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三语文核心素养新学案
文言知识篇
文言文句子翻译指导------重点实词的翻译(一)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2021·全国乙卷)敕者出于一时之喜怒,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也。陛下忿选人之多诈,故欲杀之,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
2.(2021·全国乙卷)丁亥,(上)制:“决死囚者,二日中五覆奏,下诸州者三覆奏。行刑之日,尚食勿进酒肉,内教坊及太常不举乐。皆令门下覆视,有据法当死而情可矜者,录状以闻。”由是全活甚众。(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
3.(2021·新高考I卷)上患吏多受赇,密使左右试赂之。有司门令史受绢一匹,上欲杀之,民部尚书裴矩谏曰:“为吏受赂,罪诚当死。但陛下使人遗之而受,乃陷人于法也,恐非所谓‘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
4.(2020·全国Ⅰ卷)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嘉祐二年,试礼部。主司欧阳修惊喜,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洵卒,赠光禄丞。(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5.(2020·全国Ⅰ卷)既至杭,大旱,饥疫并作。(苏)轼请于朝,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复得赐度僧牒,易米以救饥者。明年春,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饘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6.(2020·全国Ⅲ卷)(王彪之)疾笃,帝遣黄门侍郎问所苦,赐钱三十万以营医药。太元二年卒,年七十三。即以光禄为赠,谥曰简。(节选自《晋书·王彪之传》)
7.(2020·新高考Ⅰ卷)许显纯诬以受杨镐、熊廷弼贿,(杨)涟等初不承,已而恐以不承为酷刑所毙,冀下法司,得少缓死为后图。诸人俱自诬服,(左)光斗坐赃二万。(节选自《明史·左光斗传》)
8.(2020·新高考Ⅰ卷)长兄(左)光霁坐累死,母以哭子死。都御史周应秋犹以所司承追不力,疏趣之,由是诸人家族尽破。(节选自《明史·左光斗传》)
9.(2019·全国Ⅰ卷)文帝复封淮南厉王子四人皆为列侯。贾生谏,以为患之兴自此起矣。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文帝不听。(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10.(2019·全国Ⅱ卷)卫鞅曰:“疑行无名,疑事无功。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孝公曰:“善。”(节选自《史记·商君列传》)
11.(2019·全国Ⅲ卷)故楚之贵戚尽欲害吴起。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击起之徒因射刺吴起,并中悼王。(节选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12.(2021·安徽蚌埠5月四楼)永宁初,(王承)为骠骑参军。值天下将乱,乃避难南下。迁司空从事中郎。豫迎大驾,赐爵蓝田县侯。迁尚书郎,不就。东海王(司马)越镇许,以为记室参军,雅相知重,敕其子(司马)毗曰:“王参军人伦之表,汝其师之。”(节选自《晋书·王承传》
13.(2021·四川凉山5月模拟)金人至近郊,(解)元度翌日必至城下,遣百人伏要路,百人伏岳庙,自以四百人伏路隅。令曰:“俟金人过,我当先出掩之。伏要路者,视我鹰旂,则立帜以待,金人必自岳庙走,伏者背出。”又决河岸遏其归路。金人果走城下,伏发,金人进退无路,乃走岳庙,元追之,获百四十八人,止遗二人。(节选自《宋史·解元传》)
14.(2021·黑龙江哈尔滨5月五模)夫为人主者,非欲养祸于内而疏忠臣硕士于外,盖其渐积而势使之然也。夫女色之惑,不幸而不悟,而祸斯及矣,使其一悟,捽而去之可也。宦者之为祸,虽欲悔悟,而势有不得而去也,唐昭宗之事是已。故曰“深于女祸”者,谓此也。可不戒哉!(节选自《新五代史·张居翰传》)
15.(2021·江苏苏州5月三模)(郦)范曰:“齐四履之地,世号“东秦”,不远为经略,恐未可定也。今皇威始被,民未沾泽,连城有怀贰之将,比邑有拒守之夫。宜先信义,示之轨物,然后民心可怀,二州可定。”白曜曰:“此良策也。” (节选自《魏书·郦范传》)
