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必修1 第12课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 课件(4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选择性必修1 第12课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 课件(43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1-23 14:27: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3张PPT)
第12课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
学习目标
素养考向 概念聚焦
1.从时空观念的角度了解16—19世纪,西方国家从专制王权国家发展为民族国家的这一过程 2.从史料实证的角度了解17世纪近代国际法形成、外交制度的建立等史实 3.从唯物史观的角度了解20世纪国际法的范围和作用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产生;近代以来国际法的形成与发展
1625
格劳秀斯
《战争与和平法》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维也纳体系
领域扩展
近代外交制度逐渐建立
1648
17世纪
1815
奠定
国际法
基础
形成
国际法
原则
扩大国际法的应用范围
1917
开辟国际法新阶段
十月革命
1920
1928
1945
1946
国联
20世纪国际法的发展
《非战公约》
外交制度
进一步发展
《联合国宪章》
国际法院
16-19世纪,西方从专制王权国家发展为民族国家
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大批新兴民族国家独立
时间轴
01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产生
什么是民族国家(nation state)
材料一:state指在一定范围内实行合法统治的权力机构——政府;nation指在同一政府治理下,有共同历史、文化和生活习惯的一国人民。
——王烨《西方民族概念引入近代中国源流考》
材料二:一般来说,现代民族国家是由居住于共同的地域、分享共同的利益和命运、拥有共同的政府和完整的主权,具有共同的语言文化、历史传统和民族意识的人们组成的独立的稳定的共同体。
——姚介厚《西欧文明》下册
“民族国家”的形成需要具备什么条件?
政治上:国家主权
文化上:民族认同
【概念阐释】
国际法:指适用主权国家之间以及其他具有国际人格的实体之间的法律规则的总体。是用来解决国家间争端的原则、制度和方法。
民族国家:是指近代以来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或民族独立运动建立起来的、以一个或几个民族为国民主体的国家,效忠对象是有共同认同感的“同胞”及其共同形成的体制。
民族:一般泛指历史上形成的、处于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各种人们共同体。
民族关系:是指民族与民族之间因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联系而形成的相互关系。
国家关系:是指国与国之间的关系。
思考:导致中世纪国家观念、民族意识淡薄的原因?
一、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产生
(一)专制王权国家的产生
1.背景:
材料:城市作为手工业和商业中心,如同四处开放的花朵。“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营造一个有利于城市经济发展的环境,城市市民阶层必须展开反对封建贵族的斗争。这一点与封建王权打击割据势力、加强集权的努力不谋而合,因此,共同的利益把王权与城市的命运系在了一起。(李堃)
(1)经济:欧洲资本主义萌芽和城市的发展,需要强大王权的保护。(根本原因)
一、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产生
(2)历史因素:英法百年战争,民族意识与国家观念的增强。
1337—1453年,英国和法国之间爆发了百年战争。最后,法国获胜,基本实现了国家统一。在战争中,法国为了赶走英国军队,奋起抗争,涌现出了民族女英雄贞德。这场战争促进了英、法两国民族意识的觉醒。
——教材69页
(3)政治因素:西欧国家的封建割据势力遭到削弱,专制王权国家的推动。
当居于统治地位的封建贵族的疯狂争斗的喧叫充塞着中世纪的时候,被压迫阶级的静悄悄的劳动却在破坏着整个西欧的封建制度,创造着使封建主的地位日益削弱的条件。 在这种普遍的混乱状态中,王权是进步的因素,这一点是十分清楚的。王权在混乱中代表着秩序,代表着正在形成的民族〔Nation〕而与分裂成叛乱的各附庸国的状态对抗。
