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桃花源记》教学课件(含男女生朗读+中考试题汇编)

文档属性

名称 21《桃花源记》教学课件(含男女生朗读+中考试题汇编)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3-12-15 10:38:47

文档简介

课件58张PPT。陶渊明桃花源记记“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多用来记载事物,有的作者还会在记载事物的同时发一些议论或感慨。成语“世外桃源” 原指与现实社会隔绝、生活安乐的理想境界。后亦指环境幽静生活安逸的地方。亦指幻想中的美好世界。陶渊明,东晋诗人。名潜,字元亮。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 但由于当时社会动荡不安,他空有才智却难以施展。他曾做过小官,因“不为五斗米折腰”,弃官回乡从此过起了田园式的隐居生活。后人称其为“靖节先生”。作者复习: 本文作者 ,字 ,名 ,谥号    ,自号 ,浔阳柴桑人。___ (时期)伟大诗人,他开创了____ 诗体,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____ 诗人,代表作有《 》《 》《 》等。本文选自《 》。陶渊明潜元亮东晋归去来兮辞五柳先生传陶渊明集饮酒靖节五柳先生田园田园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
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
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
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作为沿着鲜艳美丽意动用法(以……为异)
感到惊奇、奇怪尽,走完落花又,再繁多的样子想要夹着溪水的两岸别的用在主谓间,取独讨论:课文是怎样交代发现桃花源的原因、时间、地点、人物的?(用原文答)
原因:忘路之远近(迷路)
时间:晋太元中
地点:武陵
人物:渔人“忽逢”一词的意思是什么?
“忽逢”一词指出渔人是迷路时碰巧遇到一片桃花林。预示下文发现桃花源完全是偶然的。发现桃花源学习第一段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
光,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
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
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
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

