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2014年学业水平测试(必修课)化学模拟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苏省2014年学业水平测试(必修课)化学模拟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13-12-15 15:06: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江苏省2014年学业水平测试(必修课)化学模拟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
1.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下列属于新能源的是
A.氢气 B.煤炭 C.天然气 D.石油
【解析】本题以常见能源为载体,考查学生对新能源与化石燃料的识别,体现化学对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价值与意义。本题属于容易题。
煤炭、石油、天然气属于化石燃料,其储量会因开采使用越来越少,且使用过程中会对环境造成较大污染。相对于化石能源而言,氢能、太阳能、生物质能、风能等属于新型能源。
【答案】A
2.在下列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用蒸馏法淡化海水 B.用铁矿石冶炼铁
C.用石油裂解生产乙烯 D.用煤生产水煤气
【解析】本题以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为背景,考查海水淡化、铁的冶炼、石油裂解、水煤气的制备等过程中是否涉及化学变化,体现化学与生产实际的密切联系。本题属于容易题。
用蒸馏法淡化海水是通过蒸发使其中的水变为水蒸气再经过冷凝获得淡水,此过程海水本身没有生成新的物质,属于物理变化。用铁矿石冶炼铁、用石油裂解生产乙烯、用煤生产水煤气的过程中都有新物质生成,都涉及化学变化。
【答案】A
3.2013年2月朝鲜进行了第三次核试验,引起国际社会的极大关注。235 92U是一种重要的核燃料,这里的“235”是指该原子的
A.质子数 B.中子数 C.电子数 D.质量数
【解析】本题以朝鲜第三次核试验为背景,以核燃料235 92U为载体,结合质子数、质量数、中子数、电子数等概念考查学生对原子结构和核素的认识。本题结合社会热点考查化学基本概念,引导学生从化学视角审视社会热点问题。本题属于容易题。
由核素235 92U可知该原子的质子数是92,质量数是235;由于原子的“质子数=原子序数=核外电子数”,可知该原子的原子序数、电子数都是92;再根据“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推知该原子的中子数是143。
【答案】D
4.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下列生活中常见物质的俗名与化学式相对应的是
A.苏打——NaHCO3 B.胆矾——CuSO4
C.酒精——C2H5OH D.生石灰——Ca(OH)2
【解析】本题以物质的俗名与化学式的对应关系为载体,考查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物质的了解程度,引导学生学会从化学的视角认识身边的物质。本题属于容易题。
NaHCO3是小苏打,苏打是Na2CO3,胆矾是CuSO4·5H2O,生石灰是CaO,乙醇(C2H5OH)俗称酒精。
【答案】C
5.常温下,下列物质可以用铝制容器盛装的是
A.氢氧化钠溶液 B.稀硫酸 C.浓盐酸 D.浓硝酸
【解析】本题以常见的碱、酸溶液的盛装为背景,考查学生对铝单质的性质尤其是铝在浓硝酸中钝化性质的了解和掌握情况。本题属于容易题。
浓硝酸、浓硫酸都具有强氧化性,常温下浓硝酸或浓硫酸能使铝表面氧化为致密的氧化物薄膜。这层薄膜能阻止酸与内层铝进一步反应,所以铝制容器可以盛装浓硝酸或浓硫酸。常温下,氢氧化钠溶液、稀硫酸、浓盐酸都能与铝持续地反应,因此它们都不能用铝制容器盛装。
