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21张PPT。有这样一个地方,这里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这里土地平旷,屋舍俨然……这里民风淳朴,人民热情好客…这里,就是美丽的人间仙境----桃花源
我国东晋末年,国家分裂,政权交替,战争频繁。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 元代诗人张养浩在《潼关怀古》一诗中发出了这样的慨叹: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可以说,和平,是每一个民族共同的向往。有一个成语就是这一社会理想的集中体现,它就是——世外桃源!
这个成语原指与现实社会隔绝、生活安乐的理想境界。后亦指环境幽静生活安逸的地方。亦指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出自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名作《桃花源记》。它描述的是一个与世隔绝、没有战祸,安乐而美好的地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桃花源记
——陶渊明
题 解 《桃花源记》选自《陶渊明集》,是陶渊明所作的《桃花源诗并记》中的“记”。此文包括“记”和“诗”两个部分。“记”是“诗”的序言,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诗”是对所记的桃源世界的歌颂和赞美,并对桃花源社会作了一些补充。两者相互配合,共同构成了一个与现实世界相对立的为作者所向往的理想社会。因为语言清新自然,状物亲切逼真,想象奇特新颖,被人们当作一篇独立的文章来读,并成为传诵千古的名篇佳作。 兵连祸结的晋、宋期间(公元421年),其时作者57岁,已隐退农村达十多年,对广大农民的苦难深有感受。文中描绘了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的理想社会。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民的愿望,同时对于当时的社会也是一种否定。 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即便是在最痛苦的时候也能找到美好的因素。生活在东晋的著名诗人陶渊明就是这样一个人,他的生活充满坎坷磨难,但他把希望寄托在美好的憧憬之中。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桃花源记》就表达了他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和渴望。 饮 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种豆南山下,
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
带月荷锄归。
陶渊明 (365-427),名潜,字元亮。东晋大诗人、辞赋家、散文家。他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他长于辞赋,诗歌多描写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的优秀作品隐寓着他对腐朽统治集团的憎恶和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但也有宣扬“人生无常”“乐天安命”等消极思想。另一类题材的诗如《咏荆轲》等则表现了他的政治抱负,颇多悲愤慷慨之音。散文以《桃花源记》最有名。陶渊明的诗文兼有平淡和爽朗的风格,语言质朴自然,又极为精炼。有《陶渊明集》。代表作有《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五柳先生传》等 作者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但由于当时社会动荡不安,他空有才智却难以施展。他曾做过小官,又因“不为五斗米折腰”,弃官回乡从此过起了田园式的隐居生活。后人称其为“靖节先生”因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不为五斗米折腰
公元405年,陶渊明担任彭泽县令时,郡督邮来县巡察,县吏告诉他,应该穿戴得整整齐齐地去恭迎郡督邮。陶渊明叹息说:“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授印去职 。离开官场回到家园,从事耕读。 晋 陶渊明 田园诗派
南朝·宋 谢灵运 山水诗派
唐 王维孟浩然 山水田园诗派 山水田园诗派发展脉络
本文写于公元421年,当时政治黑暗,军阀割据,战乱频繁,生灵涂炭。当时陶渊明已归隐多年,对于战乱造成的苦难,有着深切的感受,但他深知无法改变现状,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关于写作背景读准下列红色字的音:怡然自乐 落英缤纷 邑人
土地平旷 为具言 间隔
读准下列红色字的音:怡然自乐(yí ) 落英缤纷(bīn)
邑 人(yì ) 土地平旷 为具言 间隔(wèi)(jiàn)(kuàng)1.晋太元中( ) 2.缘溪行( )
3.便舍船( ) 4.豁然开朗( )
5.屋舍俨然( )
6.阡陌( ) 7.黄发垂髫( )
8.便要还家( )
9.遂与外人间隔( )
10.此中人语云( )
11.不足为外人道( )
12.及郡下,诣太守( )
13.刘子骥( ) jìnyuánshěhuòshè yǎnqiān mòtiáoyāo huánsuì jiànwèijùn yìyùjì听课文朗读读注意节奏
揣摩情感根据画面来记忆背诵课文A1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读课文,初步感知根据画面来记忆背诵课文A2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
数百步,中无杂树,方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根据画面来记忆背诵课文B1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根据画面来记忆背诵课文B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根据画面来记忆背诵课文C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根据画面来记忆背诵课文C2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根据画面来记忆背诵课文C4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根据画面来记忆背诵课文C5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根据画面来记忆背诵课文D1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根据画面来记忆背诵课文D2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
