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0张PPT)
第13课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学习目标
素养考向 概念聚焦
1.通过学习当代中国民族政策的概况,让学生从时空观念、史料实证的角度了解其形成过程 2.从家国情怀的角度认识当代中国实施民族政策的意义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三个离不开”。
时间轴
01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民族政策是指国家和政党为调节民族关系,处理民族问题而采取的相关措施、规定等的总和,是对境内各民族所采取的政策。
我国的民族政策概括地讲,就是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核心,也是我国民族政策的支柱。各民族共同繁荣是我国民族政策的实现目标,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民族区域自治是党和国家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一项基本政策,也是国家基本的政治制度之一。
2022年9月12日,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民族大联欢在郑州市炎黄广场举行。来自全国34个代表团的近万名运动员、嘉宾和志愿者相聚一起踏歌起舞,在黄河之滨唱响民族团结友爱的动人旋律。
苗族
傣族
蒙古族
满族
黎族
维吾尔族
朝鲜族
俄罗斯族
壮族
土族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1.背景
(1)历史因素:中国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
我们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我们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我们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先人们留给我们的丰厚遗产,也是我国发展的巨大优势。
——2019年9月27日习近平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形成:
在中华文明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
特点:分布上——交错杂居
文化上——兼收并蓄
经济上——相互依存
情感上——相互亲近
(2)现实需要:旧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发展落后,备受剥削、歧视和压迫,不利于民族团结和交融,不利于新中国政权巩固和经济建设。
带手铐脚镣劳作的西藏农奴
被剥下的人皮
被腌制的西藏农奴小孩
西藏的民歌这样唱:“山上有没主的野兽,山下没有没主的人。”
解放前的西藏实行野蛮的农奴制,西藏人民过着暗无天日的生活。
旧西藏农奴的苦难生活
(3)党的探索: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民族问题,逐步明确提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作为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
土地革命时期
因尊重边疆人民的自主,促成蒙古、西藏、回疆三自治邦,再联合成为中华联邦共和国,才是真正民主主义的统一。
——中共二大宣言
民族自决及联邦制
抗战时期
允许蒙、回、藏、苗、瑶、夷、番各民族与汉族有平等的权利,在共同对日原则下,有自己管理自己事务之权,同时与汉族联合建立统一的国家。——毛泽东
民族区域自治
材料1:1931年11月7日,在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中国共产党通过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其中明确规定:“苏维埃政权领域内……不分男女种族(汉、满、蒙、回、藏、苗、黎和在中国的台湾、高丽、安南人等)……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民族问题文献汇编》
材料2:1941年5月1日,陕甘宁边区政府颁布了《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 其中第十七条规定:“依据民族平等原则,实行蒙、回民族与汉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平等权利,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区,尊重蒙、回民族的宗教信仰与风俗习惯。”
历史的发展使中国各民族多数是杂居的,互相同化,互相影响······我们整个中华民族对外曾是长期受帝国主义压迫的民族,内部是各民族在革命战争中同甘共苦结成了战斗友谊,使我们这个民族大家庭得到了解放。······在中国这个民族大家庭中,我们采取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为了经过民族合作、民族互助,求得共同的发展,共同的繁荣。
--周恩来《关于我国民族政策的几个问题》
(4)政治认同:近代以来,中国各民族在共御外敌,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长期斗争中,建立了休戚与共的亲密关系,形成了互相离不开的政治认同
回民支队
蒙古游击队
(5)理论基础:马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适合国情。
材料1: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民族问题上提出了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原则。指出“被压迫民族” 具有民族独立和民族自决的权力。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8卷
材料2:列宁强调“实行民族和平的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实行彻底的民主主义。保证一切民族和语言的完全平等,取消任何民族特权,不得侵犯少数民族权利,实行广泛的区域自治和完全的地方自治。”
——《列宁选集》第22卷,第139页
材料3:我们党遵循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和政权建设的总原则以及各民族一律平等的基本原则,充分考虑我国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创造性地在单一制国家内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使马克思主义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构想变成生动现实。
——人民日报《坚持好完善好落实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2017.08.08)
中国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分布上交错杂居、文化上兼收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逐渐形成多元一体格局。
在旧中国,许多少数民族几乎完全被排除在国家政治生活之外,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民族问题,逐步明确提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作为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
1
2
3
(小结)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立的背景
马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适合国情。
5
建立了休戚与共的亲密关系,形成了互相离不开的政治认同
4
1941年
1945年
1947年
1949年
1954年
《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规定:依据民族平等原则,“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区”。
中共中央提出“对内蒙的基本方针在目前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内蒙古自治区成立,成为我国第一个省一级的自治区。
《共同纲领》确定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
“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实行团结互助”
1954年《宪法》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
2.过程:
法律依据
阅读教材梳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发展的过程。
3.标志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各自治机关都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的一级地方政权机关,依法行使规定的自治权。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被确立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特别提醒:民族乡不属于民族自治地方,是与乡、镇平级的行政单位。
思考:观察左图,民族区域自治在层次设置和地区分布上呈现出怎样的特点?
