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三语文核心素养新学案 (4)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届高三语文核心素养新学案 (4)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1.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22 20:58: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3届高三语文核心素养新学案
诗词鉴赏篇
高考语文诗词鉴赏答题术语解读(十二)
第四节、结构模式
结构在诗歌的结构安排上,诗人也是独具匠心的。下面是一些常用的结构模式。
一、层层渲染、铺垫
(一)渲染渲染是用各种表现手法着重描写,以加强气氛,突出人物,深化主题,是描写技法之一。
1、渲染的对象:环境、气氛、事件和人物。
2、渲染的手法:反复、排比、层递、摹写。
3、渲染原则:应围绕一个中心进行铺陈,不应过度追求浓词艳藻。
4、渲染种类:景物渲染、环境渲染、气氛渲染、细节渲染、情绪渲染、行为渲染、语言渲染。
5、渲染方式:正面直接摹绘及侧面间接烘托。
(二)铺垫铺垫是为主要人物出场或主要事件发生创造条件而着重描述渲染的技法,描写手法之一。
1、铺垫特点:铺垫是主要情节蓄积、酝酿的过程。
2、铺垫作用:铺垫是主要情节的基石,能增加情节张力,制造悬念,使情节具有合理性。
3、铺垫原则:要引而不发、自然合理。
4、铺垫种类:
(1)从情节发展的方向来分,有正铺、反铺之别。正铺是铺垫的方向与情节发展的方向完全一致,又叫正面铺垫。反铺是铺垫的方向与情节发展的方向完全相反,出乎意料之外,又叫反面铺垫。
(2)从铺垫手法来分,又有伏笔铺垫、悬念铺垫、衬托铺垫、铺陈铺垫(用铺陈事物的方法,渲染气氛,制造声势)之别。宝玉挨打是伏笔铺垫,《红楼梦曲》就是一种悬念铺垫。,
二、伏笔、照应
(一)伏笔。
伏笔是在文章的故事发生前对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做出某种暗示性的铺排,当事件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再予以“响应”的写作技巧。戏剧、曲艺创作称为“抖包袱”。伏笔,是文章峰回路转、达到情节高潮的精彩揭示。好的伏笔能起到暗示、点题、沟通文章内部联系、逆转人物关系等作用,使文理通顺、合情合理,往往能让人产生会心一笑、心灵共鸣或意外感悟等阅读惊喜;同时能使文章出色生辉,具有独特魅力。
照应。
照应是篇章间的伏笔照应,又叫呼应。一篇文章要有头有尾,前后内容要有内在联系。前面交待过的话,后面得有照应;后边要照应的话,前边得先有个交待。这样,文章前后才能贯串,使读者容易掌握全文的脉络。照应能使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溱。照应的种类。首尾照应(开头与结尾的照应)、扣题照应(围绕主题反复照应)、伏笔照应(先设伏笔,后予交代的照应)。
三、结构对比:
对比手法在诗歌中运用较多,因其具有层次性特点,结构性较强。
例1: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里,不及人间自在啼。(欧阳修《画眉鸟》)
这首诗就运用了对比手法:前两句(写自由自在,任意翔鸣的画眉)与后两句(写陷入囚笼,失去了自由的画眉)构成对比,结构明晰。表达作者对禁锢思想、束缚人才现象的抨击和对言论自由、解放人才理想的向往。
四、卒章显志
诗人往往在诗歌的结尾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
例1: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结尾“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句,表达诗人要自由自在,驰骋闲放,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心志。
例2:李白《行路难》尾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达实现理想的豁达。
作文素材篇
作文素材|粮食安全主题作文素材(二)
【时评】
端牢中国饭碗,共同维护全球粮食安全
10月16日是第40个世界粮食日,全国粮食安全宣传周活动同期启动,今年宣传周的主题是“端牢中国饭碗、共筑全球粮安”。
俯瞰祖国大江南北,红橙黄绿勾勒出一幅色彩斑斓的五谷丰登图,2020年又是个丰收年。丰收来之不易,我们要做到居安思危,牢牢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端牢中国饭碗,共同维护全球粮食安全。
端牢中国饭碗,要让饭碗装满中国粮。近年来,我国粮食总产量连续五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人均粮食占有量远高于国际粮食安全标准线,库存消费比远高于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警戒线,稻谷、小麦库存量能满足中国居民一年以上的消费需求。中国用全球9%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生产的粮食,养活了近20%的人口,实现了由“吃不饱”到“吃得饱”进而“吃得好”的历史性转变。可以说,14亿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中国饭碗装满了中国粮食,正是党中央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守耕地红线,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提高粮食产能,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战略的结果。
