 C.滑坡堵塞河道 D.河流改道
6.甲地至乙地河流沉积物颗粒( )
A.平均粒径由大变小 B.平均粒径由小变大 C.杂乱无章 D.平均粒径大小交替变化
读我国某区域图,完成7~9题。
7.图示天气系统的主要成因是( )
A.冷暖气团交汇于平坦开阔处 B.暖气团前进受地形阻挡
C.冷气团前进受人类活动影响 D.冷气团前进受地形阻挡
8.贵阳有“天无三日晴”之说,且多出现在冬季,主要原因是该地( )
A.全年受来自海洋的气流影响
B.终年受西风带控制
C.夏半年受来自海洋的气流影响,冬半年位于准静止锋冷气团一侧
D.夏半年多地形雨,冬半年位于准静止锋暖气团一侧
9.昆明有“春城”之称,主要原因是( )
A.纬度较低,属于热带地区 B.纬度较低,海拔较高
C.位于河谷盆地,受冬季风影响小 D.周边湖泊调节作用大
读我国某水库出库流量与入库流量随季节变化示意图,完成10~11题。
10.该水库最有可能位于( )
A.珠江下游河段 B.长江中游河段 C.黄河上游河段 D.松花江下游河段
11.该水库水位较高的时段在( )
A.2~4月 B.7~8月 C.11~12月 D.12月~次年1月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是赤道太平洋中东部海城海温冷暖异常变化的现象。图1示意2017—2020年赤道太平洋中东部海域海温距平变化情况,图2示意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的成因。据此完成12~13题。
12.推测信风最强的时间为( )
A.2017年8-10月 B.2018年10-12月 C.2019年3-5月 D.2020年9-11月
13.2018年10-12月期间( )
A.秘鲁渔场渔获量增加 B.南美秘鲁附近干旱天气增多
C.南赤道暖流势力增强 D.赤道附近西太平洋降水减少
下图1为非洲部分地区自然带分布图,肯尼亚山位于非洲中部,海拔5199米,是非洲第二高峰。图2示意肯尼亚山垂直方向上的自然带分布状况。据此完成14~16题。
14.形成图1中A、B、C三地自然带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气温 B.降水 C.海拔 D.光照
15.图2中肯尼亚山东南坡自然带数目明显多于西北坡,直接原因是东南坡( )
A.降水多 B.热量多 C.温差小 D.高差大
16.图1中的D和图2中的M两处,自然带分别是( )
A.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热带草原带 B.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热带雨林带
C.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热带草原带 D.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热带雨林带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2分。
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下面图甲为我国部分地区图,图乙为太行山山前断裂示意图。
(1)指出图甲的地形分布特点,并简述图甲中滦河三角洲的成因。(8分)
(2)据图乙,判断华北平原的分布位置(A或B),并指出华北平原形成的地质作用。(4分)
(3)在平原地形或山地地形中任选其一,说明在该地形影响下,区域城镇和交通线路的分布特征。(4分)
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科罗拉多河发源于美国西部落基山脉,源头海拔超过4000米,全长2300多千米。中游流经科罗拉多高原,形成科罗拉多大峡谷。科罗拉多大峡谷的形状极不规则,大致呈东西走向,匍匐于凯巴布高原之上。它的宽度在6千米至25千米之间,平均谷深1600米,谷地宽度762米。大峡谷岩石是一幅地质画卷,人们可以从谷壁上观察到不同地质年代各个时期含有不同生物化石的地层,因而被誉为一部“活的地质教科书”。右图为科罗拉多大峡谷的位置及周边区域年降水量分布图。
(1)判断图中A处沿岸的气候类型,并分析该地降水量的空间分布特点及原因。(4分)
(2)比较B、C两地冬雨量的大小,并运用气压带、风带的知识说明其原因。(6分)
(3)说出科罗拉多河上游的主要补给水源,并从内外力作用的角度描述科罗拉多大峡谷的形成过程。(8分)
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科隆群岛又称加拉帕戈斯群岛,由15个大岛、42个小岛和26个岩礁组成,由海底抬升的熔岩堆积物形成。岛上气温年较差小,全年温和、凉爽;雨量较少,岛上多奇花异卉,鬣蜥(陆生)、巨龟、企鹅等特有动物种属比例较大,1978年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下图为科隆群岛位置示意图。
(1)简述科隆群岛气候特征的形成原因。(6分)
(2)说明科隆群岛特有动物种属比例较大的主要原因。(6分)
(3)科隆群岛是耐寒的企鹅和喜暖的鬣蜥的共同家园,试说明主要原因。(6分)
锦州市名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
