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驻马店开发区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南省驻马店开发区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8.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1-22 10:57:43

文档简介

2022-2023学年开发区高中高一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考生注意: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考古学家在北京人遗址发现四层面积较大且较厚的灰烬层。这一发现,说明当时北京人的生产生活状况是(  )
A.种植水稻 B.会使用火
C.烧制彩陶 D.铸造青铜器
2.春秋时期,中原地区因社会发展较周边各部先进而自称为华夏。进入战国之后,内迁的各部逐渐与华夏各部融合而不再被视为蛮夷。这一变化(  )
A.加速了社会转型 B.冲击了贵族政治
C.促进了民族认同 D.推动了战国变法
3.在殷墟甲骨文发现以前,人们只能从有限的文献记载中知道历史上有个商王朝,而且这些文献无一是成于商代的。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将大量的商人亲手书写、契刻的文字展现在学者面前,使商史与传说时代分离而进入历史时代.这说明( )
A.故事传说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B.我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始于商朝
C.商朝最早奠定了国家的基本形态 D.甲骨文的发现使商朝历史成为信史
4.据记载,西周在分封诸侯和新诸侯即位时,要举行盟誓活动,周天子每隔十二年还要举行一次大规模的盟誓活动。西周盟誓活动的目的是( )
A.加强宗族内部的团结 B.实现对地方直接控制
C.扩大周朝的统治区域 D.强化诸侯的归从意识
5.周代的棺椁制度有着明确的规定:“天子棺椁七重,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再重。"考古发掘研究表明,有些大、中型墓,在椁室内置双重棺。随葬品数量也是从天子到士依次递减的。材料反映出的西周时期的主要特点是( )
A.贵族阶层生活腐化奢侈 B.西周社会的宗法色彩浓厚
C.西周社会贫富差距明显 D.西周统治集团内等级严格
6.有人指出,从汉武帝时期开始,中华大地从东北到西南,从草原到岭南,凡是中央王朝统治所及之地,无不渐染儒风,最终都成为儒学的教化之地。这得益于(  )
A.设立中朝、加强皇权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实行察举、选拔官吏 D.分设刺史、巡视监察
7.学者苏秉琦指出:“‘五胡’不是野蛮人,是牧人。他们带来的有战乱,但不止是战乱,还有北方民族的充满活力的气质与气魄。”其意在说明(  )
A.五胡入主中原改变了民族的分布 B.五胡内迁促进中原人民南迁开发江南
C.充满活力的少数民族比汉民族先进 D.在战乱和流徙中实现了民族大融合
8.北朝西魏实际统治者宇文泰常给臣下赐胡姓,同时又为其改名,所改之名为汉名,多是儒家文化用语,如独孤信、长孙俭。这一行为( )
A.有助于民族文化认同 B.反映少数民族文化落后
C.促进了儒学思想发展 D.加速少数民族文明衰落
9.元代行省完全一反过去汉州、唐道、宋路的划分方法,无视历来与划界密切相关的几条重要的山川边界——秦岭、淮河、南岭、太行山的存在,使得任何一个行省都不能成为完整的形胜之区。元代这样做( )
A.体现出蒙古族对汉文化了解甚少 B.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C.违背了地方行政区划的基本原则 D.促进了民族交融进入高潮
10.贞观四年,突厥表示归附。唐太宗召集群臣讨论对其如何处置的问题,温彦博主张仿照汉光武帝将归降的匈奴安置在河套地区的做法,将突厥部落整体安排在河南(黄河以南),既保留他们原有的部落编制和民族习俗又远离本土,唐太宗最后采纳了他的建议。这一做法( )
A.加速了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 B.埋下了唐末藩镇割据的祸根
C.有助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D.促进了黄河流域经济的开发
11.武则天以皇帝的名义把《氏族志》改为《姓氏录》,规定凡五品以上的官员都可入谱,只以官位定尊卑。同时,增设“殿试”,增加每年进士的录取名额,然后让这些人去巡视各地,并负责选拔推荐人才。这些做法的共同目的是( )
A.打击门阀贵族,加强皇权统治 B.削弱李氏家族,抬高武姓势力
C.提高官员地位,弱化宗法观念 D.扩大科举范围,笼络天下英才
12.天宝年间,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政府直接支配的土地日益减少……租庸调制也无法维持,政府财政收入锐降。为了解决财政困难,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两税法的推行(  )
