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任务 整合设计
文本内容 读文示范
(夫人、长老上云)今日送张生赴京,十里长亭,安排下筵席;我和长老先行,不见张生、小姐来到。(旦、末、红同上)(旦云)今日送张生上朝取应,早是离人伤感,况值那暮秋天气,好烦恼人也呵!“悲欢聚散一杯酒,南北东西万里程。” [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滚绣球]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 (红云)姐姐今日怎么不打扮?(旦云)你那知我的心里呵! [叨叨令]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有甚么心情花儿、靥儿,打扮得娇娇滴滴的媚;准备着被儿、枕儿,则索昏昏沉沉的睡;从今后衫儿、袖儿,都揾做重重叠叠的泪。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久已后书儿、信儿,索与我凄凄惶惶的寄。 (做到)(见夫人科)(夫人云)张生和长老坐,小姐这壁坐,红娘将酒来。张生,你向前来,是自家亲眷,不要回避。俺今日将莺莺与你,到京师休辱末了俺孩儿,挣揣一个状元回来者。(末云)小生托夫人余荫,凭着胸中之才,视官如拾芥耳。(洁云)夫人主见不差,张生不是落后的人。(把酒了,坐)(旦长吁科) [脱布衫]下西风黄叶纷飞,染寒烟衰草萋迷。酒席上斜签着坐的,蹙愁眉死临侵地。 [小梁州]我见他阁泪汪汪不敢垂,恐怕人知;猛然见了把头低,长吁气,推整素罗衣。 [幺篇]虽然久后成佳配,奈时间怎不悲啼。意似痴,心如醉,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 (夫人云)小姐把盏者!(红递酒,旦把盏长吁科,云)请吃酒! [上小楼]合欢未已,离愁相继。想着俺前暮私情,昨夜成亲,今日别离。我谂知这几日相思滋味,却原来比别离情更增十倍。 [幺篇]年少呵轻远别,情薄呵易弃掷。全不想腿儿相挨,脸儿相偎,手儿相携。你与俺崔相国做女婿,妻荣夫贵,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 (夫人云)红娘把盏者!(红把酒科)(旦唱) [满庭芳]供食太急,须臾对面,顷刻别离。若不是酒席间子母们当回避,有心待与他举案齐眉。虽然是厮守得一时半刻,也合着俺夫妻每共桌而食。眼底空留意,寻思起就里,险化做望夫石。 (红云)姐姐不曾吃早饭,饮一口儿汤水。(旦云)红娘,甚么汤水咽得下! [快活三]将来的酒共食,尝着似土和泥。假若便是土和泥,也有些土气息,泥滋味。 [朝天子]暖溶溶玉醅,白泠泠似水,多半是相思泪。眼面前茶饭怕不待要吃,恨塞满愁肠胃。“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一个这壁,一个那壁,一递一声长吁气。 (夫人云)辆起车儿,俺先回去,小姐随后和红娘来。(下)(末辞洁科)(洁云)此一行别无话儿,贫僧准备买登科录看,做亲的茶饭少不得贫僧的。先生在意,鞍马上保重者!“从今经忏无心礼,专听春雷第一声。”(下)(旦唱) [四边静]霎时间杯盘狼藉,车儿投东,马儿向西。两意徘徊,落日山横翠。知他今宵宿在那里?有梦也难寻觅。 (旦云)张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末云)小生这一去,白夺一个状元,正是“青霄有路终须到,金榜无名誓不归”。(旦云)君行别无所赠,口占一绝,为君送行:“弃掷今何在,当时且自亲。还将旧来意,怜取眼前人。”(末云)小姐之意差矣,张珙更敢怜谁?谨赓一绝,以剖寸心:“人生长远别,孰与最关亲?不遇知音者,谁怜长叹人?”(旦唱) [耍孩儿]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伯劳东去燕西飞,未登程先问归期。虽然眼底人千里,且尽生前酒一杯。