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三语文核心素养新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届高三语文核心素养新学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1.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22 19:15: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3届高三语文核心素养新学案
诗词鉴赏篇
高考语文诗词鉴赏答题术语解读(九)
第三节、表现手法
四、衬托
(一)概念:利用事物间近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些事物的艺术手法。
烘托本是中国画中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上渲染衬托,使物像明显突出。用于诗歌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
(二)分类:
1、性质分类:利用事物的近似条件来衬托一事物,称正衬;正衬通常就叫烘托,烘云托月。衬体作主体的陪衬,突出主体。
例1:“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胄》)
此诗除了首句提到“微雨”以外,下面都没有直接写雨,而是通过别的事物把雨写出来:船上的布帆变得重了,鸟儿飞得不那么轻巧了,天灰蒙蒙的一片,远处都看不真切,而江边的树却显得十分滋润。颔联和颈联虽未直接写雨,但烘托手法的运用使我们感到,在船帆上,鸟羽上,在天际,在大树上,全都是蒙蒙的细雨。
例2:“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琵琶行》)
用环境描写烘托音乐的魅力,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回味空间。
例3:“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这首词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却从“千古风流人物”写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为周瑜一人,突出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主要地位。
(1)利用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一事物,称反衬。
例1:“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 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 天地一沙鸥。”(杜甫《旅夜书怀》)
诗中以“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的壮阔景象,来衬托“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所营造的的冷寂、孤独艺术氛围。
例2:“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杜甫《绝句》)
这首诗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诗的前两句写景,简直是一幅令人目迷神驰的风景画。你看:漫江碧波荡漾,显露出白翎的水鸟,掠翅江面,好一派怡人的风光!满山青翠欲滴,遍布的朵朵鲜花红艳无比,简直就像一团团燃烧着的旺火,多么灿烂。以江碧衬鸟翎的白,碧与白相映生辉;以山青衬光的红艳,青与红相互斗丽。一个“逾”字,将水鸟借江水的碧色衬托而逾显其白;一个“欲”字,则以拟人化赋花朵以动态,使之摇曳而多姿。
例3:“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是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李煜《望江南》)
这是南唐李后主亡国入宋以后写的一首词。这首词通篇不对当时的处境作正面描写,而是写梦境,写梦中游上苑的热闹景象和“花月正春风”的美好景色。为什么这样写?是用梦境来反衬现实。梦境写得越是繁华热闹,梦醒后的悲哀越显浓重,对昔日繁华的眷恋越深,便越显得今日处境的凄凉,“恨”的含意便表达得越充分。
例4:“尽日无人看微雨,鸳鸯相对浴红衣。”(杜牧《齐安郡后池绝句》)
以成双成对的“鸳鸯”衬托出人孤寂的心情。
例5:“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刘禹锡《石头城》)
本诗题为“石头城”,明显是写“石头城”,但诗歌不从石头城入手,却从石头城周围景物——山、潮水、月——入手,写出了石头城这一“故国”的没落与荒凉。
例6:“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杜甫《月夜》)
颔联、颈联写妻子的美丽,反衬诗人惆怅痛苦的心情。
2、内容分类:
(1)人烘托人
例1:《陌上桑》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应来烘托秦罗敷惊人的美貌;
