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上杜学士言开河书①
王安石
十月十日,谨再拜奉书运使学士阁下:某愚,不更事物之变,备官节下,以身得察于左右,事可施设,不敢因循苟简,以孤大君子推引之意,亦其职宜也。
鄞之地邑,跨负江海,水有所去,故人无水忧。而深山长谷之水,四面而出,沟渠浍川,十百相通。长老言:钱氏②时,置营田吏卒,岁浚治之,人无旱忧,恃以丰足。营田之废,六七十年,吏者因循,而民力不能自并,向之渠川,稍稍浅塞,山谷之水,转以入海而无所潴。幸而雨泽时至,田犹不足于水,方夏历旬不雨,则众川之涸,可立而须。故今之邑民最独畏旱,而旱辄连年。是皆人力不至,而非岁之咎也。
某为县于此,幸岁大穰,以为宜乘人之有馀,及其暇时,大浚治川渠,使有所潴,可以无不足之患。而无老壮稚少,亦皆惩旱之数,而幸今之有馀力,闻之翕然,皆劝趋之,无敢爱力。夫小人可与乐成,难与虑始,诚有大利,犹将强之,况其所愿欲哉!窃以为此亦执事之所欲闻也。
伏惟执事,聪明辨智,天下之事,悉已讲而明之矣,而又导利去害,汲汲若不足。夫此最长民之吏当致意者,故辄具以闻州,州既具以闻执事矣。顾其厝事之详,尚不得彻,辄复条件其详以闻。唯执事少留聪明,有所未安,教而勿诛,幸甚。
【注释】①宋仁宗庆历(1047年)春,王安石调任鄞县知县。提出“浚治川渠”建议,本文是作者在呈送“开河”方案时写给上级杜学士的一封信。②钱氏:五代时的吴越王。
1.对下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某愚,不更事物之变 更:经历
B.某为县于此,幸岁大穰 穰:丰收
C.亦皆惩旱之数 惩:惩戒
D.辄复条件其详以闻 条件:逐件条列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以孤大君子推引之意 故辄具以闻州
B.水有所去 有所未安
C.而非岁之咎也 而又导利去害
D.闻之翕然 窃以为此亦执事之所欲闻也
3.下列对文中划线句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备官节下,以身得察于左右
(我)在学士部下充数,身在学士周围人的监察之下。
B.吏者因循,而民力不能自并
当官的因循苟且,靠百姓自身的能力又不能自行解决。
C.夫小人可与乐成,难与虑始
小民可以共享成功后的快乐,却难以在最初一起谋事。
D.夫此最长民之吏当致意者
兴修水利这是身为百姓的父母官最应该关心的事情。
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在信中深入剖析了鄞县致旱的原因和当地人民的心理、愿望,提出了组织人民兴修水利的建议。
B.信的第一段,作者不仅表示了对上级的谦恭和感激,更表明自己要尽其职宜,施设政事的为官态度。
C.信的第二段,通过鄞县今昔灾情的对比,得出了旱灾连年,其罪不在天公、地理,而在人力有所不施的结论。
D.文章的第三段作者不仅详陈了开河的有利条件,也提出需要强迫当地百姓支持开河的具体困难。
4.结合文章第二、三段内容,简要概括王安石建议兴修水利的原因及有利条件。
秦武安君伐韩,拔野王。秦左庶长王龁攻上党,拔之。上党民走赵。赵廉颇军于长平,以按据上党民。王龁因伐赵。赵军数战不胜,廉颇坚壁不出。赵王以颇失亡多而更怯不战,怒,数让之。秦相应侯又使人行千金于赵为反间,曰:“秦之所畏,独畏马服君之子赵括为将耳!廉颇易与,且降矣!”赵王遂以赵括代颇将。蔺相如曰:“王以名使括,若胶柱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王不听。初,赵括自少时学兵法,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括母问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则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及括将行,其母上书,言括不可使。王曰:“何以?”对曰:“始妾事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而进食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王所赏赐者,尽以与军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问家事。今括一旦为将,东乡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王以为如其父,父子异心,愿王勿遣!”王曰:“母置之,吾已决矣!”母因曰:“即如有不称,妾请无随坐!”赵王许之。
