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三语文主题阅读创新学案
晨读素材篇
名言警句
01
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
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屈原《九歌·国殇》
02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过零丁洋》
03
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徐锡麟《出塞》
04
一寸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
——于谦《立春日感怀》
05
小来思报国,不是爱封侯。
——岑参《送人赴安西》
06
呼!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
——陆游《金错刀行》
07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陆游《病起书怀》
08
生平未报国,留作忠魂补。
——杨继盛《就义诗》
09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杜牧《泊秦淮》
10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杨炯《从军行》
11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李贺《南园十三首·其五》
12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曹植《白马篇》
13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14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15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其二》
写作指导篇
作文指导|材料作文写作指导
【原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刘昼《刘子 崇学》:“凿井者,起于三寸之坎,以就万仞之深。”这句话有三重关联:一是由“起”到“就”,连通开端与达成,体现为目标向度;二是从“三寸”至“万仞”,连通容易与艰辛,体现为过程向度;三是由“坎”至“深”,连通浅层与底端,体现为结果向度。凿井如此,为山如此,干任何事情都如此;学习如此,工作如此,人生发展大抵也如此。
上述材料能给正处高三的你以启示,请结合你的生活实际和你对自身发展的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文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作文的理解与掌握。材料第一句话出自北齐刘昼的《刘子 崇学》;第二句话是对引语的阐释,强调积累和坚持;第三句话是材料的扩展,由做事延伸到学习、工作和人生,引入正确世界观的形成。
三寸之坎:喻很浅的小坑。就:成。万仞:喻极深,古以七尺或八尺为一仞。刘昼这句话的意思是凿井的人总是从很浅的土坑开始,然后挖出极深的井。材料分析了这句话的三重关联:由“起”到“就”,体现的是树立远大、明确的目标;从“三寸”至“万仞”,体现的是对目标的坚持和不放弃;由“坎”至“深”,体现的是目标的达成。材料最后将这种做事的经验和体会推而广之,指出干任何事都如此:
从极细微的积累开始,只要坚持不懈,必然成就事业。如果轻视初始的细微积累,不屑于平日的具体努力,而企图于一朝之间突然成就大事业、大学问,那只能是白日做梦。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
从“启示”“思考”可知,文体主要是议论文。可以强调积累的重要性,也可以强调坚持的重要性,还可以写如何积累或如何坚持。无论从哪个角度立意,考生都要注意观点鲜明,脉络清晰。
参考立意:
1.人生需要树立正确而远大的目标。
2.坚持、坚韧、不惧艰辛是实现目标的必要条件。
3.确定宏伟的目标,不惧艰辛、努力奋斗,才能有所成就。
【范文示例】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冯骥才曾说:“树根在地下的一切努力,是为了树冠的辉煌。”向下扎根,向上生长。树如此,人亦然。
正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只有从极细微的积累开始,持之以恒,方能谱写人生的华章。
细微的积累是走向成功坚实的基础。
就如当今钢琴大师——郎朗,他两岁半就能弹琴,四岁参加比赛,但具有音乐天赋的他并没有洋洋得意,如方仲永般止步不前,而是每天坚持练六个小时的琴。正是基于这种日积月累的不懈练习,朗朗成功了!他能被中外人赋予钢琴大师的称号,与他每天一点一滴的积累是分不开的!
又如外国作家毛姆。毫无写作经验的他弃医从文,潜心研究,每天阅读大量的书籍,等他真正一炮而红时,已是十年之久。十年的沉潜,十年的坚持,这之中需要怎样的毅力啊!但也正是这一点一滴的积累,这持之以恒的坚守,才成就了一个不一样的毛姆!
坚持不懈是走向成功必要的条件。
古往今来,具有坚守精神的人不在少数。司马迁在受到宫刑之后,依然坚持编著史书,终流传千古,为现代人称道。曹雪芹增删五次,批阅十载,使《红楼梦》成为四大名著之首。朱丽华在因伤双目先后失明的情况下,坚持不懈地学习盲人推拿技术,开诊所,助盲人,帮学生。凡此种种,都因坚持而获得成功,都因坚持而收获了更有价值的人生,都向我们展示了坚持的魅力。
反观当今世界,有些人对功名成绩趋之若鹜,但却不愿意为之付出努力,总想一夜成名,一夜暴富。但我想说:“成功从来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没有十年如一日的坚持,没有每天细微的积累,幸运女神凭什么要降临在你的头上呢?
