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8 中国建筑的特征课件(共6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8 中国建筑的特征课件(共63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548.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22 10:59: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63张PPT)
第三单元
8 *中国建筑的特征
语文 必修下册
[核心素养 目标定位]
1.语言目标:归纳内容要点,学习本文简洁、严密、明晰的
语言特色。
2.思维目标: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和句子的含意,理清文章的
说明脉络。
3.审美目标:了解相关建筑知识,提高对我国建筑艺术的审
美能力。
4.文化目标:总结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和风格,激发对我国
古代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
[情境导引 任务驱动]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国家,不仅拥有巍峨的山川、秀美的河山,还有数不尽的名胜古迹以及那雄伟的古代建筑艺术。这些古老的建筑闪烁着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勤劳的光芒,它们究竟有何特色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梁思成的文章《中国建筑的特征》,从中我们一定能找到答案。
微任务1:自主合作探究,夯基础增素养
通过完成“字音、字形、词语”等题目,增加语言素养积淀。
(导学提示:学习任务内容详见《晨读素养本》)
[通读——理解与梳理]
微任务2:描绘思维导图,理清作者思路
1.阅读全文,依据提示补充空缺内容。
答:①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
结构特征
各民族之间的“可译性”
继承创新
[深读——阅读与鉴赏]
微任务3:精细研读文本,正确理解文本
2.下列对中国建筑的“词汇”和“文法”的解释,最准确的一项
是(  )
A.是从世世代代的劳动人民在长期实践活动中所累积的
经验中提炼出来的,经过千百年的考验,而普遍地受
到承认而遵守的规则和惯例。
B.是中国人民在建筑实践中普遍承认并遵守的规则和惯例。
C.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劳动和创造成果的总结,
是整个中华民族和地方的物质和精神条件下的产物。
D.是在木材结构建筑中产生的,既经广大人民所接受,
为他们所承认、所喜爱的规则和惯例。
B
【解析】 首先要从文章中找到与“‘词汇’和‘文法’”
相关的语段,结合语段内容,与选项进行比较并做出判
断。A项,扩大了概括的范围。C项,没有揭示概念的内
涵。D项,原文说“由这‘文法’和‘词汇’组织而成的这种建筑
形式,既经广大人民所接受,为他们所承认、所喜爱,虽
然原先是从木材结构产生的,但它们很快地就越过材料的
限制,同样运用到砖石建筑上去”,可见其范围是木材结构
和砖石的所有建筑。D项缩小了概念的范围。
3.下列对文本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建筑手法各不相同,它完全取
决于某一建筑大师的设计理念。
B.无论中国还是西方,古典建筑体系的建筑形式,原本
都是从木结构开始的。
C.中国建筑往往是用木结构形式,而西方建筑往往采用
砖石结构,说明这两种建筑走的是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
D.热河普陀拉的一个窗子,与文艺复兴时代窗子使用的“
词汇”和“文法”完全不同,这证明各民族的建筑各有其
风格,本没有相通之处。
B
【解析】 A项,原文为“它们是智慧的结晶,是劳动和创造
成果的总结。它们不是一人一时的创作”。C项,两种建筑
都是从木结构开始的。D项,原文为“热河普陀拉的一个窗
子,就与无数文艺复兴时代的窗子‘内容’完全相同,但是
各用不同的‘词汇’和‘文法’”。
