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新泰市名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省新泰市名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2.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1-22 17:36:27

文档简介

新泰市名校2022级高一上学期期中测试
历史试题答案
1---5 ACADC 6---10 DDCCC 11---15 A DCCA
16---20 CCADC 21---25 BABCC 26---30 ACBAA
31、【答案】(1)名称:三省六部制。(2分)
作用:分割了相权,加强了皇权(2分);提高了行政效率(2分);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对此后的历朝产生了深远影响。(2分)
(2)变化:由隋唐时期负责起草皇帝诏令的秘书机构,演变为元朝的最高行政机构。(2分)
新变化:明朝废除丞相制度,裁撤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2分)由皇帝直接统领六部。(2分)设立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秘书机构内阁。(2分)
(3)创新:清朝中枢秘书机构发生新变化,设立军机处,负责军国大事的商议,起草或处理机要文书;内阁只负责处理日常事务。(4分)
32、【答案】(1)表现:粮食产量提高;耕地面积扩大;粮食储藏增多;劳动人口快速增长;农业生产技术进步。(答出两点)(4分)
(2)不同:稻麦轮作制的发展;经济作物种植专业化;水稻产量大幅度提高。(答出两点即可)(4分)
原因:经济重心的南移;政府的劝农政策;五代十国分裂局面结束,社会相对稳定;商品经济的发展;农业科技的进步;土地买卖及租佃制的发展。(答出两点)(4分)
(3)新变化:①高产农作物的传入;②粮食产量增长;③经济作物大量种植;④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⑤家庭手工业日益市场化;⑥工商业市镇大量兴起。(8 分)新泰市名校2022 级高一上学期期中测试
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 30小题,每小题 2分,共 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考古发现,四川营盘山、波西等遗址的先民已经发展出原始种植业,以种植粟和黍等早地农作物为主。营盘山先民还学会了驯养家畜,在大渡河上游的哈休遗 址也发现了类似情形。这说明新石器时代的四川地区
A.原始农业得到初步发展
B.小农经济开始逐步形成
C.与中原地区有密切往来
D.商品交换促进农业发展
公元前 356年,商鞅在第一次变法时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 这一规定的实施
减轻了个体农民负担
削弱了贵族原有特权.
有利于发展小农经济
D. 消灭了奴隶制剥削制度
上达于皇帝的文书,须有“昧死再拜”“顿首死罪”诚惶诚恐”等语词,自称 “思惑”“粪土”“叩头死罪”之类。文书各式上还形成了避讳抬头等制度,这 根源于
A. 君主专制制 B. 文书格式的规定
C. 宗法避讳制度 D. 礼乐制度的发展
如图是汉武帝时期由中央政府统一铸造和发行的五铢钱。汉武帝将地方铸币 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的最终目的是
抑制大商人牟取暴利
增加中央的财政收入
增加百姓的经济收入
实现经济上的大一统
5. “汉承秦制,有所损益”。下列加强地方管理的措施属于汉朝“增益”的是
A. 户籍制度 B. 乡里制度 C. 刺史制度 D. 通判制度
6、东晋南朝各代政权,都曾在其管辖区内设置侨州、郡、县,安置、优抚北方南迁流民。为北方流民即侨人专门设置地方管理机构始于东晋初年,历经宋、齐、梁、陈,前后共二百余年。这一措施的实施
A.主要是为了应对少数民族的内迁
B.促进了南北双方的经济交流
C.扩大了南方完成国家统一的优势
D.有利于南方社会秩序的稳定
7.《谏太宗十思疏》是魏徵于贞观十一年写给唐太宗的奏章,意在劝谏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积其德义。唐太宗看了猛然警醒,写了《答魏徵手诏》,表示从谏改过。并被太宗置于案头,奉为座右铭。贞观十三年,魏征又上《十渐不克终疏》,直指太宗十个方面行为不如初期谨慎,被太宗书于屏风之上。这段史料
可用于研究唐太宗( )
A.轻徭薄赋,劝课农桑 B.戒奢从简
C.知人善任 D.虚怀纳谏
8.《旧唐书》记载:“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
臣也。”下列对该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 )
A.反映了方国对中央的威胁
B.反映了“天下共主”的地位受到地方势力冲击
C.反映了藩镇割据威胁到中央集权
D.反映了藩镇问题得到解决
9. 唐代宰相议事的地方叫“政事堂”,三省长官协助皇帝作出决策。这一制度
A. 降低了行政效率 B. 削弱了皇帝权力
C. 减少了决策失误 D. 破坏了中央集权
10. “凡政事送中书,机事送枢密院,财货送三司,覆奏而后行”宋朝的这一政治体制旨在
A 防范武将专权 B. 有效分权制衡
C. 加强君主专制 D. 优化基层管理
北宋中期,“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今世用人,大率以文词进……虽有武臣,盖仅有也”。这体现出当时