端牢中国饭碗,要珍惜每一粒粮食。尽管我国口粮能确保自给,但粮食生产面临成本攀升、资源约束、刚性需求扩大等问题,粮食安全仍将长期处于“紧平衡”态势。据统计,我国每年浪费的粮食约3500万吨,接近中国粮食总产量的6%,这个数字触目惊心。对此,中央提出“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餐饮浪费”。餐饮行业积极开展“光盘行动”,营造“适量用餐、杜绝浪费”的文化氛围;相关部门也毫不放松,打好监督“组合拳”,坚决向舌尖上的浪费“亮剑”。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餐饮浪费,努力营造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良好社会风气,有利于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端牢中国饭碗,要加强国际粮食合作。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统计数据显示,全球有8.9%的人口处于饥饿状态。受疫情、蝗灾及洪灾叠加影响,今年全球濒临近50年来最严重粮食危机。对于维护全球粮食安全,我国一直在行动。数据显示,1996年以来,我国与联合国粮农组织实施了20多个多边南南合作项目,向非洲、亚洲、南太平洋、加勒比海等地区的近30个国家和地区派遣近1100人次粮农技术专家和技术员,约占联合国粮农组织南南合作项目派出总人数的60%。从中可以看出,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同时,中国与世界各国携手应对全球饥饿问题,继续在南南合作框架下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共同推进全球粮食事业健康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特殊之年,端牢中国饭碗,共筑全球粮安,不仅要从节约每一粒粮食做起,全力保障粮食自给,也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共同维护全球粮食安全。
扛牢粮食安全责任 守护“舌尖上”的安全
“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先”。粮食安全事关国计民生,14亿人的吃饭问题不容小觑,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高度重视粮食安全,把解决好14亿中国人的吃饭问题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来抓。不遗余力增产粮食,持之以恒提倡节约,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这根弦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松懈,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饭碗必须要端在自己手上。年初的新冠肺炎疫情引发全球粮食安全担忧,越南禁止出口大米,哈萨克斯坦禁止出口小麦、土豆等11种农产品,塞尔维亚暂停出口葵花籽油,其他一些国家也在相近的时间段发布了限制粮食出口的政策。一方面,国际社会形势瞬息万变,充满了各种不确定性;另一方面,国内粮食生产受疫情影响,加上南方正遭遇着“七下八上”的洪涝灾害,拥有14亿人口的中国,这个时候如果粮食全部指望外来进口,风险是不可估量的。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加大农业科研投入力度,千方百计保护种粮农民利益,维护粮食市场秩序是我们的当务之急。只有守稳农业基本盘,我们才能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只有确保了自身粮食安全,我们才能为防范化解各种风险隐患赢得主动;只有端稳了中国人自己的饭碗,我们才能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信心。
俭以养德,惜粮节粮,每一粒粮食都不该被辜负。每一粒米都来之不易。然而,国家粮食局数据显示,中国每年生产的粮食中被浪费的比例高达35%。我们这代人,几乎都未经历过饥荒,没有尝过挨饿的滋味,以至于我们忘记了一粒米的分量、一个馒头里的艰辛。现在的日子好了,但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心安理得地浪费食物。当前正处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尤其不能铺张浪费,不能丢掉艰苦奋斗、勤俭节约这个“传家宝”。在家吃饭,准备的饭菜要适量,吃多少盛多少,尽量不要有剩饭剩菜;出门请客,不要讲排场比阔气,“剩菜越多越有面子”的观念早已过时;点自助餐时,要实际掂量自身的“肚量”,按需取用;珍惜食物更要从小做起,教育孩子不管在哪儿吃饭都不浪费、不糟蹋,养成好习惯。不论我们国家发展到什么水平,不论人民生活改善到什么地步,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和精神永远不能丢。
光盘行动,文明就餐,党员干部要带头过紧日子。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舌尖上的浪费”现象虽然有所改观,但是一些地方餐饮浪费现象仍然存在,有的甚至触目惊心、令人痛心。习近平总书记曾反复强调,要“牢固树立过紧日子思想”,“任何时候都不能丢掉艰苦奋斗、勤俭建国这个党和国家的传家宝”。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对守护粮食安全意义重大,党员领导干部要在引领社会风尚中当好旗帜,做好表率,坚持从身边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聚餐时做到按“需”点餐,洗米做饭时要量“粒”而出,公务接待时要坚持适“度”而行。人无俭不立,家无俭不旺,党无俭必败,国无俭必亡。小到持家,大到治国,勤俭节约既是修身养性所必须,也与党、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党风连着政风,政风带动着民风,只有党员干部带头注重节俭,养成“点滴不浪费”“小处也节约”的习惯,便是为勤俭事业增添一砖一瓦。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一粒米看似微不足道,但积少成多也是无数人赖以生存的口粮。对于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来说,任何微小的浪费都是一个惊人的数字。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蔓延扩散的大背景下,端稳自己的饭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紧迫重要。只有坚持一手抓粮食生产,一手抓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才能真正有底气将我们国家自己的饭碗端稳端牢。这个时代,挥霍不是荣耀,节约才是美德。