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根据画面来记忆背诵课文E1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末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疏通文意,整体感知东晋 年间 作为 沿着 划船前行 的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 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 鲜美,落英缤纷。 遇到 溪水的两岸 几百步长 芳香的青草 鲜嫩美丽
渔人甚 异 之。 复 前行,欲穷 其林。 很 代所见景物 又 名词作状语,向前 那 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靠捕鱼为生。一次,渔人划着船沿着小溪往前行,忘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溪水两岸几百步以内,中间没有别的树木。芳香的青草,鲜嫩美丽,地上落花繁多。渔人对此感到非常惊异。渔人又向前划去,想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 译文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 若有光。便 源头 发现 小洞口 见不真切 好像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 美池 桑竹 之 属。阡陌交通, 离开 很 一个人 平坦开阔 整齐的样子 肥沃的土地 幽美的池塘
桑园竹林 这 类鸡犬相闻。其中往来 种作,男女衣着,悉如 外人。黄发 代桃花源 往来的人 耕种劳作的人 都垂髫(tiáo),并 怡然 自乐。 都 高高兴兴,自得其乐愉快、高兴的样子 指桃花源以外的人 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没有了,在那里看到一座山,山边有一个小洞,洞里隐隐约约好像有光亮。渔人就离开船上岸,从小洞口进入。洞口起初很狭窄,仅能容一个人通过。渔人又向前走了几十步,一下子由狭隘幽暗而变得开阔敞亮了。只见那里土地平坦宽阔,房舍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幽美的池塘以及桑园竹林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相互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村里面来来往往的行人和耕种劳作的人,男男女女的衣着装束,完全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 译文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 竟然 处所,地方 详尽,完全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摆 做饭 听说 都 打听,探问 祖先 时乱,率妻子 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祸乱 妻子和儿女 同乡,乡邻 再 于是,就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现在,如今 竟然 不 说 给所闻,皆 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 都 惊叹 其余的人 自己的 居住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 为 外人道也。” 离开 告诉 不值得 桃花源以外的人 说
(桃花源中人)一见渔人,竟然大为惊奇,问他是从哪里来的。渔人一一作了回答。人们就把渔人邀请到自己家里,摆酒杀鸡做饭,殷勤款待。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客人,都赶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朝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与外界隔绝的地方,再也没有从这里出去,于是就同外界的人隔绝了。他们问渔人如今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个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这个渔人一一地为桃花源中的人详细地说出自己所知道的世事,他们听了都很惊叹。其余的人又各自邀请渔人到他们自己家里去,都拿出酒菜、饭食来款待他。 渔人在这里住了几天,就告辞离开。这里的人告诉他说:“这儿的情况不值得对桃花源外的人说啊。” 译文? 既出,得其船,便扶 向路,处处志 之。 及郡 已经 代渔人的 原来的 用符号做标记 到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 遣人随其往,寻向所 志, 像这样 立即 派 代渔人 标记
终于,竟 找到遂迷,不复得路。 代渔人去桃花源这件事 高兴的样子未果,寻病 终。后遂无问津者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 之, 欣然 规往。就 渔人出了山洞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沿着先前的路回去,一路上处处用符号做标记。渔人到了武陵郡,便去拜见太守,把进出桃花源的情况作了禀报。太守立即派人跟随他前往,寻找先前做的标记,结果迷了路,再也找不到原来通向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刘子骥,是位清高的隐士;听到这个消息,兴致勃勃地打算前往桃花源。没有实现,不久就病死了。从此以后,就不再有探访桃花源的人了。译文重点句:花草遍地,鲜嫩而美丽,落花缤纷。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桑树、竹子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之声却处处可以听到。1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2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3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重点句: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跟人世隔绝的地方(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至于)魏、晋两朝就更不用说了。村里人嘱咐他说:“(这里)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4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5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6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重点句:就顺着来时的路划回去,处处都作了记号。