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专题复习:曹操作品(古代诗歌阅读+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届高考专题复习:曹操作品(古代诗歌阅读+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0.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22 19:26: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语文高考复习 曹操作品
(古代诗歌阅读+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
一、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小题。
短歌行
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衫,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1.对《短歌行》中典故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出自《诗经·郑风·子衿》,原是一首女子思念男子的情诗,曹操用来表达自己对贤才的渴求。
B.“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出自《诗经,小雅·鹿鸣》,原诗表现的是天子宴请群臣的盛况和宾主之间融洽的温情。
C.“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化用《管子·形解》的话,用比喻手法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山”“海”表明了自己远大的志向。
D.“周公吐哺”是出自《史记·鲁周公世家》的一个典故。曹操在这里以周公自比,是说自己也有周公那样的胸襟,一定会热切股勤地接待贤才。
2.下列对《短歌行》的赏析,不正确一项是( )
A.“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这两句慨叹人生短暂,但联系全诗看,并不是只描写消极情绪。
B.作者当时虽然在畅饮豪歌,却并不是借酒消愁,纵情欢乐。
C.“乌鹊”是作者自喻,“何枝可依”表露了作者徘徊歧路、无处可投的苦闷心情。
D.周公以至诚之心招纳贤才,作者认为要建立统一大业,就要像周公那样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
3.清人吴淇在读了曹操的《短歌行》后说:“盖一厢口中饮酒,一厢耳中听歌凭空作想,想出这曲曲折折,絮絮叨叨,若连贯,若不连贯,纯是一片怜才意思。”你同意“怜才”一说吗?谈谈你对这首诗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蒿里行
曹操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①。初期会盟津②,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③,刻玺于北方④。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注】①讨群凶:指讨伐董卓及其党羽。②初期会盟津:相传周武王与八百诸侠在孟津会盟,兴师伐纣。③淮南弟称号:指袁术在淮南寿春自立为帝。④刻玺于北方:指袁绍谋废献帝,想立幽州牧刘虞为皇帝,并刻制印玺。
4.下面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蒿里行》是汉乐府旧题。全诗风格质朴,体现了一个政治家、军事家的豪迈气魄和忧患意识。诗歌集典故、事例、描述于一身,既形象具体,又内蕴深厚。
B.诗歌用极凝练的语言,将关东之师从聚合到离散的过程如实写出来。刚开始时大军云集,后来却互相观望,裹足不前,甚至为了争夺霸权而互相残杀。
C.“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两句运用场景描写,具体描写了战士因连年征战不解甲而长满虮虱的场景和无辜的百姓因兵祸之害而大批死亡的景象。
D.锺嵘评曹操的诗说:“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这指出了曹操的诗歌情感沉郁悲怆的特点,这首《蒿里行》即是极为典型的例子。
5.请结合诗句分析诗中所表达的情感。
短歌行
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 ,心念旧恩。月明星稀,鸟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6.对《短歌行》中典故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出自《诗经·郑风·子衿》,原是一首女子思念男子的情诗,曹操用来表达自己对贤才的渴求。
B.“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出自《诗经·小雅·鹿鸣》,原诗表现的是天子宴请群臣的盛况和宾主之间融洽的温情。
C.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化用《管子·形解》的话,用比喻手法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山”“海”表明了自己远大的志向。
D.“周公吐哺”是出自《史记·鲁周公世家》的一个典故。曹操在这里以周公自比,是说自己也有周公那样的胸襟,一定会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
7.清人吴淇在读了曹操的《短歌行》后说:“盖一厢口中饮酒,一厢耳中听歌凭空作想,想出这曲曲折折,絮絮叨叨,若连贯,若不连贯,纯是一片怜才意思。”你同意“怜才”一说吗?谈谈你对这首诗的理解?
8.说明诗中所用比喻的含义。
用“朝露”来比喻 ___________________。
用“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比喻 ___________________。
用“山不厌高,水不厌深”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
9.说明诗句“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所用典故的含义。
10.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唯有杜康 杜康:这里代指酒。
B.青青子衿 子衿:衣领。
C.鼓瑟吹笙 鼓:弹奏。
D.山不厌高 厌:厌恶。
11.下列对文意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诗四句一节,共八节。开头两句抒发诗人对时光易逝、功业未成的感慨。首句“对酒当歌”及第三句的妙用比喻“譬如朝露”,突出了短句的精髓,展示了一种时间不等人的急迫境界,蕴藏着促人及时努力的意思。
B.三、四节在内容上,表现了诗人对贤才的思慕,艺术手法上则是巧借“引用”,诗人引古喻今,突出了他求贤而不得时的朝思暮想和求得贤才后的恭敬。
C.五、六节承接上文,进一步抒发诗人渴望贤才的情怀,时忧时喜,感情有起伏。
D.最后两节仍运用借代和引用的手法,深化诗人渴求贤才的热望和统一天下的雄心。
阅读下面的课内文段,完成各题。
短歌行(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 ,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12.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唯有杜康 杜康:相传是最早造酒的人。这里代指酒。
B.青青子衿 衿:衣服的交领。
C.鼓瑟吹笙 鼓:弹奏。
D.山不厌高 厌:厌恶。
13.下列对诗句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和“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几句诗表达了功业未成的曹操悲观厌世的一面。
B.“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运用了“青衿”的典故,意在表达作者求贤若渴的愿望。
C.根据当时的时代背景,诗人“忧从中来”的“忧”来自壮志未酬却已年过半百的忧虑,来自社会动荡,国家统一前途未卜的担忧等等。
D.“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两联借乌鹊绕树表达“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之意,希望天下贤士归于自己。
14.下列对《短歌行》中所用典故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出自《诗经·郑风·子衿》,原是一首女子思念男子的情诗,曹操用来表达自己对贤才的渴求。
B.“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出自《诗经·小雅·鹿鸣》,原诗表现的是天子宴请群臣的盛况和宾主之间融洽的温情。
C.“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借用《管子·形势解》中的话,用比喻手法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山”“海”表明了自己远大的志向。
D.“周公吐哺”是出自《史记·鲁周公世家》的一个典故。曹操在这里以周公自比,是说自己也有周公那样的胸襟,一定会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却东西门行
曹操
鸿雁出塞北,乃在无人乡。举翅万馀里,行止自成行。
冬节食南稻,春日复北翔。田中有转蓬,随风远飘扬。
长与故根绝,万岁不相当。奈何此征夫,安得驱四方!
戎马不解鞍,铠甲不离傍。冉冉老将至,何时反故乡!
神龙藏深泉,猛兽步高冈。狐死归首丘,故乡安可忘!