微任务4:精细研读文本,正确理解文意
4.作者着重说明了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中的哪几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作者总结出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并不是平均用笔
的,而是根据重要程度或说明的难易程度有所侧重,着重
说明的特征有:平面布置,表现出中国院落文化的特色;
结构方法,体现了中国建筑结构体系的特殊性;斗拱,是“
中国建筑中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屋顶,是中国建筑的典型
形象。
5.结合课文分析中国的建筑艺术在世界上占有独特地位的原因。
作者认为每种建筑都有其特定的构建特色,形成了自
己的建筑法式,遵照这种沿袭下来的法式,结合各国的历
史文化特点,每个地区、每个国家都会有区别于他人的建
筑式样。
从中国建筑来看,其“文法”是独特的,采用了梁架结构
法;其“词汇”也是独特的,采用了木结构而非砖石结构,
同时发展了我国的新建筑。中国建筑的词汇如梁、柱、枋
等又是独特的,它遵循中国建筑的框架、轮廓等“文法”,
创造出几千年留传下来的中国建筑体系。 
答:
微任务5:体悟结构之妙
6.本文是一篇关于我国建筑特征的科学论文,作者的行文思
路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的行文思路是先总说后分说,先介绍特点,后
探讨风格。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前两段从地域分布和历
史跨度方面说明中国建筑的影响;接着谈中国建筑的九大
特征,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对中国建筑方方面面的特点进
行了总括说明;然后,作者用很长的篇幅探讨中国建筑的
风格和手法,进一步深化了所论述的主题;最后,从古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用的立场出发,提倡熟悉中国建筑上的“文法”和“词
汇”,在现代社会把我们民族建筑上的优良传统发扬光
大。中间两部分介绍特征,探讨风格手法,是重点。
微任务6:鉴赏语言之美
7.试分析下列语句体现了文章语言的什么特点。
(1)考古学家所发掘的殷代遗址证明,至迟在公元前15世
纪,这个独特的体系已经基本上形成了,它的基本特征一
直保留到了近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至迟”强调最晚截止时间,“已经”点明了这个体
系形成的时间之久,“基本上”是“大体上”的意思。这三个
词语准确、严密,很有分寸感,符合科学论文的语言特点。
(2)在建筑材料中,大量使用有色琉璃砖瓦,尽量利用各色
油漆的装饰潜力。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量”“尽量”分别以其模糊性准确说明了“使用有
色琉璃砖瓦”“利用各色油漆的装饰潜力”的广泛性,语言准
确严密。
8.作为一篇科技论文,科学、严谨的说明是为文的基本要
求,作者主要的任务是介绍科学知识、阐述自己的观点。
可本文有很多句子带有很浓烈的抒情成分,应如何看待这
些抒情句?请谈谈自己的看法。
观点一:我们应认真体会梁思成的建筑美学思想。梁
先生在他的文章中,反复表达的思想是强烈的民族精神和
爱国情怀。他呼吁,“中国建筑的个性乃即我民族之性格”,
“一国一族之建筑适反鉴其物质精神、继往开来之面貌”。
答:
观点二:梁思成先生就是告诉我们中国建筑是值得中国人
骄傲的,他的用意就是用强烈的民族情怀感染人们,引领
人们进入高尚的审美境界。一个没有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
的人是不会成为建设国家的栋梁之材的。 
微任务7:走进批判思维
9.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梁思成曾就保护北京城墙奔走
呼吁,但依然没能阻挡住北京旧城改造的脚步。轰轰烈烈
的旧城改造,把北京的许多城门、城墙、城楼、胡同、四
合院都拆了。2012年初,梁思成的故居也遭到了拆除。全
国各地的情况基本一样,新建筑越来越多,老建筑越来越
少。现在全国到处高楼林立。对此,你有何想法?你认为
对于老建筑,是拆好还是保留好?
