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物态变化 期末试题选编 2021-2022学年湖北省各地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章 物态变化 期末试题选编 2021-2022学年湖北省各地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2-11-23 19:56: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章 物态变化
一、单选题
1.(2022·湖北襄阳·八年级期末)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体温计发挥了重要作用。关于如图所示的常用液体体温计,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它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B.它的量程是35℃~42℃
C.它此时的示数是38℃ D.它不能离开被测人体读数
2.(2022·湖北恩施·八年级期末)下列温度数据中,与事实经验不符的是(  )
A.夏天冷水的温度大约为5℃ B.人的体温大约是36.5℃
C.洗澡热水的温度大约为40℃ D.开水温度约93℃
3.(2022·湖北武汉·八年级期末)“碳纳米管温度计”被认定为世界上最小的温度计。研究人员在长1nm,直径0.1nm的碳纳米管中充入液态的金属镓,当温度变化时,通过电子显微镜观察金属镓液柱的变化就能读取温度值。这种温度计的测量范围是30℃-490℃ ,可用于检查电子线路、测定毛细血管的温度等。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碳纳米管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制成的
B.金属镓的体积在30℃-490℃之间随温度变化比较均匀
C.金属镓的体积在30℃-490℃的范围内变化可忽略不计
D.金属镓的熔点低于30℃、沸点高于490℃
4.(2022·湖北孝感·八年级期末)目前家庭汽车保有量越来越高,以下跟汽车有关的热现象中说法错误的是( )
A.汽车玻璃起“雾”影响行车安全,是车内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B.冬天排气管冒出的“白气”,是水蒸气凝华成的小冰晶
C.汽车水箱中加入适量酒精降低了水的凝固点,防止水结冰胀破水箱
D.空调制冷时,制冷剂汽化吸热、液化放热,将车内的“热”“搬”到车外
5.(2022·湖北随州·八年级期末)如图所示为海波的熔化图像,下面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海波的熔点是48℃
B.海波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
C.海波是非晶体
D.海波在BC段处于固液共存
6.(2022·湖北黄冈·八年级期末)如图为某国产品牌冰箱配备的“超导料理盘”。它采用了超导热管技术,被科技界公认为是迄今为止全球最好的导热技术。常温下将冰冻食物放在该料理盘上,其解冻速度是在空气中直接解冻的4倍;若在冰箱冷冻室中使用,食物放在上面的冷冻速度则是普通冰箱的3倍,“滴水成冰”只需几秒钟。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解冻食物时,食物中的冰发生了液化现象
B.解冻食物时,该料理盘可帮助食物快速吸收热量
C.冷冻食物时,食物中的水发生了凝华现象
D.冷冻食物时,该料理盘迅速从空气中吸收热量并传递给食物
7.(2022·湖北武汉·八年级期末)热现象在一年四季中随处可见,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春天的早晨经常出现大雾,这是凝华现象
B.夏天揭开冰棒包装后会看到冰棒冒“白气”,这是升华现象
C.秋天的早晨花草上出现小露珠,这是液化现象
D.初冬的早晨地面上会出现白色的霜,这是凝固现象
8.(2022·湖北十堰·八年级期末)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主动利用科技知识改善生活环境的意识逐渐增强.图所示的四幅图片场景,是人们应用物理知识改善生活环境的几种做法,其中主要是用来降温的是
A. 景区喷雾 B. 人造雪景
C. 撒盐融雪 D. 人工降雨
9.(2022·湖北咸宁·八年级期末)下列自然现象中涉及到的物态变化,需要吸热的是(  )
A.暖春 冰雪消融 B.盛夏 草上露珠
C.凉秋 雾锁江南 D.寒冬 北国飞雪
10.(2022·湖北十堰·八年级期末)2021年3月22日是第二十九个世界水日,节约用水是每个公民的义务和责任,下图所示水分物体变化,吸放热情况与其他三个不同的是(  )
A.冰融水开 B.雾绕险峰
C.露润绿叶 D.霜打枝头
11.(2022·湖北随州·八年级期末)中华诗词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以下诗词中有关物态变化的分析正确的是
A.“露似真珠月似弓”,露的形成是液化现象,需要放热
B.“斜月沉沉藏海雾”,雾的形成是汽化现象,需要放热
C.“霜叶红于二月花”,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需要吸热
D.“已是悬崖百丈冰”,冰的形成是凝固现象,需要吸热
二、填空题
12.(2022·湖北宜昌·八年级期末)火箭刚发射时,高温火焰向下喷射到发射台的地面,发射台遇到这样的高温会_____,为了保护发射台,发射台底就建一个大水池,让火焰喷到水中,利用水的_____来吸收巨大的热量,我们在电视上看到火箭升空瞬间,伴有迅速扩展的庞大白色气团是空气中的水蒸气_____形成的.
