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驻马店开发区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扫描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南省驻马店开发区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扫描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22 17:47:05

文档简介

2022-2023学年度上期期中考试高一语文试题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国气顶指的是一个大国基于其文化传坑和长期的行为特征而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个性、
风范和气度。中回作为一个大国,他的气质是怎样的呢?
中国的大国气质中沉波着深厚的历史底植。在世界上有文字记战的历史中,中国是所有国家
中有最长的连续历史的国家。而且,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与其他文明有很大的不同,这就是:中
华文明的发展过租,就是一场不曾停息的长跑:而其他的文明,有的消失了,比较好的也只是接
力赛。欧洲文明的发限凯像是接力謇,第一棒是布腊文明,第二棒是罗马丈明,第三掉是中世纪
基督放文明,接着是近现代欧洲丈明。可以说,中国的大国气质中沉淀的历史底蕴之深厚,是其
他大国不能比拟的。这也使中国的大国气质更稳定、更具有持续性。
中国的大国气质包含着中四人特有的思维特点。中国古代辩证法思想极其丰富,中国哲学非
常关注变易发及、对立统一、相反相成、物极必反、整体联系、生化日斯等问题。中庸是中国传
统中景典型的思维方式。“中庸”最早是孔子在《论语》中提出来的范畴。《论语》中说:“中
庸之为德,其至矣乎!”它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执两用中,不走极端;二是无过无不
及,进免偏执,追求平和:三是得时勿失,时不我待,追求时中:四是允执其中,保持平衡:五
是有原则地折中。中庸的思雉方式至今对中国人都有重要影响。有序性与整体性密切联系是中国
哲学思娘的基本特性之一。顺序而生、循序而动是天人共有的规律,只有因循于此,才能有天地
万物的和谐生成。所以,有序性的发展趋向是与和谐性的价值理想相协调的。中国人特有的思维
特点是塑进其大国气质的重要因素。
中国的大国气质隐含着中国人鲜明的行为方式。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
它植根在中国人的内心深处,潜移默化影响者中国人的行为方式。中国人强调“天行健,君子以
自强不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强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义,志以天下为芬”:
强调“君子喻于义”“君子坦荡荡”、“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强调“失信不立”.“一
诺千金”:强调“仁者爱人”“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穷则独兽其身,达则兼济
天下”:受调“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苟日斯,日日斯,又日新”等等。这对中国的大国
气质形成都有重要影响,并体现在中国的大国气质中。
从总体上看,中国所表现出来的大国气质是:以和为贵而不愿树敌,求稳而非激进,顺势而
变而非逆势而行。
(摘编自熊光清《中国大国气质的基本禀赋》)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一个大国的气质必然有其悠久的历史传统,有其相对稳定的个性、风范和气度。
B.中国是所有国家中历史最长的国家,因此,中国的大国气质中沉淀着深厚的历史底蕴。
C.中国人特有的思维特点和传统中席的思维方式联系紧密,是塑造中国大国气质的重要因素。
D.从中国人独特的行为方式中催生出独特的价值体系,这对中国的大国气质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由“大国气质”这一概念说起,从而引出后文对“中国的大国气质”的分析论述。
B.文章用比喻、对比的论证方法,阐述了其他大国不能比拟的中国大国气质的独特性。
C.