当然,坚持绝不是嘴上说说,更重要的是要付诸于行动。坚持谈何容易,唯有内存坚定信念,外执强大自控力才可做到。新时代的少年,正是缺乏了这种坚持的精神。我们应该听取习近平总书记的劝告,脚踏实地做人,持之以恒做事,这样才能放飞我们的梦想。
而当成功真的降临时,我们亦不能因此停下奋斗的脚步,沉溺于功名。我们应时刻保持清醒,继续努力。正如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他一生只为稻粱谋。当水稻研究已经足以养活中国十几亿人口的时候,他并没有停下脚步,而是依旧坚持,依旧穿梭在田垄中,致力研究新型水稻。从青葱少年到华发老人,多少积累,多少坚守,终取得非凡成就。
青年朋友们,“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处在新时代的我们也应重视积累,坚持不懈,顽强拼搏,以自强不息的精神向成功之门进发!
开卷有益篇
微评论:动物打嗝要交税?新西兰这记环保招数恐怕走不通
据法新社报道,当地时间10月11日,为应对气候变化,新西兰公布了对农场动物温室气体排放征税的计划。
这项计划旨在让农民为其饲养牲畜所排放的气体付费,这些气体包括牲畜放屁或打嗝排出的甲烷气体,以及牲畜尿液中排放的一氧化二氮等。因此也被一些人戏称为“放屁打嗝税”。
新西兰成大洋洲减排“顶梁柱”
“放屁打嗝税”当然是戏谑的说法。准确地说,其为“碳税”,或者说这是碳定价机制的一环。
长期以来,碳定价机制都被认为是实现全球减排、促进清洁能源技术发展的有效方式。其中,温室气体控排的主要手段有碳税和碳交易两种。采用碳税制时,政府设定碳价,让市场决定总排放水平;采用碳交易机制时,政府决定总排放水平,让市场决定碳价。
上世纪末,气候变化问题成为全球讨论焦点。1997年,100多个国家签署了《京都议定书》,规定了发达国家的减排义务,同时提出三个灵活的减排机制。
2005年1月,欧盟碳排放交易市场正式启动,碳排放权成为全球范围内的可交易商品,全球碳市场初步形成。尽管迄今没有形成全球统一碳市场,其发展步履也难言一帆风顺,但整体趋势仍然明确。
世界银行《2022年碳定价现状与趋势》报告显示,目前全球有68种直接碳定价机制在运作,另有3种正在推行中,包括37种碳税和34种碳排放交易体系。运行中的碳定价工具覆盖全球23%的温室气体排放量。2021年全球碳定价收入约为840亿美元,比2020年增长了近60%。
在全世界欧洲领跑、美国加州一枝独秀,澳大利亚废除碳税、碳市场计划也未按计划运营的背景下,新西兰成为大洋洲的减排“顶梁柱”。其碳交易体系自2008年开始运营,是目前为止覆盖行业范围最广的碳市场,包括了电力、工业、国内航空、交通、建筑、废弃物、林业。不同于其他国家和地区,新西兰的农业也被涵盖在内,只是当前仅需要报告排放数据,尚不需要实际履行排放义务和责任。
农业在减碳的行列内,或许与新西兰特殊的经济结构有关。从历年数据看,其排放的总量不高,但由于人少,人均排放较大,且排放一直处于上升趋势。新西兰近一半的温室气体排放来自于农业,其中35%来自于生物甲烷。
作为羊毛和乳制品的生产与出口大国,新西兰人口近500万,牛和羊存栏数大约为1000万头和2800万只。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新西兰在减碳的历程中,对农业如此“重视”,而如今又千方百计要拿牛羊“开刀”,并把它们的打嗝放屁当做“大敌”的原因了吧。
根据新西兰政府的计划,当地农民将在2025年开始支付排放税。由于仍在讨论阶段,具体的税费尚未确定。如果这项税收顺利实施,新西兰将成为全球首个对家畜征收排放税的国家。但这项政策能否真正成行且顺利推进,也有待观察。
会否推高通胀