并怡然自乐。
舍弃、放弃刚刚,仅又,再类田间小路交错通达借代指老人小孩敞亮的样子整齐的样子全,都安闲快乐。怡然,快乐的样子。隐隐约约,好像可以互相听到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渔人看到什么景象?(所见)(社会景象:生活安乐幸福)进入桃花源(自然景象:环境优美宁静)学习第二段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
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 来问
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隔绝。问今是何 世,乃不
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
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
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完全,详细地都通“邀”邀请竟然值得同县人妻子儿女与外界隔绝的地方于是,就不要说,更不必说叹息,惋惜邀请竟然消息兼词,于之进入桃花源桃花源人为什么来到这地方?哪些语句写出了桃花源人与世隔绝的久远(所闻)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厌恶战争、不满外界生活、与世隔绝)学习第三段进入桃花源在与桃花源人的交往中,哪些语句写出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民风淳朴) 既出, 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
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
随其往,寻向所志, 遂迷不复得路。南阳
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
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已经循,沿着至动词,做标志计划前往不久名词,标志没有实现问路、寻访。津:渡口从前的,旧的终于像这样离开桃花源寻向所志,遂迷,
不复得路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无问津者似有而无的
理想社会
  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靠捕鱼谋生。(有一天)他顺着小溪划船,忘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树)夹着溪流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芳草鲜艳美丽,落花繁多。渔人非常诧异。再往前走,想走到这林子的尽头。5、根据译文复述课文  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紧接着)就看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里面)好象有光似的。(渔人)就离了船,从洞口进去。初进时,洞口很窄,仅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舍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人们来来往往耕田劳作,男女的穿戴,完全象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充满喜悦之情,显得心满意足。   (那里面的人)见了渔人,竟大吃一惊,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详尽的回答了他们。(那人)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备酒杀鸡做饭菜(款待他)。村中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说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就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于是就与外面的人断绝了往来。 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这个人一一为他们详细说出自己知道的事情,那些人听罢都叹惜。其他的人各自又邀请渔人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酒和饭菜来招待。渔人住了几天,告辞离去。这里的人告诉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说啊。   (渔人)出来后,找到他的船,就沿着旧路回去,(一路上)处处做了记号。回到郡里,到太守(那里),报告了这些情况。太守立即派人跟他前往,寻找前次做的标记,竟迷失了(方向),再也没找到路。
南阳刘子骥,是志趣高尚的名士,听到这件事,高兴的计划前往,没有实现,不久病死了。此后就再也没有寻访的人了。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一次,渔人划着船)沿着小溪往前行,忘记了
路程的远近。2.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芳香的青草,鲜艳美丽,地上落花繁多.重点语句翻译3.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渔人对此感到非常诧异,又向前划去,想走到林子的尽头。4.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没有了,(渔人)在那里便看到一座山,山边有个小洞,洞里隐隐约约好像有光亮。5.初极狭,才通人。洞口起初很狭窄,仅容一人通过。6.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渔人)又向前走了几十步,(一下子)变得开阔明亮。7.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那里)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土地、幽美的池塘以及桑园、竹林之类。8.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田间小路交错通达,(村落间)能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9.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村里面来来往往的行人和耕种劳作的人,男男女女的衣着装束,完全像桃花源外的世人。10.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
11.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桃花源中人)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摆酒杀鸡做饭,殷勤款待。 12.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朝的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与外界隔绝的地方,再也没有出去,于是就同外界的人断绝了。 13.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个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 14.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这个渔人一一地为(桃花源中人)详细地说出自己知道的事情,他们听了都很叹息。 15.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的人告诉他说: “这儿的情况不值得对桃花源外面的人说啊。” 16.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渔人)出了山洞以后,找到他的船,就沿着先前的路回去,一路上到处做上标记。17.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大守立即派人随同渔人前往,渔人他们寻找先前所做的标记,结果迷了路,再也找不得到原来通向桃花源的路了。 18.闻之,欣然规往。听到这个消息,兴致勃勃地打算前往桃花源。19.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没有实现,不久就病死了。从此以后,就不再有探访(桃花源)的人了 。 按渔人行踪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一(1)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林的经过。二(2~3)三(4~完)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源人家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写渔人离开桃源后,太守派人先后探访桃源未果的情形。 《桃花源记》是《桃花源诗》的 。本文以
为线索,按 顺序,记叙了渔人 、 、
、 的过程,描绘了一个 的理想社会,反映了 的美好愿望。 武陵渔人进出
桃源的行踪发现桃源离开桃源再寻桃源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广大人民序言时间访问桃源理解课文1.本文以 为线索,依
次写了:
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发现桃源→进入桃源→拜访桃源→离开、再寻桃源2.渔人是怎样发现桃花源的?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复行数十步,豁
然开朗。(曲折、隐蔽、幽深)3.作者是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4.作者是怎样描写桃花源的自然环境的?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5.作者是怎样描写桃花源的生活情况的?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6.找出文中描写桃花源中人淳朴的社会风尚的语句?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7.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中人为什么“皆叹惋”。 为桃花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花源外的人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4 桃花源人避世的根本原因:
5 反映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句子:
6 暗示桃花源并不存在的语句: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
无问津者。8.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不希望外人来打扰这里的生活,也为下文再寻桃花源而不得埋下伏笔。9.渔人出桃花源时, “处处志之”,为什么再往时, “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刘子骥再寻, “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 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境界;同时增加文章的神秘色彩。 10.桃花源是一个怎样的社会?课文描写的是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战乱, 人民自食其力、自得其乐,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的社会。11.作者为什么要虚构这样一个理想社会?反映了作者对当时腐朽黑暗的社会现实的失望、厌弃,对理想社会的向往。总结 作者在文中虚构了一个宁静安乐的世外桃源,描绘出一幅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的生活图景,以此来寄托他的社会理想. 同时,本文也反映了当时人民厌恶战争的情绪和追求和平劳动生活的愿望。板书设计
桃花源记
陶渊明
发 现 和平安宁
进 入 怡然自得
离 开 安居乐业
再 寻 民风淳朴 一个与黑暗现实相对照的美好社会
寄托作者政治理想,反映人民愿望 桃花源写作特点:
1.按行踪(先后)顺序,叙述详略得当;
2.语言优美,通俗易懂;
3.展开丰富想象,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令人向往的理想世界.→→→→→简答题:
1 课文第一自然段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 ?
2 《桃花源记》这个故事具有传奇色彩,曾被列入志怪小说一类。请你说说它“奇”在哪里? ??
? 为写渔人进入桃花源渲染神秘气氛,
也为写桃花源的美好作了铺垫。景奇 (桃林奇;山洞奇)
人奇(村人)
踪奇(志之,不复得路……)
留白,是绘画艺术的一种手法,文学创作中也不乏“留白”,它给读者留下了许多想像的空间,你认为本文何处运用了这种手法,试简要分析。
示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具言”的内容和“叹惋”的是桃花源外世事变迁,人们饱经战乱之苦。 4 桃花源是根据“大同”社会的体制构思出来的,是艺术再现“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请找出它们相似的地方。
5 《爱莲说》中最能概括陶渊明的性格的语句是: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老有所终,幼有所长。菊,花之隐逸者也。6 今天我们应怎样看待陶渊明的这种
政治理想?积极意义:寄托了人民的理想、愿望,
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精神的归宿,使人
们在痛苦中找到寄托,得以安慰;
消极意义:让人产生退守过去、不思
进取、陶然无为的心理。
而今天的青少年应该做敢于幻想行
动,直面现实的勇士,却并非避世。1、这篇文章以________________为线索,记叙了渔人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过程,虚构了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理想社会,后来人们用成语“________”来比喻理想生活中的安乐而环境幽静的世界。 渔人的行踪发现桃源访问桃源离开桃源再寻桃源 景色优美、人人劳作、人人平等、没有剥削、没有战乱、生活安定、民风淳朴世外桃源课堂练习2.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1)晋 太元中,武陵人 捕鱼为业. 2)土地 平旷,屋舍 俨然. 有 良田美池 桑竹
  之属, 阡陌 交通,鸡犬 相闻. 其中 往来种作,
   男女衣着,悉如 外人,黄发 垂髫,并 怡然自乐.3)便要还家,设酒 杀鸡 作食.村中 闻有此人       咸来 问讯.自云 先世避秦时乱,率 妻子邑人
来此绝境,不复 出焉,遂与外人 间隔.问 今4)太守 即遣人随其往,寻 向所至, 遂迷,不复得路. 是何世, 乃 不知有汉, 无论 魏晋.//////   ///////////////// / //为业:
缘:
夹岸:
杂:
鲜美:
异:
穷:
舍:靠……谋生。沿着。夹着溪流两岸。别的。鲜艳美丽。感到惊奇,奇怪。尽,走完。舍弃,放弃。3.解释下列词语:豁然:
开朗:
平旷:
属:
悉:
怡然自乐:
所从来:
咸:开阔、敞亮的样子。敞亮的样子。平坦开阔。类。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从哪儿来。全,都。问讯:
先世:
妻子:
邑人:
不复出焉:
焉:打听消息。祖先。妻子儿女。同乡人。不再从这里出去。于此,从这里。遂:
间隔:
皆:
叹惋:
延:
语云:
不足:
既:于是,就隔绝。全,都。叹惜。邀请。告诉(他)说。不值得。已经。志:
诣:
如此:
遣:
欣然:做标记。到。像这样。派。高兴地样子。4、一词多义:g舍寻舍弃便舍船房子屋舍俨然寻找寻向所志不久寻病终做标记志处处志之标记寻向所志
悉如外人—咸来问讯—皆叹惋
缘溪行——便扶向路
便要还家——延至其家
5、一义多词: (都)(沿,沿着)(邀请)
6、古今异义词:鲜艳美丽(味道)新鲜、可口互相通达交通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妻子儿女男子的配偶与世隔绝的地方没有出路的地方不要说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隔断,隔绝事物在时空上的距离7、找出课文中的成语并解释
豁然开朗:形容有狭隘幽暗突然变得开阔明朗。也形容由迷惑糊涂一下子变得通晓明白。
世外桃源:原指与现实社会隔绝、生活安乐的理想境界。后亦指环境清幽、生活安逸的地方。
无人问津:原指没有问通往桃花源路的人了。现比喻没有人再来尝试或过问。
怡然自乐:安适愉快,自得其乐。
完成下列对联
上:欲脱尘网,陶渊明志寄世外桃源
下:与民同乐,欧阳修情醉滁西琅琊
⑵描写桃花源自然环境的句子是?⑶描写桃花源人人和平劳动、幸福生活的语句是?⑷表现桃源人的热情好客的句子是? ⑴描写桃花林自然环境的句子是?夹岸数百步,中无杂书,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便邀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8、用原文回答⑸体现祥和安乐的社会环境的句子是?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⑹文中能表现桃花源中人听了渔人的话后虽叹惋但仍想继续在桃花源里生活的语句是?
不足为外人道也
⑺与“黄发垂髫”意思最近的一个词是?黄发垂髫分别指代什么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示出一幅怎样的生活图景。
(1) 伛偻提携 老人和小孩
(2)展示出和谐安宁,自得其乐的幸福生活图景。
⑻文中可以看出陶渊明厌倦世尘向往田园生活的思想,他的哪首诗的哪两句最能体现这中思想?
〈饮酒〉中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9、请概括出作者笔下的桃花源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10、作者生活在怎样的社会中? 景色优美、人人劳作、人人平等、没有剥削、没有战乱、生活安定、民风淳朴的社会。战争频繁,民不聊生。 世外桃源11、作者为什么要虚构出这样一个理想社会? 这个“世外桃源”寄托了作者的社会理想,同时也含蓄的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渴望摆脱剥削、压迫,追求幸福、安定生活的美好愿望。12、今天我们应怎样看待陶渊明的这种政治理想呢?
积极意义:寄托了人民的理想、愿望,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精神的归宿,使人们在痛苦中找到寄托,得以安慰。
消极意义:让人产生不思进取、消极避世的心理。
而今的青少年应敢于幻想、敢于行动,勇于直面现实,而不要消极避世。2004-2012中考试题《桃花源记》汇编
2004年中考《桃花源记》试题
2004衢州市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20-----25题。 ?? (一)(12分) ??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 2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5分) ?? ①便要还家 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③遂与外人间隔 ④咸来问讯 ⑤不足为外人道也 ?? 21.下面句子有三处省略,请用序号标出来,并对应写出省略的内容。(3分) ??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 ?? 22.你认为桃花源人过的是一种怎样的生活?你喜欢这种生活吗?为什么?(4分)
参考答案:20.①邀请  ②妻子儿女  ③于是,就  ④都,全 ⑤值得 ?? 21.余人各复延至其家,(①余人)皆出酒食。(②渔人)停数日,(③渔人)辞去。 ?? 22.第一问如:桃花源人过的是人们和睦相处、与世隔绝的生活。第二、三问略。
2004荆门市
[甲]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乙]林尽水原,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6.对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 怡然自乐:愉快的样子 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连接
B.水皆缥碧:青白色 望峰息心:平和的心态 窥谷忘反:同“反”,返回
C.有时见日:同“现” 互相轩邈:高大 横柯上蔽:树木
D.阡陌交通:交错相通 负势竞上:凭依 皆生寒树:(使人看了)感到有寒凉之意
7.翻译句子: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2分)
8.选文甲中“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一句是写水势的,《三峡》一文也有一处是写水势的,与它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个句子是: 。(2分)
9.选文乙中可以看出陶渊明厌倦尘世,向往 的思想,他的诗《饮酒》(之五)中“ , ”两句集中体现了这种思想。(3分)
10.选文甲描写富春江的美景时,抓住山 水 的特点,反映出作者 的生活情趣;选文乙通过描绘桃源美丽的自然风光,来表现桃源人 的生活,反映出作者的社会理想。(3分)
参考答案:6.D(2分) 7.知了长久不停地叫,猿猴接连不断地啼。(2分)
8.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2分) 9.田园生活(乡村生活)(1分)采菊东篱下(1分)悠然见南山(1分)
10.奇(清急)(0.5分);异(高、险)(0.5分);沉缅山水(寄情山水,热爱山水)(1分);安宁、闲适(1分)
2004长春市
(乙)阅读《桃花源记》,回答问题。(12分)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2分)
  ①屋舍俨然( ) ②阡陌交通( ) ③寻向志志( ) ④寻病终( )
12.陶渊明在封建文人中属特立独行的人,他的哪方面行为最能表现他这一性格特征?
13.“自云先世避秦时乱”,“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不足为外人道也”,这三句话有着怎样的内在联系?(4分)
14.在陆游诗中哪两句也算恰到好处地体现了“林尽水源”、“仿佛若有光”、“初极狭”、“豁然开朗”这样一波三折的意境?(2分)
15.韩愈说“桃源之说诚荒唐”,那么陶渊明为什么要“荒唐”地虚构出这样一个美好的理想社会模式?(3分)
参考答案:(乙)(12分) 11.①整齐的样子 ②田间小路 ③寻找 ④随即,不久(2分,每个0.5分) 12.厌恶官场,不为五斗米折腰而毅然逃禄为耕。(1分,意思对即可。) 13.第一句是反映出避乱而出走,明曰“秦时”,实为东晋,战乱频仍,不堪重税,民不聊生;第二句是渔人就桃源人的“问今”而答,而且是“具言”,怎一个“乱”字了得,从听者的“皆叹惋”既与“秦时乱”相呼应,又可反映出“具言”的沉重;第三句是一种嘱咐、叮咛,如与“外人道”,这块静土何以独存,再一次表现出对外面的时局的恐慌。(4分,意思对即可给分。) 14.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2分) 15.围绕“陶渊明所处的时代战乱频仍,赋役沉重,民不聊生;从陶渊明追求无富无贵,无君无臣的社会思想,少有大济苍生之愿望,现实的黑暗使他难以施展其志,只能是憧憬出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争的理想社会”来考虑即可。(3分)
2004肇庆市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3—5题。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令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3.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②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B.①遂与外人间隔 ②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C.①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②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
D.①停数日,辞去 ②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4.文中能表明桃花源中人听了渔人的话后,虽“叹惋”但仍想继续在桃花源里生活的一句话是 。 (2分)
5.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3分)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参考答案:3. 3分 D 4. 2分 不足为外人道也。
5. 3分 (他们)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 了。 (能准确完整通顺地译出全句的给满分;字句不必拘泥相同;漏译或错译句中的“今”、“是”、“何世”、“乃”、“知”、“无论”任何一个扣0。5分,扣完为止。)

