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数值中,单位应该是厘米的是( )
A. 课桌的高度约为0.8 B. 一支铅笔的长度约为18
C. 一张试卷的厚度的为70 D. 中学生小明身高约为1.68
2.某同学将示数为37℃的体温计插入冰水混合物中,测得结果是( )
A.体温计的示数下降为32℃ B.温度太低,超出测量范围,体温计损坏
C.体温计的示数依仍是37℃ D.体温计的示数降到35℃以下,无法读数
3.用量筒测量液体体积时,某同学俯视读数,他读出液体的体积为35毫升,则此液体的真实体积将比35毫升( )
A. 大 B. 小 C. 一样 D. 都有可能
4.小丽想测量一杯水的温度,她得到的是-支没有刻度的温度计,于是她想了一个办法:先把温度计的玻璃泡浸在冰水混合物中一段时间后,在对应的液柱上端处做了一个记号A,然后在1标准大气压下,把温度计的玻璃泡浸在沸水中一段时间后,也在对应的液柱上端做好记号B,用刻度尺测得两标记间的距离是40cm。然后她用此温度计来测量一杯水的温度,发现液柱所处的位置距离A点24cm,则这杯水的温度是( )
A.20℃ B.30°C C.40℃ D.60℃
5.小丽想测量一杯水的温度,她得到的是-支没有刻度的温度计,于是她想了一个办法:先把温度计的玻璃泡浸在冰水混合物中一段时间后,在对应的液柱上端处做了一个记号A,然后在1标准大气压下,把温度计的玻璃泡浸在沸水中一段时间后,也在对应的液柱上端做好记号B,用刻度尺测得两标记间的距离是40cm。然后她用此温度计来测量一杯水的温度,发现液柱所处的位置距离A点24cm,则这杯水的温度是( )
A. 20℃ B. 30°C C. 40℃ D. 60℃
6.“纳米管温度计”被认定为世界上最小的温度计。研究人员在碳纳米管中充入液态的金属镓,当温度变化时,通过电子显微镜观察金属镓液柱的变化就能读取温度值。这种温度计的测量范围是30℃~490℃,可用于检测电子线路、测定毛细血管的温度等。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碳纳米管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B. 碳纳米管的体积在30℃~490℃的范围内变化很小
C. 金属镓的体积在30℃~490℃的范围内的变化可忽略不计
D. 该温度计虽然很小,但其量程却比体温计的大
7.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刻度尺的零刻度线磨损了就不能再使用了
B. 测量时,误差产生的主要原因是读数时视线与刻度尺歪斜所致
C. 一位同学测量黑板长度,四次测量结果完全一样,说明他的结果没有误差
D. 记录的测量结果只写了数字而未标明单位是没有意义的
8.某刻度均匀但读数不准的温度计,用它测量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时,示数是4℃;当冰融化后,水温度升高到某一数值时,发现它的示数恰好与真实温度相等;让水温再升高10℃,而温度计的示数只升高了9摄氏度。那么,当用此温度计去测量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的沸水温度时,示数将是( )
A. 92℃ B. 94℃ C. 96℃ D. 98℃
9.有 A、B 、C、D四支温度计,内装的都是煤油,A 温度计内径细玻璃泡大,B温度计内径细玻璃泡小,C温度计内径粗玻璃泡大,D温度计内径粗玻璃泡小。用它们测同一种液体的温度,测量准确度是( )
A. A 准确度最高 B. B 准确度最高 C. C准确度最高 D. D 准确度最高
10.如图一所示,小科对一个长方体木块进行了长度测量,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________cm;物体的长度________cm。如图二所示,小科同学使用温度计测得的温度示数,甲的示数为________℃;乙的示数为________℃。
11.小杭同学学习了长度测量做了下列两个实验:
(1)用如图甲方法测得的硬币直径为 厘米。
(2)如图乙所示,是一个医用注射器,注射器上的刻度表示活塞拉到该位置时,针筒内部的容积。用刻度尺测出注射器全部刻度的长度为 厘米,计算出活塞的横截面积为 平方厘米(保留2位小数)。
12.某同学家里装修,所用墙纸的规格是“0.53m×10m(宽*长),厚度 0.63mm”,他想测量一下墙纸厚度是否属实,实验步骤如下:
A.用刻度尺测出取一张废弃的墙纸长度为L1
