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三语文主题阅读创新学案
晨读素材篇
名言警句
16
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
——李纲《病牛》
17
寸寸山河寸寸金,侉离分裂力谁任。
——黄遵宪《赠梁任父同年》
18
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岳飞《满江红·写怀》
19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文天祥《扬子江》
20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
——戴叔伦《塞上曲二首》
21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李清照《夏日绝句》
22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岳飞《满江红·写怀》
23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24
未收天子河湟地,不拟回头望故乡。
——令狐楚《少年行四首·其三》
25
浊酒不销忧国泪,救时应仗出群才。
——秋瑾《黄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见日俄战争地图》
26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陆游《夜泊水村》
27
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奴出玉关。
——徐锡麟《出塞》
28
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
——鲍照《代出自蓟北门行》
29
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
——曹松《己亥岁二首·僖宗广明元年》
30
生平未报国,留作忠魂补。
——杨继盛《就义诗》
写作指导篇
作文指导|材料作文写作指导
【原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1年,一个叫作“赓续”的动词火了。在2021年2月20日召开的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全党“大力发杨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随后,“赓续”一词便迅速活跃于各大主流媒体,成为“红色年”现象级的语言印记。
《说文解字注》中有“赓之言更也。万物皆肃然更改,秀实新成。”意思是说万物到了秋天而发生变化,植物枯萎,成热的果实将作为生命延续的种子。“赓续”既强调持续不断,又强调在延续的基础上有新的收获,相比“继续”和“延续”,承载着更为厚重、丰富的语义内涵。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赓续”这个词带给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态度。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文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本题为任务驱动型作文题。
审材料:材料一共两段,关键词是“赓续”。第一段阐述的是“赓续”这个动词在2021年火了,成为“红色年”现象级的语言印记。“赓续”一词活跃于各大主流媒体,这主要源于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
第二段共两句话。第一句引用《说文解字注》对“赓”的含义进行解释。“庚”是一种内在基因的延续、一种新生和希冀。第二句是对“赓续”的理解,说明它的语义内涵更厚重、更丰富,指出“赓续”既强调持续不断,又强调在延续的基础上有新的收获。
审任务:任务要求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对“赓续”这个词有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联系习总书记的话,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的红色传统、红色基因既要传承,又要在新时代将其发扬光大,有新的收获。习总书记的“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是要新时代的青年有责任,敢担当,牢记使命,不忘初心;要新时代的青年发扬革命先烈大无畏的精神;要新时代的青年不断奋斗。这便是“赓续”一词的深意所在。
行文思路:材料指出了“赓续”的造字理据和文化内涵,引出观点“庚续革命精神,青年砥砺前行”,然后用“赓续革命精神,青年要将爱国化作动力;赓续革命精神,青年要将爱国化为行动,不忘初心砥砺前行;赓续革命精神,青年要将爱国化作奋斗”三个分论点论证,最后再次点明中心论点。
