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地 震
教材分析
在学生认识了地球内部构造及火山成因的基础上,本课借助对地震 成因的研究,引领学生进一步认识地球内部的物质组成及其运动变化。
教学目标
1.能用简单器材做模拟实验;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能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读数据,对现象作合理的解释。
2.愿意合作交流,喜欢大胆想象。
3.了解地震现象,认识地震的危害,掌握防震知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些难忘的日子,你能说一说你有哪些难忘的日子吗 (生回答,师评价)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张图片,请看大屏幕(出示5.12图片)看到 这个日子,你想到了什么 (生: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师
相机板书课题)
师:是啊,2008年5月12日,对于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来说都是痛苦 而难忘的。在那一天,在我们中国四川汶川发生了8.0级的大地震 这是继1976年唐山大地震以来又一次在我国发生的大地震。老师给 大家带来了一组四川地震前后的对比照片,请大家看大屏幕。(课件
出示汶川地震前后的对比照片)
师:看完这组照片之后你有什么感受 想说些什么 (地震危害很大)
二、 提出问题
师:是的,地震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那关于地震,你有什么问题 (学生提问,教师相机板书:成因 前兆 预测 自 救 )
师:同学们提出的问题都非常具有研究价值,这节课我们就依次来研究这些问题。
三、 根据地震现象,研究地震的成因
1.观察地震现象,猜想推测
师:要想研究地震的成因,首先我们要从观察、了解地震现象开始 来看一段视频资料,请大家仔细观察,地震发生时有什么现象 (课件播放地震现象视频)
师:这是四川的一位游客用DV拍下的地震当时恐怖的现象。谁来说 一说,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生回答:大地、建筑物在剧烈晃动) 师:那是什么力量使这么高大的建筑物晃动甚至倒塌呢 (生:来自地球内部的力量、板块碰撞等)
师:是来自地球内部的力量,我们已经知道地壳是由一层一层的岩石组成的,地球内部是在不断运动着的。
师:现在你能不能大胆推测一下,地震的成因。(生猜测)
2.模拟实验,验证推测
师:大家说的很有道理。这样吧,针对这些猜测我们来做个模拟实验。 老师给大家准备了毛巾、竹筷,小组里面讨论一下,怎样设计模拟实验来验证我们的猜想
学生分组讨论实验方案。
汇报方案。
实验方法:
用毛巾和木棍来模拟岩层。
(1)用手按住毛巾的两端向中间挤压,会发生什么现象
(2)握住木棍的两头用力再用力,观察会有什么现象发生 手有什么感觉
教师引导学生:毛巾和木棍、手的力量分别模拟的什么 (毛巾、木棍:岩层;手的力量:地球内部的压力)
师:在实验过程中还有什么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地方 (安全、合作、仔细观察、作好记录等)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汇报实验结果:实验中有什么现象 推理一下地震的成因。
课件出示地震的成因:地壳内部是不断运动的,地下的岩层在压力的 作用下会发生变形,当受到的力大到岩层不能承受时,就会发生突然 的、快速的断裂。岩层断裂所产生的的地震波传到地表就会引起地表的震动,这就是地震。
师:大家想, 一根木棍在断裂时都会引起我们手的震动,几千米厚的 岩石层在压力的作用下发生的快速的、突然的断裂引起的震动,释放出的能量该是何等的巨大!
师:地球上90%以上的破坏性地震都是由岩层断裂引起的,另外,火山喷发会引起地震,过度采矿而造成的地表塌陷也会引起局部地震的发生。
四、 地震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1.认识地震前兆
师:地震的破坏力确实巨大,地震的发生也不可避免,我们怎样来对地震进行预测,减少灾难的发生呢 (生回答)
课件展示地震的前兆
2.师:人们对真的研究很早就开始了。我国东汉时期的科学家张衡发 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地动仪。 地动仪有八个方位,每个方位上均有口 含龙珠的龙头,在每条龙头的下方都有一只蟾蜍与其对应。任何一方 如有地震发生,该方向龙口所含龙珠即落入蟾蜍口中,由此便可测出发生地震的方向。这项发明,比欧洲整整早了1700多年。
3.避震自救
师:既然地震不可避免,当地震发生时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生答)
现场演练
五、 拓展延伸
师: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有关地震的知识。
尽管人们对于地震已经进行了很多的研究,但是现在仍然无法准确地预报地震,对此,你想说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