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张PPT)
唤醒吾国千年之大梦,
实自甲午一役始也!
——梁启超
中国是一头沉睡的东方巨狮。让他睡吧,不要去惊醒他,因为一旦他醒来,世界将为之震惊。
——拿破仑
第十八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第五单元 晚晴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课标要求:认识八国联军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概述义和团运动事迹,理解其性质及意义;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做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
1895-1913年,中国近代民族工业进入初步发展时期。这19年中,国内新创办的、资本在1万元以上的工厂共有468家,平均每年增设24.6家,资本总额高达9822万元,平均每年新投资为516.9万元。值得指出的是,新投资本中80%以上属商办企业,改变了甲午中日战争前以清政府投资为主的特点,民族资本成为本国工业资本的主体。
-----摘编自王觉非《近代中国工业的发展以及阻碍因素》
(2)经济:甲午战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1)政治:甲午战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一、戊戌维新运动(1895年-1898年)
1、背景
国将不国,何以图存?这个问题,还从来没有如此严重地摆在中国人民面前。豆剖瓜分的危险,给中国人民敲响了警钟,促进了民族的觉醒。
——戚其章《甲午战争史》
甲午一战,日本以彻底的西学打败了中国不彻底的西学。这一事实非常雄辩地为西学致强的实效作了证明。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3)思想:康、梁等人积极宣传维新变法思想。
康梁维新思想
原因:传统儒家思想在社会上影响较大;康有为从小受过系统儒学教育;利于减小变法的阻力;资产阶级维新派自身实力弱小。
康有为
阅读p102历史纵横
《新》——历代封建统治者所尊崇的“古文”经典都是西汉末年刘歆为王莽篡汉而伪造。
《孔》——宣传孔子是托古改制、主张变革的先师。
特点:借助儒家思想,宣传变法的合理性和必要性。(托古改制)
康有为思想的特点是什么?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是什么?
康有为出身于封建官僚地主家庭,自幼受到严格的儒家传统教育。他认为“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
一、戊戌维新运动(1895年-1898年)
一、戊戌维新运动(1895年-1898年)
康梁维新思想
法者天下之公器,变者天下之公理。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梁启超
《变法通议》
抨击封建专制制度
宣传变法图存思想
借助生物进化论,倡导社会变革,为维新变法找到自然界的理论依据。
梁启超
严复
经济:发展资本主义。
政治: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
思想:自由、平等、民主、科学。
序幕拉开
1895年 公车上书
运动高潮
1898年6月11日—9月21日 百日维新
运动谢幕
1898年9月21日戊戌政变
戊戌六君子被杀
1898年9月28日
一、戊戌维新运动(1895年-1898年)
戊戌六君子被杀
光绪帝被囚禁于瀛台
康、梁二人流亡日本
“嗣后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
——光绪帝《明定国是》诏书
2、过程
汉代以公家车马送应举之人赴京,后以“公车”泛指入京应试的举人。
一、戊戌维新运动(1895年-1898年)
3、内容和影响
思考:从维新变法的改革措施来看,对当时社会起到什么样的影响?
冲击传统官僚体制。
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推动西学的传播。
颁布新法 改革旧制
政治 广开言路,提拔新人,改订律法,合并机构 裁撤冗员,澄清吏治
经济 提倡实业,开矿筑路,财政改革,创办银行 废除旗人寄生特权
文教 普设学堂,兼习中西,开办大学,设经济科 废除八股,改试策论
军事 精练陆军,改习洋操,行征兵制,兴办兵厂 裁汰八旗、绿营旧军
有利于提高军队战斗力。
材料1 在明定国是上谕颁布后不久,慈禧太后先从人事安排上剪除光绪帝的羽翼,革去翁同龢职务。……她又迫令光绪帝下谕:凡二品以上大臣授新职,须具折到皇太后前谢恩……。此外,又命荣禄为直隶总督,统率北洋三军。
材料2 变法形势危急时,维新派势单力薄,只好把希望寄托在袁世凯的身上,结果被袁世凯出卖。
材料3 当慈禧太后把光绪帝囚禁后,他无奈的感慨:“朕虽有改革之心,却毫无实权,朕就是一个傀儡呀!” ——《历史上重大改革与回眸》教参
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势力强大
没有严密的组织,缺乏实力
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
阅读以下材料,探究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
一、戊戌维新运动(1895年-1898年)
材料4 维新志士们大多是青年士人,为国家民族之救亡图存大业挺身而出,以天下为己任,但却未能走入民间获得群众的支持和力量,缺乏足够的社会支援。它是一场准备很不充分的政治运动。
——王先明《中国近代史》
材料5 戊戌变法持续时间仅103天,共发布280多件新政論旨,平均一天就是两件多,其中明确指示具体办法、論令实行的就有175件。
——赫德(海关总税务司,英国人)