15.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诗没有华丽的词句,也少有愁苦类的主观色彩的词语,但朴实之语,也收到了动人心魄的效果。
B.“鸿雁”万里远征,形单影只,不管是“食南稻”还是“复北翔”,都只能依从节令的变化。
C.“转蓬”即飞蓬,诗中的“转蓬”经历“万岁”却不能归于故土,其时间的漫长感非常强烈。
D.诗歌虽充满悲凉的情调,但悲凉中不会显得过于柔绵,“故乡安可忘”回荡着沉郁刚健之气。
16.本诗主要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任选两种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苦寒行①
曹操
水深桥梁绝,中路正徘徊。
迷惑失故路,薄暮无宿栖。
行行日已远,人马同时饥。
担囊行取薪,斧冰持作糜②。
悲彼东山诗③,悠悠使我哀。
【注】①这首诗是曹操在建安十一年征高干时所作。其时在正月。②糜:稀粥。③东山:《诗经·豳风》篇名,旧说是周公所作。诗写一位跟随周公东征三年获得生还的兵士在归途中的歌唱。全诗气氛悲凉,色调凄苦,反映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17.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歌主要叙写行军途中的艰难,运用白描写法,语言朴实,给人苍凉悲壮之感。
B.行军之难,既表现为路途艰险、前行无路,更有意志的考验,内心的犹豫徘徊。
C.“行行”,叠词的使用,走啊走,前路好像没有尽头,表现了战士们的绝望心情。
D.“担囊”“斧冰”既是写实,动词的使用,又增添了诗歌的画面感,真实而形象。
18.“悲彼东山诗,悠悠使我哀”一句刻画了诗人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却东西门行
曹操
鸿雁出塞北,乃在无人乡。
举翅万里余,行止自成行。
冬节食南稻,春日复北翔。
田中有转蓬,随风远飘扬。
长与故根绝,万岁不相当。
奈何此征夫,安得去四方。
戎马不解鞍,铠甲不离傍。
冉冉老将至,何时返故乡。
神龙藏深泉,猛兽步高冈。
狐死归首丘,故乡安可忘。
1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诗没有华丽的词句,也少有愁苦类的带有主观色彩的词语,但朴实之语,也收到了动人心魄的效果。
B.“鸿雁”万里远征,形单影只,不管是“食南稻”还是“复北翔”,都只能依从节令的变化。
C.“转蓬”即飞蓬,诗中的“转蓬”经历“万岁”却不能归于故土,带给人的时间的漫长感非常强烈。
D.“戎马”两句写出了征人马不解鞍、甲不离身的生活,表现了他们辛苦劳累、辗转远征的苦状。
20.本诗主要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任选两种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苦寒行①
曹操
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
羊肠坂诘屈②,车轮为之摧。
树木何萧瑟!北风声正悲。
熊罴对我蹲,虎豹夹路啼。
溪谷少人民,雪落何霏霏!
延颈长叹息,远行多所怀。
我心何怫郁③,思欲一东归。
水深桥梁绝,中路正徘徊。
迷惑失故路,薄暮无宿栖。
行行日已远,人马同时饥。
担囊行取薪,斧冰持作糜。
悲彼《东山》④诗,悠悠使我哀。
[注]①《苦寒行):原为乐府旧题,曹操借此旧题,抒发艰苦军旅生涯中的悲壮情怀。②诘(jié)屈:迂回曲折。③怫(fú)郁:忧伤不乐。④《东山》:《诗经·豳风》篇名,写远征军人返乡的情景。
2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一开篇就写出太行“巍巍”高耸的苍莽之景,接着用粗放的笔触,勾勒太行山凛冽、萧条的冬景,衬托行军的艰苦。
B.“巍巍”叠用,展示出太行山的高耸入云;坂日“羊肠”,写出山道狭窄迂回:“车轮为之摧”,写出山道之艰险。写山写道,都是从正面落笔。
C.第十一到第十四句抒写了诗人羁身于艰险的军旅生活,面对着荒寂的太行山野,思乡之情涌上了心头。
D.这首诗不仅以写景取胜,而且以抒情见长。不论是“叹息”,还是“怫郁”;不论是“思东归”,还是“悲《东山》”,都真切动人。
22.这首诗流露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让县自明本志令
曹操
孤始举孝廉,年少,自以本非岩穴知名之士,恐为海内人之所见凡愚,欲为一郡守,好作政教,以建立名誉,使世士明知之;故在济南,始除残去秽,平心选举,违迕诸常侍。以为强豪所忿,恐致家祸,故以病还。
去官之后,年纪尚少,顾视同岁中,年有五十,未名为老。内自图之,从此却去二十年,待天下清,乃与同岁中始举者等耳。故于谯东五十里筑精舍,欲秋夏读书,冬春射猎,求底下之地,欲以泥水自蔽,绝宾客往来之望。然不能得如意。
后征为都尉,迁典军校尉,意遂更欲为国家讨贼立功,欲望封侯作征西将军,然后题墓道言“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此其志也。后领兖州,破降黄巾三十万众。又袁术僭号于九江,下皆称臣,名门曰建号门,衣被皆为天子之制,两妇预争为皇后。志计已定,人有劝术使遂即帝位,露布天下,答言“曹公尚在,未可也”。后孤讨禽其四将,获其人众,遂使术穷亡解沮,发病而死。及至袁绍据河北兵势强盛孤自度势实不敌之但计投死为国以义灭身足垂于后幸而破绍,枭其二子。又刘表自以为宗室,包藏奸心,乍前乍却,以观世事,据有荆州,孤复定之,遂平天下。身为宰相,人臣之贵已极,意望已过矣。
今孤言此,若为自大,欲人言尽,故无讳耳。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所以勤勤恳恳叙心腹者,见周公有《金縢》之书以自明,恐人不信之故。然欲孤便尔委捐所典兵众,以还执事,归就武平侯国,实不可也。何者?诚恐己离兵为人所祸也。既为子孙计,又己败则国家倾危,是以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此所不得为也。前,朝恩封三子为侯,固辞不受,今更欲受之,非欲复以为荣,欲以为外援,为万安计。
江湖未静,不可让位;至于邑土,可得而辞。今上还阳夏、柘、苦三县户二万,但食武平万户,且以分损谤议,少减孤之责也。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有删改)
2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违迕诸常侍 违迕:触犯
B.后领兖州 领:占领
C.枭其二子 枭:斩杀
D.然欲孤便尔委捐所典兵众 典:执掌
2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及至袁绍/据河北兵/势强盛/孤自度势实不敌之/但计投死/为国以义灭身/足垂于后/
B.及至袁绍据河北/兵势强盛/孤自度势/实不敌之/但计投死为国/以义灭身/足垂于后/
C.及至袁绍/据河北兵/势强盛/孤自度/势实不敌之/但计投死为国/以义/灭身足垂于后/
D.及至袁绍据河北/兵势强盛/孤自度/势实不敌之/但计投死为国/以义/灭身足垂于后/
25.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孤:古代王侯自谦之称。曹操当时任丞相,封武平侯,故此自称。
B.孝廉:汉代开始,地方长官按期向中央推举各科人才,分孝廉、贤良、方正等科目。
C.僭号:一是指冒用帝王的称号,二是指超越本分的封号。文中是第一个意思。