没有实现,不久,他因病去世。此后就再也没有人探寻(桃花源)了。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听罢)他们都感叹起来。7 .便扶向路,处处志之。8 .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9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再读课文,归纳文言文语法现象(一)通假字(二)古今异义 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知识归类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6.诣太守,说如此。5.不足为外人道也。4.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9.后遂无问津者。8.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7.缘溪行,忘路之远近。10、叹惋
12、寻病终11、俨然(三)一词多义舍、寻、志、为、其、遂、之、复(四)一意多词:都
(五)文中出现了哪些成语?(六)特殊句式
1、省略句1
2、判断句4
3、倒装句1(七)词类活用: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 (七)理解性记忆 (1)本文中描绘桃花林中草美花繁(桃花林奇异景象)的语句是:
(2)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 :
(3)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社会环境的安宁的句子:
(4)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人民安居乐业、和平幸福的境况(或:描写老人和小孩神情)的句子:
??
(5)本文最能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句子有:
(6)本文"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桃花源人为何叹惋不已?
??
(7)交代桃源人来历的句子:(一)通假字(二)古今异义 便要还家 (要,通假字,同“邀”,邀请)古:交错相通 今:交通运输 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知识归类古:鲜嫩美丽 今:新鲜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6.诣太守,说如此。古:不值得 今:不满不充分古:像这样 今:这样5.不足为外人道也。古:更不必说 今:关联词“不管” 4.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妻子:古:妻子和儿女 今:专指男子的配偶。
绝境:古:与外界隔绝的地方 今:毫无出路的境地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古:渡口 今:口液9.后遂无问津者。古:邀请 今:延伸、延长 8.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古:沿着 今:缘分7.缘溪行,忘路之远近。10、叹惋
古义:惊叹,惋=惊;今义:惊叹惋惜。12、寻病终11、俨然古义:整齐地样子 今义:很像古义:不久;今义:找。(三)一词多义①便舍船,从口入(离开,动词)②屋舍俨然(房屋,名词)①处处志之 (用符号做标记,动词) ②寻向所志 (标记、记号,名词) ①寻向所志 (寻找,动词)②未果,寻病终(不久,副词) ①复前行,欲穷其林(其:那)②既出,得其船(其:代渔人的) ②而两狼之并驱如故?①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并:全部)(并:一起,一同)①武陵人捕鱼为业(为:作为)②不足为外人道也(为:对,向) ③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为:给)一词多义: 忘路之远近:
之 渔人甚异之: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的见到的景象指示代词,这.
复: ① “复前行”
② “不复出焉”
遂: ① 遂与外人间隔
② 遂迷又再(于是,就)(终于,竟)(四)一意多词:都
(五)文中出现了哪些成语?世外桃源 豁然开朗 落英缤纷 怡然自乐
鸡犬相闻 黄发垂髫 无人问津A、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B、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C、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成语集萃 1.世外桃源 是陶渊明描绘的与世隔绝、没有遭受战乱和没有“王税”的社会。后来就用“世外桃源”比喻理想中的生活安乐幸福和环境幽美的世界;现在也用以比喻一种理想的脱离现实的境地。 2. 鸡犬相闻 本义是鸡狗的叫声能互相听见,表示居住在附近。由“鸡犬相闻”,生成成语“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意思是彼此居住的地方连鸡狗的叫声都能听见但相互间却至死都不往来,没有交情。现在用来形容个人、单位或地区之间互不联系,互不通气。(六)判断句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南阳的刘子骥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七)词类活用:
渔人甚异之
异复前行 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对...感到诧异名词-状语 向前(八)理解性记忆 (1)本文中描绘桃花林中草美花繁(桃花林奇异景象)的语句是: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美好的生活环境的句子 :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3)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社会环境的安宁的句子: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4)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人民安居乐业、和平幸福的境况(或:描写老人和小孩神情)的句子: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5)本文最能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句子有:
a.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B.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6)本文"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桃花源人为何叹惋不已?