B.把纸紧密地环绕在圆柱形铅笔上,数出圈数为n圈
C.用刻度尺测出铅笔的直径为D1
D.用刻度尺测出圆环的直径为D2
(1)以上步骤中,没有必要的步骤是 ;实验步骤合理的顺序是 ;
(2)墙纸的厚度的表达式是 。
(3)该同学一共测了三次,每次墙纸都重新绕过,并放在刻度尺的不同位置进行读数,结果三次读数都不相同,产生误差的原因有哪些( )
A. 每次绕的松紧程度不同 B. 刻度尺的刻度不均匀
C. 墙纸厚度不均匀 D. 读数时小数点点错
13.如图所示,测量一块小石蜡的体积:
(1)步骤如下:
A.往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读出水的体积 V1=________毫升;
B.用细线拴住一枚铁钉;
C.将铁钉慢慢浸没在量筒内的水中,此时量筒示数为V2=________毫升;
D.用细线将铁钉和蜡块拴在一起;
E.将铁钉和蜡块慢慢浸没在量筒内的水中,量筒读数为V3=________毫升。
(2)分析上述步骤,其中不必要读数的步骤是________(填字母代号), 蜡块的体积可表示为 V=________。(用 V1、V2、V3中的某些量表示)
14.某中学有一个“温度计探究”综合实践活动小组,开展了有关温度计的专题探究。他们通过查阅资料得知17世纪时,意大利伟大的物理学家伽利略曾设计过一种温度计,其结构为:一根与麦秆粗细相当的玻璃管,一端与鸡蛋大小的玻璃泡相连,另一端竖直插在水槽中,并使玻璃管内吸入一段水柱,根据管内水柱的高度的变化,可测出相应的环境温度。为了探究“伽利略温度计”的工作过程,课题小组的同学按照资料中描述,自制了如图所示的测温装置,图中A为一个小塑料瓶,B为饮料吸管,通过一个软木塞与A连通,管的下端竖直插在一个大水槽中,使吸管内外的水面有一高度差h。经过讨论,课题组精心设计了一份实验方案,并认真地进行实验探究:
(1)在不同温度下,课题组分别测出了对应的水柱高度h,记录的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
温度(°C) 17 19 21 23 25 27
高度h(cm) 30.0 24.9 19.7 14.6 9.4 4.2
相邻高度的高度差△h(cm) 5.1 5.2 5.1 5.2 5.2
根据表中数据,可得出结论:
①水柱高度h随温度的升高而________。(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
②若在不同的高度,吸管上刻有对应的温度值,则吸管上温度的数值从上往下看,上面的数值要________。(选填“大”“小”或“无法确定”)
③若对应的水柱高为40.3厘米,则此时所对应的温度大约是________。
(2)若要提高此温度计的精确度,对该装置有何要求? (写出一点即可)
(3)现有一支刻度不准确但刻度线均匀的温度计甲,把它与一支标准的温度计乙对比后发现,当乙的示数为20℃时,甲的示数为15℃;当乙的示数为80℃时,甲的示数为95℃。发现存在这样一个温度,使甲与乙的示数正好相同。请计算温度:________℃。
15.某同学欲测量一根细铜丝的直径,他的实验步骤如下:
A.将细铜丝拉直,用刻度尺测出细铜丝的长度L1;
B.用刻度尺测出铅笔杆上铜丝绕圈总长度L2;
C.用铜丝的长度L1除以铜丝的圈数n,即得细铜丝的直径d;
D.将细铜丝紧密缠绕在铅笔杆上;
E.数出缠绕在铅笔杆上细铜丝的圈n。
(1)以上步骤中,没有必要的步骤是________;错误的步骤是________,应改正为________。 (2)实验步骤的合理顺序应是________。
(3)如图是他把一根细铜丝紧密的排绕在笔杆上,一共绕了31匝。请你帮他读出31匝的总长度为________cm,并根据上面的实验方法测量铜丝的直径为________ cm。
答案及解析
1. B
【解析】根据对长度单位的认识分析判断。
【解答】A.课桌的高度约为0.8m,故A不合题意;
B.一支铅笔的长度约为18cm,故B符合题意;
C.一张试卷的厚度的为70μm,故C不合题意;
D.中学生小明身高约为1.68m,故D不合题意。
故选B。
2.C
【解析】体温计的液泡上方有一段细小的弯曲,当外界温度下降时,水银柱不能在自身重力作用下流回液泡,因此体温计的示数只能上升不能下降,据此分析判断。
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37℃,那么体温计的水银柱不能下降,仍然显示37℃,故C正确,而A、B、D错误。
3. B
【解析】根据“俯视大仰视小”的规律分析解答。