(2)物烘托物
例2:“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僧敲月下门”“月出惊山鸟”等以闹衬静。
(3)以景物烘托人物
例3:《琵琶行》中三次写江中之月,分别烘托了琵琶声的美妙动听、引人入胜和人物凄凉孤独而悲伤的心情。
3、特别提醒——烘托实际上是一种侧面描写。
它通过侧面描写,即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写来表现主要对象,使所要表现的主要对象鲜明突出。
五、对比
(一)基本概念
对比是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运用对比,或使对立事物的矛盾鲜明突出,揭示本质,给人深刻启示;或使事物对立的两个方面互相映衬,相得益彰,给人深刻印象。
例1:“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贺知章)
例2:“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高适)
以战士死在沙场与将帅纵情声色进行对比,形象鲜明,揭露深刻。
例3:“冰雪林中着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元代王冕《白梅》)
此诗将“冰雪林”中洁白的梅花与“混芳尘”的桃李对比,显梅花之高洁守志,表达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例4:“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李白《越中览古》)
诗人给我们展示了两幅画面:一幅是越王大败吴国,凯旋而归,战士们个个脱下战袍,换上了“锦衣”,向国人炫耀他们的战功,宫女们个个打扮得花儿一般,在宫殿里恣情欢乐;另一幅则是“只今惟有鹧鸪飞”——现在只有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来飞去,昔日的胜利、热闹早已烟消云散。诗篇将昔日的繁盛和今日的凄凉,通过具体的景物作了鲜明的对比,抒发了盛衰无常之感。对比手法的运用突出了主题,发人深思。
作文素材篇
作文素材|高考作文热点话题之美育(二)
01美学思考:美的感情与美的行为
【作文真题09】
【真题传送】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1917年,蔡元培提出“以美育代宗教说”的理论,认为“纯粹之美育,所以陶养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纯洁之习惯,而使人之我见、利己损人之私念,以渐消沮者也”。他在《美育与人生》一文中指出,人都有感情,而并非都有伟大而高尚的行为,这是由于感情动力薄弱。感情动力需转弱而为强,转薄而为厚,这就有待于陶养。而陶养的工具,就是美的对象。多接触美的事,美的物,美的感情,美的思想,人自然就受到熏陶,渐入于美境了。
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以“美的感情与美的行为”为主题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例文】
材料首先介绍了蔡元培关于美育的理论,强调美育的作用在于陶养人的感情,使之渐入于高尚无私之境。接着引用其《美育与人生》中的观点,指出欲有伟大而高尚的行为,需要强大的感情动力,而强大的感情动力的产生,需要借助于美的对象的熏陶,这其实是指出了美育的具体方法,就是多以美的对象对人进行熏陶。总的来说,材料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两个主要内容:美育的目的和美育的方法。写作的时候应予以充分利用。作文主题是“美的感情与美的行为”,所以在写作中,须以辩证分析这两者的关系为中心。
【参考立意】
①实施美育,渐消自私之念,滋养高尚之感情,养成高尚之行为。
②远离污浊,多受美之熏陶,方有高尚之感情与高尚之行为。
③美之感情促成美之行为,美之行为滋养美之感情。
感至美至善之情,效锻志铸魂之功
1917年,蔡元培提出“以美育代宗教说”的理论,提倡以纯粹之美育,陶养吾人之感情。拉丁谚语有云:至善方能至美。因此,作为新一代青少年,我们应该睁开发现美的双眼,感至美至善之情,效锻志铸魂之功。
何为至美至善?美,即美的事,美的物,美的感情,美的思想。善,即美的准则。人非生来便有伟大而高尚之行,多感于至美至善之情,能感化人,陶养人,能使人之我见,损己利人之私念,以渐消沮。
汲取伟大精神力量,砥砺强国之志。众所周知,在电影《我和我的祖国》里,在“相遇”的篇章中,张译所饰演的“高远”为研究原子弹,从此销声匿迹。纵与未婚妻相遇,亦故作不认识。殊不知,“高远”一角在现实中有原型。他就是中国原子弹及核武器研制主要领导人——王淦昌。为原子弹、核武器研究奉献一生,王淦昌隐姓埋名十六载,三次与诺贝尔奖擦肩,舍弃个人荣誉,为早日实战强国之梦砥砺奋斗。吾辈青年,当从先辈中汲取伟大精神力量,树立远大强国之志,思虑国家建设,为国家建设添砖加瓦。
凝聚潜心研究之心,涵养赤诚奉献品格。“敦煌女儿”樊锦诗,扎根大漠,以一腔爱,一洞画,开启潜心敦煌石窟考古研究的文化苦旅致力于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试问,谁能经受半个世纪的风沙?谁能忍受与丈夫分局19年,潜心研究,独守孤灯?谁能不为此而深深感动。吾辈青年,当汲取伟人们的大美精神,秉潜心研究学问之心,涵养赤城奉献品格。无畏艰辛,为理想而奋斗终身。
