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跟踪检测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一、语言运用专练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这座楼(马克思故居)里保存最多的资料是马克思的各种手稿和著作的版本。
( )。《资本论》是一本最彻底地教人认识社会的巨著,全书160万字,马克思为它耗费了40年的心血,为了写作,前后研究书籍达1 500种。在这之前谁也没有像他这样讲清资本和劳动的关系。恩格斯在马克思的墓前说,马克思一生有两大发现:一是发现物质生产是精神活动的基础;二是发现了资本主义的生产规律。不只是这本书教人认清剥削,消灭剥削;还教人认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经济,组织经济。甚至它的光焰逼得资本家也不得不学《资本论》,不得不承认劳资对立,设法缓和矛盾。
《资本论》是一个海,人类社会的全部知识,经过了在历史河床上的长途奔流,又经过了在各种学科山林间的吸收过滤,最后都汇到了马克思的脑海里来,汇到了这本大书里来。
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句是( )
A.第22展室在三楼,是专门收藏和展出《资本论》的
B.三楼的第22展室是专门收藏和展出《资本论》的
C.《资本论》的专门收藏和展出是在三楼的第22展室
D.三楼的第22展室是专门展出和收藏《资本论》的
2.下列选项中,和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红眼睛原知道他家里只有一个老娘。
B.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那雷声。
C.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D.柏油路晒化了,甚至于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了。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
答: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
经常网购的消费者会发现,拆包裹时都会有“很费力”的感受。__①__,卖家和快递公司只好在包装上下功夫。为什么不少扎点胶纸或胶带呢?某快递网点负责人说:“我们也想节约成本,但如果因为包装问题,在物流过程中造成商品损坏,得不偿失。”
去年中国200万个快递员运送了350亿个包裹。包裹多了,__②__。但是目前我国并没有关于快递包装的环保标准,我国现行的多为推荐性指标,约束力不强,执行有难度。
尽快解决快递带来的包装垃圾问题,已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一方面不能“包装过度”,__③__,如何在两者之间获取平衡,如何使商家与快递公司尽量采用环保材料,如何实现回收——循环——再利用,这些正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4.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
答:
5.请分别用一个否定句概括上文各段的主要意思。每句不超过20个字。(5分)
答:
二、阅读理解专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10题。
材料一:
所谓“物质变精神”,就是在实践过程中,外部客观物质的东西反映到主观意识中来,形成主观的如思想、理论、方针、政策等东西。所谓“精神变物质”,就是将实践中业已形成的方针、政策、理论、方案等观念性的东西,运用到实践中去,指导群众实践,从而转化成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力量。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从认识的过程来看,表现为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过程;从实践和认识的关系来看,表现为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从干部的领导实践过程来看,表现为制定和贯彻路线、方针、政策,不断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过程。
毛泽东认为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的过程,并不是任意的过程,实践在这个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物质可以变精神,但是正确的思想并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头脑中固有的,“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精神可以变物质,“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从客观世界的反映过程中得到的思想、理论、政策、计划、办法,等等,究竟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只有在实践中得到检验,此外,再无别的检验真理的办法。总之,毛泽东强调了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摘编自樊瑞平、张心立《毛泽东倡导对干部进行认识论
教育——重读〈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早期的每次大挫折,都是唯心论盛行的结果。共产党早期的干部像陈独秀等,革命信仰都很坚定,但最大的问题是脱离实际,结果给党带来1927年的大挫折。开始以为,只要听苏联的就肯定能取得胜利,后来才知道盲从他国经验,脱离中国实际是要掉脑袋的。中国共产党第一堂学到东西的党课是谁上的?是共产党的对立面蒋介石在1927年给上的。敌人是最好的教师,沙场是最好的课堂。你正儿八经给他讲,他听不进去,一流血,什么都学会了。那一次蒋介石逼得共产党人抛弃了陈独秀“绘画绣花”式的革命,脱了西服,拿起枪上了山。中国共产党的历史逻辑就这样展开了。