文章分别从历史底蕴、思维特点、行为方式等三个方面逐层深入地论述了中心论点。
D.文章善用引证,大量的经典名言警句,为作者论证其观点提供了充实而有力的论据。
高一语文,第1页,共八页2022-2023学年开发区高中高一期中考试语文参考答案
1.C A项无中生有,结合第一段内容;B项曲解文意,结合第二段“中国是所有国家中有最长的连续历史的国家。”D项主客颠倒,第四自然段“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国人的行为方式。”
2.C 文章二、三、四三个自然段是并列关系。
3. D“以和为贵”的大国气质源于“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等行为方式。中“源于”属于强加关系。
4. C C项强加因果。
5. B “相对来说作品风格更趋成熟。”说法错误。结合材料二的三、四自然段。
6. (1)从整体上看,采用总分的结构形式,先总提观点,然后从不同角度进行论证;
(2)从论证过程看,主要采用并列式结构,依次从词调、用韵、词意三方面举例论述。
7.D “小如绿豆的光”只能看出,给了伍原力量、勇气和希望。
8. (1)主人公伍原的心理变化过程:恐惧无助—燃起希望—悲观绝望—坚定无畏。
(2)①小说开篇低沉压抑的环境让伍原感到窒息、恐惧;向北走了数小时,仍旧荒无人烟,让伍原感到无助。②看到不飘忽、不闪烁的一小点儿光,伍原似乎看到了希望。③在与聋哑老乡的“搏斗”中,伍原疲惫至极,内心充满了绝望。④老乡为伍原指明部队前进的方向,使他信心倍增,坚定无畏。
9. ①泪水展现了人物的心理变化。②泪水使得伍原的人物形象更加真实丰满。③泪水串起了整个故事情节。
10. B
11. C 一般而言,王分封于皇帝的 兄弟或儿子;侯,是于有战功的我大将或文官。王的地位高于侯。
12. B 是秦惠王派张仪前往楚国。
13. (1)楚怀王贪图土地就相信了张仪,于是同齐国绝交,派使者到秦国,接受秦国所允诺割让的土地。(关键字:遂,于是、就;绝:断绝;使使,派遣使者;如:到,往。每点1分,句子通顺1分)
(2)他逃跑到赵国,赵国不敢接纳。又回到秦国,最后死在秦国,尸体被运回(楚国)安葬。(关键字:亡,逃跑; 内,同“纳”,接纳; 之,到; 竟,最终、最后。每点1分,句子通顺1分)
参考译文:
屈原,名平,是楚王的同姓。做楚怀王的左徒。(他)知识广博,记忆力很强,明了国家治乱的道理,擅长外交辞令。对内,同楚王谋划商讨国家大事,颁发号令;对外,接待宾客,应酬答对各国诸侯。楚王很信任他。
这以后秦国想进攻齐国,齐国与楚国联合抗秦。秦惠王以为这是忧患,便派张仪假装离开秦国,拿着丰厚的礼物送给楚国作为信物,表示愿意侍奉楚王,说:“秦国很憎恨齐国,齐国却同楚国联合,如果楚国真能同齐国断绝外交关系,秦国愿意献上商、於一带六百里地方。”楚怀王贪图土地就相信了张仪,于是同齐国绝交,派使者到秦国,接受秦国所允诺割让的土地。张仪欺骗楚国使者说:“我同楚王约定是六里的地方,没听说给六百里。”楚国的使者生气地离开,回来报告给楚怀王。怀王很生气,便大规模调动军队去打秦国。秦国派兵迎击楚国军队,在丹水、淅水,把楚军打得大败,杀死八万人,俘虏楚大将屈匄,于是夺取楚国的汉中地区。楚怀王就调动全国军队,深入秦地作战,在蓝田开战。魏国听说这消息,偷袭楚国邓地。楚军害怕了,从秦撤回。但是齐国始终怨恨楚国绝交,不救楚国,楚国处境十分困难。
第二年,秦国割还汉中土地来同楚国讲和。楚王说:“不愿得到土地,希望得到张仪就甘心情愿了。”张仪听说后,就说:“用一个张仪可抵挡汉中土地,臣请求前往楚国。”到楚国后,张仪又凭借丰厚的礼物贿赂楚国当权的大臣靳尚,还让他对怀王的宠妃郑袖编造了一套骗人的假话。怀王竟听信了郑袖的话,又放走了张仪。这时屈原已被疏远,又不在朝廷做官,出使到齐国,回来后,劝谏怀王说:“为什么不杀张仪?”怀王后悔了,派人追赶张仪,没有追上。在这以后,诸侯联合进攻楚国,把楚国打得大败,杀死楚国的大将唐眛。