【精彩观点】
观点一:从短缺到温饱再到小康,我们不能未富先奢
75岁的赵大爷祖籍河北,现在跟随儿女在北京定居。他告诉记者,平时生活中会看到一些铺张浪费的行为,感到很痛心。“我们这代人经历过‘三年自然灾害’,吃不上饭、饿到全身浮肿的感受留下了深刻的烙印。熬过苦日子,才知道现在的好日子来之不易,要倍加珍惜。”
现在,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各种农副产品花样繁多,超市里、菜场里,想买什么都能买得到,这是过去几十年“票证时代”想都不敢想的生活。赵大爷向记者介绍,计划经济时期,商品供应相当匮乏,国家为了保障供需平衡,对城乡居民的生活必需品,实行计划供应,按人口定量发行粮票、布票等专用购买凭证。“吃饭要粮票,买糖得有糖票,就连买火柴,也得用火柴票。还有粮本、副食本、煤本,每家每户冬天能买多少煤,也是定量供给的。”(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观点二:未雨绸缪,始终要有危机意识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比起过去,我们现在确实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端牢“中国饭碗”有底气,但不能忘记,每一粒粮食都来自辛勤的劳动,仓廪充实不是挥霍浪费的理由。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是一种习惯,更是一种精神,必须传承发扬下去。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离不开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观点三:文明消费,杜绝舌尖上的浪费
截至目前,全国至少有27个省份的商务厅、省级餐饮饭店协会或消费者协会发出倡议书,倡议企业及消费者杜绝餐饮浪费行为,培养节约习惯。
在各省倡议书中,提示节约,提供小份菜、半份菜和提倡提供打包是强调重点。中国演出行业协会也发文要求,禁止大胃王式铺张浪费的直播行为,抖音快手等直播平台回应称情节严重将直接封号。(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观点四:珍惜粮食,才能真正体会风物之美
要体验食物的精妙,不在于暴饮暴食,而是用心从一粒米中慢慢回味它生长的温度。珍惜粮食,才能真正体会风物之美,持之以恒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新风尚,才能让我们的小康之路更平坦更健康。(来源:瓯江时评 瓯江行)
观点五:每一粒粮食都值得温柔以待
在信奉“民以食为天”的中国,对食物的热爱与讲究让我们创造出了令人惊艳的鲁菜、川菜、粤菜、闽菜、淮扬菜、浙菜、湘菜、徽菜等“八大菜系”,还有不计其数的各色小吃美食。舌尖上的中国,舌尖上的美味,不应该只搅动味蕾,更要走心。当一个人耐心而细致地对待每一粒粮食,珍惜从田间到餐桌这一路的艰辛与不易,反而能折射动人的品格。(来源:北京青年报 海琳)
观点六:美食不可辜负,更不可浪费
享受美食是件快乐的事情,“吃播”的本义应是推荐美食、分享快乐。但一些平台和主播过分追求流量和利益,使“吃播文化”走向极端,变得越来越畸形。一些大胃王吃播日复一日挑战食量“上限”,有些主播在镜头前看似津津有味地大吃大喝,镜头后却是各种剪辑卡点来掩盖假吃、催吐、倒入垃圾桶等,这些极端现象不仅铺张浪费、危害自身健康,更误导了消费习惯、对饮食文化造成不良影响。分享健康、节俭的饮食习惯与饮食文化,回归生活、回归健康,这样的“吃播”才能得到更多观众的认可和喜爱。(来源:人民网)
观点七:绷紧粮食安全之弦
新中国经过几十年的努力,逐渐实现了由“吃不饱”到“吃得好”的转变,但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这片土地上每天有14亿人吃饭,这是我国需要直面的基本国情。守住耕地红线、利用科技促进粮食增产之外,每个人也都要养成节约粮食、反对浪费的习惯,居安思危,细水长流。
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每个人只有时刻对粮食安全保持一种危机意识,“常将有日思无日,莫把无时当有时”,个体力量方能汇聚成流,进而夯实我国粮食安全底座,增强应对各种风险与挑战的定力。而这最终,惠及的是国民长远福祉。(来源:新京报评论)
【名言警句】
民以食为天。
食者,圣人之所宝也。(墨翟)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管子)
尧、禹有九年之水,汤有七年之旱。(西汉·晁错)
所贵惟贤,所宝惟谷。(东汉·张衡)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唐·李商隐)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北宋·王安石)
惜衣有衣,惜食有食。(明代·冯梦龙)
高筑墙,广积粮。(明代·朱升)
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大吃大喝顾眼前,省吃俭用度灾荒。
一颗米粒九十九个工。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
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
黄金本无种,出自勤俭家。
浪费粮食是最大的犯罪!