13.(2022·湖北恩施·八年级期末)如图所示,温度计的示数为__________________℃
14.(2022·湖北咸宁·八年级期末)新冠疫苗须保存在低于8°C的环境中,专业冷藏车的冷藏室内是2°C~8°C的低温环境,其制冷系统通过液态制冷剂汽化将车内的“热”搬运到外面,实现制冷。
(1)液态制冷剂在冷藏室内汽化,汽化后的制冷剂由封闭管道输送到冷藏室外由压缩机通过_____ 的方式液化。
(2)夏季运输过程中,为监测冷藏室内温度,应选用如图_______(甲/乙)所示的温度计置于其中,在接收点,为正确读数,______(能/不能)把温度计从冷藏室内取出来读数,当温度计示数如图中所示时,温度_______(符合/不符合)规定。
15.(2022·湖北十堰·八年级期末)图中是冰箱制冷剂循环路线示意图,制冷剂在冷冻室的管子里发生的物态变化名称是 _________ ,此过程要 _________ (吸/放)热:制冷剂在冷凝器里发生物态变化名称是 _________ ,要 _______ (吸/放)热。
16.(2022·湖北襄阳·八年级期末)如图所示是某晶体的熔化和凝固图象,由图可知,该晶体的熔点是________℃;BC段是物态变化中的________过程,需要________热量.温度________.
17.(2022·湖北咸宁·八年级期末)同学们见过常温下流动的金属吗?科学家发现除了汞,确实还存在一种金属,它的名字叫做镓,熔点只有29.8℃,托在手心它要 ____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成液体,如图所示,在这一过程中,它要 ___________(选填“吸收”或者“放出”)热量。综上所述,镓是 ___________(选填“晶体”或“非晶体”)。某同学制作了一个空调电扇,先将空可乐瓶的瓶盖拧紧,去掉平底,开口向上,倒入足量的冰水混合物,再将其固定在电风扇的后面,打开电扇就能感受到凉风,感到凉爽的原因很多,其中之一是由于瓶内的冰熔化 ___________使周围空气温度降低;其中之二是由于空气流动加快,瓶内的水蒸发 ___________(选填“加快”或“减慢”),使空气温度降低得更多。
18.(2022·湖北恩施·八年级期末)如图甲、乙温度分别为______、______。
三、实验题
19.(2022·湖北黄石·八年级期末)小李同学为进一步探究液体沸腾规律,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烧杯与试管内分别装入适量的水,甲、乙温度计分别测量烧杯和试管中水的温度。
(1)安装该实验装置的顺序是__(选填“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 ;
(2)点燃酒精灯时,打开灯帽,可闻到淡淡的酒精味,这是__现象,说明液态酒精发生__(填物态变化名称);
(3)当甲温度计的示数达到时,烧杯中的水开始沸腾,说明当时大气压可能__(选填“高于”、“低于”或“等于” 标准大气压;
(4)当乙温度计示数达到后,示数保持不变,但试管中的水始终没有沸腾,其原因是__;
(5)当小李同学在烧杯的水中加入少量的食盐后,发现试管中的水能够沸腾,说明加入食盐后水的沸点__(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 。
20.(2022·湖北十堰·八年级期末)某兴趣小组在实验室探究水的沸腾特点的实验时,采用完全相同的装置加热质量不同的水。如图甲乙所示。通过实验,该小组绘制了水温随加热时间变化的A、B图线如图丙所示。
(1)由实验可知,该实验室所在地点的大气压_______(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一个标准大气压。
(2)由实验可知,水沸腾时要持续吸热,但温度_______。
(3)分析甲乙两个装置烧杯中水的多少可知,图丙中_______(选填“A”或“B”)图线反映的是甲实验装置的实验结果。
21.(2022·湖北荆州·八年级期末)某实验小组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实验数据如表:
时间t/min 0 1 2 3 4 5 6
温度t/℃ 90 94 97 99 99 99 99
(1)水温可用_____(填一种测量工具)测量;
(2)图_____(选填“乙”或“甲”)能反映水沸腾时气泡的情形;
(3)根据实验数据可知水的沸点为_____℃,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当地的大气压_____(选填“高于”、“低于”或“等于”)1个标准大气压;
(4)实验显示:水沸腾时,继续加热,水的温度_____.
