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上2.3 制取氧气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九上2.3 制取氧气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20.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2-11-22 20:52: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3 制取氧气
【学习目标】
1.记住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主要方法和原理,初步了解通过化学实验制取新物质的方法。
2.了解催化剂、催化作用的概念。
3.理解分解反应的概念。
【教学重难点】
重点: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主要方法和原理;建立分解反应的概念并能应用。
难点:通过验室制取氧气的主要方法和原理,初步了解通过化学实验制取气体的方法。
【教学方法】
启发诱导法、观察交流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实验室里有时需要用到纯净的氧气,日常生活中有时也需用到较纯的氧气
这些氧气是怎样制取的呢?
新课学习:
一、氧气的工业制法
多媒体展示呈现氧气的工业制法视频,并指导学生阅读教材。
师生小结:分离液态空气制取各成分
降温 加热 氧气
空气 液态空气 氮气
加压 原理:各成分沸点不同 稀有气体
该过程是物理变化。
二、实验室制取氧气
【实验探究1】呈现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实验视频。
1.实验装置(实验室里制取气体的装置分为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两个部分)
2.反应原理(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3.实验步骤
(1)连接装置:先下后上,从左到右的顺序;
(2)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3)装入药品:按粉末状固体取用的方法;
(4)固定装置:固定试管时,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铁夹应夹在试管的中上部;
(5)加热药品:先预热,后在反应物部位用酒精灯外焰加热;
(6)收集气体;
(7)先将导管移出水面,再停止加热。
(口诀:茶、庄、定、点、收、利、息)
4.思考讨论:
(1)试管口要略微向下倾斜(防止生成的水回流,使试管破裂;)
(2)导气管伸入发生装置内要稍露出橡皮塞(有利于产生的气体排出;)
(3)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试管口塞一团棉花(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气管;)
(4)实验结束后,先将导气管移出水面,然后熄灭酒精灯(防止水槽中的水倒流,炸裂试管)
5.收集与验满的讨论:
(1)用排水集气法应什么时候开始收集?为什么?(气泡连续均匀放出时开收集,开始排出的是空气。)
(2)用排水集气法何时收集满?(当集气瓶口有大量气泡冒出时,证明已集满。)
(3)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怎样知道集气瓶装满氧气?(把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复燃了,即证明氧气收集满了。)
【实验探究2】呈现过氧化氢制取氧气实验视频。
1.药品(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
2.反应原理(过氧化氢水 + 氧气)
3.催化剂
(1)催化剂是指化学反应里能够改变其它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又叫触媒。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起的作用叫做催化作用。
(2)特点:两不变(质量、化学性质)、一改变(反应速率,包括加快或减慢)。
(3)注意:催化剂不能改变生成物的质量,不能决定反应的进行;催化剂不是反应物、又不是生成物;催化剂仅针对某一反应,并不是所有反应的催化剂;某一反应的催化剂可能不只一种。
【实验探究3】呈现加热氯酸钾制取氧气实验视频。
1.药品(氯酸钾和二氧化锰。)
2.反应原理(氯酸钾 氯化钾+ 氧气)
3.实验步骤
(1)连接装置:先下后上,从左到右的顺序;
(2)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3)装入药品:按粉末状固体取用的方法;
(4)固定装置:固定试管时,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铁夹应夹在试管的中上部;
(5)加热药品:先预热,后在反应物部位用酒精灯外焰加热;
(6)收集气体;
(7)先将导管移出水面,再停止加热。
4.收集方法(向上排空气法:原因密度比空气大且不与空气反应)
5.氧气的验满(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在瓶口,木条复燃则收集满。)
三、反应类型
(一)分解反应
今天学习了哪几种制备氧气的方法,试着写出反应原理。并思考三个反应的共同点有哪些?