16.(2021·江苏州5月检测)寻迁吴兴太守。郡旧多剽掠,有十数岁小儿于路取遗物,杀之以徇,自此道不拾遗。又录得一偷,召其亲属于前鞭之,令偷身长扫街路,久之乃令偷举旧偷自代,诸偷恐为其所识,皆逃走,境内以清。(节选自《南齐书·王敬则传》
17.(2021·河南安阳5月模拟)同一大城,贼从南门出入放牧,(祖)逖军开东门,相守四旬。逖以布囊盛土如米状,使千余人运上台,又令数人担米,伪为疲极面息于道,贼果逐之,皆弃担而走。贼既获米,谓逖士众丰饱,而胡戍饥久,益惧,无复胆气。(节选自《晋书·祖逖传》)
答案点拨:
1.但已经知道不能这样处置,再依法裁决,这是忍下了小的愤怒而保全了大信用啊。(忿:愤怒;信:信用。)
2.在行刑那天,主管膳食的不献上酒肉,内教坊和太常不演奏音乐。(尚:主管;举:演奏。)
3.皇上担心官吏中多有接受贿赂的,暗地里叫身边人贿赂官员进行试探。(患:担心;赇:贿赂;密:暗地里,秘密。)
4.后来(苏轼)以书信谒见欧阳修,欧阳修对梅圣俞说:“我应该避开此人好让他出人头地。”(见:谒见;避:避让,退让。)
5.又减价出售常平米,制成许多稠粥、药剂,派人带着医生分街道治病,救活的人很多。(粜:出售;挟,带着;坊:街道。)
6.(王彪之)病重,皇帝派黄门侍郎探问病痛,赐钱三十万给他求医买药。(笃:病重;苦:病痛;营:求。)
7.杨涟等起初不招认,随后担心不招认会被酷刑毙命,希望下至法司,得以稍稍缓死,日后再做谋划。(承:招认;冀:希望;图:谋划。)
8.都御史周应秋还认为主管官员受命追查不力,上疏催促此事,因而使各人家族全都家破人亡。(疏:上疏;趣:催促。)
9.贾生屡次上奏,说诸侯封地有的接连数郡,不合古代制度,可以逐渐削减其封地。(稍:逐渐、渐渐。)
10.圣人如果可以使国家强盛,不必效法陈规;如果可以使百姓获利,不必遵守旧制。(法:效法;循:遵守。)
11.等到悼王死去,王室大臣暴乱而攻击吴起,吴起退逃到悼王尸旁并趴在尸体上。(及:等到;走:逃跑。)
12.东海王司马越镇守许地,任命他(王承)为记室参军,向来了解蛋视他(王承),告诫他的儿子司马毗说:“王参军是大家的表率,你要把他当作者师。”(雅:向来;敕:告诫;表:表率。)
13.等金军经过,我当率先冲出乘其不备攻击他们。埋伏在主要通道的人,看见我的令旗,就竖起旗帜严阵以待,金军一定会从岳庙逃跑,埋伏的人就从敌人的后面出击。(俟:等待;掩:乘其不备进攻,袭击;伏:埋伏,伏击。)
14.那些做人君的,并不是想在朝廷里滋生祸患,而在外疏远忠臣和贤能博学之人,是祸患逐渐积累而事势逼使其这样的。(养:滋生。)
15.如今大魏皇威刚刚覆盖此地,百姓尚未蒙受恩泽,接壤的城市有胸怀二心的将领,比邻的邑镇有坚守的士兵。(被:覆盖;比:接近,靠近,挨着。)
16.还有一次逮住一个小偷,召集了他的亲属过来,在他们面前用鞭子抽打他,让他长期打扫街道,时间长了就命他揭发原来的小偷来替代自己。(录:逮捕。)
17.又派几个人担着米,假装非常疲劳而在路上休息,贼兵果然来追赶他们,这几个人都扔下担子逃跑。(伪:假装;极:非常;逐:追赶。)
作文素材篇
作文素材|粮食安全主题作文素材(四)
0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近年来,餐厅、酒店残留半桌剩菜的场面屡见不鲜。“有些菜甚至都没动筷子,”服务员小乙说,“虽然这样,人们仍然喜欢点得多一点,在他们看来,点得越多越有面子,点得越多越显盛情。”
材料二:近日,一段“惩处女儿剩饭”的短视频在网上走红。该视频事件发生在湖南怀化,一位爸爸因女儿盛饭太多没吃完而处罚女儿:浪费一粒米,就要多做一道题,吃不了剩饭,就要帮忙做家务。
材料三:某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局长表示,点菜、荐莱、退菜,看似简单不过的事情,实则会给顾客留下鲜明的服务印象。根据菜量的大小和就餐者人数,推荐适合的量;推出半份菜、小份菜;根据顾客的不同口味,推荐适中的菜品,是精细化服务的体现。
读了上述三则材料,你有怎样的感想?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立意】
本题属于新材料作文,重点考查考生对待粮食节约方面的价值观,同时考查其理解材料、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材料一指出餐厅、酒店残留半桌剩菜的场面屡见不鲜的深层文化心理原因;材料二以网红视频获赞,表现大家对正向的节约教育的肯定;材料三,体现了对适量供应的消费模式的探讨。这三则材料,特别是二、三则材料,贴近生活,且照顾了各个层面的学生,立意可浅可深,可单向,可综合,考生有话可说。题目的任务限制不太严格,考生写出感想即可,也照顾了不同文体取向的考生,考生可自由选择自己擅长的文体。
参考立意
切题立意:
1. 适量用餐,反对浪费。
2. 节约粮食习惯的养成教育应从娃娃抓起。
3.提倡文明消费,用餐适量配给。
4.改革不良民俗,提倡节约粮食的生活风尚。
5.重视粮食安全,人人有责。
6.从管理层面立法监督法,杜绝舌尖上的浪费。
……
偏题立意:
1.只顾面子,会带来危害。(泛泛而谈,没有针对节约粮食。)
2.教育孩子要注意方法。(泛化话题,材料二谈的是有关节约粮食的习惯养成问题。)
