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密★启用前
嘉祥2022-2023 学年高一上学期质量监测试题
语 文
注意事项:
1. 在作答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涂写在试卷和答题卡规定的地方。考试结束,请监考人
员将答题卡收回。
2. 选择题部分必须用 2B 铅笔填涂;非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 0.5 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书写,字体工
整、笔迹清楚。
3. 请按照题号在答题卡上各题目对应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
试卷上答题均无效。
4. 保持答题卡清洁,不得折叠、污染、破损等。
一、现代文阅读(32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题。
材料一:
无论出于什么原因,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我在上文所
说的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
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
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
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
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
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生活上被
土地所囿住的乡民,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正像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
们选择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须选择,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
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摩擦里陶炼
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
炼,“不亦悦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
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不是法律,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
换一句话说,社会和个人在这里通了家。
“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
的阻碍。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
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
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这信任并非没有根据的,其实最可靠也没有了,因为这是规矩。西洋的商
高一语文试题 第1页(共8页)
人到现在还时常说中国人的信用是天生的。类于神话的故事真多:说是某人接到了大批磁器,还是他
祖父在中国时订的货,一文不要地交了来,还说着许多不能及早寄出的抱歉话。——乡土社会的信用
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
这自是“土气”的一种特色。因为只有直接有赖于泥土的生活才会像植物一般的在一个地方生下
根,这些生了根在一个小地方的人,才能在悠长的时间中,从容地去摸熟每个人的生活,像母亲对于
她的儿女一般。陌生人对于婴孩的话是无法懂的,但是在做母亲的人听来都清清楚楚,还能听出没有
用字音表达的意思来。
(节选自《乡土中国》,有删减)
材料二:
乡土情结作为中国人集体潜意识里的一种心理状态,主要由农耕文明和儒家思想演化而来,其基
