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三语文主题阅读创新学案152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届高三语文主题阅读创新学案152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0.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22 17:24: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3届高三语文主题阅读创新学案
(第152期)
晨读素材篇
主题:英雄主义
【名言警句】
1、回想过去那段峥嵘岁月,我们要向革命先辈们表示崇高的敬意,我们永远怀念他们、牢记他们,传承好他们的红色基因。让信仰之火熊熊不息,让红色基因融入血脉,让红色精神激发力量。
2、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刘禹锡
3、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周恩来
4、中华民族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民族。从“精忠报国”的岳飞到“苟利国家生死以”的林则徐,从“抗日英雄”杨靖宇到狼牙山五壮士,从“人民的好公仆”焦裕禄到“愿以羽毛的方式承载和平”的维和女警和志虹,他们都是英雄,他们的故事被崇尚英雄的领袖多次提及。领袖每到一个革命历史纪念地,都会献上花篮,身体力行缅怀那些牺牲和奉献的英烈,号召大家铭记历史、崇尚英雄。领袖说:“和平年代同样需要英雄情怀”。一切民族英雄,都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他们的事迹和精神都是鼓励我们前行的强大力量。
5、汉代文学家刘劭云:“聪明秀出,谓之英;胆力过人,谓之雄。”英雄者,有凌云之壮志,气吞山河之势,腹纳九州之量,包藏四海之胸襟;英雄者,拥有载视一切之能力,傲视群雄之气势,世人对其无不敬畏;英雄者,深明大义,救黎民于水火,解百姓于倒悬。但是,无论是英雄造时势,还是时势造英雄其本旨都离不开“国“民”两字,头顶正义、肩扛民族、手托国家是英雄永恒的担当。英雄是时代的辉煌、历史的记忆,英雄是国家荣耀、民族的偶像。
【典型事例】
1、 最是那一抹闪耀的“火焰橙”,穿上橙色救灾服,他们就是超级英雄。
郑州一个小时降水量,相当于150个西湖,河南防汛迅速提升为一级应急响应。于是乎多地子弟兵奔赴一线,7省消防员星夜驰援,他们身着让灾民心安的橙色救灾服,步履铿锵、迎难而上、风雨无阻、日夜坚守。解放军徒手刨土救出被埋司机,消防员躬身背出受灾群众——解放军来了,是中国最大的安全感,消防员是和平中国最伟大的存在!哪里有灾情,哪里就有他们出发的号令,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他们活跃的身影,他们都是我们英雄。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在《论中国》中写道:“我认为中国最大的幸运,是有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总是被他们最勇敢的人保护得很好。” 诚哉斯言。老师们、同学们,让我们向这这些富有奉献、牺牲精神的平凡英雄致敬。
2、《长津湖》 峥嵘岁月,永不褪色;热血山河,赤诚赞歌!在我国第八个烈士纪念日,《长津湖》的上映,无疑是对抗美援朝英雄最美的赞歌!世上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长津湖》的每一个角色,都是凡人,但每一个人,都拥有一颗伟大的心。没有任何一个人生来就是英雄,只是当危险降临的那一刻,他有勇气站出去,凡人就变成了英雄。
