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9张PPT)
上图中展示的是毛泽东《七律·长征》,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回顾长征一年来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概括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赞扬了红军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那么,中国工农红军为什么要长征?他们在途中遭遇了哪些艰难险阻?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去感受红军长征的伟大征程!
中
国
农
工
军
长
红
征
第17课
CONTENT
目录
《回首漫漫长征路》
第一篇
01
《长征胜利的意义》
第二篇
02
《长征精神的内涵》
第三篇
03
《走好新时代长征路》
第四篇
04
《回首漫漫长征路》
第一篇
01
工农武装割据的发展:星星之火,已成燎原之势
九一八事变,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政策
1931年9月18日夜,日军炸毁南满铁路柳条湖一段路轨,反诬中国军队破坏,袭击北大营炮轰沈阳城,制造九一八事变。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由此开始。
东北军执行蒋介石“不抵抗政策”撤回关内,东北三省迅速沦陷。
外寇不足虑,内匪实为心腹之患,如不肃清内匪,则绝不能御外侮。
——蒋介石
Q:请依据上节课所学内容,蒋介石为代表的南京国民政府为何实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
中共领导的工农武装割据威胁了国民党的统治
《回首漫漫长征路》
01
背景
(一)
(二)
《回首漫漫长征路》
01
中央根据地五次反“围剿”敌我力量对比表 项目 次数 时间 军队人数对比 领导人 战略战术 反围剿
结果
国民党军队 中央红军 第一次 1930.10 10万 4万
第二次 1931.4 20万 3万 第三次 1931.7 30万 3万 第四次 1933.2 30万 7万 第五次
毛泽东
胜利
避敌主力,诱敌深入,集中优势,各个击破。
(游击战、运动战)
失败,
战略转移
分散兵力,冒险进攻,保守防御
博古
李德
8万
50万
1933.9
周恩来
朱德
李德
博古
红军和根据地的发展,使国民党统治集团大为震惊。从1930年10月开始,国民党反动派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连续进行了四次大规模的军事“围剿”,结果都被红军粉碎。1933年秋,蒋介石调集50万军队,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围剿”。由于中共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和军事顾问李德等人在军事指挥上“左”的错误,红军英勇奋战一年,付出了重大牺牲,也没能打破敌人的“围剿”,反而陷入极其危险的境地。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放弃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
李德原名奥托·布劳恩,德国人。1932年到上海,后到苏区担任军事顾问。他名义上是军事顾问,实际上独揽了红军的指挥权。第五次反“围剿”开始时,李德等人提出“御敌于国门之外”的口号,命令红军进攻敌人守备坚固的据点。在红军遭到重大损失后,又提出“不让敌人侵占土”“胜利或者死亡”等口号,调集红军主力与优势敌军决战。敌人分路向中央苏区首都瑞金进攻后,他又分兵御敌,使红军处处被动挨打。
背景
《回首漫漫长征路》
01
原因
问题:请依据材料指出,前四次反围剿胜利的原因、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的原因?
答:前四次反围剿胜利的原因: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制订了正确的战略战术
答: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的原因:博古、李德的左倾错误路线,进攻中的冒险主义、防守中的保守主义
1、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
(直接原因)
2、博古、李德的“左”倾错误路线
原因
(根本原因)
左倾:左倾是指政治上追求进步、同情劳动人民的倾向。而带引号的“左”倾,则是政治思想上超越客观,脱离社会现实条件,陷入空想、盲动和冒险的倾向。
《回首漫漫长征路》
01
瑞金
突破敌四道防线,渡过湘江
强渡乌江
占领遵义(遵义会议)★
四渡赤水
巧渡金沙江
强渡大渡河
飞夺泸定桥
翻雪山
过草地
陕北吴起会师
甘肃会宁会师
1935年10月
1936年10月
1934年10月
1935年1月15日
遵义会议
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
跳出了敌人的重重包围
攻克腊子口
党中央和红一方面军
经过
《回首漫漫长征路》
01
(1)时间:1934年10月
(2)目的:进行战略转移,保存革命力量
(3)开始地点:江西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
《十送红军》
湘江之战是关系中央红军生死存亡的一战。突破湘江,粉碎了蒋介石围歼中央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但是,中央红军也为此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部队指战员和中央机关人员由长征出发时的8万多人锐减至3万余人。
血染十里溪,
河底遍尸体。
三年不喝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
《湘江黔山》
1.瑞金出发
2.血战湘江
遵义会议
《回首漫漫长征路》
01
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左”的错误;
取消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
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
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
内容:
时间:
地点:
贵州遵义
1935年1月
意义:
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
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回首漫漫长征路》
01
探讨:为什么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新中国成立
(1949年)
中国共产党诞生
(1921年)
出现了很多错误,如大革命的失败、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
遵义会议
(1935年)
14年
由胜利走向胜利,建立新中国
转折点
14年
幼年
成熟
遵义会议
四渡赤水
《回首漫漫长征路》
01
1935年1月19日至1935年3月22日,毛泽东指挥中央红军转战川贵滇三省,巧妙地穿插于国民党重兵围剿之间,不断创造战机,在运动中大量歼灭敌人,牢牢地掌握战场的主动权,取得了红军长征史上以少胜多,变被动为主动的光辉战例。
——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
巧渡金沙江
急行军到皎平渡口,用7只小船,经9天9夜,将部队全部安全地渡过了金沙江。
——跳出了敌人的重重包围
《回首漫漫长征路》
01
《长征胜利的意义》
第二篇
02
《长征胜利的意义》
02
①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②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长征精神的内涵》
03
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
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
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
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
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走好新时代长征路》
04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
——习近平
探讨: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该如何弘扬长征精神?
一、确立远大理想和坚定信念,培养乐观主义精神
二、培养艰苦奋斗精神,自强不息,以坚忍不拔的意志克服前进道路上的一切困难
三、发扬团结协作、顾全大局、热爱集体、乐于奉献的精神,关心集体,关心他人
四、努力掌握科学文化,脚踏实地,不断创新
课堂小结
开始:1934年10月
遵义会议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原因
过程
意义
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时间:1935年1月
播下了革命的种子 铸就了长征精神 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内容: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等
意义:转折点、成熟的标志
胜利会师:1936年10月,长征胜利结束
课堂练习
1.1934年,中央红军进行长征的主要原因是( )
A.将革命形势推向全国 B.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
C.建立新的革命根据地 D.北上抗日
2.红军长征打乱敌人的追剿计划是在哪一事件后( )
A.四渡赤水 B.渡过乌江 C.渡过金沙江 D.飞夺泸定桥
3.下列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一组是( )
①四渡赤水 ②遵义会议召开 ③渡过乌江 ④强渡大渡河
A.①②③④ B.②③①④ C.③②④① D.③②①④
4.“群龙得首自腾翔,路线精通走一行。左右偏差能纠正,天空无限任飞扬。”这首诗是朱德为纪念遵义会议而作。“群龙得首”是指遵义会议确立了谁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 )
A.博古 B.陈独秀 C.毛泽东 D.邓小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