本类型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其一,归隐山林的乡土情结。归隐山林源于志士或诗人对世俗社会人情世故的厌恶,更是对乡土
自然的内心向往。他们远离尘世的喧嚣,而甘享乡居的宁静。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是最形象的注解。
其二,思念故乡的乡土情结。“露从今年白,月是故乡明。”“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
亲。”思乡思亲本身就是一种浓厚的乡土情结,正是这种乡土情结的存在,即使“少小离家老大回”,
但乡音始终未改。对于故土,国人始终是难以割舍的。
其三,衣锦还乡的乡土情结。《史记 项羽本纪》中写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谁知之
者!”项羽为何自刎乌江?这句诗中可窥其因。衣锦还乡的乡土情结是人的欲望和价值扩大化的一种
体现。因为在很多中国人的价值观念中,事业的成功只有得到乡人的认可才是最大的荣耀。
(选自高申贵《关于中国人乡土情结的文化思考》)
材料三:
乡土作为人类诞生的摇篮,成了人类共同拥有的童年记忆。当人类成群结队地拥向文明发达的城
市之后,人们的情感与乡土仍然有着不能阻断的精神联系,乡土成了人类永恒的精神家园,也是滋补
作家的肥沃土壤。马克·吐温对家乡密西西比河的乡村生活的描摹,福克纳对美国南方风情画般的描
绘,以及屠格涅夫、契诃夫、托尔斯泰对俄罗斯的广阔草原、森林和乡村生活的由衷赞美,都已证明
乡土像母亲一样孕育了诸多作家和他们的作品。在中国,从乡土小说的奠基者——鲁迅、茅盾、沈从
文、废名,到后来的汪曾祺、孙犁、莫言等,他们始终痴情地关注着那片充满苦难与温情的乡土。
一般意义上的“乡土文学”作家是以农村生活为描写对象,这是相对于其他生活领域(如城市、
军营、知识界等)而言的。这些“乡土作家”特别地关心乡间外观上和一般生活形式上区别于其他生
活领域的特色,他们努力追求自己笔下乡间的独特性,并一律带有较为浓重的“乡恋”色彩。与此不
同,莫言笔下的高密东北乡,一个中国古老、充满苦难的乡村,它不是历史主义者眼中的某个特定阶
段的乡村,而是一块永恒的土地,被时间滤去了历史附着在乡村生活表面的短暂性特征,其生活呈现
为最基本的形态:吃、喝、生育、暴力、死亡……他努力书写高密东北乡人的贫苦,写出他们的艰难
抗争,写出他们虽贫困却有着不屈的精神、美好的道德与淳朴善良的人性,表现了作家按照自己心目
中的理想家园去整合现实、祈求故土复兴的美好愿望,成就了他的诺贝尔文学奖的高度。
(节选自黄志刚《莫言小说乡土情结探源》,有删改)
高一语文试题 第2页(共8页)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乡土社会的生活往往受地域限制,区域间接触少,与外界隔离,各自保持相对孤立。
B.乡土社会重视信用而不签契约的方式,在进入现代社会后依然常常受到人们的称赞。
C.规矩和法律不同,熟悉社会中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也不一样。
D.终老是乡的乡民生活在礼俗社会里,他们无须选择生活的环境,接触的是熟悉社会。
2.下列对材料二、三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乡土情结有多种类型,其中思乡思亲的情结对于国人来说更为浓厚,更值得推崇。
B.乡土情结的产生与农耕文明、儒家思想密切相连,很多古诗文都表达了这种心态。
C.乡土作家特别关心乡间外观和生活形式上的特色,故出现了一大批乡土小说作品。
D.莫言立足于自己的生活体验,努力书写他所在时代的高密东北乡人的贫苦与抗争。
3.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证明乡土社会熟悉特性的论据的一项是(3 分)
A.在乡土社会中,不但文字是多余的,连语言都并不是传达情意的唯一象征体系。
B.在一个村子里可以有一打以上的“王大哥”,绝不会因之认错了人。
C.村子里几百年来老是这几个姓,我从墓碑上去重构每家的家谱,清清楚楚的。
D.有人在你门上敲着要进来,你问:“谁呀?”门外的人会回答你一个大声的“我”。
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4分)
5.上述三则材料的共同主题是什么?它们分别是从什么角度来阐释这一主题的?(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8题。
与陌生人交流
铁凝
①从前的我家,离我就读的中学不远。上学的路程大约十分钟,每天清晨我都要在途中的一家