【归纳总结】
1.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特点:多变一。
2.分解反应:由一种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特点:一变多。
课堂练习:
1.实验室中利用过氧化氢、氯酸钾、高锰酸钾都可以制取氧气,其原因是(  )
A.都属于氧化物 B.都含有氧气
C.都含有氧气分子 D.都含有氧元素
【答案】D
【解析】A.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并且一种元素为氧元素的纯净物,氯酸钾和高锰酸钾中都有氧元素,但它们由三种元素组成,故A不对;
B.过氧化氢、氯酸钾、高锰酸钾三物质都是纯净物,都含有氧元素,不含氧气,故B不对;
C.氧气由氧分子构成,三物质不含氧气,故不含氧分子,所以C不对;
D.三物质都含氧元素,故D对。
故选D。
2.实验室可通过加热高锰酸钾固体制取氧气,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组装好装置后,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B.加入药品后,直接将酒精灯火焰对准药品加热
C.水槽中有气泡冒出时,立即收集气体
D.实验结束时,先移走酒精灯再从水槽中移出导管
【答案】A
【解析】A.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组装好装置后,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故正确;
B.加入药品后,要先预热,后对准药品加热,故错误;
C.收集气体时,待气泡连续均匀冒出时,开始收集,故错误;
D.实验结束时,要先将导管从水中移出,后停止加热,故错误。故选A。
3.实验室用一定质量的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物加热制氧气,反应前后二氧化锰的质量(  )
A. 变小 B. 变大
C. 不变 D. 不能确定
【答案】C
【解析】因在用一定质量的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物加热制氧气时,二氧化锰作催化剂,
则在不考虑实验操作造成的误差时,二氧化锰不参加反应,也没有反应生成,理论上反应前后二氧化锰的质量不变。
故选C。
4.下列反应属于分解反应的是(  )
A. 硫 + 氧气二氧化硫 B. 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C. 铁+氧气四氧化三铁 D. 蜡烛+氧气二氧化碳+水
【答案】B
【解析】A.硫、氧气两种物质反应生成一种物质二氧化硫,属于“多变一”的化合反应,故错误;
B.一种物质水生成氢气、氧气两种物质,符合“一变多”的分解反应特点,故正确;
C.铁和氧气两种物质生成一种物质四氧化三铁的反应,属于“多变一”的化合反应,故错误;
D.蜡烛与氧气两种物质生成两种物质二氧化碳、水,不符合“一变多”的分解反应特点,故错误。
故选B。
5.在进行实验室制取和收集O2的过程中,有关做法不正确的是( )
A.选择装置①或②作为O2的发生装置
B.选择装置③或④作O2的收集装置
C.装置④有气泡冒出时立即收集气体
D.将装置①中的长颈漏斗下端管口插入液面以下
【答案】C
【解析】A.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可选用装置①制取;用氯酸钾或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可用装置②制取,故A正确;
B.因为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不易溶于水,可用向上排空气法和排水法收集,故B正确;
C.用排水法收集气体时,防止收集的气体不纯,要等到导管口气泡均匀连续冒出时再收集,故C错误;
D.为了防止生成的气体从长颈漏斗下端逸出,要把长颈漏斗下端伸入液面以下,故D正确。
故选:C。
6.下图是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装置。请回答问题。
(1)仪器a的名称______________。
(2)用高锰酸钾制取O2的文字表达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室收集氧气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将高锰酸钾粉末装入试管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试管口放一团棉花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铁架台;(2)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3)向上排空气法(或排水法);(4)将试管倾斜(或横放),把盛有药品的药匙(或纸槽)送至试管底部,然后使试管直立起来;(5)防止加热时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或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水槽使水变红(合理即可)。
【解析】(1)仪器a的名称是铁架台;
高锰酸钾在加热的条件下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可以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不易溶于水,可以用排水法收集);
将高锰酸钾粉末装入试管的操作是将试管倾斜(或横放),把盛有药品的药匙(或纸槽)送至试管底部,然后使试管直立起来;
(5)试管口放一团棉花的作用是防止加热时高锰像钾粉末进入导管(或防止高猛配钾粉末进入水槽使水变红)。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以高锰酸钾、过氧化氢和氯酸钾为药品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主要方法和原理,初步了解了通过化学实验制取气体的方法。另外学习了分解反应的概念。
1.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2.过氧化氢水 + 氧气
3.氯酸钾 氯化钾+ 氧气。
作业布置:
完成配套课后练习。
【板书设计】
实验室制取氧气
一、工业制取氧气法
二、实验室制取氧气
1.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2.过氧化氢制取氧气
3.氯酸钾制取氧气
三、分解反应
【课后反思】
本节课通过实验室及生活中用到的气体——氧气的制法导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上课过程中结合实验视频及探究活动,尽量让学生主动探究、自主学习,从而对氧气的制法有深刻的掌握,同时有自己思考的过程,对制取过程中注意事项印象更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