【解答】如果俯视读数,那么读出的示数偏大,而实际上得到的液体的体积小于35毫升,故B正确,而A、C、D错误。
故选B。
4.D
【解析】温度计上的刻度线是均匀的,因此水银柱变化的长度与温度的变化成正比。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而沸水的温度为100℃。设温度为t,水银柱的长度为x,那么存在这样的关系:,即,据此计算即可。
当液柱所处的位置距离A点为24cm时,根据得到: ; 解得:t=60℃。
5. D
【解析】温度计上的刻度线是均匀的,因此水银柱变化的长度与温度的变化成正比。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而沸水的温度为100℃。设温度为t,水银柱的长度为x,那么存在这样的关系: , 即 , 据此计算即可。
【解答】当液柱所处的位置距离A点为24cm时,根据得到:
;解得:t=60℃。故选D。
6.C
【解析】根据温度计的工作原理分析判断。
【解答】A.碳纳米管相当于玻璃管,而液体金属镓相当于酒精或水银,则“碳纳米管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故A正确不合题意;
BC.作为温度计,要求外面的玻璃管在测温范围内的体积变化很小,而里面的液体则体积要有明显的变化,故B正确不合题意,而C错误符合题意;
D.普通温度计的量程大约在0~100℃,而这种温度计的量程为30~490℃,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C。
7. D
【解析】测量长度的基本工具是刻度尺,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主单位是米,他的符号是m,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解答】A、如果刻度尺的零刻度线已经磨损,依旧可以再使用,可以从其他没有磨损的刻线起测量,A不符合题意;
B、误差是由于测量方法或测量工具的精确度造成的,读数时视线与刻度尺歪斜所产生的不是误差,B不符合题意;
C、误差是不能避免的,只能减小误差,他测量次数多,依旧不能避免误差,C不符合题意;
D、记录的测量结果只写了数字而未标明单位是没有意义的,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8.B
【解析】温度计上的刻度是均匀的,因此温度的变化量与液柱长度的变化量成正比。设显示温度为t,实际温度为t',那么真实温度与显示温度之间存在这样的关系:。
【解答】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为100℃,根据公式得到:
;解得:t'=94℃。故选B。
9. A
【解析】1、测量的准确度是指在温度变化相同时液柱变化的高度大小,变化高度大的精确度高,变化高度小精确度低;
2、温度计玻璃泡相同时,变化相同温度,玻璃管越细液柱变化越大。玻璃管粗细相同时,变化相同温度,玻璃泡越大的液柱变化越大。
【解答】由分析可知,玻璃泡大内径细的温度计在变化相同温度时,液柱的变化大,由此可知,在变化相同温度时,A温度计的液柱变化最大,A选项正确,B、C、D错误。
故选A
10.0.1;2.50;-2.2;1.8
【解析】(1)刻度尺的分度值就是最小的两个刻度线之间的长度,用大格长度÷小格数计算即可;
(2)物体的长度=准确值+估读值;
(3)根据图二确定分度值的分度值,然后根据刻度增大的方向确定实际温度在0℃以上还是以下,最后根据液面的位置读出示数。
【解答】(1)根据图一可知,一个大格表示1cm,中间有10个小格,那么分度值为:;
(2)刻度值的分度值为0.1cm,那么准确值为2.5cm,估读值为0.00cm,物体的长度为:2.5cm+0.00cm=2.50cm;
(3)根据图二可知,温度计的分度值都是0.2℃,甲的刻度向下增大,那么温度在0℃以下,示数为-2.2℃;乙的刻度值向上增大,那么温度在0℃以上,示数为1.8℃。
11.(1)1.85(2)(2.98—3.05)都可;(6.67—6.71)都可
【解析】(1)硬币的直径=硬币的直径和除以直径的个数。
(2)注射器的刻度长度=准确值+估读值,然后根据计算活塞的横截面积。
【解答】(1)由图可知,从刻度0开始到所指刻度处,共有4个直径,这4个直径的总和为:7.4cm+0.00cm=7.4cm,那么硬币的直径为:
(2)刻度尺的分度值为0.1cm,那么注射器全部刻度的长度为:3.0cm+0.00cm=3.00cm,那么活塞的横截面积为:。