小吃店买早点。
②那年我十三岁,念初中一年级。正是“深挖洞,广积粮”的时候,因此一入学便开始了拉
土、扣坯、挖防空洞。我正在发育的身体,乐观地承受着强重的体力劳动,而我的脑子则空空荡
荡。
③每日的清晨,我就带着一副空荡的脑子走在上学的路上,走到那家小吃店门前,看炸馃子的
师傅麻利、娴熟的操作。站在锅前负责炸的是位年轻姑娘,她手持一双长的竹筷,不失时机地翻动
着油条,将够了火候的成品夹入锅旁那用来控油的钢丝笸箩。因为油是珍贵的,控油这一关就显得
格外重要。她用不着看顾客,只低垂着眼睑做着属于自己业务范围的事——翻动、捞起,但她的操
作是愉快的,身形也因了这愉快的劳作而显得十分灵巧。当她偶尔因擦汗把脸抬起来时,我发现她
长得非常好看,她那新鲜的肤色,那从白帽沿下掉出来的栗色头发,那纯净、专注的眼光,她的一
切……在我当时的年岁,无法用词汇去形容一个成年女人的美,但一个成年女人的美却真实地震动
着我,使我对自己充满自卑,又充满希冀。
④关于美女,那时我知道得太少,即使见过一点可怜的图片,也觉得那图们分外遥远、虚渺。
惟有这炸馃子的姑娘,是活生生的可以感觉和捕捉的美丽。她使我空荡的头脑骤然满当起来,使我
发现我原本也是个女性,使我决意要向着她那样子美好地成长。
高一语文试题 第3页(共8页)
⑤以后的早晨,我站在队伍里开始了我细致入微的观察,观察她那两条辫子的梳法,她站立的
姿态,她擦汗的手式,脚上的凉鞋,头上的白布帽。当我学着她的样子,将两条辫子紧紧并在脑后
时,便觉得这已大大缩短了我和她之间的距离。当寒冷的冬季我戴上围巾又故意拉下几缕头发散出
来时,我的内心立刻充满愉快。日子在我对她的摹仿中生着情趣,脑子不再空荡,我觉出一个新的
我自己正在我身上诞生。
⑥后来我们搬了家。直到几年后我返回城市,又偶尔路过那家小吃店时,发现那姑娘还在。五
印的铁锅仍旧沸腾着,她仍旧手持细长的竹筷在锅里拨弄。她的栗色头发已经剪短,短发在已染上
油斑的白帽子边沿纷飞。她还是用我熟悉的那姿式擦汗。她抬起脸来,脸色使人分不清是自然的红
润,还是被炉火烤得通红。她没了昔日的愉快,那已然发胖的身形也失却了从前的灵巧。我站在锅
前,用一个成年的我审视那更加成年的她,初次怀疑起我少年时代的审美标准。因为,站在我面前
的实在只是一名普通妇女。她的声音略显沙哑,眼光疲惫而又烦躁。好像许多年来她从未有过愉
快,只一味地领受着这油烟和油锅的煎熬。
⑦又是一些年过去,一个不再幼稚的我却又一次光顾那家小吃店了。记得是秋天的一个下午,
门口只有一只安静的油锅,于是我走进店内。我看见她独自在柜台里坐着,头上仍旧戴着那白帽,
帽子已被油烟沤成了灰色。她目光涣散,不时打着大而乏的呵欠,脸上没有热情,却也没有不安和
烦躁,就像早已将自己的全部无所他求地交给了这店、这柜台。柜台里是打着蔫儿的凉拌黄瓜。我
算着,无论如何她不过四十来岁。
⑧下午的太阳使店内充满金黄的光亮,使那几张铺着干硬塑料布的餐桌也显得温暖、柔和。我
莫名地生出一种愿望,非常想告诉这个坐在柜台里打着呵欠的女人,在许多年前我对她的崇拜。
⑨“小时候我常在这买馃子。”我说。
⑩“现在没有。”她漠然地告诉我。
“那时候您天天站在锅前。”我说。
“你要买什么?现在只有豆包。”她打断我。
“您梳着两条又粗又长的辫子,穿着白凉鞋,您……”
“你到底想干什么?”她几乎怪我打断了她的呆坐,索性别过脸不再看我。
“我只是想告诉您,那时候我觉得您是最好看的人,我曾经学着您的样子打扮我自己。”
“嗯?”她意外地转过脸来。
我匆匆走出小吃店,为我这唐突的表白寻找动机,又为我和她那无法契合的对话感到没趣。
但我忘不了她那声意外的“嗯”,和她那终于转向我的脸。我多么愿意相信,她相信了一个陌生人
对她的赞美。
不久,当又一个新鲜而嘈杂的早晨来临时,我又乘车经过这个小吃店。门前的油锅又沸腾起
来,还是她手持竹筷在锅里拨弄。她的头上又有了一顶雪白的新帽子,栗色的卷发又从帽沿里滚落
下来,那些新烫就的小发卷儿为她的脸增添着活泼和妩媚。她以她那本来发胖的身形,正竭力再现
着从前的灵巧,那是一种更加成熟的灵巧。
车子从店前一晃而过,我忽然找到了那个下午我对她唐突表白的动机。正因为你不再幼稚,
你才敢向曾经启发了你少年美感的女性表示感激,为着用这一份陌生的感激,再去唤起她那爱美的
心意。
当你克服着虚荣走向陌生人,平淡的生活里处处会充满陌生的魅力。
(有删减)
高一语文试题 第4页(共8页)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开头采用回忆视角,脑子“空空荡荡”表明“我”精神层面有所缺失,意味着成长不仅需要身
体发育,也需要充实精神。
B.“下午的太阳使店内充满金黄的光亮”“餐桌也变得温暖、柔和”,营造出温馨的氛围,让“我”
有了和“她”交流的渴望。
C.“我”又乘车经过小吃店这一部分是插叙,“我”见证了“她”恢复洁净、活泼和妩媚,竭力