开展武装斗争,刚刚打开一点局面,王明又带着斯大林的圣旨来了。李德、博古等人听不进长期坚持实际斗争的同志们的意见,将用于欧洲平原的坚守阵地决战的战法用于中国东南山地,最后把根据地丢了个干净。红军大转移开始时,他们还是死守他们那一套办法,结果损失惨重。当时你说他,他不听,很多人也不敢怀疑他。为什么?人家是“权威”,王明曾受到斯大林单独召见。后来的张国焘更厉害,他受到过列宁的接见,而且据他自己说是中国共产党高级干部中唯一见过列宁的人。这些人牌子都很硬,文凭也很高,但一打仗就不行。长征路上打得赢就是硬道理;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最后实践的权威打倒了观念的权威,到陕北后,我们党明白了,马列主义的原理要跟中国实际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必须和中国实际结合,这是不断付出血的代价才明白的道理。不流血谁也不承认自己是错的。1964年3月24日,毛泽东谈到《毛泽东选集》时说:“这是血的著作。”
当时,共产国际是世界革命的灯塔,中国共产党是共产国际的中国支部,大家都是坚定的革命者,自觉服从共产国际的领导。但问题是唯心主义是不能带领革命走向胜利的。当时许多在领导岗位的人缺乏中国革命的实际经验,更缺乏历史自觉和道路自信。为此毛泽东写了《反对本本主义》。邓小平后来说,这篇文章写得好。我认为,它好就好在这篇文章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唯物论打倒了曾在中国革命实践中盛行的打着“马克思主义”幌子的唯心论。毛泽东认为:中国的问题需要听听中国同志的意见。对世界革命的贡献取决于中国革命取得的胜利。制定方针政策必须以中国革命的利益为最高原则,不能机械地服从其他国家的革命经验。这是毛泽东和教条主义者争论的一个焦点。教条主义本质上就是唯心主义。
延安整风期间,全党充分认识到毛泽东同志的思想对中国革命的意义,在此基础上,中共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全党的指导思想。反过来想,如果没有长征及其路途上经历的生死实践的检验,这些共识的形成是很难想象的。
所以说,毛泽东思想来自血的教训,这不是从书本和课堂里就能学来的。毛泽东说,人的正确思想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昨天不是从莫斯科的克里姆林宫掉下来的,今天也不是从华盛顿的白宫掉下来的,它是从中国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产生的。不这样,与长征一样,还是要流血,要亡党亡国的。
(摘编自张文木《我们赢在哪里?赢在人才!》)
材料三:
社会实践是人们有计划、有目的地改造世界的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经过社会实践检验所证明了的真理,具有不依赖于主体,不依赖于人,不依赖于人类的客观性,即不论什么人,只要是他的思想、理论、认识在实践中达到了预想的目的,实现了主观与客观的一致,就是真理性认识,相反便是谬误。但在现实生活中,坚持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往往与“某些领导人的某些意志”“某些书本中的某些原理”“某些权威人士的某些言论”发生矛盾,在这种情况下,要把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认识路线坚持下去,就应该遵照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的“唯一性”和“此外再无别的”而“只能是”的“绝对性”要求,坚持从客观存在着的实际情况出发,检验、修正他们的那些错误意志、言论和丰富、发展书本上写的不成熟不完备的原理。“不唯上”“不唯书”“要唯实”是中国共产党人所信仰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其他一切真正科学知识的生命力所在。所以说,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社会实践,是既公正又无情的,由它所赋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真理的客观性,是与阶级真理、权力真理、权威真理等一切形式的主观真理论不相容的,所以,我们一定要适应实践的发展,以实践来检验一切,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
(摘编自唐梅芳《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
学习毛泽东〈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由客观物质反映到主观意识中而得到的如方针、政策等的认识属于感性认识,用方针、政策指导实践则是认识到实践的转化。
B.在毛泽东看来,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都属于能够检验思想的正确性的社会实践。
C.邓小平认为,《反对本本主义》这篇文章好就好在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唯物论打倒了打着“马克思主义”幌子的唯心论。
D.与阶级真理、权力真理、权威真理等主观理论不相容的马克思主义真理既公正又无情。
7.根据三则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物质变精神”这个过程中,“精神”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要靠实践来检验。
B.真理具有客观性,它不依赖于主体,不依赖于人,不依赖于人类,实现了主观与客观的一致。
C.毛泽东认为,人的正确思想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不是头脑中固有的,而是借助血的教训从实践中来的。
D.不论是何人的言论还是何种书本中的原理,只要没有通过实践的检验,都需要修正。