家有万担,不脱补衣,不丢剩饭。
良田万顷,日食一升。广厦千间,夜眠七尺。
粮收万石,也要粗茶淡饭。
粗茶淡饭,吃得到老;粗布棉衣,穿得到老。
出门走路看风向,穿衣吃饭量家当。
节俭是你一生中食之不完的美筵。(爱迪生)
吃饭要知牛马善,着丝应记养蚕人。
一饱之需,何必八珍九鼎?七尺之躯,安用千门万户?
细雨落成河,粒米凑成箩。
食不过佳,充饥则可;身不过华,遮身则可。
世界是我们的,粮食是世界的!
一米一粟当思来之不易,爱粮节粮须知人人有责。
实战训练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神仙枪
江岸
老肖下山的时候,远远看见老曹,转身就往旁边树林里钻去。老肖,你给我站住!老曹大喝一声。老肖假装没听见,钻进林子里不见了。
老东西,叫你装佯!老曹没好气地骂着,转身攀上了一条羊肠小道。这条道崎岖难行,但可以比老肖早点下山。自从老曹当上了黄泥湾村护林员,带领乡林管站的同志收缴了老肖的猎枪,老肖就躲着他走。两个人一辈子没红过脸,现在闹翻了。三年困难时期,老肖打个兔子,一家半只,老曹抓条蛇,也是一家一截。多少人家生活艰难,他们两家因为男人会打猎,互相帮衬,才得以保全。大风大浪都过来了,现在土都埋到脖根儿了,你不理我了,值得不值得?无论如何,今天要和这个老东西说道说道。
老曹靠在一棵碗口粗的松树上,等到了老肖,他问,你准备躲我躲到什么时候?
老肖嘴硬,谁躲你了?躲你干啥?
老曹说,我的猎枪比你还先缴,咱村所有猎枪都上缴了。就你一个人留着,说得过去吗?
老肖说,林管站怎么知道我有猎抢?你和叛徒、汉奸有什么区别?
老曹笑了说,我当护林员,收缴猎枪也是我的工作。
老肖说,我又不砍树,你当护林员怎么了?你管得着我吗?你管你的树,管我打猎干啥?与你什么相干?
老曹说,林区还要保护动物,那什么,要做到生……生什么……老曹猛地卡壳了,一个劲儿地挠脑袋。
老肖撇撇嘴,走开了。老曹还在嘀咕呢,他已经走出了好几丈远。
老曹终于想起来了,他冲着老肖背影说,站长说了,要保护生态平衡呢。
老肖已经走进密林深处,消失了。
秋天到了,正是红薯和花生灌浆的时节,也是野物祸害庄稼的时节。往年秋天,老肖每天都要背着猎枪,去地里护秋,顺便在山里转几圈,打几只兔子和山鸡,扒了皮,腌几天,再挂出来晒,几个日头一过,通红通红的,好看呢。过年下火锅,孩子们吃得那个香啊。可是今年,没有猎枪了,他拿什么打兔子和山鸡呢?两手空空从山上回来,他都会骂一句,老曹,你个老砍头的。
有一天,老肖发现他的红薯地和花生地被拱了好大一片,地里还有几摊猪粪。夜晚来野猪了!照这个速度拱下去,要不了三五天,他的红薯和花生就要玩完,一个季节的心血就白费了。
老肖风风火火地跑到老曹家,借他的猎枪。老曹的猎枪,是站上发给护林员防身用的,是全村唯一的一杆猎枪。可是,老曹不借。
我们遇见野物,只准朝天上开枪。老曹说。
野猪祸害庄稼,也不让打?老肖问。
野猪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不准打。老曹说。
老肖说,你忘记那年我们给生产队护秋了吗?你打野猪一枪,没打死,野猪发疯地撵你,我把野猪引开了。野猪一口咬断我的木棍,再一口咬穿了我的大腿。还不是你赶来,补了它一枪,才救我一命!怎么,野猪现在成你家祖宗了,你还保护它?