再现灵巧,那是更成熟的灵巧。
D.小说与《哦,香雪》的细节都很有特色,女子帽子的颜色变化和香雪插上草茎又拿掉草茎的细
节,都暗示了人物的变化。
7.“我”在不同时期见“炸馃子的姑娘”有不同的心态,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8.文章末尾写道“当你克服着虚荣走向陌生人,平淡的生活里处处会充满陌生的魅力。”请结合全
文内容理解这句话的含义。(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9~12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李白,字太白,兴圣皇帝九世孙。其先隋末以罪徙西域,神龙初,遁还,客巴西。白之生,母
梦长庚星,因以命之。十岁,通诗书。既长,隐岷山,州举有道①,不应。苏颋为益州长史,见白,
异之。曰:“是子天才英特,少益以学,可比相如。”然喜纵.横.术.,击剑,为任侠,轻财重施。更
客任城,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居徂徕山,日沉饮,号“竹溪六逸”。
天宝初,南入会稽,与吴筠善,筠被召,故白亦至长安。往见贺知章,知章见其文,叹曰:“子,
谪仙人也!”言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当世事,奏颂一篇。帝赐食,亲为调羹,有诏供奉翰.林.。
白犹与饮徒醉于市。帝坐沉香亭子,意有所感,欲得白为乐章,召入而白已醉左右以水靧②面稍解援
笔成文婉丽精切无留思。帝爱其才,数宴见。白尝侍帝,醉,使高力士脱靴。力士素贵,耻之,擿
其诗以激杨贵妃,帝欲官白,妃辄沮止。白自知不为亲近所容,益骜放不自脩,与知章、李适之、
汝阳王璡、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为“酒八仙人”。恳求还山,帝赐金放还。白浮游四方,尝
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舟中,旁若无人。
安禄山反,转侧宿松、匡庐间,永王璘辟.为府僚佐。璘起兵,逃还彭泽;璘败,当诛。初,白游
并州,见郭子仪,奇之。子仪尝犯法,白为救免。至是子仪请解.官.以赎,有诏长流夜郎。会赦,还寻
阳,坐事下狱,时将吴兵三千赴河南,道寻阳,释囚辟为参谋,未几辞职。李阳冰为当涂令,白依
之。代宗立,以左拾遗召,而白已卒,年六十余。
(节选自《新唐书·李白传》,有删减)
【注】①有道:唐时选举科目之一。② :靧 huì,洒。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召入/而白已醉/左右以水靧面/稍解/授笔成文/婉丽精切/无留思/
B.召入/而白已醉左右/以水靧面/稍解/授笔成文/婉丽精切/无留思/
C.召入/而白已醉左右/以水靧面/稍解/授笔/成文婉丽/精切无留思/
D.召入/而白已醉/左右以水靧面/稍解/授笔/成文婉丽/精切无留思/
高一语文试题 第5页(共8页)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纵横术,指战国至秦汉时期,善于外交辩解的纵横家如张仪、苏秦等人所使用的谋术。
B.翰林是古官名,最早追溯到唐代,常为皇帝起草文书、参与修编国史并被皇帝咨询。
C.赐金,古代官吏升赏方式之一,君主以赐金的方式奖励臣下,如“赐张良金百镒。”
D.解官,文中指被罢免官职,文言文中表示同样说法的还有“罢”“黜”“夺”等。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白十岁就通晓诗书,长大后隐居在岷山。曾被州郡推荐参加有道科的科举考试,却不去应
试。
B.苏颋称赞李白才高可比司马相如,贺知章惊叹他是贬谪的仙人,唐玄宗初见便赐他为翰林供
奉。
C.李白为官后与酒徒在集市中酣饮,他被赐金放还后,还穿着御赐的宫锦袍月夜泛舟,旁若无
人。
D.永王李璘曾经聘请李白到幕下当僚佐,代宗即帝位以后,召李白任左拾遗之职,然而李白已
死。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力士素贵,耻之,擿其诗以激杨贵妃,帝欲官白,妃辄沮止。
(2)会赦,还寻阳,坐事下狱,时将吴兵三千赴河南,道寻阳,释囚辟为参谋,未几辞职。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3~14题。
天末怀李白①
杜甫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魑魅②喜人过。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注】①这首诗为诗人客居秦州(今甘肃天水)时所作。当时李白因受牵连而被流放夜郎,途中