A. 崇文抑武 B. 守内虚外 C. 藩镇割据 D. 无为而治
在下列四幅两宋与辽、西夏、金并立示意图中,错误的一项是
A. B. C. D.
元朝的政治中心大都,远离当时的全国经济重心,需要源源不断地调运南方物资人京。然而,如何把大量物资从遥远的南方运往大都是统治者面临的难题。
为此,元朝政府
A. 大力发展海外贸易 B. 收取货币地租
C. 重新开通了大运河 D. 迁移政治中心
元代的行省划分不惜打破自然地理界限,不顾区域经济联系,人为地造成犬
牙交错的局面。这种划分的主要目的是( )
A. 加强区域之间的联系 B. 提高地方的行政效率
C. 抑制割据以加强集权 D. 扩大元朝的统治区域
如图为中国古代人口状况示意图。据图可知
A. 南方经济持续发展 B. 宋代经济水平超过汉唐
C. 古代人地矛盾尖锐 D. 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
明太祖朱元璋曾铸了一块“内臣不得干预政事”的铁牌,挂于宫门里,可后来明代却出现宦官专权的局面,司礼监甚至取得了代理皇帝批红的权力,其根源
在于( )
A. 政治腐败 B. 宦官专权 C. 皇权至上 D. 朝纲混乱
17. “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推行经贸和文化交流,舰队这么强大却没有进行过任何侵略,而是调解纠纷,打击海盗。”此材料评述的历史事件是
A. 张骞通西域 B. 鉴真东渡
C. 郑和下西洋 D. 戚继光抗倭
清朝初期,实行贵族共议大事制度,议政王大臣会议中“诸王大臣签议既定,虽至尊无如之何”。之后,改变了这一局面的措施是
A. 设军机处 B. 设立内阁
C. 废除丞相 D. 权分六部
清朝前期采取有利于巩固西北地区统治的重要措施是
A. 设立宣政院 B. 实行金瓶掣签制度
C. 设立台湾府 D. 设立伊犁将军
20.以李贽、顾炎武、王夫之、黄宗羲等学者为代表的一批明清早期启蒙思想家,在批判和否定宋明理学家纯粹道义论幸福观的同时,还重构了幸福的内涵。他们
把人的幸福还原为平等的个体诉求,倡导重欲、尚利、贵私的价值取向,不再把 幸福的维度局限于封建道德的枷锁之内。这表明明清早期启蒙思想
A.动摇了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
B.凸显了经世致用的治学之风
C.丰富并发展了传统儒家思想
D.以理性主义精神为核心内涵
21. 明朝后期,随着越来越多农村家庭融入商品经济,江南农村涌现出许多人口只有 500--2000 人的小镇。盛泽、南浔、戴泽、乌清、濮院、新市以及江湾等繁盛的丝绵制造中心,发展壮大为具有 2 万--5 万人口的大型城镇。这些市镇崛起的原因有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商品经济的发展
雇佣劳动趋于普及
政府鼓励民间丝绵业发展
22. 19世纪 30年代,璞鼎查向英国纺织品资本家宣称:“倾所有兰开夏纺织品厂的出品,都不足以供应中国一省消费之用。”曼彻斯特商会在上交外交大臣的文件中指出:“广州提供了年达 300万镑印度商品的出路。”据此判断,英国发动 鸦片战争的意图是
A 打开中国市场 B. 鸦片贸易合法化
C. 推广先进技术 D. 掠夺劳动力
23.《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长期影响了近 代中国的历史进程。下列属于该条约规定的内容有( )
①领事裁判权 ②割让香港岛 ③开放五口通商 ④鸦片贸易合法化
A.①④ B.②③ C.①②③ D.②③④
24. 福建布政使徐继畬是近代中国最早开眼看世界的人之一。他留心搜集外国事务和西人著述,撰成中国近代第一部世界地理著作
A. 《四洲志》 B. 《海国图志》 C. 《瀛寰志略》D. 《康輶纪行》
25.1843 年,清政府审定《五口通商章程》,针对领事裁判权认为“通商之务,贵在息争”,如此可“免致小事酿成大案”。这表明清政府( )
A.天朝上国观念浓厚 B.维护朝贡贸易体系
C.国家主权观念淡薄 D.坚持闭关锁国政策
26.太平天国前期,提出“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的思想,而《资政新篇》则概括地 提出采用西方技术以使中国经济和交通现代化以及发展与西方列强友好关系的
政策,提出了开设现代银行、颁发专利权、建造铁路和轮船以及发展采矿业等建 议。这表明太平天国( )
A.治国经济理论发生转变 B.贯彻落实中体西用思想
C.内政改革符合现实需求 D.实施发展资本主义方案
27.1878年,奕 等人在评论轮船招商局的作用时说:“从前洋商专擅之利权,中国商人得以分取而尚未能收回也。”由此可知,轮船招商局的创办( )
A.诱导了近代中国民族工业产生 B.促使中国收回了部分国家主权
C.一定程度抵制了外国经济侵略 D.未能阻止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