3、《乘风》中抗日英雄、冀中骑兵团团长马兴仁为了掩护群众,选择了牺牲自己的儿子乘风。一边是没有回路的死,一边是没有目的的生。面对日军的侵略,以马兴仁为首的冀中骑兵团冲锋在前,身先士卒,夜以继日战斗在抗日的最前沿,他们以舍身忘我的奉献、勇往直前的无畏、决不退缩的担当、一心为民的坚守,为群众建起了一道生命屏障,他们是令人敬仰的“人民英雄”。
【优秀标题】
1.勿为偶像遮望眼,认清英雄才是真;
2.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英雄;
3.英雄是时代的脊梁,英雄是国家的财富;
4.新时代更需要传承和弘扬英雄精神;
5.民族大业的复兴靠的是各行各业的英雄
写作指导篇
作文素材|短文汇编
【例文引路】
心中有光,无惧黑凉
“夜色难免黑凉,但前行必有曙光。”有了泥泞路途上的滚打摸爬,才有了刀山火海的如履平地;有了幽深隧道中的小心摸索,才有了翻山越岭的大步向前。心中有光,无惧黑凉。
心中有光,照亮东方。
“有一份光,发一份光,不必等待炬火。”百年前,中国青年挺身而出,照亮了沉沉黑夜,成为了不可磨灭的那束光。百年后的今天,中国青年把梦想的种子埋在心底,在“光合作用”下奋力生长。他们相信光,追寻光,向着光,这条名为“新时代”的赛道上,尽是青春模样。
心中有光,冲破黑暗。
疫情来袭时,那些善良的凡人,那些温暖的细节,让我们觉得这人间依旧值得。战胜灾难不仅需要英雄,也需要每一个普通人担起自己的责任。纵使力量有限,也当有一份光发一份热热一样,做个心中有光的平凡人。提炼自己的温度,暖这个国度。
心中有光,照亮前方。
十年饮冰热血难凉,千载暗室一灯即明。每个人生来便是发光体而非蝼蚁。戴哲是照亮孩子们篮球梦的光,徐凯是暖到老人心中的光。廖正银是乡里乡亲们心中的光,方博是绵延不绝传递的光。或明亮或微弱,但只要奋力,就能照亮来时路。
月光不会永远停留,夏风也不会绵亘四季,但我们仍要为着心中那零星光亮奋力奔跑。
往后经年,微笑向暖
掬一捧岁月,看时光辗转,有一些面庞,貌不出众,却足以给人最深的感动。
万水同舟,是他温暖了远方。
十年一剑只为一朝,然成绩优异的方博却病倒在备战高考的路上。高昂的医疗费、逼近的高考,生理的疼痛与心理的折磨压在这个稚嫩的肩上。但千山共路,万水同舟,八方援助。已度过难关的方博前路有光,却不忘尚在泥潭的人,把治病剩下的钱捐献出去,接续善意。纵使明灭之间,希望渺茫,但,“别停下,别停下,前方还有雪域和草原。”
笑颜舒展,是他暖了孤老。
容貌苍老却天真诙谐,时至暮年仍童心不改,徐凯镜头下的老人焕发出不一样的光彩。但徐凯到来前的老人们却被孤独与沉默包裹。多一份陪伴,握一份懂得,心灵的慰藉同样重要。
因为热带,是他暖了球场。
篮球场上充满了喧嚣,那是戴哲在带着孩子们练习。为农村孩子提供公益篮球,戴哲奉献在这片土地与人民上。
书一笔清远,看时光如画。有一些身影,擦肩而过,去足以给人最暖的支撑。
惜岁月静好,守人间温情
“哪有什么山河无恙、人间皆安?只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罢了。”岁月静好、人间皆安是无数炎黄子孙永远向往的理想境界,让我们珍惜岁月静好,守护这人间温情。
珍惜岁月静好,迎来烟火满人间。
“四方食事,不过一碗人间烟火。”人间烟火气,足以熨人心。可见方博在患病治愈后,捐款剩余的医疗款,帮助患者,把那份爱传递下去!
珍惜岁月静好,赢得国泰民安。
“守得国泰民安,护得万家灯火。”珍惜岁月静好,迎来国泰民安。君可见,中国军人在荒芜的戈壁守卫我国疆土,守护万家灯火。
珍惜岁月静好,守护烟火续中华。
“撷一缕人间烟火,看万里锦绣中华。”珍惜岁月静好,守护烟火,赓续中华传统。君可见,李梦在亚洲杯获得“得分王”的称号,用自己的努力迎来了中华辉煌。
“家人团坐,灯火可亲。”我们当代青年以珍惜岁月静好为本,守护好人间温情,静候每一季花开,奔赴下一场理想山海!