……
【范文示例】
节约粮食,反对浪费
(以观点为标题,用语简练,态度鲜明。)
节约粮食,人人有责。(开门见山,提出论点。)但是,现实中,浪费粮食的现象却层出不穷。近年来,餐厅、酒店残留半桌剩菜的场面屡见不鲜。“有些菜甚至都没动筷子”,人们喜欢点得多一点,在他们看来,点得越多越有面子,点得越多越显盛情。(列举现象,增加针对性。)
是否想过,你浪费的粮食原本是可以救活更多的生命?(通过反问引发人们思考节约粮食的重要性。)
当我们不再为温饱而愁,当我们开玩笑谈论着“吃土“的时候,在地球的另一边的海地,人们每天都要为是否会饿死而担忧,海地的贫民每天只能吃着用泥土和黄油盐混合在一起的泥饼,甚至连吃这种泥饼都成为一种奢望,在肯尼亚最大的贫民窟,成千上万的人涌向救济处寻求食品援助,常常造成短暂的踩踏事件。在印度,靠赚日薪生存的工人们排起长队领取食物,因疫情封锁而失业的数百万务工人员则陷入为食物而挣扎的困境。每年全球因为饥饿而死的人大约有900万,全球还有8.2亿的人在面临饥饿,大约每九个人中就有一个人在挨饿。而我们又有什么理由浪费粮食呢?(情境化描述,以事实为依据,有力唤醒人们珍惜粮食。)
节约粮食,反对浪费,每个人都义不容辞。(呼应标题,解决问题。)
近日,湖南怀化爸爸惩处女儿剩饭的短视频在网上走红。这位爸爸因女儿盛饭太多没吃完而处罚女儿:浪费一粒米,就要多做一道题,吃不了剩饭,就要帮忙做家务。重视节约粮食的教育,不仅仅是美德教育,更是一种生存上的大局观的教育。近年来,中国一直走在奔小康的路上,我们的生活富足安逸,但是浪费粮食的现象层出不穷。人们忘了“粒粒皆辛苦”的祖训,忘记了劳动者“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的艰辛。开展节约粮食的教育实有必要,节约粮食习惯的养成教育应从娃娃抓起。(从家庭层面谈节约粮食的措施。)
市场管理层面应提倡文明消费,用餐适量配给。饭店应根据菜量大小和就餐人数,推荐适合的量;推出半份菜、小份菜;根据顾客的不同口味,推荐适中的菜品,这既是精细化服务的体现,也是文明用餐的优良方式。社区管理方面改革不良民俗,提倡节约粮食的生活风尚。从各个层面消灭浪费粮食的行为。(从管理层面谈节约粮食的措施。)
国家层面倡导节约粮食风尚,乃至立法监督法,杜绝舌尖上的浪费。节约粮食,是一种人民素质,国家素质的体现。习近平总书记一直提倡“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社会风尚,并常常以实际行动率先垂范,我们更应该响应国家的号召,节约粮食,杜绝浪费。随着法制社会的进一步推进,国家应在浪费粮食方面立法。(从国家层面谈节约粮食的措施。)
早在2020年4月,联合国就曾发出警告称,将会有数以亿计人饿死,恐较死于新冠肺炎者更多。相较于其他国家,中国并不是缺粮的国家,然而面对气候的异常,疫情的肆虐,各种灾难的突如其来,我们不得不再次地重申节约粮食的意义。节约粮食是人类长期发展之必需,节约粮食使我们能更长足的发展,为生命带来希望。(再次强调节约粮食的重要意义。)
节约粮食,反对浪费。(篇末点题,照应开篇,结构严谨整饬。)
04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古语有云“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国家领导人近日对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作出重要指示。他指出,餐饮浪费现象,触目惊心、令人痛心!“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尽管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对粮食安全还是始终要有危机意识,今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所带来的影响更是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他还指出,要加强立法,强化监管,采取有效措施,建立长效机制,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要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切实培养节约习惯,在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氛围。
请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以“拒绝‘舌尖上的浪费’”为主题的演讲稿,对社会、老师、家长、同学们提出希望与建议。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范文示例】
节约从心起,浪费遁形去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社会各界的朋友们:
大家好!
