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青岛市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省青岛市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28.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1-22 15:09:21

文档简介

高一历史期中考试参考答案:
1-5 A A B B A 6-10 D A C B D 11-15 A D D B A 16-20 C B C B A
21-25 C D D B D 26-30 B C B B A 31-35 C A D C A 36-40 B C C A B
41、(共12分)
(1)变化:从以洛阳为中心改为以大都为中心;截弯取直,航程缩短;开辟了长途海运路线。(6分)
(2)大运河加强了南北经济交流;巩固了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促使运河沿岸城市的兴起,工商业的繁荣;有利于南北文化交融,促进了中华文明传承与发展。(6分,答出3点即可)
42.(共13分)状况:
题材一:表现了贵族的奢侈享乐生活与尚武之风,反映了人们对富足生活的热爱和向往。(2分)题材二:描绘的是二牛一人犁耕法和商业的繁荣,反映了生产力进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2分)题材三:反映了尚学重教的风气.以及儒学的传播和儒家思想受到尊崇。(2分)
题材四:宣扬尊崇正统、忠君、守礼、尽责的思想,以巩固君主专制,国家强化对地方的社会治理。(2分)
成因: 西汉时期国家统一,政治稳定,中央政府强大,国家治理能力不断提高。
社会发展,经济繁荣,国家重视对农业技术的改进。
汉代实现了思想统一,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建立了相对完善的官学教育体系,促进了文化教育的繁荣。(5分)
43【答案】(15分)
唐代前中期,我国诗人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北方诗人数量超过南方(1分);晚唐以后,南方诗人数量开始赶超北方(1分);两宋时期,我国诗人主要集中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与北方相比南方诗人数量已占据绝对优势(1分)。(若笼统回答南方诗人数量逐渐赶超北方得2分)
唐代前中期,国家的政治、经济中心在我国北方,北方政治统一、社会安定,文化基础厚重,经济发展明显领先于南方。(一点得2分,两点得3分)
唐代后期,安史之乱及其所导致的藩镇割据相继出现,唐朝国势由盛转衰;加之唐代后期政局混乱和农民起义,北方社会安定与经济发展造成严重破坏;而南方社会相对稳定、经济持续发展,逐渐超过北方。(一点得2分,两点得3分)
两宋时期,经济重心持续南移,宋都南迁,南方社会相对稳定,经济发展水平远超北方。(一点得2分,两点得3分)
唐宋诗人空间分布的变化直观展现了我国古代诗坛重心的逐渐南移,本质上反映了这一时期我国政治文化中心和经济重心的逐渐变迁。(阐述符合唯物史观的历史认识,一点得2分,两点得3分)保密★启用前
青岛市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卷
2022.11
(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第Ⅰ卷为选择题,共
60
分;第Ⅱ卷为非选择题,共
40
分,满分
100
分,考试时间为
90
分钟。
2.第Ⅰ卷共
10
页,每小题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将选出的答案标号(A、B、C、D)涂在答题卡上。第Ⅱ卷共
4
页,将答案用黑色签字笔(0.5mm)写在答题纸上。
3.试卷卷面分5分,如不规范,分等级(5、3、1分)扣除。
)
I卷
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共有40题,共60分)
1.苏秉琦认为,中华文化发源地有如满天星斗,熠熠发光。图1中②所标识的古人类遗址与原始文化遗存是
图1
A.大汶口文化 B.河姆渡文化
C.北京人遗址 D.元谋人遗址
2.考古学家通过比较广汉三星堆遗址和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的出土文物发现,两者都有玉质礼器牙璋,在陶器方面都有封口盂、敞口觚、高柄豆,尤其是镶嵌绿松石的铜牌饰只见于三星堆和二里头。据此可知,该时期
A.已出现跨区域文化交流 B.呈现了多元一体的发展特点
C.南北文化发展渐趋一致 D.古蜀地区积极学习中原文化
3.下列表格中。历史史实与历史解释对应错误的一项是
选项 历史史实 历史解释