未饮心先醉,眼中流血,心里成灰。 [五煞]到京师服水土,趁程途节饮食,顺时自保揣身体。荒村雨露宜眠早,野店风霜要起迟。鞍马秋风里,最难调护,最要扶持。 [四煞]这忧愁诉与谁?相思只自知,老天不管人憔悴。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到晚来闷把西楼倚,见了些夕阳古道,衰柳长堤。 [三煞]笑吟吟一处来,哭啼啼独自归。归家若到罗帏里,昨宵个绣衾香暖留春住,今夜个翠被生寒有梦知。留恋你别无意,见据鞍上马,阁不住泪眼愁眉。 (末云)有甚言语嘱咐小生咱?(旦唱) [二煞]你休忧“文齐福不齐”,我只怕你“停妻再娶妻”。休要“一春鱼雁无消息”!我这里青鸾有信频须寄,你却休“金榜无名誓不归”。此一节君须记,若见了那异乡花草,再休似此处栖迟。 (末云)再谁似小姐,小生又生此念?小姐放心,小生就此拜辞。(旦唱) [一煞]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烟暮霭相遮蔽。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我为甚么懒上车儿内,来时甚急,去后何迟? (红云)夫人去好一会,姐姐,咱家去!(旦唱) [收尾]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 (旦、红下)(末云)仆童赶早行一程儿,早寻个宿处。泪随流水急,愁逐野云飞。(下) 【注】《西厢记·长亭送别》是元代诗人王实甫写的。用元杂剧的形式讲述了崔莺莺十里长亭送张生进京赶考的别离场景,而张生和崔莺莺这对冲破世俗相爱的恋人,短暂的欢愉后即将饱尝长久的别离相思。反映了自由爱情与封建礼教的尖锐矛盾,表现了对封建礼教对人性人情严重束缚和压制的控诉。 一、明确戏剧冲突 二、赏析戏剧语言 分析[一煞] 这一曲以青山疏林、淡烟暮霭、夕阳古道、禾黍秋风,构成一幅深秋郊外黄昏的画面,和[端正好]中的清晨景象相比,氛围更加萧瑟凄凉。这支曲子以景衬情,化情入景,情景交融,生动地展现了莺莺痛不欲生的悲哀。 三、分析人物形象 1.莺莺是一个美丽、聪明、温柔、多情的背叛封建礼教的贵族少女形象。她出生相国名门,身受严格的封建礼教管束,却是一个勇于追求爱情的封建礼教的叛逆者。长亭送别的时候,她一再唱道:“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你却休‘金榜无名誓不归’。”她劝张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她所追求的是美满的爱情生活,在她心中“情”始终是摆在最重要的位置上,至于功名利禄皆可不管。同时,她也有深深的忧虑,明确地告诉张生:“我只怕你‘停妻再娶妻’。”莺莺是彻底地背叛了封建礼教,是对“夫贵妻荣”传统观念的超越和“一夫一妻”平等婚姻的追求。 2.张生是一个善良、聪慧、痴情的书生,又是一个封建礼教叛逆者的形象。他“学成满腹文章”,正待上京应试,可是一见到美貌的莺莺便立即改变主意,留在普救寺里追求爱情。他把爱情看得比功名更重要,老夫人赖婚时,说愿意“多以金帛相酬”,要张生另求佳偶。但张生气愤地说:“小生何慕金帛之色?”他轻名贱利,忠于爱情。后来考取状元之后,他也没有改变对莺莺的爱。他还有一股“风魔”的傻气,他的傻气表明他的痴情和真诚。随着爱情的发展,他一会儿想入非非,一会儿长吁短叹,一会儿得意忘形,一会儿悲伤欲绝,如痴如狂。张生大胆追求爱情,但也常常表现出软弱的一面。如老夫人赖婚,他一气之下,“便索告辞”,无计可施,竟要在红娘面前“寻个自尽”。张生的鲜明个性,增加了喜剧气氛。
【实战演练】(阅读上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1.下列对[一煞]一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夕阳”一句,看似平易,含情极深。日夕薄暮,本是当归之时,而今却挥袂远别,人何以堪!