D.国:古代指国家,诸侯的封地,一国最高政权机关所在地即国都。文中是第三个意思。
2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曹操一直以来的志愿是做一个好太守,好好搞政教来建立名誉,因此他在济南革除弊政,公正地选拔、推荐官吏,却因豪强权贵的嫉恨而辞官。
B.曹操辞官还乡后,在谯县东面五十里的地方建了一栋书房,准备秋夏时读书,冬春时打猎,曾一度产生老于荒野、断绝与宾客交往的念头。
C.收编了黄巾军的三十多万人后,曹操先后打败了袁术、袁绍和刘表,自己也当上了宰相。他认为,作为臣子,显贵至极,这已超过了他原来的愿望。
D.曹操主动提出辞退三县的封地,但绝不放弃兵权。他这样做,既是为子孙打算,考虑到自己放弃了兵权会遭到别人的谋害,又考虑到自己垮台后国家会有颠覆的危险。
2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待天下清,乃与同岁中始举者等耳。
(2)所以勤勤恳恳叙心腹者,见周公有《金縢》之书以自明,恐人不信之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表论田畴功
曹操
文雅优备,忠武又著,和于抚下,慎于事上,量时度理,进退合义。幽州始扰,胡、汉交萃①,荡析离居,靡所依怀。畴率宗人避难于无终山②,北拒卢龙,南守要害,清静隐约,耕而后食,人民化从,咸共资奉。及袁绍父子威力加于朔野,远结乌丸,与为首尾,前后召畴,终不陷挠。后臣奉命,军次易县③。畴长驱自到,陈讨胡之势,犹广武之建燕策,薛公之度淮南。又使部曲持臣露布④,出诱胡众,汉民或因亡来,乌丸闻之震荡。王旅出塞,涂由山中九百馀里,畴帅兵五百,启导山谷,遂灭乌丸,荡平塞表。畴文武有效,节义可嘉,诚应宠赏,以旌其美。
(《魏志·田畴传》)
注:①萃:同“悴”,困苦。②无终山:在今天津市蓟县北。③易县:在今河北省雄县西北。④露布:又叫露板;这里指檄文,犹宣言,不加封缄,故称“露布”。
2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靡所依怀 靡:没有。
B.畴率宗人避难于无终山 宗人:族人。
C.咸共资奉 共:通“供”,供给。
D.汉民或因亡来 或:或许。
2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及袁绍父子威力加于朔野 所欲有甚于生者
B.与为首尾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C.陈讨胡之势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D.涂由山中九百馀里 由此观之,王之敝甚矣
3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畴文武有效,节义可嘉,诚应宠赏,以旌其美。
译: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让县自明本志令
曹操
孤始举孝廉,年少,自以本非岩穴知名之士,恐为海内人之所见凡愚,欲为一郡守,好作政教,以建立名誉,使世士明知之;故在济南,始除残去秽,平心选举,违迕诸常侍。以为强豪所忿,恐致家祸,故以病还。
去官之后,年纪尚少,顾视同岁中,年有五十,未名为老。内自图之,从此却去二十年,待天下清,乃与同岁中始举者等耳。故于谯东五十里筑精舍,欲秋夏读书,冬春射猎,求底下之地,欲以泥水自蔽,绝宾客往来之望。然不能得如意。
后征为都尉,迁典军校尉,意遂更欲为国家讨贼立功,欲望封侯作征西将军,然后题墓道言“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此其志也。而遭值董卓之难,兴举义兵。是时合兵能多得耳,然常自损,不欲多之;所以然者,多兵意盛,与强敌争,倘更为祸始。故汴水之战数千,后还到扬州更募,亦复不过三千人,此其本志有限也。
后领兖州,破降黄巾三十万众。又袁术僭号于九江,下皆称臣,名门曰建号门,衣被皆为天子之制,两妇预争为皇后。志计已定,人有劝术使遂即帝位,露布天下,答言“曹公尚在,未可也”。后孤讨禽其四将,获其人众,遂使术穷亡解沮,发病而死。及至袁绍据河北兵势强盛孤自度势实不敌之但计投死为国以义灭身足垂于后幸而破绍枭其二子。又刘表自以为宗室,包藏奸心,乍前乍却,以观世事,据有当州,孤复定之,遂平天下。身为宰相,人臣之贵已极,意望已过矣。
今孤言此,若为自大,欲人言尽,故无讳耳。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所以勤勤恳恳叙心腹者,见周公有《金縢》之书以自明,恐人不信之故。
然欲孤便尔委捐所典兵众,以还执事,归就武平侯国,实不可也。何者?诚恐己离兵为人所祸也。既为子孙计,又己败则国家倾危,是以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此所不得为也。前,朝恩封三子为侯,固辞不受,今更欲受之,非欲复以为荣,欲以为外援,为万安计。
江湖未静,不可让位;至于邑土,可得而辞。今上还阳夏、柘、苦三县户二万,但食武平万户,且以分损谤议,少减孤之责也。
(选自《古文鉴赏辞典》,有删改)
31.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及至袁绍/据河北兵/势强盛/孤自度势实不敌之/但计投死/为国以义灭身/足垂于后/幸而破绍/枭其二子
B.及至袁绍据河北/兵势强盛/孤自度势/实不敌之/但计投死为国/以义灭身/足垂于后/幸而破绍/枭其二子
C.及至袁绍/据河北兵/势强盛/孤自度/势实不敌之/但计投死为国/以义/灭身足垂于后/幸而破绍/枭其二子
D.及至袁绍据河北/兵势强盛/孤自度/势实不敌之/但计投死为国/以义/灭身足垂于后/幸而破绍/枭其二子
3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孤:古代王侯自谦之称。曹操当时任丞相,封武平侯,故以此自称。
B.举孝廉:汉朝的一种取士制度。指地方官向朝廷推荐孝顺父母、清廉方正的人出来做官。《三国演义》中有“弘曾举孝廉,亦尝作吏”。
C.僭号:一是指冒用帝王的称号;二是指超越本分的封号。文中是第二个意思。
D.皇后:皇帝的正妻。“后”最初也是君主主宰的意思,其与“帝”的区别是,“帝”是传说中的天神,“后”是大地的统治者。
3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曹操最初的志向是做一个好郡守,好好搞政教来建立名誉。因此他在济南革除弊政,公正地选拔、推荐官吏,却因豪强权贵的忌恨而辞宫。
B.曹操辞官还乡后,在谯县东面五十里的地方建了一栋房子,准备秋夏时读书,冬春时打猎,曾一度产生老于荒野、断绝与宾客交往的念头。
C.曹操收编了黄巾军的三十多万人后,先后打败了董卓、袁术、袁绍和刘表,自己也当上了丞相。他认为,作为臣子已显贵至极,这超过了他原来的愿望。
D.曹操主动提出退还三县的封地,但表示绝不放弃兵权。他说他这样做,既是为子孙打算,也是考虑到自己垮台后国家会有颠覆的危险。
3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内自图之,从此却去二十年,待天下清,乃与同岁中始举者等耳。
(2)故汴水之战数千,后还到扬州更募,亦复不过三千人,此其本志有限也。
阅读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与荀彧追伤郭嘉①书
曹 操
郭奉孝年不满四十,相与周旋十一年,阻险艰难,皆共罹之。又以其通达,见世事无所凝滞,欲以后事属之。何意卒尔失之,悲痛伤心!今表增其子满千户,然何益亡者!追念之感深。且奉孝乃知孤者也,天下人相知者少,又以此痛惜,奈何奈何!
