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上1.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九上1.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2.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2-11-22 09:23: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学习目标】
1.知道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实验,初步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体会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途径。
2.初步学会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和描述的方法,初步学会书写探究活动报告的方法。
3.能体验到探究活动的乐趣和实验成功的喜悦,并进而体会到化学学习的特点是关注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过程等。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对蜡烛燃烧及人体吸入、呼出气体探究实验,认识到实验是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培养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和描述能力。
难点:白烟成分的探究,引导学生主动发现实验现象,学会表述实验现象。
【教学方法】
启发诱导法、观察交流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我们不要小看这个炼丹炉,其实古代炼丹和炼金的作坊就是今天的化学实验室的前身。东晋著名炼丹家葛洪,在《金丹》和《黄白》篇中,系统地总结了晋以前的炼丹成就,具体地介绍了一些炼丹方法,记载了大量的古代丹经和丹法,勾画了中国古代炼丹的历史梗概,也为我们提供了原始实验化学的珍贵资料。
新课学习:
一、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一)【实验探究1(1)】呈现实验:探究蜡烛的物理性质。
1.任务一:观察:蜡烛颜色、状态、形状,闻一闻气味等。
2.任务二:观察:蜡烛是否溶于水、是浮在水面还是沉入水底(并判断其密度与水的密度的大小关系)。
3.任务三:请同学们组内讨论完成:现象与结论。
4.师生共同小结:(1)蜡烛无气味、白色固体、硬度小。
(2)石蜡不溶于水;石蜡浮在水面上,故石蜡密度比水的密度小。
(二)【实验探究1(2)】呈现实验:探究燃烧的蜡烛。
1.【提出问题】(1)蜡烛燃烧火焰分几层?哪层最明亮?(2)蜡烛燃烧的生成物是什么?
2.【猜想与假设】(1)蜡烛燃烧时火焰分三层,外焰最明亮。(2)蜡烛燃烧可能会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3.【设计实验】步骤1:点燃蜡烛,观察火焰。
步骤2:取一根火柴梗,迅速平放入火焰中,约1 s后取出。
步骤3:取一个干燥烧杯罩在火焰上方,观察现象,再向烧杯内加入澄清的石灰水,振荡观察现象。
4.【实验验证】
5.【记录与结论】
(1)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部分。解释结论: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部分。
(2)处在火焰最外处的部位最先变黑,第二层次之,最里面的最慢。解释结论:外焰的温度最高。加热时应该用外焰。
(3)干燥的烧杯内壁上有水雾出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解释结论: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6.【表达与交流】点燃蜡烛的过程发生了哪些变化?该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7.师生分析与总结:点燃蜡烛的过程中有蜡烛熔化的变化和蜡烛燃烧的变化,蜡烛的熔化是物理变化;蜡烛的燃烧是化学变化。
(三)【实验探究1(3)】呈现实验:蜡烛熄灭。
1.【提出问题】蜡烛熄灭时产生的白烟是什么?
2.【猜想与假设】蜡烛熄灭时产生的白烟可能是石蜡的固体小颗粒。
3.【设计实验】实验步骤:将蜡烛熄灭,用火柴点燃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
4.【实验验证】
5.【记录与结论】
(1)白烟能够燃烧。解释结论:蜡烛熄灭时产生的白烟是石蜡的固体小颗粒。
5.师生分析与总结:化学学习的特点
(1)关注物质的性质。例如:物理性质: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熔点、沸点。化学性质:能否燃烧,其燃烧产物能否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等。
(2)关注物质的变化。石蜡是否受热熔化,燃烧时是否发光、放热,燃烧后生成什么物质。
(3)关注物质变化的过程以及对结果的解释和讨论。包括变化前、变化时和变化后等。
二、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
(一)【实验探究2】PPT展示资料,呈现实验视频。
1.【提出问题】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氧气和水蒸气的含量哪个高?
2.【猜想与假设】(1)空气中氧气含量可能大于呼出气体中氧气的含量。
(2)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可能小于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
(3)空气中水蒸气的含量可能小于呼出气体中水蒸气的含量。
3.【设计实验】实验步骤:将蜡烛熄灭,用火柴点燃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
4.【实验验证】
5.【记录与结论】
(1)盛有空气的集气瓶中的木条燃烧;盛有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的木条熄灭。解释结论:空气中氧气含量大于呼出气体中氧气的含量。
(2)盛有空气的集气瓶中的澄清石灰水无明显现象;盛有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解释结论: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小于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
(3)放在空气中的玻璃片无明显现象;对着哈气的玻璃片上有水雾生成。解释结论:空气中水蒸气的含量小于呼出气体中水蒸气的含量。
6.师生归纳总结: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为: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解释结论、反思评价和表达与交流等。
课堂练习:
1.从蜡烛上切下一块石蜡,放入水中,石蜡浮在水面,说明石蜡的密度(  )
A.比水大 B.比水小 C.与水一样大 D.无法判断
【答案】B
2.点燃蜡烛时,实验现象描述错误的是(  )
A.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B.罩在火焰上的烧杯内壁出现水珠
C.固体蜡烛受热熔化成液体滴下
D.火焰分为三层,焰心最暗
【答案】A
【解析】A.蜡烛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属于实验的结论,不是现象;故A说法错误;
B.点燃蜡烛时,罩在火焰上的烧杯内壁出现水珠;故B说法正确;
C.固体蜡烛受热能熔化成液体滴下;故C说法正确;
D.蜡烛的火焰可分为焰心、内焰、外焰三部分,焰心最暗,这是我们可以观察到的;故D说法正确。故选A。
3.从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活动中,你体会到化学学习的主要特点是:①关注物质的性质;
②关注物质的变化;③关注物质的变化过程及其现象;④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和比较,得出有价值的结论(  )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
【答案】C
【解析】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活动,体现了化学学习的特点:(1)关注物质的性质;(2)关注物质的变化;(3)关注物质变化的过程以及对结果的解释和讨论。故选C。
4.小强向澄清石灰水中吹气,发现石灰水变浑浊,说明人呼出的气体中含有(  )
A.氧气 B.二氧化碳 C.水蒸气 D.氮气
【答案】B
【解析】二氧化碳可以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故选B。
5.将燃着的木条分别放入如图所示的两个集气瓶中,出现的现象是(  )
A.a熄灭,b更旺 B.a更旺,b熄灭 C.a、b都变旺 D.a、b都熄灭
【答案】B
【解析】氧气支持燃烧,会使木条燃烧更旺;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会使木条熄灭。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多个实验探究,归纳总结了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知道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实验,初步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体会到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途径。
作业布置:
完成配套课后练习。
【板书设计】
一、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
二、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1.探究蜡烛的物理性质
2.蜡烛燃烧的探究
三、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
1.用木条燃烧情况验证氧气含量的不同
2.通过石灰水的变化验证二氧化碳含量的不同
3.用玻璃片验证水蒸气含量不同
【课后反思】
本节课是学生们初次接触较多的探究实验,重点培养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和描述能力。并且让学生养成较好的习惯,做完实验要及时概括、小结,以便更好地进行知识的整理、归纳,以便构成相关的知识网络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