B.一个“古”字,不但平添了许多苍凉况味,而且把别离的凄苦之情推及古今,它包含着人物内心的许多“潜台词”,也启示着读者观众的丰富联想。
C.“无人语”三字既道出了环境的寂静,更刻绘了莺莺“笑吟吟一处来,哭啼啼独自归”的孤独感和无处可诉的痛苦心理。
D.“来时”一句,直抒胸臆,表现莺莺留恋美景,留恋情人的情怀。
【解析】 “留恋美景”显然不当。
2.“到晚来闷把西楼倚,见了些夕阳古道,衰柳长堤”一段曲文,多处化引了古诗文语句,表达了“离别之愁”。下列不属于“离别之愁”的一项是( D )
A.“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李煜《相见欢》)
B.“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C.“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D.“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李煜《浪淘沙令》)
【解析】 D项,该句写的是亡国之痛,不是离别之愁。
3.阅读[二煞],思考莺莺在唱词中表达了怎样的忧?身为千金小姐的莺莺,为什么有此忧?你从中看到了什么?
答:__一忧张生“停妻再娶妻”,二忧张生“一春鱼雁无消息”,三忧张生“金榜无名誓不归”。此“三忧”体现了古代女子社会地位的低下,在爱情上患得患失的微妙心理,同时也可以看出莺莺对张生的一腔深情以及对于张生的试探之意。__
4.试对[收尾]最后一句“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李后主《虞美人》中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秦观《江城子》中的“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中的“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做比较分析。
答:__都是写愁高手。将抽象的感情化为具体的物象,都饶有新意,各具特色。李煜将愁变成了水,秦观将愁变成随水而流的东西,李清照进一步将愁搬上了船,王实甫则把愁装在了车上。都很自然贴切,不着痕迹,且均意境完整。__
【拓展任务探究】
任务一:阅读本单元课文,看看这些悲剧故事毁灭了哪些“有价值的东西”,思考这些故事所蕴含的悲剧意蕴,与同学分享你的阅读体验。
答:探究示例:
《雷雨》的悲剧意蕴
一、命运悲剧
过去的大多数评论往往把这个家庭悲剧的根源归结为社会,而忽略了曹禺一直想显示的另一层意义的悲剧——命运的悲剧。
应该承认《雷雨》中有命运悲剧的因素存在,它有着过多的巧合,人物的血缘关系也错综复杂。正如曹禺先生在接受访谈时说:“我就觉得这个社会是一个残酷的井,一个可怕的坑,是一张任何人也逃脱不了的网,人是没有出路的,人们无法摆脱悲剧的命运,而这些都是决定《雷雨》结构的因素,它就是一个天网,天网恢恢,在劫难逃!”
鲁侍萍的命运,最能体现出《雷雨》的命运悲剧。这个性格刚强而又受尽侮辱和迫害的女人,一直在努力摆脱命运的安排,她不相信命运,勇敢地抵抗着不公平的遭遇,在不如意的生活中找到了一份属于自己的快乐。然而黑暗之手却再次笼罩了她,三十年前的一段孽缘终于又缠绕于身。她没想到,为了寻找女儿,她又踏进了周家的大门,更没想到,自己的儿女正在上演乱伦的悲剧。所以当周朴园问她:“谁指使你来的?”她才悲愤地说出:“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当厄运连续重创一个无辜者并且让下一代承担上一代人的罪过时,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命运”。对罪恶的逃避却使人走进更深的罪恶,这难道不是命运的恶作剧吗?