8.下列说法中,不能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一些管理咨询公司从不研究行业、企业实际,动不动就照搬照抄世界500强公司的理论,盲目给企业开处方。
B.许多缺点和错误根本上是由一些领导满足于听纸上的报告,听口头汇报,下去的时候走马观花,不求甚解造成的。
C.人们只有结合实际情况,认真研究成功与失败的原因,总结经验教训,才能使自己的认识逐步合乎规律。
D.人类需要善于实践的人,但也需要梦想者,需要醉心于事业的发展、不注重自身的物质利益、大公无私的人。
9.请指出材料二在论证上最突出的两个特点,并简要说明。
答:
10.在阐释“实践”与“认识”的关系上,材料一和材料三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
答:
课时跟踪检测答案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一、语言运用专练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这座楼(马克思故居)里保存最多的资料是马克思的各种手稿和著作的版本。
( )。《资本论》是一本最彻底地教人认识社会的巨著,全书160万字,马克思为它耗费了40年的心血,为了写作,前后研究书籍达1 500种。在这之前谁也没有像他这样讲清资本和劳动的关系。恩格斯在马克思的墓前说,马克思一生有两大发现:一是发现物质生产是精神活动的基础;二是发现了资本主义的生产规律。不只是这本书教人认清剥削,消灭剥削;还教人认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经济,组织经济。甚至它的光焰逼得资本家也不得不学《资本论》,不得不承认劳资对立,设法缓和矛盾。
《资本论》是一个海,人类社会的全部知识,经过了在历史河床上的长途奔流,又经过了在各种学科山林间的吸收过滤,最后都汇到了马克思的脑海里来,汇到了这本大书里来。
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句是( )
A.第22展室在三楼,是专门收藏和展出《资本论》的
B.三楼的第22展室是专门收藏和展出《资本论》的
C.《资本论》的专门收藏和展出是在三楼的第22展室
D.三楼的第22展室是专门展出和收藏《资本论》的
解析:选B 前一句的主语为“这座楼”,根据话题一致的原则,此处应接“三楼”,排除A、C两项;应是先“收藏”后“展出”,排除D项。
2.下列选项中,和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红眼睛原知道他家里只有一个老娘。
B.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那雷声。
C.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D.柏油路晒化了,甚至于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了。
解析:选C C项和画波浪线的句子都是比喻,A项为借代,B项为拟人,D项为夸张。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
答:
解析:前后分句主语一致,都是“这本书”,故“这本书”应放在关联词“不只是”之前。“组织经济”是手段,“发展经济”是目的,故“组织经济”应放在“发展经济”之前。
参考答案:这本书不只是教人认清剥削,消灭剥削;还教人认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组织经济,发展经济。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
经常网购的消费者会发现,拆包裹时都会有“很费力”的感受。__①__,卖家和快递公司只好在包装上下功夫。为什么不少扎点胶纸或胶带呢?某快递网点负责人说:“我们也想节约成本,但如果因为包装问题,在物流过程中造成商品损坏,得不偿失。”
去年中国200万个快递员运送了350亿个包裹。包裹多了,__②__。但是目前我国并没有关于快递包装的环保标准,我国现行的多为推荐性指标,约束力不强,执行有难度。
尽快解决快递带来的包装垃圾问题,已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一方面不能“包装过度”,__③__,如何在两者之间获取平衡,如何使商家与快递公司尽量采用环保材料,如何实现回收——循环——再利用,这些正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4.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
答:
解析:本题第一空,根据前句“拆包裹时都会有‘很费力’的感受”和后文“卖家和快递公司只好在包装上下功夫”“为什么不少扎点胶纸或胶带呢”“因为包装问题,在物流过程中造成商品损坏”等信息可推知,此处是说卖家和快递公司担心商品在流通中被损坏,于是在包装上扎很多胶纸或胶带,所以要填的内容是“因为商品在流通中经常会被损坏”或“为了防止商品在流通中被损坏”。第二空,据后文“我国并没有关于快递包装的环保标准”可知,此处是说“包裹多了”,会产生大量垃圾,会对环境造成污染,所以此处可填“必然会产生大量垃圾”或“必然会对环境产生不利影响”。第三空,由前句“一方面……”可知此处要填的内容与前句构成并列关系,应填写“(另)一方面……”;再根据后句“如何在两者之间获取平衡”可推知,“这两者”是指不能“包装过度”和商品的流通安全,所以此处要填的内容应是“(另)一方面又要考虑商品的流通安全”。
参考答案:①因为商品在流通中经常会被损坏/为了防止商品在流通中被损坏 ②必然会对环境产生不利影响/必然会产生大量垃圾 ③(另)一方面又要考虑商品的流通安全
5.请分别用一个否定句概括上文各段的主要意思。每句不超过20个字。(5分)
答:
解析:第一段,“卖家和快递公司只好在包装上下功夫。为什么不少扎点胶纸或胶带呢”“如果因为包装问题,在物流过程中造成商品损坏,得不偿失”概括为:为防止商品损坏,不得不重视包装。第二段,“目前我国并没有关于快递包装的环保标准,我国现行的多为推荐性指标,约束力不强,执行有难度”概括为:中国没有关于快递包装的环保标准。第三段,“尽快解决快递带来的包装垃圾问题,已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概括为:包装垃圾问题不能被忽视。
