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上第1课《观潮》说课稿
[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观潮》。《观潮》是一篇著名的写景的文章,记叙了一次观潮的盛况。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丰富的想象,细腻的笔触,描写了钱塘江大潮由远而近、奔腾西去的全过程,写出了大潮的雄伟壮观,表达了对钱塘江大潮奇观的惊叹与热爱。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第3、4自然段。
2.能说出课文描写钱塘江大潮的顺序。
3.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体会作者的自豪、赞美之情,学习作者按照时间顺序描写的方法。
4.读诗歌《浪淘沙》(其七),能从课文中找出与诗的内容相关的句子。
教学重点是能边读边想象画面,说出印象深刻的画面。教学难点是边读边想象登上海塘大堤见到的景物画面,感受江面广阔而平静、神秘而朦胧之美。边读边想象钱塘江大潮由远而近的动态画面,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奇特和壮美。
[说教法]
四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读、自悟能力,所以教学中旨在让学生自读、自悟,抓住重点词句和语段,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想象江潮的声音、样子、从而感受钱塘潮的奇特、壮观。
[说教学设计]
教学中,需紧扣“天下奇观”这一核心词汇,引导学生步步深入感受钱塘江潮的“奇”,理解钱塘江潮被称为“天下奇观”的原因所在。重点抓住课文的第3、4自然段,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抓住作者描写大潮声音和形态变化的词语,如“隆隆的响声”“白浪翻滚”“水墙”“风号浪吼”等,想象潮水汹涌澎湃、排山倒海而来的壮观景象。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通过抓住对观潮者神态、动作的描写,如“人山人海”“昂首东望”“人声鼎沸”“又沸腾起来”等词语,体会观潮的人数多、人们热情高涨,体会间接描写的方法,借助观潮者热烈的反应衬托大潮雄伟壮观。
1.导入新课
播放钱塘江大潮的视频,教师激情导入:“千里波涛滚滚来,雪花飞向钓鱼台。人山纷赞阵容阔,铁马从容杀敌回”这首气势如虹的七绝,写出了钱塘江大潮“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气势。千百年来,钱塘江以其卓绝的江潮,倾倒了无数游人看客。每逢八月十八,来浙江海宁一带观潮的人更是络绎不绝。北宋大诗人苏东坡就曾用“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来咏赞钱塘潮,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观潮吧!然后引导学生理解“观潮”的“观”是“看”的意思;“奇观”的“观”是“景象”的意思。“奇观”就是奇特的、奇异的景象。
这样导入的意图是,借助视频,让学生初步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美,引出课文的中心句——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2.逐段分析课文
默读第2自然段,提取信息填表,弄清描绘了几幅静态画面。然后圈画相关景物,想象潮来前的画面,然后结合想象的画面谈感受,体会画面之美,落实单元语文要素。
学习课文第3、4自然段时,首先,聚焦“潮来时”,提取关键词填写图示,明确作者按照由远及近的顺序,描写了大潮来时的样子及声音。然后,引导学生交流分享。借助一些直观的事物,让学生体会“两丈”有多高,感受到钱塘江大潮那排山倒海的气势。引导想象“马”的矫健之姿,“战马”的不知疲倦、四蹄生风,一排“白色战马”的视觉之美,千万匹“白色战马”浩浩荡荡飞奔而来,想象万马奔腾、齐头并进、不可阻挡之势, 感受大潮来时的异常迅猛、势不可挡。还要引导学生想象大潮到来时的声音,联系生活中听到过的巨大的声响,说说读了这句话,仿佛听到了什么。最后,品读重点词句,想象潮去后的画面。如,写余波的“漫天卷地”,写江面的“风号浪吼”,写江水“涨了两丈来高”。先说说“漫天卷地”“风号浪吼”的意思,再用自己的话描述“漫天卷地”会是怎样的画面,“风号浪吼”又是怎样的情景。
课文内容学完之后,还要引导学生拓展阅读“资料袋”,探秘大潮成因。学习诗歌《浪淘沙》,感受钱塘潮的壮美。
[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是一篇文章的袖珍版,是一种直观的教学方法,是课堂教学中师生双边活动的缩影,能直观形象地反映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本篇板书我是依照作者的思路,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顺序,设计了词语式的板书,从而辅助教法的实施和方法的落实,这样做符合板书设计的目标性原则、有序性原则、直观性原则和条理性原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