参考立意:
1.发扬红色传统、赓续精神血脉。
2.庚续革命精神,青年砥砺前行。
3.新时代青年应当赓续精神,勇担使命。
【范文示例】
赓续红色基因,再迈红色征途
尊敬的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在建党百年之际,很高兴与大家分享我的感悟与思考。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赓续红色基因,再迈红色征途”。
从年仅15岁的刘胡兰“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到18岁的陈祥榕“清澈的爱,只为中国”,无数仁人志士用生命让红色血液流淌,最终凝聚成华夏大地的熠熠星河。面对危难,不问年龄,只为家国。而欣逢盛世的你我,是否早已“觉醒”,心怀勇毅与担当?赓续血脉,传承红色基因,吾辈青年应承先烈之明志,续今朝之长歌。
赓续精神血脉,我们需要传承红色基因中那拼搏奋斗的勇毅豪情。
艰难方显勇毅,磨砺始得玉成。从“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的井冈山瞭望,到“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的万里长征,一篇篇可歌可泣的壮丽史诗,记录下革命先辈不畏艰险的英雄意气。惟勇毅,得功成。而这份勇毅豪情正为吾辈青年所需,实现梦想的征程中,布满荆棘,我们需如革命前辈般矢志奋斗,越是艰险越向前,以个人之梦助力伟大中国梦的实现。
赓续精神血脉,我们需要传承红色基因中那开拓进取的革新力量。
他们是如春雷初动般惊醒整个时代的青年,以笔墨为刀剑,引领没落的旧中国走向新生;是突破一切技术难关的创新思维,让东方红响彻云霄。当小岗破冰、深圳兴涛,当海南弄潮、浦东逐浪,改革开放的浪潮里,涌动的是“敢叫日月换新天”的革新进取。如今,我们更应积淀过往的精神历练,勇进取,敢创新,擎画新梦的宏伟蓝图。
赓续精神血脉,我们需要传承红色基因中那热血丹心的家国情怀。
赤心事上,忧国如家。那稚气未脱便与侵略者斗智斗勇的孩童;那冲进枪林弹雨决一死战的百万雄师;那跨过鸭绿江、护得山海平的志愿军战士;那“清澈的爱,只为中国”的戍边烈士……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一段段厚重的历史,镌刻进民族的脊梁,融汇进民族的骨血,诠释着中华民族最真挚的拳拳爱国心、殷殷报国情。这红色基因里的家国情怀源远流长,流淌进每一个中国人的血液里。任何时刻,我们都应心怀家国,融入时代洪流,心系“大我”,当每一个“了不起”的你我都在挥洒热血,赤诚报国,必将汇聚成伟大中国的磅礴伟力。
历史已然远去,红色基因却在不同的时代语境中得到别样的阐发。从革命年代“甘将热血沃中华”,到建设时期“地动山河铁臂摇”,从改革开放“横下一条心,勇敢往前走”,到新时代“幸福是属于奋斗者的”,发展变迁的是红色基因的时代诠释,始终如一的是拼搏奋斗、开拓进取、忧国念家的精神内核。
而今,时代的炬火已传到你我手中,当汲取前辈的精神动力,开创海晏河清的盛世图景。心系奋斗、破旧立新,热血滚烫、护我山河。漫漫长路上,且看我辈赓续红色基因,再迈红色征途!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开卷有益篇
微评论:带孩子到工地搬钢筋,真能“治厌学”?
10月8日,“爸爸带厌学男孩工地搬钢筋”冲上热搜,也引起了网友热议。
据山海视频报道,近日,广东深圳一小男孩不愿意上学被爸爸带到工地上拉废钢筋体验生活。视频中,小男孩头戴安全帽,身穿工作服,用瘦弱的身躯吃力地拖着工地里废弃的钢筋。孩子爸爸杨先生表示,儿子9岁上4年级,不愿意读书,想出去打工,就把他带到了自己干活的工地上体验一下。孩子干了一天半时间,实在受不了,说想通了回去一定好好上学。
乍一看,这一天半的工地体验成果不小,“治厌学”似乎也很奏效,孩子体验到父亲工作的不易,而且亲身感受到“搬钢筋”确实比学习更加辛苦。父亲则省了很多口舌,就达到了转变孩子厌学的想法。因而,就有不少人得出结论,“这个爸爸教孩子有一套”。
这其实也不是杨爸爸的独创,类似“搬砖治厌学”的新闻,每过一段时间就能看到。虽然报道中的结果也大多属于“皆大欢喜”,但这不意味着对每个孩子都适用,也并不能“一劳永逸”解决孩子的厌学问题。
父母怀有“望子成龙”的心态,希望子女能通过“知识改变命运”,过得比自己好,这样朴素的希冀当然值得尊重和理解。杨爸爸带孩子到工地搬钢筋,通过角色互换实现“劳动育人”,让孩子收获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是一种社会教育,但在此之后,还需要思考,孩子如何发生厌学,又该如何真正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毕竟,厌学的原因复杂多样,孩子的情况也各有不同,想要真正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父母除了带孩子体验生活外,还要深入了解孩子为何厌学,是自身问题,还是外界影响?