22.(2022·湖北武汉·八年级期末)如图甲所示,小明将两种固体分别放入试管中进行加热,待温度升至50℃左右开始,每隔大约0.5min记录一次温度,每种物质记录了8min,得到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乙所示。
(1)在安装如图甲所示的实验器材时,应先确定______(选填“铁圈A”、“铁夹B”或“铁棒C”)的位置,实验过程中某时刻温度计的示数如图丙所示,此时温度计的示数为______;
(2)如图乙所示,物质a的熔化过程持续了______min。当物质a的温度为80℃时,物质a______(选填“一定”、“不可能”或“可能”)处于固液共存态;
(3)下列措施中,一定不能延长物质a熔化时间的是______(填字母)。
A.增加试管中物质a的质量 B.增加烧杯中水的质量
C.降低烧杯中水的初温 D.撤掉酒精灯或用“小火”加热
(4)对物质b的判断正确的是______(填字母)。
A.一定是晶体 B.一定是非晶体 C.可能是晶体
四、综合题
23.(2022·湖北恩施·八年级期末)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冰丝带”——国家速滑馆
国家速滑馆(如图甲所示),它有一个晶莹美丽的昵称——“冰丝带”。场馆的曲面幕墙系统,由3360块曲面玻璃单元拼装而成,打造出象征速滑运动员高速滑动的“丝带”造型。国家速滑馆是2022年北京冬奥会北京主赛区标志性场馆,也是唯一新建的冰上竞赛场馆。馆内拥有亚洲最大的冰面,面积达1.2万平方米。其中包括3条400米速滑比赛道、1条速滑比赛练习道、2块多功能冰场及1块活动冰场(如图乙所示)。
国家速滑馆力求打造出世界上平原地区“最快的冰”。要想提高在冰面上滑行的速度,冰面要平整,冰温要均匀,是必不可少的条件。工人师傅们制出的混凝土冰板层水平高差在4毫米左右,非常平整。制冰时,混凝土冰板层下方总长约为130km的管道内输入的是低温的液态二氧化碳。液态二氧化碳在管道中直接蒸发,使混凝土冰板层的温度降低到零下十几摄氏度,通过洒水作业,冻成厚度为几毫米的冰面,经过很多次这样的工序,厚度几十毫米的冰面才能冻结成功。冰面温差被控制在0.5℃以内,有利于运动员创造好成绩。不同冰面可进行分区制冷,对每块冰面单独控温,实现场馆“同时运行、不同使用”。场馆制冰系统集成设计和冰板结构设计两个关键设计方案已取得专利。
请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要想提高运动员在冰面上滑行的速度,对冰面和冰温的要求是 _____;
(2)制冰时,液态二氧化碳在管道中 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同时 _____(选填“放热”或“吸热”),从而使冰板混凝土温度下降。
参考答案:
1.D
【解析】A.体温计是根据水银的热胀冷缩性质制成的,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由图可知,此体温计的量程是35℃~42℃,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此体温计上1℃分成10份,1份代表0.1℃,所以体温计的分度值为0.1℃,故其读数为38℃,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由于体温计的特殊构造,即玻璃泡上方有一很细的缩口,在离开人体读数时,水银在缩口处断开,上方液柱不自行下降,故它能离开被测人体读数,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2.A
【解析】A.夏天气温经常超过30℃,冷水的温度在20℃左右,与事实经验不符,故A符合题意;
B.人的体温在36.5℃~37℃之间,变化幅度很小,与事实经验相符,故B不符合题意;
C.人的体温在36.5℃~37℃之间,洗澡水的温度比人体温度略高,在40℃左右,与事实经验相符,故C不符合题意;
