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部编(2019)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2.2《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教材深度解读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部编(2019)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2.2《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教材深度解读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3.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22 19:25: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教材深度解读
重点赏析
赏析句子
1.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
明确:这一科学论断,揭示了认识论上两条路线斗争的实质,打中了唯心主义认识论的要害,指出了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并科学概括了社会实践的内容,为人们正确区分辩证唯物论的反映论和唯心论的先验论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这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的基本观点。辩证唯物论把实践引入认识论,科学阐明了实践是认识的源泉。
2.而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
明确:这句话中的“正确思想”含义较广,世界观不同的人,或世界观相同但站的角度不同的人,给出的解释都会不同甚至大相径庭,如果不说清楚,会给人模棱两可的感觉,或造成歧义。作者用了“代表先进阶级”这个定语,使“正确思想”的内涵和外延更加明确,使读者能准确地去理解、把握作者所要讲的道理。句中的“一旦”用于未然,表示“要是有一天”,对“被群众掌握”起限制作用,是“正确思想”变成“物质力量”的重要条件。
重点解读
1.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本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深奥难懂的理论呢?
明确:(1)从标题来看。用了一个问句,从人们认识上的疑难症结处提出问题,引人深思。难懂的哲学命题被通俗地提了出来。
(2)从开头来看。三问三答,用的是读者最为熟悉的语言,表达的却是哲学观点。第一问是总领、应题,答案在三答的最后,正是本文的中心论点。中间插入的两问,正好是对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的否定,不搬用名词术语,通俗易懂。
(3)从行文用语看。文中使用了三组相应的概念:存在——思想,实践——认识,物质——精神。这三组概念在表达哲学观点时,有时是相通的,有时在使用范围和特定内涵上又有一定的差别。作者在文中为了通俗地说明问题,用“物质”和“精神”这一组概念贯串全文,能通用的都加以说明,不能通用的就使用特定概念。这样表达既通俗易懂,又准确清楚。
2.为什么作者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阐述深奥的哲学道理呢?
明确:这要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方面,这是作者一贯的特有的语言风格。作者善于用群众喜闻乐见的、生动活泼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另一方面,是由本文写作的对象和目的决定的。本文的写作对象主要是在农村工作的干部,其目的是让他们学习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的知识,用正确的思想去指导工作。故作者在行文时使用了通俗浅近的语言。
精读感悟
1.这篇文章为什么要用问句开头,在设问之后再提出自己的论点?
明确:从表达上说,提出论点,一定要态度鲜明。本文以设问句开头,在自问自答后提出自己的主张,就使正确的观点和错误的观点形成鲜明的对照,使论点极为鲜明。
从阅读上说,以问句开头,就自然会引起读者的“疑”,“疑”的后面,紧接着的必然是“问”。文章开篇设疑,读者急于了解问题的答案,说理就自然地形成了一种高屋建瓴的论辩气势。
从文章的内容上说,本文讲的是哲学上的根本道理。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对立统一的,正确的东西总是与错误的东西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是相反相成的。本文是一篇立论,不是一篇驳论,不能对错误的唯心主义的观点作具体的揭露和批判,便巧妙地运用设问的方法在立论中渗入了驳论的成分,增加了议论的容量,增强了文章的战斗性。
2.这篇文章是怎样首尾呼应的?
明确:文章开头提出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这两个问题是否仅针对历史上的流派?有没有现实意义?结尾部分就呼应了“有很多人还不懂得这个认识论的道理”“问他的思想、意见、政策、方法、计划、结论、滔滔不绝的演说、大块的文章,是从哪里来的,他觉得是个怪问题,回答不出来”。开头说,“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结尾呼应说,“应当进行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的教育”。而“端正思想,善于调查研究,总结经验,克服困难,少犯错误,做好工作,努力奋斗,建设一个社会主义的伟大强国,并且帮助世界被压迫被剥削的广大人民,完成我们应当担负的国际主义的伟大义务”的结束语,又是与“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紧扣呼应的。
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学完本文后,你有什么样的收获,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感受?
甲生: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任何一种成功的理论都离不开工作实践,必须是经过实践检验的。如果违背了这一既定的规则,凭空创造出的“精辟理论”是经不起实际情况的考验的,必然会失败,不仅收不到理想的效果,还有可能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包括对自己和他人的伤害。因此,急功近利的做法是要不得的,必须从实践中得出认识,再把认识带到实践中去加以验证,反复进行多次,才能真正得到造福人类的真理。
乙生:在学校期间,我们要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提高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认识,增强分辨是非的能力,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这样,才能增强我们的学习能力,少犯错误,少走弯路,促进我们健康成长。
3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