萃取自信精神力量,陶养自强不息之气。第一所免费高中——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的创办人张桂梅,无惧艰辛,点燃穷困山区学生的求学梦。华坪女子高级中学的校训“我生来就是高山而非溪流,我欲与群峰之巅俯视平庸的沟壑;我生来就是人杰而非草芥,我站在伟人之肩藐视卑微的懦夫”激励了多少女高人的求学斗志。“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迄今,华坪女高向国家输送1600多名女大学生。吾辈青年,当汲取张桂梅“居下而不悲,自强不息”的精神力量,锻志铸魂,以积极向上的姿态书写美好人生的华章。
任何伟大而高尚的行为,都离不开美的熏陶和陶养。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当与美携行,以美锻志,以美铸心。在全国各族人民为“两个一百年”而奋斗的今天,愿我们,感至美至善之情,效锻志铸魂之功,为祖国振兴贡献力量。
02美学思考:人性之美——刚与柔
【作文真题02】
【真题传送】
“刚”是一种高尚的气节、坚定的信念、坚不可摧的意志、矢志不渝的毅力,如乌江自刎的项羽、豪放的苏轼、不屈于元兵的文天祥、舍生取义的谭嗣同;“柔”反映的是人良好的素养,表现为随和低调的处事风格、悲天悯人的细腻情怀、任劳任怨的生活态度、耐心细致的做事方法等,如忍辱负重的蔺相如、卧薪尝胆的勾践、受宫刑的司马迁。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感悟与思考?请根据材料写一篇文章,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作文指导】+【例文】
本题考查学生写作文的能力。
1.审题:这是一道关系型话题作文,要求里明确了“以上材料触发了你对于‘刚与柔’怎样的感悟与思考?请根据材料写一篇文章,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写作时一定要二者兼具,不可偏废其一。可采用并列结构,也可以辩证分析。
所给材料是对考生的提示,可以就这些角度来写作:“刚”是一种高尚的气节、坚定的信念、坚不可摧的意志、矢志不渝的毅力,“柔”反映的是人良好的素养,表现为随和低调的处事风格、悲天悯人的细腻情怀、任劳任怨的生活态度、耐心细致的做事方法等。
2.要点:刚与柔是抽象的,写作时除了讲道理还要摆事实,追求形象生动和思想深刻的结合。
《道德经》上说:‘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强大处下,柔弱处上”,强大的居于下位,用于铺垫,而柔弱居于上位,充满生机。刚与柔的交融,体现在物质上,体现在生命中,浮华人世,只有平衡才是最好的。老子曰:上善若水。水这灵物,无时无刻不在显示它的智慧。“滴水穿石”,何其刚也;“顺流而下”,何其柔也。水的智慧在刚与柔之间彰显。小到个人,大至社会,它们的魅力与精神也同水一样,在这一刚一柔之间展现得淋漓尽致。
【立意】
1.刚柔融合,世间繁华似锦。
2.刚与柔之间,矛盾中统一。
3.在柔与刚的边缘,智慧抉择。
4.刚柔相济,相得益彰。
【素材】
1.人唱着生命不屈的赞歌来到这个世界,人生注定是刚阳坎坷,但同样也是阴柔静美的。谱写着精彩的传奇,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刚柔交替,构成人生,命运。
挺拔屹立,匿于浓雾,现于苍穹,山,用高大展示着刚气;流转千回,出于山涧,没入江陵。水,用含蓄表达着柔力。刚柔融合,构成青山秀水,绝世风光。
2.坚强,有力。“刚”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雄性风格的缩合。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是责任刚阳的体现;文天祥零丁洋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慷慨呼喊,是正直刚毅的诠释;刘胡兰在敌军砍刀前坚韧不屈的神情,是刚劲无畏的坦然。窗外淅沥的雨水无法冲刷内心的燥热不平,我们民族世世代代沉淀下来的,也只凭此才能稳固根基的,不正是这无法计数的炎黄子孙用鲜血和泪水凝聚起来的“刚”么!
3.温和,细嫩。“柔”自古以来就是女子的象征。的确,阴阳融合,才有了万物繁衍不息,纵使外界草长莺飞,也只有这个是亘古难变的定律。娥皇女英作为中华女性的典范流传至今,姐妹齐心,家庭和睦,其死也壮烈!尽管坚强如王昭君,只身远嫁边塞,但她最终还是用似水的柔情感动了漠北单于。难道那长达几十年的政局清明,仅仅是靠统治者的英明决策吗?窦娥也许只是戏曲中的人物,但又是由于他的柔弱凄怆,激励着中国一代又一代有识之士为自由平等而奔走呼号……“柔”并不代表妥协,相反的,它与“刚”相辅相成,拼凑起来,就是华夏五千年的完美星空!
4.故事发生在抗美援朝战争中非常著名的一次战役——长津湖战役。志愿军第20军59师177团六连的全体战士,接到命令埋伏在长津湖附近的山坡上,时刻准备伏击逃亡的美军。最后美军赶来并没有发现志愿军的攻击,原来六连的125位志愿军战士已经全部冻成了冰雕。这125位战士,即便冻成冰雕却依旧保持着端枪的姿势。看到这一幕,美军主动脱帽致敬。这就是抗美援朝战场上著名的英雄连——“冰雕连”的故事。
生活中的“太极”
中国有一套拳法叫“太极”,很多人都知道它的要旨是“以柔制刚”,练习这套拳法的人很多,但是明白其精髓,并将其用于生活的人又有多少呢?
