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女娲造人》课件(共2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1课《女娲造人》课件(共2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22 15:23: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1张PPT)
女娲造人
袁珂
教学目标
O1
复述故事大意,把握女娲形象。
02
了解神话特点,发挥想象创作。
整体感知,
提炼概括
Part 01
本单元学习要求是快速阅读,速度是每分钟不少于400字。本文是一篇1000字左右的自读课文,我们争取在两分半钟内快速浏览课文并回答以下三个问题。
浏览课文,回答问题
1.女娲为何造人?
2.女娲如何造人?
3.女娲如何让人类绵延?
复述故事
尝试从女娲的角度来复述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200字左右。
(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示例:
天地开辟之后,宇宙间有了日月星辰、山川草木,以及鸟兽虫鱼,却单单没有人类。有一天,女娲觉得很孤独,就随手把黄泥揉成团,照着自己的模样捏了一个娃娃样的小东西。这个小家伙一落地就活了,并且会开口喊妈妈。女娲听了后开心极了,给它取名为“人”。她想造更多的人,但是日夜劳作让她疲惫不堪。后来她想出了一个好办法,就是把枯藤蘸上泥浆将泥点甩落,这样一来,大地上很快就布满了人类的踪迹。后来女娲为了让人类不断地绵延下去,就让那些小人分成男女,并将她们婚配,让他们自己去创造后代。
理解文意,
把握形象
Part 02
女娲是一个女神,所以她的所作所为难免显示出神奇的特点。结合课文说说她的神通广大表现在哪里。
第15自然段——把枯藤蘸上泥浆甩落后就变成很多小人。
第2自然段——女娲一天能够变化70次;
第5~8自然段——她用黄泥团捏成的小人一落地便会开口喊“妈妈”;
神通广大、抟土成人
神性
女娲虽然是一个女神,但她却具有普通人常见的喜怒哀乐,我们到文中找寻一下,女娲的哪些表现跟普通人很相似呢?
第2自然段——“感到非常孤独”;
第4自然段——“在池水边笑”以及“假装生气”;
第9自然段——听见孩子喊“妈妈”后满心欢喜,眉开眼笑;
第14自然——她也会因劳累而“疲倦不堪”。
喜怒哀乐、与人相似
人性
对比阅读,
探索发现
Part 03
比较阅读
对照《风俗通》里的记载,看看课文主要增添了哪些内容,哪里最能见出作者的想象力;又做了怎样的删减,为何要这样处理。
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做人。务剧,力不暇供,乃引 于泥中,举以为人。故富贵者,黄土人也;贫贱凡庸者, 人也。
比较阅读
对照《风俗通》里的记载,看看课文主要增添了哪些内容,哪里最能见出作者的想象力;又做了怎样的删减,为何要这样处理。
两文比较,我们发现课文增加了环境描写和女娲的形象刻画,对女娲的神态、心理、动作等描写最能表现出丰富的想象力。这些想象虽然天马行空,但都是合乎情理的生活细节。
文学作品要有正确而鲜明的思想倾向,人生而平等,怎能一出生就分出富贵贫贱呢。
经过比较,我们发现两则神话故事都用到了想象的手法,这正是神话故事的一大亮点,人类的童年时期,对自然界许多现象还缺乏科学的认识,就想象出各种解释,由此便产生了神话。
课文删掉了人类富贵贫贱的分类。这是为什么呢?
比较阅读
了解神话
神话:由人民集体口头创作,表现对自然力量的崇拜、斗争及对理想追求的虚构故事,属民间文学的范畴,具有较高的哲学性、艺术性。
语言朗读
以课文5~8自然段为例,感受课文丰富的内容和生动的语言。
这几段不仅写出了女娲造人的过程,还写出了人造出来后获得生命的欢庆场面,读起来让人产生一种新生命诞生后的惊喜之情,让人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对于这些离奇的情节,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朗读呢?
语言朗读
以课文5~8自然段为例,感受课文丰富的内容和生动的语言。
想着,她就顺手从池边掘起一团黄泥,掺和了水,在手里揉团着,揉团着,揉团成了第一个娃娃样的小东西。
她把这个小东西放在地面上。说也奇怪,这个泥捏的小家伙,刚一接触到地面,马上就活了起来,并且一开口就喊:
“妈妈!”
接着一阵兴高采烈的跳跃和欢呼,表示他获得生命的欢乐。
语言朗读
以课文5~8自然段为例,感受课文丰富的内容和生动的语言。
“揉团”这个动词突出了女娲造人的方式,用拖音来加以强调;而“第一个”这三个字强调了这个娃娃的地位,突出了女娲的智慧,我们可以重读来加以强调;“说也奇怪”意味着接下来将有离奇的事情发生,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将“刚”“马上”“并且”这几个副词重读来表现这些情节的不可思议。而“妈妈”这一声喊叫则表明第一个人获得生命的那种惊喜,我们可以用昂扬的语调来表现。
发挥想象,
自由创作
自由创作
我国民间故事集《山海经》中有一则神话故事叫《精卫填海》,阅读材料,在尊重原作的基础上进行合理想象,把它扩写成500字左右的一则神话故事。
自由创作
附:《精卫填海》
“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 。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名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湮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山海经·北山经》
翻译:
山里有种鸟,样子像乌鸦,长着花斑脑袋,有白色的嘴巴和红色的脚爪,它的名字叫精卫,这鸟的叫声就是自己的名字。精卫本来是炎帝的小女儿,名字叫女娃。女娃到东海游玩时不幸溺水,于是她变成了精卫鸟,常衔回西山的树枝和石子来填塞东海。漳水就从这山发源,之后向东注入黄河。
自由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