示例:观点一:应当保留老建筑。建筑是立体的诗,
是凝固的艺术,是历史的坐标。一个地区的建筑应该各式
各样,年代和状况各不相同,应包含适当比例的老建筑。
老建筑对于城市是不可或缺的,老建筑在,记忆就在,人
们对建筑的感情就在。个中原因就是这些老房子是历史的
缩影和见证,它们是文明延续的载体和象征,更是一个国
家与民族宽容、博爱精神品格的展现。借用阮仪三先生的
一句话——老建筑是给城市留了条“回家的路”。
答:
观点二:应当拆除老建筑,再建新城区。中国的古代建筑
有自身的局限性,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如:中
国的古建筑普遍高度较低,使城市达不到适当的密度,无
法满足人们的住房需求。此外,中国古建筑大多是木结构
的,不易保存。常年的维护需要大量资金,这部分财力完
全可以放在更有价值的事情上。(其他观点言之成理也可) 
[联读——比较与探究]
微任务8:拓展比较阅读,联系挖掘探究
1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我国建筑今后新表现的趋势
梁思成
艺术创造不能完全脱离以往的传统基础而独立。这在
注重画学的中国应该用不着解释。能发挥创新都是受过传
统熏陶的。即使突然接受一种崭新的形式,根据外来思想
的影响,也仍然能表现本国精神。如南北朝的佛教雕刻,
或唐宋的寺塔,都起源于印度,非中国本有的观念,但结
果仍以中国风格造成成熟的中国特有艺术,驰名世界。艺
术的进境是基于丰富的遗产上,今后的中国建筑自亦不能
例外。无疑的,将来中国将大量采用西洋现代建筑材料与
技术。如何发扬光大我民族建筑技艺之特点,在以往都是
无名匠师不自觉的贡献,今后却要成近代建筑师的责任
了。如何接受新科学的材料方法而仍能表现中国特有的作
风及意义,老树上发出新枝,则真是问题了。
一个东方老国的城市,在建筑上,如果完全失掉自己
的艺术特性,在文化表现及观瞻方面都是大可痛心的。因
这事实明显地代表着我们文化衰落,至于消灭的现象。今
后为适应科学动向,我们在建筑上虽仍同样地必须采用西
洋方法,但一切为自觉的建设。
世界建筑工程对于钢铁及化学材料之结构愈有彻底的
了解,近来应用愈趋简洁。形式为部署逻辑,部署又为实
际问题最美最善的答案,已为建筑艺术的抽象理想。今后
我们自不能同这理想背道而驰。我们还要进一步重新检讨
过去建筑结构上的逻辑;如同致力于新文学的人还要明了
文言的结构文法一样。表现中国精神的途径尚有许多,“
宫殿式”只是其中之一而已。
要能提炼旧建筑中所包含的中国质素,我们需增加对
旧建筑结构系统及平面部署的认识。构架的纵横承托或联
络,常是有机的组织,附带着才是轮廓的钝锐,彩画雕
饰,及门窗细项的分配诸点。这些工程上及美术上的措施
常表现着中国的智慧及美感,值得我们研究。许多平面部
署,大的到一城一市,小的到一宅一园,都是我们生活思
想的答案,值得我们重新剖视。我们有传统习惯和趣味:
家庭组织,生活程度,工作,游憩,以及烹饪,缝纫,室
内的书画陈设,室外的庭院花木,都不与西方人相同。这
一切表现的总表现曾是我们的建筑。现在我们不必削足就
履,将生活来将就欧美的部署,或张冠李戴,颠倒欧美建
筑的作用。我们要创造适合于自己的建筑。在城市街心如
能保存古老堂皇的楼宇,夹道的树荫,衙署的前庭,或优
美的牌坊,比较用洋灰建造卑小简陋的外国式喷水池或纪
念碑实在合乎中国的身份,壮美得多。且那些仿制的洋式
点缀,同欧美大理石富于“雕刻美”的市心建置相较起
来,太像东施效颦,有伤尊严。因为一切有传统的精神,
欧美街心伟大石造的纪念性雕刻物是由希腊而罗马而文艺
复兴延续下来的血统,魄力极为雄厚,造诣极高,不是我
们一朝一夕所能望其项背的。我们的建筑师在这方面所需
要的是参考我们自己艺术藏库中的遗宝。我们应该研究汉
阙,南北朝的石刻,唐宋的经幢,明清的牌楼,以及零星
碑亭,泮池,影壁,石桥,华表的部署及雕刻,加以聪明
地应用。
艺术研究可以培养美感,用此驾驭材料,不论是木
材,石块,化学混合物,或钢铁,都同样地可能创造有特
殊富于风格趣味的建筑。世界各国在最新法结构原则下造
成所谓“国际式”建筑;但每个国家民族仍有不同的表
现。英、美、苏、法、荷、比、北欧或日本都曾造成他们
本国特殊作风,适宜于他们个别的环境及意趣。以我国艺
术背景的丰富,当然有更多可以发展的方面。新中国建筑