此外,乱伦关系是体现《雷雨》悲剧命运的一个主要方面,它是表现人类悲剧意味最佳的形式之一。周萍与蘩漪的乱伦是在他们完全知情的情况下开始的,而当周萍毫不知情地与四凤发生乱伦悲剧时,命运的悲剧色彩才开始强化。可以说,这种乱伦效应强化了命运的残酷性。
除了乱伦的情节设计外,我们还看到了一个个的人物,无论善恶强弱,都走向挣扎与毁灭,连最有理由活着的四凤、周冲都死了,而经历了这一切又最不愿活着的鲁妈与蘩漪偏偏活了下来。这使全剧的悲剧结局带上浓厚的宿命色彩。
尽管《雷雨》表现了命运的不可抗拒,但由于它更突出地强化了悲剧人物“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反抗、挣扎的思想,高扬了人自身的价值和尊严,而不是人物向神秘不可测的命运屈服,因此并没有导致消极的宿命论。一方面,我们在命运的摆布下深切感到人是如此地微不足道;另一方面,我们在人与命运的斗争中又体验到蓬勃的生命力,感受到人的伟大和崇高。
在同命运的抗争中,命运可以摧毁伟大崇高的人,但却无法摧毁人的伟大崇高——命运悲剧的艺术价值正在于此。
二、社会悲剧
曹禺出生在一个官僚家庭,他曾说:“整个家庭都是郁闷的。每天可以听到和看到许多乱七八糟的事。像周朴园逼蘩漪吃药的那类事情,从我的亲戚、朋友的口里经常可以听到。”可见,《雷雨》也是作者个人生活经历的投影,是一部深刻的现实主义作品。
尽管《雷雨》中的许多人物都被打上了命运的烙印,尽管这一系列的事件都带有很大的偶然性,但是当我们把这一切都放到那个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去,一切都在意料之外,却又无一不在情理之中,这所有事件的背后,都潜伏着社会的根源。
还是以周朴园为例。我们可以确定他对侍萍的爱是真挚的,否则他完全有机会打掉他们的孩子,否则他也不会保留着侍萍的那些习惯。有人也许会提出,他既然真爱侍萍就不该把她赶走。可是面对强大的封建专制势力和旧制度、旧传统,面对他的封建大家庭,周朴园根本主宰不了他的生活。正是由于周朴园当年对鲁侍萍的始乱终弃,才会有接下来一连串的惊心动魄的矛盾冲突,才会有一出出惨绝人寰的悲剧发生:侍萍和周朴园的冲突,揭示了旧社会的不平等;蘩漪和周朴园的冲突,反映出专制的家庭关系,有力地控诉了浓厚的封建大家庭的罪恶,揭露了以周朴园为代表的封建专制势力和旧制度、旧传统对美好人性的摧残和扼杀,使作品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特色;周朴园与鲁大海的冲突,是社会阶级斗争的直接反映。这个充满不义和邪恶的旧家庭正是整个旧社会、旧制度的缩影。这完全是那个罪恶的、不公平、不合理的社会造成的。命运悲剧也就变成了社会悲剧。
三、性格悲剧
当代美国著名戏剧家乔治·贝克说过:“一个剧本的永久价值终究在于其中的性格揭示,性格揭示能吸引人的注意力,它是在观众中使剧本的主题和人物产生同情的主要手段。”《雷雨》正是生动地刻画了一个个具有鲜明独特性的、内在的、复杂性的、有灵有肉的悲剧人物,使其具有“永久价值”和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丹麦悲剧理论家索伦·克尔凯郭尔说:“悲剧性格是一种性格内部充满矛盾的性格,在具有悲剧性格的人物的内心世界,意识与潜意识、‘自我’与‘他我’、善与恶、美与丑等对立因素的激烈厮杀,加上外在世界的洪波巨浪的冲击,每每使得他性格中的正面因素遭到否定,从而导致他的毁灭,并使他带上悲剧的审美意义。”
在《雷雨》众多的悲剧性格中,周朴园该是剧里最“充满矛盾的性格”的一个人物。
一方面,他是一个带有浓厚的封建主义思想的资本家,同时他也是个高高在上的封建家长,专制、伪善、薄情、阴险、狠毒、冷酷,掌控着家里所有成员的喜怒哀乐。另一方面,他也有“善”的一面,从他与侍萍的矛盾冲突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他的善良与真诚及其良心的苦闷与自责。