材料:路德战胜了虔诚造成的奴役制,是因为他用信念造成的奴役制代替了它。他破除了对权威的信仰,是因为他恢复了信仰的权威。他把僧侣变成了世俗人,是因为他把世俗人变成了僧侣。他把人从外在的宗教笃诚解放出来,是因为他把宗教笃诚变成了人的内在世界。他把肉体从锁链中解放出来,是因为他给人的心灵套上了锁链。
—[德]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4)思想:宗教改革运动沉重打击了教会势力,强化了各国的世俗权力,国家和民族认同日益显现。
◎马丁·路德《九十五条论纲》
1、"因信称义"。
2、信仰的唯一依据是《圣经》。
3、简化宗教仪式。
4、王权高于教权。
5、建立本民族教会。
◎《圣经》
2.专制王权国家产生的过程
英王亨利八世因离婚案与罗马教廷闹翻,在议会的支持下,他宣布脱离教皇管辖。1534年,英国颁布《至尊法案》,规定国王是英国教会的首脑,建立民族教会——英国国教。至此,摆脱罗马教廷的控制,王权与教权合一,建立起国王的专制统治。
◎亨利八世
严厉镇压反叛贵族;建造凡尔赛宫,把各地大贵族宣召进宫,侍奉王室。向各省派驻"司法、警察和财政监督官",把各省军队的调度权控制在中央手里;要求全体臣民一律信奉天主教;推行重商主义。
◎法王路易十四
②法国王权达到顶峰
①英国王权专制统治建立
代表国家
3.专制王权国家的特征
①国王即国家
②版图因国王的婚姻或者继承关系发生改变
4.专制王权国家产生的作用:
①结束封建割据,维护国家统一;
②是新兴城市(经济)的保护者;
③是早期民族国家的象征和情感纽带,增强民族认同和国家观念。
从现代化角度上说,专制王权是民族国家的早期形式,是近代社会的起步点。……在这个阶段上,国家统一了,民族自立了,中世纪的混乱状况得以解除。民族国家的第二个阶段,“民族”与王权发生对抗,最终推翻专制王权,法国大革命就是其中的典型。
——钱乘旦《世界现代化历程》
◎路易十四将大贵族集中到凡尔赛宫,以强化王权
【小结】西欧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演变历程(11——17世纪)
封建等级制(11世纪)
等级君主制
(13世纪下半叶)
君主专制(专制王权)(15世纪下半叶)
路易十四
封建主层层分封,各封建主只服从自己上级封建主,与其他封建主没有依附关系,国王世纪权力有限。
世俗王权与基督教会的权力长期并立、合作、冲突(国王借助贵族和市民的力量,并在一定程度上分享权力)。
国王实行专制统治,摆脱教会控制,教权开始依附于王权。
《马赛曲》歌词
Allons enfants de la Patrie
Le jour de gloire est arrivé!
前进,祖国儿女,快奋起,
光荣一天等着你!
根据材料,结合教材,回答问题。
1.《马赛曲》出现的背景?
2.从《马赛曲》的歌词中看当时欧洲人们的效忠对象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这种变化有何影响?
以忠于国王为主
忠于国家为主
西方国家从专制王权国家发展为独立主权的民族国家。
(二)、近代民族国家的产生
(二)、近代民族国家的产生
1.背景:
(1)民族语言的形成:
①英国:13世纪,英语出现在英国官方文件中,开始成为英国人广泛使用的语言。
②法国:16世纪,法国国王签署敕令,规定法国的法律文件必须使用法文撰写。
③影响:对民族语言的重视强化了民族认同,促进了民族国家的形成。
材料:13世纪,以伦敦方言为基础的英语成为英国官方语言,并为英国人广泛使用。14世纪英国宗教改革先驱威克里夫把《圣经》翻译成英语,主张用本民族语言作礼拜,抵消拉丁语的影响。
—徐志强《近代早期英国民族国家意识的产生与发展》
◎弗朗索瓦一世与维莱科特雷敕令
(2)民族意识的觉醒:
材料:“为国捐躯是一种奉献和牺牲,如果国家受到灭亡或被占领的威胁,那么为之而死也是心甘情愿的”。“每一种灾难都有可能降临于我和我的家庭,但只求上帝能够拯救法兰西”。 ——陈文海《法国史》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传播民主观念,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法国大革命及拿破仑战争,传播了自由平等思想,促进了欧洲各国民族意识的觉醒。
①原因:
拿破仑
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法国大革命)时期,巴黎国民自卫队就以蓝、白、红三色旗为队旗(三种颜色依次象征着自由、平等、博爱)
1795年7月14日法国督政府宣布定此曲为国歌。1879年、1946年以及1958年通过的三部共和国宪法皆定马赛曲为共和国国歌。
1880年7月14日定为法国的国庆节,直至今日。以纪念在1789年7月14日,巴黎群众攻克了象征封建统治的巴士底狱,从而揭开法国大革命序幕。
法国的民族英雄:圣女贞德
个人对国家的忠诚越来越超过对国王和宗教的忠诚;
(由对个人的认同变成对国家共同体的认同)
各国纷纷鼓励和组织对爱国人士的崇拜;