(1)从行政层级上看: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三级。
(2)从地区分布上看:主要分布在西北、东北、西南等地。
1947年5月
内蒙古自治区
1955年10月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1958年3月
广西壮族自治区
1958年10月
宁夏回族自治区
1965年9月
西藏自治区
参政的少数民族和印有少数民族文字的表决票、选民证
百货公司用汉、维吾尔两种语言庆祝“公私合营”
印有少数民族文字的粮票、结婚证
【典例研析】 (2021·北京·高考真题)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派出的西南民族访问团在当地开办民族干部训练班,召开民族代表座谈会,帮助少数民族筹备自治区。《人民日报》对此发表社论:“各民族人民团结一致,共同努力,发展各民族人民大众的经济和文化教育事业。”该团旨在
①清除国民党政权在边疆地区的军事存在②落实《共同纲领》制定的相关民族政策
③消除历史形成的国内各民族之间的隔阂④检查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机构的设置情况
A.②③ B.①④ C.①② D.③④
【答案】A【详解】根据材料“帮助少数民族筹备自治区”以及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后为了落实《共同纲领》关于民族问题的政策,因而派遣专员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②正确;在新中国成立前由于历史原因,民族隔阂很深,因此该团旨在消除历史形成的国内各民族之间的隔阂,③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对国民党政权在边疆地区的军事存在清除,①错误;材料未能体现人民代表大会的相关内容,④错误;综上②③正确,①④错误,因此A项正确,排除BCD项。故选A项。
【典例研析】 (2018·浙江·高考真题)2017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新中国成立后,依据宪法规定,其它四个民族自治区相继建立。观察下图,指出其成立的先后顺序( )
A.①③②④
B.②①③④
C.②④①③
D.④③②①
【答案】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是1958年10月25日,宁夏回族自治区正式成立;②是1955年成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③是1965年成立西藏自治区;④是1958年3月5日成立的广西壮族自治区。结合上述分析可知正确排序是②④①③,C项正确,排除ABD项。故选C项。
02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
1.背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全面恢复和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在急操冒进的浮燥情绪中,从少数民族地区实际出发的做法被当作 “边疆特殊论”、“少数民族落后论” 和 “条件论” 加以批判。在这样的情况下,民族区域自治受到了严重的影响。一批民族自治地方被撤并,一些民族自治机关被撤销,自治权被取消;自治机关的民族化被所谓的 “共产主义化” 取代了,少数民族干部受到了冲击,特别是将一些被安排在自治机关中的少数民族上层人士重新划定阶级,调离自治机关,重新安排工作。——周平《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中国的形成和演进》必须明确认识,现在我国的民族关系基本上是各族劳动人民之间的关系。必须坚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加强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制建设,保障各少数民族地区根据本地实际情况贯彻执行党和国家政策的自主权。——《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1981)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1978—2012)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1984年
1990年
1997年
2.发展的表现
《民族区域自治法》正式颁布实施,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被确立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中共中央提出“三个离不开”,即“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深刻阐述了中国各民族休戚相关、命运与共的血肉关系。
中共十五大明确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
阅读教材梳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发展的表现
党和国家全面恢复和落实民族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得以健康发展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1978—2012)
【思考】阅读《民族区域自治法》内容节选,总结自治区有哪些自治权?