地理试题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 C 从图中可以看出全球泥火山主要分布在地中海_喜马拉雅和环太平洋两大火山地震带,这两区域均属于板块交界处,属于消亡边界。
2. A 泥火山喷发物质在喷出地表后相当于喷出岩,在地球表层经过外力作用后形成的是沉积岩。图2中,甲为沉积岩,乙为岩浆岩,丙为变质岩,丁为岩浆。
3. C 蜂窝状洞穴的发育过程是由少变多、由小变大、逐渐集聚的过程。
4. C 当地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湿润,常绿阔叶林广布,夏秋季风力强劲,昼夜温差大,蒸发较强;砂岩广布,渗透性较强。
5. B 由图中断层分布可知,洱海为构造湖,是地壳断裂下陷形成的。
6. A 流水沉积物分布具有一定规律,平均粒径较大的往往先沉积,平均粒径较小的往往后沉积,因此,甲地至乙地河流沉积物颗粒平均粒径由大变小。
7. D 图示区域地势东北部较低,西南部较高,冷气团从东北向西南前进的过程中,受地形阻挡,使锋面长时间停留在昆明和贵阳之间,形成昆明准静止锋。
8. C 贵阳夏半年既受东南季风又受西南季风影响,夏半年降水多;冬半年位于准静止锋冷气团一侧,雨带长时间停留,晴天较少。
9. B 昆明纬度较低,距冬季风源地远,冬季气温较高;由于海拔较高,夏季凉爽,因此四季如春。
10. B 该库区入库流量主要集中在6~10月,由此可推测该区域6~10月为汛期,汛期较长。按照锋面雨带的推移规律,珠江下游来水较多,汛期为5~9月,比图示区域要早;长江中游河段汛期为6~10月,与图示情况相符;黄河上游河段的主汛期与6~10月也基本相符,但上游河段来水较少,径流量小,与图示情况不符;松花江纬度较高,有春(4~5月)夏(7~8月)两个汛期,与图示情况不符。
11. C 2~4月出库水量大于人库水量,水位较低;7~8月出库水量与人库水量相当;11~12月开始入库水量小于出库水量,库区水位下降,达到最高;12月~次年1月入库水量持续减少,水位下降。
12. D 由材料可知,当该海域海温距平低于-0.5℃且持续5个月以上,则出现拉尼娜现象,结合图1可以判断2017年11月-2018年3月和2020年9月-11月出现拉尼娜现象,且2020年9月-11月拉尼娜现象强度更大。由图2可知,在拉尼娜年,太平洋西部海域水温较高,气流上升形成低压,太平洋东部海域水温较低,形成高压,风由高压吹向低压,与信风风向一致,使信风增强。故信风最强的时间为2020年9-11月。
13. D 由材料可知,当该海域海温距平高于0.5℃且持续三个月以上,出现厄尔尼诺现象。2018年10-12月
应出现厄尔尼诺现象。此时南美洲沿岸秘鲁寒流减弱,秘鲁渔场渔获量会减少;秘鲁寒流减弱,秘鲁附近海水水温升高,上升气流增强,降水增多:厄尔尼诺现象的发生是由于南半球东南信风减弱,东南信风减弱导致南赤道暖流势力减弱。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赤道附近西太平洋海域水温下降,上升气流减弱,降水减少。
14. B 从A到C自然带的变化,即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体现了水分的变化引起自然带的变化。故形成这三种自然带差异的主要因素是降水。
15. D 影响山脉自然带数目的因素主要有纬度、相对高差,由图2明显可以看出肯尼亚山东南坡自然带数目明显多于西北坡,且东南坡的基带位置低,故东南坡相对高差大。
16. C 图1中的D位于地中海气候区,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图2中的M自然带为肯尼亚山的基带,为热带草原带。
17.(1)整体北高南低,西高东低:北部西部以高原、山地为主,南部以平原为主。(4分)在滦河河口附近,由于地势低平,河流流速减缓,加上海水的顶托作用,泥沙堆积,形成三角洲。(4分)
(2)A。(2分)地壳断裂下陷后,流水沉积逐渐形成。(2分)(3)平原地形:城镇数量多,密度大,交通线路密集。山地地形:城镇数量少,密度小,交通线路稀疏。(4分,选择其一回答即可)
18.(1)A处气候类型:温带海洋性气候。(1分)空间分布:年降水量从西向东(迅速)减少。(1分)原因:受地形影响,西部为盛行西风的迎风坡,降水多。(2分)
(2)B地的冬雨量较C地大(或C地冬雨量较B地小)。(2分)原因:与C地相比,B地纬度较高,受盛行西风控制时间较长,冬季降水时间较长,冬雨较多。(或与B地相比,C地纬度较低,受盛行西风控制时间较短,冬季降水时间较短,冬雨较少。)(4分)
(3)大气降水和高山积雪融水。(2分)地质历史时期,该地因地势低洼,以外力沉积作用为主,形成广阔而深厚的沉积岩:后经地壳运动抬升,形成高原:后受流水下切侵蚀形成峡谷。(6分)
19.(1)位于赤道附近:受海洋影响大:受秘鲁寒流降温减湿影响较大。(6分,合理即可)(2)远离大陆,周围为大洋包围:发现较晚,受人类活动影响小:为世界自然遗产,政府制定环保措施,居民生态环保意识强。(6分,合理即可)(3)该岛受秘鲁寒流的影响,寒流降低了该地的温度,利于耐寒企鹅生活:该岛地处热带,有温暖的环境,满足鬣蜥喜暖的习性:秘鲁寒流带来丰富的鱼类,食物充足。(6分,合理即可)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