(《求知如采金》)
【注】 ①郭嘉,字奉孝,和荀彧一样,都是曹操的重要谋士。
35.分别解释下面两句话中的“以”字。
(1)又以其通达( )
(2)欲以后事属之( )
36.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皆共罹之( )
37.把下面两句话译成现代汉语。
(1)何意卒尔失之。
(2)然何益亡者!
答案解析:
1.C 2.C 3.同意。这首诗是曹操诗歌中具有代表性的言志之作,“怜才”是指怜惜人才。全诗通过对时光易逝、贤才难得的再三咏叹,抒发了自己求贤若渴的感情,表现出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和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
C.“‘山’‘海’表明了自己远大的志向”错误,应是表明了诗人要以“山”“海”一样的胸怀接纳人才。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赏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
C.“作者自喻”和“表露了作者徘徊歧路、无处可投的苦闷心情”错误,“乌鹊”比喻尚在歧路徘徊的贤士。“何枝可依”表现了那些彷徨者的处境与心情。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首先表明观点:同意。
前八句,作者强调他非常发愁,苦于得不到众多的“贤才”来同他合作,一道抓紧时间建功立业。这里讲“人生几何”,不是叫人“及时行乐”,而是要及时地建功立业。又从表面上看,曹操是在抒个人之情,发愁时间过得太快,恐怕来不及有所作为。实际上却是在巧妙地感染广大“贤才”,提醒他们人生就象“朝露”那样易于消失,岁月流逝已经很多,应该赶紧拿定主意,到我这里来施展抱负。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比喻对“贤才”的思念,引用《诗经·小雅·鹿鸣》中的四句,描写宾主欢宴的情景,意思是说只要你们到我这里来,我是一定会待以“嘉宾”之礼的,我们是能够欢快融洽地相处并合作的。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心念旧恩。”前四句又在讲忧愁,是照应第一个八句;后四句讲“贤才”到来,是照应第二个八句。意思就是说“贤才”已经来了不少,我们也合作得很融洽;然而我并不满足,我仍在为求贤而发愁,希望有更多的“贤才”到来。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曹操以乌鹊绕树、“何枝可依”的情景来启发贤才们,不要三心二意,要善于择枝而栖,赶紧到自己这一边来。最后四句画龙点睛,明明白白地披肝沥胆,希望人才都来归我,确切地点明了本诗的主题。
4.C 5.①对义士的欣赏和赞叹。开头四句“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写出了关东之师初起时的声势和恢复汉祚的正义,表现了作者对于关东仗义之士的赞叹之情。
②对战争的厌恶和对现实的不满。中间八句诗人对袁绍兄弟借匡扶汉室之名,行争霸天下之实感到厌恶。对联军内部矛盾重重,自相残杀,力量涣散,诗人感到非常失望。
③对战士、百姓的担忧和同情。从“铠甲生虮虱”一句开始,诗人将笔墨从记录军阀纷争的事实转向描写战争带给人民的灾难。在揭露军阀祸国殃民的同时,表现出对人民的无限同情和对国事的关注及担忧。
【解析】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C.“运用场景描写”错误。“万姓以死亡”不是场景描写,具体描写无辜百姓因兵祸之害而大批死亡的景象的诗句是“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故选C。
5.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开头四句,是说“关东各仗义之士,都起兵讨伐那些凶残的人。最初约会各路将领订盟,同心讨伐长安董卓”。写出了关东之师初起时的非凡声势和恢复汉祚的正义豪迈的气概,表现了作者对于关东仗义之士的赞叹之情。
中间八句,抒发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对战争的厌恶。“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是说“讨伐董卓的各路军队汇合以后,因为各有自己的打算,力不齐一,互相观望,谁也不肯率先前进。势利二字引起了诸路军的争夺,随后各路军队之间就自相残杀起来”,揭示了联军内部矛盾重重,自相残杀,力量涣散,诗人对此感到非常失望;“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是说“袁绍的堂弟袁术在淮南称帝号,袁绍谋立傀儡皇帝在北方刻了皇帝印玺。由于战争连续不断,士兵长期脱不下战衣,铠甲上生满了虮虱,众多的百姓也因连年战乱而大批死亡”,表达了诗人对袁绍兄弟借匡扶汉室之名,行争霸天下之实发动战争感到厌恶、痛恨。
从“铠甲生虮虱”一句开始,诗人将笔墨从记录军阀纷争的事实转向描写战争带给人民的灾难。“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是说“尸骨曝露于野地里无人收埋,千里之间没有人烟,听不到鸡鸣。一百个老百姓当中只不过剩下一个还活着,想到这里令人极度哀伤”。作者在揭露军阀祸国殃民的同时,表现出对战士和人民的无限同情以及对国事的关注忧虑。
6.C 7.同意。这首诗是曹操诗歌中具有代表性的言志之作。全诗通过对时光易逝、贤才难得的再三咏叹,抒发了自己求贤若渴的感情,表现出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和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 8. 人生的短暂 贤才投主 自己渴望多纳贤才 9.诗末用“周公吐哺”的典故,贴切地表达了作者宽大广博的政治胸怀,永不满足的求贤之心。作者以周公自比,用周公礼贤下士的精神自励。 10.D 11.D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中典故的能力。
C.“‘山’‘海’表明了自己远大的志向”错误,应是表明了诗人要以“山”“海”一样的胸怀接纳人才。
故选C。
7.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解答时需要先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依据诗歌内容证明自己的观点。
如同意“怜才”一说。
“怜才”就是“爱才”“惜才”之意,因此本题考生应答“同意”。