A 北京人的发现 对于研究古人类进化的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B 丝绸之路的开辟 沟通了亚非美三大洲,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C 甲骨文的发现 中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自商朝开始
D 陈胜吴广起义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
4、西周分封制与宗法制紧密相连,天子分封诸侯,诸侯有权在自己的疆域内进行再分封,其庶子可封为卿大夫,卿大夫再将土地和人民分赐给士,而卿大夫和士应向上一级承担作战等义务。据此可知,西周时期
A. 周王直接管理地方事务 B. 贵族内部等级森严
C. 宗法血缘关系逐渐淡化 D. 王权与神权相结合
5、孔子指出,一个人在自我实现的时候,也应充分尊重他人自我实现的意愿,即个人在充分尊重个体人格的基础上,协调人际关系,达到自我完善和自我实现的目的。这体现了孔子
A. “仁”的思想 B. “为政以德”的治国思想
C. “兼爱”的思想 D. “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
6.出身破产平民的吴起、刚刚被解放不久的奴隶申不害、出身没落贵族的商鞅、出身普通平民的李斯都被各诸侯国委以相、将等要职。这说明战国时期
A.人才流动日益频繁 B.君主集权体制形成
C.争霸战争愈演愈烈 D.量能授官成为潮流
7.老子认为,“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孔子则说,“不学礼,无以立”,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反映出,当时他们
A.反思西周的礼乐文化 B.迎合封建贵族政治诉求
C.主张维护夏商周制度 D.得到统治者的积极支持
8 、汉代诗人辛延年在《羽林郎》中写到:“长裾连理带,广袖合欢襦。头上蓝田玉,耳后大秦珠。”诗中提到的“大秦珠”,是来自地中海一带的“蜻蜓眼琉璃珠”。从西域到内地,从宫廷到酒肆,“大秦珠”成为深受汉代女性喜爱的装饰品。材料可以佐证当时
A.海外贸易非常兴盛 B.域外文化成为主流
C.中西交往已经出现 D.商品经济高度繁荣
9.汉代,中央各部门长官与地方各郡太守自行辟召属官,曾一度出现“名公巨卿,以能致贤才为高:而英才俊士,以得所依秉为重”的现象。能够保障辟召制度有效运作的是
A.分科考试选官制建立 B.监察体系的改进
C.郡国并行制度的完善 D.察举制度的实施
10.“匈奴族十分重视与汉族互通关市。除汉族外,匈奴与羌族经常发生商业交换;对乌桓族和西域各族也发生过交换。”这说明,匈奴族
A.严重威胁着农耕文明的安全 B.与汉族交往十分频繁
C.在中西交往中扮演桥梁角色 D.“逐水草而居”的特点
11汉惠帝时期(前195年~前188年),西汉政府“开关梁,弛山泽之禁”;“纵民得铸钱、冶铁、煮盐”,放手私人经营冶铁、煮盐等工商业,甚至允许自由铸造货币。这体现的国家治理思想是
黄老无为 B. 独尊儒术 C. 依法治国 D. 崇文抑武
12.汉武帝时推行“均输平准政策”、王安石变法推行“均输法”,隋唐则设有“常平仓”,古代政府出面平衡粮食价格的主要意图是
A.增加财政收入 B.消除贫富差距
C.政府屯粮备荒 D.保护自耕小农
13.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府。其主要职责在于统辖西域诸国,管理屯田,颁行朝廷号令,诸国有乱可以发兵征讨。这表明西域都护府的设立
A.权力过大容易形成割据势力 B.确保了丝绸之路畅通
C.促进了各民族间的交流融合 D.加强了对西域的治理
14.由于东汉后期世家豪族势力的不断膨胀,察举征辟制的弊端逐渐显露。曹魏时期改为实行九品中正制,并规定中正官由中央委任。由此可知,九品中正制的实行
A.极大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养 B.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C.抑制了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 D.使选官制度更加公平
15.有学者对中国古代历史某一时期的特征进行了如下总结。(3)处应是
(1)贵族政治让位于君主独裁;(2)农民脱离贵族或国家的束缚, 土地等私有得到承认;(3)……(4)朋党由贵族核心过渡到政见斗争;(5)货币大量流通,货币经济盛行;(6)儒学由经学义疏转向理学诠释, 文学艺术的自由化、平民化色彩加重。
A.科举普遍化与官僚政治成熟 B.北方动荡与江南的逐渐开发
C.西学东渐与传统科技的总结 D.丝路开通与中外交往的开启
16、唐朝门下省的职能为“凡百官奏钞(文书),侍中审定,则先读而署之,以驳正违失。”由此可知,门下省的设置
A.导致皇权受到了威胁 B.形成了民主决策机制
C.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 D.抑制了门阀士族发展
17.北宋司马光在《与王介甫书》中提出:“今介甫为政,尽变更祖宗旧法……使上自朝廷,下及田野,内起京师,外周四海,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扰,莫安其居。”这说明司马光认为王安石变法