D.水的沸点与气压有关。只有在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才是100℃;如果气压足够低,93℃的水也可能沸腾,与事实经验相符,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3.C
【解析】A.测量时是利用液态金属镓在纳米碳管制成的温度计内受热膨胀,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金属镓在纳米碳管制成的温度计内受热膨胀,所以金属镓在30℃-490℃变化明显、均匀,故B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C.金属镓的体积在30℃到490℃之间随温度变化很小,但由于其用于温度计测定温度变化情况,并且通过电子显微镜观察变化读取数值,不能忽略不计,故C错误,符合题意;
D.“纳米管温度计”是用以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在测量范围内要保证金属镓处于液态,不能凝固和汽化,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4.B
【解析】A.汽车玻璃起“雾”是车内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滴附着在内表面,故A正确;
B.冬天排气管冒出的“白气”,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故B错误;
C.汽车水箱中加入适量酒精能降低水的凝固点,防止水结冰胀破水箱,故C正确;
D.空调制冷时,液态制冷剂在车内热交换器内吸热由液态变为气态,发生汽化,气态制冷剂又由压缩机压入车外的热交换器,在交换器内放热液化,即将车内的“热”“搬”到车外,故D正确.
5.C
【解析】AC.由图知,海波从第6min开始熔化,海波从第6到第12分钟温度保持48℃不变,所以海波是晶体,其熔点为48℃,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C错误,符合题意;
B.BC段表示海波的熔化过程,在熔化过程中,海波吸收热量,温度不变,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D.BC段表示海波的熔化过程。海波处于固液共存状态,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6.B
【解析】A.食物解冻时,食物中的水由固态变为液态,是熔化现象,故A错误;
B.解冻食物时,因冰熔化需要吸收热量,该料理盘可帮助食物快速吸收热量从而加快解冻,故B正确;
C.冷冻食物时,食物中的水由液态变为固态,发生了凝固现象,故C错误;
D.冷冻食物时,食物中的水发生凝固现象,向外放出热量,该料理盘可以迅速将热量从食物中释放到空气中,从而加快冷冻,故D错误。
故选B。
7.C
【解析】“春天的早晨经常出现大雾”、“夏天揭开冰棒包装后会看到冰棒冒“白气””和“秋天的早晨花草上出现小露珠”都是液化现象,“初冬的早晨地面上会出现白色的霜”是凝华现象.答案C.
8.A
【解析】A.景区喷雾,是因为水雾变为水蒸气的过程是汽化,汽化是吸收热量的,需要从周围吸收大量的热,周围空气温度降低,故A符合题意;
B.人造雪是水由液态变成固态,属于凝固现象,需要放出热量,故B不符合题意;
C.在其它条件相同时,积雪上洒盐水是掺有杂质,积雪的熔点降低,即熔点低于当地温度,使雪熔化,交通方便,故C不符合题意;
D.人工降雨,是干冰(固体二氧化碳)迅速的吸热升华成二氧化碳,使周围的温度降低,部分水蒸气液化成水滴,部分水蒸气凝华成小冰晶,形成降雨,故D不符合题意.
9.A
【解析】A.暖春 冰雪消融,是冰(固态)熔化成液态的水,熔化需要吸热.符合题意;
B.盛夏 草上露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成露珠,液化需要放热.不符合题意;
C.凉秋 雾锁江南,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成小水珠漂浮在空中形成雾,液化需要放热.不符合题意;
D.寒冬 北国飞雪,是液态的水凝固成固态的冰,凝固需要放热.不符合题意.