周朴园最大的可悲之处就在于,他终究无法同压抑他、摧残他的丑恶的封建本质抗争,特定的历史、社会环境造成他人性中的“善”只能被封建意识摧毁,他的罪恶也远远超越他的良知,这一点从他对鲁侍萍态度的剧烈变化中就可以看出来。
周朴园对侍萍的感情是真实的,他曾大胆反抗封建礼教,不顾一切爱上侍萍,可是这样一个具有反叛性、现代性的知识分子,在封建传统观念的侵蚀下逐渐丧失了自我,变成了一个妥协、专制、冷酷的封建家长。当怀念了多年的侍萍真的出现时,他冷酷自私的本性占了上风,他再次选择了保护自己。同时,他所夸耀的那个“最圆满最有秩序的家庭”,也只是徒有其表,他的大儿子周萍与他的妻子乱伦,二儿子鲁大海却公然成了他的阶级敌人,小儿子周冲一直惧怕他、悔怨他。就是这样一个荒诞的家庭,终于在狂风暴雨中,顷刻间瓦解了。只留下他一个苟活的躯体独自品尝着丧妻失子的痛苦。
从周朴园的悲剧人生中,我们可以看到一种可怕的强大的封建势力在强烈地压抑着正常人性的发展,可以看到被封建意识扭曲的怯弱畸形的病态人格,也看到了无处不在的封建文化所具有的强大渗透力。周朴园的悲剧是封建伦理道德侵蚀资本主义精神后导致的性格悲剧。
与周朴园一样,蘩漪也是一位新旧结合的人物,也是一个最具叛逆性和最具“雷雨”式性格的人物。
作为一个受到“五四”思潮影响的“旧式女人”,蘩漪身上既残存着中国旧式女人忍让、屈从的性格弱点,也有着新式女性的反抗和叛逆性格。她身上所蕴含的野性力量和矛盾的个性是她最具魅力的地方,但也是她悲剧的根源。
她聪明、美丽,渴望自由,追求爱情,但是她不幸嫁给了比她长二十岁的冷漠无情的周朴园,为了找到自己的幸福,她在现实的樊笼中做着困兽之斗,毅然在情感上背叛了周朴园。她的“雷雨”式性格也就此显示出来。但是,蘩漪的反抗从一开始就注定毁灭,因为她把自己的幸福寄托在周萍——“一棵弱不禁风的草”身上,由此也将他们双方送入乱伦的魔圈。
面对周萍的抛弃,强悍果敢的她,低下高傲的头颅哀求周萍。但当所有的表白、挽留甚至恐吓都没有奏效时,原本是作者所说的“有着美丽心灵”的蘩漪,为了救自己,不得已把心底的“恶”翻了出来,她把自己的亲生儿子推向前台,将无辜的孩子作为复仇的工具和手段。从这一方面来说,作为一个歇斯底里的复仇女人,她的心肠和手段又是何等地狠毒!她压根就没有想到要尊重别人的自由和选择,这是极端的唯我主义。这个敢爱敢恨的女性,在追求憧憬中的幸福的时候,恰将自己带入一个既毁灭自己又毁灭别人的处境。这也显示出蘩漪性格中旧式女人的怯弱、无助、色厉内荏的一面。这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一个将崇高和罪过结合在一起的混合体。
蘩漪的悲剧是由封建专制势力和旧制度造成的,但同时也是她自身的性格缺陷造成的。因此,蘩漪的悲剧,她自己也要负很大的责任。
《雷雨》是一部正如鲁迅先生所言“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被毁灭的悲剧,它的悲剧意蕴绝不能从单一的方面分析,只有把《雷雨》当作命运悲剧、社会悲剧与性格悲剧的混合艺术整体来分析,才能使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它的悲剧意蕴。
任务二:在阅读、观看一些戏曲作品的基础上,从故事情节、角色安排、演出形式以及剧作中渗透的民族审美心理等方面,谈谈你对传统戏曲的认识。
答:__略。认识上能尊重传统,坚持创新,或者两者兼而有之,能圆其说即可。__
戏剧,是文学样式之一,与小说、诗歌、散文并列。近几年来,戏剧小品常常出现在荧屏上,给学生带来不少启发与教益。另外,本单元中的作品《雷雨》《哈姆莱特》等,从形式上给学生提供了很大的帮助。那么,写戏剧应注意什么呢?