遇赦还至湖南。天末:天边。②魑魅:比喻各种各样的坏人。
1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诗歌首联以“秋风”起兴,作者不言自己心境却反问李白,不经意的寒暄实则言浅情深。
B.本诗在“风”“水”物象前分别添加“凉”和“秋”两字,共同构建了萧瑟凄凉的意境。
C.诗歌的颈联饱含哲理,写出了自古以来才智之士的共同命运,是对历史事实的高度总结。
D.此时李白流寓江湘,杜甫自然地想到写诗向被谗放逐的屈原的冤魂倾诉好友相似的遭遇。
14.明代唐汝询评杜甫此诗“是一片真情写成”,请结合全诗分析杜甫的“真情”。(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小题,6 分)
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沁园春·长沙》中,毛泽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了青年人意气
高一语文试题 第6页(共8页)
风发,劲头正足的状态。
(2)古代诗词常以“月”烘托意境,比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3)《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描写周瑜轻松从容大败曹军的诗句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14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 3 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6~18题。
儒学乃至整个中华传统文化,更多的时候是一种面向现实人生的伦理学说,其生命力和重要影
响主要是日常应用。中华传统文化的这一特点,与西方哲学及文化 。西方从柏拉图、亚里士
多德,到康德、黑格尔、海德格尔等,都热衷于构造一个能够解释思维与存在、精神与物质关系的
严密理论系统,热衷于探寻认识论、方法论、辩证法问题等。从孔孟、老庄,到中国的程朱、陆王
等,他们即使也包括对认识论、方法论和辩证法的思考,却并不 ,层层追问“是什么、为什
么”,而只是 地告诉你“做什么、怎么做”,并且其所探寻的问题多半集中在社会人生方
面,主要涉猎生活方式、人生态度、价值取向,以及个人与群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的关系
等。
这种不仅讲究“学”,更看重“用”,不仅讲究“知”,更看重“行”的理念,也就是
“ ”的思想,在有关君子及君子文化的论述中尤为突出。( )《论语》中的这类论述,
无不鲜明体现出儒家乃至整个中华传统文化洋溢的“实用理性”精神。这种重行动、轻言词,重实
践、轻思辨的观念,使历代士大夫知识分子都不是把仁、义、礼、智、信及忠、孝、廉、悌等只是
作为一种理论或学术来探讨,而是作为一种值得遵循并应该遵循的伦理规范推向社会、推向大众。
其结果就是要在全社会尽可能多地培育和塑造君子人格,并以其为引导带动各阶层大兴君子文化、
大倡君子之风、大行君子之道。
16.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4分)
1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从中国的孔孟、老庄,到程朱、陆王等,其学说即使也包括对认识论、方法论和辩证法的思考
B.中国从孔孟、老庄,到程朱、陆王等,其学说虽然也包括对认识论、方法论和辩证法的思考
C.从中国的孔孟、老庄,到程朱、陆王等,虽然他们也包括对认识论、方法论和辩证法的思考
D.中国从孔孟、老庄,到程朱、陆王等,即使他们也包括对认识论、方法论和辩证法的思考
18.根据语境,不适合填入括号内的一项是(3 分)
A.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B.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C.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D.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之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二)语言文字运用 II(本题共 1 小题,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9题。