赵括至军,悉更约束,易置军吏,出兵击秦师。武安君佯败而走,张二奇兵以劫之。赵括乘胜追造秦壁,壁坚,拒不得入;奇兵二万五千人绝赵军之后,又五千骑绝赵壁间。赵军分而为二,粮道绝。赵军食绝四十六日,皆内阴相杀食。赵括自出锐卒搏战,秦人射杀之。赵师大败,卒四十万人皆降。武安君曰:“赵卒反覆,非尽杀之,恐为乱。”乃挟诈而尽坑杀之,遗其小者二百四十人归赵。前后斩首虏四十五万人,赵人大震。
(取材于《资治通鉴·周纪五》)
5.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按据上党民 按据:收拢安抚
B.赵王以颇失亡多而更怯不战 更:更加
C.身所奉饭而进食者以十数 奉:两手捧着
D.张二奇兵以劫之 张:设置
6.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王龁因伐赵
母因曰
B.秦相应侯又使人行千金于赵为反间
使赵不将括则已
C.以天下莫能当
尽以与军吏士大夫
D.使赵不将括则已
吾已决矣
7.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怒,数让之。
赵王怒,多次责备廉颇。
B.若胶柱鼓瑟耳。
大王的行事就如同胶柱鼓瑟一样不妥。
C.奢不能难,然不谓善。
赵奢不能难倒赵括,但也不认为赵括真会用兵。
D.父子异心,愿王勿遣。
父子并不同心,赵奢希望大王不要任用赵括。
8.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秦国散布谣言,离间赵国君臣,使得赵括当上了将军。
B.赵王不听谏阻一意孤行,撤换了廉颇,导致赵军大败。
C.赵奢为将时,尊重并爱护麾下的将士,与之同甘共苦。
D.赵括曾分兵两路,企图突破重围,可惜最终未能成功。
9.请用自己的话,归纳概括为什么赵括兵败在战前就已经注定了。(6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裴行俭,字守约,绛州闻喜人。贞观中,举明经,调左屯卫仓曹参军。时苏定方为大将军,谓曰:“吾用兵,世无可教者,今子也贤。”乃尽畀以术。
调露元年,突厥阿史德温傅反,单于管二十四州叛应之,众数十万。都护萧嗣业讨贼不克,死败系踵。诏行俭为定襄道行军大总管讨之,总三十余万。旗帜亘千里,行俭咸节制之。
先是,嗣业馈粮,数为虏钞,军馁死。行俭曰:“以谋制敌可也。”因诈为粮车三百乘,车伏壮士五辈,赍【1】齑陌刀、劲弩,以羸兵挽进,又伏精兵踵其后。虏果掠车,羸兵走险。贼驱就水草,解鞍牧马。方取粮车中,而壮士突出,伏兵至,杀获几尽。自是粮车无敢近者。
贼拒黑山,数战皆败,行俭纵兵,前后杀虏不胜计。伪可汗泥熟匐为其下所杀,持首来降。又擒大首领奉职而还,余党走狼山。行俭既还,阿史那伏念伪称可汗,复与温傅合。明年,行俭还总诸军,屯代州之陉口,纵反间,说伏念,令与温傅相贰。伏念惧,密送款,且请缚傅自效。行俭秘不布,密以闻。后数日,烟尘涨天而南,斥候【2】惶骇,行俭曰:“此伏念执温傅来降,非他也。且受降如受敌。”乃敕严备,遣单使往劳。既而果然。于是,突厥余党悉平。
行俭工草隶,帝尝以绢素诏写《文选》,览之,秘爱其法,赉【3】物良厚。所撰《选谱》、《草字杂体》数万言。又为营阵、部伍、料胜负、别器能等四十六诀。行俭通阴阳、历术,每战,豫道胜日。善知人,在吏部时,见苏味道、王剧,谓曰:“二君后皆掌铨衡。”李敬玄盛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之才,引示行俭,行俭曰:“士之致远,先器识,后文艺。如勃等,虽有才,而浮躁衒【4】露,岂享爵禄者哉?炯颇沉默,可至令长,余皆不得其死。”所引偏裨,若程务挺、张虔勖、崔智睟、王方翼、党金毗、刘敬同、郭待封、李多祚、黑齿常之,类为世名将,傔奏【5】至刺史将军者数十人。
尝赐马及珍鞍,令史私驰马,马蹶鞍坏,惧而逃。行俭招还之,不加罪。初,平都支、遮匐,获瑰宝不赀【6】,蕃酋将士愿观焉,行俭因宴,遍出示坐者。有玛瑙盘广二尺,文彩粲然,军吏趋跌盘,碎,惶怖,叩头流血。行俭笑曰:“尔非故也,何至是?”色不少吝。帝赐都支资产皿金三千余物,橐驼马牛称是,行俭分给亲故洎麾下,数日辄尽。