这时秦昭王和楚国通婚,要同怀王会面。怀王打算去,屈原说:“秦国是虎狼一样的国家,不可以相信,不如不去。”怀王的小儿子子兰劝楚王去:“为什么要断绝和秦国的友好关系?”怀王终于去了。进入武关后,秦国的伏兵截断了归楚的后路,便扣留怀王来求得割让土地。怀王很生气,不答应。他逃跑到赵国,赵国不敢接纳。又回到秦国,终于死在秦国,尸体被运回(楚国)安葬。
令尹子兰最终派上官大夫在顷襄王面前诋毁屈原,顷襄王听了很生气,把屈原放逐了。
D
15. 尾联运用了想象和以景结情(或融情于景)的手法。(2分)诗人想象收复西京后,在来年的寒食节朝廷派出的祭扫宋先帝陵墓的使者,将通过梨花盛开的驿道而到达洛阳。 (2分)“驿路梨花处处开”画面优美,充满诗意,形象而细腻地表达了诗人对收复失地、恢复中原的喜悦之情,令人回味无穷。(2分)
【解析】
【1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D项,错在“对自己功业无成的伤感”。从全诗看,诗人写这首诗时的情绪是乐观的,毫无伤感可言。故选D。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16. ① 艰难苦恨繁霜鬓 ②潦倒新停浊酒杯 ③ 我欲因之梦吴越 ④一夜飞度镜湖月 ⑤明明如月 ⑥何时可掇
(少字、错字、句子颠倒均不给分)
17. A 18. B 19. A
20. ①“小编”应该改为“编辑”。 ②“鄙人”应改为“我”。
③“荣幸”改为“高兴”。 ④“一位”改为“一名”。
⑤“笑纳”改为“采用”。(找到错误点并修改正确得1分)
[参考答案] “闷”字,就是心被关在了门里。这扇门,也许虚掩着,也许紧闭着。但终究这扇门有打开的可能,打开了,愁闷就消失了。(合理拆分且有意味,结构与示例相似即可)
22.【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及写作的能力。
【审题立意】
1.本题为事理类作文,核心话题为“低调和高调”,紧扣青年成长问题,特别是成长中的处世品格和丰满内涵设题。审题难度不大。
2.材料解读
材料第一段运用形象化的方式提出问题——低调和高调。
材料第二段的解读分为几个方面:一是关键概念的界定,低调做人是什么,高调做事是什么;二是提供三种观点,为学生写作提供参考方向和内容,前两种观点为多数人的认识,第三种观点为反向观点;三是在论证方法上,第三种观点给学生提供了驳论写作的空间和可能。
材料第三段第一句为引导语,第二句为任务要求,要求学生紧扣话题作文,写出新时代青年的感悟和思考。
材料第四段为作文一般要求。
3.作文立意
根据作文材料和要求,可能立意有以下几种:
(1)低调做人,高调做事;(2)高调做人,低调做事;
(3)低调做人,低调做事;(4)高调做人,高调做事。
其中(1)为常规立意,(2)(3)(4)为特殊立意,需要看文章分析论证是否合情合理,自圆其说。
【写作要求】
1.最好有对“低调”和“高调”这两个关键词的清晰界定,不能想当然。
2.无论选择哪个立意,最好要有“为什么”的原因分析。
3.如能结合现实,联系时代和新青年的身份,谈到“如何做”则更完整和完美。
4.由于材料比较抽象,在进行具体的分析论证的时候,最好能补充准确而典型的各类材料,丰富自己的论证。
【评分细则】
1.目标均分45分左右;
2.作文整体按照审题立意、内容、结构、语言、亮点等要素综合打分,55-60为1等,48-54为2等,42-47为3等,42分以下为4等;
3.缺标题扣2分,200字以下10分,200-300字15分。300-400字20分;400-500字25分,500-600字30分,600-800字按照每少50子扣1分计算;
4.书写、卷面、标点、错别字等斟酌扣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