材料6 他们虽然认识到帝国主义侵略的严重性,却以为这是中国积弱的结果……只有等中国富强起来才可以自然地“消除外患”。
——《历史上重大改革与回眸》教参
急功近利,措施失当
对列强抱有幻想,未提出明确反帝主张
脱离群众,缺乏改革基础
一、戊戌维新运动(1895年-1898年)
根本原因: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1)性质:戊戌维新是近代中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发起的救亡图存的政治运动。
(2)积极(意义):
①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
②推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③推动新思想的传播
(3) 败因:
客观:顽固派势力的强大
主观(局限) ① 没有严密的组织、缺乏实力 ② 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
③脱离群众,缺乏社会基础 ④ 急功近利,措施失当 ⑤ 对列强抱有幻想,未提出明确反帝主张
根本原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一、戊戌维新运动(1895年-1898年)
4.评价:
启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产阶级改良道路行不通
根据材料和教材,归纳义和团运动的背景。
1、原因
二、义和团运动
自德人占据胶澳,教焰益张,宵小恃为护符,借端扰害乡里,民间不堪其苦,以致衅端屡起。下流社会尤为急烈,以恨德人者推展而及所有之欧洲人,而以仇视欧人,乃并与欧人接近者亦仇视之。 ——故宫博物院《义和团档案史料》
3.根本:《马关条约》签订,侵略加剧,民族危机加深。(民族矛盾)
1.西方势力深入中国,引发教民与当地民众冲突。
2.德国强占胶州湾,刺激山东民众。
1897年11月13日,三艘德国军舰突然驶进往日平静的胶州湾,在不到24小时的时间里,舰上官兵竟顺利登陆并占领了青岛。这就是震动中外的胶州湾事件。
2、发展历程
19世纪末
开始兴起,
提出“扶清灭洋”
1899年底
运动转向直隶地区
1900年6月
清政府招抚,
义和团控制京津
1900年8月
中外联合镇压
义和团运动渐息
清政府对义和团的态度
先抚后剿
招抚
(与帝国主义一起)镇压
二、义和团运动
义和团揭帖
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
天无语,地焦干,只因鬼子止住天。
天爷恼,仙爷烦,一同下山把道传。
神出洞,仙下山,附着人体把拳玩。
掀铁路,拔线杆,紧急毁坏火轮船。
大法鬼,心胆寒,英美德俄尽萧然。
洋鬼子,都杀尽,大清一统定江山。
如何认识该义和团的口号“扶清灭洋”?与太平天国运动相比有何明显的不同?
迷信色彩
扶清灭洋
盲目排外
扶清:有利于争取官兵,却容易放松对清政府的警惕
灭洋:能动员广大民众反帝,但带有盲目排外的局限
二、义和团运动
3、口号
4、评价
爱国主义永远是一种打动人心的力量。但从爱国主义出发走向近代化和从爱国主义出发回到中世纪,确乎并不同义。 —陈旭麓
曾有学士六人仓皇避乱,因身边随带铅笔一支,洋纸一张,途遇团匪搜出,乱刀并下,皆死非命。”甚至“一家有一枚火柴,而八口同戮者”…… 对开明官绅,维新派人士,义和团更是明言打杀,要“拆毁同文馆、大学堂等,所有师徒,均不饶放”
——【美】柯文《历史三调——作为事件、经历和神话的义和团》
我们不能因为它是爱国行动就不指出那些消极落后甚至愚昧荒唐的东西,正如不能因为它存在那些消极落后的方面便不敢肯定它是一场反帝爱国运动一样。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积极性
1.具有强烈的反帝爱国倾向。
2.它所展现的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牺牲精神,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企图。
1.存在明显的盲目排外行为。
2.没有先进阶级领导,无法阻止中国滑向半殖民地的深渊。
二、义和团运动
局限性
性质:农民阶级的反帝爱国运动。
西摩尔(英)
瓦德西(德)
1、原 因
我们是来帮助清政府剿匪的。
直接:镇压义和团运动
根本:西方列强想要进一步瓜分中国
欧美画作中的义和团拆铁路
三、八国联军侵华—民族危机加深
1900年5月底
1900年6月
1900年6月17日
英、俄等国军队进驻北京使馆
英等八国组织联军
从天津向北京进犯
廊坊阻击战
1900年8月14日
联军攻陷大沽炮台慈禧向全世界宣战
围攻西什库教堂
和东郊民巷使馆区
联军攻陷北京
慈禧光绪出逃
2、过 程
罗荣光
东南互保
中外反动势力
联合镇压,
义和团运动失败
庚子五月,拳乱起于近畿,仇洋杀教,围攻使馆,以致酿成巨衅,东北尤罹浩劫。而南方各省,得免于兵祸,保全半壁河山,实由于各督抚应付得力,其重要关键,则在南省立约互保的成功。
——王尔敏《拳变时期的东南互保》
八国联军杀害义和团成员
瓦德西在紫禁城前检阅联军部队
侵略者坐在紫禁城龙椅
皇城之内,杀戮更惨,逢人即发枪毙之,常有十数人一户者,拉出以连环枪杀之。以致横尸满地,弃物塞途,人皆踏尸而行;城里居民百家之中,所全不过十室,街巷尸首堆积如山。
——杨典浩《庚子大事记》
联军占领北京后,曾特许军队公开抢劫三日,其后更继以私人抢劫……所有中国此次所受毁损及抢劫之损失,其详数将永远不能查出,但为数必极重大无疑。
——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给德皇的报告
三、八国联军侵华—民族危机加深
三、八国联军侵华—民族危机加深
“无论北方情形如何,请列国勿进兵长江流域与各省内地;各国人民生命财产,凡在辖区之内者,决依条约保护。”
思考:1.东南互保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2.背后说明了什么问题?
