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六三制2017秋) 五年级上册3.9.热传导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青岛版(六三制2017秋) 五年级上册3.9.热传导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青岛版(六三制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2-11-22 10:23: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热的传递”单元
《热传导》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在理解课标、读懂教材的相关要求和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我预设了以下教学目标:
1.科学观念:通过实验,知道热通常从温度高的物体传递到温度低的物体, 同一个物体由温度高的部分传递到温度低的部分,这种传热的方式叫传导。体会热是一种能量。
2.科学思维:通过观察、比较加热铜棒和铁片的实验,归纳概括热传导的概念。
3.探究实践:能基于所学知识,制订热传导的探究实验计划,并展开探究活动,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实验结果。
4.态度责任:在实验、观察、交流等活动中,能积极参与互动,乐于与他人合作,积极参与交流和讨论,共同解决有关热传导的问题。
二、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经历“热是怎样传递的”探究过程,建构“热传导”的概念。
三、 教学难点
对于热传递的过程和方向,五年级学生根据已有经验能够做出一定的判断, 怎样设计实验,才能看到看不见的热传递过程,对他们来说具有一定的困难,需 要教师为他们搭建探究、推理的“脚手架”。因而,教学难点定位为:“将不可见的热传递现象变成可见的现象”,并能抽象出热传导的概念。
四、 教具、学具准备
为更直观形象地反映热传导的过程与特点,确保实验效果,我准备了以下材料:
教具: 杯子、热水、课件、实物投影仪
学具: 铜棒、涂有温变油墨的铜棒、圆形铁片、酒精灯、火柴、凡士林、实
验记录单等。
我用温变油墨代替了教材设计的蜡油,这样做便于操作,效果明显。
五、 教学流程
本节课分为导入、新授、拓展、总结四个环节。
(一)导入环节:创设问题情境,明确探究问题
1.教师在杯子中倒入热水,让学生思考杯子是怎样变热的
2.学生根据日常生活经验猜想到:预设:热从杯子底部传到杯子上面,从杯子里面传到了外面,热从温度高的部分传到温度低的部分。
3.这只是大家的猜想。怎样知道猜想是否正确呢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的方法验证猜想。
(设计意图:目的是了解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相关的知识经验,为后面有效进行探究奠定基础。)
(二)新授环节,主要引导学生亲历探究过程,建构热传导的概念,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活动一 :热在铜棒中是怎样传递的,通过5个步骤完成。
1.教师问题引导:实验中怎样做才能观察到温度的变化
“将看不见的热传导过程变成可见的现象”是本课教学的难点,教师直接出 示了凡士林和温变油墨,这样使学生可以借助其它可见物体的变化看到热传递的过程。
2.引导学生设计实验。
教师出示实验材料,引领学生动手之前先动脑:思考选择哪些材料实验 用什么方法观察到热的传递过程
3.学生讨论实验过程,汇报实验方案。
(设计意图:教材所设计的实验存在一定的缺点:学生常常固定火柴时难以 控制凡士林的用量,涂的过多或者过少,而达不到预想的实验效果。因此,我改 进了实验材料,课前在铜棒上涂抹了温变油墨,这样不仅操作简便,而且热传递 的现象十分明显,更有利于学生对热传导现象地观察,用多种方法探究热在铜棒中的传递。)
4.教师提问实验中应该注意什么
5.学生思考并回答实验中的注意事项。
6.接着出示温馨提示,提醒大家正确操作实验器材。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安全实验。)
7.学生实验,教师加强指导。
引导学生思考火柴从距离火焰近的一端先掉下来,距离火焰远的一端最后 掉下来,说明什么呢 加热铜棒的不同位置时,温变油墨的颜色是按照什么方向变化的,说明了什么
8.学生根据实验记录单汇报实验结果。
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总结实验结果:热沿着铜棒由温度高的部分传到温度低的部分。
活动二、探究热在圆形铁片中是怎样传递的
1.师生讨论加热铁片时的注意事项,实验方法。
2.学生加热圆形铁片的中心位置,观察温变油墨的变化。
3.学生加热圆形铁片的边缘,从金属圆片边缘的一个点上加热,观察实验现象。
小组实验,汇报实验结果。
4.教师出示课件,热在铜棒中的传递方向,热在铁片中的传递方向,用动画的形式展示热传导的过程,使学生对抽象的热传导概念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5.总结热传导的概念:热沿着物体由温度高的部分传到温度低的部分,这种传递热的方式叫作传导。传导是固体传热的主要方式。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活动使学生由铜棒线形的热传导方向向四面八方扩散,拓宽学生的探究思路,更深入地观察和思考热传导现象。)
活动三:生活中还有哪些热传导的现象
1.在学生理解了热传导的概念后,让学生思考生活中有哪些热传导的现象。
2.学生回答生活中的热传导现象。
3.教师出示了一首小诗:
太阳把温暖传给了土壤,
土壤把温暖传给了种子,
太阳把温暖给了小溪,
小溪把温暖传给了小鱼,
太阳把温暖传给了空气,
空气把温暖传给了你我。
(设计意图:在学生找出很多热传导的现象后,引导学生总结热可以由温度 高的物体传递到温度低的物体,朗读小诗,让学生认识到热是一种能量,可以温 暖有生命和没有生命的物体,使学生对能量这个抽象的概念有一个具体的认识。 了解热不仅在固体中传递,还可以在液体和气体中传递。为后面学习热对流、热辐射打下基础。)
(三)拓展环节
1.解释煎鸡蛋时为什么鸡蛋的底面熟了,鸡蛋的上面没有熟呢 学生根据热传导的知识解释出来。
(设计意图: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联系实际,把探究得出的结论与生活中的事例进行对接,有利于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巩固和应用。)
2.小发明:小红最近遇到了一件烦心事,她妈妈在端锅时不小心被锅把烫着了,你能设计一个能够提前预警防止烫伤的锅把吗
(设计意图:拓展学生的思维,做到学以致用,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
(四)总结延伸
1.让学生总结今天所学知识,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2.最后留下探究问题:查阅资料,了解哪些因素可以影响热传导的快慢
(设计意图:初步了解热的良导体和不良导体等概念,把探究活动延伸到课外。)
六、 板书设计
热传导
温度高 —> 温度低
(设计意图:板书设计简单清晰,展示了热传导的方向和过程,明确了本课
的教学重点。)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