(取材于《新唐书·列传三十三》,有删改)
注释:【1】赍:jī,携带,拿着。【2】斥候:侦察兵。【3】赉:lài,赏赐。【4】衒:xuàn,炫耀,自夸。【5】傔奏:傔,qiàn,傔从;奏,别奏。侍从,助手。【6】赀:zī,计算,估量。
10.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都护萧嗣业讨贼不克 克:战胜
B.方取粮车中 方:正在
C.马蹶鞍坏 蹶:跌倒
D.遍出示坐者 示:示意
11.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数为虏钞 伪可汗泥熟匐为其下所杀
B.阿史那伏念伪称可汗 李敬玄盛称王勃……之才
C.屯代州之陉口 览之,秘爱其法
D.虽有才,而浮躁衒露 惧而逃
12.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乃尽畀以术
就把战略战术全部传授给他
B.余党走狼山
裴行俭剩余的部队离开了狼山
C.遣单使往劳
派遣一名使者前去慰劳
D.类为世名将
大都成为了当世著名将领
13.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裴行俭深得苏定方的赏识,苏定方认为裴行俭有才能,可以把自己的用兵之术传给他。
B.裴行俭精于谋略,吸取都护萧嗣业军粮被敌人劫夺的教训,用计谋给贼兵以沉重打击。
C.裴行俭通晓阴阳、历术,所以能预先得知伪可汗阿史那伏念捆系阿史德温傅前来投降。
D.裴行俭慷慨大方,不吝惜财物,能把皇帝赏赐给他的各种财物分给亲戚、朋友及部下。
14.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
尔非故也,何至是?
15.著名史学家朱轼评价裴行俭说:“行俭才兼文武,有人伦之鉴,其器量亦不可及。”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刑范正,金锡美,工冶巧,火齐【1】得,剖刑而莫邪【2】已。然而不剥脱,不砥厉,则不可以断绳;剥脱之,砥厉之,则劙【3】盘盂、刎牛马忽然耳。彼国者,亦强国之剖刑已。然而不教诲,不调一,则入不可以守,出不可以战;教诲之,调一之,则兵劲城固,敌国不敢婴也。彼国者亦有砥厉,礼义节奏是也。故人之命在天,国之命在礼。人君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好利多诈而危,权谋倾覆幽险而亡。
礼乐则修,分义则明,举错则时,爱利则形,如是,百姓贵之如帝,高之如天,亲之如父母,畏之如神明,故赏不用而民劝,罚不用而威行,夫是之谓道德之威。礼乐则不修,分义则不明,举错则不时,爱利则不形,然而其禁暴也察,其诛不服也审,其刑罚重而信,其诛杀猛而必,非劫之以形势,非振之以诛杀,则无以有其下,夫是之谓暴察之威。无爱人之心,无利人之事,而日为乱人之道,百姓欢敖【4】则从而执缚之,刑灼之,不和人心,如是,倾覆灭亡可立而待也,夫是之谓狂妄之威。此三威者,不可不孰察也。道德之威成乎安强,暴察之威成乎危弱,狂妄之威成乎灭亡也。
子发【5】将西伐蔡,克蔡,获蔡侯,归致命曰:“蔡侯奉其社稷而归之楚,臣属二三子而治其地。”既,楚发其赏,子发辞曰:“发诫布令而敌退,是主威也;徙举相攻而敌退,是将威也;合战用力而敌退,是众威也。臣不宜以众威受赏。”
荀子讥之曰:子发之致命也恭,其辞赏也固。夫尚贤使能,赏有功,罚有罪,非独一人为之也,彼先王之道也,一人之本也,善善恶恶之应也,治必由之,古今一也。古者明王之举大事,立大功也,大事已博,大功已立,则君享其成,群臣享其功,士大夫益爵,官人益秩,庶人益禄。是以为善者劝,为不善者沮,上下一心,三军同力,是以百事成而功名大也。今子发独不然,反先王之道,乱楚国之法,堕兴功之臣,耻受赏之属,无僇【6】乎族党而抑卑其后世,案独以为私廉,岂不过甚矣哉! 故曰:子发之致命也恭,其辞赏也固。”
(取材于《荀子·强国》)
注释:【1】火齐:火候。【2】莫邪:古代宝剑名。【3】劙:割。【4】欢敖:喧嚣。【5】子发:楚国令尹。【6】僇:羞辱。
1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刑范正 刑范:铸剑的模子
B.举错则时 错:错误
C.不可不孰察也 孰:仔细
D.耻受赏之属 耻:使……感到羞耻
17.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剖刑而莫邪已 发诫布令而敌退