及城市设计不但可能产生,且当有惊人的成绩。
[选自《中国建筑史》中
《为什么研究中国建筑(代序)》一文,有删节]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完全脱离以往的传统基础的艺术创造是不存在的,传
统熏陶影响今后建筑的创新。
B.近代建筑师的责任就是要发扬光大我民族建筑技艺之
特点。
C.一个东方老国的城市,在建筑上,如果完全失掉自己
的艺术特性,会导致我国的文化衰落。
D.在最新法结构原则下造成的“国际式”建筑,不受传统
精神的影响。
A
【解析】 B.缩小范围;C.强加因果;D.由“但每个国家民
族仍有不同的表现”可知,受到传统精神的影响。
(2)下列对“如同致力于新文学的人还要明了文言的结构文
法一样”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接受新科学的材料方法的同时,还须明确传统建筑艺术。
B.建筑上虽仍同样地必须采用西洋方法,但是我们不能
抛弃传统建筑艺术。
C.我们还要进一步重新检讨过去建筑结构上的逻辑。
D.“宫殿式”建筑是表现中国建筑精神的途径之一。
【解析】 D项只是说明“宫殿式”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而已。
D
(3)作者认为“新中国建筑及城市设计不但可能产生,且当
有惊人的成绩”,其理由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艺术的进境是基于丰富的遗产上,我国具有丰富
的文化遗产;②艺术研究可以培养美感,而我国有丰富
的艺术背景。
(4)现在中国城市建筑,要么到处是外国式喷水池或纪念
碑,要么整街是整齐划一的高楼大厦,结合文意,谈谈你
对这样的城市建筑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艺术创造不能完全脱离以往的传统基础而独立。
这样的建筑,已经完全脱离了我国的传统基础,无法体现
我国民族建筑技艺的特点,无法创造适合于自己的建筑。
②这样的建筑,欠缺对旧建筑结构系统及其平面部署的认
识,更谈不上对旧建筑加以聪明地应用,缺乏参考我们自
己艺术藏库中的遗宝,不能表现本国精神。
微任务9:相关主题文本阅读
1.主题佳句碎片阅读
(导学提示:学习任务内容详见《晨读素养本》“主题阅读”)
2.主题资料延伸阅读
梁思成:一念执着
顾学文
1925年,梁思成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攻读建筑学。
在宾大完成学业后,梁思成踏上了欧洲的土地,观摩各地建筑。看到欧洲各国对本国古建筑已有系统的整理和研究,并都写出了本国的建筑史,唯独中国这个东方古国没有,梁思成被深深刺痛了。他说:“作为一个中国建筑师,我不能容忍这样的事情发生。”
匆匆回国,梁思成和林徽因一道投入建筑事业中。1932 年,梁思成开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古建筑调查。跳蚤、臭虫、蝙蝠是调查路上的“亲密伙伴”。但对于执着于所爱事业的人而言,苦难有时也会伴随快乐。梁思成甘之如饴:“被(臭虫)咬得很厉害,但我追猎遗构多年,以此时此刻最感快慰。”
“当年先生和营造学社的同仁们一起,共测绘了2 738座古建筑!那是什么年代?战乱!他们真的是拿命在做啊。”他的学生杨鸿勋唏嘘不已。
1942年,梁思成开始编写《中国建筑史》。在这时,妻子患了严重肺病,长年卧床不起,自己也得了脊椎软组织硬化 症,行动不便,全家贫病交加,他依然伏案写作。
1944年,《中国建筑史》一书完稿。这是第一部由中国人自己编写的比较系统完整的中国建筑史。“《中国建筑史》引起了国际建筑界的震惊,但没有人能想象得出,这样一本著 作,诞生于李庄(四川省南溪县李庄镇上坝村,1940年初冬,梁思成、林徽因所在的中国营造学社迁徙到这里)那样一个偏远落后的地方。”杨鸿勋说。
不仅是《中国建筑史》,梁思成一生中最重要的学术成就几乎都是在战乱中完成的。
1944年,时任中国战区文物保护委员会副主任的梁思成,在奉命向美军提供中国日占区需要保护的文物清单和地图时,