撒播真情,爱满人间
有人在重病之时被施以援手,克服苦难后传递爱心;有人在喝彩之时被予以质疑,干脆回应有坦露真情;有人在坚持之时被给予信任,努力从未懈怠。他们都怀揣真情与爱,为世界增添温度,爱满人间。
涓涓细流聚成汪洋大海,滋润一个又一个家庭。
高三那年,方博被确诊患上了严重的疾病,家庭拮据的他在网上寻求帮助,收获了来自天南海北的善意与支持。如今他身体痊愈读到了大学博士,选择将捐款未用完的钱献出,助力其他同样被疾病困扰的家庭。
声声呐喊化作珍贵奖牌,振奋一个又一个心灵。
前不久,中国女篮在世界杯夺得银牌,身为队长的李梦第一时间发表微博祝贺。全国百姓的温情支持,帮助中国女篮走出低谷;队友间的温情鼓励,李梦战胜了疾病。真情化为声声呐喊,帮助中国女篮战胜一个又一个强敌。
日日练习化作成长阶梯,守护一份有一份童真。
戴哲是村干部,同时也是村里几十个 孩子的篮球教练。为了增强孩子的体能,培养他们对运动的热带,他组建了篮球训练班,在暑假带着孩子们练球,收获颇丰。他希望,未来的孩子们仍然能保持热爱,专注学习与生活。对孩子的爱,助力孩子们健康成长。
一点一点,皆是真情;一滴一滴,爱满人间。
开卷有益篇
微时评:永葆“赶考”的清醒和坚定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新时代新征程各项目标任务,关键在党。”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的二十大”专题研讨班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明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强调“我们党是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要巩固长期执政地位、始终赢得人民衷心拥护,必须永葆‘赶考’的清醒和坚定”。
勇于自我革命是我们党最鲜明的品格,也是我们党最大的优势,自我革命精神是党永葆青春活力的强大支撑。在百年奋斗历程中,党领导人民取得一个又一个伟大成就、战胜一个又一个艰难险阻,历经千锤百炼仍朝气蓬勃,得到人民群众支持和拥护,原因就在于党敢于直面自身存在的问题,勇于自我革命,始终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不断增强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永葆马克思主义政党本色。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全面从严治党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前所未有的勇气和定力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刹住了一些多年未刹住的歪风邪气,解决了许多长期没有解决的顽瘴痼疾,清除了党、国家、军队内部存在的严重隐患,管党治党宽松软状况得到根本扭转,党在革命性锻造中更加坚强。10年来,我们党坚持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以伟大社会革命促进伟大自我革命,团结带领亿万人民风雨无阻、砥砺前行,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党的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我们党正带领人民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形势环境变化之快、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对我们党治国理政考验之大前所未有。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上,全党必须深刻认识到,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将长期存在,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将长期存在。实践充分证明,全面从严治党是党永葆生机活力、走好新的赶考之路的必由之路。要把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场伟大社会革命进行好,我们党必须勇于进行自我革命,确保党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前进道路上,只要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不忘初心使命,勇于自我革命,不断清除一切损害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有害因素,不断清除一切侵蚀党的健康肌体的病原体,我们就一定能够确保党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确保党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践一再告诫我们,管党治党一刻也不能放松,必须常抓不懈、紧抓不放,决不能有松劲歇脚、疲劳厌战的情绪,必须持之以恒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永葆党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本色,关键还得靠我们党自己。