B.其诛不服也审 楚发其赏
C.则无以有其下 是以百事成
D.古者明主之举大事 子发之致命也恭
1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敌国不敢婴也 敌国不敢侵犯
B.礼乐则修 礼乐制度美好
C.非劫之以形势 (如果)不是用权势去威逼他们
D.为善者劝 做好事的受到劝阻
19.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国家、百姓都是需要礼义法度来磨砺的。
B.国家安危与国君治国理念形成的威势相关。
C.荀子认为子发不居功自傲是符合礼法的。
D.古代圣明君主依靠奖赏激励臣民建功立业。
20.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
彼先王之道也,一人之本也,善善恶恶之应也
简要概述本文是如何论证礼义法度的重要性的。
参考答案
1.C
2.B
3.A
4.D
5.原因:从地势上说,鄞县因跨江临海,沟渠纵横、雨水难积,因而不怕水涝,独畏旱灾;从历史上看,鄞县过去的渠川,现今已堵塞不能发挥储水作用,故鄞县百姓最怕旱灾。
有利条件:一是有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大穰之后,人民衣食丰足,财力有余;二是正值十月农闲,人民体力有余;三是有了正反两方面的历史教训,尤其深受大旱之苦,人民兴修水利的积极性很高,对于劳役的心理承受力较强;四是历史经验:设营田吏卒、浚治渠川。
【解析】
【分析】
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C.“惩:惩戒”错误。“亦皆惩旱之数”的意思是“也都以近年连连干旱为教训”。所以“惩”的意思是“苦于……”。
故选C。
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连词,相当于“而”;介词,把。
B.两个都是所字结构,放在动词或动短语前,组成名词性短语,表示“……的地方”。
C.表转折关系的连词;表递进关系的连词。
D.代词,代指这个消息;助词,无实义。
故选B。
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A.“身在学士周围人的监察之下”错误。“以身得察于左右”的意思是“能够随侍左右观摩学习”。
故选A。
4.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D.“也提出需要强迫当地百姓支持开河的具体困难”错误。由原文“而无老壮稚少,亦皆惩旱之数,而幸今之有馀力,闻之翕然,皆劝趋之,无敢爱力”可知,不论男女老少,也都以近年连连干旱为教训,而近年又遇到丰年没有饥馑之苦,听到这个消息后欣然前往,大家都彼此劝励,没有人敢偷懒惜力。由此可知,百姓深受连年旱灾之苦,所以自愿参加新修水利。
故选D。
5.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概括的能力。
原因:由原文“鄞之地邑,跨负江海,水有所去,故人无水忧。而深山长谷之水,四面而出,沟渠浍川,十百相通”可知,鄞县地域,面临大江大海,水有散去之处,所以这里的人民没有洪水的忧患。但深山长谷里的水,四面八方奔涌而出,沟渠河流,彼此相通。由此可知,从地势上说,鄞县因跨江临海,沟渠纵横、雨水难积,因而不怕水涝,独畏旱灾;由原文“营田之废,六七十年,吏者因循,而民力不能自并,向之渠川,稍稍浅塞,山谷之水,转以入海而无所潴”可知,营田吏卒被废止到现在已经有六七十年了,当官的因循苟且,靠百姓自身的能力又不能自行解决,以往的沟渠河流,渐渐都被淤塞了,山谷里的水,转而流向大海而无法截留储蓄。由此可知,从历史上看,鄞县过去的渠川,现今已堵塞不能发挥储水作用,故鄞县百姓最怕旱灾。
