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张PPT)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第7课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 期
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战国时期,一般是指从公元前 475 年至公元前 221 年,因西汉刘向整理校订《战国策》一书而得名。
战国七雄
壹
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
三家分晋
田氏代齐
卿大夫
卿大夫
魏
赵
晋
韩
到了春秋末期,晋国国君的权力也衰落了,实权由六家大夫(韩、赵、魏、智、范、中行)把持;他们各有各的地盘和武装,互相攻打。后来有两家(范、中行)被打散了,还剩下智家、赵家、韩家、魏家。这四家中以智家的势力最大。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共灭智氏,晋国已被三家瓜分。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册封韩、赵、魏为诸侯,史称“三家分晋”。公元前376年,韩、赵、魏废晋静公,将晋公室剩余土地全部瓜分。因此韩、赵、魏三国又被合称为“三晋”。
春秋后期形势图
战国初期形势图
燕
齐
楚
秦
韩
赵
魏
战国七雄
东 南 西 北 后 中 间
成都
重庆
“襄公以兵送周平王。平王封襄公为诸侯,赐之岐以西之地”。平王说得明白:“戎无道,侵我岐丰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
司马迁评说:“秦起襄公,章于文、穆、献、孝之后,稍以蚕食六国,百有余载,至始皇乃能冠带之伦。”
战国时期,强大的诸侯已不再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而是各自为政,扩充军队,力图拓展疆域。七国都拥有强大的军队,相互之间展开战争。当时的战争规模很大,参战兵力多,交战区域广,持续时间长。中国历史上的一些著名战役,如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等都发生在这一时期。
兼并战争
时期 目的 规模 影响
春秋
战国
称霸
用少量军队在短时间内决定胜负
出现一些疆域较大的国家
兼并统一
规模很大,参战兵力多,交战区域广,持续时间长
国家逐渐趋向统一
(春秋时期)大战用兵不过万人左右,一二日即决出胜负。——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战国时期各国)能具数十万之兵,旷日持久者数岁
——《战国策·赵策三》
比较春秋争霸战争与战国兼并战争?
动
脑
筋
围魏救赵
围魏救赵发生在公前354年,魏国大将庞涓率军八万,包围赵国都城邯郸。第二年赵国向齐国求救,齐王命孙膑率军解邯郸之围,孙膑却率军进兵魏国。这是孙膑采取的避实击虚的方针,置魏军于被动地位。魏国内部空虚,都城大梁告急,庞涓赶忙从赵撤军,回师自救,当疲惫之师魏军行至桂陵时,被早已埋伏在此的齐军打得大败,生擒魏将庞涓,不久被放回国,再度为将。孙膑妙计,花最少的力气获得最大的成功。围魏救赵之役从此成为经典的战例,千百年来不断被人们研究,借鉴和传颂。
桂陵之战
庞涓
孙膑
魏
齐
马陵之战
庞涓
孙膑
魏
齐
公元前341年,齐魏两国又发生了马陵之战。齐国仍以孙膑为军师,魏国又派庞涓带兵10万迎战。孙膑主动后撤,采用减灶计(第一天,在撤出营地留下的军灶,足够10万人吃饭用;第二天留下的军灶只5万人吃饭用,第三天只够3万人吃饭用)。庞涓察看军灶变化,以为齐军大量逃亡。于是,他轻敌猛进,追到马陵。那时天已大黑,魏军点火,见一棵树上写着“庞涓死于此树之下”。这时齐军万箭齐发,魏军主力被歼灭,庞涓拔剑自刎。从此,魏国大大削弱,齐国强大起来,孙膑名扬天下。
减灶计
魏
齐
东方六国再也
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
秦
赵
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打败。
纸上谈兵
白起
廉颇
公元前260年
赵括
长平之战
七雄之间的兼并战争连绵不断,越来越激烈。战国中期以后,各诸侯国的势力此消彼长,魏国、齐国、赵国、秦国先后崛起,其他几国逐渐衰落。尤其是地处西部的秦国,逐渐成为实力最强大的诸侯国,对东方六国构成威胁。
合纵连横
合纵: 合众势以攻一强
苏秦是合纵主张的代表
他立志要做一番大事业,“锥刺股”的故事就是这么来的。他改变策略,游说六国合纵抗秦,身任六国宰相 ,苏秦以一己之力促成山东六国合纵,使强秦不敢出函谷关十五年,又配六国相印,叱咤风云。
连横: 事一强以攻众弱
张仪是连横主张的代表
早年入于鬼谷子门下,首创“连横”的外交策略,游说六国入秦。得到秦惠文王赏识,封为相国,奉命出使游说各国,以“横”破“纵”,促使各国亲善秦国。
动
脑
筋
设想一下,当时的人民对连绵不断的战争有什么样的想法?他们最渴望的是什么?
