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金昌市永昌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PDF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甘肃省金昌市永昌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PDF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1-22 09:38:48

文档简介

5.阎步克先生认为,秦汉王朝是帝国时代的开端,具有开创奠基的意义,秦汉帝国的最基本特
准考证号
姓名
征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和官僚制度。下列选项中,能够说明以上特征的是
()
(在此卷上答题无效)
A.皇帝制、郡县制、三公九卿制
B.宗法制、皇帝制、二府三司制
高一历史期中试题
C.刺史制、三省六部制、行省制
D.郡国并行制、皇帝制、世官制
命题范围:中外历史纲要(上)前半部分。
6.《史记·平准书》记载:天下已平,高祖(刘邦)乃命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以
考生注意:
下与这一思想有关的经济措施是
()
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A.减免赋税徭役
B实行“推恩令”
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
C.抑制工商业
D.颁布“均田令”
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
7.下图反映了东汉中后期
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邓太后临朝
梁太后临朝
窦太后临朝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
阎太后临朝
外戚专权
邓挚(邓太后兄)》
梁冀(梁太后兄)
窦武(窦太后父)
阎显(阎太后兄)执政
求的。
执政
执政
专权
1.中国黄河下游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的墓地,发现133座墓葬和1座横穴式陶窑,墓葬有
宦官专权
李闰、江京等
孙程
单超、具瑗、唐衡
曹节
大、中、小型之分,随葬品也极不均衡。有的墓穴仅能容尸,空无一物;而大型墓中随葬品多
A.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B.党锢之祸
C.光武中兴
D.整顿吏治
达数十件甚至百余件,有精美的陶器、玉器、象牙器等贵重物品。这说明此时
()
8.自东汉以来,以游牧为主的少数民族不断向内地迁徙。到西晋,内迁的少数民族主要有匈
A.尚处母系氏族社会
B.已经出现贫富分化
奴、羯、氏、羌、鲜卑。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这种“北民南迁”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
C.已进入奴隶制社会
D.早期国家已经形成
力,原因是其实现了
()
2.“天下”一词,在先秦文献中已经被广泛地使用,但总体而言,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第一是地
A.民族交融与繁荣开放
B.经济发展与文化停滞
理上的:第二是制度上的;第三是价值上的。周代的整个中国是一个“天下”,从制度上出发,
C.民族融合与区域开发
D.中外交流与政权分裂
以下能够推进周代“天下”文化发展的是
()
9.陕西历史博物馆、钟鼓楼广场、大唐芙蓉园、法门寺工程、长安塔等都是出自著名建筑设计大
A.敬天法祖的思想观念
B.宗法分封的统治秩序
师张锦秋的手笔,有人说她复原了西安城的“盛唐风貌”。下列有关“盛唐风貌”的描述正确
C.三纲五常的治国思想
D.崇尚自然的天人关系
的是
()
3.据《〈战国策)书录》记载,西汉学者刘向概括战国时期的混乱局面说:田氏取齐,六卿分晋,道
A.经济发展文化繁荣
B.生产进步文化专制
德大废,上下失序…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这反映了战国时期()
C.文景之治开元盛世
D.政治清明思想保守
A.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B.贵族世袭制遭到破坏
10.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佛教吸收儒学精神,渐趋中国
C.儒家思想受到冲击
D.仁义观念影响到政治
本土化;道教也受到儒学影响,主张“贵儒”又“尊道”。隋唐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
4.从“学在官府”到“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私学在春秋时期发展,使原来由贵族垄断的文化学
张,又称“三教合一”。“三教合一”的提出,从文明史的角度主要
()
术向社会下层扩散,各个学派之间、同一学派的不同流派之间,既相互斗争又相互借鉴。这