本诗的主题非常明确,就是作者希望有大量人才来为自己所用。曹操在其政治活动中,为了扩大他在庶族地主中的统治基础,曾大力强调“唯才是举”,为此而先后发布了“求贤令”“举士令”“求逸才令”等;而《短歌行》实际上就是一曲求贤歌,“对酒当歌”八句,作者强调他非常发愁,愁的是得不到众多的“贤才”来同他合作,一道抓紧时间建功立业。“青青子衿”八句情味更加缠绵深长,他说“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用含蓄的方法来提醒当时的贤才:“就算我没有去找你们,你们为什么不主动来投奔我呢?”“明明如月”八句是对以上十六句的强调和照应,是说“贤才”已经来了不少 ,我们也合作得很融治,然而我并不满足,我仍在为求贤而发愁,希望有更多的“贤才”到来。“月明”四句,曹操以乌鹊绕树、“何枝可依”的情景来启发犹豫不定的贤才,透露出对这一些人的关心和同情。“周公吐哺”典故用在这里突出地表现了作者求贤若渴的心情。“山不厌高,海不厌深”二句通过比喻极有说服力地表现了人才越多越好,决不会有“人满之患”。
如不同意“怜才”一说。
这首诗是曹操诗歌中具有代表性的言志之作。全诗跌宕悠扬,吞吐隐约,曲折却很充分地表达了曹操复杂的思想感情。如第一节中“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主要抒写了诗人对人生苦短的忧叹。“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感慨功业无成,忧从中来。“青青子衿”八句表达了诗人渴望招纳贤才,建功立业的感情。“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表现出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和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
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古代诗歌内容的能力。
本题中,第①空,“朝露”,指早晨的露水,它的特点是易逝,因此,“朝露”比喻的是人生的短暂。
第②空,“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是说那些犹豫不决的人才,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一时无所适从,诗人以乌鸦绕树”的情景来启发他们,不要三心二意,要善于择枝而栖,赶紧到我这边来。这里比喻的是贤才应该选择明主。
第③空,“山不厌高,海不厌深”的意思是山不满足它的高,海不会满足它的深,这里比喻的是贤士人才多多益善,希望尽可能多的接纳人才,表明自己渴望求贤以统一天下的宏图大志。
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鉴赏诗歌的手法的能力。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意为:像周公那样虚心对待贤才,一定会得到天下人的拥戴。是出自《史记·鲁周公世家》的一个典故。据说周公自言:“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周公为了接待天下之士,有时洗一次头,吃一顿饭,都曾中断数次。曹操在这里以周公自比,是说自己也有周公那样的胸襟,一定会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作者运用这个典故是突出地表现了自己求贤若渴的心情。
1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
D.“厌:厌恶”错误。“山不厌高”意思是“高山不会满足自己的高度”,“厌”,满足。
故选D。
11.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D.“运用借代和引用的手法”错误。运用比兴和引用的手法,而不是借代。
故选D。
12.D 13.A 14.C
【分析】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D.“厌”应为“满足”的意思。“山不厌高”意思是就像那山一样,永远不会满足于自己的高度。
故选D。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A.“表达了功业未成的曹操悲观厌世的一面”错误,“人生几何”,不是叫人“及时行乐”,而是要及时地建功立业。又从表面上看,曹操是在抒个人之情,发愁时间过得太快,恐怕来不及有所作为。实际上却是在巧妙地感染广大“贤才”,提醒他们人生就像“朝露”那样易于消失,岁月流逝已经很多,应该赶紧拿定主意,到我这里来施展抱负。
故选A。
1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C.“表明了自己远大的志向”错误,应是表明自己要像“山”“海”那样接纳贤才。
故选C。
15.B 16.借景抒情、比喻、用典、比兴(起兴)。(答到其中2种手法即可)
①借景抒情:借“鸿雁”处于寂寞凄凉的环境中,严冬南飞食稻,阳春则北翔重回的辛劳困苦之景抒发作者对东征西战的厌倦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借“转蓬”随风飘荡,无所归止的景象抒发作者对有家不能回的无奈与愁苦之情;
②比喻:以“鸿雁”万里远征、南来北往和“转蓬”的随风飘荡、无所归止喻指征夫背井离乡,辗转远征;以“神龙”藏于深泉,“猛兽”步于高冈,“狐狸”死后头朝故土的各有定所,各遂其愿的状态喻指(反比)征夫对回归家乡的执念;表达了作者对家的思念之情及有家归不得的无奈愁苦。
③用典:用屈原《哀郢》中“鸟飞返故乡兮,狐死必首丘”的典故(或用“狐死首丘”的典故),写狐狸死后头朝自己的窟穴,表达狐狸不忘故乡,此处用来反比征夫们的流离辗转,有家不能归,表达作者的思乡之情和不得归的无奈愁苦。
④比兴(起兴):以“鸿雁”万里远征、南来北往和“转蓬”的随风飘荡、无所归止起兴,引出征夫出征之遥、之苦和返还无期;以“神龙”藏于深泉,“猛兽”步于高冈,“狐”死后头朝故土,引出征夫的乡关之思;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思乡之情和不得归的无奈愁苦。
【分析】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能力。
B.“形单影只”错误,从诗中来看,“鸿雁出塞北,乃在无人乡。举翅万馀里,行止自成行”,鸿雁万里远征,与同类结伴而行,相濡以沫,处于寂寞凄凉的环境中,鸿雁只是在“无人乡”,但它们“自成行”,是一个群体,并非“形单影只”。
故选B。
16.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艺术技巧能力。
诗歌的前六句采用比兴手法。一开头,诗人略一勾勒,便写出了鸿雁的境遇及其春来冬去的候鸟特征。“塞北”、“无人乡”强调其孤寂寥落,“万里余”则突出路途之遥。鸿雁万里远征,与同类结伴而行,相濡以沫,处于寂寞凄凉的环境中;它们只能服从节令的安排,严冬则南飞而食稻,阳春则北翔而重回,其辛劳困苦不言而喻。