当前,全球政经格局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再调整中。
欧洲在前些年推出的环保政策现在看来可能稍显激进,以至于去年底的天气灾难就带来了一场能源危机,导致天然气价格飙升。加之今年初的俄乌地区冲突,带来了全球能源安全的压力。而新冠疫情中以美国为首的货币和财政大放水推升了全球通胀。
需求端扩张和供给端紧缩同时出现,使通胀水平居高不下,成为全球“心头大患”。新西兰今年第二季度整体通胀率飙升至7.3%,创32年来最高纪录。
面对连续高企的通胀数字,全球又不得不跟随美国开启一个比一个激进的加息模式。新西兰也不例外。10月5日,新西兰央行宣布将基准利率上调50个基点至3.5%,以抑制高通胀。这是该行自2021年10月以来连续第八次加息,也是今年4月以来连续第五次加息50个基点。新西兰央行认为,美联储持续加息和国际市场风险对新西兰元造成持续贬值压力。如果新西兰元持续疲软,会继续加大通胀上行压力。
在此背景下,全球的减排大趋势不会改变,但做法恐怕会有一些调整。
目前看来,德国已经重启使用煤发电厂,各国对于核电的态度也在发生微妙变化。美联储激进加息对抗通胀究竟什么时候会带来衰退、甚或会引发欧洲新的经济危机,都成为当前更加让人关注的问题。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经济危机后,碳交易亦受到影响,加上2011年欧洲债务危机,2009-2013年的碳交易市场总体低迷,价格下降。从这个角度上看,新西兰的牛羊“打嗝放屁税”是否会成为通胀推高的助力,而难以在交易市场中获得平衡,也是个问题。
总而言之,环保的意义重大,但同样需要在操作层面上掌握更加精准的时间、空间和方式,与经济发展的大背景和行业发展的小背景均需要有较高契合度。找到适合自己的路,才能行稳致远。
拓展训练篇
风波
鲁迅
临河的土场上,太阳渐渐地收了它通黄的光线了。女人孩子们都在自己门口的土场上泼些水,放下小桌子和矮凳;这已经是晚饭的时候了。
这时候,九斤老太正在大怒,拿破芭蕉扇敲着凳脚说:“我活到七十九岁了,活够了,不愿意眼见这些败家相,——还是死的好。立刻就要吃饭了,还吃炒豆子,吃穷了一家子!”
伊的曾孙女儿六斤捏着一把豆,正从对面跑来,见这情形,便直奔河边,藏在乌桕树后,伸出双丫角的小头,大声说:“这老不死的!”
这村庄的女人生下孩子,多喜欢用秤称了轻重,便用斤数当作小名。九斤老太自从庆祝了五十大寿以后,便渐渐地变了不平家,常说伊年青的时候,天气没有现在这般热,豆子也没有现在这般硬;总之现在的时世是不对了。何况六斤比伊的曾祖,少了三斤,比伊父亲七斤,又少了一斤。所以伊又用劲说:“这真是一代不如一代!”
伊的儿媳七斤嫂子将饭篮在桌上一摔,愤愤地说:“六斤生下来的时候,不是六斤五两么?我想便是太公和公公,也不见得正是九斤八斤十足,……”
七斤嫂忽然看见七斤从小巷口转出,便对他嚷道:“你这死尸怎么这时候才回来!不管人家等着你开饭!”七斤虽然住在农村,却早不捏锄头柄了;他帮人撑着航船,早晨从鲁镇进城,傍晚又回到鲁镇,因此很知道些时事:例如什么地方,雷公劈死了蜈蚣精;什么地方,闺女生了一个夜叉之类。他在村人里面,的确已经是一名出场人物了。
七斤一手捏着象牙嘴白铜斗六尺多长的湘妃竹烟管,低着头,慢慢地走来,坐在矮凳上,叹一口气说:“皇帝坐了龙庭了。”
七斤嫂呆了一刻,忽而恍然大悟地道:“这可好了,这不是又要皇恩大赦了么!”
七斤又叹一口气,说:“我没有辫子。”
“皇帝要辫子么?”
“皇帝要辫子。”
“你怎么知道呢?”七斤嫂赶忙地问。
“咸亨酒店里的人,都说要的。”
七斤嫂这时从直觉上觉得事情似乎有些不妙了,因为咸亨酒店是消息灵通的所在。伊一转眼瞥见七斤的光头,便怪他恨他怨他;忽然又绝望起来,装好一碗饭,搡在七斤的面前道:“还是赶快吃你的饭罢!哭丧着脸,就会长出辫子来么?”