其一,应了解剧本的特点。戏剧演出因为受时间、场地影响,所以人物、场景、情节应高度集中,人物不能太多,故事的头绪也不能过多,矛盾冲突必须在短时间内、在不多的场合中反映出来。同时,还要有尖锐的矛盾冲突,能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吸引观众。为符合这些条件,建议同学们以写独幕剧为主。
其二,精心设计戏剧语言,戏剧语言包括人物语言和舞台说明。人物语言要有高度的个性化和充分的表现力。不仅能准确、生动地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意图,而且要符合人物身份、性格、年龄、所处的特定环境。同时,要求明朗动听,有潜台词。舞台说明,是一种说明性文字,写在每一幕的开端、结尾和对话中间,内容包括人物表、时间、地点、服装、道具、布景以及人物的表情、动作、上下场。它具有渲染舞台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展示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展开等多种辅助作用。
其三,要有尖锐的戏剧冲突。现实生活中,人们由于阶级立场、政治观点、社会地位、文化教养、生活环境等的不同而产生的矛盾冲突在戏剧中的反映,就是戏剧冲突。戏剧冲突主要表现为剧中人物的性格冲突,而性格冲突又具体表现为一系列的动作。所以要精心为人物设计能够看见的外部形体动作和看不见的内心动作。
【典型示例】
《孔乙己》独幕剧
一 鸣
人物:孔乙己,小伙计,掌柜,酒客甲、乙、丙、丁、亥等
时间:清朝末年
地点:鲁镇咸亨酒店
幕启:鲁镇的酒店的格局,是和别处不同的:都是当街一个曲尺形的大柜台,柜里面预备着热水,可以随时温酒。做工的人,傍午傍晚散了工,每每花四文铜钱,买一碗酒,——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现在每碗要涨到十文,——靠柜外站着,热热的喝了休息;倘肯多花一文,便可以买一碟盐煮笋,或者茴香豆,做下酒物了,如果出到十几文,那就能买一样荤菜,但这些顾客,多是短衣帮,大抵没有这样阔绰。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
这里的伙计是由荐头介绍来的。掌柜一副凶脸孔。短衣帮们大都站在外面,虽然容易说话,但唠唠叨叨缠夹不清的也很不少。他们往往要亲眼看着黄酒从坛子里舀出,看过壶子底里有水没有,又亲看将壶子放在热水里,然后放心:在这严重监督之下,羼水也很为难。
第一场
孔乙己身穿极长极脏的大布衫缓缓地走来。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
酒客甲 (对茶客乙、丙小声说)这是谁啊,瞧瞧他的长衫,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酒客乙 (笑着)他呀,叫孔乙己。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因为他姓孔,别人便从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这半懂不懂的话里,替他取下一个绰号,叫作孔乙己。
酒客丙 听人家背地里谈论,孔乙己原来也读过书,但终于没有进学,又不会营生;于是愈过愈穷,弄到将要讨饭了。幸而写得一笔好字,便替人家抄抄书,换一碗饭吃。可惜他又有一样坏脾气,便是好喝懒做。坐不到几天,便连人和书籍纸张笔砚,一齐失踪。如是几次,叫他抄书的人也没有了。他没有法,便免不了偶然做些偷窃的事。
孔乙己站在酒店外。
酒客丁 (笑着)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众酒客都看着孔乙己笑)
孔乙己 (对小伙计)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说着便排出九文大钱。)
酒客们 (故意地高声嚷道)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
孔乙己 (睁大眼睛)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
酒客丁 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
孔乙己 (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君子固穷……(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孔乙己喝过半碗酒,涨红的脸色渐渐复了原)
酒客甲 孔乙己,你当真认识字么?
孔乙己看着问他的人,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
酒客们 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
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嘴里说些话;这回可是全是之乎者也之类,一些不懂了。在这时候,众人也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小伙计走回柜台。
孔乙己 你读过书么?
小伙计略略点一点头。
孔乙己 读过书,……我便考你一考。茴香豆的茴字,怎样写的?