古人说,“从俭入奢易,从奢入俭难。”这是先贤对我们的教导,也是先贤对我们的告诫。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今天,我国餐饮的浪费现象已经到了触目惊心、令人痛心的程度。因此,现在我演讲的题目是《节约从心起,浪费遁形去》
也许有人会说,我花钱,我消费。这关别人什么事?当然,无论是去大排档,还是到星级饭店,食客都有权处置自己点的饭菜。但是,那种暴发户式的“买两碗豆汁儿,喝一碗,倒一碗”的做法定然是暴殄天物,是需要毫不留情地制止和批判的。消费是一回事儿,浪费是另一回事儿。
生活节约是个人习惯,更是社会良俗。古语有云“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我们历来都注重个人节俭品质的培养,司马光以历史学家的眼光教育自己的孩子司马康,“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素为美。”在司马看来,“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为了形成节俭的社会风俗,即使是帝王也往往会率先垂范。我们熟知的隋文帝杨坚就是一个“食不重肉”的君主。在我们的文明史上,节俭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粮食安全关系国家安全,更关系国家战略。民以食为天,这是任何时代都无法改变的事实。近年来,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但是对粮食安全还是始终要有危机意识。尤其是今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所带来的影响,更是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虽然我们拥有了现代科技,但是粮食的生产仍然受到天灾、人祸等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一旦陷入粮食危机,那将是别的任何物质都无法挽救的灾难。近日,国家领导人对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作出重要指示。他还指出,要加强立法,强化监管,采取有效措施,建立长效机制,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要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切实培养节约习惯,在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氛围。
国家的大政方针,舆论的宣传教育,都在提醒我们这些“不知饥饿为何物”的青年人关心粮食问题。粮食问题貌似和打着《王者荣耀》的我们相距甚远。其实,课本中的诗人早已告诉我们,“喂马、劈柴,周游世界……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衣食住行,这些就是生活的本来面目。相信各位老师和社会各界的朋友对此深有体会。只是我们这些处于校园中的学生,还需要更多的生活体验。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是我们人人都能背诵的诗句。因为粮食得来不易,所以我们需要倍加珍惜;因为粮食得来不易,所以我们没有权利浪费毫厘。一方面有人大手大脚浪费无度,一方面“光盘行动”在轰轰烈烈地进行,一方面极简生活早已成为新的时尚。只要我们能够从内心深处认同“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理念,那么浪费现象很快就会遁形而去。