同时诗人借这一景物表达了自己有家不能回的无奈和愁苦。“田中有转蓬”写蓬草随风飘荡,无所归止,也永远无法回归故土。“相当”意为与故根相遇。“鸿雁”与“转蓬”这两个艺术形象极不相同,鸿雁有信,依节侯岁岁而回;转蓬无节,随轻风飘荡不止。
“神龙藏深泉”四句为诗歌最后一层,诗人于描写正题后又将笔墨宕开,连用神龙、猛兽、狐狸等数个比喻。神龙藏于深泉,猛兽步于高冈,各有定所,各遂其愿,可是征夫却有家难回,这令有家归不得的征夫羡慕不已。
“狐死归首丘”典出《礼记 檀弓》:“古之人有言曰:‘狐死正首丘,仁也’。”屈原《哀郢》:“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动物至死尚且不忘故土,远离家乡的征夫们更不能忘。用典充实诗文内涵的同时,表达情感含蓄委婉,为间接抒情,诗人借用典故表达自己强烈的思乡之情和不得归的无奈愁苦的情感。
17.C 18.“悲彼东山诗,悠悠使我哀”一句刻画了一位不畏艰苦,积极向上,关心士卒,体恤部下的将帅形象。行军途中生活艰苦,但是诗人依然充满胜利信心,以及对长期征战不得归家的士卒的深切关怀。
【分析】1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表现了战士们的绝望心情”错误,“行行日已远,人马同时饥”,意思是走啊走啊日久远,人疲马乏又渴又饥,主要表现战士们即使在如此恶劣的条件之下,依然坚持行军,赞美战士们的大无畏精神。
故选C。
1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
《苦寒行》是东汉末年军事家、文学家曹操在征讨高干时作的一首乐府诗。“悲彼东山诗,悠悠使我哀”意思是想起那篇《东山》诗,深深触动我的哀伤。《东山》是《诗经》中名篇,写一位跟随周公东征三年获得生还的兵士在归途中的歌唱。《东山》气氛悲凉,色调凄苦,反映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这首诗是建安十一年(206年)春,曹操亲征高干途中于鞍马间作成的。高干本是袁绍的外甥,又系其下属任并州牧。建安九年(公元204年)时,因慑于曹操的武力而归降,次年又趁曹操北征乌桓之机,举兵反叛盘踞壶关口。为了平定北方,彻底铲除袁绍势力,曹操带着连年征战的疲劳,冒着北方冬春凛冽的寒风,翻越巍峨险峻的太行山,又率师北上作战。
结合“水深桥梁绝,中路正徘徊”“迷惑失故路,薄暮无宿栖”,可知出征途中冰天雪地里条件艰苦,但是诗人“担囊行取薪,斧冰持作糜”,透露出诗人不畏艰苦,积极向上,充满了胜利信心。《东山》诗中“伊威在室,蟏蛸在户。町疃鹿场,熠耀宵行”等句,与诗人出征于途中所见略同,因而勾起了诗人对长期征战不得归家的士卒的深切关怀。一位不畏艰苦,积极向上,关心士卒,体恤部下的将帅形象跃然纸上。
19.B 20.①借景抒情:借“鸿雁”严冬南飞食稻、阳春则北翔的辛劳困苦之景,抒发作者对东征西战的厌倦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借“转蓬”随风飘荡、无所归止的景象抒发作者有家不能回的无奈与愁苦之情。②用典:最后一句,作者借“狐死首丘”的典故引出征夫的乡关之思,同时表达自己永怀故土的坚定信念。③起兴:以“鸿雁”的万里远征、南来北往和“转蓬”的随风飘荡、无所归止起兴,引出征夫出征之遥、之苦和返还无期﹔借“神龙”“猛兽”“狐”尚且有自己的归宿,引出征夫无法归家的无奈﹔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思乡之情和不得归的无奈愁苦。(任选两种即可)
【解析】1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B.“形单影只”理解有误,由“举翅万里余,行止自成行”可知,鸿雁并不是孤单的,它们“自成行”,是雁群。
故选B。
2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
“塞北”“无人乡”强调环境的萧瑟寥落,“万里余”则突出路途之遥。“鸿雁”与“转蓬”是两个极不相同的艺术形象,却被放置在同一首诗中:鸿雁有信,依节令岁岁而回;转蓬无节,随轻风飘荡不止。它们都不得不转徙千万里。诗人借这两种景物表达了自己对东征西战的厌倦和对家乡的思念。
“神龙藏深泉”四句,诗人写神龙藏于深泉,猛兽步于高冈,各有定所,各遂其愿,令有家归不得的征夫羡慕不已。“狐死归首丘”典出《礼记 檀弓》“古之人有言曰:‘狐死正首丘,仁也。’”,屈原《哀郢》中也写道“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动物至死尚且不忘故土,更何况远离家乡的征夫们呢?诗人借用典故表达自己强烈的思乡之情。
诗歌多处运用起兴手法。以“鸿雁”和“转蓬”起兴,用“出塞北”“无人乡”“万里余”“自成行”等一系列的语言来表现“鸿雁”远离故土的孤寂,同时又描绘出“转蓬”随风飘荡、无所依附的漂泊之感而引出征夫出征之遥苦和返还无期。以“神龙”“猛兽”“狐”起兴,引出征夫们强烈的思乡之情和无法归家的无奈。
21.B 22.①啸叹行军之艰险。②对故乡的深切思念。③诗人对长期征战不得归家的士卒的同情和深切关怀。④担薪做炊的悯伤。⑤安定天下的悠悠壮思。
【解析】2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B项,“都是从正面落笔”错误,“车轮为之摧”意思是“一路颠簸车轮断”,车轮都因山道而“摧”,可见山道有多么艰险,这是从侧面写山道艰险。
故选B。
2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这首诗流露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这是针对全篇设题,然后要根据诗歌的标题、作者、注释以及诗中所写的景或直接流露的情来分析。
从诗中来看,诗歌前八句都是描写行军途中的艰险之状,感叹行军的艰难;“我心何怫郁、思欲一东归”写出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行行日已远,人马同时饥”表现了诗人对征战士卒的同情和关怀;“担囊行取薪,斧冰持作糜”写出乘难处境下求生存的悯伤;“悲彼《东山》诗,悠悠令我哀”两句表明了诗人隐以周公自命,抒发了安定天下的悠悠壮思。
【点睛】对于诗歌情感题,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二是考查情感的内容。一般答题的时候,尽量两者都涉及。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可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故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应先借助题干明确考查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有无暗示。