A.引发了地方割据 B.造成了社会混乱 C.导致了北宋灭亡 D.加剧了积贫积弱
18、杨家埠木版年画是一种流传于潍坊市杨家埠的传统民间版画,其制作方法简便,工艺精湛,色彩鲜艳,内容丰富。下图为杨家埠年画的代表作品,该年画反映出中国古代
A.农民生活的富足 B.夫唱妇随的和谐 C.重视农耕的传统 D.君主专制的加强
19.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游牧民族的面食如馒头、炸油饼、胡饼深受中原内地人的喜爱。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北方战乱不休 B.民族交融加深
C.气温逐年下降 D.少数民族建立政权
20.《齐民要术》详尽探讨了抗旱问题,还论证了如何恢复提高土壤肥力的办法,明确提出从事农业生产的原则。据此可推知,它
A.有利于北方农业的发展 B.摒弃了传统的农本思想
C.消除了南北经济发展差距 D.农学理论领先于世界
21.据统计,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南部诸省水利工程数目增加,而北部则有所减少。这表明
A.北方水利技术水平落后 B.南方水利事业异常繁荣
C.政治环境影响经济发展 D.南方经济水平超越北方
22.汉武帝时推行“均输平准政策”、王安石变法推行“均输法”,隋唐则设有“常平仓”,古代政府出面平衡粮食价格的主要意图是
A.增加财政收入 B.消除贫富差距
C.政府屯粮备荒 D.保护自耕小农
23.唐朝时期,图2所示生产工具普遍流行于
图2
A.黄河流域 B.东北地区 C.西北地区 D.江南地区
24.表1中唐代人口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时间 唐玄宗天宝十三年(754 年) 唐代宗广德二年(764 年)
人口 5288 万人 约 1600 万人口
A.农民起义 B.安史之乱 C.藩镇割据 D.土地兼并
25.图3所示诗歌所赞颂的选官制度是
图3
A.世袭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26.唐朝中期,唐政府每年春天都要举行一次恩科来选拔人才,按照当时的制度,规定其工作程序是
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礼部 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礼部
C.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礼部 D.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礼部
27.北宋时期,为解决历史上“藩镇擅有财赋,不归王府”而采取的措施是设立
A.知州 B.三司使 C.转运使 D.通判
28.图3为明朝人绘制的《雪夜访普图》(局部),画面展现的是赵匡胤夺取帝位后雪夜走访宰相赵普筹划统一方略的情景。对于此图理解较为准确的一项是
图3
A.是研究宋初政治的一手史料 B.反映了宋初统治者的政治担忧
C.宋朝时宰相地位高于皇帝 D.陈桥兵变经过了精心策划
29.下表为《宋史》列传中部分人物的出身一览表。据此可知,北宋
出身 人数或比例
唐代大族 高官家庭 10姓32人 1/4
商人或布衣家庭 1/2
布衣官员人仕途径 北宋初年约1/3
北宋中期约3/4
北宋晚期超过4/5
A.官僚队伍膨胀问题日益凸现 B.社会阶层流动性较大
C.科举制倾向于选拔寒门庶族 D.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
30.古书多为绵长卷轴,到宋朝则多为单页,并“作蝴蝶装,直立架中如西书式,糊浆极坚牢”。藏书者也随之增多,家藏万卷书甚至十万卷者大有人在。这种情况出现主要源于
A.印刷术的革新 B.理学思想的兴起
C.科举制的盛行 D.商品经济的发展
31.唐朝后期推行两税法:所有民户在现居地登记,根据资产情况定户等,按户等高低交纳赋税,“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这一政策
A.增加了税目,加重农民的负担 B.导致了唐代藩镇割据局面形成
C.放松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D.巩固了封建国家的土地所有制
32.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布发行的药典是
A.《唐本草 》 B.《神农本草经》 C.《黄帝内经》 D.《千金方》
33.对以下大事年表解读正确的是
960年 1005年 1038年 1044年 1125年 1127年 1140年 1141年
北宋建立 宋辽订立澶渊之盟 西夏建立 宋夏达成和议 金灭辽 金灭北宋 南宋取得郾城大捷 南宋与金签订和约
A.各民族政权始终处于战争状态 B.北宋政权存在不超过一百年
C.辽与南宋维持相对和平的局面 D.各民族政权并立与力量消长
34.有学者提出,古代中国在宋以前,文学艺术尚是贵族的、宗教的,而宋兴以来则逐渐流向大众民间,成为日常人生的。这一变化根源于