全党要牢记打铁必须自身硬的道理,永葆自我革命精神,增强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的政治自觉,坚持严的主基调不动摇,坚持发扬钉钉子精神加强作风建设,坚持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坚持不懈把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不断增强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必须铭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常怀远虑、居安思危,勇敢面对“四大考验”、坚决战胜“四种危险”,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做到难不住、压不垮,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航船劈波斩浪、一往无前。
回望过去,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都证明,什么时候我们党自身坚强有力,什么时候党和人民事业就能无往而不胜。新的伟大征程上,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记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这个根本问题,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进取精神,以“赶考”的清醒和坚定答好新时代的答卷,我们这个百年大党就一定能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永葆青春活力,始终成为中国人民最可靠、最坚强的主心骨,在新的赶考之路上继续创造令人刮目相看的新的奇迹。
拓展训练篇
天行者
刘醒龙
①在乡教育站万站长的安排下,高中毕业的张英才到界岭小学当代课教师。界岭是这一带山区中最远最深最高的那一片。
②下午仍然只有一节课,张英才陪着孙四海站了两个多小时。孙四海怎么讲课他一点也没印象,他一直在琢磨六个年级分成三个班,这课怎么上。中间孙四海扔下粉笔去上厕所,他趁机跟上去问这事,孙四海说,我们这学校是两年招一次新生。返回时,教室里多了一头猪。张英才去撵,学生们一起叫起来:“这是余校长养的猪,它就喜欢吃粉笔灰。”孙四海在门口往里走着说,别理它就是。往下去,张英才更无法专心,他看看猪,看看学生,心里很有些悲凉。
③山太大,天也黑得早,看似黄昏,实际上才四点左右。放学后,留在余校长家寄宿的十几个学生,在那个叫叶萌的男孩带领下,参差不齐地往旁边的一个山坳走去。眼里没有学生,只有猪,张英才感到很空虚。他取下那支凤凰琴,拧下钢笔帽,左手拿着它拨动琴弦,右手去按那些键,试着弹了一首曲子,不算好听,过得去而已,弹了几下,就没兴趣了。他歇下来后,忽地一愣:怎么音乐还在响?再听,才明白是笛子声。张英才趴到窗口,见孙四海和邓有米一左一右靠在旗杆上,各自横握一支竹笛,正在使劲吹奏。
④山上升起了云雾,顺着一道道峡谷,冉冉地舒卷成一个个云团。太阳正在无可奈何地下落,黄昏的第一阵山风就掩盖了它的光泽,变得如同一只被玩得有些旧的绣球。
⑤笛子吹出的曲调有些耳熟,听下去才知道是那首《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之所以没有一下子听明白,是因为节奏慢了一半。两支笛子,一个声音高亢,一个声音低回,缓慢地将那首欢快的歌曲吹出许多悲凉。
⑥张英才走到旗杆下:“这个曲子要欢快些才好听。”
⑦孙四海和邓有米没有理他。张英才就在一旁用巴掌打着节拍纠正,可是没用。
⑧忽然间,哨声响起来。余校长叼着一只哨子,走到旗杆下,在余校长家留宿的十几个学生迅速从山坳里跑出来,在旗杆面前站成整齐的一排。余校长望望太阳,喊了声立正稍息,便走过去将领头的叶萌身上的破褂子用手整理一下。那褂子肩上有个大洞,余校长扯了几下也无法将周围的布拉拢来,遮住那露出来的一块黑瘦的肩头。张英才站在这支小小的队伍后面,他看到一溜干瘦的小腿都没有穿鞋。余校长试了下,见旁边还有几个穿破褂子的学生在盯着自己看,便作罢了。
⑨这时,太阳已经挨着山了。
⑩余校长一声厉喊:“立正﹣﹣奏﹣﹣国歌!降﹣﹣国旗!”在两支笛子吹出的国歌声中,余校长拉动旗杆上的绳子,国旗徐徐落下后,学生们拥着余校长、捧着国旗向余校长的家走去。
这一幕让张英才着实吃了一惊。一转眼想起读中学时,升国旗的那种场面,又觉得有点滑稽可笑。
夜里没有做梦,睡得正香时,忽然听到笛声,吹的又是国歌。
张英才睁开眼,见天色已亮,赶忙起床,披上衣服走到门外。操场上正在举行升旗仪式,余校长站在最前面,一把一把地扯着旗杆上垂下来的绳子。余校长身后是用笛子吹奏国歌的邓有米和孙四海,再往后是昨晚住在余校长家的那些学生。九月的山里,晨风又大又凉,这支小小队伍中,多数孩子只穿着背心短裤,黑瘦的小腿在风里簌簌抖动。大约是冷的缘故,孩子们唱国歌时格外用力。最用力的是余校长的儿子余志。国旗和太阳一道,从余校长的手臂上冉冉升起来后,孩子们才就地解散。
张英才走过去,问余校长:“怎么昨天没人提醒我?”
