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金昌市永昌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甘肃省金昌市永昌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1-22 15:11:47

文档简介

2022年高一历史期中试题·历史
参考答案
命题范围:中外历史纲要(上)前半部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共48分)
1.B大汶口遗址是黄河下游新时期晚期的大型聚落遗址,新石器时代晚期是父系氏族社会阶段,男性在生
产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故排除A;通过题干中“有的墓穴仅能容尸…而大型墓中随葬品多达…等贵
重物品”结合所学分析可知,当时已出现贫富分化,故B正确;我国奴隶社会的开端是夏朝,大汶口文化是
新石器时代,故排除C:題干信息中没有国家特征,故排除D。
2.B西周时期通过分封制与宗法制形成了家国一体的政治结构,从而形成了“天下”文化,故B正确;敬
天法祖的思想观念是宗法制的影响,不能推进“天下”文化发展,故排除A;三钢五常是西汉董仲舒提出的,
故排除C;崇尚自然的天人关系是道家的观念,产生于春秋时期,故排除D。
3.A通过题千中“田氏取齐,六卿分晋…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可知春秋战国时期
诸侯争霸,周王室衰微,故A项正确;世袋制就是名号、爵位以及财产等按照血缘关系世代传承,材料中没
有涉及贵族世袭制,故排除B;儒家思想创立于春秋战国时期,材料未涉及儒家思想受到冲击,故排除C;
“道德大废,上下失序”属于统治秩序遭到破坏,材料主旨与仁义观念无关,故排除D。
4,B依据題千“各个学派之间,同一学派的不同流派之间,既相互斗争又相互借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
运动是百家争鸣。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开阁了视野,促进了文化的觉醒,故B正
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雏护社会治安”“社会得以安定”的说法均不符合史实,故排除A、C;实行法治在
秦朝基本上实现,故排除D。
5.A结合所学可知,秦始皇创立皇帝制度,在中央设立三公九卿,加强君主专制;在地方实行郡县制,加
强中央集权;从而建立起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以及官僚制度,故A正确;“二府三司制”是宋朝加强君主专
制的措施,故排除B;三省六部制在隋朝出现,故排除C;郡国并行制在西汉出现,故排除D。
6.C减免赋税徭役与题干“重租税”不符,故排除A;实行“推恩令”属于政治措施,与题干“经济措施”不
符,故排除B;依据所学可知,“乃命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主要目的是为了抑商,故C正确;
领布“均田令”是土地制度,故排除D。
7.A东汉中期以后,皇帝年幼,外戚和宦官交替掌控朝政,故A正确;依据所学可知,党锢之祸与题目主
旨无关,故排除B;东汉初年“光武中兴”,故排除C;整顿吏治与图表主旨不符,故排除D。
8.C此时国家分裂,北方经济遭到破坏,不是繁荣开放,故排除A;虽然政权分裂,但是社会在不断进步,
文化交流发展并没有停滞,故排除B:依据所学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虽然国家分裂、社会动荡,但是
民族之间的交流极为频繁,江南地区初步得到开发,为经济格局的改变奠定了基础,此时历史发展的主流
特征是民族交融与区域开发,故C正确;根据所学可知,此时有中外交流,但不是主流,故排除D。
9.A唐朝封建经济迅速发展,文化繁荣开放,故A正确:唐朝社会生活相对宽松,故排除B:依据所学可
知,汉初呈现“文景之治”,故排除C;根据所学可知,此时社会有文明开放、中外交流较多,故排除D。
10.C题干材料主要提及的是隋唐时期的“三教合一”,从文明史观思考和作答,彰显的是不同文明之间的碰撞
与交流,故C正确;A本身不符合史实,且不是文明史观角度,故排除A;时局动荡对社会文化心理的影响,不符
合题意,故排除B:D强调的是儒家思想的概况,体现不出不同文明之间的碰撞与交流,故排除D。
11.B根据题干“…炎建议作两税法”可知,此赋税制度是两税法,它改变了过去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
以资产多少收税,有利于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故B正确;实行两税法是因为租席调制无法继续实行,故
排除A;两税法减轻了人身控制,故排除C;土地兼并是封建土地私有制决定的,不可能杜绝,故排除D。
12.A根据题千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雏护了国家的安定,增加了中央政府
1永昌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
命题范围:中外历史纲要(上)前半部分。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 分,考试时间75分钟。
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中国黄河下游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的墓地,发现133座墓葬和1座横穴式陶窑,墓葬有
大、中、小型之分,随葬品也极不均衡。有的墓穴仅能容尸,空无一物;而大型墓中随葬品多
达数十件甚至百余件,有精美的陶器、玉器、象牙器等贵重物品。这说明此时()
A.尚处母系氏族社会B.已经出现贫富分化
C.已进入奴隶制社会D.早期国家已经形成
2.“天下”一词,在先秦文献中已经被广泛地使用,但总体而言,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第一是地
理上的;第二是制度上的;第三是价值上的。周代的整个中国是一个“天下”,从制度上出发,
以下能够推进周代“天下”文化发展的是()
A.敬天法祖的思想观念B.宗法分封的统治秩序
C.三纲五常的治国思想D.崇尚自然的天人关系
3.据《<战国策>书录》记载,西汉学者刘向概括战国时期的混乱局面说:田氏取齐,六卿分晋,道德大废,上下失序......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这反映了战国时期( )