老曹红了脸说,老黄历翻不得了,如今不一样了。
老肖气呼呼地跑回家。活人还能叫尿憋死?他翻出一堆旧锄头、破犁铧,用麻绳串在一起,一路叮叮咣咣地背着,翻山去了刘坳,找刘铁匠去了。第二天上午,他又去了一趟刘坳,背回了半麻袋五寸长的尖刀。他说那叫神仙枪。
明明是刀子,怎么叫神仙枪?邻居们都围过来瞧西洋镜,有人狐疑地问。
老肖嘿嘿地笑,他说,我在地里布置好机关,四边牵上细线,不管从哪个方向碰到细线,飞刀就跟子弹一样飞过来,神仙难躲,所以叫做神仙枪。野物碰上了,非死即伤。现在没猎枪,只好用这个老法子。回家告诉你们孩子,可别去我家地里扒红薯、扯花生。
那个夜晚,老肖不再担心他的庄稼了,睡得特别香。早晨醒来,喝了碗稀饭,老肖就上了山。
隔老远,老肖就看见地边躺着一个黑不溜秋的东西。该死的野猪,是死了还是伤了呢?老肖快活地想。他猫腰跑过去,仔细一瞧,却是老曹。老曹的半截衣袖被撕掉了,缠在手掌上,裸露的胳膊上有干涸的血迹。
你怎么了?老肖吃惊地问。
老曹的眼珠布满血丝,咧了咧苍白的嘴唇,嘶哑地说,我把你的神仙枪收了,帮你撵了一夜的野猪,没想到,没收好……
老肖一把抓住他的胳膊,嚷道,你呀,叫我说你什么好呢?
(选自《小说界》2014年第5期)
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在叙述老肖与老曹的误会与矛盾时,插叙了他们在过去年月相互帮衬的往事,主要表现了人性的善良与人际关系的温暖。
B.老肖下山,遇见老曹,远远地躲开他,老曹大声吆喝也装作没听见,不愿意听他解释,说明老肖是一个记仇的人,心胸狭窄,没气量。
C.老曹骂老肖“老东西,叫你装佯!”,老肖每次从山上两手空空回来,都会骂老曹“你个老砍头的”,表明两个人的矛盾水火不相容。
D.老肖向邻居们解释为什么叫神仙枪,并告诫他们要管好自家的孩子,说明他是一个狩猎经验丰富,而又比较自我的人。
2.小说的结尾表现了老肖怎样的心理?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3.小说以“神仙枪”为题,为什么在后半部分才出现神仙枪?试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6分)
答案与解析篇
1.A(B项,“说明老肖是一个记仇的人,心胸狭窄,没气量”错,老肖有自己的坚持,不理解老曹的行为。C项,“表明两个人的矛盾水火不相容”错,两人的关系不错,只是因为各自的观念有分歧。D项,“比较自我”分析不准确。)
2.第一问:为自己误解了老曹而歉疚,并对老曹的胸怀与度量充满敬意。(2分)第二问:老肖发自内心的话语既表现了自己思想的转变,也突出了老曹的形象;(2分)以老肖的话语作结,使情节戛然而止,耐人寻味。(2分)
3.情节的自然发展:老肖向老曹借猎枪未果,为保护庄稼,于是想到使用神仙枪;矛盾解决的需要:老肖对老曹的误会,一是怀疑他告密,二是借猎枪不得,神仙枪的出现,能解决矛盾,推动情节的发展;人物刻画的需要:老曹为保护野猪,也为消除误会,不顾安危没收神仙枪,老曹的形象更加突出;主题表达的需要:“神仙枪”隐喻不顾生态保护的“老法子”,与老曹所代表的新做法对比,主题表达更鲜明。(每点2分,任意三点6分,意思对即可)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