有利条件:由原文“某为县于此,幸岁大穰”可知,王某在此地担任知县,万幸的是今年风调雨顺,收成很好。由此可知,一是有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大穰之后,人民衣食丰足,财力有余。由原文“以为宜乘人之有馀,及其暇时,大浚治川渠,使有所潴,可以无不足之患”可知,下官认为应该趁着百姓生活丰裕,等到农闲之时,大力开展修治河渠的工作,使水有所积蓄,可以改变水源不足的忧患。由此可知,二是正值十月农闲,人民体力有余。由原文“而无老壮稚少,亦皆惩旱之数,而幸今之有馀力,闻之翕然,皆劝趋之,无敢爱力”可知,不论男女老少,也都以近年连连干旱为教训,而近年又遇到丰年没有饥馑之苦,听到这个消息后欣然前往,大家都彼此劝励,没有人敢偷懒惜力。由此可知,三是有了正反两方面的历史教训,尤其深受大旱之苦,人民兴修水利的积极性很高,对于劳役的心理承受力较强。由原文“长老言:钱氏时,置营田吏卒,岁浚治之,人无旱忧,恃以丰足”可知,当地长者说吴越钱氏时期,曾经设置过营田吏卒,每年疏导开挖进行治理,人民也没有干旱的担忧,就靠这些得到好的收成。由此可知,四是历史经验:设营田吏卒、浚治渠川。
参考译文:
上杜学士言开河书
十月十日,下官王安石谨再拜奉书于转运使学士阁下:王某愚钝,不懂得(没有经历)事物的变迁,在学士麾下担任属官,能够随侍左右观摩学习,凡事情应该改建休整,绝对不敢因循敷衍苟且度日,以辜负大君子推荐奖拔之心,也是自己的职分所在。
鄞县地域,面临大江大海,水有散去之处,所以这里的人民没有洪水的忧患。但深山长谷里的水,四面八方奔涌而出,沟渠河流,彼此相通。当地长者说吴越钱氏时期,曾经设置过营田吏卒,每年疏导开挖进行治理,人民也没有干旱的担忧,就靠这些得到好的收成。营田吏卒被废止到现在已经有六七十年了,当官的因循苟且,靠百姓自身的能力又不能自行解决,以往的沟渠河流,渐渐都被淤塞了,山谷里的水,转而流向大海而无法截留储蓄。有幸雨水应时,田地里的水还是不够用,夏季里如果十来天不下雨,则河流中的水很快干涸,田地却需要立即灌溉。所以当今鄞县之民最怕干旱,偏偏又常常赶上连年干旱。所有这些都是因为人力没有解决,并非年成不好的罪过。
王某在此地担任知县,万幸的是今年风调雨顺,收成很好。下官认为应该趁着百姓生活丰裕,等到农闲之时,大力开展修治河渠的工作,使水有所积蓄,可以改变水源不足的忧患。不论男女老少,也都以近年连连干旱为教训,而近年又遇到丰年没有饥馑之苦,听到这个消息后欣然前往,大家都彼此劝励,没有人敢偷懒惜力。自古小民可以与他们共享成功,很难和他们协力创业,果真有大的利益时,还得强迫他们才行,何况他们出于自愿呢?下官私下认为他们有这样的热情也是阁下最愿意听到的。
转运使阁下聪明辨智,天下之事,都已经宣讲明白了,而又能趋利以避害,反复教导唯恐没有讲清楚。这(兴修水利)应当是身为百姓父母的县官最应该关心的,所以立即写成文书呈报到州衙,知州大人也写成文书呈报了阁下。只是具体如何动工,恐怕阁下还不得其详,故而再逐项写明以呈报阁下。唯望阁下闲来多多指教。如有不妥之处,还希望有所指教幸勿责罚,才是下官之大幸。
6.B
7.A
8.D
9.D
10.无
11.D
12.A
13.B
14.C
15.你不是故意的,怎么吓成这个样子?
16.①裴行俭有文才,他工草隶,能为文,通阴阳、历术;②有武略,他精通兵法韬略,带兵作战能用诱敌计、反间计等出奇制胜;③有人伦之鉴,他善于鉴别人才,所提拔的程务挺等大都成为了当世著名将领;④有器量,他为人宽厚,不追究损坏其珍贵物品的令史、军吏。
【解析】
【分析】
1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D. 遍出示坐者,意思是“全部拿出来让他们观赏”。示:给……看。
故选D。
1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为”,都是介词,表被动。
B.“称”,动词,号称、自称;/动词,称颂、赞许。
C.“之”,助词,的;/代词,它。
D.“而”,连词,表转折;/连词,表因果。
故选A。
1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B.整个语境是“又擒大首领奉职而还,余党走狼山”,“余党走狼山”意思是“突厥的残余部队逃往狼山”。“余党”应是“突厥的残余部队”,“走”应是“逃跑”。选项翻译不对。
故选B。
1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 “裴行俭通晓阴阳、历术”与“能预先得知伪可汗阿史那伏念捆系阿史德温傅前来投降”之间没有因果关系,从原文“伏念惧,密送款,且请缚傅自效”可知,裴行俭“预先得知伪可汗阿史那伏念捆系阿史德温傅前来投降”是阿史那伏念事先以“密送款”的方式告知他的。
故选C。
15.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本题得分点有:故,故意;是,这,这个样子;尔非故也,判断句。
16.
