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三语文核心素养新学案
诗词鉴赏篇
高考语文诗词鉴赏答题术语解读(十一)
第三节、表现手法
六、用典
(一)概念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即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
(二)作用
1、优点:使诗歌语言精练,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2、缺陷在增强了作品意蕴的同时,也给阅读造成了一定的消极影响。对于鉴赏者来说,如果不了解典故的含义,就不能很好的读懂这些诗歌,更谈不上鉴赏。所以必须对作品中的“典故”有个初步的理解,平时积累一定量的典故中才能透过原来典故中的本意进而理解出用典后所表达出的新的含义。
(三)类别
1、内容类型
(1)用语点化前人语句。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例1:《孟子》中的“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莩而不知发”,为杜甫点化,在《咏怀五百字》中写出:“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例2:“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春风十里”引用杜牧的诗句,表现往日扬州十里长街的繁荣景况,虚写;“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实写。这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2)用事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
①引用神话故事。例1:李贺的《李凭弹箜篌引》,有“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有“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还有“吴质不眠倚佳树,露脚斜飞湿寒兔”的诗句,都是形容李凭弹的好。引用神话传说,能增强诗词的艺术表现力,构成奇特的艺术境界。
②运用历史故事。
例1:汉文帝(刘恒)爱贾谊之才,将他从长沙召回,在宣室接见,而李商隐写《贾生》,却用“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的诗句,讽刺汉文帝不能真正重用贾谊,这是对汉文帝接见贾谊的反用。通过反用,实则慨叹自己的怀才不遇。
例2:《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是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三、四句借用飞将军李陵的典故,《史记·李将军传》中说:“(李)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清人沈德潜认为这首诗“盖言师劳力竭,而功不成,由将非其人之故;得飞将军备边,边烽自熄”。因此,三、四句是借用飞将军李广的典故,对当时领兵远征的主将进行了批评。
例3:“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除了回顾作者43年前南下经历一层外,全是用事。“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写的是刘裕当年北伐抗敌的英雄气概。作者借赞扬刘裕,讽刺南宋王朝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现出作者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
2、方式类型
古今人们用典的方式多种多样,一般采用明用、暗用、正用和反用四种方式。
(1)明用典故
古典诗词在使用典故时,如果能使读者从字面一看便知使用了某个典故的就是明用典故。这种现象在古典诗词中是常见的。
例1:“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这是明用《史记·冯唐列传》中的故事,东坡居士在这里明用这个典故,意在以魏尚自况,希望有一个象冯唐那样识才敢谏之人,为自己在宋神宗面前保荐,派人将自己召回,委以重任。这是古人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的反映。
例2:“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
在皖南事变后,周恩来愤笔疾书“同室操戈,相煎何急”,这里明显化用了曹植《七步诗》里的句子:“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2)暗用典故