另外加上了两个不属于中国的城市——日本的京都和奈良。他和林徽因一起,把这两个城市的古迹详尽地标注出来,并以自己的专业精神说服美军司令,对日本的那些古迹也要保留。而此前,梁思成一家已有两名亲属牺牲在抗日前线。
“要是从我个人感情出发,我是恨不得炸沉日本的,但建筑绝不是某一民族的,而是全人类文明的结晶。”目睹古建筑被毁,无论是哪个民族的,都是人间悲剧,梁思成无法不心如刀绞。
正是怀着这样的信念与热爱,才有这样震撼心灵的以德报怨。
也正是由于这样的一生执念,当20世纪50年代,北京城陷入大拆大建的热潮中时,梁思成一次次仗义执言,秉笔直书。
1950年,梁思成与城市规划专家陈占祥共同撰写了《关于中央人民政府行政中心区位置的建议》一文,这就是著名的“梁陈方案”。在这份长达数十页的方案中,梁思成与陈占祥详尽地阐明了他们对于北京未来规划的方案:北京应该是政治中心、文化中心,而不是工业中心;不应该以天安门广场为中 心,在北京古城的基础上建设首都行政中心,而应该在北京西郊开辟一个新的行政中心。
然而,对于百废待兴的中国来说,放弃老城重建新城几乎没有可能。
梁思成激烈地与人争论、大声地呼吁。如杨鸿勋所言,他确信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在当时一边倒的社会热潮中,他没有人云亦云。“我敢于争论,一个人没有主见是不行的。”然而,轰隆隆的铲车声、一下下沉闷的大锤声还是淹没了梁思成的呼喊,古迹一点点消失,迎接他的是默默的悲苦:“拆掉北京的一座城楼,就像割掉我的一块肉;扒掉北京的一段城墙,就像剥掉我的一层皮。”
“1956年之后,由于政治运动不断,加上繁重的行政管理和社会活动任务,梁先生很难再潜心学术研究。”那时伴在梁思成左右的杨鸿勋心里非常清楚:“他其实很想开展民居研究。”
但只有一次,梁思成带着杨鸿勋和其他几个学生去了趟东交民巷,后来再也没有了第二次。因为,对梁思成的批判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在无法正常开展工作时,为爱妻林徽因设计墓碑是梁思成唯一能做的设计。
的确,虽然在梁思成生命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他的脊椎病恶化,直不起腰来;但无论什么时候,他的人格都没有弯,他在精神上站得笔直。
1972年,梁思成走了。但他所开拓的中国古代建筑研究和建筑教育事业还在延续着。
21世纪的今天,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城市在呈现现代性的同时也要珍视传统,在面向未来的同时也要回首往昔,这时,人们也想必会频繁地回想起,许多年前,一位建筑师和他的一生执念。
(有删改)
【深度点评】这篇传记多方面展现了梁思成为世人所铭记的优秀品质:①强烈的民族自尊心。中国没有本国建筑史,使他痛心,经过艰苦的努力,编写了《中国建筑史》。②工作勤奋,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克服疾病痛苦,与“亲密伙伴”为 伴,居于偏僻落后之地,执着于所爱的事业。③明辨是非,胸襟开阔。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保护日本京都和奈良的古建筑,体现出一个学者的襟怀与良知。④坚持真理,坚持自己的理念。为保护北京古城,仗义执言,秉笔直书,大声争论、呼吁。⑤珍视、保护优秀传统文化。撰写北京未来规划方案;面对毁掉的古建筑,他悲苦不堪。
谁人读懂梁思成
实 建
梁思成先生诞辰110周年,清华大学举办隆重的纪念活动和研讨会,并在校园内揭幕一尊梁思成铜像。纪念梁思成,不能不让人想到北京城,从这个意义来说,一尊铜像既是对梁思成的最好纪念,但实际上又远远不够。
2011年,注定同建筑择不开牵挂的年份。房地产的喧嚣与调控,二、三线城市建设的突飞猛进,超大城市地带跨区域发展,闪不开的历史文化名城的现代化演进,在步入当年林徽因先生所指的无以寄托对中国灿烂建筑文化追思的这个时间点上,
建筑界迎来了梁思成先生诞辰110周年祭。梁思成,这个名 字,已经被时代镌刻在了中国建筑,特别是中国传统建筑和历史文化城市的一砖一瓦一柱一梁之内。在北京,你抬手打辆行驶而来的出租车,你问司机,知道梁思成吗?十有八九司机会说:啊,是那位特别想保护老北京城可没能成功的建筑大师 吗?此情戚戚!