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进行评价探究的能力。
抓住“才兼文武”“有人伦之鉴”“器量亦不可及”,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内容即可。
“行俭工草隶”“所撰《选谱》、《草字杂体》数万言。又为营阵、部伍、料胜负、别器能等四十六诀。行俭通阴阳、历术”,工草隶,能为文,通阴阳、历术,可见他有文才;
带兵讨伐叛贼时,为了防止敌人劫走粮草,“因诈为粮车三百乘,车伏壮士五辈,赍齑陌刀、劲弩,以羸兵挽进,又伏精兵踵其后”,结果是“杀获几尽。自是粮车无敢近者”;再次讨伐阿史那伏念和阿史德温傅时,“纵反间,说伏念,令与温傅相贰”,结果果然如他所料,“突厥余党悉平”,精通兵法韬略,带兵作战能用诱敌计、反间计等出奇制胜,可见他有武略;
“善知人,在吏部时,见苏味道、王剧,谓曰:‘二君后皆掌铨衡。’”“所引偏裨,若程务挺、张虔勖、崔智睟、王方翼、党金毗、刘敬同、郭待封、李多祚、黑齿常之,类为世名将,傔奏至刺史将军者数十人”,善于鉴别人才,所提拔的程务挺等大都成为了当世著名将领,可见他人伦之鉴;
“尝赐马及珍鞍,令史私驰马,马蹶鞍坏,惧而逃。行俭招还之,不加罪”“有玛瑙盘广二尺,文彩粲然,军吏趋跌盘,碎,惶怖,叩头流血。行俭笑曰:‘尔非故也,何至是?’色不少吝”,为人宽厚,不追究损坏其珍贵物品的令史、军吏,可见他有器量。
参考译文:
裴行俭,字守约,(是)绛州闻喜县人。太宗贞观中叶,参加明经科考试中选,调迁为左屯卫仓曹参军。当时苏定方担任大将军,(对裴行俭)说道:“我用兵(的谋略战术),世上没有可传授的人,现在你很有才能(可得我的传授)。”就把战略战术全部传授给他。
高宗调露元年(679年),突厥的阿史德温傅背叛唐朝,匈奴的单于管辖的二十四个州造反响应他,有几十万人众。都护萧嗣业征讨叛军没有战胜,死伤失败接连发生。高宗诏令裴行俭担任定襄道行军大总管讨伐(叛军),总共统率三十多万人马。军旗连绵上千里,全由裴行俭指挥。
在这以前,萧嗣业运送军粮,多次被敌人抢走,士卒饥饿而死。裴行俭说:“可以用计谋制服敌人。”于是准备了三百乘假粮车,每乘车里埋伏五名骁勇的士卒,带着涂抹着姜末的长刀、强劲的弓弩,用瘦弱的士卒拉车前进,还派精兵秘密地紧跟在他们后边。敌人果然来抢粮车,(拉车的)瘦弱士卒(假装)逃脱险境。敌人用马把车迅速拉到有水草的地方,解下马鞍,让马吃草。正要从车里拿粮食,骁勇的士卒猝然冲出,(后边的)伏兵(也)赶到了,几乎(将敌人)杀死或俘虏光了。从这以后,没有哪股敌人敢接近粮车。
敌军在黑山抵御,连打几仗都失败了,裴行俭让将士们尽情厮杀,前后杀死的敌人(多得)无法统计。突厥未经唐朝封赐的可汗泥熟匐被他的部下杀死,部下提着他的首级前来投降。(裴行俭)又活捉了他们的大首领奉职班师回朝,突厥的残余部队逃往狼山。裴行俭回朝以后,阿史那伏念非法地自称可汗,又同阿史德温傅会合。第二年,裴行俭重新统率各路军队,驻扎在代州的陉口,派遣间谍大搞离间活动,劝说阿史那伏念,使他跟阿史德温傅互相猜疑。阿史那伏念害怕了,秘密送来降书,并请求让他亲自捆来阿史德温傅表示诚意。裴行俭保守秘密没有公开,而呈递密封奏表报告了朝廷。几天之后,烟尘冲天向南滚来,哨兵们惊恐,裴行俭说:“这是阿史那伏念押送阿史德温傅来投降,没有别的情况。不过接受投降如同接受战斗。”于是命令严加防备,派遣一名使者前去慰劳。事情果然是这样。到这时,突厥残部全被消灭。
裴行俭善长草书隶书,高宗曾经给他白绢命令他书写《昭明文选》,观赏之后,珍爱他的法度,赏赐丰厚。他撰写《选谱》、《草字杂体》好几万字。还就安营列阵、军队编制、预料胜负、识别人才等问题编写了四十六条经验诀窍。裴行俭通晓天文、历法,每次打仗,都能预知有利的时日。他善于识别人,在吏部任职时,看到苏味道、王剧,(对他们)说道:“您二位日后会主管选拔人才的工作。”李敬玄大力赞扬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才学,推荐给裴行俭,裴行俭说:“做官的人要达到远大的志向、职位、前途,就要把度量见识放在首位,把文学技艺放在其次。像王勃等人,虽然富有文才,但轻浮急躁,爱卖弄夸耀,哪里是享有爵位俸禄的人呢?杨炯比较稳重谨慎,可以当到县令,其余的人都不会善终。”他推荐的偏将、裨将,例如程务挺、张虔勖、崔智睟、王方翼、党金毗、刘敬同、郭待封、李多祚、黑齿常之,大都成为了当世著名将领,由侍从升为刺史、将军的有几十人。