A.王室衰微诸侯争霸B.贵族世袭制遭到破坏
C.儒家思想受到冲击D.仁义观念影响到政治
4.从“学在官府”到“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私学在春秋时期发展,使原来由贵族垄断的文化学术向社会下层扩散,各个学派之间、同一学派的不同流派之间,既相互斗争又相互借鉴。这种局面带来的影响是()
A.维护了社会新秩序,倡导了个性解放B.开阔了视野,促进了文化的觉醒
C.各派势均力敌,社会得到了安定D.实行了法治,建立起了理性社会
5.阎步克先生认为,秦汉王朝是帝国时代的开端,具有开创奠基的意义,秦汉帝国的最基本特
征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和官僚制度。下列选项中,能够说明以上特征的是()
A.皇帝制、郡县制、三公九卿制B.宗法制、皇帝制、二府三司制
C.刺史制、三省六部制、行省制D.郡国并行制、皇帝制、世官制
6.《史记·平淮书》记载:天下已平,高祖(刘邦)乃命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以
下与这一思想有关的经济措施是()
A.减免赋税徭役B.实行“推恩令”
C.抑制工商业D.颁布“均田令”
7.下图反映了东汉中后期()
A.外戚宦官交替专权B.党锢之祸C.光武中兴D.整顿吏治
8.自东汉以来,以游牧为主的少数民族不断向内地迁徙。到西晋,内迁的少数民族主要有匈
奴、羯、氐、羌鲜卑。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这种“北民南迁”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人了新的动力,原因是其实现了()
A.民族交融与繁荣开放B.经济发展与文化停滞
C.民族融合与区域开发D.中外交流与政权分裂
9.陕西历史博物馆、钟鼓楼广场、大唐芙蓉园、法门寺工程、长安塔等都是出自著名建筑设计大师张锦秋的手笔,有人说她复原了西安城的“盛唐风貌”。下列有关“盛唐风貌”的描述正确的是()
A.经济发展文化繁荣B.生产进步文化专制
C.文景之治开元盛世D.政治清明思想保守
10.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佛教吸收儒学精神,渐趋中国本土化;道教也受到儒学影响,主张“贵儒”又“尊道”。隋唐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
张,又称“三教合一”。“三教合一”的提出,从文明史的角度主要()
A.反映了佛、道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B.体现了时局动荡对社会文化心理的影响
C.说明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与交流融合D.反映了儒家思想的兼收并蓄和与时俱进
11.据《资治通鉴》记载:民富者丁多,率为官为僧以免课役,而贫者丁多无所伏匿,故上户优而下户劳。.....炎建议作两税法。...户无主客,以现居为薄,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为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使与居者均,无侥利。....其租庸调、杂徭悉省。此赋税制度的实施()
A.推动了租庸调制继续实行B.保证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C.加重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D.杜绝了土地兼并的问题
12.“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行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祸,虏骑所过,莫不溃散。”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虽然解决了中央与地方藩镇的矛盾,却种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这说明()
A.机构改革要注意精兵简政B.宋初并不具备改革条件
C.宋初改革总体上弊大于利D.改革应兼顾公平与效益
13. 1114年,完颜阿骨打(金太祖)“命三百户为谋克,十谋克为猛安,一如郡县置吏之法”,把原军事组织的猛安谋克同地域性组织村寨有机地结合起来、变革为地方行政组织。这表明猛
安谋克制()
A.推动了金朝的建立与发展B.模仿汉族的地方管理制度
C.具有兵民合一的特点D.加强与汉族间的交往交融
14.下图是儒家思想在古代中国发展示意图,下列对a、b、c、d四处出现起伏的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A. a处:秦朝儒生被坑杀殆尽.B. b处:西汉实行“黄老政治”
C. c处:魏晋南北朝隋唐“三教合-”D. d处:明朝思想批判的推动
15.明代的内阁与清代的军机处都不是事实上的宰相府,无论是内阁制中的首辅,还是军机处的军机大臣,都仅是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秘书班子的首领。明代内阁首辅与清朝军机大臣的共同特点是()
A.统领六部,协助处理各种政务B.参与决策,并负责朝廷日常事务
C.参与机要政务,但没有决策权D.负责处理各地的军政事务
16.明英宗时,流民几乎遍及全国。这些流民或泛舟出海,到南洋和日本交易;或注入城市,打工度日,沦为乞丐;或进入深山,垦荒种田,采矿淘金。大量流民的出现在客观上()
A.引发政府对外实行海禁政策B.利于新经济因素的成长
C.加速了农业经营方式的转变D.导致白银成为通用货币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1 分)
材料一
图一 图二 图三
材料二 隋唐开始 的科举始终将儒家经典作为考试的主要内容。自隋唐以后,各代“大小之官,悉听吏部;纤介之迹(官员大大小小的行为),皆属考功。”科举选官制度,使一些本来无立锥之地的平民书生,通过科场也得以晋身于官僚、贵族的行列。这样一来,在社会的等级阶层之间,就必然出现等级中的升降、甚至贵贱间的对流,这种流动性同时为那些原来既非官僚,也不是地主的人步入官僚队伍,提供了可能性。