出现了国旗、国歌和各种国家节日。
②表现:
认同个体
认同国家共同体
【小结】近代民族国家形成背景:
经济:
政治:
语言:
思想:
欧洲城市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需要强大王权的保护。
西欧国家的封建割据势力遭到削弱,中央集权和专制王权加强。
对民族语言的重视强化了民族认同,促进民族国家的形成。
专制王权国家 民族国家
认同主体 国王(个人) 国家(共同体)
国民身份 臣民 公民
政体 专制 民主
①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传播民主观念,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②法国大革命及拿破仑战争促进了欧洲各国民族意识的觉醒。
民族国家有的由单一民族组成,更多的则是包括了多个民族;
民族国家主权独立,人民有共同的价值、历史、文化、语言或体制。
2.近代民族国家的特征
3.近代民族国家产生影响:
思想:国家在人民的意识中越来越重要;
政治:冲击了中世纪神权一统的局面,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产阶级力量的壮 大了创造了条件,欧洲各专制王权国家逐渐变为具有独立主权的民族国家。
经济: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国际关系:民族国家成了欧洲政治的基础,启动了现代世界和现代国际关系形成的进程
民族国家基本要素
统一的
市场
确定的
版图
民族
认同
共同的
语言
材料:民族主义作为资产阶级进行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政治和精神武器,是一面革命的旗帜,具有很大历史进步性……
但是,民族主义本身却带有不可克服的狭隘性和排他性,使它的“视野”无法越出本民族(利益)的范围,往往把本民族的利益和文化建立在践踏其他民族利益和文化的基础之上;同时,民族主义还具有潜在的、强烈的扩张性,一旦国家间有矛盾,民族主义便会膨胀为大民族主义。如泛日尔曼主义、泛斯拉夫主义等,帝国主义(包括殖民主义)、大国沙文主义、军国主义等,一定程度上是其衍生物。
正因如此,“当西欧民族国家建成之后,民族主义就转化成为一种带有侵略性的殖民侵略和扩张的学说”。民族主义逐渐蜕变为欧美列强对外扩张、争夺霸权的理论根据和精神动力。 ——摘编自赵文亮《民族主义与二十世纪的战争》
民族主义对欧洲历史发展的影响
积极:民族主义推动了欧洲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推动了近代民族国家的建立。
消极:①民族主义的狭隘性和排他性,会导致对其他民族利益和文化的践踏。
②民族主义带有扩张性,会导致欧洲列强对外殖民扩张和争夺。
16-19世纪,西方国家从专制王权国家发展为民族国家
专制王权国家
分裂
割据
新兴资产阶级与王权结盟,寻求统一
拥戴国王
专制王权阻碍资本主义发展
抛弃国王
资产阶级革命
民族国家
以上图示反映了是什么原因推动民族国家产生?
欧洲资本主义
进一步发展
运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阐述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的原因?
资产阶级开始兴起,反对教会和贵族的特权,要求分享政治权利
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是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唯物
史观
为什么会从拥戴国王到抛弃国王?
【典例研析】(2019·全国·高考真题)16世纪,英国自上而下地进行宗教改革,国王成为英国国教教会唯一的首脑。17世纪六七十年代,英国国王查理二世宣布实行宗教自由,强调英国国教教会的至尊地位。此举旨在
A.促进信仰自由 B.巩固君主立宪
C.强化专制统治 D.落实《权利法案》
【答案】C【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国王强调英国国教的至尊地位,主要目的是通过思想上的统一进而达到君主专制的目的,C选项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君主专制,信仰自由说法错误,A选项排除。君主立宪制是在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之后,BD选项排除。
02
国际法的形成与外交制度的建立
国际法:“即国际社会之法,或者是在国家之间的相互交往关系中所接受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习惯和条约规则。简单说来,是有关国家之间的法律,是调节两个以上国家之间相互关系、有一定均束力的法律系统。 ——牛津法律大辞典
思考:从概念来看,国际法具有哪些特征?