参考答案:①为防止商品损坏,不得不重视包装。②中国没有关于快递包装的环保标准。③包装垃圾问题不能被忽视。
二、阅读理解专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10题。
材料一:
所谓“物质变精神”,就是在实践过程中,外部客观物质的东西反映到主观意识中来,形成主观的如思想、理论、方针、政策等东西。所谓“精神变物质”,就是将实践中业已形成的方针、政策、理论、方案等观念性的东西,运用到实践中去,指导群众实践,从而转化成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力量。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从认识的过程来看,表现为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过程;从实践和认识的关系来看,表现为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从干部的领导实践过程来看,表现为制定和贯彻路线、方针、政策,不断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过程。
毛泽东认为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的过程,并不是任意的过程,实践在这个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物质可以变精神,但是正确的思想并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头脑中固有的,“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精神可以变物质,“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从客观世界的反映过程中得到的思想、理论、政策、计划、办法,等等,究竟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只有在实践中得到检验,此外,再无别的检验真理的办法。总之,毛泽东强调了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摘编自樊瑞平、张心立《毛泽东倡导对干部进行认识论
教育——重读〈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早期的每次大挫折,都是唯心论盛行的结果。共产党早期的干部像陈独秀等,革命信仰都很坚定,但最大的问题是脱离实际,结果给党带来1927年的大挫折。开始以为,只要听苏联的就肯定能取得胜利,后来才知道盲从他国经验,脱离中国实际是要掉脑袋的。中国共产党第一堂学到东西的党课是谁上的?是共产党的对立面蒋介石在1927年给上的。敌人是最好的教师,沙场是最好的课堂。你正儿八经给他讲,他听不进去,一流血,什么都学会了。那一次蒋介石逼得共产党人抛弃了陈独秀“绘画绣花”式的革命,脱了西服,拿起枪上了山。中国共产党的历史逻辑就这样展开了。
开展武装斗争,刚刚打开一点局面,王明又带着斯大林的圣旨来了。李德、博古等人听不进长期坚持实际斗争的同志们的意见,将用于欧洲平原的坚守阵地决战的战法用于中国东南山地,最后把根据地丢了个干净。红军大转移开始时,他们还是死守他们那一套办法,结果损失惨重。当时你说他,他不听,很多人也不敢怀疑他。为什么?人家是“权威”,王明曾受到斯大林单独召见。后来的张国焘更厉害,他受到过列宁的接见,而且据他自己说是中国共产党高级干部中唯一见过列宁的人。这些人牌子都很硬,文凭也很高,但一打仗就不行。长征路上打得赢就是硬道理;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最后实践的权威打倒了观念的权威,到陕北后,我们党明白了,马列主义的原理要跟中国实际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必须和中国实际结合,这是不断付出血的代价才明白的道理。不流血谁也不承认自己是错的。1964年3月24日,毛泽东谈到《毛泽东选集》时说:“这是血的著作。”
当时,共产国际是世界革命的灯塔,中国共产党是共产国际的中国支部,大家都是坚定的革命者,自觉服从共产国际的领导。但问题是唯心主义是不能带领革命走向胜利的。当时许多在领导岗位的人缺乏中国革命的实际经验,更缺乏历史自觉和道路自信。为此毛泽东写了《反对本本主义》。邓小平后来说,这篇文章写得好。我认为,它好就好在这篇文章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唯物论打倒了曾在中国革命实践中盛行的打着“马克思主义”幌子的唯心论。毛泽东认为:中国的问题需要听听中国同志的意见。对世界革命的贡献取决于中国革命取得的胜利。制定方针政策必须以中国革命的利益为最高原则,不能机械地服从其他国家的革命经验。这是毛泽东和教条主义者争论的一个焦点。教条主义本质上就是唯心主义。
延安整风期间,全党充分认识到毛泽东同志的思想对中国革命的意义,在此基础上,中共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全党的指导思想。反过来想,如果没有长征及其路途上经历的生死实践的检验,这些共识的形成是很难想象的。
所以说,毛泽东思想来自血的教训,这不是从书本和课堂里就能学来的。毛泽东说,人的正确思想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昨天不是从莫斯科的克里姆林宫掉下来的,今天也不是从华盛顿的白宫掉下来的,它是从中国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产生的。不这样,与长征一样,还是要流血,要亡党亡国的。
(摘编自张文木《我们赢在哪里?赢在人才!》)
材料三:
社会实践是人们有计划、有目的地改造世界的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经过社会实践检验所证明了的真理,具有不依赖于主体,不依赖于人,不依赖于人类的客观性,即不论什么人,只要是他的思想、理论、认识在实践中达到了预想的目的,实现了主观与客观的一致,就是真理性认识,相反便是谬误。但在现实生活中,坚持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往往与“某些领导人的某些意志”“某些书本中的某些原理”“某些权威人士的某些言论”发生矛盾,在这种情况下,要把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认识路线坚持下去,就应该遵照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的“唯一性”和“此外再无别的”而“只能是”的“绝对性”要求,坚持从客观存在着的实际情况出发,检验、修正他们的那些错误意志、言论和丰富、发展书本上写的不成熟不完备的原理。“不唯上”“不唯书”“要唯实”是中国共产党人所信仰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其他一切真正科学知识的生命力所在。所以说,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社会实践,是既公正又无情的,由它所赋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真理的客观性,是与阶级真理、权力真理、权威真理等一切形式的主观真理论不相容的,所以,我们一定要适应实践的发展,以实践来检验一切,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
(摘编自唐梅芳《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
学习毛泽东〈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由客观物质反映到主观意识中而得到的如方针、政策等的认识属于感性认识,用方针、政策指导实践则是认识到实践的转化。
B.在毛泽东看来,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都属于能够检验思想的正确性的社会实践。
C.邓小平认为,《反对本本主义》这篇文章好就好在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唯物论打倒了打着“马克思主义”幌子的唯心论。
D.与阶级真理、权力真理、权威真理等主观理论不相容的马克思主义真理既公正又无情。
解析:选B A项,“由客观物质反映到主观意识中而得到的如方针、政策等的认识属于感性认识”错,根据材料一可知,由客观物质反映到主观意识中而得到的如方针、政策等的认识属于理性认识。C项,由材料二中的“我认为……幌子的唯心论”可知,选项中的“好就好在……唯心论”是作者的观点。D项,“马克思主义真理既公正又无情”错,材料三说的是“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社会实践,是既公正又无情的”。
7.根据三则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物质变精神”这个过程中,“精神”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要靠实践来检验。
B.真理具有客观性,它不依赖于主体,不依赖于人,不依赖于人类,实现了主观与客观的一致。
C.毛泽东认为,人的正确思想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不是头脑中固有的,而是借助血的教训从实践中来的。
D.不论是何人的言论还是何种书本中的原理,只要没有通过实践的检验,都需要修正。
解析:选C “借助血的教训从实践中来”错,由材料一可知,毛泽东认为“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
8.下列说法中,不能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一些管理咨询公司从不研究行业、企业实际,动不动就照搬照抄世界500强公司的理论,盲目给企业开处方。
B.许多缺点和错误根本上是由一些领导满足于听纸上的报告,听口头汇报,下去的时候走马观花,不求甚解造成的。
C.人们只有结合实际情况,认真研究成功与失败的原因,总结经验教训,才能使自己的认识逐步合乎规律。
D.人类需要善于实践的人,但也需要梦想者,需要醉心于事业的发展、不注重自身的物质利益、大公无私的人。
解析:选D 材料二主要谈的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意义。D项说的是追求的问题,不能支撑材料二的观点。
9.请指出材料二在论证上最突出的两个特点,并简要说明。
答:
解析:论证的特点一般包括论点的提出、论证的过程、论证的方法以及议论语言的风格等。对于本题来说,可先看论证方法,材料先举了王明等人的例子,从反面论证了理论脱离实际给中国革命造成的危害,后以毛泽东为例子,从正面论证了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性。然后看论证的语言,材料二的语言生动形象。
参考答案:①运用举例论证的手法,将正面事例与反面事例相结合,具有说服力。如文章先以陈独秀、王明、李德等人为反面事例,后以毛泽东为正面事例,论证了理论应与实际相结合的观点,具有说服力。②论证语言形象生动。如“掉脑袋”“圣旨”等词语的使用。
10.在阐释“实践”与“认识”的关系上,材料一和材料三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
答:
解析:分析材料内容可知,二者都阐释了“实践”与“认识”的关系,但侧重点略有不同。材料一是对毛泽东的文章《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的再认识,这可从文段的出处以及具体内容的引用上看出来;材料三先确定了“真理性认识”的内涵,再关照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强化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观点。
参考答案:①材料一,立足于对毛泽东的《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的解读,重点强调了“实践”对“认识”的重要性;②材料三,立足现实,强化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观点。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