问今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7)交代桃源人来历的句子: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8.渔人入山后,看到了怎样的图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
衣着,悉如外人,黄
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思 考9.渔人怎么发现桃花源的?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人。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10.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11、渔人在桃花源中听说了什么?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课堂练习──判断正误
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有错误的请改正。
1.“落英缤纷”指的是秋天草木凋零。
2.“男女衣着,悉如外人”,指的是与世人的衣着有很大的差异,仿佛另一个国度,另一个民族的服饰。
3.“皆叹惋”说明村人是因为听了渔人叙述自汉至晋的历史变化而叹惋。
4.文章结尾没讲清“遂迷”是怎样发生的,是作者的失误。 作者的意图是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所以用模糊语言来叙述渔人复寻而不可见的原因。ד落英”指落花,写的是暮春季节。ד外人”指桃花源以外的世人。√×
1、有感情的背诵全文。
2、创造性的复述故事。 . 桃花源记 陶渊明课文分析 按渔人行踪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一(1) 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林的经过和沿途所见的绮丽景色。二(2~3)三(4~5)这一部分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后的所见、所闻、所历、所感。
写渔人离开桃花源,寻找桃花源的经过以及刘子骥也无法寻找到桃花源的结果。 课文言简意赅,只用了300字左右就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那么谁能告诉我,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课文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时间为顺序层次脉络清晰,故事为主题内容服务。结构线索思考文章围绕线索叙述了哪几件事? 发现桃花源 进入桃花源 访问桃花源 离开桃花源 再寻桃花源 1.桃源人见渔人为什么“乃大惊”? 2.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3.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 4.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为什么再往时,“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合作探究5、请你用自己的话,说说桃花源人与渔人的交谈都涉及了哪些内容。 6、“忽逢桃花林”,“忽”字表现了怎样的心情?
7、 “欲穷其林”,“穷”字表现了渔人怎样的心理?
8、前文与“豁然开朗”相对应的语句是什么?
9、文章开头写桃花林之美有何作用?
10、在陆游诗中哪两句也算恰到好处地体现了“林尽水源”、“仿佛若有光”、“初极狭”、“豁然开朗”这样的一波三折的意境?
11、渔人离开桃花源后,还写太守与刘子骥先后探访未果的情形的作用是什么? 1.桃源人见渔人为什么“乃大惊”?思 考 写出桃源人对陌生人的惊异,显示桃源与世隔绝的久远。 2.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因为听了渔人叙述自汉至晋的历史变化而叹惋。同时也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表现了对战争的厌恶,对没有剥削、没有压迫、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静的社会理想的追求。思 考 不希望外人来打扰这里的生活,不愿也不屑与世俗交往的心情;也为下文再寻桃源不得埋下伏笔。 4.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为什么再往时,“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虚构的。 3.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5、请你用自己的话,说说桃花源人与渔人的交谈都涉及了哪些内容。 ①桃花源人问渔人从哪里来。②祧花源人向渔人说明自己来到桃花源的原因。③桃花源人向渔人询问外界的情况。④桃花源人嘱咐渔人不要向别人提起这里的情况。6、表明事出偶然,意料之外的惊异7、因“甚异之”所致,好奇想探个究竟。 8、初极狭,才通人。 9、为了更好的正面衬托出桃花源与世隔绝
和这里的景色幽美,让人们向往之。10、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11、一为增添神秘色彩,二为暗示这是一个
虚构的无法实现的理想世界。★课文中的桃花源是一个( )的地方 文中描写桃花源景色的句子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幽美文中描写桃花源村民生活的句子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祥和宁静安乐热情好客好客、好奇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文中描写桃花源村民生活的句子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祥和宁静安乐好客好客、好奇与世隔绝,与世无争好客对外界生活不满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
焉,遂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
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淳朴思考
桃花源的人有什么特殊之处?