23.B 24.B 25.D 26.A 27.(1)等到天下安定太平了,我才跟同岁中那些刚被举为孝廉的人相等罢了。
(2)我这样勤勤恳恳地叙说这些内心话的原因,是看到周公有《金縢》之书可以表明自己的心迹,恐怕别人不相信的缘故。
【分析】2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B.句意:后来我担任兖州刺史。领:担任。
故选B。
24.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子大意是:待到袁绍占据黄河以北,兵势强盛,我估计自己的力量,实在不能和他匹敌;但想到我这是为国献身,为正义而牺牲,这样也足以留名后世。
“据河北”是主语“袁绍”的陈述部分,属于动宾结构作谓语部分,不能断开,排除AC;
“度势”是动宾结构,不能断开,排除BD;
另,“以义灭身”中“以义”是“灭身”的状语,不能断开,也能排除C。
故选B。
25.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D. “文中是第三个意思”错。“国”在本文中是指曹操作为武平侯的封地,是第二个意思。
故选D。
2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 “一直以来”错,原文是“年少……欲为一郡守”,可见文中的意思是“年轻时”的志愿是做一个好太守;“因豪强权贵的嫉恨而辞官”错,应是“恐怕给家族招来灾祸,所以托病还乡”。
故选A。
2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题得分点有:“清”,太平;“乃”,才;“举”,被推举。
(2)题得分点有:“所以”,表原因;“心腹”,心里话;“自明”,宾语前置,“明自”,表明自己。
参考译文:
我刚被举为孝廉时,年纪很轻,自以为不是那种隐居深山而有名望的人士,恐怕被天下人看作是平庸无能之辈,所以想当一个郡的太守,把政治和教化搞好,来建立自己的名誉,让世上的人都清楚地了解我;所以我在济南时,开始革除弊政,公正地选拔、推荐官吏,这就触犯了那些朝廷的权贵。因而为豪强权贵所恨,我恐怕给家族招来灾祸,所以托病还乡了。
辞官之后,年纪还轻,回头看看与我同年被荐举的人当中,有的年纪已经五十多岁了,还没有被人称作年老。自己内心盘算,从现在起往后再过二十年,等到天下安定太平了,我才跟同岁中那些刚被举为孝廉的人相等罢了。所以在谯县东面五十里的地方建了一栋精致的学舍,打算在秋夏读书,冬春打猎,只希望得到一点瘠薄的土地,想老于荒野,不被人知,断绝和宾客交往的念头。但是这个愿望没能实现。
后来我被征召做了都尉,又调任典军校尉,心里就又想为国家讨贼立功了,希望得到封侯当个征西将军,死后在墓碑上题字说“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这就是我当时的志向。后来我担任兖州刺史,击败了黄巾农民军,收编了三十多万人。再有袁术在九江盗用皇帝称号,部下都向他称臣,改称城门为建号门,衣冠服饰都按照皇帝的制度,两个老婆预先抢着当皇后。计划已定,有人劝说袁术立即登基,向天下人公开宣布,袁术回答说“曹公尚在,还不能这样做”。此后我出兵讨伐,擒拿了他的四员大将,抓获了大量部属,致使袁术势穷力尽,瓦解崩溃,最后得病而死。待到袁绍占据黄河以北,兵势强盛,我估计自己的力量,实在不能和他匹敌;但想到我这是为国献身,为正义而牺牲,这样也足以留名后世。幸而打败了袁绍,还斩了他的两个儿子。还有刘表自以为是皇室的同族,包藏奸心,忽进忽退,观察形势,占据荆州,我又平息了他,才使天下太平。自己当上了宰相,作为一个臣子已经显贵到极点,已经超过我原来的愿望了。
今天我说这些,好像很自大,实是想消除人们的非议,所以才无所隐讳罢了。假使国家没有我,还不知道会有多少人称帝,多少人称霸呢!
我这样勤勤恳恳地叙说这些内心话的原因,是看到周公有《金縢》之书可以表明自己的心迹,恐怕别人不相信的缘故。但要我就此放弃所统率的军队,把军权交还朝廷,回到武平侯的封地去,这实在是不行啊。为什么呢?实在是怕放弃了兵权会遭到别人的谋害。这既是为子孙打算,也是考虑到自己垮台国家将有颠覆的危险,因此不得不贪图虚名而使自己遭受实际的祸害,这是迫不得已啊。先前,朝廷恩封我的三个儿子为侯,我坚决推辞不接受,现在我改变主意打算接受它,这不是想再以此为荣,而是想以他们作为外援,从而确保朝廷和自己的绝对安全。
现在天下还未安定,我不能让位;至于封地,可以辞退一些。现在我把阳夏、柘、苦三县的两万户赋税交还给朝廷,只享受武平县的一万户,姑且以此来平息诽谤和议论,稍稍减少别人对我的指责吧!
28.D 29.C 30.田畴文韬武略都有奇功,节操忠义值得赞许,的确应该受到恩宠赏赐,来表彰他的美德。
【解析】28.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含义。
D项,或:有的。句意:汉民有的因为逃亡而来。
故选D。
29.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A项,于:介词,在;介词,比。
B项,与:介词,和;语气助词,通“欤”。
C项,之:两个都是结构助词,的。
D项,由:动词,经过、经由;介词,从。
故选C。
30.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
翻译时的关键词有:
效,功用、效果;嘉,赞许;宠赏,被动句,受到恩宠赏赐;旌,表彰;美,形容词做名词,美德。
【点睛】文言文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要尽量保持原文的语言风格。在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参考译文:
(田畴)温和有礼节,忠诚勇武,对待手下和善,作事情谨慎,审时度势,举止有节,言行有度。幽州战乱,胡人、汉民都备受困苦,家人离散,没有定居,没有什么生活的依靠。田畴率领族人在无终山躲避战乱,向北据守卢龙,向南守住要害,清守隐居,耕田自给,人民受到教化跟从他,都供给资给供养的东西。等到袁绍父子在北方用兵,在远方与乌丸勾结,和乌丸互为首尾呼应,前后多次征召田畴,田畴最终没有屈服。后来我奉天子之命,行军驻扎在易县。田畴不顾路途遥远亲自前来,陈述征讨胡人的形势,如同当年广武建燕策,薛公度淮南。又让部下拿着我的檄文,去引诱胡人,汉民有的因为逃亡而来,乌丸听说此消息惊惧。王师出外作战,途中经过山路九百多里,田畴率领五百兵士,引导出山谷,于是就消灭的乌丸,荡平了塞外。田畴文韬武略都有奇功,节操忠义值得赞许,的确应该受到恩宠赏赐,来表彰他的美德。
31.B 32.C 33.C 34.(1)(我)自己内心盘算,从现在起往后再过二十年,等到天下安定太平了,(我)才跟同年中那些刚被推举为孝廉的人一样罢了。
(2)所以汴水之战时,(我的部下)只有几千人,后到扬州再去招募,也仍不超过三千人,这是(因为)我本来的志向就很有限。
【解析】3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时抓住句子中的重要名词和虚词,根据其在句子中充当的成分和在句子中所起到的作用,可以判断出断句的正确划分。