10.A
【解析】冰熔化需要吸热;雾是液化形成的,需要放热;露是液化形成的,需要放热;霜是凝华形成的,需要放热,故A不同,故BCD不符合题意,A符合题意。
故选A。
11.A
【分析】(1)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
(2)物态变化中吸热的有:熔化、汽化和升华;放热的有:凝固、液化和凝华.
【解析】露的形成是液化现象,需要放热,A正确;雾是悬浮在空气中的小水珠,水水蒸气液化形成的,需要放热B.错误;C. “霜叶红于二月花”,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需要放热故C错误;D. “已是悬崖百丈冰”,冰的形成是凝固现象,需要放热,故D错误.故选A.
【点睛】此题考查了生活中的物态变化现象,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答生活、自然现象.
12. 熔化 汽化 液化
【分析】要解决此题需要的知识点,物体达到熔点吸热会熔化.液体在汽化过程中要吸热.温度降低时,水蒸气会液化为小水珠.
【解析】火焰的温度很高,所以金属的发射台遇到高温的火焰会吸热而熔化.
当火焰喷到水中时,水会吸热而汽化成水蒸气;
水蒸气温度降低又会变为小水珠,这就是我们看到的白色气团,由液化形成.
【点睛】需要注意的是,我们看到的“白气”其实是小水珠,而不是水蒸气,水蒸气是看不到的,所以“白气”是由水蒸气液化而形成的.
13.39
【解析】由图像可知温度计分度值为1℃,示数为39℃。
14. 压缩体积 乙 不能 符合
【解析】(1)[1]可以通过降温和压缩体积两种方式对气体进行液化,压缩机可以对汽化后的制冷剂进行体积的压缩,使其发生液化。
(2)[2]乙温度计类似于体温计,冷藏室内出现过最高温度后,示数会一直停留在该温度数值处,而甲温度计示数是随着环境温度变化而不断变化的。假如制冷系统出现故障,而后又恢复正常制冷功能。使用甲温度计我们无法判断冷藏室内温度在制冷系统故障后是否出现温度过高的情况,而乙温度计可以记录整个过程出现的最高温度,进而确定疫苗是否能够继续使用。
[3]外界温度高,将温度计取出冷藏室读数会导致读数不准确,所以温度计的读数要在冷藏室内完成。
[4]图中两个温度计的每个小格都代表1°C,示数正好在第五小格,此时的温度为5°C,符合新冠疫苗2°C~8°C的储藏要求。
15. 汽化 吸 液化 放
【分析】当电冰箱工作时,制冷剂在冰箱冷冻室内发生汽化而吸热,使冷冻室温度降低;在外面冷凝器中发生液化而放热,将热量散失在空气中,因此制冷剂起到把“热”搬运到冰箱外,使冷冻室长期保持低温。
【解析】[1][2]当电冰箱正常工作时,制冷剂在冰箱冷冻室内汽化吸热,从而降低冷冻室的温度。
[3][4]制冷剂在外面的冷凝器中液化放热,热量被空气吸收。
16. 48 熔化 吸收 不变
【分析】要明确知道熔化吸热,分清晶体有一定的熔点,熔化时温度不变,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点.
【解析】BC段温度保持48℃不变,为该晶体的熔化过程,可知熔点为48℃,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
【点睛】晶体有熔点,熔化过程吸热,温度不变.