古典诗词在使用典故时,有时表面上看用典处似乎与上下文句融合为一,不细察则不知为用典,这就是暗用典故。例如《江城子·密州出猎》的末句是:“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表面看来好象是写“出猎”,描写猎人弯弓射狼的情况。其实这是暗用了《楚辞·东君》“举长矢兮射天狼”的典故。天狼,是星名,古代用以代表贪残掠夺,作者在此代指辽和西夏统治者;“射天狼”则表明自己御敌保国的决心。
(3)正用典故
例1:“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以典代人,通过文章既以赞李云,也以自赞。“蓬莱”,为海中神山名,传说仙府中难得的典籍,均藏于此。《后汉书·窦章传》言:“是时学者称东观(后汉政府的藏书机构)为老氏藏室,道家蓬莱山。”这首诗中的“蓬莱”,是借指校书郎李云。“建安骨”为建安风骨之简称。东汉末建安时期,以曹操父子和建安七子为代表的诗歌,风格清新刚健,被后人称为建安风骨。“小谢”,指谢眺;区别于“大谢”(谢灵运)。李白非常推崇谢眺,这里有自比的意思。这两句中,上句称赞李云文章得建安风骨,清新刚健;下句谓自己的诗歌应像谢眺那样清新隽永。
(4)反用典故
有的词人取典故所述之人事而反其意用之。
例1:“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行客。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把攻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儿女泪,君休滴。荆楚路,吾能说。要新诗准备,庐山山色。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上三更月。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辛弃疾《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
辛弃疾极力鼓励李入蜀做一番事业,首句化用李白《蜀道难》中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将其概括为“蜀道登天”。本来,李白在《蜀道难》中要突出的是蜀道的高危艰险,辛弃疾在《满江红》中却强调通过艰苦的攀登可以上达青天,这就是典型的反用典故了。
(四)常见常用典故
1、投笔2、长城3、楼兰4、折腰5、化碧6、鸿雁7、尺素8、青鸾9、双鲤10、五柳11、东篱12、三径13、劳歌14、长亭15、南浦16、阳关17、柳岸18、风骚19、雕虫?20、鸿鹄21、杜鹃22、鹧鸪2l黍离24、桑榆25、商女26、杜康27、瑟瑟28、红豆29、鸡黍30关山月31梅花落32霓裳羽衣曲33、后庭花34杨柳曲35行路难……
这里老杨头要单独出专集??
七、照应
指诗中对前面所写的作必要的回答。恰当运用这种方法使结构显得紧凑、严谨。
例1:“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胄》)
首联两句写黄昏时分诗人伫立在细雨蒙蒙的江边,这里点明了诗题中的“暮雨”,又照应了诗题中的“送”字。
八、以少总多、以小见大
(一)以少总多
1、名人论说
刘勰《文心雕龙·物色》:“以少总多,情貌无遗。”
唐朝刘知己《史通·叙事》“睹一事于句中,反三隅于句外。”
王安石“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
2、基本要求
(1)概括性:所表现的事物所具有的共性、必然性,能够启发读者的联想。“一叶落而知天下秋”。
(2)具体性:指所表现的事物具有个性、偶然性,体现为感性的,能够限制读者的联想。如:“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溅欲迷人眼,钱草才能没马蹄。”(《钱塘湖春行》)
“早莺”“新燕”“乱花”“浅草”,景物增加了个性,使我们知道这是早春,不是暮春。
(二)以小见大
1、概念:以局部见全体、以有限见无限,通过典型和象征,借助于人们的生活体验,达到以小见大。在古代诗歌中,常常表现了窗中观景的艺术趣味,通过有限联想到无限,“物小蕴大”,意趣无穷。2、特点:
1、诗歌抓住具有典型特征的小景物,可以在读者的脑海里唤起大的境界,所谓“以小景传大景之情”。清代刘熙载《艺概·诗概》说:“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故诗无气象,则精神亦无所寓矣”。
例1:“梅花落地疑残雪,柳叶开时任好风”
这是小景,风吹初开柳叶,一联想,东风骀荡,春意盎然的春天景色便浮现于眼前了。
2、写社会生活,也是借具有典型意义的生活细节来表现重大的社会内容,绝句尤适宜用这一手法。
例2:“折戟沉沙铁未消,自将磨洗任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赤壁》)