适用主体是国家。
它是各国通过协议共同制定的。
具有一定约束力。
二、国际法的形成与外交制度的建立
1.国际法的形成原因
近代民族国家诞生之初,各国以强调各自之主权、扩大本国利益为务,使得武力成为国与国之间关系的仲裁者,由此而使整个欧洲成为一个你争我斗的决斗场,国对国正如狼对狼的自然状态……呼唤最基本的、普遍的道德戒律与普遍适用的处理主权国家之间关系的法律,显得尤为迫切。
——高建《西方政治思想史(第三卷)》
思考:①根据材料,思考国与国之间冲突的本质是什么?
②近代民族国家诞生之初,解决国家间冲突的主要方式是什么?
③归纳国际法形成的原因。
各国都强调国家利益至上
武力
随着国家主权意识的加强,各国强调国家利益至上,国家之间的利益纷争加剧,人们希望通过建立一定的法律制度来处理国家之间的关系,减少武力冲突。
二、国际法的形成与外交制度的建立
(1)奠定基础:格劳秀斯在1625年出版的《战争与和平法》一书中提出君主应该制定条约并接受约束,确定了国际法的主体是主权国家,奠定了国际法的基础。
材料2:国际之间,必有一共同之所法律,此法律在战争中,或与战事有关各事,均可发生效力。本书之作,实具有重大原因,窃见崇奉基督教之国家,以战争为儿戏,眦睚小怨,顿起干戈,虽使野蛮人闻之,亦将为之汗颜。且战事即作,一切宗教法律,胥皆弃若敝履,一若生人受命,即专以屠杀为事者…… ——[荷兰]格劳秀斯著,何勤华等译《战争与和平法》
◎格劳秀斯与
《战争与和平法》
2.过程:
材料1:根据一般规则:本人是处理自己事务的最佳裁断者,因而拥有发动战争之权力的人,乃是唯一拥有缔结和约之权力的人。由此推导,公战能够由各方主权者单独发动,在王权政制下的这种权力理所当然属于君主。
————[荷兰]格劳秀斯著,何勤华等译《战争与和平法》
学思之窗:提炼这段话的核心思想?
君主应该制定条约并接受条约的约束,确定了国际法的主体是主权国家。
奠定了国际法基础
①原因:“三十年战争”1618-1648年
欧洲近代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国际战争。
德意志
新教诸侯和瑞典、丹麦、法国
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德意志天主教诸侯和西班牙
②标志:1648年交战各方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德意志国家体制
领土划分
宗教问题
③内容:
原则:确立了国际关系中的国家领土、主权与独立;
确认了缔约国必须遵守条约、各缔约国可以对
违约国家集体制裁的国际法
先例:开创了用国际会议和通过谈判达成协议的形式
解决国际争端、结束国际战争的先例;
第一个具有现代意义的国际关系体系,但不具有全球性;国际法初步形成。
(2)确立原则: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①表现:17世纪时,临时使者——常驻外交使节和外交使团
②作用:为国际关系确立规则;为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减少战争行为开辟新途径。
外交制度的建立:
外交制度的的发展:国际关系体系,即维也纳体系
①背景:19世纪初拿破仑帝国崩溃后,以英、俄、普、奥为首的战胜国通过维也的会议在欧洲大陆上建立起新均势体系。
②特征:大国协调,欧洲均势。
③评价:
积极:外交制度进一步发展,应用范围扩大。
局限:大国强权政治的色彩;损害中小国家的利益;导致冲突祸患。
P71外交制度的作用?