【答案】D
6.下列化学用语正确的是
A.氯化氢的电子式
B. 镁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C.乙酸的结构简式 C2H4O2
D.碳酸钠的电离方程式 Na2CO3==Na++CO32-
【解析】化学用语是学习和表达化学的工具。本题以电子式、原子结构示意图、结构简式、电离方程式为考点,考查学生对化学用语的掌握情况。本题属于容易题。
HCl分子的电子式为;;乙酸的结构简式为CH3COOH;碳酸钠的电离方程式为Na2CO3==2Na++CO32-。
【答案】B
7.实验室盛装浓硫酸的试剂瓶上贴有的标识是
A. B. C. D.
【解析】本题以危险化学品安全使用标识为载体,考查学生对浓硫酸的性质尤其是腐蚀性的认识,强化学生安全使用化学品的意识。本题属于容易题。
浓硫酸具有强腐蚀性。
【答案】C
8.当光束通过鸡蛋清水溶液时,从侧面观察到一条光亮的“通路”,说明鸡蛋清水溶液是
A.溶液 B.胶体 C.悬浊液 D.乳浊液
【解析】本题引导学生认识几种常见的分散系,考查胶体的重要性质——丁达尔效应。本题属于容易题。
【答案】B
9.在含有大量K+、OH-、CO32-的溶液中还可能大量存在的离子是
A.NH4+ B.Al3+ C.Ca2+ D.SO42-
【解析】本题以给定溶液中的离子共存问题为载体,考查学生对离子反应本质和发生条件的掌握情况。本题属于容易题。
溶液中的离子若能相互反应生成沉淀、气体、水等,在溶液中就不能大量共存。OH-与NH4+能发生反应生成NH3·H2O(NH3·H2O不稳定,歇脚分解为氨和水),Al3+与OH-能发生反应生成Al(OH)3沉淀,且Al3+与CO32-也不能共存;Ca2+与CO32-能发生反应生成CaCO3沉淀。因此,在含有大量的K+、OH-、CO32-的溶液中,NH4+、Al3+、Ca2+三种离子都不能大量存在,只有SO42-与K+、OH-、CO32-相互之间都不发生反应,可以大量共存。
【答案】D
10.下列物质不属于天然高分子化合物的是
A.淀粉 B.蚕丝 C.葡萄糖 D.纤维素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天然高分子化合物的认识和对所学化学知识的理解,体现了化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本题属于容易题。
淀粉、纤维素、蚕丝(主要成分是蛋白质)都是天然高分子化合物。葡萄糖属于单糖,不是高分子化合物。
【答案】C
11.用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18 g H2O含有的氢原子数目为NA
B.标准状况下,22.4 L CO2含有的分子数目为NA
C.1 L 1mol·L-1 K2SO4溶液中含有的钾离子数目为NA
D.1 mol H2在O2中完全燃烧转移的电子数目为NA
【解析】本题以中学化学中常见的物质及其氧化还原反应为载体,全面考查学生对物质的量、阿伏加德罗常数、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等化学中常用物理量的认识,以及彼此间的简单换算关系的掌握情况。本题属于容易题。
18 g H2O可表示为1 mol H2O,1 mol H2O中含有2 mol氢原子,即氢原子数目为2 NA。标准状况下(0℃、101 kPa)22.4 L CO2可表示为1 mol CO2,其含有的CO2分子数目为NA。由K2SO4==2K++SO42―可知,1 L 1mol·L―1 K2SO4溶液中含有的钾离子数目为2 NA。1 mol H2与O2完全反应,由H2转移给O2的电子数是2 mol,因此1 mol H2在O2中完全燃烧转移的电子数目为2 NA。
【答案】B
12.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H++OH-==H2O
B.锌粒与稀醋酸反应:Zn+2H+==Zn2++H2↑
C.氯化镁溶液与氨水反应:Mg2++2OH-==Mg(OH)2↓
D.氯气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Cl2+OH-==Cl-+ClO-+H2O
【解析】本题以学生熟悉的离子反应为载体,通过离子方程式正误的判断,全面考查学生正确书写离子方程式的能力,并引导学生从微粒的观点认识溶液中的化学反应。本题属于容易题。
对于一个既定反应,书写离子方程式时应从物质的呈现形式、质量是否守恒、电荷是否守恒等方面考虑。易溶于水、易电离的物质应写成离子形式;难溶的物质、弱电解质、气体、水等用化学式表示。质量守恒和电荷守恒(即方程式两边的原子个数相等和正负电荷总数相等)则通过配平来实现。A选项中稀盐酸和氢氧化钠以及生成的氯化钠均可用离子形式表示,反应的实质为H+和OH-反应生成H2O;B选项中的醋酸和C选项中的氨水均应写成化学式,即CH3COOH和NH3·H2O;D选项中方程式两边原子个数和电荷数都不相等,应为Cl2+2OH-==Cl-+ClO-+H2O。