“二乔命运”小事,小事与东吴霸业有关,以二乔立意,从而反映三国之争大事。
九、借形象说理(寓道理于形象之中)
例1:“若言弦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苏轼《琴诗》)
诗人从“琴”与“指”这两个形象入手,通过两个假设句和两个反问句,揭示了“天下事物的完成都有赖于主、客体的紧密配合”这样一个深刻的哲理。
十、离合:离合是一种离题旁涉与紧扣题目的辩证表现手法。直写题目,内容就会局促;荡开笔墨,内容又会偏离题目。而离合就是要讲究直写与旁写、正写与侧写的和谐,侧写、旁写都要做到服务于正写,服务于题目,从而使诗歌意脉相连,似断实续,摇曳多姿。这种手法在咏物词中表现得非常突出,因为古人主张咏物词要力求“不即不离”、“不沾不滞”。
例1:苏轼的《水龙吟》:“似花还是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开篇摇曳入题,以似花非花、无情有思吟咏杨花,接着由杨花衍生出思妇意象,人与花、物与情,在不即不离之间,咏物而不滞于物,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
十一、蒙太奇
作文素材篇
作文素材|粮食安全主题作文素材(一)
【引言】
联合国粮农组织发布了《2022全球粮食危机报告》,宣告人类或将面临“二战后最大的粮食危机”。然而,近期在我国却出现了“将青小麦当作青贮饲料出售”的毁粮行为,严重破坏了我国的粮食安全。
【事件速览】
中国人的饭碗大家一起端
据农业农村部网站10日消息,针对近日媒体反映个别地方毁麦开工及网上流传的“割青麦作饲料”短视频,农业农村部相关司局负责人表示,农业农村部对此高度重视,“五一”期间就组织相关省份进行核查核实。近日,农业农村部又下发通知要求各地进一步全面排查毁麦开工、青贮小麦等各类毁麦情况,对违法违规行为,发现一起处理一起。
该负责人表示,去年以来小麦生产经历了抗秋汛、促弱苗、防病虫等多个关口,经过多方努力,目前小麦长势良好,丰收的好形势实属不易。下一步,农业农村部将指导各地持续强化小麦后期田管,落实“一喷三防”全覆盖等增产措施,提前组织好跨区机收,确保颗粒归仓。该负责人强调,还有20天左右小麦就成熟收获了,对被征用为建设用地的麦田,也要在小麦成熟收获后再开工建设,珍惜农民朋友200多天的劳动成果,中国人的饭碗大家一起端。
【话题解读】
联合国粮农组织在过去40年,见证了中国对全球粮食安全、乡村发展和扶贫减贫事业取得的巨大成就,必将为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相关目标的实现,作出决定性的贡献。
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粮食产量达到13277亿斤,实现历史性的“十六连丰”,连续五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人均472公斤的粮食占有量远高于人均400公斤的国际粮食安全线,稻谷和小麦两大口粮自给率达到100%,现有库存超过一年的正常消费量,中国粮食安全是有保障的。
同时,中国在减少食物损失和浪费方面做出了很多努力。这不仅有利于中国人民,还可以为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2013年,中国发起“光盘行动”。2016年,《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国别方案》发布,其中包括为落实“到2030年,将零售和消费环节的全球人均粮食浪费减半,减少生产和供应环节的粮食损失”而采取的相关行动。最近,中国政府进一步鼓励节约食物和减少食物浪费,采取了一系列举措。
中国是第一个与联合国粮农组织建立南南合作战略联盟的国家,中国与粮农组织密切合作,持续向其他发展中国家分享减贫方面的知识和经验,提供资金和技术援助。就在前不久,中国宣布将再次捐资5000万美元用于支持粮农组织开展南南合作。这项已经开展十年的合作总体目标是帮助发展中国家开展减贫、应急、抵御力建设以及构建可持续粮食体系等工作,力争到2030年实现人人享有粮食安全和营养的目标。
【时评】
粮食,国计民生的基石,国家安全的底线。“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悠悠万事,吃饭为大。”今年的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的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就抓好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未雨绸缪,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始终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