带来了灾难,反对战争
渴望结束战乱,过上安定的生活
商鞅变法
贰
背景
赵国赵武灵王
胡服骑射
魏国
李悝变法
楚国
吴起变法
燕国
乐毅改革
齐国
邹忌变法
韩国
申不害变法
立木为信
商鞅变法
时间:
支持者:
公元前356年
秦孝公
商鞅出生于卫国,又称卫鞅、公孙鞅,后因功被秦国封于商 ,因而被称为商鞅。他“少好刑名之学”,在魏相手下做过官。入秦后,以强国之术说动秦孝公,主持变法。变法损害了旧贵族的利益,秦孝公死后,商鞅遭诬陷。商鞅起兵反抗,兵败被车裂
商鞅(约公元前390~前338年)
秦孝公(前381—前338)
立
木
为
信
商鞅舌战守旧贵族
商鞅车裂而死
立木为信
商鞅变法的内容:
政治
经济
军事
商鞅变法的作用:
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憎恨
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统一度量衡
鼓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叁
战国后期,秦国在改革政治和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注重兴修水利。公元前256 年,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李冰等经过精心设计,选择高山与平原的交接处,利用地势和河道,建造了这座大型的水利工程。
都江堰由渠首和灌溉网两大系统工程构成。渠首工程建于岷江之中,分为鱼嘴、宝瓶口和飞沙堰三个主体工程。鱼嘴是在江心修筑的分水堤坝,形似大鱼卧于江中,将岷江分成内江和外江。内江用于灌溉,外江用于分洪。宝瓶口是在内江下游人工凿山开出的出水口,引水流入网状的渠道,灌溉农田。飞沙堰是分水堤坝与宝瓶口之间长 120 米的滚水坝,在洪水期用于分洪,并减少泥沙淤积。
都江堰是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纽,使堤防、分洪、排沙、控流等功效合成为一个系统,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2 200 多年来,都江堰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在世界水利史上绝无仅有,充分反映出我国人民的智慧。
都江堰
时间:
地点:
建造者:
作用:
意义:
公元前256 年(战国-秦国)
成都岷江
李冰
防洪、灌溉、水运
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
“都江堰建成,使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 《史记》
今天的都江堰还在为四川8个市、42个县的3000多万人提供着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灌溉面积达1010万亩。
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Richthofen 1833-1905)来都江堰考察,以行家的眼光,盛赞都江堰灌溉方法之完美世界各地无与伦比。曾于1872年在《李希霍芬男爵书简》中设专章介绍都江堰。李希霍芬是把都江堰详细介绍给世界的第一人。
都江堰不仅是举世闻名的中国古代水利工程,也是著名的风景名胜区。都江堰附近景色秀丽,文物古迹众多,主要有伏龙观、二王庙、安澜索桥、玉垒关、离堆公园、玉垒山公园、玉女峰、灵岩寺、普照寺、翠月湖、都江堰水利等工程,还形成独特的都江堰文化。
1.战国七雄
2.商鞅变法
3.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三家分晋
田氏代齐
齐楚秦燕赵魏韩
桂林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
背景
内容
意义
时间:
地点:
建造者:
作用:
意义:
课堂小结
课堂练习
1.观察战国形势图,其中①、②、③、④四处分别为( )
A.燕、楚、齐、秦 B.燕、齐、秦、楚
C.齐、秦、楚、燕 D.楚、燕、齐、秦
2.对诸侯争霸影响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促进了民族融合 B.给人民带来了灾难
C.加剧了民族分裂的趋势 D.加快了统一的步伐
3.战国初期,三家分晋的卿大夫是( )
①韩 ②赵 ③楚 ④魏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5.商鞅变法措施中,对当代行政管理制度有重要影响的是。
A.允许土地私有 B.重农抑商 C.实行“连坐法” D.推行县制
6.战国前期,标志着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的是。
A.铁器的普遍使用和牛耕的推广 B.农业技术的进步
C.水利工程的兴修 D.农业产量的提高
感谢观看
单击此处编辑副标题