【答案】A
13.反应2NO+2CON2+2CO2可应用于汽车尾气的净化。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该反应是置换反应 B.该反应是复分解反应
C.CO是氧化剂 D.NO发生还原反应
【解析】本题以汽车尾气净化为背景,考查学生对化学反应类型的判断和氧化还原反应相关概念的掌握情况,引导学生体验化学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本题属于容易题。
在此反应中,反应物是两种化合物,不符合置换反应的定义;复分解反应为非氧化还原反应,而此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反应中CO转化为CO2,化合价由+2价转化为+4价,CO是还原剂,发生氧化反应;NO转化为N2,化合价由+2价转化为0价,NO作为氧化剂,发生还原反应。
【答案】D
14.下列实验操作中,不能用于物质分离的是
【解析】本题选取中学化学实验中常见的基本实验操作为素材,考查学生对常见物质分离实验原理和操作方法的理解情况,体现实验方法是化学学习的一种基本方法,引导中学积极开展有效的实验教学。本题属于容易题。
A是过滤操作,可用来分离固体与液体。B是蒸馏操作,可用来分离沸点不同的液体混合物。C是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操作。D是分液操作,可用来分离互不相溶的液体混合物。
【答案】C
15.下列物质互为同分异构体的一组是
A.乙醇和乙酸 B.丁烷和异丁烷 C.12C与14C D.金刚石和石墨
【解析】本题以同分异构体的判断为载体,考查学生对同位素、同素异形体、同分异构体等概念的掌握情况,同时考查学生对简单有机物的名称及其结构的正确表达的掌握情况。本题属于容易题。
分子式相同而结构不同的化合物互称为同分异构体。乙醇和乙酸的分子式不同,不是同分异构体。12C与14C互为同位素。金刚石和石墨属于同素异形体。
【答案】B
16.下列物质含有离子键的是
A.H2 B.CO2 C.NH3 D.NaOH
【解析】本题以中学化学中常见物质为载体,考查学生对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以及共价键和离子键等概念的识别情况。本题属于容易题。
共价化合物只含有共价键,离子化合物中一定含有离子键,还可以含有共价键。H2是单质,只含有共价键;CO2、NH3是共价化合物,只含有共价键;NaOH是由Na+、OH―构成的离子化合物,含有离子键。
【答案】D
17.用下列方法制取氢气,反应速率最大的是
A.冬天,块状锌与2 mol·L一1硫酸溶液反应
B.冬天,粉末状锌与2 mol·L一1硫酸溶液反应
C.夏天,块状锌与2 mol·L一1硫酸溶液反应
D.夏天,粉末状锌与2mol·L一1硫酸溶液反应
【解析】本题以氢气的实验室制备为背景,综合考查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体现控制变量法在化学实验和研究中的应用。本题属于容易题。
升高温度、增大固体表面积都能增大化学反应速率。
【答案】D
18.关于化学反应与能量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中和反应是吸热反应 B.燃烧属于放热反应
C.化学键断裂放出能量 D.反应物总能量与生成物总能量一定相等
【解析】本题考查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关系,检测学生对物质燃烧和中和反应中热量变化等常识性知识的了解,并从化学键层面考查学生对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本质原因的理解。本题属于容易题。
中和反应、燃烧反应都是放热反应。化学键断裂要吸收能量。反应物总能量与生成物总能量不一定相等,这是化学反应常伴随着能量变化的原因。
【答案】B
1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含碳元素的化合物都是有机物 B.乙醇难溶于水
C.乙酸的酸性比碳酸弱 D.乙烯分子中含有碳碳双键
【解析】本题以正误判断的方式,综合考查学生对常见有机物的组成、特征结构和重要性质的掌握情况。本题属于容易题。