(皇帝)曾赏赐给他骏马和珍贵的马鞍,令史私自骑马奔驰,马跌倒摔坏了马鞍,吓得逃跑了。裴行俭叫他回来,没有追究他。当初,平定阿史那都支、李遮匐时,缴获的珍宝(多得)不可计算,各部落的首领将士想要看看,裴行俭借机设宴,全部拿出来让他们观赏。有一个直径两尺的大玛瑙盘,错杂艳丽的色彩闪烁光亮,军中小吏脚步太快跌了一跤,盘子被摔碎了,惶恐惊怕,跪在地上头叩出了血。裴行俭笑着说:“你不是故意的,怎么吓成这个样子?”没有一丝舍不得的颜色。高宗皇帝赏赐给他从阿史那都支那儿缴获的财物金银器皿三千多件,骆驼马牛数字相同,裴行俭分送给亲戚朋友及部下,几天时间就送光了。
17.B
18.C
19.D
20.C
21.这是古代君王的办法,是统一百姓的根本原则,是奖励良善、惩罚丑恶的表现。
22.首先作者把礼义法度比作磨刀石,以此强调它会让国家更加强大。然后作者通过三种威势的对比,强调遵循法度就会国泰民安,摒弃法度就会导致国家灭亡。最后通过分析子发拒绝奖赏的行为,说明子发的行为破坏了基本的法令制度,使有功之人受到影响。
【解析】
【分析】
17.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实词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B.句意是“行为措施适宜”,可见“错”,通“措”,措施。
故选B。
18.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均为承接关系的连词,然后.
B.均为人称代词,他。
C. 动词,用来;介词,因为。
D.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故选C。
19.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D.句意为:所以行善的得到勉励。“劝”,鼓励、勉励。
故选D。
20.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原文内容的能力。
C.“认为子发不居功自傲是符合礼法的”错误,原文信息是“今子发独不然,反先王之道,乱楚国之法,堕兴功之臣,耻受赏之属,无僇乎族党而抑卑其后世,案独以为私廉,岂不过甚矣哉! 故曰:子发之致命也恭,其辞赏也固”,大意是说“现在子发独独不这样,违反先王的治国法则,扰乱了楚国的法律,打击了有功之臣,使受赏的人感到羞耻,即使没有羞辱亲族也使后代受到压抑,还独自认为个人清廉,这难道不是大错特错吗?所以说:子发回复命令也算恭敬了,他辞谢奖赏却很浅陋”,可见并不认为子发做得合乎礼法。
故选C。
2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彼先王之道也,一人之本也,善善恶恶之应也”,三个句子均为判断句;“彼”,那;“一人”,统一;“善(动词)善(名词)”,奖励良善者;“恶(动词)恶(名词)”,惩罚丑恶者;“应”,表现。
2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原文论点、论据、论证方法以及论证层次的能力。
(1)首先使用比喻论证,结合第1段“刑范正,金锡美,工冶巧,火齐得,剖刑而莫邪已。然而不剥脱,不砥厉,则不可以断绳;剥脱之,砥厉之,则劙盘盂、刎牛马忽然耳”可知,本体为礼仪法度,喻体为莫邪宝剑,生动形象地论证了“彼国者,亦强国之剖刑已”,即强国的方法是用礼仪法度,也就是说“国之命在礼”“人君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