2004玉林市
二、古诗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5~10题。
饮酒·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山气田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其意,欲辨已忘言。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A、诗的前四句道出了作者的体验:要拥有心灵的字根表,就应该脱离喧嚣的环境,投身到大自然中,尽情体会生活的乐趣。
B、“山气日夕佳”中的“佳”字,写出于作者对山气缭绕、夕阳西下这土贳象的赞美,表现了诗人归隐田园的惬意情怀。
C、“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意思是:这种生活让人体会到人生的真正意义,但无法用语言表达,只能用心灵去感受。
D、本诗描写了恬静、闲适的生活,表现了诗人与大自然相亲相融的境界。
6。古人往往以所喜爱的花来表明自己的志趣。你觉得诗中的“采菊”与“真意”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3分)
答:“采菊”一方面说明作者爱菊,追求菊那样高尚的品格,另一方面“采菊”这种自得其乐的生活正体现了作者的清高自洁、不慕荣利。作者认为,具有菊花般品格的人和拥有“采菊”这种闲适生活的人生才是真正有意义的。(共3分,能理解“采菊”内涵评1分,点明二才关系评2分)
2004黄石市
阅读下面文言诗文,按要求回答(7一14)题(16分)
(一)饮酒(6分)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7.下列对诗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这首五言古诗通过对田园生活中自然景色的悠闲欣赏,反映出作者厌恶官场腐败、决心归隐自洁的人生追求。
B.第一、二句直接道出作者对宁静田园生活的喜爱,对车马喧嚣的官场生活的厌倦。
C.第三、四句自问自答,表现了作者对自由自在、超凡脱俗境界的追求。
D.第五――八句将菊花、南山、山中晚景、归林飞鸟构成一幅大自然的美丽画面,作者完全陶醉在悠闲自得之中。
E.“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两句是全诗的总结,意即大自然有人生的真义,作者想说出来却不能说出。
8.“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改成“望”好不好?为什么?(2分)
9.“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两句写出了日近黄昏、云入山山配飞鸟入林的景象。请联系上下文,品析诗句的深层喻义。(2分)
参考答案:7 .E(2分)
8.改“望”不好。“见”表明诗人看到山不是有意为之,而是采菊之间无意中山的形象忽然映人眼帘。而“望”即有意远看,改“望”此篇神气索然。(2分)
9.鸟儿在空中经受了风雨严寒的折磨,倦而知还,作者以飞鸟自喻,以飞鸟倦而知还来表达他弃官归隐的惬意情怀。(2分)
2005年中考《桃花源记》试题
2005资阳市(课)
(三)(14分)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粮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也矣。
嗟夫!予尝求古人仁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2分)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 )
(2)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 ( )
18.各用一句话说说甲乙两段文字的主要内容。(2分)
(1)甲段的主要内容是
(2)乙段的主要内容是
19.两则短文虽然同是写景散文,但是写作目的却不一样。根据你的理解说说两则短文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1)甲文表达的是
(2)乙文表达的是
20.乙文中表达作者宏大的政治抱负的句子是:(2分)
21.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3分)
微斯人,吾谁与归?