1950年的“梁陈方案”,体现他们所具备的热爱城市、了解城市的感情,以及准确把握北京城市经济、社会文化发展规律的专业素质。尽管,在当时的特定社会状态下,他们没有解释自己观点的机会。只是到了近年,北京在城市交通、空间形象、
文物保护等方面所显现出来的种种现实问题,使人们逐步认识到了当年梁思成先生所提建议的历史意义。
北京的古都格局如今已现零落。看看,重建的永定门城 楼、前门的大街和牌楼,以及即将易位建设的地安门等等,一处处地道的、被当成了“恢复古都风貌”“保存城市记忆”的表白道具。这样一些只言片语式的仿古建筑,之于“文物环境”的空间形象又有多大、多真实的意义呢?事实上,比那些如同吉光片羽般的北总布胡同24号院或者清华园新林院8号等的存废更为重要的问题,应该是在城市建设和文化保护上我们所应有的理智与清醒,就像梁思成当年之所以尽力研究中国古建筑,
就是为了尊重历史,从而找寻出一条史脉相传的中国建筑与城市建设的现代之路。
在梁先生诞辰110周年之时,与梁思成先生靠近的与不靠近的、沾亲带故的或者背道而驰的,都在回顾着梁先生。人们为怀念、为未来、为现在的种种,甚至为自己而纪念着。虔诚的或不太虔诚的,功利的或者不功利的,都似乎成了一种庄重的学术化仪式。
如果把梁思成先生当作一个神祇而放上圣坛,把“梁先 生”树立成一个专有的名词,并在其前的道场和香案上不断添续膏火,总有将纪念碑定制成垫脚石之嫌,而那样的虔诚与
感念似乎也很有些变味,也有悖于梁先生的谦逊和正直的人 品。真的纪念,实在不如做些踏实而默默然的学术修行更能慰藉先生。
梁先生不应是神,在他的学术思想中是绝没有这种僵化的定式和偶像。他的教育思想有着极强的激情——鞭策青年学生不断创新的激情。他在创办清华建筑系的过程中,能够延揽各方贤达,发现和褒掖真有才学的学者,并且完全不存出身和门派的观念。即便在“文化大革命”中,梁思成先生也始终善意配合当时的监督者的检查工作。
历史是有记忆的。只是越来越少的人能够平心静气地做一点哪怕很是粗略的历史文献浏览。如果,我们依旧将梁先生只当作学术的先辈,捡拾起已被丢弃了的谦虚、博学、严谨和诚信,以科学的原则律己、以人性的精神育人,向后学们传递真诚的信念、端直的价值观,教会前辈们对科学精神和诚实的追求,也许,我们就会对梁思成先生给予我们的思想与精神财富认识得更加准确。也许,那个在旌旗飒飒中渐行渐远的智者,将会以更真实的传承启迪着我们去建设更新更美更未来的城 市。
(有删改)
【深度点评】这是一篇纪念梁思成先生的文章,写于梁思成110周年诞辰的2011年。在当时,房地产风起云涌、城市拆迁大行其道,作者独具慧眼,没有人云亦云,也没有为了纪念而纪念,而是以冷静的思考、理性的笔触分析了梁思成的远见卓识,高度评价了梁思成谦虚、博学、严谨、诚信的品格,表达了最好的纪念是“做些踏实而默默然的学术修行”的观点,体现出一种求实求是的精神。
11.这两篇文章在“读梁思成”方面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梁思成:一念执着》重点写了梁思成对古建筑怀
有深挚的感情,在古建筑的研究、保护方面不遗余力。
《谁人读懂梁思成》重点分析了梁思成的远见卓识,高
度评价了他谦虚、博学、严谨、诚信的品格。
12.你对梁思成有怎样的认识和评价?请写出你的想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你是幸运的,你拥有一位博古通今的大师级
父亲作为你的老师和领路人,但你并不曾陶然或湮灭在父
亲那辉煌的光晕之中,而是开创出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
地。你的一生都在为你毕生热爱的建筑事业奔波。在那个
风雨飘摇的时代,你一如既往地坚守着自己的研究,开创
了我国建筑学上一个个近乎空白的领域,兢兢业业,鞠躬
尽瘁,当之无愧地成为近现代建筑学的一代宗师。中华人
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每一项重要设计几乎都倾注着你的心
血,共和国的国徽上印满了你深深浅浅的指纹,你的辛劳