(2)其次使用正反对比论证法,结合第2段“此三威者(夫是之谓道德之威、夫是之谓暴察之威、夫是之谓狂妄之威),不可不孰察也。道德之威成乎安强,暴察之威成乎危弱,狂妄之威成乎灭亡也”分析可知,三种威势中第一种“礼乐则修,分义则明,举错则时,爱利则形,如是,百姓贵之如帝,高之如天,亲之如父母,畏之如神明,故赏不用而民劝,罚不用而威行”遵循法度最重要,摈弃法度(后两种:夫是之谓暴察之威、夫是之谓狂妄之威)就会导致国家衰弱甚而国破家亡(倾覆灭亡可立而待也),正反对比突出观点,深化中心。
(3)举例兼对比论证,第3段先结合子发的错误做法“今子发独不然,反先王之道,乱楚国之法,堕兴功之臣,耻受赏之属,无僇乎族党而抑卑其后世,案独以为私廉,岂不过甚矣哉! 故曰:子发之致命也恭,其辞赏也固”,得出正确的举措为“古者明王之举大事,立大功也,大事已博,大功已立,则君享其成,群臣享其功,士大夫益爵,官人益秩,庶人益禄。是以为善者劝,为不善者沮,上下一心,三军同力,是以百事成而功名大也”。
参考译文:
模子端正,铜锡质量好,冶炼技术高,火候得当,打开模子而莫邪宝剑铸成了。然而不去除它粗糙的表面,不磨光,就不能割断绳子;除去粗糙的表面,磨光它,那么削割盘盂、宰杀牛马就可一蹴而就。那国家,如同刚打开模子的宝剑一样,也是强国的雏形。然而不实行教诲,不协调统一,那对内就不能防守,对外就不能战斗;实行教诲,协调统一,就会兵力强大、城防坚固,敌国就不敢来侵犯了。国家也需要磨砺,这就是礼义法度。所以人的命运取决于上天,国家的命运则取决于礼义。崇尚礼义、尊重贤能的君主就称王,重视法度、爱护人民的君主就称霸,喜欢利益、常搞欺诈的君主就危险,玩弄权术阴谋、倾轧陷害、阴暗险恶的君主就灭亡。
礼乐制度美好,名分等级分明,行为措施适宜,爱民利民有法,像这样,百姓就会像对待上帝一样尊重他,把他看得像天一样高,像亲近父母一样亲近他,像对待神明一样敬畏他,所以不用奖赏而人民就努力,不用刑罚而威势就遍行天下,这就叫做合乎道德的威势。礼乐制度不美好,名分等级不清楚,行为措施不适宜,爱民利民无法度,然而他禁止强暴很明察,诛杀不服从的人很审慎,刑罚严酷而有信,诛杀严厉而坚决,如果不是用权势去威逼他们,不是用诛杀去震慑他们,就无法统治他们,这就叫做暴戾严察的威势。没有爱人的心,不做有益于人民的事,每天干着扰乱人民的勾当,百姓有怨声就跟着逮捕起来,严刑拷打,不调和民心,像这样,人民就成群结队地逃散而背离君主,覆灭就会立刻到来。这就叫做狂妄放肆的威势。这三种威势,不能不仔细详察。合乎道德的威势导致国家安定强大,暴戾严察的威势导致国家危险衰弱,狂妄放肆的威势导致国家灭亡。
子发率军向西征讨蔡国,攻克了蔡,擒获了蔡侯,回来向楚王回复命令说:“蔡侯把整个国家奉献给了楚国,我已委托几个大臣治理它了。”过后,楚王奖赏他,子发辞谢说:“发布诫令而敌人退却,这是君主的威势;进军攻打而敌人退却,这是将领的威势;众志成城、奋力拼杀而敌人退却,这是士兵的威势。我不能凭借士兵的威势而受赏。”
荀子批评他说:“子发回复命令也算恭敬了,他辞谢奖赏却很浅陋。崇尚贤人、任用能人,奖赏功臣,处罚罪人,并不是某一个人要这样做的,这是古代君王的办法,是统一百姓的根本原则,是奖励良善、惩罚丑恶的表现,治国必须遵从它,古今是一样的。古时圣明的君王举行大事,建立大功,大事已经完毕,大功已经建立,那么君主享受它的成果,群臣享受它的功劳,士大夫加官进爵,官吏提高级别,士兵增加军饷。所以行善的得到勉励,为恶的得到制止,上下一条心,三军同努力,因此事事成功而功业显赫。现在子发独独不这样,违反先王的治国法则,扰乱了楚国的法律,打击了有功之臣,使受赏的人感到羞耻,即使没有羞辱亲族也使后代受到压抑,还独自认为个人清廉,这难道不是大错特错吗?所以说:子发回复命令也算恭敬了,他辞谢奖赏却很浅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