坚硬的石块会被柔弱的水滴击穿,坚韧的铁块耐不住空气的氧化,无坚不摧的金刚石经不起一束光的照射。许多东西总是出人意料,看似强大,却经不起软弱的一击。所以说,刚不一定胜柔,人也一样。
“二战“时,法国重兵设防的马其诺防线看似固若金汤,却被德军巧妙地绕了过去,没起任何作用。看似“刚”却被“柔”所化解。号称“铁娘子”的撒切尔夫人经不起邓小平的柔和迂回政策,看似“刚”却被“柔”所克制。曹操的80万大军也抵不住黄盖的火攻,看似“刚”却被“柔”所瓦解。但这决不是说刚就一无是处,柔便无所不能。毕竟水滴再厉害,有时也只能乖乖地呆在杯子里。柔只是一种暂时的忍让,是以退为进,是蓄势待发。就像太极拳讲究借力打力。这便是常说的“刚柔并济”。
柔与刚在生活中有另一种诠释。勾践由皇帝沦为马夫,默默地忍受着各种折磨,蓄势待发;司马迁面对残酷的宫刑,没有自寻短见,强忍难言的苦楚;韩信甘受胯下之辱,受尽嘲笑……这一切都是柔,他们用这种方法顶住了敌人的攻击和世人的嘲弄,坚强地活了下来。直到勾践灭吴,“史家之绝唱”的《史记》问世,韩信的军队在战场上所向披靡,人们才真正认识到他们的刚。但这种柔不等于逆来顺受,这种刚也不等于不择手段。战争中许多被捕者能忍受各种酷刑,却挡不住糖衣炮弹的攻击,生活中的太极也需用之得法。
“太极”之精深,涉及范围之广,用法之妙真让人惊叹。其实“刚与柔”的“太极”一直被国人运用得淋漓尽致,也许日本至今还未明白,在长达8年的抗日战争中,他们坚船利炮,中国贫穷落后,并且他们已经践踏了大半个中国,但最终也只能以失败告终,究其原因就是他们不懂得生活中的太极——“刚与柔”之理。
实战训练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子夜(节选)
茅盾
虽然此时他已经坐在一九三年式的汽车里,然而并不是他对儿子妥协。他早就说过,与其目击儿子那样的“离经叛道”的生活,倒不如死了好!他绝对不愿意到上海。荪甫向来也不坚持要老太爷来,此番因为土匪实在太嚣张,而且邻省的共产党红军也有燎原之势,让老太爷高卧家园,委实是不妥当。这也是儿子的孝心。吴老太爷根本就不相信什么土匪,什么红军,能够伤害他这虔奉文昌帝君的积善老子!但是坐卧都要人扶持,半步也不能动的他,有什么办法?他只好让他们从他的“堡寨”里抬出来,上了云飞轮船,终于又上了这“子不语”的怪物——汽车。
汽车发疯似的向前飞跑。吴老太爷向前看。天哪!几百个亮着灯光的窗洞像几百只怪眼睛,高耸碧霄的摩天建筑,排山倒海般地扑到吴老太爷眼前,忽地又没有了;光秃秃的平地拔立的路灯杆,无穷无尽地,一杆接一杆地,向吴老太爷脸前打来,忽地又没有了;长蛇阵似的一串黑怪物,头上都有一对大眼睛放射出叫人目眩的强光,啵——啵——地吼着,闪电似的冲将过来,准对着吴老太爷坐的小箱子冲将过来!近了!近了!吴老太爷闭了眼睛,全身都抖了。他觉得他的头颅仿佛是在颈脖子上旋转;他眼前是红的,黄的,绿的,黑的,发光的,立方体的,圆锥形的,——混杂的一团,在那里跳,在那里转;他耳朵里灌满了轰,轰,轰!轧,轧,轧!啵,啵,啵!猛烈嘈杂的声浪会叫人心跳出腔子似的。
不知经过了多少时候,吴老太爷悠然转过一口气来,有说话的声音在他耳边动荡:“四妹,上海也不太平呀!上月是公共汽车罢工,这月是电车了!上月底共产党在北京路闹事,捉了几百,当场打死了一个。听三弟说,各工厂的工人也都不稳。随时可以闹事。时时想暴动。三弟的厂里,三弟公馆的围墙上,都写满了共产党的标语……”
“啊哟!真不知道哪里来的这许多不要性命的人!——可是,四妹,你这一身衣服实在看了叫人笑。这还是十年前的装束!明天赶快换一身罢!”