七斤嫂吃完三碗饭,偶然抬起头,心坎里便禁不住突突地发跳。伊透过乌桕叶,看见又矮又胖的赵七爷正从独木桥上走来,而且穿着宝蓝色竹布的长衫。
赵七爷是邻村茂源酒店的主人,又是这三十里方圆以内的唯一的出色人物兼学问家。他有十多本金圣叹批评的《三国志》,时常坐着一个字一个字地读;他不但能说出五虎将姓名,甚而至于还知道黄忠表字汉升和马超表字孟起。革命以后,他便将辫子盘在顶上,像道士一般;常常叹息说,倘若赵子龙在世,天下便不会乱到这地步了。七斤嫂早望见今天的赵七爷已经不是道士,却变成光滑头皮,乌黑发顶;伊便知道这一定是皇帝坐了龙庭,而且一定须有辫子,而且七斤一定是非常危险。因为赵七爷的这件竹布长衫,轻易是不常穿的,三年以来,只穿过两次:一次是和他怄气的麻子阿四病了的时候,一次是曾经砸烂他酒店的鲁大爷死了的时候;现在是第三次了,这一定又是于他有庆,于他的仇家有殃了。
七斤嫂记得,两年前七斤喝醉了酒,曾经骂过赵七爷是“贱胎”,所以这时便立刻直觉到七斤的危险。
“好香的干菜,——听到了风声了么?”赵七爷站在七斤的后面说。
“皇帝坐了龙庭了。”七斤说。
七斤嫂竭力赔笑道:“皇帝已经坐了龙庭,几时皇恩大赦呢?”
“皇恩大赦?——大赦是慢慢的总要大赦罢。”七爷忽然严厉起来,“但是你家七斤的辫子呢,辫子?这倒是要紧的事。长毛时候,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
七斤嫂自言自语地说:“这怎么好呢?这样的一班老小,都靠他养活的人,……”
赵七爷摇头道:“那也没法。没有辫子,该当何罪,书上都一条一条明明白白写着的。不管他家里有些什么人。”
七斤嫂听到书上写着,可真是完全绝望了。伊用筷子指着七斤的鼻尖说:“造反的时候,我本来说,不要撑船了,不要上城了。他偏要死进城去,进城便被人剪去了辫子。这囚徒自作自受,带累了我们又怎么说呢?……”
村人聚在七斤家饭桌的周围,看客中间,八一嫂是心肠最好的人,抱着伊的两周岁的遗腹子,这时忙解劝说:“七斤嫂,算了罢。人不是神仙,谁知道未来事呢?便是七斤嫂,那时不也说,没有辫子倒也没有什么丑么?况且衙门里的大老爷也还没有告示,……”
七斤嫂没有听完,便指着八一嫂的鼻子说:“阿呀,这是什么话呵!那时我是,整整哭了三天,谁都看见;连六斤这小鬼也都哭,……”六斤刚吃完一大碗饭,拿了空碗,伸手去嚷着要添。七斤嫂正没好气,便用筷子在伊的双丫角中间,直扎下去,大喝道:“谁要你来多嘴!你这偷汉的小寡妇!”扑的一声,六斤手里的空碗落在地上了,立刻破成一个很大的缺口。七斤直跳起来,捡起破碗,合上检查一回,一巴掌打倒了六斤。六斤躺着哭,九斤老太拉了伊的手,连说着“一代不如一代”,一同走了。
赵七爷本来是笑着旁观的;但自从八一嫂说了“衙门里的大老爷没有告示”这话以后,却有些生气了,说:“大兵是就要到的。你可知道,这回保驾的是张大帅(注)。张大帅就是燕人张翼德的后代,他一支丈八蛇矛,就有万夫不当之勇,谁能抵挡他,”他两手同时捏起空拳,仿佛握着无形的蛇矛模样,向八一嫂抢进几步道,“你能抵挡他么!”
八一嫂正气得抱着孩子发抖,忽然见赵七爷满脸油汗,瞪着眼,准对伊冲过来,便十分害怕,不敢说完话,回身走了。赵七爷也跟着走去,通过人丛,忽然转入乌桕树后,说道“你能抵挡他么!”跨上独木桥,扬长去了。
村人们呆呆站着,都觉得自己确乎抵不住张翼德,因此也决定七斤便要没有性命。想起他往常对人谈论城中的新闻的时候,就不该含着长烟管显出那般骄傲模样,所以对七斤的犯法,也觉得有些畅快。他们也就慢慢地走散回家,关上门去睡觉。七斤将破碗拿回家里,心里但觉得事情似乎十分危急,也想些计划,但总是非常模糊,贯穿不得:“辫子呢辫子?丈八蛇矛。一代不如一代!皇帝坐龙庭。破的碗须得上城去钉好。谁能抵挡他?书上一条一条写着。……”
第二日清晨,七斤依旧撑航船进城,傍晚拿着一个饭碗回村,对九斤老太说,这碗是在城内钉合的,因为缺口大,所以要十六个铜钉,三文一个,一总用了四十八文小钱。
九斤老太很不高兴地说:“一代不如一代,我是活够了。三文钱一个钉;从前的钉,这样的么?我活了七十九岁了,……”
此后七斤虽然是照例日日进城,但家景总有些黯淡,村人大抵回避着,不再来听他从城内得来的新闻。过了十多日,七斤从城内回家,他的女人非常高兴,问他说:“你在城里可听到些什么?”