让我们高举节约的照妖镜,让浪费无度现出丑陋的原型,让浪费现象无处藏身。
05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先辈们敬粮食若神明,不容丝毫亵渎。粮食有生命,也有灵性,吃饭不只是口舌之快,还是生命与生命的相遇,人们咀嚼粮食也是咀嚼时光。人与粮食同行,有辛苦,有温暖,有感恩,有敬畏……
【材料解析】
材料将“粮食”与“神明”“生命”“时光”挂钩,引导考生表达对粮食的“感恩”和“敬畏”。
粮食——神明
粮食本为食用,所谓“敬若神明,不容亵渎”,就是认真地吃。就像古人“敬惜字纸”,敬重的其实是写有字的纸张所承载的文化思想。珍惜食物,是出于对生存资源的忧虑,本质还是人类的自爱。但相比天然具有文化性的字纸,粮食仅通于口腹,要把粮食进行由惜到敬的升华,赋予神性,“敬爱你所以把你好好地吃掉”的逻辑实在“感人”,所成之文难免矫情。
“若神明”即非“神明”,对粮食的敬重,不在粮食作为食物的本质属性,而在于人与粮食发生关系时(主要是“吃”,又不止于“吃”),所产生的生命感和时间感。
粮食——生命
有宗教信徒戒荤腥,但都不排斥吃饭。因动物的生命易被感知,而植物无言,其生死很难让人产生共情。人吃粮食以满足自身生命延续,是以损失粮食的生命为前提的。若就此而言, “生命与生命相遇”就是虚伪之语。但如果超脱出个体的生命,甚至超脱出物类,就可以获得一种更为宏观的视野。从科学理性角度来说,吃饭是食物链中的能量甚至宇宙中的物质转移的一个环节,从人文哲学角度来说,吃饭是生命在传递,是万物共生的体现。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吃饭这一行为,预示着人的个体生命终将消亡,同时象征着生命的永恒。这已不是物伤其类的悲悯,而有众生平等的大情怀。
粮食——时光
因为“粮食”获得了“生命”,从“粮食”中咀嚼出的时光也有了广阔的含义。时光,不仅是粮食种植者在春种秋收中所付出的时间(这是粮食与可以速成的工业品的重要不同),也是祖祖辈辈传承粮食种植这一生存方式所表现出的时间,亦是在咀嚼中体会到的生命在万物间流转的时间。人类万代,虽器用日新,但种族的存续始终依赖于粮食;物类千般,虽年寿不同,但生命的流转始终寄托于咀嚼。无论微观或宏观,这种流转都有其不变的速率,时间感由此而生。
因为粮食的时光中有付出和等待,所以“人与粮食同行,有辛苦,有温暖”;因为粮食的生命已突破了个体和种族,所以“人与粮食同行,有感恩,有敬畏”。
当然,要想写好本题,除了去言说粮食的神圣,以及在粮食中感悟的生命与时光,也可以反过来构思。把自己在生活中感受到的感恩和敬畏,生命与时光,借助粮食写出。
材料出处
本题材料提炼自葛亚夫散文《感恩粮食,感谢光阴》的后段:
爷爷喜欢睡在新收的粮食上,眯着眼,吧嗒吧嗒地抽烟。烟火像星辰,发须像草木,肋骨像山川,随呼吸起伏的胸脯像海洋。父亲也是,一躺良久。他们虔诚、宁静而幸福,恍若去了另一个时空。我也躺过,但很快就跳下来——被粮食硌得腰酸背痛,苦不堪言。
父亲睥睨我一眼:粮食认生!你是城里人,脚底板没一点土,他们当然拿你当外人。
但我打小和他们一块长大的呀!是发小,虽算不上至交,起码也是故交吧?父亲拿筷子敲我的碗:有你这么糟蹋故交的吗?我狡辩:不就撒点剩饭嘛,正好喂蝼蚁、家禽。父亲气得吹胡子瞪眼:你这——你这,是不尊重、不孝顺!你们城里人呀,就是忘本!