是二小姐芙芳和四小姐蕙芳的对话。吴老太爷猛睁开了眼睛,只见左右前后都是像他自己所坐的那种小箱子——汽车,都是静静地一动也不动。不知从什么高处射来的一道红光,又正落在吴老太爷身上。这里正是南京路同河南路的交叉点,所谓“抛球场”。东西行的车辆此时正在那里静候指挥交通的红绿灯的命令。
蕙芳偷眼看一下父亲,又看看左右前后安坐在汽车里的时髦女人,轻声说:“可不是。乡下女人的装束也是时髦得很呢,但是父亲不许我——”
像一枝尖针刺入吴老太爷迷惘的神经,他心跳了。他的眼光本能地瞥到二小姐芙芳的身上。他第一次意识地看清楚了二小姐的装束;虽则尚在五月,却因今天骤然闷热,二小姐已经完全是夏装:淡蓝色的薄纱紧裹着她的壮健的身体,袖口缩在臂弯以上,露出雪白的半只臂膊。一种说不出的厌恶,突然塞满了吴老太爷的心胸,他赶快转过脸去,不提防扑进他视野的,又是一位半裸体似的只穿着亮纱坎肩,连肌肤都看得分明的时装少妇,高坐在一辆黄包车上,翘起了一只赤裸裸的白腿。 “万恶淫为首”!这句话像鼓槌一般打得吴老太爷全身发抖。然而还不止此。吴老太爷眼珠一转,又瞥见了他的宝贝阿萱(吴老太爷之子,排行第七)却正张大了嘴巴,出神地贪看那位半裸体的妖艳少妇呢!老太爷的心卜地一下狂跳,就像爆裂了似的再也不动,喉间火辣辣地,好像塞进了一大把的辣椒。
此时指挥交通的灯光换了绿色,吴老太爷的车子便又向前进。冲开了各色各样车辆的海,冲开了红红绿绿的耀着肉光的男人女人的海,向前进!机械的骚音,汽车的臭屁,和女人身上的香气,霓虹电管的赤光——一切梦魇似的都市的精怪,毫无怜悯地压到吴老太爷朽弱的心灵上,直到他只有目眩,只有耳鸣,只有头晕!直到他的刺激过度的神经像要爆裂似的发痛,直到他狂跳不歇的心脏不能再跳动!
呼噜呼噜的声音从吴老太爷的喉间发出来,但是都市的骚音太大了,二小姐,四小姐和阿萱都没有听到。老太爷的脸色也变了,但是在不断的红绿灯光的映射中,谁也不能辨别谁的脸色有什么异样。(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从吴老太爷的角度记录了吴老太爷初到上海,特别是坐汽车一路上的所见所闻,刻画出一个封建遗老面对光怪陆离的现代大都市时的强烈不适感。
B.“汽车发疯似的向前飞跑”运用拟人修辞手法强调一种速度和节奏,从侧面反映了30年代现代人匆匆忙忙。
C.文中写到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和工人给人们带来恐慌,反映了作者当时的思想局限。
D.“子夜”,原指夜半子时,也就是深夜11时至凌晨1时。这是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这个时刻一过,黎明就要来到。作者以此作书名寓意是很深的。
2.上海繁华的街景给吴老太爷带来极大的视觉和精神刺激,吴老太爷后来一下子就患脑溢血而死。作者这样安排情节有何深意?(6分)
3.“陌生化”手法即按照人们第一次见到某个事物的眼光和感受来描写它。《子夜》节选中是如何运用“陌生化”手法并取得独特艺术效果的?请结合文本具体赏析。(6分)
答案与解析篇
1.C(“反映了作者的思想局限”错误。)
2.(6分)塑造了一个代表封建腐朽势力的吴老太爷的形象:他惧怕和憎恶现代都市文明,为此深受刺激。展示了小说中资产阶级、现代文明兴起,封建腐朽势力没落的社会环境: 上海代表资本主义社会及现代文明,吴老太爷受不了上海繁华街景的刺激,表明这两种势力的尖锐对立。具有象征意义,吴老太爷因受刺激,脑溢血而死,暗喻着封建体制的解体与新兴资产阶级力量的强大。(角度清晰,结合文本,每点两分。)
3.(6分)
(1)通过吴老太爷的眼光看都市景观就显得光怪陆离:亮着灯光的窗洞竟成了“怪眼睛”;汽车成了“小箱子”“长蛇阵似的”怪物。嘈杂声浪让他目眩耳鸣头晕。(2分)
(2)通过吴老太爷的眼光看都市男女就显得伤风败俗。:二小姐和时装少妇身着夏装,“露出雪白的半只臂膊”,“翘起了赤裸裸的一只白腿”。吴老太爷就联想到了“万恶淫为首”,并令他全身发抖。(2分)
(3)通过第一次到上海的封建遗老吴老太爷的眼光来写对上海的陌生感,既突出了上海资本主义社会的繁华景象,又突出了封建势力的保守与衰败,给人留下独特而鲜明的印象。(2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