22.请从(乙)段带线的句中任选一处你认为美的句子,说说这个句子美的理由。(3分)
参考答案:17.⑴交错相通 ⑵有时(2分,答对一处给1分)
18.⑴渔人进入桃源,发现桃源中人生活美满。⑵写洞庭湖春天的景色,同时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此题2分,答对一处1分)
19.⑴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和渴望。⑵作者宽大的胸襟和抱负。(2分,答对一处1分)
20.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2分)
21.没有这样的人我同谁一道呢?(3分,重点落实“微、斯”等词和“与谁归”这一特殊句式。)
22.略(3分,扣住抓住了景物特征;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动静结合……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05深圳市
二、古诗文阅读能力考查(25分)
(一)课内文言文实词考查(4分)
2.下列各组句子和词语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两组分别是:(① ② )
A.先帝不以臣卑鄙/卑鄙无耻
B.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负重行军
C.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强手如云
D.媵人持汤沃灌/赴汤蹈火
(二)课内文言文阅读考查(6分)
阅读《桃花源记》中一段文字,完成下面三题。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陶渊明《饮酒(其五)》诗中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句描写了自己恬淡、闲适的田园生活,选文中同样能表现桃花源中人这种生活的句子是:(2分)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2分)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5.中华文学史上留下了许许多多像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一样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明清时代的四大古典名著更是不朽的丰碑。请你写出其中的一部作品和作者的名字。(2分)
作品《 》 作者
参考答案:(一)课内文言文实词考查(4分)
2.B、D(每答对一组得2分。)
(二)课内文言文阅读考查(6分)
3.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错1字扣1分 4.(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舍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5.例如:《红楼梦》曹雪芹(每答对一处得1分。)
2006年中考《桃花源记》试题
2006温州
(一 )(13分)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9、从选段中理出“渔人”的行踪,在空格处填入短语。(2分)
发现桃花源——( )——( )
20、在选段中找出与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词。(2分)
⑴悉如外人()⑵便要还家()
2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2、第一段中表现桃花源优美环境的句子是,,;表现村中人快乐生活的句子是。(4分)
23.如此美好的“世外桃源”,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参考答案:19.访问(进入)桃花源 离开桃花源
20.(1)咸(皆)(2)延
21.(他们)问起现在外面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和晋了。
2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3.寄托了作者对美好生活、和平社会的向往之情。
2006苏州
阅读《桃花源记》中的两段文字,完成6-10题。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6.??哪两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4分)
A.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行道之人弗受(《孟子》)
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
C.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更若役,复若赋(《捕蛇者说》)
D.不足为外人道也 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出师表》)
E.遂与外人间隔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 〔答〕 和
7.??下面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部分,哪一项不正确?(2分)
A.??此人一一为(桃花源中人)具言所闻,(渔人)皆叹惋
B.??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马)也。(马说)
C.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D.旦日,客从外来,(邹忌)与(客)坐谈。(《邹忌讽齐王纳谏》) 〔答〕
8.????用现代汉语翻译“林尽水源,便得一山”。(2分)
9.“黄发垂髫”分别指代什么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怎样的生活图景?(2分)
10.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其实并不存在,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也只是诗人心中的“桃花源”,古今文人描写这些想像中的世界有什么相同的用意?(2分)
参考答案:6.A、B(A项:走;B项:指示代词,这;C项:副词,相当于“又”/恢复;D项:说/道理;E项:隔开/偷偷地)
7.A(“渔人”应为“桃花源中人”)
8.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没有了,(在那里)就看见一座山。
9.“黄发垂髫”分别指代老人和小孩。“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和谐安宁、自得其乐的幸福生活图景。
10.陶渊明描绘桃花源这样一种没有剥削、没有战乱、自给自足的社会,与当时社会现实形成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表现了他对理想社会的追求。郭沫若写牛朗织女的幸福生活,也表现出诗人对当时黑暗现实的憎恶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在这一方面两者是相同的。
2006长春
(甲)阅读《桃花源记》,回答问题。(10分)
??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 11.《桃花源记》的作者是 _______(朝代)著名诗人________。(1分)
?? 1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2分)
?? ①芳草鲜美( ) ②屋舍俨然( )
?? ③便扶向路( ) ④寻病终( )
?? 13.成语皆言简意赅,许多成语都语出有典,如成语_______,就是浓缩本文的故事而来,意思是_______。(2分)
?? 14.留白,是绘画艺术的一种手法,文学创作中也不乏“留白”,它给读者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你认为本文何处运用了这种手法,试简要分析。(2分)
?? 15.渔人偶遇桃源,“处处志之”,最终却“不复得路”,其中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3分)
参考答案:11.晋代(东晋).陶渊明
?? 12.①鲜艳美丽②整齐的样子③沿、顺着④随即,不久
?? 13.世外桃源 比喻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理想中的脱离现实的美好场所或境地。或环境幽美的地方。
?? 14.只要所选之句为读者留下了一定的想象空间,并能对此句作简要分析即可。示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具言”的内容和“叹惋”的内容文中都没有具体体现,但读者结合文章可以想象到“具言”和“叹惋”的是桃源外世事变迁,人们饱经战乱之苦。
?? 15.此题只要能围绕作者的矛盾思想来答,语言表述清晰流畅即可。示例:寄寓了作者对美好的理想社会的追求,以及在当时社会条件下理想无法实现的矛盾思想。“桃源”即代表了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文中的渔人虽“处处志之”,但终“不复得路”,暗示了桃源并不存在,这样的理想无法实现。
2006黔东南州(课)
(二)阅读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选段,完成文后各题。(8分)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1、解释文段中加点的词语。(2分)
(1)屋舍俨然: (2)便要还家: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6分)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二)8分
11、(2分)⑴整齐的样子(1分) ⑵同“邀”邀请(1分)
12、(6分)(每小题译出大意给1分;①小题“黄发垂髫”“怡然”能正确译出给2分;②“妻子”“绝境” 能正确译出给2分。)
⑴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显得心满意足。
⑵(他们)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
2006天门(副卷)
(二)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1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11下列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小石潭记》)
B乃重修岳阳楼(《岳阳楼记》)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C当余之从师也(《送东阳马生序》)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D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马说》)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六则)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2分)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13阅读选文,说说“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这句在文中所起的作用。(3分)
14选文虚构了一个宁静安乐的世外桃源,它反映出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寄托了怎样的一种社会理想?(3分)
10开阔的样子都全交错相通作标记11C12略13为渔人出桃花源后遂迷埋下伏笔14虚构桃花源,真实地反应当时动荡不安的社会现实,寄托作者理想化的生活观念。
2006徐州
(一)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4分)
(1)屋舍俨然:     (2)鸡犬相闻:    
(3)咸来问讯:———— (4)皆叹惋: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2分)        【 】
A.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②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B.①问今是何世      ②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C.①不复出焉       ②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D.①设酒杀鸡作食     ②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两个句子。(4分)
(1)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译文:                                                      
(2)不足为外人道也。
译文:                                                                        
10.下列诗(文)名句所表达的人生追求与本文明显不同的一项是(2分) 【 】
A.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B.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李白《行路难》)
C.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陆游《游山西村》)
D.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饮酒》)
7.(4分,每处一分,意思对即可得分)(1)整齐的样子(2)听到(3)都(4)惊讶,惊奇
8.(2分)答案:D
9.(4分,每句2分)(1)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知道魏、晋两个朝代了。(2)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10.(2分)答案:B
2006包头市(课改卷)
(一)
(甲)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6.在原文划横线的空缺处填写原句。
7.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交通: 户:
8.甲、乙两文都反映了古人对人类美好社会的追求,不同的是,甲文对理想社会进行了 ,乙文则是 。
9.乙文中与甲文“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相对应的句子是 。
10.概括甲文的大意。
(一)6.讲信修睦 货恶其弃于地也 7.交错相通 门 8.描写 阐述 9.老有所终 幼有所长 10.描写了桃花源优美的环境和幸福的生活
2006宁夏(实验区)
5、《桃花源记》中,渔人离开桃花源时特意“处处志之”,而后人“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这是为什么?(2分)