少数含碳元素的化合物,如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和碳酸钙等具有无机化合物的特点,把它们看作无机化合物。乙醇能与水以任意比互溶。乙酸的酸性比碳酸强。
【答案】D
20.氢氧燃料电池可以使用在航天飞机上,其反应原理示意图如右图。下列有关氢氧燃料电池的说法正确的是
A.该电池工作时电能转化为化学能
B.该电池中电极a是正极
C.外电路中电子由电极b通过导线流向电极a
D.该电池的总反应:2H2+O2==2H2O
【解析】本题以新型燃料电池为问题情景,体现了化学教学中的“STS”思想。通过对新型氢氧燃料电池的分析,考查学生对原电池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包括判断正负极、电子流动方向等。本题属于容易题。
该电池的总反应为:2H2+O2==2H2O。反应中氢元素的化合价升高,即H2在电极a上失去电子变为H+,外电路中电子由电极a通过导线流向电极b,电极a是负极,电极b是正极。在O2电极b上获得电子并与H+结合生成H2O。该电池工作时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答案】D
21.下列反应属于加成反应的是
A.
B.
C.
D.
【解析】本题以加成反应为考点,以常见、重要的有机反应为素材,考查学生对有机化学反应类型概念的认识情况,以及对典型有机化学反应类型的判断能力。本题属于容易题。
苯与硝酸的反应(在浓硫酸存在、加热条件下)、乙醇与乙酸反应生成乙酸乙酯和水、光照条件下甲烷与氯气反应生成一氯甲烷和氯化氢,都属于取代反应。只有乙烯与溴单质反应生成1,2-二溴乙烷,属于加成反应。
【答案】B
22.已知X、Y、Z、W、R是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短周期主族元素,X是原子半径最小的元素,Y的最高正价与最低负价的代数和为0,Z的二价阳离子与氖原子具有相同的核外电子排布,W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最内层电子数的3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R的原子半径比Z的大
B.R的氢化物的热稳定性比W的强
C.X与Y形成的化合物只有一种
D.Y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比W的强
【解析】本题以几种短周期元素的结构特征为背景,从原子半径、氢化物的热稳定性、元素化合价、元素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等方面,考查学生对元素“位、构、性”之间相互关系和元素周期表的掌握情况,以及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和综合判断能力。本题属于中等难度题。
H原子只有一个电子层,且最外层只有一个电子,是原子半径最小的元素,故X为H;Y的最高正价与最低负价的代数和为0,则Y为C或Si;Z2+的核外电子排布与氖原子相同(氖原子核外电子总数为10),故Z的原子序数为12,则Z是Mg,进而确定Y为C;据W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最内层电子数的3倍,可推知W的最外层电子数为6,则W可以是O或S,再根据五种短周期主族元素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可确定W为S,则R为Cl。那么,Cl的原子半径比Mg小,故A选项错误;HCl的热稳定性比H2S的强,故B选项正确;C、H元素可形成多种烃,如CH4、C2H6、C2H4、C2H2等,故C选项错误;Y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为H2CO3,W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为H2SO4,H2CO3的酸性则比H2SO4的弱,故D选项错误。
【答案】B
23.某溶液中可能含有下列6种离子中的某几种:Cl-、SO42-、CO32-、NH4+、Na+、K+。为确认溶液组成进行如下实验:(1)200 mL上述溶液,加入足量BaCl2溶液,反应后将沉淀过滤、洗涤、干燥,得沉淀4.30 g,向沉淀中加入过量的盐酸,有2.33 g沉淀不溶。(2)向(1)的滤液中加入足量的NaOH溶液,加热,产生能促使湿润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1.12 L(已换算成标准状况,假定产生的气体全部逸出)。由此可以得出关于原溶液组成的正确结论是