像儿时那样,父亲拿过我的碗,把剩饭扒到他碗里。他轻缓地嚼着,神色平静,不像在吃饭,倒像在唠家常。那些粮食恍若也有生命,父亲敬若神明、祖先,容不得丝毫亵渎。
原来,吃饭不只是口舌之快,还是生命与生命的相遇。父亲咀嚼的是粮食,也是时光。
春天,阳光打开胚芽的门栓,粮食比人起得更早,更懂得一年之计在于春。阳光、雨水、露珠、风、虫鸣、黑夜……这些共同的往事,粮食都一粒粒帮人记着。父亲一口口咀嚼,时光一截截后退,从我的童年,到父亲的童年,到爷爷的童年,到人类的童年……
一粒粮食,囊括天地,聚日月精华,采天地灵气。人食用粮食,也传承了其灵性。粮食融入人体,也是阳光、雨露、虫鸣和土香在人生命中的延伸和循环。循着血脉,在灵魂深处,每一粒粮食都是一个行走的人;缘着时光,在大地深处,每一个人都是一粒坐禅的粮食。
与粮食同行。辛苦一生,温暖一生,生生不息;感恩一生,敬畏一生,生生不灭。
【范文示例】
像粮食那样思考
相传伏羲氏教会人们耕作,并赠送给他们五谷的种子。从此中华民族在这样一块土地上繁衍生息,中华民族从此诞生。
祖祖辈辈我们生活在这片黄土上,面朝土地背朝天,精耕细作,我们一生都与粮食为伴,它是一个人的事业,也是一个人的养分,数千年来粮食早已融入了我们的骨血。
我们因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而辛苦,我们应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而悲怆。我们应村庄儿女各当家而欣慰。我们因田园寥落干戈后而痛惜。我们应五谷丰登而庆贺。
中国人与粮食之间有太多的联系情感,常听到老人们说要侍弄土地,并知道他们对粮食的亲近与敬意。
但是如今粮食二字已经很少被人提及,他们也许在富足的年代里人们多多少少忘却了粮食为他们带来了什么,粮食带来的从来都不只是身体上的滋养。
粮食来了一种感激的心态,粮食是怎样得到的?是自然赐予的。耕种粮食要感激土地的广袤肥沃,感激太阳的温暖与热,感激雨露润泽万物。中国的诗人对于自然风物的敏感与热情远超于外国的诗人。会不会出于他们对于自然的感激和亲近的?这样的感激之情。带来了对细小幸福的敏感。宋国的农夫在春耕时赞叹复日之宣。太阳晒背的温暖是世间无可匹敌的。这出自于一个农人之口,是最为恰当不过的。只有一个与粮食为伴,在做五中与他们一起成长成熟乃至凋零的人才,会对阳光有如此真挚而亲切的赞美。
粮食还教会了人们如何去等待时光多漫长。如果分割成一茬茬,稻子黄了,麦子清了等待反而成了一种悠闲。而漫长成了一种充裕。在等待中,中国人学会了如何去生活,如何去生长世世代代的粮食都在揭示,是时代的人们都会在意。拔苗助长的笑话是深知粮食所传授的智慧的农人取笑市人的。农人多明白等待的含义,顺其自然。
在漫长的农耕岁月里,粮食教会了我们自食其力,给了我们立于天地之间的坦荡。粮食教会了我们去感知去观察,去敬畏。粮食交会了我们耐心,这样的耐心不是食肉动物等待猎物时的耐心,而是一种真正的恬淡与愉快。
在人发现粮食之前粮食已经存在了。学者指出正是食谱的变化促进了直立人向智人的过渡。粮食创造了人,也创造了文明,当人们咀嚼粮食时,他们应该能咀嚼到时光的味道。
然而,人在异化。当美食取代粮食,成为人们对食物的代称时,内涵发生了变化。现代人很多未曾见到作物生长的过程,他们从未发现粮食,是自然与人的合作与缘分,他们购买美食,因此他们不崇拜自然也不崇拜人,他们崇拜金钱。我想在实力主义泛滥的今天,将人们带回澄澈生活的是粮食,是像粮食那样思考,不要让粮食的内涵淡去。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
实战训练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双琴祭
梁晓声
(1)那两棵树,生长得极慢的树,最适合取其材而做琴。那位七十余岁的老制琴师的经验是,一棵那样的树,只能锯取一段,做成一把音质优良的小提琴。所以,他打算用那两棵树同时做两把小提琴,使它们在音质上不分轩轾。
(2)琴取于材,材取于树。老制琴师当年亲手栽下两株小树苗,在十几载里,不但各自增加着年轮,也像少年和少女渐渐长成健壮的青年和标致的女郎一样,深深的相爱着了。它们彼此欣赏,彼此赞美,通过叶片晃动时发出的沙沙声响,永不厌倦的诉说着缠绵的情话。
(3)但没等琴做成,老琴师就病倒了。他临终前对儿子说:“世人对于任何事物,包括人的才能,总习惯于评论出个孰高孰低。这是由于人心的偏狭导致的愚蠢啊!我有个夙愿,想要制成两把音质同样优良的小提琴,以此向世人证明,世上有些不同事物的美好是同样的。儿子啊,我想做的事我是做不到了,你可一定要替我做到……”