故答案为:(1)1.85cm(2)(2.98—3.05)都可;(6.67—6.71)都可
12.(1)A;BCD或BDC(2)h= (3)A,B,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物体的测量方法相关知识。
【解答】(1)正确测量一张墙纸的方法:找一支圆铅笔,把纸紧密地环绕在圆柱形铅笔上,数出圈数为n圈,用刻度尺测出铅笔的直径为D1 , 用刻度尺测出圆环的直径为D2 , 所以没有必要的步骤为A,实验步骤合理的顺序是:BCD或BDC。
(2)用圆环的直径D2减去铅笔的直径D1除去2n就是墙纸的厚度,所以墙纸的厚度的表达式: h= 。
(3)在测量原理和方法一样的情况下,误差是由于测量者的人为客观原因及测量工具本身的准确程度引起的,例如:A、人在绕纸的时候,可能用力的大小不同,造成松紧程度不同,会产生误差,A符合题意;B、刻度尺本身刻度不均匀,在测量中会产生误差,B符合题意;C、墙纸自身可能粗细不够均匀,会导致误差的产生,C符合题意。D、读数时由于粗心,小数点记错位置,属于测量错误,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1)A;BCD或BDC(2)(3)ABC
13.(1)24;26;49(2)A;V3-V2
【解析】(1)弄清量筒的分度值,然后视线与凹形液面的最低处相平,读出相应的液体体积;
(2)根据(1)中描述可知,示数V2=V水+V钉 , 示数V3=V水+V钉+V蜡 , 那么二者之差V蜡=V3-V2 , 据此确定多余的步骤。
【解答】(1)根据图片可知,量筒的分度值为1ml,那么示数V1=24ml,V2=26ml,V3=49ml;
(2)分析上述步骤,其中测量量筒内水的体积的读数是不必要的,故选A;
蜡块的体积可表示为:V=V3-V2。
14.(1)降低;小;13℃(2)用更细的玻璃管(3)35
【解析】(1)①根据表格数据分析水柱高度随温度的变化规律;
②根据①中得到的规律分析吸管上刻度的分布规律;
③首先根据表格找到水柱高度随温度变化的定量关系,然后以第一组数据为基础计算即可。
(2)升高相同的温度时,吸管内液柱高度变化越大,此温度计越精确,根据公式V=Sh分析即可。
(3)温度计上的刻度是均匀的,那么温度的变化量与刻度的变化量成正比。设甲的温度为t甲,乙的温度为t乙,那么它们之间存在这样的关系:,据此计算。
【解答】(1)①根据表格可知,水柱高度h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②根据表格数据可知,水柱的高度越大,刻度值越小,即越靠上数值越小,那么吸管上温度的数值从上往下看,上面的数值要小。
③根据表格可知,温度每升高2℃,那么水柱高度减小5.1cm,那么水柱高度为40.3cm时,那么温度比第一组降低:,即温度为:17℃-4℃=13℃。
(2)根据V=SL可知,当液体的体积相同时,横截面积越小,液柱的长度越大,因此提高温度计的精确度的方法为用更细的玻璃管。
(3)根据公式得到:;
解得:t=35℃。
15.(1)A;C;用铜丝绕圈总长度L2除以铜丝的圈数n,即得细铜丝的直径d
(2)DBEC(或DEBC)
(3)5.00;0.16
【解析】(1)根据“缠绕法”测细金属丝的直径的方法分析解答;
(2)根据(1)中的分析解答;
(3)弄清刻度尺的分度值,然后根据准确值+估读值记录总长度,最后根据铜丝直径=计算即可。
【解答】(1)测量细铜丝的直径时,首先将铜丝紧密缠绕在铅笔杆上,然后用刻度尺测出铜丝直径的总长度L2,并数出缠绕的圈数n,最后根据计算细铜丝的直径,因此有用的步骤为BCDE,没用的步骤为A;错误的步骤为C,改正为:用线圈的的总长度L2除以铜丝的圈数n,即得细铜丝的直径d;
(2)正确的实验步骤为:
D.将细铜丝紧密缠绕在铅笔杆上;
B.用刻度尺测出铅笔杆上铜丝绕圈总长度L2;
E.数出缠绕在铅笔杆上细铜丝的圈n。
C.用线圈的的总长度L2除以铜丝的圈数n,即得细铜丝的直径d。
那么正确的步骤顺序为:DBEC。
(3)根据图片可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0.2cm,那么准确值为:15.0cm-10.0cm=5.0cm,估读值为0.00cm,因此31匝的总长度为5.00cm,那么铜丝的直径为:。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决胜期末”好题汇编(一)
科学测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