思考一下,下面的句子说明了什么?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桃花源是朦胧飘忽的世界,种种的神秘色彩,表面上是描写了桃花源的隐蔽,实质上,作者是暗示了:桃花源,本来就是子虚乌有的,它只是作者追求得一种美好境界,一种对现实生活不满的精神寄托。 总之课文中的桃花源是一个环境幽美,土地肥沃,自给自足,祥和宁静安乐;人民热情好客,民风淳朴,与世无争;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战乱;人人平等,人人幸福快乐的虚无缥缈的理想社会。美在景色、生活、人情?桃花源之美
美在自然环境;
美在芳草鲜美
美在良田美池
桃花源之美
美在社会风俗
美在人民热情好客
美在民风淳朴桃花源的隐现( ) 桃花源的景色( ) 桃花源的生活( ) 奇美乐从哪三方面写桃花源的美的?自然环境:
社会生活: 1
人民生活:★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应当怎么评价? 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理想的世界。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是一种空想。 桃花源在现实生活中存在吗? 在文中作者有没有给我们暗示?品位研读,主题探究 “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未果,寻病终” 作者生活在东晋末年,当时社会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根本不可能实现这样的社会理想,那作者为什么还要虚构这样一个美好的社会呢?思考一方面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
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人民摆脱压迫、剥削的愿望。它是作者追求的一种美好境界,一种
对现实生活不满的精神寄托。 《桃花源记》以渔人行踪为线索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发现的时间、经过、景色所见所闻所历寻向所志…后遂无问津者环境良好幽静美丽与世隔绝民风淳朴似有若无所感和平安宁 安居乐业 一个与黑暗现实相对照的美好社会
寄托作者政治理想,反映人民愿望 1、结合我们知道的陶渊明其他诗作和其他隐逸诗人,你能看出这些隐逸诗人是怎样的人?
2、你对桃花源式的生活向往吗?面对今天不一样的社会,你还会选择桃花源吗?
各小组先讨论,组织好答案,然后各组派代表发言。
拓展交流3、“世外桃源”是人间最理想的境界吗?
对功名富贵的否定过于极端化,社会责任感有些淡薄……
不随波逐流,不趋炎附势,清高守志,淡泊名利,有所不为,胸怀远大,正义凛然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廉洁自律,坚持原则,不为物欲权势欲所异化;对功名富贵的否定过于极端化……
对自然的热爱,对真实无伪、独立自足的道德人格的坚守,对生命自由的执着,对文化的进取,都永远具有文明的价值,永远滋养着人类的精神世界和文化生活。
在现代社会,隐逸传统己成为过去,隐士因失去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土壤而近乎绝迹,繁荣发展的社会为人们施展才华、实现理想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使人们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尊重,自我价值得以实现,今人没有理由也没有必要逃避现实,去做隐士,而应珍惜机遇、面对挑战,昂扬向上积极进取,为社会多做贡献。合作探究1、本文中渔人是怎样的一个人?写渔人有什么作用? 2、你是如何看待桃花源人避难于桃花源,不复出焉的行为的? 问题探究1、本文中渔人是怎样的一个人?写渔人有什么作用? 答:渔人背信弃义、不守诺言。
写渔人的作用:一方面与桃花源中人的淳 朴好客形成对比,加深了人们对桃花源外社会的认识,突出了桃花源是理想的社会;另一方面,本文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写渔人是组织材料的需要。问题探究2、你是如何看待桃花源人避难于桃花源,不复出焉的行为的? 答:桃花源人在当时是很幸运的,能躲避祸患,生活安定;但从积极意义上来讲,躲避不是永远的,应该起来抗争。 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描绘了一个幽美,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的世外桃源,表现了作者对黑暗社会现实的不满,向往自由美好的生活,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厌恶战争,对和平劳动生活追求的的意愿。 小结中心:跨越历史时间的隧道,东晋时代的桃花源只能是广大劳动人民幻想的一个人间仙境,而二十世纪的今天,桃花源已经走进了我们的生活,比较有名的有广西坝美,湖北十堰,湖南常德,等等。古今桃源湖北十堰湖南常德广西坝美 这节课,我们走近了陶渊明,了解了陶渊明。