中国粮食,中国饭碗。2021年,我国农业生产保持稳中有进,全年粮食产量再创新高,继续站稳1.3万亿斤台阶,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应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克服各种风险挑战提供了有力支撑。丰收连连让人欣喜,但粮食问题也绝非高枕无忧。一方面,我国粮食需求仍然呈刚性增长态势,结构性矛盾不断凸显,紧平衡的格局短期内难以改变;另一方面,耕地有限,淡水有限,资源约束也难以突破。因此,即便当前粮食生产方向已从“量积累”转变为“质提升”,人们的消费水平已从“吃得饱”向“吃得好”转变,我们依然要时刻保持清醒,在粮食安全这个问题上不能有丝毫麻痹大意。
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粮食生产年年要抓紧。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明确的产量目标提示我们,粮食生产必须季季接续、茬茬压紧、环环紧扣,须臾不可放松。
一年之计在于春,春播春管是全年粮食生产的第一仗。打赢这一仗,事关夺取夏粮乃至全年粮食丰收,对于保供给、稳预期、增信心意义重大。今年的春季农业生产面临的困难不小。同时,打好春季农业生产这场硬仗,有利因素也不少。今年小麦、稻谷最低收购价再次提高,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将覆盖主产省份所有产粮大县。针对今年的苗情,农业农村部制定了专门的工作方案和技术指南,各级农业科技力量也深入田间地头。政策扶持,技术支撑,多措并举,提振着春耕生产信心,增强了春耕生产底气。
谋全年、看长远,把“中国饭碗”装得更满、端得更牢,让“中国饭碗”成色更足,必须把保障粮食安全这根发条拧得紧而又紧。抓粮责任要落实。保证粮食安全,大家都有责任,党政同责要真正见效。主产区、主销区、产销平衡区要饭碗一起端、责任一起扛。收益保障要扎实。粮食归根结底要靠农民去种,农民种粮能赚钱,国家粮食就安全。要从政策和经营两方面着手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既健全农民种粮收益保障机制,也提升农业专业化社会服务水平,让种粮农民不吃亏、有钱挣,而且还尽可能多得利。产能基础要夯实。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基。解决吃饭问题,根本出路在科技。落实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坚决抓住种子和耕地两个要害,才能将丰收的力量藏在大地深处,让科技的冲劲带着种子破土。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保障好初级产品供给是一个重大战略性问题,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饭碗主要装中国粮。春天里,我们在田间辛勤耕耘;收获季,我们将迎来五谷丰登!
【语录】
相关语录
在粮食安全这个问题上不能有丝毫麻痹大意,不能认为进入工业化,吃饭问题就可有可无,也不要指望依靠国际市场来解决。要未雨绸缪,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始终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
——2022年3月6日,习近平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的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时发表的讲话
保障好初级产品供给是一个重大战略性问题,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饭碗主要装中国粮。保证粮食安全,大家都有责任,党政同责要真正见效。要有合理布局,主产区、主销区、产销平衡区都要保面积、保产量。耕地保护要求要非常明确,18亿亩耕地必须实至名归,农田就是农田,而且必须是良田。要实打实地调整结构,扩种大豆和油料,见到可考核的成效。要真正落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确保猪肉、蔬菜等农副产品供给安全。
——2021年12月25日至26日,习近平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
要牢牢把握粮食安全主动权,粮食生产年年要抓紧。要严防死守18亿亩耕地红线,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要建设高标准农田,真正实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要把黑土地保护作为一件大事来抓,把黑土地用好养好。要坚持农业科技自立自强,加快推进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要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稳定和加强种粮农民补贴,提升收储调控能力,坚持完善最低收购价政策,扩大完全成本和收入保险范围。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扛起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实行党政同责,“米袋子”省长要负责,书记也要负责。