高一语文试题 第7页(共8页)
依托得天独厚的高山峡谷风光,特色骡马道、高山索道等别具一格的交通方式,土豆、核桃、花
椒等一系列高山作物……古路村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吸引大量旅客前来观光、购物和探险,既保护
了生态环境,又促进了经济发展。这些,都在《古路之路》中得到生动展现。古路村很难,但写古路
村似乎并不难,因为它道路奇绝、风光独异,丰富的生活素材就在村中,作家们可以信手拈来,写成
妙文。但是,隔着车窗走马观花“看”出来的、凭着电话腾云驾雾“取”回来的,都难成佳作,一部
好作品要靠作者用脚实实在在地“走”出来。作者陈果每次去古路村,要先去雅安驱车两个半小时到
达大渡河峡谷“一线天”,再用三个小时攀爬到村委会所在地。创作期间,他的所有假期都献给了古
路村。到了古路村,作者还要用手去抓去拽去刨去抠,这不仅是在探路,也是在把脉。可以说,这部
以奔腾的峡江为魂魄、以峭拔的山石为脊梁的作品,使我们既看到了古路村的身形、面容和肤色,也
感受到了古路村的体温和脉搏。
(节选自陈果《古路之路》)
19.请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手法进行简要分析。(4分)
四、写作(70分)
(一)微写作(10分)
20. 文学短评也称鉴赏短文。古诗词鉴赏是文学短评的一种样式。古诗词鉴赏短文虽然篇幅短小,
但是它也必须是一篇结构完整、层次清晰、观点鲜明、语言流畅、短小精悍的文章。写作时要以
古诗词原文为依据,紧扣作品,有的放矢,评析原文的主要内容。
曾经才貌双绝、受人追捧的琵琶女年老色衰,见弃舟中让人唏嘘。其实唐诗中还有不少鲜活
的女性形象。请阅读下面一首诗,就诗中的女性形象写一篇文学短评。
要求:观点明确,“叙”“议”结合,语言流畅优美,不少于 200字。
莲花坞
王维
日日采莲去,洲长多暮归。
弄篙莫溅水,畏湿红莲衣。
(二)大写作(60 分)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极限都是别人讲的,我不突破极限,我突破自己。我没有离开跑道,因为我看到了继续突破
的可能。虽然这很艰难,但我想继续坚持。”
——苏炳添《给年轻人的一封信》
苏炳添的话是否引起了你成长路上的一些回忆与思考,请结合以上材料,以“人生的跑道”为
话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自拟标题;写出真情实感;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字。
高一语文试题 第8页(共8页)
高一语 文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 I(17 分)
1.B(“乡土社会重视信用而不签契约的方式”“进入现代社会后依然常常受到人们称赞”错。)
2.B(A 项,于文无据,原文并没有说哪一种情结更为浓厚,更值得推崇。C项,强加因果,
关心乡土社会的外观和生活形式上的特色是为了写出乡土的独特性,并非产生乡土小说的原
因。D项,“所在时代”的理解错误,原文说“它不是历史主义眼中的某个特定阶段的乡村”,
表明莫言笔下的乡村不属于某个特定时代。)
3.C(“村子里几百年来老是这几个姓。我从基碑上去重构每家的家谱,清清楚楚的”表明
的是直接靠农业来谋生的人,是黏着在土地上的,世代定居是常态,不能作为证明乡土社会
熟悉特性的论据。)
4.文章首先指出“乡土社会”的地方性,然后分析乡土社会由地方性产生了熟悉性,接着分
析由熟悉性产生信任性(可靠性),最后指出地方性、熟悉性、信任性都是土气的特色。(每
点 1分,意思相近即可,其他合理答案,亦可酌情给分。)
5.①共同主题:乡土中国/乡土文化/乡土社会/中国社会的乡土性。(1分)②角度:材料一分
析(土气是)乡土社会的基本特征,材料二指出乡土社会对中国人民族心理的影响,材料三
阐述乡土社会对以莫言为代表的中国作家的影响。(3 分,每则材料的角度概括 1 分,意思
相近即可,其他合理答案,可酌情给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小题,15 分)
6.C (这一部分不是插叙)
7.①少女时代:我见到“炸馃子姑娘”内心震动、自卑又充满希冀,她新鲜的肤色、专注的
眼光和愉快的操作,她的一切让我对美有一种莫名的渴望。 ②搬家后几年:我见到“炸馃
子姑娘”,对少年时代的审美产生怀疑,她被炉火烤得通红的脸色、染上油斑的白帽子和疲