虽然陶渊明向往的理想社会还带有这样那样的局限性,但他对理想的追求,对黑暗现实的否定,还是值得肯定的。岁月流逝,沧海桑田。多少年过去了,于东晋时代相比,如今的中国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毛泽东同志有这样的诗句 :“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 原来自认为遥不可及的愿望,经过百般付出和努力是可以实现的。真正的桃花源其实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只要我们心怀梦想,并努力为之拼搏奋斗,当我们迷茫失望的时候,能够笃守一份信念,并坚持下去,你就已经拥有了属于你的世外桃源…… 同学们,让我们为建设自己心目中和谐的、理想的桃花源而努力吧!结 语课后作业 同学们,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一个没有剥削,人人平等的理想世界,寄予了他对和平安宁的向往;那么你心中是否也有一个美丽的桃花源呢?它是什么样子的呢?请以“我心目中的桃花源”为话题写一篇作文片段,200字左右。课后作业 ★请你用一段文字描绘渔人所看到的
那片桃花林,200字内。
要求:写一段描写文字,写出环境的静
与动的结合,不同层次的景物及色彩。
拓展延伸 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 杜甫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有花无叶也孤寒,有叶无花草一般。最是桃花饶态度,醉花娇绿恼人看。东园探桃李 杨万里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题都城南庄崔护人间四月芳霏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常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白居易 大理寺桃花《桃花溪》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张旭 (唐)桃源行 王维
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古津。
坐着红树不知远,行尽青溪忽值人。
山口潜行始隈奥,山开旷望旋平陆。
遥看一处攒云树,近入千家散花竹。
樵客初传汉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
居人共住武陵源,还从物外起田园。
月明松下房栊静,日出云中鸡犬喧。
惊闻俗客争来集,竞引还家问都邑。
平明闾巷扫花开,薄暮渔樵乘水入。
初因避地去人间,更问神仙遂不还。
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
不疑灵境难闻见,尘心未尽思乡县。
出洞无论隔山水,辞家终拟长游衍。
自谓经过旧不迷,安知峰壑今来变。
当时只记入山深,青溪几度到云林?
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
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黄绮之商 山,伊人亦云逝。往迹浸复湮,来径遂芜废。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桑竹垂余阴,菽稷随时艺。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荒路交通,鸡犬互鸣吠。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
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虽无纪历志,
四时自成岁。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
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淳薄既异源,
旋复还幽蔽。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
愿言蹑轻风,高举寻吾契。
—— 《桃花源诗》参考译文:秦始皇暴政,打乱了天下的纲纪,贤人便纷纷避
世隐居。黄绮等人于秦末避乱隐居商山,桃花源里的人也隐
居避世。进入桃花源的踪迹逐渐湮没,入桃花源之路于是荒
芜废弃了。桃花源人互相勉励督促致力农耕,日出而作,日
落而息。桑树竹林垂下浓荫,豆谷类随着季节种植。春天收
取蚕丝,秋天收获了却不用交赋税。荒草阻隔了与外界的交
通,鸡和狗互相鸣叫。祭祀还是先秦的礼法,衣服没有新的
款式。儿童纵情随意地唱着歌,老人欢快地来往游玩。草木
茂盛使人认识到春天来临,天气暖和了,树林凋谢使人知道
寒风猛烈,秋冬之季到了。虽然没有记载岁时的历书,但四
季自然转换,周而成岁。生活欢乐得很,还有什么用得着操
心?桃花源的奇迹隐居了五百多年,今日却向世人敞开了它
神仙般的境界。桃花源中的淳朴风气和人世间的浅薄人情本
源不同,一时显露的桃花源又深深地隐藏起来了。试问世俗
之士,又怎么能知道尘世之外的事?我愿驾着轻风,高高飞
去,寻找与我志趣相投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