余校长说:“这事是大家自愿的。”
张英才又问:“孩子们也愿意起这么早?”
余校长说:“开始不愿意,教了一阵就愿意了。”
余校长忽然伤感起来,他指着正在操场上跑来跑去的孩子:“又少了一个爱读书的学生。昨天他还在这儿。夜里有人捎来口信,他父亲在外面挖煤,出事故死了。家里就剩下他一个男人,他不回去顶大梁,日子就没法过了。他才十二岁呀!听到父亲的死讯,只红了红眼圈,硬是犟着没有哭出来,收拾书包时一点方寸也没乱,就连借别人的橡皮擦都晓得还。我怕他难过,谁知分手时反而是他来劝我,说自己会抽空读书,将来若是出息,一定要回学校给老师们磕头谢恩。还说,他家那儿望得见这面红旗,每天早晨他会在家里一边想着老师和同学,一边唱国歌。只要能唱歌,他就什么也不怕。”
余校长用大骨节的手揉着眼窝。
孙四海在一旁说:“就是领头的那个大孩子,叫叶萌,是五年级最聪明的一个。”
张英才明白这是说给自己听的。他很感动地说:“余校长,这些事你应该通过万站长向上面反映,让县里或者省城出面关心一下这些孩子。”
“这山大得很咧,许多人连饭都吃不饱,哪能顾到教育上来哟。”余校长说,“听说国家在搞科技扶贫,这样就好,搞科技就要先抓教育,孩子们就有希望了。”
邓有米插嘴说:“还希望我们几个都能从代课教师早点转成正式教师。”
张英才的情绪被这句话破坏了。
(节选自刘醒龙长篇小说《天行者》,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四小节描绘太阳落山“无可奈何”,“如同一只被玩得有些旧的绣球”,寓情于景,展现出界岭这样偏远地界的自然风光,也蕴含着难以回避的苦涩。
B.小说中张英才说《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这首曲子欢快些才好听,并且用巴掌打着节拍纠正,孙四海和邓有米都不理睬,明显表现出对新来者的排斥。
C.节选结尾处邓有米插嘴希望都能早点转成正式教师,由关心学生转移到对自身处境的关切,破坏了神圣感,不合时宜,但表达了心声,点出了几位教师内心的隐痛。
D.小说展现了中国社会的一隅,体现了现实主义的风格,笔触细腻。“乡教育站”、“代课教师”等词语很有年代感。
2.请以余校长为例,谈谈小说塑造人物形象时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3.小说既写到降国旗的场景,又写到升国旗的场景,请分析其作用。
答案与解析篇
1.B.不理睬并不是因为排斥张英才,笛声不够欢快是长时间形成的统一,是自我心情的外化。
2.①欲扬先抑。余校长养的猪经常跑到教室,表现出余校长做事不够周全,使后文余校长严肃庄重、爱国爱生的形象更为突出,更加饱满。
②言行描写。余校长给学生整理破褂子,亲自升降国旗,为学生退学伤感,体现了他对学生深沉的爱。
③侧面烘托。学生们降旗后拥着余校长、叶萌退学时劝慰余校长,可见余校长教导有方,深受爱戴。
3.①渲染了庄严的氛围,展现了届岭小学在艰难生活中的精神坚守。
②师生郑重地参加升降国旗仪式,便于人物形象的集中展现。
③写出了张英才的心理变化,在情感上与这块贫穷的土地逐渐靠近。
④为下文叶萌无奈退学依然会每天唱国歌等情节提供依据。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