——2020年12月28日至29日,习近平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
实战训练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宛大妈是公园凉亭戏迷聚唱的核心人物。她曾唱一段《贵妃醉酒》的四平调,众人听完不禁面面相觑:怎么跟梅兰芳的唱法大相径庭?她告诉大家,那是荀慧生还用白牡丹作艺名时候的唱法,后来这出戏被公认为梅老板的代表作,荀老板就没再演过这一出了。于是有人问她:“您是北京京剧团的吧?”她说:“我曾是北京市京剧团的龙套,角儿唱杨贵妃,我是八宫女之一。”完了又解释一句,听起来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大家糊涂:这什么意思啊?她笑着细掰:“四五十年前,北京有两个市一级的京剧团,一个叫北京京剧团,后来成为排演《沙家浜》、《杜鹃山》的‘样板团’;另一个,叫北京市京剧团,那政治地位、福利待遇,跟‘样板团’可就差老鼻子啦。我呢,是在带‘市’字的那个团,所以,当时北京戏剧界就流行这么一句话,叫作‘多一“市”不如少一“市”’。当然啦,改革开放以后,又合并在一起,叫北京京剧院了。”那以后,有的人背地里就用“多一事”称呼她。
社区居委会有一些人,觉得她这个老太婆脾气有些古怪。那年两位居委会女士抱着捐款箱,按响她那单元的门铃,说是知道社区里有些老人腿脚不便,想给灾区捐钱,却心有余而力不足,所以上门来满足其心愿。宛大妈听了却摇头说:“我不做隔山打牛的善事。我行善,要面对面,知道我捐的究竟落在了谁头上。”两位女士已经收到若干捐款,而且许诺将在社区公告栏公布捐款明细表,并会全部转交有关机构。宛大妈的表现,令她们气闷。
有一次宛大妈去医院看病,候诊的时候,见旁边一个外地汉子,给一把旧椅子装上轱辘,推他媳妇来看病。问起来,得知他媳妇是生了骨瘤,动过手术,今天复查。给媳妇治这个病,汉子快到倾家荡产的地步。他哥哥也在北京打工,母亲轮流在他们两家住,这个月又轮到住他家——所谓家,就是在几里外,每月四百元租的原来工厂的排房,小小一间,放高低铺,剩余空间也就放套煤气灶架和一张用来吃饭和让孩子做功课的桌子。不过有彩电,屋顶上有“锅”,能看电视。他哥哥的意思,是弟媳妇得了这病,母亲就别挪弟弟那儿了。嫂子却不干,认为该轮还要轮。他妈跟那嫂子一向不睦,倒很愿意多在他那儿住。他那媳妇衰弱得说话也缺气,一旁管自摇头。他苦笑,闭嘴前忍不住来一句:“明天赶紧去工地叫工头再支点,要不买米的钱也没了。”宛大妈看完病领完药,在医院外面又遇见他们,就过去跟那汉子说:“让你媳妇等在超市门口,你跟我进去,我帮你把该买的买了。”见那汉子犹豫,就说,“我是真心要帮。你接受了是给我快乐。”汉子就把媳妇坐的轮椅安置在妥善位置,跟宛大妈进了超市。两人各推一辆购物车,宛大妈往汉子的车里装了一袋米、一袋面、一桶玉米油、一大盒鸡蛋、一桶酱油、一桶醋、一包紫菜、一袋虾皮……汉子直说:“谢谢,够了够了。”她最后还往里添了两罐辣酱。出了超市,她跟汉子说:“我每月五号上午十点必来这家超市。你以后有困难可以按时候到这儿找我。我不会给你钱,不会给你买别的,就是给你买这些最必需的日常用品。”汉子和他媳妇连声道谢,问她:“大妈贵姓?”她笑:“莫问我的名和姓,就记住仨字儿吧:多一事。”
“多一事”的趣事很多。那天她去公园,推了个自备的帆布小购物车,里头是两提卫生纸。她先没去凉亭唱戏,先推车到公厕外的松树下守着,不一会儿,一位大嫂出来了,她迎上去问:“又把厕纸整卷儿全搂走啦?”那大嫂就知道被盯上了,脸上有些搁不住,嘴里硬撑着:“你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对不对?”又有一位胖老头从里头出来,他跟那位妇女一样,也是几乎每天都要来这公厕收集厕纸的。管理人员刚续上,他们就很快整卷搂走,其他游客往往无纸可用,意见很大。宛大妈见两位占便宜的全在眼前,就说:“道理你们也懂,不说了。今天我带了一提十卷的名牌厕纸来,赠你们每人一提。只希望你们从此以后能保障其他游客的权益。”那大嫂不知所措,那胖老头却理直气壮:“你多什么事!我们这算什么问题?你有能耐逮那些贪官去!”宛大妈说:“大贪要反,小贪也要戒。端正社会风气,大事小事全要做。当年我演不了贵妃,就演好那宫女。如今我还是唱不了主角,干不成大事,可是我还能做点小的好事。我真是想送你们厕纸,好让你们生出点儿悔意,赶明儿别再这么贪小啦!”那大嫂和那胖老头灰溜溜地绕开她走了。后来管理员说,白搂厕纸的现象少多了。
凉亭里又响起宛大妈的唱腔,这回唱的是《穆桂英挂帅》:“猛听得金鼓响画角声震,唤起我破天门壮志凌云……我不挂帅谁挂帅?我不领兵谁领兵?”
