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照秘密级管理★启用前
试卷类型:A
2020级高三校际联合考试
历史试题
2022.11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
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
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上级对下级的赏赐是古代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西周到春秋时期,赏赐的物品有车
马、衣服、祭品、祭器、戎器;战国时,黄金、锦绣、土地、白壁、爵位演变为赏赐
之物品。这一转变主要是由于
A.经济发展使赏赐物品的价值提高
B.赏赐的意义随着社会发展而变化
C.通过战争掠取的财富大幅度增加
D.赏赐的政治功能让位于经济功能
2.
下表为西汉时期的丞相及其出身。前后期出身的变化说明
汉初
萧何、曹参、陈平、申食其、周勃、灌婴、申屠嘉等(以上皆军人出身)
武帝
卫绾、窦婴、许昌、薛泽、公孙弘、李蔡、庄青翟、赵周、石庆、公孙贺、刘
(前141-前87)
屈麓、车千秋等(以上皆军功或其先世得军功)
昭帝(前94-前74)
王诉(郡县吏)、杨敞(给事大将军幕府)
宣帝(前74-前49)
韦贤(大儒)、魏相(少学易,为郡卒吏)、丙吉(狱吏)、于定国(狱吏)
元帝(前48-前75)
韦玄成(名儒)、匡衡(大儒)
成帝(前33-前7)
张禹(郡文学)、薛宣(廷尉书佐)、翟方进(射策为郎)、孔光(举议郎)
A,军功爵制度退出历史舞台
B.主流思想影响政府架构
C.士人的政治地位得到提升
D.官僚政治取代血缘政治
3.宋代中期,文人一改前期“耻言兵”的风尚,“士大夫人人言兵”。但许多文人在大
谈兵事时又极力强调自己的儒者身份,否认“兵家”立场。这一现象反映了
A:文人尚武风尚提高了兵家的理论化水平
B,理学思想加速向社会生活各个领域渗透
C.边疆形势的被动降低了武人的社会地位
D.国家治理取向与现实需要间的矛盾困境
高三历史试题第1页(共8页)
4.明清市镇的形成往往是在离县城较远、数县交集的“两不管”地带率先出现:离县城
较远,路途为河湖港汊分割,村落细碎成网,小市镇数量反而多起来。这表明
A,市镇已经摆脱了官府的控制
B.县域内难以形成统一的市场
C.市镇出现是经济发展的结果
D.交通不便导致市镇布局分散
5.下表为近代中国茶叶和生丝出口统计(价值单位:千海关两)。据此可知当时中国
茶叶
生丝
年份
担数
货值
担数
货值
1867-1869
1427636
32526
50273
18250
1870-1874
1635512
35153
62015
22426
1875-1879
1875508
34393
73290
22295
1880-1884
2051007
32236
69032
18875
1885-1889
2108735
30873
76663
19677
A.农产品商品化逐步加快
B.卷入世界市场程度加深
C.市场主导权被列强控制
D.外贸入超情况日益严重
6.1876年在上海创办的《格致汇编》是晚清最早的自然科学杂志。杂志设有“互相问
答”栏目,回答读者提出的问题。在其存在的16年内,共有读者提问320次,在注
明籍贯的260名提问者中,上海52人次,浙江、江苏分别为45和30人次,广东、浙
江、山东均在20人次以上。影响这一地域分布的主导因素是
A.经世致用思潮的创新
B.外来因素的作用和刺激
C.近代生产方式的发展
D.政治和思想领域的变革
7.1918年11月,蔡元培在北京大学的集会上首次喊出了“劳工神圣”的口号,李大钊
也发表演讲,热情歌颂劳动者的价值;次年,·《新青年》等报刊出版纪念劳动节专
号,一些专为劳动者创办的刊物出版发行。一时间,“劳工神圣”“劳农神圣”响彻
思想界。知识分子此举意在
A.扩大马克思主义的宣传阵地
B.为社会变革寻找新的力量
C.讴歌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D.动员群众参加国民大革命
8.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提出了“派兵去山东”的决定。与此相对应的口号是
A.“打土豪,分田地”
B.“到敌人后方去”
C.“自已动手,丰衣足食”
D,“耕者有其田”
高三历史试题第2页(共8页)2020级高三校际联合考试历史参考答案
1.B2.C3.D4.C5.C6.B7.B8.B9.A10.C11.D12.A13.B14.D15.A
16.唐宋家训内容丰富,主要以儒家思想教育为核心:家训作者多元化,从帝王到普通民众,
其中仕宦(士大夫)家训所占比例最大。(2分)
唐宋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统治者实行开明宽松的文化政策为家训文化的繁荣提供了
良好的社会环境: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儒学的复兴和理学的形成扩大了儒家
伦理观的影响:科举制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学而优则仕”的观念进一步加强,
使社会形成尚学风气宋代实行崇文抑武的文人政治,造就了大批的文化学者。(任意4条,8分)
唐宋家训文化体现出儒家传统价值追求和家国同构的责任担当,反映了儒学的主流地位。家
训文化繁荣有利于推动儒学的社会化,促进家庭和睦、社会稳定和传统文化的传承,是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言之成理即可,4分)
17.陈述祖国领土的四至和邻国,意在增强国民的疆域意识,培植家国情怀:陈述祖国历史
悠久、地理位置优越和疆域辽阔,意在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爱国感情:陈述祖国丧失领土主权
的屈辱历史,意在引导学生不忘国耻,牢记振兴国家的使命:宣扬人种分为三等,意在让学生了
解我国在世界的屈辱地位,增强危机感和改革图强的紧迫感。(8分)
20世纪初,中华民族危机严重,促进民族觉醒和救亡图存成为时代主题。有识之士试图以地
理教材为工具,培养家国情怀,促进民族振兴,顺应了时代潮流,值得肯定。(4分)
18.不同时期文学作品塑造了不同的女性形象,这与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需要相呼应。(2分)
五四新文化运动促进了思想解放,促使知识女性冲破封建家庭牢笼、追求自由爱情,“出走”
的新女性成为文学推崇的形象:革命战争年代,爱国、救亡成为时代的主题,积极投身革命、参
与国家救亡,“女革命英雄”是新时代女性的价值追求;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主,真正实
现了男女平等,走出家庭、投入社会、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成为女性的形象代表:改革开放使
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巨大变化,新女性不仅追求婚姻的幸福,还追求事业的成功,文学作品中塑
造出“奋斗型”女性形象。(8分)
“五四”以来新女性形象的变化反映了近现代中国妇女解放的不断发展。文学作品中新女性
形象的塑造意在唤起女性的觉醒,提高女性自主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体现了文学作品的时代价值
和作者的社会担当。(5分)
19.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争夺世界霸权的斗争日趋激烈,两次委内瑞拉危
机就是帝国主义争霸世界的产物,反映了美国国际地位的提高。(2分)
两次危机中,美国利用有利的国际形势,打压欧洲列强,牺牲委内瑞拉的利益,建
立在拉美的霸权;随着美国的崛起,欧洲国家地位相对下降,在殖民地问题上不得不向
美国妥协:委内瑞拉在危机中缺乏话语权,被迫依靠美国,成为大国博弈的工具。(6分)
在两次危机中,帝国主义强国牺牲弱小国家的利益达成妥协,是霸权主义和强权政
治的反映。委内瑞拉虽然挣脱了旧殖民主义的枷锁,却面临着新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
强权政治的压迫。(团结)反帝、反殖、反霸,建立公正合理的的国际新秩序成为新兴民
族独立国家的共同追求。(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