小伙计 (小声嘀咕)讨饭一样的人,也配考我么?(回过脸去,不再理会)
孔乙己 (等了许久,很恳切)不能写罢?……我教给你,记着!这些字应该记着。将来做掌柜的时候,写账要用。
小伙计 (又好笑,又不耐烦,懒懒地答道)谁要你教,不是草头底下一个来回的回字么?
孔乙己 (显出极高兴的样子,将两个指头的长指甲敲着柜台,点头)对呀对呀!……回字有四样写法,你知道么?(小伙计愈不耐烦了,努着嘴走远。)
孔乙己刚用指甲蘸了酒,想在柜上写字,见小伙计毫不热心,便又叹了一口气,显出极惋惜的样子。
邻舍的孩子听得笑声,也赶热闹,围住了孔乙己。他便给他们茴香豆吃,一人一颗。孩子吃完豆,仍然不散,眼睛都望着碟子。
孔乙己 (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弯腰下去)不多了,我已经不多了。(直起身又看一看豆,摇头)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
这一群孩子都在笑声里走散了。
第二场
中秋前的两三天。
掌 柜 (正在慢慢地结账,取下粉板,忽然说)孔乙己长久没有来了。还欠十九个钱呢!
酒客亥 他怎么会来?……他打折了腿了。
掌 柜 哦!
酒客亥 他总仍旧是偷。这一回,是自己发昏,竟偷到丁举人家里去了。他家的东西,偷得的么?
掌 柜 后来怎么样?
酒客亥 怎么样?先写服辩,后来是打,打了大半夜,再打折了腿。
掌 柜 后来呢?
酒客亥 后来打折了腿了。
掌 柜 打折了怎样呢?
酒客亥 怎样?……谁晓得?许是死了。
掌柜也不再问,仍然慢慢地算他的账。
第三场
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小伙计穿着棉袄,整天地靠着火。一天的下半天,酒店里没有一个顾客,小伙计正合了眼坐着。孔乙己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用手艰难地走来,在柜台下对了门槛坐下。他穿一件破夹袄,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
孔乙己 温一碗酒。
小伙计寻声看时全没有人,站起来向外一望。
孔乙己 (对小伙计)温一碗酒。
掌 柜 (伸出头去)孔乙己么?你还欠十九个钱呢!
孔乙己 (面色颓唐地仰面答道)这……下回还清罢。这一回是现钱,酒要好。
掌 柜 (笑着)孔乙己,你又偷了东西了!
孔乙己 (不十分分辩)不要取笑!
掌 柜 取笑?要是不偷,怎么会打断腿?
孔乙己 (低声说道)跌断,跌,跌……(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
此时已经聚集了几个人,便和掌柜都笑了。
小伙计温了酒,端出去,放在门槛上。孔乙己满手是泥,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小伙计手里。
不一会,孔乙己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
第四场
到了年关。
掌 柜 (取下粉板)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
到第二年的端午。
掌 柜 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
到中秋可是没有说,再到年关。
小伙计 (小声嘀咕)已长久没有看见孔乙己了,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幕落
【名师点津】将《孔乙己》改编成独幕剧,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要保持剧本与小说原故事的一致性。第二,要围绕孔乙己这一主要人物,通过剧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讽刺、打击等,来展现孔乙己的悲剧以及那个时代下读书人的悲剧。第三,改编剧本时要确保人物的语言特点与其身份相符,且使用有一定深度的潜台词。第四,要在咸亨酒店展开戏剧情节,要注意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揭示社会主题。
【写作任务清单】
请自由选择以下一项情境任务,按照要求完成任务,并展示实践成果。
1.请将下面一首诗改编成简短的剧本。要求:符合剧本写作的基本要求,主题鲜明,思想健康。
清 明
杜 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2.古代文学名篇中,有些比较有戏剧性,如《烛之武退秦师》《邹忌讽齐王纳谏》《鸿门宴》《范进中举》等。选一篇你认为“戏味十足”的文章,改编成剧本。
【分享展示】
选择任务:2
实践成果:提示:将这些名篇改写成剧本,要注意以下几点:其一,要熟知故事情节,能准确把握这几篇文章的主要人物以及反映的主题。其二,要注意剪裁,根据演出时间的安排,做到详略得当。要对主要情节进行改编,不可面面俱到。其三,要注意剧中人
物的形象特点与原作品尽量保持一致,也可适当高出原
美品。其四,要注意时间、地点、背景等,特别注意要设计好激烈的矛盾冲突,进而在冲突中展示人物形象特点,揭示戏剧主题。
【参考示例】
《烛之武退秦师》
【背景音斯杀声,灯忽明忽暗,后灯光转红色】
(舞台左侧,堂下一群大臣面面相觑,有的在窃窃私语)
郑伯 (眉头紧锁,双手反复摩挲)各位大夫有何高见?