A.一定存在SO42-、CO32-、NH4+,可能存在Cl-、Na+、K+
B.一定存在SO42-、CO32-、NH4+、Cl-,一定不存在Na+、K+
C.c(CO32-)=0.01 mol·L-1,c(NH4+)>c(SO42-)
D.如果上述6种离子都存在,则c(Cl-)>c(SO42-)
【解析】本题以离子检验为形式,考查测试说明规定的几种重要离子的化学性质和检验方法,考查离子浓度的计算技能,考查“微粒观”、“守恒观”等重要化学思想,对思维的变通性和灵活性有较高的要求,对思维品质及化学素养有较好的甄别作用。本题属于较难题。
由实验(1)可知,生成BaSO4沉淀质量为2.33 g,BaCO3沉淀质量为(4.30 g-2.33 g)。
由实验(2)可知,生成NH3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1.12 L。
取出的200 mL溶液中:
n(SO42-)==0.01 mol c(SO42-)==0.05 mol·L-1
n(CO32-)==0.01 mol c(CO32-)=0.05 mol·L-1
n(NH4+)==0.05 mol c(NH4+)==0.25 mol·L-1
SO42-和CO32-所带负电荷总量小于NH4+所带正电荷总量,根据溶液中阴离子所带负电荷总量和阳离子所带正电荷总量相等,可推知溶液中的阴离子除SO42-和CO32-之外,还存在Cl-。Na+、K+是否存在不能确定。
如果上述6种离子都存在:c(NH4+)+c(Na+)+c(K+)=2c(CO32-)+2c(SO42-)+c(Cl-)
c(Cl-)=c(Na+)+c(K+)+0.05 mol·L-1>0.05 mol·L-1,即c(Cl-)>c(SO42-)。
由上计算和分析可知,结论A、B、C均不正确,D正确。
【答案】D
(二)非选择题
24.本题为选做题,包括A、B两题。选学《化学与生活》模块的考生答A题,选学《有机化学基础》模块的考生答B题,每位考生只可选做1题。若两题都作答,则以A题计分。
A.《化学与生活》
(1)良好的生态环境可以提升生活质量。
①2013年1月,全国多个省市出现严重的雾霾天气。导致雾霾形成的主要污染物是________(填字母);
a.SO2 b.NO2 c.PM2.5
②垃圾无害化处理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下列有关生活垃圾的处理合理的是________(填字母)。
a.用厨余垃圾生产沼气 b.废旧塑料露天焚烧 c.废旧电池就地填埋
③选择环保的装修材料可以有效地减少居室污染。劣质胶合板释放出的主要污染物是________(填字母)。
a.NO b.CO c.甲醛
【解析】本题以防治污染、改善生态环境为主题,从“雾霾的形成”、“生活垃圾的处理”、“居室的污染”等方面,考查学生对生活中化学常识问题的认知水平,强化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本题属于容易题。
【答案】①c ②a ③c
(2)均衡的膳食结构可以保障身体健康。
①维生素C又称__________酸。新鲜蔬菜富含维生素C,蔬菜生吃比熟吃时维生素C的损失小,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糖类、油脂、蛋白质都能为人体提供能量,等质量的上述物质提供能量最多的是__________;请写出葡萄糖在人体内发生氧化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以营养均衡与人体健康为主题,考查学生对维生素、糖类、油脂、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的生理功能和化学性质的认知情况,引导学生合理膳食、健康生活。本题属于容易题。
【参考答案】
①抗坏血 维生素C受热易被氧化(或维生素C受热易分解)
②油脂 C6H12O6+6O2==6CO2+6H2O
(3)材料的不断发展可以促进社会进步。
①“辽宁号”航母的服役举世瞩目。钢铁是制造航母的主要材料,钢铁在潮湿空气中易发生________腐蚀。请列举两种防止钢铁腐蚀的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精美的瓷器彰显中华古代文明。青瓷是中国最早发明的瓷器,青瓷表面的绿色是釉层中的________价铁元素显色而成的。
③氮化硅是一种新型高温材料,可用于制造汽车发动机。请写出高纯硅和氮气在1300℃时反应制备氮化硅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以材料促进社会进步为主题,从钢铁腐蚀与防护、青瓷的釉色和氮化硅的制备等方面,考查学生对相关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掌握情况,体现了化学材料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价值。本题属于中等难度题。