①使南方免遭战火;
②削弱了抗击侵略的力量。
表明中央权威的式微与地方势力的扩张。
东南互保
6月21日朝廷宣战之时,东南部的省级官员——广东李鸿章、南京刘坤一、武汉张之洞和山东袁世凯——致拒绝承认其有效性,坚持认为它是一个乱命、未经皇室适当授权的非法诏令.....长江流域总督张之洞和刘坤一与上海的外国领事达成一项非正式的协定,大意是:作为省里的最高权威,他们将保护外国人的生命和财产,并在他们的管辖区内镇压拳民。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签订:1901年9月,清政府与组成联军的8国及西、荷、比3国(共11国)
2.内容:
项目 主 要 内 容 主 要 危 害
惩办 惩办“首祸诸臣”,涉及中央和地方大臣百余人 清政府受制于列强,变成洋人的朝廷
赔款 向各国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年息4厘 ,本息共计约9.82亿两 加剧了中国的贫困和经济的衰败
划界 将北京东交民巷划定为使馆区,中国人不得居住, 各国可派兵驻守 “使馆界”,实际成为“国中之国”
驻军 拆除大沽及有碍北京至海通道的所有炮台,各国可在自北京至山海关沿铁路12个重要地区驻扎军队 驻扎军队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
双禁 禁止华北科举考试5年;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加入任何“与诸国仇敌之会”等 清政府完全成为列强奴役中国的工具
三、八国联军侵华—民族危机的加深
3、结果即及危害
影响:《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主权丧失最严重、赔款数目最庞大的不平等条约。 《辛丑条约》的订立,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两大矛盾汇流;列强侵华方式由变中国为殖民地到以华治华。
客观上推动了清政府内部变革,新政和预备立宪;清政府反动本质暴露,推动民主革命思潮成为主流。
1840年
1842年
1856年
1860年
1894年
1895年
1900年
1901年
1851年
1864年
1898年
1900年
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南京条约》
《天津条约》
《北京条约》
《马关条约》
《辛丑条约》
太平天国运动
19世纪60-90年代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义和团运动
开始沦为
进一步加深
大大加深
完全陷入
未来之路在何方?
19世纪九十年代,康有为言:“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
自可避祸”。由此可知,康有为( )
A.倡导平民变法 B.主张托古改制
C.欠缺变法意志 D.支持预备立宪
义和团运动在山东爆发,并迅速发展到直隶,在进入京津地区以后,引起全国范围
内的强烈反响。在长城内外、黄河中下游、长江两岸、两广、西北和西南的边远地
区,都有反帝活动与义和团相呼应。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 )
A.中国社会矛盾已趋于汇流 B.民主革命思潮的广泛传播
C.中西方之间矛盾十分尖锐 D.反帝反封建顺应时代潮流
孙中山说:“当外国人劫掠了京城,亵渎了神明,皇权的威信扫地以尽……变革的时
机就在成熟了。”据此判断,他认为造成“变革的时机就在成熟”的事件是( )
A.第二次鸦片战争 B.甲午中日战争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中法战争
1900年6月21日,清廷发布向八国宣战的诏书,李鸿章看到这份诏书的第一反应是
“此乱命也,粤不奉诏”。之后各国代表在上海领事馆商定完毕《东南互保章程》。
有学者认为,这次任性的宣战其实是给11年后的辛亥革命作了一次提前预演。对此
理解正确的是( )
A.严重动摇了清政府统治的根基 B.广东省率先脱离清政府而独立
C.该战争的性质与辛亥革命一致 D.清政府的统治已经名存实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