A.简化税收名目和增加财政收入 B.消除了贫富不均的现象
C.使土地兼并现象得以完全消除 D.增强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13.宋代印本小说有两大消费市场:一是文言小说读者群,包括上至皇帝,中层的一般士宦,下至太学生与州县学生;二是包围其外的白话小说读者群,文人士大夫也进入了这一消费群体。宋代一般印本书每册仅约三四百文,小说定价还要低廉。由此推知当时( )
A.商业发展提高了文人社会地位 B.社会核心价值观发生了嬗变
C.印刷术发展助推世俗文学繁荣 D.印本小说成为主流文学形式
14.在宋代州试时,试纸由官府盖印当场发给,发现夹带作弊的当场遣出。现任官员和不属本籍的寓居士人,不得参加州试,而由转运使主持另行考试。州试后要将报名人数、落选人数以及上解举子姓名、答题文卷一律报送礼部贡院,以供查核。这些措施( )
A.选拔了德才兼备的官员 B.反映了科举制日趋规范化
C.杜绝了科场舞弊的发生 D.保证了考试的公平和公正
15.在宋朝以前,历代王朝盛行“出将入相”的现象,而宋代宰相以科举出身的文臣占绝大多数,如北宋宰相共有71人,其中64人出身进士。其余非科举出身的7人中,竟无一人出身武臣。澶渊之盟后,作为最高军事机关的枢密院中文官也逐渐占据主导地位。据此推知( )
A.科举制度变革加速社会阶层流动 B.宋代实行崇文抑武的统治政策
C.宋代治理政策具有分化事权特点 D.贵族政治在宋代退出历史舞台
16.康、雍、乾时期,逐渐形成大臣向皇帝单独呈送奏折进言的制度,皇帝亲自批阅密折,不经过其他中转、收发环节。该制度旨在( )
A.加强皇帝的专制独裁 B.打破因循守旧的风气
C.提高行政决策的效率 D.有利于处理紧急军务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有史学家认为,从秦汉起,官僚体制就是中国制度的核心问题,而这个核心问题又可以分成两个大的子问题:一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二是官僚的选拔问题.
材料二(隋朝)明确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一律由尚书省所属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进行考核……与此同时,选举权也集中到中央……代之以科举制。科举制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首先设立秀才、明经等科……一律按才学标准录取……
-—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三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秦、汉、唐统治者为解决中央“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采取的措施。(3分)
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为解决“官僚的选拔问题”,隋朝统治者有何创新.并根据材料二,分析该制度与以往选官制度相比有何不同。(6分)
(3)据材料三,指出科举制的“客观的历史合理性"的体现。(5分)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举世闻名的“百家争鸣”的文化局面,这是中国文化发展史上辉煌的一页。《辞海》对“百家争鸣”的解释是春秋战国时期学术界互相辩争的风气,是当时社会变革和阶级斗争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对当时文化学术发展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摘编自薛国中《论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历史条件》
从材料中提取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宋代江南地区与全国农村劳动力变动情况表(单位:户、人)
时间 江南地区 全国 江南地区劳动力占全国农村劳动力比率
户数 农村劳动力人数 户数 农村劳动力人数
太平兴国五年 349283 890672 6418500 16367125 5.40﹪
元丰元年 1120331 2856844 16603954 42340082 6.70﹪
崇宁元年 1265762 3227693 18113945 46190560 6.90﹪
——摘编自武建国、张锦鹏《宋代江南地区农村劳动力的利用与流动分析》
材料二:宋代人均耕地为4.4亩在南方却不足这个平均数,苏州地区亩产可达四石,但江南其他地方的亩产在二石左右。伴随着宋代人口及人口密度的增加,要求的耕地面积也相应扩大,于是开发梯田、围湖造田、围海造田相继加速。“烧畲山于山岗”“教民焚燎而种”,但山林破坏后,雨则山洪暴发,旱则无水灌溉。宋以后,江南每岁漕运额由三四百万石增至六百万石,以致江南谷贵民贫。漕运的发展反映了政治中心和经济重心的分离,使得中央王朝不能不仰赖江南经济上的支持。