——胡平《试论科举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影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上面三幅图所示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及其选官标准。(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科举制的影响。(5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5 分)
材料一 战国时期,石、骨、蚌器农 具开始逐渐为铁器农具所取代。河南辉县固围村战国墓
葬出土的179件铁器中,包括:犁4件,镢4件,锄36件,铲10件,镰1件。
——摘编自张传玺《简明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杨远《西汉至北宋中国经济文化向南发展》
材料三 由于传统选种技术的发展,培育新品种的速度加快,明代中后期的水稻品种已相当丰富,南直隶. .浙江等地的水稻品种已有三十八个,不少属于优良品种。此外,原产美洲的玉米、红薯等高产作物传入中国,极大地提高了粮食产量,许多原本用以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南方部分农民还因地制宜,采用农林牧副渔综合生产的办法,形成了一种较有特色的生态农业经营模式,巧妙利用水陆资源和各种农业生物之间的互养关系,把土地利用提高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
——摘编自王天有、高寿仙《明史》
(1)根据材料一,写出战国时期农业生产领域出现的现象。分析这一现象对土地制度产生的影响。(3 分)
(2)依据材料二,归纳表格中数据反映的历史信息,据此信息说明唐宋时期的经济现象并简述其原因。(6 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明代中后期农业生产领域出现的新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农业领域的变化对商业产生的影响。(6 分)
19.“大一统”理念是贯穿中国历代政治格局和思想文化的主线之一,更是维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纽带。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2 分)
材料一 公元前 221年,秦始皇建立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
材料二 及至汉代,在汉高祖及其后汉文帝、汉景帝积累的强大国力基础.上,汉武帝极大推动了“大一统”王朝的构建。
材料三 元朝是 北方游牧民族南下实现前所未有“大一统”的王朝,将东北渔猎经济区、北
方游牧区、西北和西南的游牧与农耕兼营区、南方及中原农耕区、滨海农耕与渔业区囊括一
起,可谓疆域“大一统”开拓者。
材料四 2019 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深刻指出,“秦国‘书
同文,车同轨,量同衡,行同伦’,开启了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历程。此后,无论哪个民族入主中原,都以统一天下为已任,都以中华文化的正统自居。分立如南北朝,都自诩中华正统;对峙如宋辽夏金,都被称为‘桃花石’;统一如秦汉、隋唐、元明清,更是‘六合同风,九州共贯”。“各民族之所以团结融合,多元之所以聚为一体,源自各民族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源自中华民族追求团结统一的内生动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统一后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并分析秦统一的意义。(5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初尊奉哪种思想实现了休养生息,以及汉武帝为发展和巩固思想上的“大一统”采取的思想措施及其建议者。(3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元朝为了巩固统一在地方管理和民族关系实行的制度。(2分)
(4)根据材料四,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认识。(2分)
20.中国古代科技与文化丰富多彩、灿烂辉煌,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中国古代文明是古代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外文化交流、促进的结果。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4 分)
材料一 中国古代与世界其他国家的科技发明统计
——摘编自《自然科学大事年表》
材料二 在空前活跃的商 品经济迅速发展的形势下,商人阶层的崛起投影于中晚明文坛,吸引了众多作家的目光,一个个鲜活的商人形象开始不断涌向文学殿堂,出现在中国古代文学的人物画廊中。在明代小说里,作家们塑造了许多传统诗文里没有、以往小说里罕见的令人敬重的商人形象,他们的存在,充分反映了明代小说家们摒弃轻商贱商的价值标准,坚定地以新的人生观、价值观为标尺结构故事、塑造人物,商人的地位再次得到极大的提升,商人阶层获得了总体性的肯定。
——摘编自周柳燕《论明代小说中的商人形象》
材料三 中国古代商人的社会地位一直比较低下,文学作品中也很少有对商人形象的刻画,即使出现商人,也是将其视为贬斥的对象。明代冯梦龙所创作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与凌潆初编撰的《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合称“三言二拍”,塑造了众多的商人形象。这些富有生命力的商人形象作为晚明时代的一面镜子,真实地反映了那个时代所具有的鲜明特征,对于当今社会美好品德和人性的弘扬与传承,具有一定程度的教化和劝诫意义。
——摘编自刘畅《“三言”“二拍”中的商人形象及其意义探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科技的地位并分析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朝中后期文学作品中商人形象的变化及时代背景。(8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