1.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宛大妈有时吝啬,社区给灾区募捐,她拒绝捐款;有时古道热肠,正气凛然。
B. “多一事”是人们称呼宛大妈的,除了剧团名称的由来外,可能与她喜欢“多管闲事”有关。如在有人占便宜搂偷公园公厕厕纸时,挺身而出,“多事”。但文中“多事”似贬实褒。
C. 开头结尾都写到宛大妈的唱腔,开头写她的唱腔与梅兰芳的不同,体现她个性独特的一面,结尾的描写则体现她的精神风貌。
D. 小说主要记叙了三件小事,通过语言、动作等描写,写出了宛大妈做人的原则,刻画她的性格,展现她的品行。
2. 人们觉得“多一事”古怪,结合具体情节或细节,说说她的“怪”表现在哪里?你怎么理解?
3. 小说结尾写宛大妈唱《穆桂英挂帅》,耐人寻味,请说说其意蕴与作用。
答案与解析篇
1. A
【解析】A项,拒绝捐款之事不能说明宛大妈吝啬。
2. ①拒绝去向不明不白的捐款,体现了她做事讲原则,助人讲实效的个性;②帮助病困人家而不留姓名,体现她热心助人、不求回报的品格;③自己出钱买纸送给爱占便宜的搂(偷)厕纸的人,体现她关心公益,敢于斗争,敢于担当的精神。
【解析】题目要求说说宛大妈的“怪”表现在哪里?你怎么理解?,可见这是一道文中的细节描写的题目,答题的关键是找到文中反应宛大妈“怪”的具体事件,谈自己的理解实际就是分析这些描写反应宛大妈额性格特征。如通过文中的语言描写“我不做隔山打牛的善事。我行善,要面对面,知道我捐的究竟落在了谁头上”写出她“做事讲原则,助人讲实效的个性”的性格特征。
3. ①以唱京剧开头又以唱京剧结尾,首尾呼应,结构完整。体现出宛大妈的独特风采;②以《穆桂英挂帅》的唱词做结尾,以歌明志,寓意为宛大妈虽年老但仍要“多事”,敢于与不良现象作斗争。体现了她敢于担当、舍我其谁的精神;③通过唱词侧面赞扬宛大妈的担当精神和责任感,凸显了小说的主题。④小说以高亢的唱腔戛然而止,余韵耐人寻味,增强小说的艺术感染力。
【解析】这是一道分析文章的结尾的作用的题目,答题的关键是答出说些的内容和结尾方式,然后从文章的结构、人物的塑造和主旨的表达等角度分析作用。此题首先答出戛然而止的结尾方式,余韵耐人寻味,增强小说的艺术感染力,然后分析作用,如,文章以唱京剧开头又以唱京剧结尾,首尾呼应,结构完整。以“猛听得金鼓响画角声震,唤起我破天门壮志凌云……我不挂帅谁挂帅?我不领兵谁领兵?”唱词结尾反应宛大妈敢于担当、舍我其谁的精神同时深化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