第十九条 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有权依照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特点,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立法自治权
第二十条 上级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和批示,如有不适合民族自治地方实际情况的,自治机关可以报经该上级国家机关批准,变通执行或者停止执行……
第二十五条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在国家计划的指导下,根据本地方的特点和需要,制定经济建设的方针、政策和计划……
第三十七条 招收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的学校(班级)和其他教育机构,有条件的应当采用少数民族文字的课本,并用少数民族语言讲课;根据情况从小学低年级或者高年级起开设汉语文课程……
变通执行权
经济自治权
文化管理自治权
03
中共十八大以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
三、中共十八大以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2012——现在)
1.中共十八大以来(2012年)——两个共同、五个认同
中共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要求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断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2022年7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吐鲁番市考察调研
(1)提出:中共十九大报告提出,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地位:被写入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章程》,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民族工作领域的具体体现。
56个民族是石榴籽,中华民族是整体的石榴。我们是一个中华民族共同体,要同舟共济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
——习近平庆祝西藏和平解放
七十周年考察讲话
2.中共十九大以来(2017年)
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
青藏铁路
西电东送
西气东输
西部大开发典型工程
优惠政策
技术资金
物资
国家对西藏的全方位扶持
新疆达坂城风力发电机组
2011年,新疆第一辆BRT快速公交通车。
乌鲁木齐国际陆港
新疆人大代表
2022年在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城乡寄宿制小学,老师在给学生上开学第一课(2月26日摄)
天山脚下的乌鲁木齐市城区一角(2022年3月30日摄)
繁荣稳定开放的新疆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中国少数民族三大英雄史诗
藏族民间说唱体长篇英雄史诗《格萨尔》、蒙古族英雄史诗《江格尔》和柯尔克孜族传记性史诗《玛纳斯》。
齐齐哈尔富裕县三家子满族学校进行满语课程教学
民族自治区与特别行政区的不同点与相同点
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地方行政区域都要接受中央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
不同点
相同点
三、民族区域自治的意义【探究】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行的意义材料1:毛泽东同志指出:“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1952年,中央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并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推行民族区域自治。之后,建立了省级自治区5个,地区级自治州30个,县级自治县122个。
——《论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材料2:2001年2月28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修改案。……对于一贯积极主张通过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障少数民族利益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来说,能够在基本法中鲜明地提出民族自治区域要对内实行各族居民在政治权利上的平等、对外加入全国统一的经济体系和市场,并且提出促使少数民族吸收国家主流文化的主张,不啻为一个革命性的变化。
—摘编自王柯《国民国家与民族问题——关于中国近代以来民族问题的历史思考》
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意义。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意义
政治:
①有利于维护国家的集中统一,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国家统一)
②有利于实现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调动各族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民族团结)
经济:有利于民族地区经济社会事业的发展;
文化:有利于加强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的认同,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
1.我国的基本民族政策,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体现了民族平等和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内容之一。
2.前提是国家统一领导。作为国家统一领导下的地方行政区域,必须服从中央统一领导,执行国家法律和大政方针,行使宪法规定的地方国家机关的职权。
3.民族区域自治地方享有一定的自治权,这是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国家保证宪法、法律赋予的管理本民族地区自治权的实施。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特点
2008年达赖集团策划西藏拉萨3·14打砸抢烧事件
2009年新疆乌鲁木齐7·5打砸抢烧事件
反对民族分裂
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关系。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禁止破坏民族团结和制造民族分裂的行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知识拓展:民族问题存在的隐患及应对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隐患①民族分裂主义破坏了国内社会稳定,威胁国家的安全;
今天,我国少数民族各个方面虽然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但由于原有基础太薄弱,生态环境很恶劣,存在许多不利因素和困难,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仍然比较落后和脆弱,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仍然较慢,而且很不平衡,科学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仍严重不足。
——杨建新《论我国民族问题的“变”与“不变”》
隐患②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仍然比较落后和脆弱,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科学教育文化事业发展仍严重不足。
知识拓展:民族问题存在的隐患及应对
材料:
1984年5月,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2001年2月,根据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 决定,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作出了修改。
2005年5月,国务院第八十九次常务会议通过了《国务院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若干规定》。
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对党章作出部分修改,其中就包括增写“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张来明等《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应对:①制度保障:完善立法,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切实保障少数民族和自治地方的合法权利,巩固和发展新型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知识拓展:民族问题存在的隐患及应对
应对:②经济保障:加快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当前我国民族问题中最迫切、最 突出的 , 仍是发展问题 。发展既可以解决面临的许多问题 ,也为所有民族 问题的解决 , 提供必要 的物质条件和基础。
知识拓展:民族问题存在的隐患及应对
应对:③思想保障:加强文化认同和民族文化交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华文明是新疆各民族文化的根脉所在。要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正确认识新疆历史特别是民族发展史,树牢中华民族历史观,铸牢中国心、中华魂,特别是要深入推进青少年“筑基”工程,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要推动各族群众逐步实现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2022年7月12日至15日习近平在新疆考察时的讲话知识拓展:民族问题存在的隐患及应对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背景
过程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
中共十八大以来
中共十九大报告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
背景
表现
坚持“两个共同”
增进“五个认同”
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写入《党章》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标志
意义
本课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