5、“桃花源”是作者的虚构之境,“处处志之”本不存在,所以“后人”不可能“复路。
2006上海
(三)阅读下文,完成4-6题(7分)
桃花源记(节选)
①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荚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②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4.本文作者是____(朝代)的文学家________(人名)。(2分)
5.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________
6.第①段描写桃花源中人的生活场景,表现他们________的心情。(用文中的话回答)(3分)
(三)(7分)4.(2分)东晋(晋) 陶渊明 5.(2分)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要说魏、晋了 6.(3分)怡然自乐
2006安徽非课改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隔绝。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坐起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然白发,颓乎其间者,太守醉也。(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16.解释下列加点的词。(3分)
  (1)悉如外人 悉:
  (2)无论魏晋 无论:
  (3)临溪而渔 渔:
  17.翻译下面句子。(4分)
  (1)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2)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18.根据选段内容,在下面的空格处填入适当的成语。(4分)
  欲脱尘网,陶渊明志寄□□□□;
  □□□□,欧阳修情醉滁西琅琊。
  19.【甲】【乙】两段文字都描写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请说说它们所表现的生活有哪些共同之处。(4分)
答案:
 16.(3分)(1)“全”或 “都” (2)“不要说”或“更不必说” (3)钓鱼 (每小题1分)
  17.(4分)(1)村中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
  (2)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唱歌,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每小题2分)
  18.(4分)世外桃源 与民同乐 (各2分)
  19.(4分)共同之处:①人民生活安逸。②民风淳朴。③人与人和乐相处。(答出两点就得满分,意思对即可)
2006苏州
阅读《桃花源记》中的两段文字,完成6-10题。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6.??哪两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4分)
A.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行道之人弗受(《孟子》)
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
C.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更若役,复若赋(《捕蛇者说》)
D.不足为外人道也 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出师表》)
E.遂与外人间隔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
〔答〕 和
7.??下面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部分,哪一项不正确?(2分)
A.??此人一一为(桃花源中人)具言所闻,(渔人)皆叹惋
B.??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马)也。(马说)
C.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D.旦日,客从外来,(邹忌)与(客)坐谈。(《邹忌讽齐王纳谏》) 〔答〕
8.????用现代汉语翻译“林尽水源,便得一山”。(2分)
答:
9.“黄发垂髫”分别指代什么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怎样的生活图景?(2分)
答:
10.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其实并不存在,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也只是诗人心中的“桃花源”,古今文人描写这些想像中的世界有什么相同的用意?(2分)
答:
答案:
6.A、B(A项:走;B项:指示代词,这;C项:副词,相当于“又”/恢复;D项:说/道理;E项:隔开/偷偷地)
7.A(“渔人”应为“桃花源中人”)
8.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没有了,(在那里)就看见一座山。
9.“黄发垂髫”分别指代老人和小孩。“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和谐安宁、自得其乐的幸福生活图景。
10.陶渊明描绘桃花源这样一种没有剥削、没有战乱、自给自足的社会,与当时社会现实形成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表现了他对理想社会的追求。郭沫若写牛朗织女的幸福生活,也表现出诗人对当时黑暗现实的憎恶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在这一方面两者是相同的。
2007年中考《桃花源记》试题
2007海南省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完成19~22题。(12分)
  ①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②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选自《桃花源记》)
  19.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A.芳草鲜美(xiǎn) B.便舍船(shè)
  C.屋舍俨然(yǎn) D.其中往来种作(zhǒng)
  20.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子中的含义。(4分)
  (1)落英缤纷
  (2)缘溪行
  (3)渔人甚异之
  (4)初极狭,才通人
  2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复前行,欲穷其林。
  译文
  (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译文:
  22.综合第②文段中的内容,请简要回答文章寄托了作者怎样的理想。(2分)
  答:
 19.C【解析】A.xiān;B.shě;D.zhòng。
  20.(1)落花或初开的花。 (2)沿着 (3)惊异;诧异(4)刚
  21.(1)再往前走,想走完这片林子。(或:又往前走,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2)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
  22.示例: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安定,人人平等,人们和睦相处,尊老爱幼。
  23.略
2007新疆乌鲁木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和诗歌,完成17~21题。
普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弱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遇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歼陌交通,鸠犬相闻。其中往 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或来问讯,自去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其官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即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 ,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7.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渔人甚异之 ?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B.有良田美田桑竹之属? 属予作文以记之
C.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安陵君其许寡人
D.未果,寻病终?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18. 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19. 填空。
本文以____________为线索,描绘了一个寄托作者__________的世外桃源。从“_____”一句可看出,桃花源中人不愿外界打扰,希望过和平安宁的生活。
20. 文中最后写剂子骥“规往”,“未果,寻病终”,后无人“问津”,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17、A
18、(1)老人和孩子们个个都安闲快乐。
(2)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
19、渔人的行踪 美好理想 不足为外人道也
20. 暗示桃花源只是一个虚构在当时条件下无法实现的理想社会。 无可奈何的叹惋之情
2007云南省 (课)
二)(11~14小题,共l2分)
[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陶潜,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尝著《五柳先生传》日:“环堵①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②也。”其自述如此,时人谓之实录。(尝)曰:“令吾常醉于酒足矣。”其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③四融然④。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性不解音,而畜⑤素琴一张,弦徽⑥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节选自《晋书》)
[注]①环堵:四壁。多用以形容居室简陋。 ②晏如:安然自若的样子。 ③适:满足。④融然:和悦快乐的样子。 ⑤畜:同“蓄”。 ⑥弦徽:琴弦与琴徽,琴微即琴弦音位的标志。
1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1)渔人甚异之 异: (2)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属:
(3)颖脱不羁 羁: (4)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 辍:
12.请从[乙]文中摘录出与“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所表现的理想生活形成强烈反差的句子。(1分)
答:
13.从[乙]文看,陶渊明的琴没有琴弦,他本人也不会抚琴,但与朋友相聚,他却“抚而和之”。他真的是在抚琴吗?结合全文看,这反映了他怎样的性格?(3分)
答:

1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11. (1) 对……感到诧异 (2) 类 (3) 束缚,拘束 (4) 停止
12.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
13.不是,他只是作出抚琴的样子(1分)。这反映了他无拘无束,本性率真,面对穷困的生活,自得其乐的性格(2分)。(意思对即可)
14.(1)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
(2) 只要懂得琴中的乐趣,何必非要(在琴上)抚出美妙的音乐呢!
2007北京市
四、文言文阅读(共9分)
阅读《桃花源记》选段,完成第10—13题。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①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①[余]有版本写作“馀”。
10、下列各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的意思全都不同的一项是( )(2分)
A、良田 无论 B、绝境 问津
C、问讯 间隔 D、交通 妻子
1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意思。(2分)
(1)便要还家 要:________________
(2)欣然规往 规:________________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2分)
(1)才通人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便扶向路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请你用自己的话,说出桃花源人与渔人的交谈都涉及了哪些内容。(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答案:D (2分)
11 答案:(l)邀请 (2)计划;打算 (共2分。共两道小题,每小题l分〉
12 答案:(1)仅容一个人通过。 ! (2〕就顺原路回去。
(共2分。共两道小题,每小题l分)
13答案要点:①桃花源人问渔人从哪里来。②祧花源人向渔人说明自己来到桃花源的原因。③桃花源人向渔人询问外界的情况。④桃花源人嘱咐渔人不要向别人提起这里的情况。
(共3分。共四项内容。答出三项即可,每项1分)
2007重庆市
二、文言文阅读 (15分)
阅读《桃花源记》选段,完成文后8—12题。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8、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词的的含义。(3分)
(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悉如外人
(3)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9、下面加点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
A.仿佛若有光 B.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译文:
(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译文:
11、“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中人们 的特点;他们在送渔人离开时嘱咐他“不足为外人道也”是因为
。(2分)
12、世外桃源寄托了陶渊明怎样的社会理想?(4分)
答:

二 、 文 言 文 阅 读 ( 15 分 )
8、(3) 丫 (1) 类 ( 2 ) 全 , 都 ( 3) 邀 请 ( 每 词 1 分 )
9、 (2分 ) A ( 古 义 ; B 交 错 相 通 : c 与 世 隔 绝 的 地 方 ; D 不 用 说 , 更 不 用 说 . 今 义 略 )
10, (4.分). (1)' 老 人 和 孩 干 们 个 个 都 安 闲 快 乐,或:老 人 和 小 孩都充满喜 悦 之 情 . 显得 心 满 意 足 。 ( “ 黄 发 垂 髻 ”1分 , “ 怡 然 自 乐 ” 1 分 )
(2 ) 渔 人 把 自 已 听 到 的 事 - 一 详 细 地 告 诉 了 他 们 。 或 : 这 个 人 为 ( 他 们 ) 详 细 地 介 绍了 自 己 所 听 到 的 事 。 ( “ 具 言 ” 与 “ 所 闻 ” 各 1 分 , 其 中 “ 所 闻 ” 译 成 “ 知 道 的 ”或 “ 见 闻 的 ”都得 1 分 )
11 、 (2 分 ) 热 情 好 客 ; 他 们 害 怕 世 人 来 破 坏 他 们 与 世 隔 绝 的 和 平 安 宁 的 生 活 ( 意 合 即可 〕
12、(4分) 表 达 了 作 者 对 和 平 ( 没 有 战 乱 ) 的 向 往 , 对 平 等 和 谐 自 足 的 幸 福 生活的 追求 。 意 合 即 可 。 〔 “ 和 平”与“ 平 等 和 谐 自 足 ” 两 点 每 点 各 2 分 )
2008年中考《桃花源记》试题
2008 南充市
阅读甲、乙两篇文言文,完成24-27题(10分)
(甲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麻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 )陶潜,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
尝著《五柳先生传》曰:“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甚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①融然②。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性不解音,而畜③素琴一张,弦徽④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节选自《晋书》)
[注]①适:满足。②融然:和悦快乐的样子。③畜:同“蓄”。④弦徽:琴弦与琴徽,琴徽即琴弦音位的标志。
24.解释下列句子加点的词(2分)
⑴渔人甚异之( ) ⑵阡陌交通( )
⑶颖脱不羁 ( ) ⑷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 ( )
25.请从[乙]文中摘录出与“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麻之属”所表现的理想生活形成强烈反差的句子。(1分)
答:
26. 从[乙]文看,陶渊明的琴没有琴弦,他本人也不会抚琴,但也朋友相聚,他却“抚而和之”。他真的是在抚琴吗?结合全文看,这反映了他怎样的性格?(3分)
答:

27.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译:
⑵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译:
答案:24.⑴对……感到惊异 ⑵交错相通 ⑶ 束缚,约束 ⑷停止(2分)
25.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1分)
26.不是,他只是作出抚琴的样子。(1分)这反映了他无拘无束,本性率真,面对穷困的生活,自得其乐的性格。(意对即可)(2分)
27.①老人和小孩,都和悦幸福,自得其乐。
2008甘肃省金昌市
读下面文言文,完成8——12题。(17分)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洒食。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9.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围绕这一线索,作者写了哪几件事?(4分)



10.用原文语句作答:(3分)
(1)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
(2)文中描写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
(3)桃花源中人的祖先定居桃花源的原因是:
11.文中哪些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仍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3分)



12.陶渊明生活在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时代。他笔下的“桃花源“其实并不存在。那么,陶渊明描写这一世外桃源有什么用意呢?(3分)


答案:8.(1)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跟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 (2)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9.第一问:渔人的行踪。第二问:逢桃林、访桃源、寻桃源。10.(1)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2)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3)避秦时乱 11.第一问:不足为外人道也。第二问:(1)源中生活安宁,(2)能安居乐业,(3)和睦相处。12.表达诗人的理想,即追求一种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劳动,和乐富足,宁静淳朴的和谐生活环境。
2008吉林省
(甲)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0分)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8、本文作者陶渊明是东晋时期著名诗人,《 》是他的著名诗作之一。(1分)
9、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
(1)阡陌交通( ) (2)便要还家( )
10、陶渊明在《桃花源诗》中有“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的诗句,文中哪句话与其表达的意思相近?(2分)

11、作者生活的时代,赋役繁重,战乱纷起,但文中描绘的却是另外一番图景,这寄寓了他什么样的愿望?(2分)


12、本文是一篇流传千古的美文,作者在文中用简练的文字写出了桃花林的绝美景色。请你用自己的语言形象地将桃花林的美景描绘出来。(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3分)


(乙)阅读下文,回答问题。(5分)
江天一传(节选)
汪琬??
江天一,字文石,徽州歙县人。少丧父,事其母及抚弟天表,具有至性。尝语人曰:“士不立品者,必无文章。”前明崇祯间,县令傅岩奇其才,每试辄拔置第一。年三十六,始得补诸生。家贫屋败,躬畚土筑垣以居。覆瓦不完,盛暑则暴酷日中。雨至,淋漓蛇伏,或张敝盖自蔽。家人且怨且叹,而天一挟书吟诵自若也。?
13、文中“尝语人曰”中“语”的意思是: 。(1分)
14、请用自己的语言写出本文是如何表现江天一酷爱读书的。(2分)