(3)范围扩大:外交制度的建立与维也纳体系
◎维也纳会议
【合作探究】结合材料及所学,谈谈如何全面评价近代欧洲国际法及外交制度的建立
(1)积极:
为国际关系确立了一些规则,为用和平方式解决国与国之间的争端、减少战争开辟了新途径。
(2)消极:
西方各国在国际法应用中实行双重标准,为了谋取利益经常违反国际法,导致国际冲突不断,最终引发了一战。
材料:当“科西嘉怪物”最后被牢牢禁闭起来之后,大大小小的帝王们立刻在维也纳召开了一次会议,以便分配赃物和奖金,并商讨能把革命前的形式恢复到什么程度。民族被买进或卖出,被分割或合并,只要完全符合统治者的利益和愿望就行。
——恩格斯
◎维也纳体系漫画
(【典例研析】2022·北京·高考真题)1625年,格劳秀斯在《战争与和平法》中提出,国际法是主权者之间确定并相互认可的一套规则,此书奠定了国际法的基础。下列选项属于国际法的是( )
①《威斯特伐利亚和约》②《拿破仑法典》
③《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④《联合国宪章》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答案】D【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和 《联合国宪章》,均为主权国之间确定并相互认可规则,属于国际法,①④符合题意,D项正确;《拿破仑法典》是法国的法律,《解放黑人奴隶宣言》仅适用于美国,②③不符合题意,排除与之组合的ABC三项。故选D项。
03
20世纪国际法的发展
一战破坏
新的阶段
战后发展
(1)背景 (2)表现
①苏俄:
不兼并不赔偿的原则,宣布侵略战争为反人类罪
②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③国际联盟
④《非战公约》
(3)评价:①被英、法控制,缺乏普遍性和权威性。
②“全体一致”原则,难以履行制止战争、维护世界和平的国际责任。
A.国家:英、法等国。
B.内容:宣布缔约国各国在它们的相互关系中废弃以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的工具,和平解决国际争端。
C.结果:未真正得到实施
1.一战后新阶段:“凡华体系” 《非战公约》
三、20世纪国际法的发展
局限:
①国联被英国和法国控制,美国始终不是国联成员,苏联加入很晚,国联缺乏普遍性和权威性 。
②国联规定形成决议的 “ 全体一致 ” 原则,难以制止战争,维护世界和平。
③《非战公约》并未真正得到实行。
积极:
①世界上第一个由主权国家参加的政治性国际组织。
②国联有利于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国际联盟会场
材料1:缔约各国为增进国际间合作,并保持其和平与安全起见,特允承受不从事战争之义务,维持各国间公开、公正、荣誉之邦交,严格遵守国际公法之规定,以为今后各国政府行为之规范,在有组织之民族间彼此关系中维持正义并恪遵条件上之一切义务。
——《国际联盟盟约》
材料2:《非战公约》存在严重缺陷,它既没对废弃战争、维护和平规定任何明确的责任,也未要求各国为此而作出任何实际的牺牲;它既没涉及世人关注的裁军问题,也未制定实施公约的办法和制裁违约国的措施。因而《非战公约》只是一纸原则声明。——曹胜强《二十世纪国际关系史论》
如何客观评价国际联盟?
国际法再次遭
到二战极大破坏
战后发展
①《联合国宪章》
②1946国际法院
③各类国际组织
国际法领域扩大
宪章确定了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和制裁侵略的机制;
赋予安理会制裁的权力;
确定了“大国一致”原则
◎世界卫生组织会标,1946年签署《世界卫生组织组织法》
(1)背景 (2)表现
2.二战后新发展《联合国宪章》
◎海牙国际法院


①两者都宣称其宗旨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发展,有利于国际法的发展。
②都是普遍性的国际组织,有助于国际法实施范围的扩大。
③都具有明显的大国强权色彩,干扰了国际法的实施。
①国联强调“全体一致”原则,不利于国际法的实施;联合国强调“大国一致”原则,有助于国际法的实施。
②联合国较之国联更具有普遍性,因此,联合国对国际法在更大范围内实施具有更大作用。
③联合国较之国联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上作用突出,更能推动国际法的发展。
国际联盟和联合国对国际法发展作用的异同
②局限性:一些大国为了一己私利,不惜退出国际条约,甚至不经联合国授权 就进行制裁或发动战争,严重威胁着世界和平。
《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
《巴黎协定》
其他
《布雷顿森林协定》
《马斯特里赫特条约》
经济
政治
《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公约》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国际法举要
(3)评价:
①积极性:国际法的领域大大扩展,在裁军、防止核武器及生化武器扩散、人权等方面,颁布了一系列具有国际法性质的公约或宣言,对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2017年——至今,美国退出《巴黎协定》、联合国人权理事会、世卫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移民协议。
◎特朗普退群
面对强权政治、霸凌行径、双重标准、单边主义,各国应凝聚共识、携手合作,坚守国际法,维护公平正义、促进和平发展的核心价值,建立以联合国为中心、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新秩序。
面对国际法遭遇的挑战,你认为应该如何应对?