A.反映了佛、道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
种局面带来的影响是
()
B.体现了时局动荡对社会文化心理的影响
A.维护了社会新秩序,倡导了个性解放
B.开阔了视野,促进了文化的觉醒
C.说明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与交流融合
C.各派势均力敌,社会得到了安定
D.实行了法治,建立起了理性社会
D.反映了儒家思想的兼收并蓄和与时俱进
高一期中试题·历史第1页(共8页)
高一期中试题·历史第2页(共8页)2022年高一历史期中试题·历史
参考答案
命题范围:中外历史纲要(上)前半部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共48分)
1.B大汶口遗址是黄河下游新时期晚期的大型聚落遗址,新石器时代晚期是父系氏族社会阶段,男性在生
产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故排除A;通过题干中“有的墓穴仅能容尸…而大型墓中随葬品多达…等贵
重物品”结合所学分析可知,当时已出现贫富分化,故B正确;我国奴隶社会的开端是夏朝,大汶口文化是
新石器时代,故排除C:題干信息中没有国家特征,故排除D。
2.B西周时期通过分封制与宗法制形成了家国一体的政治结构,从而形成了“天下”文化,故B正确;敬
天法祖的思想观念是宗法制的影响,不能推进“天下”文化发展,故排除A;三钢五常是西汉董仲舒提出的,
故排除C;崇尚自然的天人关系是道家的观念,产生于春秋时期,故排除D。
3.A通过题千中“田氏取齐,六卿分晋…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可知春秋战国时期
诸侯争霸,周王室衰微,故A项正确;世袋制就是名号、爵位以及财产等按照血缘关系世代传承,材料中没
有涉及贵族世袭制,故排除B;儒家思想创立于春秋战国时期,材料未涉及儒家思想受到冲击,故排除C;
“道德大废,上下失序”属于统治秩序遭到破坏,材料主旨与仁义观念无关,故排除D。
4,B依据題千“各个学派之间,同一学派的不同流派之间,既相互斗争又相互借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
运动是百家争鸣。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开阁了视野,促进了文化的觉醒,故B正
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雏护社会治安”“社会得以安定”的说法均不符合史实,故排除A、C;实行法治在
秦朝基本上实现,故排除D。
5.A结合所学可知,秦始皇创立皇帝制度,在中央设立三公九卿,加强君主专制;在地方实行郡县制,加
强中央集权;从而建立起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以及官僚制度,故A正确;“二府三司制”是宋朝加强君主专
制的措施,故排除B;三省六部制在隋朝出现,故排除C;郡国并行制在西汉出现,故排除D。
6.C减免赋税徭役与题干“重租税”不符,故排除A;实行“推恩令”属于政治措施,与题干“经济措施”不
符,故排除B;依据所学可知,“乃命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主要目的是为了抑商,故C正确;
领布“均田令”是土地制度,故排除D。
7.A东汉中期以后,皇帝年幼,外戚和宦官交替掌控朝政,故A正确;依据所学可知,党锢之祸与题目主
旨无关,故排除B;东汉初年“光武中兴”,故排除C;整顿吏治与图表主旨不符,故排除D。
8.C此时国家分裂,北方经济遭到破坏,不是繁荣开放,故排除A;虽然政权分裂,但是社会在不断进步,
文化交流发展并没有停滞,故排除B:依据所学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虽然国家分裂、社会动荡,但是
民族之间的交流极为频繁,江南地区初步得到开发,为经济格局的改变奠定了基础,此时历史发展的主流
特征是民族交融与区域开发,故C正确;根据所学可知,此时有中外交流,但不是主流,故排除D。
9.A唐朝封建经济迅速发展,文化繁荣开放,故A正确:唐朝社会生活相对宽松,故排除B:依据所学可
知,汉初呈现“文景之治”,故排除C;根据所学可知,此时社会有文明开放、中外交流较多,故排除D。
10.C题干材料主要提及的是隋唐时期的“三教合一”,从文明史观思考和作答,彰显的是不同文明之间的碰撞
与交流,故C正确;A本身不符合史实,且不是文明史观角度,故排除A;时局动荡对社会文化心理的影响,不符
合题意,故排除B:D强调的是儒家思想的概况,体现不出不同文明之间的碰撞与交流,故排除D。
11.B根据题干“…炎建议作两税法”可知,此赋税制度是两税法,它改变了过去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
以资产多少收税,有利于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故B正确;实行两税法是因为租席调制无法继续实行,故
排除A;两税法减轻了人身控制,故排除C;土地兼并是封建土地私有制决定的,不可能杜绝,故排除D。
12.A根据题千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雏护了国家的安定,增加了中央政府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