——摘编自郑学檬《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和唐宋江南经济研究》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表格内容反映的问题及其影响。(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宋代经济重心的南移。(6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唐宋等汉地王朝治理边疆,实行的都是羁摩政策。边疆部落首领既接受朝廷的州县官爵印信,又保持原有的称号、辖境和权力,自理内部事务。蒙元王朝在边疆范围内设置的政区主要是:宣政院、行省、宣慰司、宣抚司、安抚司、长官司等。如在岭北、东北和西北,行省及宣慰司是直接治理边疆的主要官府形式。在西南,除云南设行省和宣政院主管吐蕃外,主要是宣慰司、宣抚司、安抚司、长官司等“土官”设置。明清两代大抵沿袭此项重要政策。
——摘编自李治安《元代政区地理的变迁轨迹及特色新探》
材料二 清朝入主中原以后,继承了中国历史上传统的“羁縻政策”,在新疆表现得尤为明显。1762年,乾隆皇帝在统一了天山南北路以后,设伊犁将军,统辖全疆。在行政体制方面,清政府在新疆东部汉族人口较多的地区,实行州县制,其行政、司法、税收等制度均同于内地各省。在蒙古族、哈萨克族和维吾尔族中,实行“札萨克制”“伯克制”,册封或任命各族首领,由他们对本地区本民族人民直接进行统治,各项制度仍按旧俗。清朝在统一全国后,不断改进对边疆的治理方式,适时加大治理力度。清政府对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立法主要采取三种形式:皇帝谕旨、臣工条奏及则例、条款。时人称“立法因地因情、断狱从俗从直”“罪名项目较多、刑罚种类较少”“人命案”“罚服”完事,抢劫案斩绞了结”“对士官同罪异罚,按等级从重论处”“禁止对外通婚,维护封建夫权”“军律占一定比重、官兵民都受其约束”……近代边疆危机迫使清政府对其边疆治理政策进行调整,1884年11月,清廷正式批准新疆建省。新疆实行与内地一致的行政管理制度。1885年,孤悬东海的台湾继之建省,1907年,东北的辽宁、吉林、黑龙江改设行省。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边疆经略史》等
(1)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元明清时期边疆治理的特点。(6分)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晚清时期边疆治理制度调整的时代意义。(6分)历史答案
1-5 BCDDD 6-10 BDABC 11-16 AACBBA
17.(1)三公九卿制,中外朝制度,三省六部制.(3分)
(2)创新:由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创立科举制).(2分)
不同:官员选拔权集中到中央;用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按才学标准选拔官员。(4分)
(3)人才持续流动,且制度化;公正公平,机会均等原则;激励个人奋斗精神.(5分)
18.解析:本题是开放性试题,解题的思维过程是:首先,认真阅读材料,并提取材料中的观点,观点必须明确;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持论有据,表述清晰。“观点”,由材料信息“是春秋战国时期学术界互相辩争的风气,是当时社会变革和阶级斗争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对当时文化学术发展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得出:“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论述”,依据所学知识从百家争鸣的原因角度分析即可。
答案:示例
观点:“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2分)
论述:春秋战国时期,奴隶制经济崩溃、封建经济有所发展;周王室衰微,诸侯混战,士阶层日益活跃,追求实现“治国平天下”的愿望;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废除奴隶主阶级特权;面对社会大变革,一批杰出思想家相互争辩,相互学习,各自提出关于自然、人和社会治理等方面的主张,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10分)
19.答案:(1)问题:宋代江南地区劳动力人口快速增长且比重不断上升。(4分)
影响:促进宋代江南农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推动经济重心的不断南移。(4分)
(2)简评:推动了南方经济的开发与民族交融;南北经济联系加强,有利于国家的统一;人地矛盾激化;过分开发导致生态环境恶化;江南地区成为国家税收主要来源;人民负担持续加重;经济重心与政治中心分离。(6分)
20.(1)特点:具有继承性;,因俗因地而治,形式多样;不断发展完善;逐渐纳入地方管理体系,(边疆与内地划一治理);强化中央集权; (6分)
(2)时代意义:有利于抵御列强对我国边疆的侵略;有利于维护祖国领土完整和国家统一。(6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