(4)后来,他的儿子伐倒那两棵树,锯取了它们各自最好的一段,以同样的耐心和细心,制成了两把小提琴。他把两把琴送到了琴店,郑重地交待:“如果有谁在这两把琴中反复比较、挑选,自以为是地评优评劣,那么无论他最终选择了哪一把、无论出价多高,都不卖给他。如果有人说它们是同样好的琴,那么可以将两把琴都送给他。如果是两个人,那么一人一把。”
(5)有一天,来了两位父亲,带着两名少年。他们的父亲是好友,他们是陪儿子们来选琴的。两名少年不约而同地看上了那两把小提琴,于是店主取出两把琴让他们试一试。
(6)他们各拉一曲后,不约而同的对父亲说——那正是他们所期望拥有的琴。店主问:“琴的音质总是有优差之分的,你们不需要交换了再演奏一曲吗?但两名少年频频摇头,都说以他们的耳听来,两把琴的音质同样优良。为了使大人们相信他们不后悔,他们毫不犹豫的交换了琴。“都不需要试试了么?”“不。”两名少年异口同声。于是他们幸运的接受了赠予……
(7)后来,他们果然都成了“家”。高超的水平加优良的琴,他们声誉鹊起。无论何时何地,他们一直合奏着。
(8)世人欣赏他们的合奏,赞美他们的合奏,用尽美好的词汇形容他们的合奏。但世人的心理是有些古怪易变的。不久,开始了他们之间孰高孰低的纷纭众说。人心一旦发现了美中不足,其实和最初欣赏美时是一样快意的。寂寞的传媒一口咬住那纷纭众说,推波助澜,好比饥犬叼住了一块腔骨。
(9)最后,媒体制造的焦点话题让他们再也不能合奏下去了。只能迫不得已地分开,各自独奏。虽然他们都是那么眷恋合奏,虽然他们觉得只有合奏才能高水平地发挥自己的演奏天赋。
(10)比他们更眷恋合奏的是那两把小提琴呀!只有合奏的时候,它们才能有机会相见!
(11)但是自从他们分开了,它们再就没“见到”过对方,再就没“听到”过对方优美的声音。它们被思念折磨着,它们的琴音里开始注入了缕缕忧伤。正如苦苦相思着的情人们的信上有泪痕一样。
(12)然而,两位由合奏而独奏的演奏家,竟渐渐的相互心生出嫉恨来。他们不知不觉就坠入了别人的“阴谋”。他们曾经的珠联璧合,引起了别人的嫉恨。别人不但要离间他们,想要看他们成为仇敌。
(13)终于,他们中的一个心理崩溃了。他摔毁了他心爱的小提琴,跃下阳台,一命呜呼。
(14)那一时刻,另一个正在另一座城市的舞台上演出。他的提琴的几根弦,随弓皆断。皆断之际,小提琴发出类似哀号的最后一声颤音……
(15)悲剧的发生使人心趋于冷静。对死者的同情超过了其他的一切。有同情就有憎恨,有悲剧就有责任。另一个还没来得及从惊鄂中悟到什么,已然懵里懵懂的成了罪魁祸首。最后,他疯了。
(16)他那一把琴被换了弦,又摆在琴店里了。然而,无人问津。因为它已被视为不详之物。只要琴弓一搭在弦上,不容拉,便会发出号哭一般的声音。
(17)是的,那真是一把小提琴在号哭——在为它不幸的爱人而号哭……
(18)再后来,店主干脆把琴丢进了堆放破旧杂物的仓房。(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把“双琴”喻为一对恋人,讲述了它们前世为树、今生为琴的“姻缘”,演绎了一出由相爱相依至分离而毁废的悲剧。
B.两位少年终于以其“不约而同”“毫不犹豫”的行动和“异口同声”的回答符合了老制琴师的“传教”条件,幸运地获得了赠予。
C.小说在叙述时,“他们”“它们”交替使用,人和物相互交融,灵活地展现了事件过程,暗示了人和物命运的共同性。
D.第(10)、(11)段用拟人和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两把小提琴因为分离而不能彼此欣赏、赞美的相思之苦和饱受思念折磨的忧伤情状。
2.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故事情节。(5分)
3. 请结合文本简要探析作品蕴含的情感。(6分)
答案与解析篇
1. D(第10、11段并未使用夸张的修辞手法。)
2. 制双琴→赠双琴→奏双琴→分双琴→毁、弃双琴。
3.【要点】①痛惜老琴师的美好夙愿未能实现。②惋惜双琴一毁一废。③同情两位演奏家一死一疯。④哀叹美好的事物被世人的“古怪心理”和传媒的“推波助澜”所毁灭。⑤悲悯世人毁灭了美好事物而始终不自知。(任意三点得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