和才华和着水泥,浇注进人民英雄纪念碑。名誉的光环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能抹去你心中隐隐的痛,也挡不住古建筑面临的一场浩
劫。为保护民族的瑰宝——北京古城墙奔走呼号,为保护
民族文化遗产从灵魂深处迸发出一声声渗透着血泪的呐
喊。你仿佛是神话中那个移山的愚公,又像那个知其不可
为而为之的孔子,渴望能改变一下那个疯狂移动的历史车
轮。从来没有一个人为一座城市这样刻骨铭心地坚守,也
从来没有一座城市这样因为一个人的坚守而终究势单力
薄、面目全非,如今即使痛心疾首也无处亡羊补牢,失去
的就永远失去了,而这座城就是北京城,这个人就是你
——梁思成。
[相关“整本书阅读”书目]
整本推荐
1.梁思成《中国建筑史》(百花文艺出版社)
2.编者:林洙/梁思成《大拙至美:梁思成最美的文字建筑》
(中国青年出版社)
单篇阅读
周飞亚《建筑的“中国脸”与“中国心”》
微任务10:自选情境任务,实践迁移运用
【对接高考写作】
13.请从以下角度任选一个角度,参照示例,以课文为材料写
一则素材运用。
示例:我感动于这样一些理性声音的存在,也欣然于因为
这些知识分子对于任何权威都能以“一切都不能过去”的
态度才最终成就了德国学术圈严谨的优良传统。然而,如
此理性的声音又何止仅仅嘹亮于德国?它又何曾沉默于经
历过五千年时光的中华大地?尽管受到当时社会环境的压
制,但梁思成先生的“拆掉北京的一座城楼,就像割掉我
的一块肉;扒掉北京的一段城墙,就像剥掉我的一层皮”
的呐喊仍然掷地有声;时过甲子言犹在耳。当我们面对现
在的北京已与其他城市毫无区别,当我们看到古老的北京
城只活在文字上、照片里、记忆中的时候,我们怎能不感
叹先生的先见之明,敬佩先生不顾一切的理性呐喊呢?虽
然政治的压制一度淹没了先生的呼喊,但是历史的拷问却
永远不会让错误遁形。
答:______

【情境任务清单】
14.请自由选择以下一项情境任务,按照要求完成任务,并展
示实践成果。
(1)《中国建筑的特征》一文属于科学小论文,也可以说是
科技说明文,作者分条列项地说明了中国建筑的特征。请
选择某一事物(动、植物),仿照本文的写法,写一篇150字
左右的短文,将该事物的特征说明清楚。
(2)《中国建筑的特征》语言简明、准确、严密。请根据示
例给《人性光辉》栏目写一则导语,要求语言简明、准
确、生动,句式不要求相同。
示例:
栏目:历史天空
导语:在历史的长河里,伟人以其思想的光芒成为照耀世
界的一支明亮的火炬。他们伴着一盏青灯,坚守着精神家
园,不为物役,不做钱奴。追随伟人吧,追随意味着发现,
追随意味着提升,我们的人生积淀将一天比一天厚重,读
懂平凡世界中属于自己生活的那本大书,成为最好的自己。
栏目:人性光辉
导语: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分享展示】
选择任务:_________
实践成果: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示例:
封开杏花鸡的特征
中华名鸡——杏花鸡,是广东省三大名鸡之一,产于肇
庆市封开县杏花、渔涝一带。它有三大特征:(1)外貌特征
为“三黄”(羽黄、咀黄、脚黄)、“三短”(颈短、身短、脚
短)、“两细”(头细、肢细);(2)体形特征为体形细小、体质
结实、结构匀称;(3)体质特征为骨细皮薄、肌纤细嫩,以
皮脆肉滑、味道鲜美著称。因此,封开杏花鸡一直是国内
外市场的抢手货,深受人们喜爱。
【分享展示】
选择任务:______
实践成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示例:雨果说:“天生的万物中,放出最大
光明的是人心;不幸的是,制造最深黑暗的也是人心。”
只有当所有的人都心存善良、心存敬畏、心存感激、心存
爱意时,我们的世界才能真正充满爱。让我们心灵的天
空,永远沐浴着人性的光辉,绽放出最美的色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