大臣甲 国君,我们当前的形势不如倒向一方阵营,以免百姓无辜被杀啊。
大臣乙 (打断)大夫此言差矣。当前的情况是,秦国军队驻扎在我国东边的氾南,晋国军队驻扎在我国西边的函陵,两地相去不足百十里,我们向一方投降必然会引起另一方的攻打,绝不是上策。
郑伯 让众大夫争辩,而是我们现在应该怎么办
佚之狐 臣倒有一人举荐,不知……
郑伯 快快说与我听。
佚之狐 臣倒是有一个最佳人选,烛之武烛老大夫,若派遣他去劝说秦君,不出一炷香时间,秦国一定退兵。
郑伯 快快宣他前来。
【烛之武从台左上,他头发花白,衣冠整齐,虽老但精神矍铄,脚步有力】
烛之武 (作揖,行拜礼)臣拜见……
郑伯 (伸手阻止)烛之武,听说你有游说才能,恐怕要劳烦你前去秦军军营。
烛之武 (微微一笑)国君,臣也曾少年有志报国,但臣自认不如他人,如今垂垂老矣,恐怕是无能为力啊,国君,您还是另竟良才吧。
邻伯 (从堂上走下,到烛之武身边)烛老大夫,寡人之前不能任用您,是我眼拙,如今才来求您,这确实是我不对。(烛之武未有反应)如果郑国灭亡,倾巢之下,安有完卵 还望烛老大夫不计前嫌,前去游说秦君。(说完作辑)
烛之武 (搀扶郑伯)四君,等夜晚再前行。
【灯光调暗,背景音风呼啸声,剪影穿插“缒而出”的画面,左侧舞台灯暗,右侧舞台灯全亮,烛之武向秦伯行见面之礼】
烛之武 烛之武拜见国君。
秦伯 (轻蔑一笑)郑国是没有人才了吗 怎么派你这等老夫子前来游说 休想要我们退兵,你还是回去吧。
烛之武 秦王,如今,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危在是夕,如果郑国灭亡对您有利,那么冒昧地拿这件事来劳烦您。不过,要越过晋国来统治郑国,我想您也知道这件事的难度,怎么可以让郑国灭亡来增加晋国的土地呢 一旦他们军事实力变强了,不就意味着秦国的军事实力变弱了吗,养虎为患,后患无穷啊。倒不如把郑国作为秦国的附属国,如果秦国外交中有什么需要郑国帮忙的,我们一定竭尽全力,万死不辞。(泰伯略有触动,嘴角上扬)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您曾帮助晋惠公登上帝位,可他翻脸不认人,否认先前的承诺,拒不给您焦、服两块土地。哎,晋国狼子野心,永不知足,如果他们在吞并了郑国。为了满足更大的野心,他们不来侵吞秦国土地又会怎么做呢 使秦国土地减少而让晋国受益,希望您考虑这件事。
秦伯 (点头,赐烛之武座)烛老大夫,赐座。(转向手下)杞子、逢孙,杨孙,明日早上你们戍守郑国,寡人先回去,切要防范晋国来犯。
群臣 是!
【灯光调暗,背景音郑国君臣觥筹交错声,剪影烛之武站在城墙上微微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