惫烦躁的神情,让我倍感失落。 ③又过了几年:我见到“炸馃子姑娘”年近四十精神麻木,
我想向她表示感激和赞美,希望唤回我心中她的美好形象。④最后见到“炸馃子姑娘”:充
满欣喜,她雪白的新帽子、栗色卷发和活泼妩媚的神情,让我坚信与陌生人交流让平淡的生
活充满魅力。(每点 2分,任意答 3点即可,意思相近即可。)
8.①“她”作为陌生人,以“她”美好的形象,唤起了少年的“我”对美的向往和追求;②
“我”作为陌生人,一句感激和赞美的话,改变了“她”对生活的态度。③这句话启示我们
试着敞开心扉,去发现与陌生人交流的未知的魅力。(答出一点 2 分,意思相近即可)
9.A (“左右”做“以水頮面”的主语,不可断开,排除 BC。根据一事一断原则,选 A。)
10.D(“被罢免官职”说法错误,从文中可推断,郭子仪是主动辞官来赎李白的罪。)
11.B(“苏頲称赞李白才高可比司马相如”错误,由材料一“白十岁通诗书,苏頲为益州长
史,见白异之,曰:‘是子天才英特,少益以学,可比相如。’”可知,苏頲认为李白“少益
以学”可比司马相。)
12. (1) 高力士一向高贵,把替李白脱鞋当作耻辱的事,于是指摘李白诗中的毛病来激怒杨
贵妃。玄宗皇帝想让李白当官,杨贵妃就背后阻止。 (大意 2分,“耻”“擿”“沮”各 1分,)
(2) 恰逢大赦,又回寻阳,又因为一件事获罪而下狱。那时宋若思率领吴地之兵三千人将赴
河南,路经寻阳,把李白释放了,并且聘任他为行军参谋,没有过多久,又辞去参谋之职。
(大意 2分,“会”“坐”“未几”各 1分。)
【参考译文】
李白,字太白,是兴圣皇帝九代孙。他的祖先于隋朝末年因为犯罪被流放到西域。
神龙初年,他的祖辈从西域逃回来,客居于巴西(在今四川)。李白出生的时候,他
母亲梦见太白星,因此给他取字叫太白。十岁时就通读诗书,及至长大成人,隐居于
岷山。当时所在州郡凭有道科举荐他,可是他没有应举。苏颋为益州(今四川成都)
长史时,看见李白并认为是不同一般的人,说:“这个青年天才英特,如果再稍加努
力学习,便可以同司马相如相比。”然而李白爱好纵横术数,学击剑,想当个游侠之
士,轻视财产而乐于施舍。李白又客居任城(今山东济宁),同孔巢父、韩准、裴政、
张叔明、陶沔居于徂来山,整天沉醉于酣饮之中,当时号称“竹溪六逸”。
天宝初年,李白南游到会稽(今浙江绍兴),和吴筠友善。吴筠被召入京,因此
李白也到了长安。李白去拜见贺知章;贺知章见到他的诗文,感慨惊叹地说:“您是
天上下降人间的仙人啊。”在玄宗面前说起李白,玄宗就在金銮殿召见李白,谈论当
代的大事,李白于是献上一篇赋颂。玄宗皇帝赐李白吃的东西,并且亲自为他调羹,
下诏命他为翰林供奉。李白还是和酒徒在街市中醉酒,玄宗皇帝坐在沉香亭,心中突
然有些感慨,想要李白替他写歌词,于是召李白入宫,但是李白已经醉倒,左右侍从
用水洗他的脸,酒醉稍醒,拿笔给他,下笔成文,词章婉转华丽,意精旨切,不留馀
思。玄宗爱他的才华,好几次设宴召见他。李白曾经陪玄宗皇帝饮酒,醉了,让高力
士替他脱鞋。高力士一向高贵,把替李白脱鞋当作耻辱的事,于是指摘李白诗中的毛
病来激怒杨贵妃。玄宗皇帝想让李白当官,杨贵妃就背后阻止。李白自己知道不被玄
宗的亲近所容忍,愈加不自律放荡不羁,和贺知章、李适之、汝阳王李琎、崔宗之、
苏晋、张旭、焦遂被称为“酒八仙人”。李白恳切请求引退还居山林,玄宗皇帝也就
赏赐金锦放他回去。李白浮游漂泊于四方,曾在夜色之间借着月色,与崔宗之乘船从
采古矶至金陵,身上穿着皇帝所赐宫锦袍,坐在船中,好像旁边没有人一样。
安禄山起兵造反,李白辗转于宿松和匡庐之间。永王李璘聘请他到幕下当僚佐,及至
永王李璘起兵,他即逃回彭泽了;永王失败了,李白按照罪行被判处斩。当初,李白
游并州,见过郭子仪,李白把郭子仪当作奇特的人。当时郭子仪犯法,李白救了他,
他才免受到处罚。这个时候(李白当诛时)郭子仪愿解除官职来为李白赎罪,于是朝
廷下诏把李白长期流放夜郎。恰逢大赦,又回寻阳,又因为一件事获罪而下狱。那时
宋若思率领吴地之兵三千人将赴河南,路经寻阳,把李白释放了,并且聘任他为行军
参谋,没有过多久,又辞去参谋之职。李阳冰任当涂县令,李白去投奔。代宗即帝位
以后,召李白任左拾遗之职,然而在这时候李白已然死了,终年六十多岁。
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13.D(诗意理解有误,不是杜甫写诗,而是李白写诗。)
14.①殷切思念。诗歌标题直接点明“怀”人,颔联也在写作者急切盼望得到好友的消息。
②牵挂担忧。无论是担心“凉风”袭人,还是忧虑“江湖秋水”的风波险阻,都表现作
者对好友的牵挂关心。
③同情悲慨。诗歌后两联隐喻李白遭人诬陷,并联想到与友人千载同冤的屈原,表达作
者对好友的遭遇愤慨不平。
(三层情感解读,每层两分,意思相近即可得分。若有其他理解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若分析空洞或无效分析,则酌情扣分。)