17. 熔化 吸收 晶体 吸热 加快
【解析】[1][2][3]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的现象叫熔化,熔化是吸热过程。将镓托在手心它要熔化成液体,在这一过程中,它要吸收热量。镓有一定的熔化温度,是晶体。
[4]熔化是吸热过程。打开电扇就能感受到凉风,一是由于瓶内的冰熔化吸热使周围空气温度降低。
[5]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是液体的表面积、液体的温度大小及液面空气的流通情况。由于空气流动加快,瓶内的水蒸发加快,使空气温度降低得更多。
18. 32℃ 36.9℃
【解析】[1]在甲温度计上,每大格表示10℃,平均分成了10个小格,即分度值1℃,故示数为32℃。
[2]体温计每大格表示1℃,平均分成了10个小格,即分度值为0.1℃,故示数为36.9℃。
19. 自下而上 扩散 汽化 低于 试管的水达到沸点后不能继续吸热 升高
【解析】(1)[1]酒精灯需用外焰加热,所以要放好酒精灯,再固定铁圈的高度;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没到液体中,但不能碰到容器壁和容器底,所以放好烧杯后,再调节温度计的高度;故安装实验器材时,应按照自下而上的顺序进行。
(2)[2]打开酒精灯帽,可闻到淡淡的酒精味,是酒精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扩散到空气中。
[3]液态酒精中分子进入空气中变为气态,这个过程是汽化。
(3)[4]水的沸点跟气压有关,实验中测出的水的沸点小于,说明当时的大气压低于1个标准大气压。
(4)[5]当试管中的水与烧杯中的水均达到沸点后,烧杯中的水可以从酒精灯继续吸热,能够沸腾。由于温度相同,试管中的水无法从烧杯的水中继续吸热,因此试管中的水最终不会沸腾。
(5)[6]在烧杯的水中加入少量的食盐后,发现试管中的水能够沸腾,说明烧杯中水的沸点高于,即加入食盐后,水的沸点升高。
20. 小于 保持不变 B
【解析】(1)[1]水的沸点为96℃,低于标准大气压下的沸点100℃,故此时的气压低于标准大气压。
(2)[2]水沸腾时要持续吸热,但是温度一直保持在96℃不变,故温度保持不变。
(3)[3]A曲线加热至沸腾的时间短,故水的质量比较少,故为乙装置,那么甲装置就是B曲线。
21. 温度计 乙 99; 小于 不变
【分析】实验室中使用温度计测量水温;沸腾前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减小;沸腾时有大量的气泡产生,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增大,到液面处破裂;根据图象可找出水的沸点,由沸点与气压的关系回答;水沸腾时继续吸热,但温度不变.
【解析】(1)温度计是测量温度的工具,所以实验室中用温度计测量水温;
(2)沸腾时,水底产生的气泡上升过程中,周围的水不断汽化产生水蒸气补充到气泡中,所以气泡变大,所以图乙中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增大,是水沸腾时的现象;
(3)由图象可知:水沸腾时的特点是吸收热量,温度不变,水的沸点为99℃;水的沸点随气体压强的增大而增大,随气压的减小而减小,水在1个标准大气压下沸点是100℃;当地水的沸点99℃低于100℃的原因可能是该处大气压小于1个标准大气压;
(4)根据表格中实验数据可得,水沸腾时,继续吸热,但水的温度不变.
22. 铁圈A 69℃ 3 可能 C C
【解析】(1)[1]在安装实验仪器时,使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先按照下面的器材,再按照上面的器材,应该遵循自下而上的顺序,所以应先确定铁圈A的位置。
[2]该温度计的分度值为0.5℃,此时温度计的示数为69℃。
(2)[3][4]如图乙所示,物质a在第2~5min时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故物质a是晶体,在第2~5min为晶体熔化过程,持续时间3min;物质a的熔点是80℃,当物质a温度达到80℃时,可能是固态、固液共存态、液态。
(3)[5]A.增加试管中物质a的质量,在吸收相同热量时,物质a的升温较慢,能延长熔化时间,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增加烧杯中水的质量,水的升温变慢,则物质a的升温较慢,能延长熔化时间,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降低烧杯中水的初温,只能使加热时间变长,不会改变熔化时间,故C错误,符合题意。
D.撤掉酒精灯或用“小火”加热,相同时间内,物质a吸收的热量减少,能延长熔化时间,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4)[6]晶体在熔化前吸热温度升高,非晶体熔化过程中温度升高,故图乙物质b温度不断升高可能是晶体熔化前,也有可能是非晶体的熔化过程,故C正确。
故选C。
23. 冰面要平整,冰温要均匀 汽化 吸热
【解析】(1)[1]由短文可知,要想提高在冰面上滑行的速度,冰面要平整,冰温要均匀,是必不可少的条件。
(2)[2][3]由短文可知,制冰时,使冰板混凝土温度下降的原因是:液态二氧化碳在管道中汽化,吸收热量,使混凝土冰板层的温度降低到零下十几摄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