1982年,日本大阪高等法院在中日已建交的情况下,称台湾当局为"被承认的事实上的政府"。
1987年,美国参议院通过“西藏问题”修正案。
1999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越过联合国,发动科索沃战争。
2001年,美国宣布退出《反弹道导弹条约》。
2015年,菲律宾无视中国对南海的主权,发起南海仲裁案。
2017年——至今,美国退出《巴黎协定》、联合国人权理事会、世卫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移民协议。
[史料]第二次世界大战尤其是冷战结束以后,带有殖民主义意识的“文明国家和野蛮国家”叙事逐渐淡出,但是“自由”国家与“专制”国家或者法律国家与不守法或法外国家的叙事突现出来。……新近西方国际法学说的趋势试图将国际法的调整范围从国与国关系渗透到所谓不合西方自由民主标准的国家内部,从而为干涉打开口子。……国际法在“西方与世界”关系的框架下,就是一部自身与外部世界对立的历史,也是用自己的“国际法”规训外部世界的历史。……内部与外部的二元对立,其用以规范西方世界内部的国际法和西方国家与外部世界打交道的国际法并不是一致的,这正是人们经常批评的西方国际法理论和外交实践中的双重标准问题,其不啻为西方与世界共处的一个文化障碍。……观察国际法在西方国家内部的演变,可以发现国际法为现实政治和实用主义所干扰……一切问题的根本在于谁有足够的实力来解释国际法。
——摘编自苏长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中国国际法理论体系的思索》
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国际法的发展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以来国际法的特点。
具有西方中心主义特征:对待西方和非西方国家采取双重标准(或西方内部与外部的二元对立);干涉他国内政;受到现实政治和实用主义的干扰(存在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时期 体系名称 背景 内容 局限
17世纪
19世纪
20世纪 一战后
二战后
民族国家初步形成、三十年战争
拿破仑战争
一战、
十月革命
二战、
国际组织激增
经济、科技发展带来的新需求和新问题
①国家领土、主权原则
②国际法出现与原则(国际会议与谈判解决国际争端、结束国家战争;遵守条约与集体制裁)
③近代外交制度出现
①大国协调、欧洲均势(集体安全初创)
②国际法向美亚扩展
①国际联盟(全体一致)
②《非战公约》
①联合国(大国一致、集体安全)
②国际法领域大为扩展
西方国家采用双重标准,引发一战。
缺乏普遍性和权威性,未能实现和平安全。
时有大国违约行为(威胁世界和平)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维也纳体系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雅尔塔体系
【总结】世界体系的演变
1861年,清政府设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负责办理外交事务,该机构的设置是旧式外交体制应对外来挑战的反应,也表明中国在外交上逐步与国际接轨。
丁韪(wěi)良
1864年,美国人丁韪良将《国际法原理》一书翻译成中文,名为《万国公法》,清政府拨款将其刊印发行,标志着源自西方的国际法被正式介绍到中国。
1876年,郭嵩焘率随员出使英国,在伦敦设立使馆,成为中国首位驻外使节。
郭嵩焘
(sōnɡ tāo )
【知识拓展】近代中国与国际法的“交往”
1793年马嘎尔尼使华事件,当时的中国是有皇朝无外交,坚守天下观而无世界观。
近代外交的尝试,正是中国蹒跚走向世界、融入世界的写照,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艰难曲折。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产生
专制王权国家形成
国际法的
形成与发展
国际法的发展
民族国家建立
二战后
背景
过程:英、法
特点
背景
表现
国际法的形成
国际法的扩大:外交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特征
影响
基础:1625《战争与和平法》
形成:1648《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一战后
本课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