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5.(1)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2)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3)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三、语言运用(14分)
(一)语言运用 I
16.大相径庭 抽丝剥茧 直截了当 知行合一
(第一空,语境说的是中华传统文化与西方哲学及文化这两者之间相差很远,所以填“大相
径庭”。第二空,语境说的是“从孔孟、老庄,到中国的程朱、陆王等,他们即使也包括对
认识论、方法论和辩证法的思考”并不层层追问,所以填“抽丝剥茧”。第三空,语境说的
是“从孔孟、老庄,到中国的程朱、陆王等,他们即使也包括对认识论、方法论和辩证法的
思考,……而是告诉你‘做什么、怎么做’”。这里强调的是方式的直接,填“直截了当”。
第四空,由“不仅讲究‘知’,更看重‘行’的理念”,可知应填“知行合一”。
17. B (划线句子的语病有:①语序不当,根据语境,“中国”应放在句首;②主语不当,第
二个分句的主语应该是“其学说”;③关联词错误,应该用“虽然”,不用“即使”。“虽然”
表示既成事实,“即使”表假设。故本题选 B 项。)
18. D(D 项,是指智者讲究说话的时机,该说就说,不该说就不说。其他三项都强调“知行
合一”的“实用理性”精神。故本题选 D 项。)
(二)语言运用 I(4分)
19.答案:运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把古路村的地形地貌比喻成人的身形、面容和肤色,表
现对它的热爱;同时把古路村拟人化,“体温和脉搏”的描述表现了对古路村深厚的感情。
(手法 2分,分析 2分。)
四.写作(70分)
(一)(10分)
20.①观点鲜明,总体写出女性形象:热爱劳动、天真活泼、调皮可爱。②叙议结合,分析
恰当,阐述深入。抓住“日日采莲去,洲长多暮归”中的“日日”“洲长”“暮归”分析辛勤
劳动的特点,抓住“弄”“畏”和整体画面分析女孩子们的天真活泼,调皮可爱。③层次清
晰,语言流畅优美。(观点 3分,分析 5分,语言 2分)
2022-2023学年上学期质量监测高一语文试题双向细目表
难度预 与教材的关联(没有填 能力层次 权重比
内容板块 具体内容 题型 题号 分值
估 无,有请具体阐述) 识记 理解 分析综合 表达应用 评价鉴赏 探究 例
对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选择题 一、(一)1 3 0.85 √
信息类文
对文章内容的分析 选择题 一、(一)2 3 0.8 √ 9分
本
对论证的分析 选择题 一、(一)3 3 0.8 √
文章结构思路 简答题 一、(一)4 4 0.85 √
信息类文
对文本内容主题的概括分析 简答题 一、(一)5 4 0.7 √ 8分本
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 选择题 一、(二)6 3 0.75 √
文学类文 15分
对内容的理解分析 选择题 一、(二)7 6 0.7 √
本阅读 (8%)
对语句含义的理解分析 简答题 一、(二)8 6 0.7 √
文言断句 选择题 二、(一)9 3 0.85 √
文化常识的把握 选择题 二、(一)10 3 0.7 √
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选择题 二、(一)11 3 0.75 √
古文与现 34分
文言语句翻译 古文翻译题 二、(一)12 10 0.65 √
代诗阅读 (22%)
对诗歌内容的分析 选择题 二、(二)13 3 0.75 √
对诗歌含义的分析 简答题 二、(二)14 6 0.7 √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填空题 二、(三)15 6 0.75 √
正确使用成语 选择题 三、16 3 0.75 √
病句辨析 选择题 三、17 3 0.7 √
语言文字 14分
语句衔接 选择题 三、18 3 0.75 √
运用 (13%)
标点符号 选择题 三、19 6 0.7 √
修辞手法 简答题 三、20 5 0.75 √
写作 文学评论 写作题 四(一)、21 10 0.75 √ 10分
写作 记叙文 写作题 四(二)、22 60 0.75 6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