15、请结合陶渊明其人和你读过的他的诗文,谈谈对“士不立品者,必无文章”这两句话的理解。(2分)


答案:(甲)(10分)
8、饮酒(归园田居)(1分,只要是陶渊明著名诗作即可)
9、(1)交错相通(互相通达) (2)通“邀”,邀请(共2分,每小题1分)
10、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2分,抄写全句也可)
11、围绕“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生活安定富足”回答即可。(2分)
12、围绕第一段中描写桃花林景色的语句,运用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即可。(共3分,结合作品内容1分,修辞手法1分,语言生动形象1分)
(乙)(5分)
13、告诉(1分)
14、围绕“屋漏,日晒雨淋,读书自若”或“家人埋怨环境艰苦,读书自若”回答皆可。(2分)
15、结合陶渊明品行高洁、安贫乐道和他的诗文流传千古、影响深远,围绕“读书人若无高洁品格,一定不会写出好作品”回答即可。(共2分,理解1分,结合陶渊明其人及作品1分)
2008太原市
阅读文言文,完成9~12题。(13分)
〔甲〕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乙〕房玄龄①奏:“阅②府库甲兵,远胜隋世。”上③曰:“甲兵武备,诚不可缺;然炀帝④甲兵岂不足邪!卒亡天下。若公等尽力,使百姓乂⑤安,此乃朕之甲兵也。” (选自《资治通鉴》)
〔注〕①房玄龄:唐太宗时任宰相。②阅:查看。③上:指唐太宗。④炀帝:指隋炀帝。⑤乂(yì):安定。
9.用自己的语言回答:甲文村中人来到桃花源的原因是 ;乙文唐太宗论述治国更需重视民生时举的事例是 。(2分)
10.解释下面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1)便要还家 要: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绝境:
(3)诚不可缺 诚:
(4)卒亡天下 卒:
11.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若公等尽力,使百姓乂安,此乃朕之甲兵也。

12.甲乙两文都传达着使百姓安居乐业的愿望。如何实现这一愿望呢?选一个角度具体说说你从古文学习中获得的启示。(3分)
〔帮帮你〕可回忆《治水必躬亲》、《捕蛇者说》、《岳阳楼记》、《邹忌讽齐王纳谏》、《陈涉世家》等文章内容。



答案:10.(1)同“邀”,邀请 (2)与外界隔绝的地方 (3)确实 (4)终于
11.(1)竟然不知道有个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
(2)如果你们尽心竭力,使老百姓安定,这是我的武器装备(或盔甲兵器)。
12.示例1:我认为关注民间疾苦可以使百姓安乐。《捕蛇者说》中蒋氏等人的悲惨遭遇说明了“苛政猛于虎”。减轻赋税,关注民生,这是使老百姓安居乐业的关键。
示例2:我觉得为官者亲历亲为、廉政爱民可以使百姓安居乐业。《治水必躬亲》一文中海瑞在治理水患时亲临现场,风雨无阻,不苛扣百姓钱粮,像他这样才可以真正造福于百姓。
2008上海市
(三)阅读下文,完成4——6题(6分)
桃花源记(节选)
①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②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4.本文作者是____(朝代)发文学家____(人名)。(2分)
5.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__________
6.第①段作者描写了桃花源中的人们的生活场景,可以想见他们当时的心情是____的。
(将节选文字中的关键字组成现代汉语中双音节词语来回答)(2分)
(三)(6分)4.(2分,每空1分)东晋(晋) 陶渊明 5.(2分)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要说魏、晋了 6.(2分)快乐
2008雅安市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29—32题。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闻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既遣人隧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29、在括号里给下面句中加点字注音,并将它的意思写在横线上。
①便要还家( ) ②诣太守,说如此( ) 。
30、下列各种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闻之,欣然规往”中的“之”指代的是渔人发现桃花源这件事。
B、选文前两段写了“渔人”的行踪:进入桃花源——辞别桃花源——寻找桃花源。
C、“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一句中的“此人”指的是桃源人。
D、“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表现了桃源人的淳朴、热情、好客。
31、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②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32、为什么“桃源人”“见渔人,乃大惊”?
答:
29、①yāo 邀请 ②yì 拜见 30、C
31、①(祖先)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
②(渔人)救沿着旧路(回去),处处做了标记。
32、桃源人与世隔绝久远,对陌生人到来感到很惊异。(意思正确即可)
2008湛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7—23题。
(一)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以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7、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4分)
(1)欲穷其林 穷: (2)便要还家 要:
(3)处处志之 志: (4)欣然规往 规: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武陵人以捕鱼为业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B.、问所从来,具答之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C、其中往来种作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D.、便扶向路 寻向所志
19、请将文中画线句子“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20、阅读思考,简要回答:(1)文中的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理想社会,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这在文中也有暗示,请找出相应得一两处语句;(2)文章第二段描写了桃花源美好的生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1)
(2)
17、穷尽、走尽;通“邀”,邀请;做标记;计划,规划
18、D
19、带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于是就与外面的人断绝了往来。
20、(1)①“忽逢桃花林”、“渔人甚异之”② “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2)表达了作者对没有战乱、宁静和平和自由和谐的理想社会(生活)的追求。
2008宁夏
5.在陶渊明的眼里,“桃花源”为什么是理想社会?用自己的话从不同的角度加以说明。(2 分)
答:


5、 ( 2 分) ① 环境优美 ② 社会太平 ③ 生活安逸(安居乐业、丰衣足食)(答出2 个要点即可)
2008河池
阅读下面两段诗文,完成5-9题。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 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陶渊明 《桃花源记》节选)
【乙】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陶渊明《饮酒》)
5.理解文言文词义,常常借助工具书。下框中的文字出自《古代汉语词典》。
文中“屋舍俨然”中的“俨”字应选择的正确义项是【 】(填序号)(2分)
俨 yǎn ①庄重。《诗经·陈风·泽陂》:“有美一人,硕大且~。”王延寿《鲁灵光殿赋》:“~雅跽而相对。”②整齐。王勃《滕王阁序》:“~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
6.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子中的意思。(3分)
①便要还家: ②既出,得其船:
③醒能述以文者: (出自《醉翁亭记》)
7.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⑴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译文:
⑵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译文:
8.请发挥你的联想与想象,用语言描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所展现的画面。(4分)


9.从《桃花源记》和《饮酒》中,你认为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是什么?结合当今社会实际,简要说出你对建设和谐社会的认识。(4分)