这就需要父母跟孩子更多交流,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生活情况,也不妨多和老师沟通,一起查找问题根源。只有找对了“病根”,才能“对症下药”,最终达到孩子不仅身在课堂,心也在课堂的目的。
当然,这个过程也不能操之过急,施加过大压力反而可能适得其反。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明白学习之于各行各业的重要性,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从而让孩子产生学习的内驱力,还需要父母、老师教之以情、育之以理,循序渐进地予以引导。
德国教育学家福录贝尔说,教育之道,爱与榜样,除此无他。这句话,也值得所有为人父母者共勉。
拓展训练篇
放蜂人
王往
放蜂人跟着春天跑,他们的日子在地上也在空中:花朵和蜜蜂是他的情人和财富。
现在,他们来了。农用小卡车裹着春风驶过乡村土路,到达了一片果园和菜园交接地带,卸下百十个左右的蜂箱,放蜂人一家三口,男人、女人和孩子站在某个高处,环顾四周,对这个叫盐码的村庄极是满意。这个地点是他早就寻访察看过的蜜源,是花朵的世界,也是蜜蜂的天堂。瞧,村庄的南边是大片的果园,桃子,梨子,苹果,还夹杂着少量的杏子、李子。桃花正艳,梨花初绽,红的粉红,白的雪白。它们将与蜜蜂签下一个芬芳的契约,它们将一拍即合,取得双赢:你为我授粉,我为你供蜜。再看村庄的东边西边和北边,完全陷入了油菜花的包围,其间夹杂着半紫半白的蚕豆花。它们纵横相连,排兵布阵,以压倒性的气势给放蜂人信心:你不会白来,你将在这里收获很多。除了这些,盐码村人家的屋前屋后还有很多槐树,一串一串的槐花悬挂着,组成了洁白的瀑布,香气扑鼻,好像对放蜂人说:我们一棵槐树抵上一大片油菜呢。
放蜂人被这里富足的蜜源迷醉了,他们被春风吹得粗糙的脸上露出舒展的笑容。他们开始忙碌了。搭好帐篷,摆好锅碗瓢盆,就此安营扎寨。
大好晴天是放蜂人永远的期盼。灿烂的春光里,他的蜂群倾巢出动,在方圆几公里内展开它们适宜而辛苦的工作。若要装满它们那小小的蜜囊,它们要采上千百朵花。放蜂人经常不断地从蜂巢中取走蜂蜜,造成蜂巢中的蜂蜜始终处于匮乏状态,这样,工蜂就会不停地出去采集花粉,酿制蜂蜜。和它们的命运一样,放蜂人辛苦得来的收入,也同样会被各种支出耗尽,同样年复一年地奔走在谋生的路上。世间万物的命运何其相似。如果人们明白这一点,是不是可以活得更从容 是不是能以“自然之子”的心态给万事万物以更多的爱
放蜂人沉默着,人们没有听到他们发出什么感叹。人们只看到他们戴着防护纱罩,清理蜂巢,刮取蜂蜜,一日日地重复劳动。
但是盐码村的人和他们也不是一点没有接触,那就是他们零售蜂蜜时。一旦接触了,他们的话就多了,告诉你蜂蜜对人有什么好处,哪些蜂蜜才是最好的,他们会舀一勺新鲜的蜂蜜让你品尝。
小焕子去买蜂蜜那天,给她舀蜂蜜的是放蜂人的儿子,那个和她一般大小的十五六岁的少年。
少年问她,要不要尝一勺
小焕子摇摇头,奶奶从不让她占别人一点儿便宜。
少年又问,买多少
小焕子说,就买一罐头瓶吧。然后问少年,我奶奶老是咳嗽,人家说吃蜂蜜管用呢,到底管不管
少年说,管用,最好是把白萝卜煮了,再捞上来跟这个拌了,吃上两三天就管了。
小焕子说,这么神奇啊,那快给装上一瓶吧。
少年给她装一瓶,称也不称,向不远处的父母看了看,有些诡秘地说,我就收你十块钱吧,快拿走。
小焕子回去后,邻居说,这么一瓶子蜜才十块钱啊,我那天买得比这个少多了,还花了二十多块呢。
奶奶连吃了两天白萝卜拌蜂蜜,果然不咳嗽了,小焕子开心死了。她拔了一些青菜又拿了十几个鸡蛋给少年送去。她知道他们放蜂人吃得都简单。
少年说,我不要你的东西。
小焕子说,拿着吧,人家说你少收我蜂蜜钱了。
少年笑笑,轻声道,别说了,让我爸妈听见就不好了。你奶奶多大年纪了
七十一了。
少年说,我奶奶七十九了,我们出发那天她也咳嗽了,不知道现在怎么样了。说完,目光投向了别处,好像他奶奶就在附近站着似的。
十多天后,放蜂人走了。小焕子站在他们原来搭帐篷的地方,有些难过,心里责怪那个少年不跟她打一声招呼就走了。就在她要离开时,发现地上有一只慢慢蠕动的小蜜蜂,她把它拿到手心看着,发现小蜜蜂的翅膀好像被什么粘住了,她将它捧回家,用针头轻轻地分开了它的翅膀。小蜜蜂爬了两下,突然飞了起来。
小焕子就笑了。
可是一眨眼小蜜蜂就不见了,小焕子想它会飞到哪里去呢 会不会飞向北方,追赶放蜂的那一家人呢
想着想着,眼泪就掉下来了。
(选自2017年2期《小说林》,略有删改)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花朵和蜜蜂是他的情人和财富”采用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放蜂人与蜜蜂、花朵之间的关系。