“没有听到些什么。”
“皇帝坐了龙庭没有呢?”
“他们没有说。”
“我想皇帝一定是不坐龙庭了。我今天走过赵七爷的店前,看见他又坐着念书了,辫子又盘在顶上了,也没有穿长衫。……你想,不坐龙庭了罢?”
“我想,不坐了罢。”
现在的七斤,七斤嫂和村人又都早给他相当的尊敬了,大家见了,都笑嘻嘻地招呼。九斤老太早已做过八十大寿,仍然不平而且健康。六斤的双丫角,已经变成一支大辫子了;伊虽然新近裹脚,却还能帮同七斤嫂做事,捧着十六个铜钉的饭碗,在土场上一瘸一拐地往来。
一九二〇年十月(有删改)
(注)张大帅:指北洋军阀张勋。清朝灭亡后,为表示效忠清室,张勋禁止部下剪辫子,并于1917年率领他的“辫子军”进入北京,拥末代皇帝溥仪复辟。
1.下列有关赵七爷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赵七爷在革命后常常叹息说,倘若赵子龙在世,天下便不会乱到这地步了,表现了他对太平生活的向往。
B.当七斤等与他有仇的人遭遇灾祸时,赵七爷便幸灾乐祸,穿上长衫以示庆贺,可见他心胸狭隘,报复心强。
C.赵七爷说北洋军阀张勋是张翼德的后代,还有一支丈八蛇矛,可见这位“出色人物兼学问家”其实也是愚昧无知的。
D.赵七爷又将辫子盘在顶上,这说明他明白皇帝不可能再坐龙庭,因此也和村人一样尊敬七斤,开始安心过不要辫子的新生活。
2.七斤的辫子是怎样剪掉的?周围人对此有什么看法?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状况?(6分)
3.关于这篇小说的主旨,有人认为是反思辛亥革命的失败,也有人认为是批判民众的极度愚昧与落后,还有人认为是批判守旧复古的思想。你更认可哪一个?请结合本文,并联系你读过的鲁迅其他作品,对你认可的主旨予以阐述。(6分)
答案与解析篇
1.D
2.七斤在“造反”的时候撑船上城被人剪去了辫子,周围人(七斤嫂、九斤老太等)认为剪去了辫子不伦不类,不僧不道,现在还连累大家,很是反感。这反映了当时人民不了解辛亥革命的意义,辛亥革命也没有让人民明白革命的意义,它只不过是一次形式上的革命。
3.示例一:我认为本篇的主旨是反思辛亥革命的失败。就本篇来看,辛亥革命带来的变 化就是剪了七斤的辫子,并引发了一场风波。但风波之后一切依旧,革命并没有改变村人们 的生活。再比如《阿 Q 正传》中写到革命后知县大老爷还是原官,不过换了名目而已。可见 辛亥革命并没有对民众及社会产生实质性的影响,是不彻底的。
示例二:我认为本篇的主旨是批判民众的极度愚昧与落后。就本篇来看,被称为“出色 人物兼学问家”的赵七爷居然说北洋军阀张勋是张翼德的后代,还有一支丈八蛇矛;可见其 愚昧无知。更可悲的是村人们对如此荒谬的说法深信不疑,更见其愚昧无知。再比如《药》 中的华老栓及茶客们都相信人血馒头可以治病,可以看出民众的愚昧无知。
示例三:我认为本篇的主旨是批判守旧复古的思想。就本篇来看,贯穿始终的是九斤老 太“一代不如一代”的埋怨,而赵七爷及村人们也都认为革命是“造反” ,还是留着辫子更 安心。这些都体现了守旧思想以及作者对守旧思想的批判。再比如《狂人日记》中提到“从 来如此,便对么?”,并认为四千年的历史是吃人的历史,体现了对守旧复古的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