6.要:邀请 其:他的、自己的(代渔人) 以:用
7.(1)小孩和老人,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评分标准:关键词“黄发垂髫”、“并”、“怡然”,每个0.5分。)(2)(渔人)就沿着原先的走过的路,处处都做好标记。(评分标准:补充主语(渔人)0.5分、关键词“扶、向、志”各0.5分。)
8.在整齐的篱笆旁,我亲手采摘金黄的菊花,周围顿时香气弥漫;在悠闲恬适间,突间望见高大的庐山,云雾缭绕。在夕阳的照耀下,庐山仿佛披上了一件彩衣,不时有成群结对归巢的鸟儿,吱吱喳喳,打破了山林的幽静。(评分标准:有合理想象2分,有景物的描写给1分,准确地修饰语给1分;根据表达效果,酌情给分。)
9.理想境界是:没有战乱,安定团结;相处和谐;生活富足;环境优美。(评分标准:答对其中的两点即给2分;) 对建设和谐社会的认识,属于开放性答题,只要能从以上四点中的任意两个方面去答题。认识到位,表达流畅即给2分。
2008兰州
(二)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2~14题。(12分)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隔绝。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廷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豁然开朗 豁然: (2)屋舍俨然 俨然:
(3)咸来问讯 咸: (4)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延: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译文:
(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译文:
14.桃花源是陶渊明描绘的美好的理想社会,也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愿望。请概括这一理想社会的特点。(4分)
12.(1)敞亮的样子。(2)整齐的样子。(3)都。(4)邀请。
思路分析:这几个词结合语境不难翻译,其中的“然”应译为“……的样子”。
13.(1)老人和孩子都悠闲愉快,自得其乐。(2)这个人(渔人) 一一为(他们)详细地说出自己所知道的。
思路分析:第(1)个句子难点在于用了借代修辞“黄发”指“老人”,“垂髫”指“儿童”;第(2)句是省略句,将省略内容补出就明白了。
【点评】对于文言句式要根据特点来译,尽量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14.①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社会安定;②人民安居乐业,和睦相处,平等自由;③环境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
【点评】本题为开放型题目。对于这一理想,社会的特点,结合课文不难回答。
2008黑龙江鸡西市: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2分)
属: 要:
13.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语句。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4.在文中找出表现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写在下面。(2分)
答:
15.作者在文中勾画了自己的理想社会,请你描述一下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3分)
答:


12.属:类 要:同“邀”,邀请。 评分标准:(2分)每词解释1分
13.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了。
评分标准:(2分)重点词“乃”、“无论”翻译正确可得2分,各1分。
14.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评分标准:(2分)每句 1分,错字不得分。
15.示例:没有战争、没有饥饿,没有贫穷,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科学技术发达,社会文明进步。评分标准:(3分)内容合理2分,语言表述1分。
2008吉林省: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8、本文作者陶渊明是东晋时期著名诗人,《 》是他的著名诗作之一。(1分)
9、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
(1)阡陌交通( ) (2)便要还家( )
10、陶渊明在《桃花源诗》中有“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的诗句,文中哪句话与其表达的意思相近?(2分)

11、作者生活的时代,赋役繁重,战乱纷起,但文中描绘的却是另外一番图景,这寄寓了他什么样的愿望?(2分)


12、本文是一篇流传千古的美文,作者在文中用简练的文字写出了桃花林的绝美景色。请你用自己的语言形象地将桃花林的美景描绘出来。(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3分)


(乙)阅读下文,回答问题。(5分)
江天一传(节选)
汪琬??
江天一,字文石,徽州歙县人。少丧父,事其母及抚弟天表,具有至性。尝语人曰:“士不立品者,必无文章。”前明崇祯间,县令傅岩奇其才,每试辄拔置第一。年三十六,始得补诸生。家贫屋败,躬畚土筑垣以居。覆瓦不完,盛暑则暴酷日中。雨至,淋漓蛇伏,或张敝盖自蔽。家人且怨且叹,而天一挟书吟诵自若也。?
13、文中“尝语人曰”中“语”的意思是: 。(1分)
14、请用自己的语言写出本文是如何表现江天一酷爱读书的。(2分)


15、请结合陶渊明其人和你读过的他的诗文,谈谈对“士不立品者,必无文章”这两句话的理解。(2分)


(甲)(10分)
8、饮酒(归园田居)(1分,只要是陶渊明著名诗作即可)
9、(1)交错相通(互相通达) (2)通“邀”,邀请(共2分,每小题1分)
10、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2分,抄写全句也可)
11、围绕“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生活安定富足”回答即可。(2分)
12、围绕第一段中描写桃花林景色的语句,运用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即可。(共3分,结合作品内容1分,修辞手法1分,语言生动形象1分)
(乙)(5分)
13、告诉(1分)
14、围绕“屋漏,日晒雨淋,读书自若”或“家人埋怨环境艰苦,读书自若”回答皆可。(2分)
15、结合陶渊明品行高洁、安贫乐道和他的诗文流传千古、影响深远,围绕“读书人若无高洁品格,一定不会写出好作品”回答即可。(共2分,理解1分,结合陶渊明其人及作品1分)
2008河池市: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 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陶渊明 《桃花源记》节选)
【乙】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陶渊明《饮酒》)
5.理解文言文词义,常常借助工具书。下框中的文字出自《古代汉语词典》。
文中“屋舍俨然”中的“俨”字应选择的正确义项是【 】(填序号)(2分)
俨 yǎn ①庄重。《诗经·陈风·泽陂》:“有美一人,硕大且~。”王延寿《鲁灵光殿赋》:“~雅跽而相对。”②整齐。王勃《滕王阁序》:“~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
6.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子中的意思。(3分)
①便要还家: ②既出,得其船:
③醒能述以文者: (出自《醉翁亭记》)
7.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⑴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译文:
⑵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译文:
8.请发挥你的联想与想象,用语言描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所展现的画面。(4分)


9.从《桃花源记》和《饮酒》中,你认为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是什么?结合当今社会实际,简要说出你对建设和谐社会的认识。(4分)


5.② 
6.要:邀请 其:他的、自己的(代渔人) 以:用
7.(1)小孩和老人,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评分标准:关键词“黄发垂髫”、“并”、“怡然”,每个0.5分。)(2)(渔人)就沿着原先的走过的路,处处都做好标记。(评分标准:补充主语(渔人)0.5分、关键词“扶、向、志”各0.5分。)
8.在整齐的篱笆旁,我亲手采摘金黄的菊花,周围顿时香气弥漫;在悠闲恬适间,突间望见高大的庐山,云雾缭绕。在夕阳的照耀下,庐山仿佛披上了一件彩衣,不时有成群结对归巢的鸟儿,吱吱喳喳,打破了山林的幽静。(评分标准:有合理想象2分,有景物的描写给1分,准确地修饰语给1分;根据表达效果,酌情给分。)
9.理想境界是:没有战乱,安定团结;相处和谐;生活富足;环境优美。(评分标准:答对其中的两点即给2分;) 对建设和谐社会的认识,属于开放性答题,只要能从以上四点中的任意两个方面去答题。认识到位,表达流畅即给2分。
2008雅安市: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29—32题。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闻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既遣人隧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29、在括号里给下面句中加点字注音,并将它的意思写在横线上。
①便要还家( ) ②诣太守,说如此( ) 。
30、下列各种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闻之,欣然规往”中的“之”指代的是渔人发现桃花源这件事。
B、选文前两段写了“渔人”的行踪:进入桃花源——辞别桃花源——寻找桃花源。
C、“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一句中的“此人”指的是桃源人。
D、“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表现了桃源人的淳朴、热情、好客。
31、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②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32、为什么“桃源人”“见渔人,乃大惊”?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