28.恩格斯在 1894 年 11 月深刻地指出:“在中国进行的战争给了古老的帝国以致命的打击。”然而,这场战争也毫无疑问地成为中国历史命运的分水岭。对“分
水岭”含义理解正确的是,这场战争( )
A.加快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 B.是中华民族觉醒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C.中断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D.彻底唤醒了“天朝上国”的迷梦
29.颜炳罡在《戊戌变法与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提道:戊戌变法倡导博爱、平等、自由、人权等思想观念的影响并没有因为变法的失败而消失,相反,更加深入……
构成了中国现代化的逻辑起点。材料反映了( )
A.戊戌变法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 B.戊戌变法提倡实行君主立宪制
C.戊戌变法挽救了中国的民族危机 D.戊戌变法因为戊戌政变而失败
30.八国联军侵华期间,南方各省督抚与英、美等国协商“东南互保”协议,表示 “无论北方情形如何,请列国勿进兵长江流域与各省内地,各国人民生命财产,
凡在辖区之内者,决依条约保护”。材料表明( )
A.中央权威式微与地方势力扩张 B.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完全失控
C.清政府政治体制改革颇具成效 D.列强放弃了瓜分中国的策略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小 2题,共 40分。
(2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指出图 1 反映的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的名称,并概括这一权力运行机制的作用。(8分)
(2)与图 1 相比,图 2 中中书省的职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与图 2 相比,图 3 反映的政治制度有何新变化?(8分)
(3)图 4中,中央政治体制进行了怎样的创新?(4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 西汉时,江南地区还处于地广人稀、农业落后的状况。但到东汉
时期,江南地区农业生产得到较快发展。水稻亩产量从西汉时期的四石升至东汉时期的约六石。据考古资料显示,湖南、江西等地出土了大量东汉时期的陶罐、 陶仓等物品。江南郡县明显增多,垦田多辟,耕地面积扩大。广大农民辛勤耕作、
农业劳动力资源增加、汉越民族交融和共同开发、相对较好的自然条件以及铁农
具广泛使用,成为此时江南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虽然东汉时期江南农业发展水 平仍远低于北方,但还是为后来经济重心的逐步南移作了一定的准备。
——摘编自夏时华《东汉时期江南农业发展若干原因探述》
材料二 北宋立国后,太祖、太宗及其继承者通过强化地方官员劝农督导
职责、推广优良品种废除苛捐杂税等措施重点发展东南经济,这促使当地农业飞速发展。随着麦、粟等旱地作物在南方的推广,东南“专种粳稻”的种植制度得 以改变,农作物种植范围得到扩大。东南地区农民利用平原、丘陵山区的各种不同地理条件,开辟出经济作物的专业经营区域。因东南地区民田十之八九种稻, 水稻产量大幅度提高,从而使水稻的总产量超过了粟、麦而跃居全国首位。
——摘编自叶依能《宋代东南地区的农业生产与农业政策》
材料三 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红等高产作物传入中国,提高了
食的单位面积产量,使许多拼地可改种棉花、桑等经济作物。在松江府,妇女们 “晨抱棉入市,易木棉花以归,机将扎轧有通宵不寐者”,催生枫径镇成为棉纺业专业市镇。随着工商业市镇的勃兴,由中小商人和手工业者构成的市民阶层形 成,明代阶级结构发生新变化。——摘编自《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东汉江南农业发展的表现。(4分)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与东汉相比,宋代南方农业发展的不同之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8分)
(3)据材料三 归纳明朝中后期农业和手工业领域出现的新变化(8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