AC项,“及至”表示时间,作状语,“袁绍”为人名,作主语,“据”是动词,作谓语,“河北”是名词,作宾语,主谓宾结构完整,故应在“河北”之后断开,排除A、C两项;
D项,“投死为国”和“以义灭身”是对称结构,皆为“计”的宾语,由此排除D项。
再结合本句大体意思:待到袁绍占据黄河以北,兵势强盛,我估计自己的力量,实在不能和他匹敌;但想到我这是为国献身,为正义而牺牲,这样也足以留名后世。幸而打败了袁绍,还斩了他的两个儿子。句子可以断开为:及至袁绍据河北/兵势强盛/孤自度势/实不敌之/但计投死为国/以义灭身/足垂于后/幸而破绍/枭其二子/
故选B。
32.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
C项,“僭号……文中是第二个意思”说法错误,由后文的“称臣”“天子之制”“皇后”等内容可知,文中用的是第一个意思。
故选C。
3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C项,“曹操收编了黄巾军的三十多万人后,先后打败了董卓、袁术、袁绍和刘表”说法错误,打败董卓是在收编黄巾军之前。
故选C。
34.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1)“图”的意思是“计划,盘算”;“清”的意思是“太平,安定”;“乃”的意思是“才”;“举”在句中表被动,意思是“被推举”。(2)“募”的意思是“招募”;“过”的意思是“超过”;“此其本志有限也”是判断句,“本志”的意思是“本来的志向”。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我刚被推举为孝廉时,年纪很轻,自以为不是那种隐居深山而有名望的人士,唯恐被天下人看作是平庸愚眛之辈,所以想当一个郡的太守,把政治和教化搞好,来建立自己的名誉,让世上的读书人都清楚地了解我。所以我在济南时,开始革除弊政,公正地选拔、推荐官吏,这就触犯了那些朝廷的权贵。因为这被豪强权贵忌恨,我担心给家族招来灾祸,所以托病还乡了。
辞官之后,年纪还轻,回头看与我同年被荐举的人,有的年纪已五十多岁了,还没有被人称作年老。(我)自己内心盘算,从现在起往后再过二十年,等到天下安定太平了,(我)才跟同年中那些刚被推举为孝廉的人一样罢了。所以在谯县东面五十里的地方建了一栋精致的房子,打算在秋夏读书,冬春打猎,只希望得到一点瘠薄的土地,想老于荒野、不被人知,断绝和宾客交往的念头。但是这个愿望没有能实现。
后来我被征召做了都尉,又调任典军校尉,心里就又想为国家讨贼立功了。希望被封侯当个征西将军,死后在墓碑上题字“汉故征西将军曹候之墓”,这就是我当时的志向。然而遇上董卓犯上作乱,各地纷纷起兵讨伐。这时我完全可以召集更多的兵马,然而我却常常裁减,不愿扩充;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兵多了会意气骄盛,要与强敌抗争,就可能重新引起祸端。所以汴水之战时,(我的部下)只有几千人,后到扬州再去招募,也仍不超过三千人,这是(因为)我本来的志向就很有限。
后来我担任兖州刺史,击败了黄巾军,收编了三十多万人。再有袁术在九江盗用皇帝称号,部下都向他称臣,改称城门为建号门,衣冠服饰都按照皇帝的规格,两个老婆预先抢着当皇后。计划已定,有人劝说袁术立即登基,向天下人公开宣布,袁术回答说:“曹公尚在,还不能这样做。”此后我出兵讨伐,擒拿了他的四员大将,抓获了他的大量部属,致使袁术势穷力尽,集团瓦解崩溃,最后他得病而死。待到袁绍占据黄河以北,兵势强盛,我估计自己的力量,实在不能和他匹敌;但想到我这是为国献身,为正义而牺牲,这样也足以留名后世。幸而打败了袁绍,还斩了他的两个儿子。还有刘表自以为是皇室的同族,包藏奸心,忽进忽退,观察形势,占据荆州。我又平定了他,才使天下太平。自己当上了丞相,作为臣子已经显贵到极点,已经超过我原来的愿望了。
今天我说这些,好像很自大,实是想消除人们的非议,所以才无所隐讳罢了。假使国家没有我,还不知道会有多少人称帝,多少人称王呢!我之所以这样勤勤恳恳地叙说这些心里话,是看到周公有《金縢》这样的书可以表明自己的心迹,唯恐别人不相信我的缘故。
但要我就此放弃所统率的军队,把军权交还朝廷,回到我的封地武平去,这实在是不行啊。为什么呢?实在是怕自己放弃了兵权会遭到别人的谋害。这既是为子孙打算,也是考虑到自己垮台,国家将有颠覆的危险,因此不能贪图虚名而使自己遭受实际的祸害,这是不能千的啊。先前,朝廷恩封我的三个儿子为侯,我坚决推辞不接受,现在我改变主意打算接受它,这不是想再以此为荣,而是想以他们作为外援,从确保朝廷和自己的万分安全方面着想。
现在天下还未安定,我不能让位;至于封地,可以退还一些。现在我把阳夏、柘、苦三县的两万户赋税交还给朝廷,只享受武平县的一万户,姑且以此来平息诽谤和议论,稍稍减少别人对我的指责吧!
35. (1)因为 (2)把,将 36.遭遇 37.(1)怎么意料到突然失去了他。(2)但对死去的人有什么益处呢?
【解析】35.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重点记忆考纲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还要重点记忆课本中的经典例句。此题要求解释句子中的“以”,注意词性和含义,(1)中的“以”,介词,因为;(2)中的“以”介词,“把”。
36.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平时注意积累,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象。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罹”可结合词语“罹难”解释,翻译为“遭受”。
37.此题考核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答题时注意直译,重点注意句中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和句式的翻译。重点词语,第(1)句,何意:怎么意料;卒:通“猝”,突然;第(2)句,然:但;何益亡者:省略句,介宾短语后置句,对死去的人有什么益处。
【点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同时注意一些特殊的文言现象,如词类的活用和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的翻译,翻译完之后一定要注意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
译文:“郭嘉死时不到四十岁(实际是三十八岁),跟随了我十一年,同生死,共患难。遇事通达,处事果断,无犹疑,我本打算对他托以后事,谁知如此早就夭亡了,我非常的悲痛伤心。今上表增加他为千户侯,但是这对于亡者又有什么用呢,只是徒增悲思。而且郭奉孝是知我心的人;天下间相知者本就很少,因此又更加痛心难过。为之奈何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