A.民族交融不断加深 B.农耕技术日趋成熟
C.商品经济日益发展 D.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
35、如图为中国古代某政权迁都路线图。这次迁都旨在
A. 促进鲜卑族汉化 B. 防止皇族内部叛乱
C. 加快匈奴的封建化 D. 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
36、唐朝时周边各族发展迅速,不少民族建立了地方性的政权。为发展与青藏高原的吐蕃政权的关系并增进民族团结,唐太宗
A. 同意与吐蕃成为军事联盟 B. 派遣文成公主入藏
C. 以“天可汗”名义笼络吐蕃 D. 册封松赞干布为王
37、熙宁五年(1072年),在王安石的主持下,司农寺颁行《方田均税条约》,规定每年九月由县官派人丈量田地,以东西南北各千步为一方(名“方田”),按地势、土质分等定税,即以各县原定的赋税总额分派,并设置方账、庄账、甲帖、户帖等作为凭证。由此可推知,这一举措
A. 加重了农民负担 B. 抑制了土地兼并
C. 打击了地主势力 D. 减少了税收成本
38、下表为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中央与地方钱税和粮税分配表。表中所反映现象
项目 收入总额 支出总额
中央提成额 地方留成额
钱税 3139.8万贯 1089.8万贯 2050万贯
粮税 1615.7万贯 215.7万贯 1400万贯
合计 4755.5万贯 1305.5万贯 3450万贯
A.源于赋税制度变革 B.表明土地兼并严重
C.危及国家统治秩序 D.促进商品经济发展
39、朱熹说:“所谓天理,复是何物?仁、义、礼、智岂不是天理?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岂不是天理?”他又说:“为父子者有父子之理,为兄弟、为夫妇、为朋友,以致于出入起居、应事接物之际,亦莫不各有其理。”这表明,朱熹
A. 倡导儒家伦理道德 B. 已认识到社会危机
C. 批判封建等级制度 D. 强调社会关系平等
40.图4中①②③所代表的政权分别是
图4
A.西夏、辽、南宋 B.西夏、金、南宋
C.金、辽、北宋 D.西夏、北宋、辽
II卷 非选择题(共40分)
41、(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图 隋朝大运河示意图 图 元朝水运路线图
(1)比较两幅图片,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元朝水运路线发生的重大变化。(6分)
(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隋朝和元朝大运河的共同作用。(6分)
42、(13分)下列画像石拓片反映了汉代的现实生活和精神世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图中的文字:图1 鼓乐食飨(左)楼阁(右);图2车骑征战、舞乐百戏(上)、投壶(下);图3 牛耕;图4集市;图5孔子见老子;图6 讲经;图7周公辅成王;图8西门豹除巫治邺(上)二桃杀三士(下) )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四个题材反映的汉代社会生活状况,并综合分析其成因。
43、(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表4 唐至宋诗人的现代地域分布情况
省份 初唐 盛唐 中唐 晚唐 五代 北宋 南宋
北方 河南 52 68 76 46 21 306 55
陕西 46 61 76 49 14 50 5
河北 47 32 52 26 28 83 6
山西 31 29 44 30 6 64 8
山东 16 12 11 19 8 156 25
甘肃 7 8 11 13 3 16 3
北京 0 0 0 0 3 0 0
辽宁 1 1 1 0 0 0 0
天津 0 0 0 0 0 4 0
新疆 0 3 0 0 0 0 0
宁夏 0 0 1 0 0 2 0
小计 200 214 272 183 80 684 102
南方 江苏 24 37 42 32 32 329 206
浙江 19 15 41 54 34 514 923
福建 0 4 12 40 35 529 538
江西 2 3 13 30 28 330 473
四川 4 6 17 16 23 261 183
安徽 6 8 8 18 16 139 122
湖北 9 12 8 13 1 57 22
湖南 1 1 4 12 17 67 62
广东 3 4 3 9 11 54 51
广西 0 0 0 4 4 17 5
上海 0 0 0 0 0 7 11
云南 0 0 0 1 1 0 0
贵州 0 0 0 0 0 0 1
海南 0 0 0 0 0 1 1
重庆 0 0 0 0 0 3 2
小计 68 90 148 229 202 2308 2600
——据王兆鹏《唐宋诗歌版图的空间分布与位移》整理
综合表4中的信息,概括唐至宋诗人的空间分布变化并进行合理的历史解释。(15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