【参考答案】
①吸氧或电化 涂油漆(或电镀)、连接锌等活泼金属
②+2

B.《有机化学基础》
(略)
25.有关物质的转化关系如下图所示(部分物质和条件已略去)。B、C、E是常见气体;A、X、Y是常见金属单质,其中Y既能与强酸反应,又能与强碱反应;G的焰色反应显黄色;I的溶液呈黄色。
请回答下列问题:
⑴F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____。
⑵E的电子式为________________。
⑶写出Y和D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写出C与H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用单线桥标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以钠、铝、铁、氯等单质及有关化合物的转化为线索,通过框图形式考查学生对相关元素及化合物性质的掌握情况,也考查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推理能力,具有一定的综合性。试题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形成系统,建构知识网络,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试题由浅入深设计了四个不同总量,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得,增大试题的区分度。本题属于中等难度题。
能与水反应的常见金属为Na、K,再结合“G的焰色反应显黄色”,说明A、D和G中均含有Na元素,则A为Na,D为NaOH,B为H2;Y既是能与强酸又能与强碱液反应的金属,则Y为Al,G为NaAlO2;常见气体C与Al化合生成F,F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NaAlO2,可推知C可能为Cl2或O2,结合“I的溶液呈黄色”,可判断I为FeCl3,进而可确定C为Cl2,X为Fe,H为FeCl2。
【参考答案】
(1)AlCl3
(2)
(3)2Al+2OH-+2H2O==2AlO2一+3H2↑
(4)
26.纳米氧化铝在陶瓷材料、电子工业、生物医药等方面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它可通过硫酸铝铵晶体热分解得到。[已知:硫酸铝铵晶体的化学式为Al2(NH4)2(SO4)4·24H2O,相对分子质量为906]
⑴制备硫酸铝铵晶体的实验流程如下:
①检验上述流程中“过滤”后杂质是否除尽的实验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上述流程中,“分离”所包含的操作依次为:______、______、过滤、洗涤、干燥。
⑵取4.53 g 硫酸铝铵晶体加热分解,最终剩余0.51 g Al2O3固体。加热过程中,固体质量随温度的变化如下图所示。
请通过计算确定400℃时剩余固体成分的化学式(写出计算过程)。
【解析】本题以制备纳米氧化铝的原料——硫酸铝铵晶体的获取及其受热时成分的分析为背景,系统考查了学生对有关实验原理、实验操作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和得出结论的能力。该题将实验流程与化学计算相结合,并要求完整计算过程,有利于考查学生的信息素养,以及思维的条理性、严密性。以真实的生产实验流程和热重分析数据为载体构建试题,意在引导中学化学教学重视实验教学,关注化学科学的真实性和应用性。本题属于较难题。
由流程图知,过滤的目的是为了获得(NH4)2SO4溶液,滤液中可能含有的杂质是Fe3+离子;所以检验过滤后杂质是否除尽就是要检验滤液中是否还含有Fe3+离子。
“分离”是从“反应Ⅱ”所得含硫酸铝铵的溶液中获得硫酸铝铵晶体。根据从溶液中分离出固体溶质的化学原理和相应的实验操作,结合题目中给出的过滤、洗涤和干燥这三步实验操作,可分析前两步的操作应依次为蒸发浓缩、冷却结晶。
第(2)题的解析见【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

催化剂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