B. 文中画线句子,表达作者关心放蜂人命运,同情底层百姓辛苦生活,还揭示出社会生活中所蕴含的哲理。
C. 放蜂人的儿子让小焕子回家将蜂蜜与煮了的白萝卜拌了吃,治好了小焕子奶奶的咳嗽病,表现他精通医理。
D. 小说注重细节描写,富于意蕴,如“用针头轻轻地分开了它的翅膀。小蜜蜂爬了两下,突然飞了起来”。
2. 试概括小焕子的性格特征,并简要分析。
3. 有人认为最后两段删去会让小说显得更简洁。你认为呢
答案与解析篇
1. 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的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人物形象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不正确”“一项”,立足考查“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C项,“表现他精通医理”错误,该分析曲解文意,夸大其词,从原文语境看,“他们的话就多了,告诉你蜂蜜对人有什么好处,哪些蜂蜜才是最好的,他们会舀一勺新鲜的蜂蜜让你品尝”,故这一内容主要应是表现放蜂人儿子懂得蜂蜜的功用,并乐于助人的特点。故选C。
2. ①孝顺。如“我奶奶老是咳嗽,人家说吃蜂蜜管用呢,到底管不管 ”“奶奶连吃了两天白萝卜拌蜂蜜,果然不咳嗽了,小焕子开心死了”。
②善良。她对无法飞起的小蜜蜂充满怜惜,予以救治。
③真诚、淳朴。如“小焕子说,拿着吧,人家说你少收我蜂蜜钱了”。
【解析】本题考查把握分析文章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题干要求“概括小焕子的性格特征,并简要分析”,这是考查人物形象。分析小焕的特点,可以找出她的表现,当放蜂人的儿子让她品尝蜂蜜的时候,“小焕子摇摇头,奶奶从不让她占别人一点儿便宜”,当奶奶咳嗽好了之后,她“拔了一些青菜又拿了十几个鸡蛋给少年送去……拿着吧,人家说你少收我蜂蜜钱了”,这表现出人物淳朴真诚的特点;她对放蜂人的儿子说“我奶奶老是咳嗽,人家说吃蜂蜜管用呢,到底管不管”,“奶奶连吃了两天白萝卜拌蜂蜜,果然不咳嗽了,小焕子开心死了”,从这些表现中可以看出小焕对奶奶很孝顺;当她看到翅膀被站住而无法飞翔的小蜜蜂,她将它捧回家,用针头分开了它的翅膀,这表现出人物善良的特点。本题难度不大,只要圈出小焕的表现,然后进行概括即可。
3. 不会更简洁。①结构上,最后两段的内容更好地照应了题目“放蜂人”和前文放蜂人为生活奔波的情节,使结构完整。②人物形象上,结尾由“笑”而“哭”的情节,使小女孩的形象更加丰满,不但孝顺、质朴,而且有这个年龄的女孩子特有的懵懂与多思。③主题上,更好地传达了美与爱。④效果上,引人遐想,增加了小说的韵味。
会更简洁。理由:①情节上,至“小焕子就笑了”,故事已经很完整,加了后面的内容反而显得累赘。②人物上,小焕子的性格已经得到充分刻画,形象已很丰满,没有必要继续写。③主旨上,小说对普通人生活之难的同情与对人情美的提示已经写得很充分,无须再写。④表达效果上,以“小焕了就笑了”结尾,能让人产生联想想象,颇有余味。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针对文中某一题提出自己见解能力。属于探究能力考查,所谓“探究”,就是有“我”有“思”,探索追寻。学生在答题时,只要不脱离文本,只要不是消极的,只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都视为正确答案。所以,做题时,一定多角度考虑问题,结合文本内容陈述自己的见解。题干问的是“有人认为最后两段删去会让小说显得更简洁。你认为呢”,这是针对小说结尾设题。首先应明确自己的态度,即最后两段是否可以删除,然后从情节结构、人物形象、主题以及效果等几个角度作答。如果认为应该保留的话,可以先分析这两段所写的内容,最后两段由小蜜蜂飞走而联想到放蜂人一家,然后分析这一内容与标题以及上文的关联,由小蜜蜂到“放蜂人”,这就与标题“放蜂人”照应,同时也与上文放蜂人为了生活到处奔波的情节照应;小焕看到蜜蜂能飞而“笑”,因由蜜蜂而想到放蜂人而“哭”,把女孩子懵懂多思的特点表现了出来,这是形象上的作用;小焕“想着想着,眼泪就掉下来了”,蕴涵丰富,既有对小蜜蜂的,也有对放蜂人的,包含了美好的情感,表达了人与人之间的友爱,这是主旨上的效果。如果认为可以删除的话,则应分析删除这两节后小说的结尾,应是“小焕子就笑了”,看到小蜜蜂可以飞了,小焕子非常开心,故事至此结尾,有一种戛然而止的味道,能引发人的联想和想象;从人物形象的刻画上来看,从上文为奶奶买蜂蜜、送鸡蛋青菜感谢放蜂人儿子再到此处帮助小蜜蜂,小焕的形象已经展现出来,故最后两节多余,完全可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